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减需要补什么:经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效用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0:36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五苓散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等5味药组成。在《伤寒论》原文71、72、73、74、141、156、284、386条提到其脉证及应用。历代伤寒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对其病机及作用进行了不同阐述,这些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促进了对五苓散证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却使五苓散证的病机变得隐晦复杂,“仲景之旨晦而不彰者久矣”(钱璜),直接影响着临床应用。兹结合前贤的论述与笔者的临床实践,对五苓散证的病机实质及其效用探讨如下。
1 五苓散用治水饮停积膀胱经络
五苓散用于治疗水饮停积膀胱经络引起的病证,这一点成无己在其《注解伤寒论》中解释水逆条病机时有如下阐述:“里热少,则不能消水,停积不散,饮而吐水也。”但成氏没有指明水饮停积何处,隐而不发,这恰是成氏高明之处,令人深思。笔者曾治一40岁男性患者,头痛6年,经中西药治疗罔效,前来就诊。自述平时感觉后脑部不舒,双目流泪,头痛发作时尤甚,小便解而不畅,小腹无胀满感,余无明显不适。观其人面色白皙,身体清瘦,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微弦。据其脉证,当属水饮留滞太阳经脉。试投五苓散(汤剂)加羌活、独活3剂,头痛症状若失,后脑部不舒和双目流泪症状也消失,多年苦疾豁然而解。
2 五苓散助脾气以转输
五苓散可助脾气以转输,此种观点张令韶在其《伤寒论在解》中有如下阐述:“以脉浮在表,故微热;以脾不转输,故小便不利而消渴;宜五苓布散其水气。散者,取四散之意也。”原文386条就是仲景运用这一观点的临床范例。笔者曾治一孙姓2岁女孩,感冒基本痊愈后患腹泻,日10余次,饮食入口即吐,但仍口渴思饮,经西医输液、中药汤剂治疗乏效,据脉证及原文386条试投五苓散原方(汤剂)1剂,效果称奇。据患儿父母讲述,刚开始喂药时,患儿尚且吐药,须臾再喂则不吐,1剂汤药未尽,患儿已一切如正常,只因连日吐泻,略显疲惫。
3 五苓散助膀胱之气化
五苓散可助膀胱之气化,这也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编者们继承和主张的观点。《伤寒论讲义》编者们把五苓散证的71~74条原文置于太阳“蓄水证”标题之下,把五苓散证的主要病机描述为表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导致蓄水。临床中确实有这种病证存在。笔者曾治一55岁男性患者,西医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伴轻度增生,原等待症状非常明显,常感小腹胀满,除项背部经常有发凉感外,无其它明显不适,舌胖大,苔薄白,脉沉弦涩。投五苓散合桂枝茯苓丸(汤剂)5剂,项背部发凉感消失,尿等待症状及小腹胀满感明显减轻,后服桂枝茯苓丸、金匮肾气丸以善后。
4 结语
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作用做了非常深刻的阐述。在解释第71条原文时柯氏说:“若发汗后,脉仍浮,而微热犹在,表未尽除也。虽不烦而渴特甚,饮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气未散也……小便由于气化。肺金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输膀胱;心气不化,离中水虚,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四苓色白归辛,丙辛合为水运,用之为散,散于胸中。必使上焦如雾,然后下焦如渎,何有烦渴癃闭之患哉?”在解释第74条原文时柯氏说:“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能外输于玄府,又不能上输于口舌,亦不能下输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五苓因水气不舒而设,是小发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气,不是利水道。”综上所述,五苓散证的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外达皮腠,通阳化气,行水散湿”(李克绍教授语)应较为全面,证之临床,信而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