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为教师群体发展营造“气场”-《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WWW.JYB.CO...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51:28
这里发表的是一篇原汁原味的校长述职。
校长年年述职,这是学校工作的常规。但每年面对全校教职工如何去说,这其中却多少反映出做校长的本色。
都说校长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乃至课堂教学改革等等的引领者,话虽不错,但要真正做得妥当到位,却非一件易事。
能够让学校里的“小兵”在“大师”的带领之下人人“过河”,在学校文化的“气场”里传承打造教师各自的专业特色和教学风格,恐怕是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在领悟校长之道后潜心做的一件事。由此他才敢说要实现自身转变。变化之一就是开始主抓教学,在管理上“造势”,与教师们一起努力营造课堂文化。
我们且不论“一把手”主抓教学会带来什么,仅这开宗明义地面对全校教师去说,便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教育越来越发生深刻变化,所谓学校象牙塔早已不复存在的今天,我们的校长到底该做什么,孰轻孰重,不妨各自掂量。
——编者
为教师群体发展营造“气场”
——引自一位校长的述职报告
这是我第六次站在这里作校长述职报告。我述职报告的主题是:教师与教师的发展。
在今天的述职报告中,我将引用中国传统意义上“气”的概念,来阐述当前学校教师和我自己的状态。
“气”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独特范畴,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气”,生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范式及其美学的独特品质,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实,它对我们今天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师的发展,也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气息”、“气色”和“气势”这三个有关“气”的概念,是我今天述职报告的关键词,而“气息”、“气色”、“气势”,又都聚焦于我们对学校教师发展状态的把握和描述之中。
发展教师 洋溢“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
在甲骨文中,气作“三”、“川”,三横或三竖,取象于人的鼻孔,喻意为呼吸、气息,这是气的本义。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假如把“气”的概念融入到我们学校中,我们同样可以把它看作学校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对苏州十中而言,2007年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播种的季节。
教师的发展,在2007年春天已经成为学校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的做法是:“大师引领”和“小兵过河”并举。打造大师,走以大师引领学科发展之路,是我校教师发展的途径之一。这一年我们召开了徐思源、徐玉卿教学实践研讨会,把他们放在苏州十中文化背景中、放在他们自身学科发展演变的背景中、放在他们生存发展的前辈与后辈人才群像中,研讨他们之所以成长为特级教师与正教授中学高级教师的历程。研究他们也是一种解剖,不仅仅是解剖他们个体,而是解剖整个与他们紧紧相联系的学科组;也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在研究、分析,而是整个学科组、整个团队一起在共同梳理。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徐思源、徐玉卿本人在内的一大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我们还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来评点、提升,请骨干教师自己来反思,让媒体集中宣传我校教师的教学成就,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
让青年教师超越性的发展,这是学校教师发展的另一个特点。现在,学校青年教师的人数已经占整个教师队伍的70%以上。如高中英语学科,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到10%,中级职称的教师也不会超过30%。对这样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学科,一是加压,给重担,注重在这个学科培养干部;二是注重整体,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高考命题研究以及国内外进修研学,都着眼学科整个团队。中国象棋有一个说法,小兵、小卒过了河,就如“车”、如“炮”,现在我们外语学科的这群年轻教师,就像象棋中的“小兵”、“小卒”,过河了,不仅是一两个领头的兵卒过河了,而是一群人整体过河了,何等的气势!在近来的高考中,英语学科一路领先,成为学校最好的学科之一。在2007年全市英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是全市绝无仅有的学校。“小兵过河了”,已经成为我们十中教师中流传的一句名言。英语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何尝不如是。
为教师、干部搭建舞台,所谓的“岗位”、“职数”都为之服务。现在,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成员,正在制订发展规划。教师们自己都说:“我们的能量在不知不觉中
被激发出来了”,学校弥漫着“欲罢而不能”的文化气息,在这种气息下,我们的教师洋溢着书生意气。校园里的这种意气,不妨理解为教育岗位上的“勇气”,是为师者大智大勇的风范,是为师者“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从容淡定;是为师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冲天气势,他们不断在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寻找生命的本真,努力到达“无所待”的境界。
研究课堂 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色
人们往往把我们学校比作苏州园林,固然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校园本身可以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但毕竟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出各呈风采的教育情景,课堂教学仍然是师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我们追求什么状态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状态,能给我们的学生什么样的学校精神生活?这才是关键。
简言之,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气色”?不妨借助苏州园林来阐释——苏州园林的精妙,就在于能将化外的东西,统一到化内的境界中来。我们的课堂何尝不如是?要有气贯长虹的“神”与“气”,要能“变法”而“灵动”,这不仅仅需要教育的信念,还需要教学的智慧。
走过了100年,2007年是学校的转轨之年。转轨之年的标志是什么?其中一点,就是看校长的主要精力、主要时间放在哪里?校长要成为课程开发、课程编制的组织者、实施者,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者、鼓动者。
这一年,我自身实行转变。
我担任校长6年以后,2007年始,自己主管教学,尝试与教师一起构建苏州十中的课堂文化:坚守民族的文化传统,融合世界多元的文化,建立我们学校自己的“好课标准”;梳理自己的传统,达成学校“好课要素”的共识;倡导大气,让课堂洋溢“大的气度,大的气势”,大方而不俗气。要求每个学科、每个教师,不求十全十美,但求能够一一尝试、一一探索、一一突破,走一条自己的“好课”与“课改”之路。现在,我们已经摆下了阵势,形成了三支队伍:“学科大师”引领者队伍;80位骨干教师队伍;近80位青年教师队伍。日前学校隆重地为近4年来在基本功竞赛、评优课活动中,荣获苏州市区二等奖以上的青年教师召开经验交流和表彰大会,并为他们一一“立传”——汇编他们的课堂教学心得、教育风格理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还为他们一一配上照片——所做的一切,还是一种准备,是在蓄势。
中医的“气”,是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推而言之,课堂之气,则是使课堂的要素和结构能够发挥机能的动力。“气”所呈现的状态,我以为就是“气色”,课堂的气色,则取决于为师者的气色。因此,研究课堂、探索课堂,与发展教师,是紧密相联系的,是一个课题的两个方面。我们以教学反思,引领课堂改革与课堂的新构建。从课堂教学的一个个具体案例切入,提出主题、讲究细节,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程序如此:一堂课以后进行反思,反思以后再上一堂课,循环以进。我们坚定地提出“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同学的本色人生”的学校教育箴言,它既是学校教育的座右铭,更是课堂教学的座右铭。学校鼓励教师不断创造教育的境界——不断创造情感体验的教学境界,不断创造充盈文化浸润的教学境界。如我们去宿迁悦来中学支教上课,一堂数学课“顺水而进”,一出手沭阳教研室的教师评价就是“质朴、平实”;一堂体育课“迎风而立”,评价为“大气有活力”;一堂英语课“逆水而行”,评价为“常态、开放”。十中的教师,已经潜移默化地坚守着自己的课堂文化精神,显示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创新机制 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
《孙子·势篇》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激水漂石现象作比喻:“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意思是说,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其汹涌之势,可以把大石头冲走。《势篇》的比喻,是强调作战中的“造势”,要争取主动,形成优势地位。孙子又在《计篇》中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就是说,计算客观利害,意见得到采纳,这只是常法,还要凭藉常法之外的变法,才能把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这个变法就是“因利而制权”的“势”。孙子说“因利而制权也”,我想说“因气而造势也”。校长站在学校主导的地位,因势利导、活用和变化奇正之术与法,正是把握“气势”,即把握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在内的办学力量、形势、智慧和艺术。
我以为管理就是“造势”,创活机制,就是如上所说的“活用和变化”。我们学校的管理,是两级管理。采取以年级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虚实结合,“块”是实,“线”是虚;制度与文化相结合,制度是虚,文化是实,形神兼备。在年级部之外,我们又把语文、数学、外语等三个学科从原来的教研组,提升为教研室,把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教研组,整合提升为理科教研室,把历史、政治、地理等三个学科组,整合提升为文科教研室。在学科建设上,年级部是“形”,教研室是“神”。网络化管理,年级部是“经”,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外事办公室、信息中心、考试管理与研究中心等为“纬”。如此的体制变革,带来了机制上的活力。第一,扁平化。减少层级,实施有效管理,创造管理的空间,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原创意识。第二,复合型。在年级部之外,并列地把教务、政教等整合成立一个教育综合办公室,几位同志留守,在面上发挥协调、服务与处理特殊教育事务的功能,既是“不管部”,又可能是“突击队”。这种复合性管理机制,不把“责任、效率、成绩”等管理的愿望与结果,寄托在某个人的“个体能力、态度”上,而把一切交给“体制、机制”等制度文化,焕发了体制机制的活力。
2007年,我们先后召开了“2008年江苏高考命题与招生录取研讨会”、初三及各年级教学质量分析会,把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放到更大的范畴中去把握,有意识地发展学校教育的可选择性,逐步让学生可以比较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教师和班级。提倡合作与竞争,强调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精细化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为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同学,绘制学业成绩质量发展曲线图。这一切,都把它放在百年十中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去实施。
近日,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提供量表,我们进行了学校《未来发展的调查》、《学校质量文化现状调查》、《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自我诊断表》、《教师情绪调查》等不记名民意调查。其中透露的一些信息,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比如,当问到“你认为我们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有哪些”这个问题时,有被调查者答道:“学校管理理念的转变也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的保障,校长的治学理念从‘经验’走向‘科学’,从‘长官’走向‘专家’,从‘管’的状态进入到‘理’的追求”;当问到“你认为哪一种描述更能反映本校目前的总体状况”时,绝大多数人选择“全校上下有一种团结奋斗、勇于进取的干劲”的选项;还有当问到“对你来说,在学校做教师这份工作最恰当的描述是什么”和“你认为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时,绝大多数人都分别选择了“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途径”与“不断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等选项。至此,我无须赘述,对学校的“气息”、“气色”与“气势”,我们教师自己已经作出了最好的判断与回答。(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柳袁照)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