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元素是什么意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11:33

第九章 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的阅读心理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在现代语文教育理念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主体当然也是学生。而阅读从本质上说,是读者通过阅读文章来理解他人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也是读者对读物主动进行加工,重构,借以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阅读还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活动。因而,研究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就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了。

一、中学生阅读的一般心理流程

每个人由于各自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篇文章理解和感受也不会相同,因而应该说,每个人具体的阅读心理流程是不会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中学生年龄、生活经历也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为了便于学生阅读心理养成的科学引导,我们概括他们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即中学生阅读的一般心理流程。

(一)理解文本,追索原意

中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一般读者的阅读过程一样,首先是从理解文本、追索文本(即作者)的原意开始的。而中学生的这种追索,又由于他们正处于好奇心理强盛的时期而更加执着和强烈。这种追索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又表现为以下的步骤:

1.认读文字,扫除障碍

认读文字,是理解内容的前提,因而在拿到读物后,中学生的第一心理反应便是一字一句地认读。其间如有不认识的文字,就会急于识认,以扫除理解的障碍。

2.理解内容,走进文本

在文字障碍扫除之后,自然进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心理阶段。而为了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对于与之相关的信息就会产生需求感,如作者的情况(他的经历、写作习惯等),文章的写作年代和那个年代的特点等。这些与文章相关的信息的获得,会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作者)创造的境界,并与文本(作者)形成思想上的互通和情感上的共鸣,达到理解文本内容,领会作者原意的程度。

(二)评判文本,体会内涵

在对文本(作者)的原意有了一定的理解,即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中学生会用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判断文章的价值,并作出文章意义的选择,这自然就进入了阅读的咀嚼回味、评价判断阶段。

1.咀嚼回味,体会内涵

明确了作者的原意,并与之在情感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就会很自然地对文本内容反复咀嚼和回味,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个阶段的心理更多地趋向于对文本的分析和欣赏。

2.评价、判断,确定意义

中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确立往往是与他们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评价同时进行的。在对文本的价值进行分析后,他们会立即作出文本意义的判断。如看到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便会作出高尚、伟大的意义判断,并会随之作出崇敬、学习的行为趋向选择。

(三)超越文本,重构意义

这是中学生的阅读经理解、评价阶段之后到达的又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中学生阅读的最高级、最有实际意义的阶段。在有了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并作出意义判断之后,他们会调动起自己以往生活(或阅读)的一切经验,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新的分解和组合,由此产生新的内容和意义。这是已经超越文本进行的意义的重构。

1.联想和再现,激活积淀

文本中的内容和意义,经反复咀嚼之后,会与中学生以往经历的生活(包括阅读)经验产生重叠与交融,并通过联想,再现文本与生活的情景。这种联想与再现,会强有力地调动起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把以往的经验积淀激活,使思维运动起来。

2.想象与创造,建构新义

被激活的思维会把以往的积累与文本中的意义自觉进行对接,按照读者此时的理解对这些材料进行新的加工、组合,这便是创造,是超越文本之外的新的意义的构建。以上是中学生阅读心理的一般流程。了解了这一流程,便可以有效地诊治他们阅读中的心理障碍,并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