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的元素符号:中医经络学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5:19:10
中医经络学说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2333 【字体:小 大】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依据临床现象和治疗经验概括出的人体气血传输的理论模型。经络,直者为经,横者为络,网罗全身,错综联系。
    经络的作用是内属脏腑,外络形体,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全身经络,主要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奇经八脉和腧穴。其中十二经脉分为六阳经、六阴经,逐经相传,循行脏腑、头面、四肢;经别是十二经脉的别出,在阳经和阴经之间构成表里配合,着重于深部的联系;经筋起于肢末,行于体表,着重于浅部的联系;奇经八脉则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所以经脉是气血运行必由的通路,贯穿于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从而将人体各部分包括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九窍等,联系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并由于经络的互相衔接,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里走表,从表走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气血流行,循环不息,所谓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无端。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穴又称孔穴、穴位。腧又写作输或俞,有转输、运输或承受气血之义,穴的含义指孔隙。腧穴由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和耳穴组成。经穴又称十四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经外奇穴是未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阿是穴无固定部位,是疾病发生时在体表的反应点,随病而起,病愈消失。耳穴是耳廓上的腧穴。上述腧穴构成了腧穴体系,在人体仅十四经穴就有360多个。腧穴既有诊断意义,又有治疗价值,针灸和推拿都是通过腧穴来操作的。
    十二经称为正经,与它相对的有“奇经”,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称作奇经八脉,可补正经的不足。八脉中督脉沿脊内行于身后,主一身之阳;任脉沿腹内行于身前,主一身之阴;冲脉走腹内散于胸中,为十二经的冲要,皆起于会阴部,所谓一源而三歧;带脉则环绕季胁下,犹如束带,总约诸经;蹻有蹻捷的意义,其脉行于肢体外侧的称阳蹻,行于内侧的称阴蹻;维有维系的意义,维系诸阳经的为阳维,维系诸阴经的为阴维。八脉中督脉、任脉和十二经相合,称为十四经,最为重要。
    作为正经的十二经脉都有名称。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是为手三阴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是为手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是为足三阴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是为足三阳经。人体的气血就在这十二条经脉中循行。其循行路线有一个简单的概括:“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脏。”就是手阴经从胸走手而交于手阳经,再由手阳经从手走头而交于足阳经,继由足阳经从头走足而交于足阴经,续由足阴经从足走内脏而交于手阴经,遂成为一个循环。这个循环的具体路线是由手太阴经而手阳明,而足阳明,而足太阴,而手少阴,而手太阳,而足太阳,而足少阴,而手厥阴,而手少阳,而足少阳,而足厥阴,而手太阴。这样,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里走表,从表走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循环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