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 皮肤:其实,孔子很精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03:12
王存兴 于 2010/8/18 5:35:3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其实,孔子很精明

如果以公平的心态看待儒学,他最有价值的部分应该是中庸和大学。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他的价值是很高的。也就是说,做事要选均衡状态,不可偏激。学习要追求真相,行为要负有责任感。

但是,在历史上,儒学核心偏离了他的主体,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忠孝”思想所取代。本来这种思想是儒学的一个枝条,但它取代了主干。原因很简单,就是帝王需要这个理论,这种选择类似今天的“舆论导向”。

现在大陆主流儒学的情景,类似帝王时代,也是选择了等级思想为主干,这是大家反对儒学的根源。也是有些台、日、韩等海外学者不理解大陆民众反儒的原因。因为他们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海外儒学是一般是站在学术的角度,以中庸大学为主体看待儒学。而大陆官方儒学是从政治的角度,以等级服从为主体宣扬儒学。所以,他们的观念冲突和相互不理解是必然的。

对儒学产生分歧的总根源,来自孔子自身的双重人格,他一方面对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就有了中庸和大学。一方面他想获取实用的价值,于是就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忠孝理论。前者是本意的,是为了自用。后者是利益的,是为了出售。

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理解孔子当时的处境,孔子作为一个私立学院的创立者和校长,他不但需要给学生真知,而且更需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是他能够获得生源基础。

如果孔子单纯的讲授中庸、大学和礼教,他的学生的就业情形应该和他相似——从事教育和丧葬礼仪。就当时的交通而言,辐射范围也就几十公里,能够容纳的就业学生也就几十人而已。

如何扩大就业空间是他的学院能否生存的现实问题,精明的孔子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为帝王、国家服务。做他们的官员和师爷。所以,他认为“学而优则士”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了适应帝王的需求,他必须创立适应帝王的理论。于是,等级效忠理论便诞生了。在创造这个理论上,孔子表现出他高超的精细思维和精明。他发现了思维逻辑中,最微妙、最精密的部分——类比类推在思维定势形成中的作用和价值。

于是,他首先把“父”这个具有潜意识的、稳固的、习惯的概念和“君”这个利益目标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不断强化。使人们形成一种自然的类推习惯。当这两个概念完成联系之后。一切万事大吉。以后的所有逻辑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国君就是父亲,所以,忠诚孝敬是必然的,服从是必然的,等级是必然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父与君的思维联结。类似的理论是国与家的思维联结。既然国就是家,所以忠诚国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个逻辑系统中,问题的关键是君王是不是父亲?国到底是不是家?在封建时代,这个问题没有人敢于质疑,这是要杀头的。加上他们概念内涵上的模糊性,再加上历代的“教育”,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被深深的联结在一切,并形成了思维的习惯,于是就成为了文化的一个部分。

这个理论对维持封建统治稳定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历代帝王和专制者推崇。

如果你细细品味一下孔子,你不能不赞叹他的精明和他思维的精细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