国外铍铜厂家: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6:43:04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这三个部分组成的。这种说法来源于列宁写的一本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小册子(见《列宁选集》第二卷,p309~314),而列宁做出这样划分的依据,则是根据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当时(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上中学以后,到文革后期这段时间),我在接受这种传统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体系教育之后,就把我对马克思主义体系以及组成这个体系的三个部分的理解,画了右面这样一个示意图来表示。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系应该有两大块:一大块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大块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现实的和历史的问题的具体论述,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他们的继承者的所有论述中的。

    假定外部紫色的大圈代表马克思主义整个儿体系的话,那么,浅蓝色、赭色和黄色这三个小圈就分别代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既是相对独立又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一朵美丽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叶花”。

    那么,把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中间那块红色部分,又代表着什么呢?

    当时的我,带着这张图去请教过很多很多学马列主义专业的大学生、问过很多教政治的老师、也问过几位这方面的教授学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说这块红的部分是“阶级斗争理论”,少数人认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还有个别人认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在所有被我请教过的人里面,只有一位平时和我私人关系特别好、在1958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原来在大学里教哲学的陶副教授告诉我:他一直在想,这块红色部分应该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陶副教授又悄悄的给我画了一张他所理解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见左图)。他还告诉我:如果我能仔细的阅读马克思的传纪,把握住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能花一些时间钻研一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就能理解他的示意图了。他说,他的示意图中的红色小圈和我的示意图中的那块红色部分其实是同一个内容。因为这个红色小圈隐藏的太深了,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发现,少数人发现了也不敢直说,而他直说了,却被打成了“右派分子”!

    后来,我真的找来了弗·梅林写的《马克思传》,认认真真的读了好几篇,终于理出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我也花了两年多时间,“钻研”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才领会到陶副教授的示意图所表示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对的。

    右面示意图所表示的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间的关系形式,是完全符合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父亲是个律师,他熟悉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观点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影响较大。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在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他的思想总的来说是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倾向的,那时的马克思对德国社会状况充满着激情,具有追求真理,为人类幸福的献身精神。

    进大学以后,马克思学的是法律,但是却对历史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黑格尔的思想在德国具有巨大的影响,所以马克思很快的就接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不但成了一个激进的青年黑格尔分子。大学毕业以后,由于他激进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态度,以及政府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排挤,马克思打算在波恩大学谋取教授职位的愿望落了空。因此,马克思转而从事报刊工作,直接投身于现实的斗争,正是在这种现实的斗争中,马克思的思想开始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一步,就是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发现了人是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规律。作为这种转变的体现,是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稍后写的“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集一卷)、《关于费尔巴赫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集三卷),以及他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集二卷)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集三卷)。其中《关于费尔巴赫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

    虽然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的时候,因为林木盗窃问题接触过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但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却是从1843年10月到达巴黎以后开始的。马克思在这一段时间里,写了大量的经济学方面的手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集42卷)。马克思在这一系列手稿中,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工作,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价值增殖的规律,树立起共产主义必将替代资本主义的信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实现共产主义由空想向科学转变建立了思想前提。如果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学说奠定了第一块基石,那么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就是奠定了马克思学说的第二块基石。

    正当马克思着手制定和阐述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他和恩格斯两人都接到了刚刚完成改组的“正义者同盟”邀请他们加入的信。为了进一步宣传自己的主张,为了把自己的主张付诸于行动,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答应了。在1847年6月2日至9日举行的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被选为中央委员,大会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同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同盟”在伦敦再次召开代表大会讨论同盟的纲领问题。经过讨论,大会接受了马恩的一系列建议,并决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以宣言的形式为同盟起草一份纲领。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通过以上简要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产生的历史顺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顺序不仅仅是历史的顺序,也是逻辑的顺序。

    哲学是世界观,是方法论,也是价值理念。当马克思用哲学的观点来看现实中各种关系的时候,他所碰到的最大量的、也是最基本的现实关系,就是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大量的研究之后发现,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大多数人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一个必然要被替代的社会,而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这个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决定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这部分不能变,只能充实、发展和完善的,这部分变了,马克思主义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研究和批判的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这部分理论的基础。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是,这种总趋势并不等于资本主义马上就要灭亡,更不等于必然灭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静止的、在消极的等待着自身灭亡的。资本主义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且以超出马克思预料的顽强在不断地发展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算起,至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220多年的历史里,资本主义经历了原始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当今已经处于国际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又正在向社会资本主义阶段走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也经历了从机器化——电气化——信息化,正在向智能化的目标发展。而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理论,以及由此推论出来的、以“暴力革命”和“武装夺权”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主要是针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所以,这部分虽然对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也许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基本上已经不适应在新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必须要发展和变化的,必须依据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重新制定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价值导向、革命目标、战略思想和政治策略等等。

    科学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和自然充分和谐的、社会全体成员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但是,第一,共产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预言家,更不是巫师,所以,对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有一个总的设想和几条基本原则,并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整套完整而具体的计划来供我们实施;第二,世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来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对于如何在经济发展状况很不一样的各个国家进行共产主义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只有一个总的纲领和几条基本原则,没有、也不可能有许许多多适用于各个国家的现成方案可供我们选择。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比喻成一颗革命的种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颗种子的“胚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这颗革命种子的“子叶”,而科学共产主义则是这颗革命种子的“胚乳”。只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胚根”不起根本性的质的变化,不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怎么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永远是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