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硝可以外洗眼:中医骨科 - 手法与武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04:38
问:“一指禅点穴推运手法”是武术、气功与医技的完美结合,你也学过武术?
答:不但学过,而且学得很早,大约7岁左右吧,一直到我成立了骨科研究所都还在坚持练功。可以这样说,我的手法的特殊之处,正在于有扎实的武术及内功基础。
问:这么小就开始练武,难道是家传?
答:不是家传,而是另有原因。我们家住在成都西御河边街,十足的“贫民窟”,隔壁住着一位以拉黄包车为生的萧伯伯,有一天被车杠子压断了腿,由于无钱医治,拖了一些日子,因并发症去世。当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当一个骨科医生专门无偿为穷人接骨逗榫的志向。恰好我父亲的一位朋友名叫张魁,灌县人,有一身武艺,也擅长医治跌打损伤。他对我的这个志向赞不绝口。他给我说,要学接骨逗榫,必须先学武术,因此我跟他练了一段时间的青城洪拳。可惜没有多久,张魁回了老家,失去了联系。我从此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四处寻师访友,勤学苦练,后来教我医术的老师又是武术家,因而医术和武术同时得到了提高。
问:中医分科甚多,为什么只有骨科强调要学习武术?
答:因为这同提高手法的质量有极大的关系,一个中医骨科医生,如果要想在诊治骨伤骨病中达到“使患者不知其苦”的境界,就必须具备全面、过硬的基本功——通过一定的锻炼方式、方法和套路,来增强体力以及指、腕、肘、臂、腰、腿、足的力量。这是中医骨科的一项传统。在古代,中医骨科医生的基本功,大多是通过武术、导引和气功进行锻炼,并将武术、导引和气功的某些功法、术式、套路运用到手法的基本功上来,形成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的各自特色。武术是一般骨科医生进行基本功锻炼的首选方法,因为它可以使医生自身体魄健壮、气血流通、关节滑利、灵活强劲,从而提高手法的素质、技巧,逐渐练就刚柔相济、寓刚于柔、灵巧多变、透肌著骨的功力。
中医骨科史上不少骨科名医,如清代的王瑞伯(著有《秘授伤科集验良方》一卷)、赵廷海等,都同时是著名技击家。赵廷海在他的《救伤秘旨》一书中还说:“跌打损伤诸方,从古为技击家所秘,世传盖鲜。”过去武术界有句行话:“学打不学药,等于在白学。”这个“药”既指外敷内服的“制剂”,也指推运按摩的“手法”。这是因为练习武术,难免伤筋动骨,在当时条件下,就医既不方便,又费钱,因此一般练武的人(尤其是教师)都能掌握接骨逗榫的方法及治疗骨伤的药物,所以我认为,从这个角度讲,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骨科“手法”的提高与完善。

20世纪活跃在成都地区的何仁甫、杜自明、杨天鹏、郑怀贤等中医骨科名家,在武术和气功方面都有各自的绝学和造诣。比如出身于蒙古医武世家的何仁甫,自幼从父学医习武,继承和发扬了蒙古族骨科医生“医武不分家”的优良传统,他强调指出:骨科医生只有具备了强壮的体魄,才能避免实施正骨手法时力不从心,或者虎头蛇尾,因此过硬的武功是中医骨科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他在《特呼尔正骨手法》中说,施法时应做到“气沉丹田,力透肱腕,劲达指端,视之不见,触之如电”,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切忌伤而再伤”。以少林武术为主的杜自明认为:“作为一个骨科医师,首先必须练功,因为练功可以强筋骨,健体力,手法有劲,而在治疗中,又可以用功的某几项动作,作为病人的体功疗法,对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问:中医其它科似乎没有这个要求吧?
答:没有。这是因为骨科用手法治病疗伤、接骨逗榫,对医生体力的消耗很大,如果没有强壮的体魄和过硬的功力,很难持久,从头到尾保证手法治疗的质量。手法的力度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就不可能收到预期的疗效。就拿我做个例子吧,现在虽然年过六旬,但每天上午连续为20位以上患者诊治,绝对是得心应手,始终如一,即使是最后一位患者,也可以保证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为什么?关键就在于我从小练出来的基本功。
李枝华少年时期苦练武功

从全国来看,诸如魏指薪、王子平等中医骨科名家,都是造诣很高的武术家,他们在骨伤正骨方面兼收并蓄;在手法方面,则把擒拿手法和正骨手法溶为一炉,达到了气、力、劲三合的境界。
问:什么叫气、力、劲三合?
答:所谓“三合”,就是气与力合,力与劲合,劲与气合。
问:气、力、劲有什么区别?
答:气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手法时,医生要呼吸自然流畅,保持平常心态;力是指在进行手法时,指、腕、肘、肩所用的力;劲则是指在进行手法时,手臂所使的劲,不论“用力”、“使劲”,都必须根据患者症状和身体承受力严格控制,务求轻重适度,偏轻偏重都会影响疗效。气与力合,也就是手法用力时,要注意气的贯注;力与劲合,也就是手法使劲时,不但手臂要同指、腕、肘、肩相互协调,同时还要注意对气的运用。总之,在进行手法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做到气、力、劲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经过持久的勤学苦练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就会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倘若基本功不扎实,达不到气、力、劲三合,在进行手法过程中,必然拙力倔劲,手不从心,不但给患者徒增痛苦,医生本人也不堪其累,至于疗效就差之又差了。
问:这样的中医骨科医生我也亲眼见过,每当看到那种吃力不讨好的场景时,我就想,他们学医时,为什么不把基本功练扎实呢?
答:虽然各人有各人的原因,但从整体上来讲,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手法传统基本功的忽视,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武术中某些功法对提高手法质量的重要意义。据我所知,“学院派”出身的中医骨科医生,在学校里虽然也有练功的课程,但大多属于指、腕、腰、腿等功的一般性训练,其中有的功法(如“指力训练八法”中的“金刚插指”、“力卷千斤”等)虽然来自传统武术,但其强度都不甚高,往往浅尝辄止,很少有人自觉长期坚持,刻苦磨练。
从古至今,一切有成就的中医骨科名家,他们在手法基本功的锻炼上不仅数十年如一日,而且都有各自独特的练功方法。比如杜自明以少林武功为主体的11种功势:躬身势、子午拳势、怀中抱月大小缠丝手势、反转子午拳势、反盖六合拳势、凤拳势等,就吸收、融合了传统武术的某些招数;而魏指薪的基本功锻炼却只有5法:放、收、提、降、端;王子平的功法较多,其中的十三太保功就是古代导引、气功和武术的结合:南山伏虎、北海降龙、金龙合口、鹞鹰抓食、金刚亮臂、久扎金枪、开弓射雕、掌劈华山、夜行飞镖、舟夫背纤、力托千斤、猿手通臂、抡舞石撅。以上3位的功法,在《中国骨伤科学》第四卷“整骨手法学”中有文图并茂的详细介绍,我这里不一一赘述。
问:据说手法基本功锻炼的功法套路中,有一套少林寺秘传武功绝学“易筋经”,很了不起啊,发起功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真的如此历害吗?
答:你肯定是看了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才会对所谓的秘传少林武功“易筋经”留下这么强烈的印象。其实,当初的《易筋经》并不是什么“秘传少林武功”,而是由印度僧人达摩原著、唐代僧人般剌密谛译成汉文的一本书。书中记述了有关医疗体育、锻炼身体的方法,并附有图解,具有很鲜明的佛教色彩。196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曾出版过由清代来章氏所辑的《易筋经》,我没看过这本书,因此无法确定现在的“易筋经”功法套路,是否与当初《易筋经》书中的内容相同。不过,据我推测,作为手法基本功锻炼功法套路(之一)的“易筋经”,虽然分为若干势,但动作难度都不甚大,人人都能掌握,似与《易筋经》书中的医疗体育、锻炼身体的性质相吻合,也许就是以此演变而成。我认为这套功法对提高手法质量有很大好处,贵在长期坚持。当然,由于《易筋经》本身就出自僧人之手,佛教色彩很浓,因而发展成为少林武功中的套路之一,也合情合理。
改革开放以后,“易筋经”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形式,在不少地方逐渐普及。据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栏目介绍,大连市就有上万人长期坚持这个运动;而且在不同的书籍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为了让你对这套功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我特地把《中医健身术》中的“易筋经”作为本章的附录,供一切爱好者参考。
问:你反复强调手法质量同基本功锻炼的密切关系,我觉得“质量”二字包括的范围很广,比如运用技巧的娴熟啦、穴位选择的准确啦、医生体力的持久啦等等,你认为最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
答:一个字——力。
问:什么力?
答:手法的力。我在对《黄帝内经》中“按”与“蹻”的解释时,曾经说过以外力作用的不同而分为“二门”。那么,这种“外力”有什么不同呢?在对患者进行手法时,会产生内、外两种效应,就是力的变形效应(内效应)和力的运动效应(外效应)。力的效应问题是骨科生物力学的基本问题,是活跃在力学与生物学、力学与医学、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之间的边缘科学。
所谓变形效应,就是手法的力通过物理刺激,使作用的组织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这种反应,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循环的调节,一方面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又引起整体的继发性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达到治疗伤、病的目的。
所谓运动效应,主要表现在接骨逗榫方面,任何一种正骨手法都离不开拔伸牵引和杠杆作用,能否一蹴而就,关键在于医生手法力的轻重适度,轻了不行,达不到目的;重了同样不行,过犹不及嘛。在我几十年的“正骨”生涯中,不论伤者伤在什么部位,伤得多么厉害,从来都是我单独进行闭合式轻巧手法复位,不用旁人帮忙,手法娴熟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还在于我有足够的“力”来完成它。一般说来,如果需要七分力,你必须有十分力的“本钱”,才有可能一次成功。
问:现代的骨科生物力学,能同古老的中医骨科挂上钩吗?
答:骨科生物力学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但我们在古老的中医骨科学中,也可以体察到一些朴素的生物力学内涵。比如《素问·痿论》中就有“宗筋主束骨以利机关”的论述。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也说:“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或斜,或定或阙……”“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这里边就包含着丰富的力学内容。
武术里有“蓄力如张弓,发劲如射箭”之说。《伤科汇纂》云:“手仗身势捷,足趋腿力健。”“使法骤然人不觉,患者知也骨已拢。”蓄力是柔,发劲是刚,刚柔相济,寓刚于柔,诀窍正在这个“力”字。
问:关于“力”的重要性我懂了,那么,你的“力”又是怎样练出来的呢?
答:我从立志要学中医骨科的那一天起,就全盘接受了第一位启蒙老师的观点——学骨科必须先学武功,至少是医术和武术齐头并进。因此,我很小就开始苦练武术,刀枪棍棒、南拳北腿,样样都学。不过,我特别重视对提高手法质量有密切关系的几种基础功夫,比如鹰爪功、摧靶功、滑子功、钢针功以及狗皮沙包等,其中尤以鹰爪功至关重要,练得最苦,练的时间也最长。
问:什么叫鹰爪功?
答:在一个小木桶(或其它容器)里装满用中药炒过的如绿豆大小的铁砂,两手的腕关节和指关节全部伸直,交替用力往铁砂里插,开始练的时侯,手指必然会发生红肿胀痛,甚至破皮出血现象,便用一种名叫“洗手丹”的中药浸泡,即可减轻疼痛,防止皮肤溃疡。这样长期坚持,就能把手指练成“钢筋铁骨”,强劲有力。这种功法在《中国骨伤科学》的“指力训练八法”中称为“金钢插指”,只不过用的不是铁砂,而是大米、小麦或者大豆之类,其强度自然就小得多了,但如能长期坚持,也不失为锻炼手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

问:那“一指禅”呢?
答:一指禅是以鹰爪功为基础,用气功把气运到任何一个手指的指端,所以它特别强劲,再同医技也就是手法的术式相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手法。在《推拿手法图谱》的“推攘类手法”中也有“一指禅推法”,但那只是一种手法术式,与武术无关。
问: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气功风靡一时,严新气功就让人传说得神乎其神,好像还与人体特异功能有密切关系,你练的也是这种气功吗?
答:不,我练的是武术气功,也叫内功,它既不同于以养生为目的的道家气功,也不同于以治疗、防病为目的的医学气功。在我国历史上,真正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道家气功。当然,道家气功学理肇始于科学尚不昌明的古代中国,发展于哲理、伦理、教理达到三理一体的宗教发达时期,它的理论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刻上宗教意识的烙印。医学领域的气功,则有静、动之分,是一种源于我国古代“吐纳导引”用入静和调节呼吸等方式进行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圣济总录》在“自我运气疗法”中说:“其有宿患,但用意并气,注之患处,不过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以气功攻之,其病随散。”至于那种与人体特异功能关系密切,气功师坐在台上发功,台下上千人都有“感应”的气功,我没学过,也不想学。
武术气功首先要把气存于下丹田,然后让气循环于中丹田和上丹田,再回到下丹田。只有做到循环自如,才能把气运到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达到运气的目的。恰如何仁甫医生所说的那样:“气沉丹田,力透肱腕,劲达指端,视之不见,触之如电。”这种力不是“蛮力”,而是力透肌肤,直达病所——皮肤和肌肉都无丝毫痛感,却能恰如其分地“点”到穴位上或病变部位,让患者感到舒爽轻快。在练武术气功时,站骑马裆,把肛门往上提,俗称“收肛”,才能让气存于下丹田,避免“漏气”。有些人练气功始终达不到目的,大多数的毛病都出在这个问题上。
其它如摧靶功、滑子功(即“指功训练八法”中的“力卷千斤”,但传统功法是将系砖头的绳子穿过固定于高处的一个滑轮,以增加其强度,故名)、钢针功和狗皮沙包等,都属于锻炼腕、肘、臂、肩、腰、腿的功力,有助于提高手法的质量。
问:你是不是主张学习中医骨科,必须首先或至少也应该同时练习中国传统武术?
答:我没有这个意思,因为现实客观条件已不大可能,今天我讲这些,主要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说明我的手法特点是怎样形成的。不过,这可以作为后学者的一种借鉴与参考。不妨这样说吧,有较扎实的中国传统武术基础,对于提高手法的质量是有极大好处的。所以,我主张凡是有条件者,最好认真练一练中国传统武术,特别是那几种对提高手法质量有直接关系的功法。
问:你收过徒弟吗?如果有徒弟,他们的成就如何?
答:收过徒弟,前前后后有20多个吧。为什么我难以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是因为有的同我的关系比较特殊,人家喊我“师父”,我却不敢以“师父”自居。最早的一批徒弟,是十几岁时就在一块儿练功的朋友,后来他们想给自己找个谋生手段,便向我学习医术;另一批徒弟是在厂里的同事,他们刚开始并没有学医的打算,主要还是想练练功,强身健体;还有一部分徒弟则是从事中医骨科专业的正式医生,他们通过朋友介绍或慕名而来,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手法质量和对药物的研究水平。总的说来,这些分散于省内外的徒弟,全都早已独挡一面,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手法基本功扎实,强调手法与药物并重,在广大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问:在民办学校风起云涌的今天,如果有人投资办一所实现你的主张的中医骨科学校,你愿意合作吗?
答:这是一件对继承和发扬中医骨科优良传统的好事,我肯定会积极考虑的。

李枝华(着红色长裤者)指导研究所部分职工练习武术
易 筋 经
易筋经相传是为了锻炼肌肉和筋膜,顾名思义,“易”是改变的意思,“筋”是筋骨,“经”是方法,意思是把萎弱的筋骨改变成强壮结实的筋骨的一种健身方法。
易筋经的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特点突出,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锻炼方法,它对于强身、保持良好的体力有肯定的效果。
易筋经锻炼要领:
易筋经是采用呼吸与静止性用力来锻炼肌肉,通经活血和改善内脏器官功能,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健身运动。除遵循“松静结合”、“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循序渐进”等原则外,它的特点是强调结合呼吸,全身进行静止性用力(即暗中使劲),以增强体力,如果做不到松的要求,肌肉仍如平时那样僵硬,那效果不大,只有先松后紧,松紧结合,才会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肌肉营养得到改善,力量得到增强。
易筋经动作说明和技术要点:
准备姿势:两腿分立,唇齿微合。两眼平视,舌抵上腭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图1)。

第一势 捣杵舂粮
两臂提至胸前,掌心相对(相距二三寸)指尖向上,屈腕合掌,手型如拱,然后呼吸八九次到20多次,每吸气时,用暗劲掌根内挤,指向外翘;每呼气时,小臂放松,手型如拱(图2)。
第二势 扁担挑粮
两脚开立如肩宽,两手由胸前徐徐外展至侧平举姿势,然后立掌,掌心向外;以此姿势呼吸八九次到20多次。每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每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图3)。
第三势 扬风净粮
两脚开立,两手托天,臂肘挺直,全身伸展;以此姿势呼吸八九次到20多次。吸气时用鼻或口鼻徐徐吸入,两掌用暗劲竭力上托;呼气时,气由口或口鼻缓缓呼出,两掌向前下翻,臂肌慢慢放松;再吸气时,掌再用暗劲向上托,如此反复进行(图4)。


第四势 换肩扛粮
右手高举,掌心向下,头往右斜,眼凝视右手心,左臂屈肘于背后;以此姿势呼吸八九次至20多次。每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身体放松,如此连续呼吸四五次到10余次后,两手交换,即左手高举,右手后屈,再呼吸四五次到10余次(图5)。
第五势 推袋垛粮
两脚并立,两臂前平伸,两掌竖起,掌心向前,凝视前方;以此姿势呼吸八九次到20余次,每吸气时,两掌用力前推,指向后扳,呼气时,臂掌放松(图6)。
第六势 牵牛拉粮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蹬步,右手握拳前举,高出肩,左手握拳,斜垂于身后(图7)。经此姿势呼吸四五次到10多次,每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贴近右肩,左拳斜垂背后;然后身体向后转,成左弓步,左手握拳高举,右拳斜垂背后,再呼吸四五次到10多次。
第七势 背牵运粮
左手由腋下向后屈,手背紧贴胸椎指尖尽量向上;右手由右肩后伸,如拉牵绳一样,去拉左手手指;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图8);以此姿势呼吸5次到10多次,每当吸气紧拉,呼气时放松;然后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再呼吸四、五次到10多次。
此式有助于锻炼胸背肩诸肌,增强全身协调性与柔韧性,提高呼吸机能。


第八势 盘罗卸粮
左脚向左迈一大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如捧重物;以此姿势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如搬放重物,然后两腿慢慢伸直,左脚再收回并拢
(图9);做时配合呼吸,捧物时尽量吸气,放物时
呼气。久练此式有助于增强下肢与腹背肌力。
第九势 围茓囤粮
左手握拳于腰间,右手向左前方伸出,五指捏成钩手,上体左转;然后身体前弯,同时右手在腰带动下向右划平圆(图10),似做围粮茓的动作(亦即手随腰转动而划平圆),连做四五次到10余次;动作配合呼吸,手划近胸部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划到前方时上体前弯同时呼气。
第十势 扑地护粮
左脚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左弓步,上体前倾,两手按地,头稍抬起,眼看前下方(图11),呼吸八、九次到20多次,每次吸气时,
两臂伸直,上体高抬,呼气时,两肘弯屈,胸部下落,一吸一呼,两臂一伸一屈,上体一起一伏。如此左右两侧交替进行,似在寻捉侵蚀粮食的害虫。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按地动作也可改为按膝(图12)。
久练此式有助于增强体力,提高平衡、协调能力。
 
第十一势 屈体捡粮
两腿分立如肩宽,两手用力抱头后部,指敲小脑后部(即“鸣天鼓”)片刻;然后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起,呼气时,俯身弯腰,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如此反复进行八九次到20多次(图13)。
久练此功有助于锻炼腹背肌肉,鸣天鼓有助于兴奋头脑,加强记忆力。
第十二势 弓身收粮
两腿开立,上体前屈,双臂伸直,用力向下推去,手心向上,手背触地面,昂头注目,意为捧起落在地上的粮食;下弯时脚跟提起,起立时脚跟又着地;如此屈体起伏20多次(图14)。
最后,两臂左右侧展,屈伸7次(图15)。
(摘自《中医健身术》)


下一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