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飞车18怎么放氮气:佛光禅影:禅诗的哲学意蕴(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6:18:16
佛光禅影:禅诗的哲学意蕴(上)作者:陈若雷 提交日期:2009-10-24 13:08:00 | 分类: | 访问量:1112佛光禅影:禅诗的哲学意蕴(上 原创)
作者:陈若雷

  
  史载: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
  “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
  “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风中,溪水汩汩,雨落梧桐,锵然一叶;
  窗前,皇岗香江,霜月秋花,海天寥廓。
  
  从记载来看,禅的风格和意境确是相当独特的,大禅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性机缘。禅宗宗旨,并非人人能解,禅宗的传立经常受人曲解,连任继愈教授也认为,禅宗是对佛教的最大破坏。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全是依人的本性的释放和坦露。正因为如此,佛学在中国不但没有象在佛教的故乡印度那样毁灭,而是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禅宗六祖惠能的佛学大禅宗称“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确实去掉了佛学的神秘面纱,提倡追求自我,追求个性,得到了佛家哲学的三昧真火,体现出世俗性和简易性。赵朴初大师和星云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也深谙此理,并据之为圭臬。  
  禅宗教导芸芸众生,不能只靠向外求救,而应该转向内因自救。何等的务实!何等的睿智!禅宗,作为被中国文化改造过的佛教,反过来又对中国哲学、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诗,即是禅与诗的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禅诗约3万首。下面若雷选择二首禅诗与诸君一起欣赏分析:  
      

  其一:(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
    
  香客或驴友每到名寺宝刹,走近山门,就看到哼哈二将立于门前,靛面血口,立生恐惧,心中的妄念,立即被吓得缩了回去。待进入第一正殿,又看见四大天王,目怒髭张,刀兵相向,又被蛮结棍地惊吓一场。    
  如果在佛教寺院里,全都是这样面目狰狞的神像,那佛教就玩完了,人家都不敢去,佛家就只得歇业。
  可人家方丈聪明着呢。他等待人们侧身一看,只见迎面坐着一个挺着大肚、满脸堆笑的大佛爷彩塑,胖和尚笑得你周身暖意融融,心花怒放,让你立刻感到轻松,感到和谐,感到吉祥。    
  大肚和尚就是未来佛---慈氏弥勒佛。
  上面那首诗就是他慈氏弥勒佛写的。
    
  有趣的是,佛家的现世佛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里面往往是一片和平,毫无刀兵之相,而作为未来佛的弥勒殿前有哼哈二将,东西两侧有目怒髭张、手执重兵器的四大天王,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的和谐和平还是要用实力才能维持呢?如果说重器意味着硬实力,那么弥勒佛的笑就是软实力。
  更厉害的弥勒背后还有一尊韦陀菩萨,大一点的佛寺还专门设有韦陀殿,韦陀菩萨的确非同小可,尽管他原本是四大天王的部将,但他被提拔为护法神、护卫“三宝”后,其地位飙升,他的宝座被直接安放在中轴线上,虽然是背对山门,但却是面朝如来!他金身重甲,手执降魔杵,其职责相当于保卫部部长或国防部部长,出家人和礼佛者都惧怕他,依赖他,仰仗他,断然不会忘了给他一柱香,一束花和长叩礼,细心的朋友们应当察觉韦陀菩萨手拿降魔杵的姿态在各寺院是不同的,他降魔杵的方位就表明了该寺院的性质。

  有些博友曾留言要若雷谈谈拜谒寺院的程式和如何欣赏禅诗等,对此若雷确实不敢,只能讲些感悟。若雷就着这些博友的佛缘,就来说说对胖和尚这首诗的认知(若雷尽管不信奉任何宗教,但却真真切切地敬重如来世尊、圣人耶稣和穆罕默德先知,尤其喜欢修持他们的哲学理想。如果得空,若雷会与佛有缘的朋友谈谈如何参观寺院和礼佛,包括寺院里的拜佛路线及常规礼数等等)。

  若雷前两年去访问过在浙江奉化雪窦寺的弥勒佛道场,此地离蒋介石先生的故乡溪口不远,山川钟灵,草木毓秀。唐代时,浙江出现一位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拖个大布袋到处化缘的胖和尚。他俗姓张,名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县大桥镇长汀村人。大家都称他为“布袋和尚”。有人问他佛法大义,他把布口袋往地上一放,笑嘻嘻地一言不发,问他为什么要把口袋丢在地上时,他又把布袋背在肩上,扬长而去。
  当时有一智者若有所悟,解析说这是法师在点化人们,世间万事都可放下,万事都可包容,不必萦怀,不必烦恼;布袋又上肩,表明法师要人们用有为的心态,欢乐的仪容,面对社会大众,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以天下苍生为念,普渡慈航,提起众生。
    
  后来,布袋和尚在明州(今宁波)岳林寺灭寂前留下一偈说: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大家这时才知道和尚的真实身份---弥勒佛。
  大肚胖和尚仅仅是他万万千法身之一罢了。
    
  布袋和尚作的这首诗,描写了农夫插秧的平凡劳作。语言非常朴素平直,但处处闪耀着禅机和哲理的万丈光芒。
  尤其是最后点睛之笔:退后原来是向前!
    
  有些年轻朋友也许还没看过农村插秧,若雷就罗嗦两句。农夫插秧时,是秧苗在手,插完一排,后退一步,等退完了,水田也就插完了。农夫们的大踏步后退,实际上是在大踏步前进!这首诗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在政界商战中,不要一味地锱铢必较,争强斗狠,有时不妨后退一下。
  后退是一种境界。
  后退是一种艺术
  后退与前进绝不对立。
  后退就是前进!  
      
  《后汉书 • 黄琼传》说:“峣峣者易折,皦皦者易污。”
  这才是为人处世、事业成功的道理。
  老庄有一比喻,非常值得玩味。
  他说人身上什么最硬呢?
  无疑是牙齿,可以啃骨头,也可以咬啤酒盖子;
  他又说人身上什么最软呢?
  无疑是舌头,软不拉几的。
    
  但老庄说:最坚硬的,往往是最短命的。
  谓予不信,请你看看周围的老人,一望无牙,全部下课。
  可舌头还好着呢。一直到死,舌头都还像模像样地待在口中哩。
  
  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老庄哲学的有机结合体,当然会泛起玄学的毫光。  
  禅诗点亮了佛性的明灯,向善,灭恶,和谐,空灵。禅师大德观察世界,往往与常人不同。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谦卑,老老实实把头低下来,才可以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有一位高僧說:“宇宙有多高?不過五尺而已!”
  而我們這具六尺之躯,想生存於宇宙之間,只有低下头来。
  成熟的稻子,稻穗总是垂下的。
  要想认识真理,解脱自我,就必须谦躬,随时把头低下来。    

  布袋和尚的一生只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笑。
  笑是他的信息,笑是他的禅影,笑是他的慈航。
  他的笑激活了人类的本性,他的笑启发人类要和平。
  
  有这样的未来佛,人好,心好,诗也写得好,芸芸众生,夫复何求?
    
  四川眉州苏东坡先生,终日与佛印禅师相与,深悟禅理。东坡的《琴诗》,写于他宦途失意、频遭流放之时,但他没有一点颓废,没有一点消沉;他的诗句初看奇峭,充满童真,但诗中到处都潜伏禅机,佛光干云。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他认为琴的发声,必须手指、琴弦互动和合,才能有声。
  这好比世间万物,必须因时空之会,才能缘生,过则缘灭。
    
  若雷在拙博《对佛祖的感悟》中说过,佛典万千言,但一言以蔽之,就四个字:缘生缘灭。
  缘生,高兴;缘灭,也高兴。


    (初稿于成都大慈寺,修改于深圳皇岗)

  
  


  
  


  
  
             耶稣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