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甲苯磺酸吸水原理: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2:35
到了天府之国,你就会想去俯瞰文人盛赞的"千古奇功"、"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虽然他平淡无奇,但都江堰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历经2260多年沧桑仍然保持着青春活力。顺着水的自然流势而无为而治,这是大禹治水的思想。李冰建设都江堰的方法也许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堰"是纵的,它顺水而建,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坝"是横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横行霸道,意味着对水力的强硬抗衡,对水流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体现着强制秩序,它内力没有得到疏解,必须不断依靠外力来维持,并且不断的产生内在冲突,其应力不断积聚,一旦溃决,所带来的灾难往往是难以估量的。

    都江堰千古不废的事实表明,它既可以灌溉、防洪,也可以避免坝的弊端。它恰恰是在人的需要和自然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均衡。都江堰启示我们,管理企业"有机体",需要尽力避免强制秩序,追求有机秩序。要使其内在结构适应全部内外之力,使一切具有内在冲突的力都得到了合理的疏解、合理的转化、合理的应用,获得了一种"力场"的微妙和谐,这是"自然"成功的秘诀,也是管理的永恒之道。只有踏上这条永恒之道,企业才会生机勃勃。

  体验了一番都江堰的微妙之后,相信我们已经对"无为而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其实“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它的意思就是: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这是道家的政治主张。"无为"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条规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二是"无不为",即在尊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更高境界的无所不为、大为,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进入自由的境界,给老百姓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人民安居乐业,自然达到"无为而治"。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管理要合乎人性。管理者要以看得起部属为出发点,而不应该只重自己的权威,一心想满足自己的成就欲。无为绝对不是“一事不做”,什么事情都不做,哪里能够“无不为”?管理者要做的事,乃是“放手支持部属去做事”。部属的有为,正是主管的无不为。怎么放手支持部属去做事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得起他,相信他可以做得很好。管理者敬重所属,大家不好意思不尽心尽力,各尽其责。凡是部属能够做得好的工作,管理者都不应该去做,否则便不符合“分层负责”的原则,也不合乎“分工专职”的原理。如果遇到部属不能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管理者当然应该挺身而出,拿出办法来,把事情做好。这时部属由于自己做不好或不会做,自然很乐意接受指导和协助,心里既不反感,接受命令就不会有所抗拒。管理者必须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悠游自适,寄托于不得已而蓄养心灵的和谐,才是最好的表现。

  管理者主观上应该丝毫没有作为的欲望,以部属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但是,当客观上部属自动要求的时候,也应该不得已予以顺应。因为毫无辛酸,毫无苦涩的心情,完全是不得已的动,所以能够动而无不当。今天的员工面对物质生活越获得改善,追求自由就越趋强烈,所以必须更加放手让所属能够发挥潜力,做到无为而治。管理者如果一心一意想要立功,就会霸占部属表现的机会,管理者越有为,部属便更加无为。相反地,管理者并无立功的心意,转而鼓励、支持部属有所作为,则部属成功的机率大,成功感也强烈,这才是越来越勤奋的主要诱因。员工不努力,管理者惩罚、奖赏,实在没有太大的效果,而且也不可能持久有效。管理者必须有一套本领,使员工能够自发自动去努力,才能持久而有效。“无为而治”就是促使“团体内的人员,都能够自发自动去努力达成目标”。“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