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通切换电机的优缺点:高考~~~~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9:02

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及十二五规划出台

1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建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议》在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意见后,将交国务院平衡、完善后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  用学过的政治常识知识回答。

(1)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何要由党来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体现了党的依法执政。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我党的执政方式是什么?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①执政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②体现:《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意见后形成的。这些体现了党的民主执政。

《建议》《建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建议》将交国务院平衡、完善后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这些体现了党的依法执政。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道理?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审议通过《建议》,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②《建议》是在征求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我国政治活动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③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这个《建议》将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充分协商的基础上,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随后,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向十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征求意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便在全国实施。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说明中共中央、各民主党派、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在我国作出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重大决策总是先由中共中央提出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在我国作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中共中央要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充分协商。

③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我国重大决策要由国务院制定草案。

④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作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具有最高决定权,重大决策经其批准后,党的纲领、路线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

⑤全国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为其主要职能,我国作出重大决策要向全国政协征求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4、2010年10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 ]gzu521.com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保证实现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4分)

①要始终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分)

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分)

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分)

④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3分)

⑤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2分)

52010年10月15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材料一 《建议》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1)、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三大转型中任意选择一个,分析说明如何实现其目标。(12分)

从外需向内需转变: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②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③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

从高碳向低碳转变:①政府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企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科技投入,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③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绿色消费,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从强国向富民转变: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提高居民收入提供制度保证;②调整分配政策,协调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收入;③在再分配领域,要通过税收政策和分配政策的调整,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大转型中任意选择一个,每一个要点4分,学生其他的答案要点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 《建议》强调,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建议》为什么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9分)

中国共产党: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民主执政;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4分)

人民代表大会: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人民的利益;②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决定权、监督权等国家权力,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3分)

人民政协:①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分)

材料三  《建议》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3)、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样。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8分)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4分)②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弘扬主旋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分)

6、材料一: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在充分把握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A市市委提出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广泛征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科教兴市规划的建议,形成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规划强调,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同时对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坚决整治,对节约型、创新潜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大力支持。该规划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市委积极带领广大党员在规划实施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材料二: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务院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这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一,说明党的执政方式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9分)

①A市市委以党中央科学决策为指导,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市规划,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3分);②A市市委在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市规划中,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体现了党的民主执政(3分);③A市市委领导制定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最后由市人大审议通过,并在规划的实施中起积极带头作用,体现了党的依法执政(3分)。

(2)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上述材料二中你对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认识(10分)

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国务院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分);②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5分)。

7、实现包容性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材料-2010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年。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和要求。(12分)

①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分)②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实现三个转变: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由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节约能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能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6分)

8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代表认真商讨“十二五”规划。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减缓社会矛盾,成为此次规划的亮点,而“十二五”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将围绕包容性增长展开。包容性增长有着深刻内涵。从国内方面看,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转网 HTtp://wwW.gzU521.coM经济增长相对立,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从全球视野看,包容性增长体现在发达国家应当主动承担起全球经济增长与经济失衡的责任,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体现在进一步发展开放的、遵循规则的、可预测的、非歧视性的贸易和金融体制;更体现在让那些贫困国家在全球区域性增长过程中能够受益更多。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8分)

①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我国应该尽快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百姓的收入增长。

⑤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合法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从根本上提高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如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等措施帮助其发展经济。(每点2分,答对4点8分)

9、材料一:“包容性增长”从国内讲,首先是和谐增长、科学增长。其次是对低收入人群有利。  财富分配应该是公平的,让大家都在增长中获得利益。第三,这种增长应该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国际讲,“包容性增长”应该是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应该去损害或者抑制另一国;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和多赢的。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1) 、请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就实现“包容性增长”向政府提一些合理化建议。(6分)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政府要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在不同方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要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特殊性,制定解决的相应的措施。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抓好经济发展。次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恰当解决好次要矛盾,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接,不可分割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会遇到同样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别国经验。(只要回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2) 、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6分)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②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的比重。

⑤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调节过高收入,保障过低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⑥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⑦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只要回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10、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结合材料,说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要学会优化结构。因此,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推动作用,要发挥正确意识的作用。因此,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主要矛盾。因此,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体现了这一点。

(言之成理的其他观点均可)

(2)、运用《经济生活》,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①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坚持改革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⑤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言之成理的其他观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

     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

(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10分)

共识《经济生活》知识

①必须重视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依据:消费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②发展生产是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依据:生产决定消费

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依据: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差距和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联系;

④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要性: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1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所决定;

⑤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条件措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组同学研究“改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某乡的实地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该乡乡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准备与外来投资者签订协议,引进一个高污染、高能耗、低科技含量的项目,一旦项目落实,势必污染当地的空气和水源,严重威胁附近村民的健康,有关村民忧心忡忡。

(2)结合材料,请你就如何促进该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谈谈你的建议。(8分)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分)

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2分)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要由依靠资源消耗向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分)

④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2分)

12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8分)

①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2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3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3分)

 

2011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训练:力改善民生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1.我国政府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注重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为什么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注重效率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注重效率,才能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要求。只有注重公平,才能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实现共同富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解决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经济措施。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4.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体系逐步以民生为导向。结合经济学知识,说明我国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2)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4)中央财政预算大力支持解决基本民生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5.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之一。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6.运用政治学知识,说明政府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1)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

(2)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好各项职能,即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4)政府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5)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7.从政治学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实现公平正义。

(1)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等。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公平正义,有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政府依法行政,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8.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及时调整分配政策的必要性。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党和国家对分配政策做出了及时调整。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央根据近年来不同阶段的形势特点,调整了相关的分配政策。

(3)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党和国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相关分配政策进行及时调整,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9.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投入,都要注重人民群众实际最关心的问题。

(2)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因此,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改善民生力度。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所以,国家关注“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加大对“民生”的改善力度。

(4)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10.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达沃斯论坛上指出:我们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知识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2)阐释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的政治学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第(1)问从经济学角度考查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涉及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初次分配要重视公平,提高两个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第(2)问考查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现代政府的责任的政治学依据,涉及到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和原则、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等。

【创新精练】

1.某市市长认为,惠民富市才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顺应群众的期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力度,把财政增量部分更多地用于民生。这需要地方财政(  )

A.在初次分配中把效率和公平结合起来 B.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C.优化财政的支出结构    D.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据此完成2~3题。

2.对政府而言,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是…(  )

A.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B.集中全部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C.强化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职能D.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下列举措属于直接改善民生的是(  )

①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②2万亿铁路投资计划

③国家推行“家电下乡” ④优化产业结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A.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B.在公有制前提下,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C.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D.按劳分配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5.事实已经表明,缺乏公平的分配机制是没有效率的,这说明(  )

A.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矛盾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011年高考时政热点1:D D B D D

2011年高考时政热点2:C D C C B

2011年高考时政热点专题训练:日本核辐射引发的思考

【背景材料】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于是人们对核能出现了褒贬不一看法。                                                                                          

 

材料一:核能在上世纪中期得到广泛运用,它的诸多优点为我们所公认: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数百万倍。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日本核泄漏事故为人类利用核能敲响了警钟。事实上,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石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油井爆炸 和原油泄漏;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矿难;利用太阳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对待此次事故的正确的态度是以之为鉴,定期做好核电站的维护和检查,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提高安全利用核能的能力、防范其潜在的危害。

 

材料二:对于日本核辐射,国家海洋局启动海域放射性应急监测,每天公布检测结果,同时国家原子能机构也发布一定的应急防护措施,如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实行服碘保护。同时日本政府也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动用直升机进行空中注水对核反应堆降温冷却,经过不懈努力,一直阴霾重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终于现出了“光明前景”,福岛核电站危机进入可控状态。

 1.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一进行分析。(12分)

【答案】

(1)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关系,核能及其他能源自身的弊和利是对立统一关系。

(2)矛盾具有普遍性,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对于任何事物我们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 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针对核能等各种能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优点和缺点,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克服其缺点,化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3)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即两个方面,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对核能和其他能源,我们在认识到它们的优点同时,还要认识缺点,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正确利用它们。

(4)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核能和其他能源他们之间相比较,都有区别于其它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结合他们自身的优缺点,具体分析,有选择和鉴别的加以利用。

(5)任何矛盾都包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 http://Gzu521.COm面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对于核能和其他能源,我们在认识或者评价时,要着重抓住它们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权衡利弊,形成对它们全面、完整、准确的认识。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懒又相互排除,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于核能危及环境、人类安全这个次要方面,我们一定严防死守,制定正确的措施,建立定期安检机制和应急机制。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在核能和其他能源利用方面,我们要分析利弊,抓住矛盾的主 要方面(优点),同时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方面(缺点)。

(每点3分,打出其中4点可得12分,只答原理方法论而不联系材料,每点2分,若只答材料,不答原理和方法论不给分)

2.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进 行分析。(12分)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事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针对核辐射 的特点和状况,人们制 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防护措施,减少了对人身体的健康的损害。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针对核辐射的特性,人们制定出相应 的措施,采取注水冷却的办法,有效控制了核辐射的蔓延,使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3)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如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实行服碘片保护。这是在认识和把握核辐射同位素规律和特性的基础上做出的有效措施。

(4)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日本政府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核辐射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动用人力物力,采用直升机空中注水冷却的办法,还有“以50位死士”为代表的众多人士,冒着生命威胁,进入核 反应堆,死守核电站,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现出了“光明前景”,福岛核电站危机进入可控状态。

2011年高考政治热点专题:全面把握宏观经济形势

材料一

表1:2006---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及增幅表(单位:亿元)

注1:2006-2009年我国同期GDP分别增长10.4%、11.6%、9.6%、9.1%。图表及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世界主要国家2009年财政收入情况

国家财政收入

(亿美元)人均财政收入

(美元)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

美国435251407830.5

德国148141806544.3

英国87771425040.3

中国1264694725.4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9》。

注2:上表数据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2001》统计口径计算。

材料二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通过公共财政预算重点支出于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其中,支农、教育、科技支出均满足法定支出要求。(法定支出是指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支出比例或增长幅度要求的特定支出项目)

材料三

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政府财政政策由紧缩性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年,我国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2011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持续影响及国内经济形势的需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指出表1、表2(含注)和材料二反映的经济信息。(7分)

(2)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国民经济发展与财政之间关系的一致性。(10分)

(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由经济建设性财政逐步走向公共财政。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指出公共财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11分)

(4)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哲学依据。(12分)

19.(1)表1反映了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均有较快增长,其中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2分)表2反映了我国财政收入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在总量、人均数量及占GDP比重上均较低,财政实力仍然较弱(3分)。材料二反映我国公共财政重点支出于民生领域,但支出数额多数未达到法定要求(2分)。

(2)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基础与决定性因素(2分),但财政收入并不一定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1分)。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2分),发挥财政支出作用的关键在于大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科学发挥财政支出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3分)。

(3)财政是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分)。公共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3分),在促进经济平衡运行、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分)。

(4)我国财政政策以财政实力为基础、保持适度可控的赤字水平,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分)。充分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体现了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4分)。始终以民生为导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4分)。

:《1.   辩证唯物论(5个)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典例列举: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我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等。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典例列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典例列举:见一、二。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五共同典例列举: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生态警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2.   认识论(3个)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3、典例列举:十七大报告新提法、新表述,如“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河南弘扬“三平”精神等。

★七、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八、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七、八共同典例列举:我们党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3.   唯物辩证法(18个)

 

★★九、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典例列举:猪肉价格上涨引起连锁反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个统筹、循环经济等。

 

★十、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典例列举:A有些人将命运同生肖属相联在一起;涸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 B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循环经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

 

★十一、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典例列举: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 http://Gzu521.COm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

 

★★十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典例列举: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五个统筹”等。

 

★★十三、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典例列举: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

 

★★十四、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典例列举: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新提法、新表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十五、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典例列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原创题)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不同的经济运行状况实行的财政政策不同。

请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完成表格:

 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A

措施B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目的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联系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2)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72 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实践证明: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正确的。

这段材料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1)A.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  B.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

(2)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11年高考政治十大热点话题名师预测

“我爸是李刚”现象

  热点回顾

  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区的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学生生活区,发生了令社会广泛关注的“官二代”校园“飙车案”,致两女生一死一伤。事后,肇事司机甚至说:“看把我车刮的……我爸是李刚。”

  “我爸是李刚”成为网络当红流行语,也是2010年度网络上讽刺“不良官二代”用得最多的句子,甚至发展到全国网民在网上以“我爸是李刚”造句的场面。

  据报道,10月26日,河北省省长陈全国表示要“依法严肃处理”。省委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入驻河北大学处理此事。他强调,该事件已经对河北省的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绝不会因为肇事者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即时任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的职位而对司法裁决的结果有所影响。

  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2011年1月30日一审宣判,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22岁)有期徒刑6年,赔偿死者46万元、伤者9.1万元。

  对于这一判决,存在不同的评论,有人认为判决太轻的,不尊重法律;也有人认为是依法办事的。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意识,来源于物质世界,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李启铭事件是众多“不良官二代”的典型事件,人民群众对此不满以致李启铭被判刑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政治学角度:

  (1)河北省省长陈全国强调,要“依法严肃处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打击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维护公民不受非法侵害”是国家的对内职能。(2)“绝不会因为肇事者李启铭的父亲李刚,即时任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的职位而对司法裁决的结果有所影响”体现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人民法院有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3)也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仅所有公民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而且对所有违法者必须平等地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不得享受法律以外的特权。这是法制强制力的表现。

  请你用民主与法制的基本知识对判决后的不同声音做出简要分析。对此回答应包含的知识点是:(1)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认为“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6年,赔偿死者46万元,伤者9.1万元”判决太轻的或者认为“是依法办事的”说法,都说明我国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有所提高,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的意识提高了。(3)两种不同的看法还表明公民享有政治表达权。(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出现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的知识点是:(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享有政治表达权。(2)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强制力的表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社会主义法制仍需加强和改善。

  中美关系风云激荡

  热点回顾

  经过32年的正常交往,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合作发展到战略伙伴关系,一路磕磕碰碰,不断向着更良性的阶段挺进。然而进入2010年中美关系似乎突然闯入雷区:2010年初售台武器,2月接见达赖,再到朝鲜半岛军演,南海问题上的针锋相对,人民币汇率的争端等。

  2011年1月19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告诉世界,中美两国应理性地保持高层交流与对话,传达出中国政府以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经营中美关系的立场,“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的明确新定位将极大提升两国的合作空间。奥巴马也在媒体再三强调: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有助于美国发展。

  中美关系折射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中美之间、中日之间、中俄之间以及中印之间的关系,都是国际关系的本质决定的。与世界发展的主题、基本格局、发展态势有着密切关联。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1)矛盾的涵义、矛盾的两个属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以及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中美之间的关系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也是多样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中美关系问题。(3)“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合作发展到战略伙伴关系,一路磕磕碰碰,不断向着更良性的阶段挺进。”可以用“发展的观点”,主要考虑用发展的涵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道路以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学角度:(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个主题;(2)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主要缘于国家利益。(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

  热点回顾

  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2011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此前,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从“国富转向民富”。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题:主要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政治题: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国体的实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人大制度与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公民的民主权利;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上。

  经济题: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发展相一致。

  聚焦全国人大

  热点回顾

  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温总理总结“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提出获得了四方面的体会。同时指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七条任务。

  3月10日,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确保国家一切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

  考题与知识点

  时政题

  (1)“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取得了哪些成果?(2)获得了四方面的体会指什么?

  经济学

  (1)我国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2)为什么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国家为什么要重视粮食安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为什么要改革分配制度?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政治学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2)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3)党与人大及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体现了哪些国家职能?(4)如何理解吴邦国委员长所说的“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两院制”?

  哲学题

  (1)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家政策也不断变化,其哲学依据是什么?(2)用辩证法的观点简述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3)文化建设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