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氨基酸有哪些品牌:怎样评价学业质量?——OAR评价模型简介 - 吴雨的个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24:09

怎样评价学业质量?——OAR评价模型简介

 

       一、评价参数的操作定义及其作用

        本办法以均差值O、优秀值A、后进值R三项评价参数(简称OAR评价模型),分别取代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来反映普通中学学业质量的平均水平、优秀水平和后进水平,旨在改善并强化教育评价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优秀学生和转化后进学生三个方面的导向作用。

        1.均差值O作为反映全体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评价参数,是指某校平均分与标准差的差值。均差值越大,表明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越高,其作用与平均分是相似的,都可以作为学生总体学习质量水平的代表值。

        但平均分作为总分与应考学生人数的比值,只能反映学生总体学习质量的平均水平,却不能说明学生总体学习成绩的离散程度。如甲乙两班平均分都是75分,甲班学生的分数大多集中在75分上下,而乙班学生分数的分布却呈严重的两极分化。可见,相同的平均分并不能反映甲乙两班学生学习成绩高低悬殊程度的差异。

        而均差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平均分的高低,也与标准差(反映学生学习成绩高低差别程度的统计量)的大小有关。要想取得较高均差值,我们不仅要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提高平均分;而且还必须认真帮助后进生学习,防止两极分化,从而降低标准差。因此,以均差值取代平均分作为评价参数,可以更好地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2.优秀值A作为反映优秀生学习质量水平的评价参数,是优秀学生比率与优秀离差均值的乘积。优秀值越大,表明优秀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越高,其作用与优秀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奖掖和鼓励先进。

        但优秀率作为优秀学生人数与应考学生人数的比率,只能反映优秀生的数量多少,却没有考虑优秀生学习质量的实际水平。如甲乙两班人数相等,各有15人达到优秀水平,但甲班15名学生成绩是刚刚达到优秀水平,而乙班15名学生则远远超过了优秀水平。相同的优秀率并不能反映甲乙两班优秀生在学习质量上的水平差异。

        而优秀值既与反映优秀生数量的优秀率成正比,又与体现优秀生质量的优秀离差均值(指所有优秀生的测试成绩与优秀分数线的离差和除以优秀生理论数所得的商数)成正比。对于某一所特定的学校来说,由于应考人数和优秀生理论人数已是相对稳定的常数,所以优秀值既与优秀生实际数成正比,也同该校所有优秀生测试成绩与优秀分数线的离差和成正比。要想取得较高的优秀值,我们不仅要努力扩大优秀生的数量,还得大力提高优秀生的学习成绩水平。因此,以优秀值取代优秀率作为评价参数,在培养学科特长生方面将具有更强的评价导向作用。

        3.后进值R作为反映后进生学习质量水平的评价参数,是后进学生比率与后进离差均值的乘积。鉴于后进值是负数,其绝对值越大,表明后进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越低。这与及格率反映学生学习达标水平的基本着眼点是相类似的,都是为了鞭策和扶助后进。

        但及格率作为及格学生人数与应考学生人数的比率,只反映及格学生的数量多少,却没有考虑及格学生学习质量的实际水平。如甲乙两班人数相等,各有25人达到及格水平,但甲班25名学生是刚刚达到及格水平,而乙班25名学生则远远超过了及格水平。相同的及格率也不能反映甲乙两班及格学生在学习质量上的水平差异。

        而后进值的绝对值既与反映后进生数量的后进率成正比,又与说明后进生质量的后进离差均值(指所有后进生的测试成绩与后进临界线的离差和除以后进生理论数所得的商数)成正比。对于某一特定的学校而言,因为应考人数和后进生理论人数是相对稳定的常数,因而后进值既与后进生实际数成正比,也与该校所有后进生测试成绩与后进临界线的离差和成正比。要想降低后进值的绝对值,我们不仅要努力减少后进生的数量,还得想方设法提高后进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因此,以后进值取代及格率作为评价参数,才有可能更好地提高学科教学在促进后进生转化方面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评价参数Z分数和T分数的可加可比性

        评价参数作为各校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所得的基础评价数据,在数据不同质时,并不具有可加性和可比性。如某班第一次测试的均差值为70,第二次为75,如果两次测试的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要求不同,两次测试所得的均差值就没有可加性和可比性。

        1.Z分数是以一个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地位的相对位置量数。当数据在总体上接近于正态分布时,Z分数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能够比较分属性质不同的观测值在各自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二是能够合成不同质的观测数据。所以,均差值O、优秀值A和后进值R只有转化成标准Z分数才具有可加性和可比性。

评价参数转化成标准Z分数后,每所学校的评价参数在市直初中总体中的相对位置就十分清楚了。以优秀值为例,某校的Z分数是1,说明该校的优秀值比各校优秀值的平均数高出1个标准差;某校的Z分数是0,说明该校的优秀值刚好处于各校优秀值的平均水平;某校的Z分数为-0.18,说明该校的优秀值比市直各校优秀值的平均数少0.18个标准差。

        2.T分数是为了避免出现负数和使用方便而对Z分数作一次线性变换所得的标准分数。这是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标准分数。如美国大学入学考试(CEEB)T分数的平均数定为500,标准差定为100;托福(TOEFL)考试则把T分数的平均数定为500,标准差定为70。为了使T分数符合人们对百分制的理解习惯,本办法设定各项评价参数T分数的平均数为70,标准差为15。其计算公式是:T=70+15Z(Z>2时取2)。这样,某校评价参数的T分数大于70,说明该校高于各校的平均水平;等于70,说明该校刚好处于各校的平均水平;少于70,说明该校低于各校的平均水平。

       三、评价参数T分数的权重分配和评价系数K的确定

        1.各项评价参数T分数权重是在近年部分中学中考数据模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特尔斐法分配权重的。问卷咨询所达成的共识是:一年级学科教学应侧重提高后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二年级学科教学应侧重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三年级学科教学可适当侧重提高优秀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

分配各项评价参数T分数权重的目的是为了让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进一步明确本年级学科教学任务的重点,强化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目标导向作用。各校在参照本方案进行校内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时,可采用相应的调查方法确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评价参数T分数权重。

        2.设立评价系数K旨在促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水平。这是本办法难点,目前可统一暂设为1。

       四、确定参评学生人数N的意图

        为了避免学校因质量评价而出现排斥后进生、抢招优秀生和学藉管理混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够淡化学校之间因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差异引发的生源竞争,实现相对客观公平的监测评价,各校参评人数统一按下式计算确定:

某校参评学生人数

        式中: 为前测各参评学科优秀生人数的平均数; 为前测各参评学科后进生人数的平均数。

        对于某校来看,不参评的优秀生人数(按测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确定)和不参评的后进生人数(按测试成绩由低分到高分确定)各占前测各科优秀生和后进生平均人数的10%;但对学校总体(即一个区域)而言,不参评的优秀生人数和不参评的后进生人数均只占注册在校生总数的2%。

       四、评价指标的意义

        普及教育后,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应从强调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的诊断性评价转变,教育评价的定位应当是激励、诊断。所以,本办法设立水平指数W、效能指数 两项评价指标,其目的在于,让质量评价既能横向比较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同一时期的教学水平,又能纵向比较同一学校同一学科不同时期的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