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使用最广的金属:对师传入门口诀的认识及体证[武当道家养生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5:44:44
对师传入门口诀的认识及体证   2009-5-1 19:21:50

 

     从师孔德先生已经一年又七个月了,本人按师传口诀进行修炼,由于天资愚钝、加之工作忙碌,实未能取得预期的修行效果。但是感谢师传口诀的正确性,虽然仅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也多少有些体验,现与同门师兄、师姐合参,愿获批评为快!

    本人认为,师传入门口诀共分两大部分,一是要领,二是要求。现分别叙述之:

     一、要领: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息相依,归根气穴

      这四句口诀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限于初学难以掌握,本人依据自身情况,还是将其分成了四个步骤进行:

       “凝神调息”即集中精神调整呼吸。此时所用的意念完全是识神,重点以调息为主。具体的方法可以用“数息法”。即数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为一次,数的时候要集中精神,并且可以稍加有意地用比较深的呼吸,即吸的时候要吸入丹田,但是要注意不可特别的用力、刻意地去做深呼吸,只须稍加一点意念并能够感觉到小腹丹田的鼓荡即可。“数息法”是武火呼吸,一般而言,“数息法”很少有数过1000次的。根据本人体验如果意念专注得好,数上20~50次左右即可达到将息调整到绵匀细长的地步,而且思想也基本上集中下来,游思杂念基本消除。这时会感到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出入于丹田的,而自己的意念也是跟随着一出一入于丹田,此时的意念还是后天的识神。

      “调息凝神”是通过上面已经调整好的呼吸来完成凝神的工作。当呼吸调整到归根(归到丹田)后,就可以改为“随息法”,也就是“调息凝神”。此时所用的呼吸虽然还是口鼻呼吸,但完全以丹田鼓荡的形式出现,重点以凝神为主。即随着呼吸的一出一入,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意念凝聚于丹田而不动,也就是意念不再随着呼吸而有出入。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呼吸一定要细匀深长,绵绵不绝;意念也不可过紧,由有意识地“数”的状态转变到有意无意地“随”的状态。“随息法”在一次练功中用的时间长短很难有一个尺度,但是其基本效验是,达到一种忘却口鼻呼吸,只觉丹田一起一伏的运动,如果再进一步会变成好像整个身体在一起一伏的运动,而意念也是自觉不自觉地跟随着有一种缓缓的起伏感觉,除此以外,则感觉身体四周一片空寂,仿佛世界不再存在一样。到此基本上达到了淡定的状态,保持住这种状态,并且逐渐忘掉有意识的呼吸与意念,只是在这种小腹的一起一伏之间保持着意念的不再起伏,而是定在丹田之中不动。不论是感觉小腹丹田的起伏还是身体的起伏,意念都要淡淡地定在丹田部位,只有这种朗照才是将火集中于丹田,保持住丹田的火不灭,所以矿才会生出内气,这是十分关键的法诀,也可称为诀中诀。本人的感觉是,这时的丹田就像人的心脏一样有规律地起伏,这种起伏带动呼吸也自然而且极细地进行着。

       “心息相依”是通过调息和凝神,最后达到息和神完全地凝结到一起,不再有意地去关注自己的呼吸,也不再硬性地去凝聚自己的意念和心神。这种状态就是“化息法”,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状态,也就是意念和呼吸实际上已经融合成为一体,并且最终会使整个的身心、呼吸、意念完全一体,处于一片虚灵洞达的境界中,而不再分离。这时的呼吸和意念都集中在丹田,也以称为“归根气穴”,也叫做“坎离相交”。“坎离交而产药”,在这种状态下定住,就会产生内气,也就是先天真气。先天真气产生之后会出现一阳初动的现象,属于下一步“采药归炉”的功夫。

      只要是打坐,只要是没有先天真气发动,都必须用“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息相依,归根气穴”这十六字诀来进行营造“亥”的状态,以等待内气的产生和发动。

      二、要求: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寂而常惺

      这是上述十六字口诀实修的具体要求。若想长久地保持住“淡定”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人的体验是:往往在进入“淡定”的状态后马上又会起一杂念,或者是起一分别心和明觉心,即后天的意识认识到自己进入了“淡定”的状态,只要是有了这种后天的认识,哪怕其只是一闪,就是动了后天识神,也就是在实际上破坏了“定”的状态。有人为了保持这种“亥”的状态,而对出现的这种状态完全置之不理,把自己的意念放到这种状态之外,这又往往会落入“顽空”或“昏沉”,这是打坐中最常出现的两种大忌。本人练功效果不好的多数情况都是由于不能保持住这种“淡定”的状态而造成的。后来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确实有助于营造这种有益的“淡定”状态。要求即:“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寂而常惺”。

      “不即不离”就是不要有意识地去感觉和认识这种状态,也不要对这种状态完全的置之不理,而是顺其自然,这里要注意一个“顺”字大有文章,刻意去做不是顺,完全不管也不是顺。我的感觉就像看孩子的大人一样,不要刻意地去把住孩子的手脚,也不能完全地把他放到一边置之不理,而是要看着他自己玩,只有在他出现危险时才会帮他纠正一下,这就是“不即不离”。

      “勿忘勿助”就是不能完全忘却这种状态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别处去了(实际上是产生了杂念),也不能有意识地去助长这种状态。

        “绵绵若存”是对呼吸和意念的要求,也就是呼吸要有意无意,意念也要处在不有不无的状态,而且呼吸和意念都要停留在丹田之中。实际上是要把呼吸和意念都放到极其柔和的状态,只有柔和才可能将二者完全的凝结在一起。如果是很粗的呼吸和很强的意念,想把它们完全的合和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就像两根僵硬的木头肯定拧不到一起,只有两根柔软的绳子才能拧到一起,我的感觉是,只要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实际操作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处),那么也就破坏了那种“淡定”的状态。

      “寂而常惺”就是保持住空和虚的状态,但是又要保持着大脑的一个清醒的状态。这里的清醒是指消除了后天识神参与的清醒,是一种除了对自身丹田内气和呼吸之气的鼓荡之外无一感觉的清醒。也就是说,只是对于丹田和内气清醒,而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处于隔绝状态,也可以说是实际上的一种麻木状态。这种状态在我们看书、看电视、想事情等等的时候,都曾经出现过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一种专一性的清醒,只不过这种专一是对丹田的专一。

       根据师传,这种“淡定”的状态是由后天返归先天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就失去了功夫修炼的基本内环境条件,须重新进入该状态。根据本人体验,判断进入“淡定”状态的一个标准是:本来已经轻闭着的双目会突然(这里所说的突然只是说它来的突然,而不是说它有多么猛烈)地发生向内翻转似的抽缩,或者是已经闭着的双目突然地感觉像是在舞台上拉上大幕似的闭合(这才是真正的闭合),同时伴随着整个身心进入一种合一的空明状态,这就是玄关,只要保持住这种空明状态即是处于玄关之内的先天状态,这是一种归元的境界。这种判断方法是本人根据个人经验得出,符合丹经中“机在目”之说,也符合黄元吉先生的“从寂然不动中瞥地回光,忽见其大无内、其小无外、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氤氲蓬勃、广大宏通之状,固是天机发动,可采可炼”的说法。

      以上是本人一年多来的认识及修证的初期体验,也算是交给老师的一份修炼报告,不当及错误之处,还望师父、师兄、师姐批评指正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