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硼砂是什么:叶檀:只有10%房企能够活下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28:12

叶檀:只有10%房企能够活下来

2011-11-02 06:54:19   前言:市场挤压使房地产进入并购重组高峰期。对市场转型准备过冬的预期,使房地产进入现金为王时代。

著名评论员叶檀

  ==楼市焦点==

  珠海首祭“双限令” 房地产调控继续从严

  珠海“双限令”被指“太温柔” 凸显地方土地财政难题

  典型的案例是,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评级在香港上市的29家房地产企业中,现金流状况最好的龙湖地产(现金人民币126.26亿元,短期借贷仅人民币44.84亿元)开始打价促销,龙湖郦城从每平方米1.8万元直降至1.4万元。富力、保利、万科、中海、招商等标杆房企今年下半年以来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促销,近七成一线房企前三季度未完成年度销售任务的75%。

  房地产开发商整体现金流趋紧。截至10月26日,共有7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了第三季度财报,七成房企经营性现金流为负,超过四成房企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80%以上房企负债同比增加。

  但市场未必同此凉热。穆迪29家受评开发商中,23家拥有足够的现金及预测现金流,足以应付未来12个月内现金流出的150%以上,这些现金流出包括利息、土地金等。但现金流较好的房地产开发商也在降价促销,目标就是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者。

  房地产行业的哗哗洗牌声不绝于耳。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6月至10月中旬,挂牌转让的房地产股权项目中,标的资产估值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7宗,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有29宗。

  这并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也显示,2010年房地产行业共实现并购

  84起,占并购案例总数的13.5%,为所有行业之首,涉及并购金额25.8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并购案例持续增加,并购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上半年完成的房地产业并购案高达57起,同比增加了27起。今年三季度房地产并购进一步升温,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旬,今年房地产行业并购案例已达90余起,超过去年全年的并购数量。

  目前的房企并购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大型房企并购中小房企,并购方多为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或是由地方向全国辐射的大型房企,被并购方则是有项目或土地但体量小、融资渠道少的中小房企;其二是非房地产主业企业退出房地产业,这其中尤以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退出为主。

  并购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稳健的市场占有者,这类企业手握巨资,追求销售额、回款率,历经数个房地产调控周期而能屹立不倒。另一类是实力雄厚者,既能从市场获得巨资,又能通过母公司从政策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以中海地产为例,既背靠雄厚的央企母公司,又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强大的营销能力。根据11月18日中海地产公布的三季报,前9个月实现营业额357.9亿港元,增长38.2%,经营利润167.3亿港元,增长46.8%。更重要的是,中海净借贷水平为36.8%,可动用的现金约为172.4亿港元。中海地产是业内标兵,从2000到2009年,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235亿港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46%,增长率位居行业第一。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的2008年,中海地产净利润增加20.8%至50.50亿港元,房地产市场低迷的2011年仍然不错。不仅如此,据披露,2009年开始,该公司将现金流管理每月平衡一次改为每周平衡一次,坚持“不做价格先锋,不抢高价地,严控自有资金比例”。

  一些善用本土市场资源的公司,如加快发行本土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可以挺过难关。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三季度,当年共有22只私募房地产基金募集到位32.25亿美元,其中,由本土机构募集基金数量及金额占比分别超过到了80.0%和70.0%。三季度房地产居PE基金投资各行业案例和金额的排名榜首。手握好资产的公司可以借民间资金存活。

  如果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不断,那么房地产企业家数(不算项目公司)会几何级数缩水,而市场控盘率会越来越高。接近负债上限的30%左右的开发商,会在今明两年清理出局。在未来五年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万家下降到千家。

  ————————————

  低估值严调控间游走:地产股何时“解冻”?

  地产股昨领跌两市,6连阳止步

  曙光乍现还是险象环生?已是“冰点”估值的地产板块(申万分类)经过连续6日的反弹后,昨日领跌两市,整体下跌1.31%。

  地产股估值处于低洼似已成为共识,7至8倍的市盈率已处于2008年以来最低。各大研究所报告均表示,目前一线上市房企估值及股价已充分反映房价大于20%的平均售价跌幅预期。市场亦有观点认为,国家宏观紧缩政策出现微调预期,若中央与地方在调控政策微调上达成一致,地产股价或将走出底部。地产板块自10月24日起,连续上涨6日,整体涨幅达11.75%。分歧乍现,数据显示,一面是基金看空,减持各大地产股,另一面却是万科A、金融街、华发股份等社保重仓地产股,在三季度期间被悉数增持。

  可以看到的是,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恒生地产分类指数10月31日即下跌1.55%,11月1日亦未改下滑趋势,全天下跌3.96%。中国海外、华润置地2只蓝筹股亦连续下跌数日。即便A股市场上地产股上周出现连续反弹,不少投资界人士依旧对地产股持回避态度。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地产股“冰点”估值也仅意味着试错代价较小。

  此外,地方政府与中央调控政策博弈程度也在加深。紧缩的财政,土地溢价率的持续下降,对GDP滑坡的恐惧使得地方政府如坐针毡。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王皓宇研究表示,时下房地产业增加值已占我国GDP比重的6%左右,且不考虑房地产投资所拉动的上下游近50个行业的增长,就税收来说房地产行业每年也为国家增税数千亿之巨。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房地产亦成为地方政府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持续的政策高压下,地产开发商收缩规模是其连续博弈后走出囚徒困境的结果。

  纵观上市房企三季报,印证了今年以来房企的焦灼困境。《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统计两市131家上市房企三季报发现,第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近700亿元,环比下降8.15%;实现净利润73.19亿元,环比下降29.36%。超过70家公司净利润环比下降。大到“招保万金”一线房企,小到国兴地产、天业股份等中小型开发商,三季度业绩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存货积压、资金链条紧绷也是目前上市房企显而易见的问题。今年三季度末131家房企存货达9838亿元,同比增长近45%。存货激增,现金流却在下降。131家上市房企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为-632亿元,去年同期为-543亿元。其中80家房企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

  业内人士提醒,在政策持续严明的情况下,地产股是否能履险如夷,还有待商榷。(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