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氨基酸肥料:唐睿宗李旦5 桥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7:00:44
李旦
桥陵
百科名片
桥陵位于陕西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是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目录
简介基本介绍详细介绍陵区分布桥陵石刻
编辑本段简介
  桥陵(一)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墓。宋代沉遘在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中称:“伏以荆山之鼎既成,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因建于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  桥陵(二)
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渭南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物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于众的时候指日可待。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无甚建树,因能洞察形势,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所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桥陵,并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桥陵因建于开元盛世,所以各种设施规模也就较大。就陵园来说它包括整个凤凰山,四面  桥陵(三)
由高大城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北墙东至2433米处为沟壑所断,距西北角楼约450米,东墙全长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势向西折进427米,再南至东门,直通东南角遗址。整个平面呈一规矩的刀把形。占地总面积为85万平方米。朱色墙身宽1.3米,基宽3米,四周城墙夯土若隐若现。其基室就凿造于墙中的山腹中,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即前朱雀、后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东西门又名东华门、西华门),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建有角阙,陵墙周长约13公里。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 ,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摇篮象设,活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物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
桥陵是睿宗李旦墓,建于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的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中国封建社会  桥陵(四)
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它反映在艺术造型上是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伟,在精神内涵上的雍容、威武、博达、充实,因之,桥陵和乾陵一样,是唐代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上的代表。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桥陵陵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周长约11公里,陵区面积达852.7万平方米,封内20平方公里。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前为朱雀门(今坡头镇安王村),后为玄武门(今坡头镇东山狮子怀村),左为青龙门(今三合乡赵家山村),右为白虎门(今坡头镇东山党窑村)。各门两侧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各建有角阙。当时地面建筑规模宏伟,规格很高,除建有十几座阙楼、下宫及陵署外,并建有九开间雄伟高大的献殿,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间。并设有陵台令,典事官员二十三人,陵户400余  桥陵(五)
人。朱雀门外为神道,神道长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唐代贵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饰,所谓“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多少,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程式的完善,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陵
桥陵石刻由南向北包括:华表、獬豸、鸵鸟。华表,又名“望柱”,属仪卫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桥陵华表原为一对,现存西边完整者一座。獬豸,俗称“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属陵前瑞兽。桥陵东西各有一尊獬豸,保存完好。、鸵鸟浮雕主要出现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桥陵有鸵鸟浮雕东西各一座,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
桥陵建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系睿宗李旦墓。李旦是高宗李治和则天皇后的第四个儿子,玄宗李隆基之父。生于公元661年,崩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6月,正值“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以空前规格为其父营建了皇陵。桥陵的建制与乾陵相仿,依山为陵,坐北面南。玄宫造在丰山正峰东坡,前瞻广阔的关中沃野,后枕雄伟的山峰丘峦,借天然之气,展气吞山河,磅礴壮观的雄姿。然而沧桑岁月已使桥陵建筑荡然无存,只有那坦荡的神道,劲健魁伟的石雕群仍昂然屹立,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珍宝。
桥陵神道长约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桥陵现有石刻53件,因其建于盛唐时期,其石刻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因之桥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称。
桥陵
桥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桥山”),依山腹开凿墓室,  桥陵(六)
在地面绕山势筑城。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平面为一规矩刀把形,面积852.7万多平方米。城四面各设门阙:前朱雀门(位于坡头乡安王村);后玄武门,位于今坡头镇东山狮子怀村北;左青龙门,位于今三合乡赵家山村西;右白虎门,位于今坡头镇东山党窑村北。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四隅各有角阙。陵前原有浩泉,明末干涸。陵主唐睿宗李旦,卒开元四年(716)六月,冬十月葬于桥陵。封内20平方公里,设施比较崇厚。地面原有献殿、阙楼及陵署、下宫等建筑物。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房屋均荡然无存,但尚留有高大的土阙及陵墙等遗迹。朱雀门内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尤其是地面现存的巨大石刻群,可以窥知桥陵原貌之雄伟。
桥陵石刻与乾陵石刻大同小异,但形体更为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朱雀门外的石刻群,排列在长625米、宽110米的神道两侧,虽经千年风雨,但大多仍然完整清晰,神采奕奕。其中有的精品,早为中外专家所赞赏。1982年8月,国家文物总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在视察桥陵后激动地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好的石刻艺术,真是莫大荣幸!”又说:“这些石刻经过千年风雨,仍然栩栩如生,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的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了!”
朱雀门外神道两侧的石刻,由南往北依次为:
华表又名“望柱”,原为1对,现存西边完整者1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有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1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
獬豸俗称“独角兽”,东西各1尊。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  桥陵(七)
翼。这样雄壮的巨大圆雕,在唐十八陵中实属罕见。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
桥陵
鸵鸟东西各1尊,系高肉浮雕,刻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石马5对,身高1.7米至2米,身长2.3米至2.6米,形态不一,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现在多数头部损坏。玄武门外还有破残石马3对。
翁仲俗称“石人”,原为10对,现在多数完好。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拄剑。面部表情,有的巡视前方,有的低眉含笑,有的面带隐忧。
石狮位于朱雀门左右,呈蹲踞状。高约2.8米,雌雄分明,形成各异,肌肉丰满,造型雄伟,堪称石刻艺术精品。青龙、白虎、玄武门外均有石狮1对,其中青龙门回头望狮尤为生动。
桥陵的石刻艺术,是当时的石雕大师们,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的传统技艺,又发挥自己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艺,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给人以质的感受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
编辑本段陵区分布
桥陵的陪葬墓均在陵区的东南方向: 桥陵
肃明刘后和昭成窦后二人于长寿二年(693)被武则天密杀,招魂葬于洛阳  桥陵(八)
。睿宗死后,又招魂礻付葬桥陵。
贤妃王芳媚天宝四年(745)卒,陪葬桥陵。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土的墓志及石椁上的线刻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申王李为睿宗次子。卒于开元十二年(724),册赠惠庄太子,陪葬桥陵(今三合乡邢家村耕作区)。
岐王李范睿宗四子。卒于开元十四年(726),册赠惠文太子,陪葬桥陵(今坡头镇梁家巷耕作区)。
薛王李业睿宗五子,卒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册赠惠宣太子,陪葬桥陵(三合乡王尧学校东北)。
代国公主李华睿宗四女,肃明刘后所生,卒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墓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墓碑完好。
凉国公主李苑字华庄,睿宗六女,卒于开元十二年(724)。墓在三合乡井家村北,墓碑残断。
息阝国公主睿宗七女,卒于开元十三年(725)。墓在三合乡东贾村东。碑石尚完好,字迹清晰。
金仙公主睿宗八女,18岁出家为道姑,开元二十年(732)卒于洛阳,年44岁,后迁葬桥陵(今安王武家村东)。1974年,因墓塌陷,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清理。墓碑尚存。
李思训系唐宗室著名画家,尤擅长山水画,官至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卒于开元四年(716),与夫人窦氏陪葬桥陵。墓在三合乡后泉刘家村东北。“文革”中墓室被挖,出土有金银器,封土在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平掉。墓碑尚存,明代知县李烨然曾修碑楼保护,后毁,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县人委拨款重修。
桥陵于195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部门曾进行过几次全面勘察。1988年2月,国务院公布桥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陵
桥陵是睿宗李旦墓,建于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丰山气势雄伟,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海拔高程为736.7米,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陵寝西侧为高程780 米、769.2米、  桥陵(九)
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东山诸峰,北侧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环列诸峰,山形凝重,山势巍峨,蔚为壮观。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的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它反映在艺术造型上是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伟,在精神内涵上的雍容、威武、博达、充实,因之,桥陵和乾陵一样,是唐代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上的代表。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桥陵陵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周长约11公里,陵区面积达852.7万平方米,封内20平方公里。
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前为朱雀门(今坡头镇安王村),后为玄武门(今坡头镇东山狮子怀村),左为青龙门(今三合乡赵家山村),右为白虎门(今坡头镇东山党窑村)。各门两侧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各建有角阙。当时地面建筑规模宏伟,规格很高,除建有十几座阙楼、下宫及陵署外,并建有九开间雄伟高大的献殿,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间。并设有陵台令,典事官员二十三人,陵户400余人。朱雀门外为神道,神道长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唐代贵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饰,所谓“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多少,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程式的完善,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桥陵石刻
唐代雕刻,在今陕西蒲城西北15公里的金炽山上。 《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四年十月“庚午葬睿宗大圣贞皇帝于桥陵”,陵园包括整个金炽山,较已探知之乾陵、顺陵为大,地面石刻共五十件,计:东西南北四门各石狮一对,均高2.83米。南门石狮以南,由南往北计:华表一对,高8.3米;独角兽一对,高3.5米,长2.9米;鸾鸟一对,高2.2米,宽2米;石马五对,高2.1米,长3.4米;石人十对,高4.2-4.5米。另在石人之北有一对小型的残石人, 在唐陵中少见。 鸾鸟为半浮雕,余皆圆雕,非常写实。
桥陵石刻包括:
华表。又名“望柱”,属仪卫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桥陵华表原为一对,现存西边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一座已倒塌残缺,现仅存柱顶、柱座。
獬豸。俗称“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属陵前瑞兽。桥陵东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保存完好,如此雄伟壮丽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是罕见的。
鸵鸟。鸵鸟浮雕主要出现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桥陵有鸵鸟浮雕东西各一座,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生动自然,刻法细腻,远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鸵鸟石雕可比,实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
石马。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应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现多数石马头部损坏。另外在玄武门外,按规制布列的3对石马已残破。
桥陵
翁仲。俗称“石人”。唐制,乾陵以后,神道两侧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观念。桥陵石人,高大雄伟(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为诸唐陵之冠,且多数保存完好,石人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柱剑,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不失为艺术珍品。
石狮。在陵前,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它主要是向人们夸式雄烈,仪卫亡灵,予人以震慑,是人化了的“兽”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门均有石狮一对,桥陵朱雀门外一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青龙门外石狮蹲座回首(称“回头望”),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其他各门石狮也均保存完整。
桥陵
桥陵建成于唐开元年间,因之其石刻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其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这种气度不是有意的装扮讠夸示,而是一种自然流露。许多优秀作品达到了极端博达深沉的精神内涵与极端简捷单纯的在外在形式的统一。无论从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狮的威猛狞厉,还是从壮硕的块体上沸涌起伏的动感,流动线形中的气韵节律,都充分显露出充实、富丽、博大、雄浑的盛唐景象。
桥陵东南方向,分布有大量的陪葬墓群,其中包括:肃明刘后、昭成窦后、贤妃王芳媚墓、申王(惠庄太子)李扌为墓(墓址在三合乡邢家村)、岐王李范墓(惠文太子、墓址在坡头乡梁家巷)、薛王(惠宣太子)李业墓(墓址在三合乡王尧学校东北)、代国公主李华墓(墓址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凉国公主李苑墓(墓址在三合乡井家村北)、息阝国公主墓(墓址在三合乡东贾村东)、金仙公主墓(墓址在今安王乡武家村东)、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墓址在三合乡后泉刘家村东北)、宁王(让皇帝)李宪惠陵,郑王李筠、嗣宁王李琳墓和蔡国公主墓等。经查新旧唐书,睿宗诸子女,除李隆基外,岐王李范曾参与平太平公主之乱,其余虽名位显赫,却恭谨一生,唐史赞曰:“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矣!”。
百科名片
   李旦画像
李旦(公元662~716年),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轮,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目录
个人资料嫔妃子女皇后妃嫔子女
基本简介人物生平三让天下一让母亲二让皇兄三让儿子
“太极”功夫李旦桥陵
个人资料嫔妃子女皇后妃嫔子女
基本简介人物生平三让天下一让母亲二让皇兄三让儿子
“太极”功夫李旦桥陵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资料
姓名:李旦(初名旭轮,又改名轮)  唐睿宗李旦
出生: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
属相:狗
卒年:开元四年(716)
享年:55岁
谥号:大圣贞皇帝
庙号:睿宗
陵寝:桥陵
父亲:高宗李治
母亲:武则天
皇后:刘氏
子女:6子,11女
继位人:儿子玄宗李隆基
最得意: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一生平安无事
最失意:两次登基,执政不足3年
最不幸:皇后刘氏和窦妃死无下落
最痛心:历经十几次宫廷政变
最擅长:草书、隶书
编辑本段嫔妃子女
皇后
刘皇后,结发之妻,正室;生唐让帝李宪、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李华婉,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
窦德妃,侧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李持盈,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昭明顺圣皇后妃嫔
豆卢贵妃崔贵妃 生鄎国公主
王德妃,惠宣太子李业母
王贤妃,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业养母
柳宫人 生惠庄太子李?
崔孺人 生惠文太子李范
唐孺人 考古发现唐氏与崔孺人墓,因崔孺人墓志铭缺失,不知崔孺人与李范母是同一人,或两人。子
让皇帝李宪,母刘皇後
惠庄太子李撝
玄宗李隆基,母窦德妃  唐睿宗李旦
惠文太子李范
惠宣太子李业
隋王李隆悌女
唐睿宗共有11位女儿:
寿昌公主(母刘皇後,下嫁崔真)
安兴昭怀公主(早薨)
荆山公主(下嫁薛伯阳)
淮阳公主(下嫁王承庆)
代国公主李华(字华婉,母刘皇後,下嫁郑万钧)
凉国公主(字华庄,先封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阳)
薛国公主(先封为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鄎国公主(母崔贵妃,先封为荆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郑孝义)
金仙公主(母窦德妃,先封为西城县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母窦德妃,始封崇昌县主)
霍国公主(下嫁裴虚己)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公元662-716年),唐高宗第八  唐睿宗李旦
子。文明元年、景云元年两次称帝,共在位8年,禅位于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三十里处)。睿宗,又名旭轮。则天顺圣皇后幼子。初封殷王,寻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则天皇后废中宗为庐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为帝,改年号为“文明”。睿宗立,则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则天皇后处理。公元690年9月,则天皇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废睿宗,封他为皇嗣,改姓武。公元705年,中宗复位,封为相王。公元710年5月,中宗被毒杀,同年6月,临淄王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讨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睿宗复位,废黜殇帝李重茂,改年号为“景云”。 睿宗复位后,按例当立长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讨韦氏之功,因而犹豫不决。李成器辞道:“国家安则先嫡,危则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睿宗也是一个无能的帝王,立李隆基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引起了太子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太平公主极力想除掉太子,独揽朝政。时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个宰相中有5个是她的亲信,造成政局不稳,政事昏暗。 公元712年7月,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公元716年6月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百福殿。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唐睿宗是高宗的第八个儿子,即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四个儿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后来他被封的亲王爵位还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和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
编辑本段三让天下
睿宗一生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22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一让母亲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  武则天
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睿宗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
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睿宗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祎之死后不再发言的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睿宗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睿宗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睿宗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二让皇兄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
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睿宗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睿宗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
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三让儿子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睿宗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综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编辑本段“太极”功夫
“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太极”的年号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举动之后才更改的。 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为“延和”。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云、太极、延和三个年号。而这一年中,睿宗作为皇帝也是饱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权力的平衡。虽然“太极”年号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这一阶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极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犯过难。三郎李隆基因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拥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宪)是嫡长子,睿宗第一次称帝时曾经被立为皇太子。在二人之间取舍,他一时也不便轻易表态。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主动退避。
睿宗选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间就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展开了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图独揽大权,同样因功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闲之辈,他们之间势必会有所冲突。很快,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对其过人的英武有了几丝忌惮。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
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结党营私,气焰嚣张,她与皇太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并公开化了。
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他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太子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这时,他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正式下达传位制书同时,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让睿宗虽然传位,还应当“自总大政”。太平公主显然是想让李隆基做一个傀儡皇帝。
睿宗桥陵华表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以让位终结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曰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编辑本段李旦桥陵
又名桥冢。宋沉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荆山之鼎既成,  唐睿宗桥陵
空瞻桥冢;帝所之游不返,孰问钧天?” 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陕西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是峰恋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桥陵以山为冢,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因建於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距今已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却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几座阙楼及下宫  唐睿宗桥陵
、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句有“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摇篮象设,活野开天庭”,“石门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署,祠官朝见星”。诗中对渭南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园地面建成筑虽忆荡然不存,然现遗迹,物别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墙壁的社托,气势颇为宏伟。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考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桥陵地下宫殿之奥秘公之於众的时候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