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粉的汤怎么做: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0:56:55

 

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3前言..........................................................................................................................................................5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61.1脉诊仪器的研制......................................................................................................................61.2正常脉象的研究......................................................................................................................71.3病理脉象的研究....................................................................................................................131.4脉诊的实验研究....................................................................................................................171.5脉诊的临床研究....................................................................................................................231.6三部九候脉研究....................................................................................................................29参考文献.......................................................................................................................................34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382.1源流..........................................................................................................................................392.2原理..........................................................................................................................................392.3脉法..........................................................................................................................................422.4图示与临床体会....................................................................................................................432.5医家记述.................................................................................................................................63小结........................................................................................................................................................66参考文献...............................................................................................................................................67致谢........................................................................................................................................................68个人简历...............................................................................................................................................69

中文摘要-1-中文摘要“脉学”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学说之一,乃数千年来由许多医家不断的累积个人长期实践临床经验,虽由古遍诊法逐步演变至今“独取寸口”、“三指脉诊”,然而“切脉”几乎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志,在中医辨证论治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及重要意义。随着马王堆医书的发现,我们知道古代医家很早就用脉学来诊断疾病,而且在长期的诊脉的医疗实践中也发现了某些特殊的脉象,并逐步明白了这些脉的意义。而“浙江?丝线脉学”、“昆仑?天元脉学”等民间传承的特殊古脉法虽有独到诊断方法,却鲜少人知。目前,中医诊断方法已在世界上受到了广泛重视,而脉诊在国内、日本和韩国等都投入相当经费和力量,期望使其现代化、标准化。虽然中医脉象、诊法根据“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全息”(Holography)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寸口脉博包含有丰富的人体健康与否的信息;但不是每位医生都掌握得到。中医的延续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是靠传承,反而派系间缺少交流,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保守与封闭的状态。但古脉学并非完全失传了,在民间依旧有很多待人挖掘、发现的特殊脉法,只因大都以口耳相传、师徒秘授、鲜少人知。而“浙江?丝线脉学”、“昆仑?天元脉学”两派的脉法,在传承古脉学上结合几近失传的“手检图廿一部”,由数百年来的临床经验发展出了“全息律脉法”和“九宫脉法”,于传统中医脉象,大脉(三部)、小脉(单位)、兼脉(复合脉)中又加入了脉中脉,丝线脉的运用,形成富丰又奇特的一种诊法、医者可以一指或三指切脉,用层层展开的触觉,在15秒内明确直指病因、病位、肿瘤大小……,用全息律的观念,能综合掌握整体功能状态,而达到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有助于中医脉诊的继承和另类思考。此次课题分中医脉诊研究概况和特殊脉法?全息诊法二方面。重点研究特殊脉法?全息诊法,依源流、原理、脉法、图示、临床体会、医家记述次序来确定和归纳“全息律脉”、“九宫脉”,并比较分析、收集整理以佐证与充实文献研究

-2-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的结果。期望在中医诊断学科上发掘另一具有特色诊疗方法,而更丰富了中医学术的内涵。关键词:九宫脉昆仑?天元脉学全息脉浙江?丝线脉学中医诊法

ABSTRACT-3-ABSTRACT“Sphygmology”i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eories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t’s the long-term individualclinical practice which was ccumulated by many doctors in severalthousands of years.Even though today’s“cun pulse-taking singly”and“three fingers pulse-taking”were developed from the ancientdiagnostic method on all-over body.However,“feeling the pulse”nearlybecomes the label of iagnosis of TCM.And it has graven directive effectand important meaning in th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CM.Along with the discovery of Ma WangDui’s medicial books,we know theancient doctors diagnosed disease by using sphygmology long before.Moreover,with the long-term medical practice of pulse-taking,theydiscovered some special pulse quality and understood the significancesof them.In spite of some special ancient pulse-taking principles inheritedfrom the civilian,such as“Zhejiang·silk sphygmology”and“Kunlun·Tianyuan sphygmology”have unique diagnostic methods,butrare people know them.This study was approached by using bibliography method and oralhistoriography method.First of all,it was distinguished two sides,research overview of pulse-taking and special pulse—holographic methodof diagnosis.But its emphasis was on the part of special pulse.Dependingon origin,principle,pulse-taking method,icon,clinical experience,doctor’s descriptive order,I determined and summed up the clinical applyof Holographic Rule of Pulse and Jiugong Pulse on the two pulse groups.And then it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collected,put in order to evidenceand enrich the result of this philological research.Another diagnose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which be possessed specialfeature be expected in uncovering on diagnostics and enriching theacademic connotation of TCM.

-4-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Key words:diagnostic method of TCM Holographic PulseJiugong Pulse Kunlun·Tianyuansphygmology Zhejiang·silk sphygmology

前言-5-前言“脉学”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学说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精粹部分,它来自民间,根植实践,数千年来由许许多多医家不断的累积个人长期临床经验,虽由古遍诊法逐步演步变至今“独取寸口”、“三指脉珍”,然而“切脉”几乎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志,在中医辨证论治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及重要意义。古今许多名医家无不推崇、重视脉学研究,甚至纷纷著书立说,欲使脉理更明,历代以来的脉学专著就有三百余种之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明确指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治也。”唐?孙思邈,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联床特别重视脉诊,认为施针灸,强调脉学对针灸的指导作用,故曰:“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了许多根据脉象症状而施针的内容。另如:《二十四史》所传之一一八医者中,华佗?广陵太守陈登医案:广陵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闷,面赤不食,华脉之,曰:“府君骨中有虫,欲成内疽,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再服,须臾吐出三升许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脍,所苦便愈。姚僧垣?梁元帝病案:梁元帝当有心腹疾,乃召诸医议治疗之方,咸谓:至尊至贵,不可轻服,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垣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梁元帝从之,进汤讫,果下宿食,因而疾愈。周学海在《脉简补文》中指出:“有是病即有是脉,脉在病后也。若夫病证未形,血气先乱,则脉在病先。诊脉可以预知将来必患病。随着马王堆医书的发现,我们知道古代医家很早就用脉学来诊断疾病,而且在长期的诊脉的医疗实战中也发现了某此特殊的脉象,并逐步明白了这些脉的意义。

-6-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诊脉一直依靠医者指面感觉细胞来体会患者桡动脉搏动时所提供的脉象信息,在判别脉象的属性方面仅停留在一些形象的概念上。临床脉诊时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凭医生指下的体会结合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加以鉴别与区分。由于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内中还掺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及指面感觉等很多主观因素,因此中医脉象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临床脉诊时分歧较多。为了改变中医脉诊处于“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状况,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脉诊客观化、现代化是势在必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是近代中医诊法研究的一大特点。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探讨。在脉诊客观化研究方面,按研究特点,约可分仪器研制、平常人脉象研究、脉象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三部九候这几个方面来探讨。1.1脉诊仪器的研制早在1860年Vierordt创建了第一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国内20世纪50年代初朱颜将脉搏仪引用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此后随着机械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在研制中医脉象仪方面进展很快,尤其是70年代中期,国内天津、上海、贵州、江西等地相继成立了跨学科的脉象研究协作组,多学科共同合作促使中医脉象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以下按脉象仪探头的形式,传感器的特点及研制者作一简单的归纳,详见下表:研制者探头形式单倍探头形式三部北京医疗仪器厂MX-1型(应变片)BYS-14型(应变片)上海医疗仪器研究所MX-3型,MX-5型(7点式)3MX-1型(应变片)天津医疗仪器研究所MTY-A型(寸部7点,应变片)上海中医学院ZM-1型(子母式,应变片)九路型(径向7点轴向3组)贵州省脉象协作组ZM-I型(应变片)ZH-II型,径向轴向均可调节西安交通大学图形气囊加压式(7点)(应变片)上海中医研究院横向线列式九道(应变片)浙江大学63点(PVDF压电薄膜)大连201医院DhGZ(气导微压式)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7-西苑医院压晶体管江西脉图协作MX-811型(液态汞)中科院基础所硅杯式(单晶硅)中科院智能机械所软接触式(应变片,液态)湖南省中医学院血管容积式(光敏组件)湖省中医研究院阻抗仪中国台湾汪叔游三部压力换能器美国Dr.Laub(压晶体管)三部手套力与压力复合式德国Park.H.S式三部绑带充气加压日本谷美智士半导体应变片式脉象探头式样很多,有单部、三部、单点、多点、刚性接触式、软性接触式、气压式、硅杯式、液态汞、液态水、子母式等组成脉象探头的主要原件有应变片,压晶体管、单晶硅、光敏组件、PVDF压电薄膜等,其中以单部单点变片式为最广泛,不过近年来正在向三部多点式方向发展。1.2正常脉象的研究在临床脉诊客观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对正常人作了大量的测式,并将脉搏波的参数按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实不同的年龄段的脉波参数特征应用生物力学原理推断的脉象参数变化的特征是一致的。另外山东、贵州、上海、湖南等地对正常人四季脉象及昼夜脉象进行跟踪测试及分析,发现脉象随昼夜阴阳消长、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其结论基本与古人对中医脉象的论述相一致。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对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的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职业的脉波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脉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如:1.2.1年龄、性别张珍玉等[1]对114例正常人脉图分析结果显示:①各项脉图参数男性与女性比较,主波幅、降中峡幅、降斜I、降中波幅值男性大于女性,两者均值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②各年龄组脉图参数比较,29岁以内成人各组差刚无显著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主波幅、降中峡幅、降中峡幅/主波幅,降斜II均值逐渐增大,降斜I、降中波幅,时差均值逐渐减小。李冰星等[2]对464例正常人脉图参数观察结果显示:①正常人临床脉象以平、细、弦脉为主,平脉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少,弦脉出现频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

-8-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与费氏研究结果颇同;②正常人脉象和脉图均以中取为主,中取占83.6%;③脉图参数BB’/AA’、DD’/AA’、AT(脉图总面积)、W/t、OA’(上升支时间)等五项参数均值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大,以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差别最明显,提示正常人随年龄的增大脉象逐渐变弦;④男性与女性比较,潮波高/主波高(BB’/AA’)、降中峡高度/主波高(DD’/AA’)、脉图总面积男性大于女性,两组间均值差别有非常显著者意义。陈德奎等[3]分析了20~93岁不同年龄组的有关心血管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年龄增大,动脉血管弹性模量增大,血管顺应性下降,外周阻力上升,而且脉压增大,每搏心轮出量减小。特别在平均年龄60~69岁时这些变化更为急剧,动脉的固有顺应性C,很快的降到1,表明动脉管有明显的硬化,这与眼底动脉检查和甲皱微循环观察到的结果一致。人体脉象自幼儿期自幼儿期的细弦,到青壮年时期的平、滑,直到老年期脉弦的演变过程,符合机体生、长、壮、老、死的自然变化规律,与机体适应外界条件的自身调节功能及促进生长发育的内分秘激素等急剧变化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系统出现生理性老年化倾向的反映。张镜人等[4]对175名正常人脉象及脉图采用脉搏波线化理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正常人脉象可分为细弦、细、弦、细滑、滑、弦滑、平等等7种脉象,弦脉者的平均年龄,收缩压、舒张压,H1值〔H1=(h2-h1)/h1,h1为主波高、h2为主波后沿第一阶梯波的切迹〕,M值〔M=ts/(4L/α)(ts为主动脉瓣开启时间,L为桡动脉到臂动脉始端的距离,一般为0.4~0.7m,α为脉波在臂动脉的传播速度)〕显著大于滑脉;细弦脉者的平均年龄、H1、N值大于细滑脉,而H1、M、N大于细脉;细脉的M、H1大于细滑脉,这些均属于生理范围的变化,非病理脉象。②M、H1、N值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大,20~29岁组与60~89岁组比较,两组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50~59岁组男、女之间H1值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③随着年龄的由小到大,重搏前波相对位置由低到高,主波宽度增大,故切脉感觉由平、缓向弦的方向发展。张氏根据上述规律和各正常年龄组的代表脉图,建立了桡动压力脉图随无量纲量M、N的变化脉图图谱,对所描记的脉图可用简易的目测法对照分析及报告,对预测动脉是否衰及其衰老程度,以及脉图是否为病理改变,均有一定意义。宣文虎等[5]对245例青年人脉象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两手脉象一致者189例,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9-占77%,多为单纯脉象,主要为细、弦、滑脉,其中弦脉55例,滑脉37例,细脉69例,其它脉28例;相兼脉象56例,占23%,多为细脉或略弦滑。宣氏认为,可能因为此项调查在春天进行,因此弦脉比较多,但这种弦脉端直以长中兼有柔和之象,滑亦为均匀和缓中略滑,是平滑脉。费兆馥等[6]对185例21~93岁不同年龄的正常人脉象调查结果:21~30岁平脉占57.1%,平滑脉占31%,平弦脉占12.3%;31~40岁,平脉占55.5%,平滑脉占9.3%,平弦脉占35.2%;41~50岁,平脉占17.9%,平滑脉占7.7%,平弦脉占74.6%;51~60岁,平脉无,平滑脉8.3%,平弦脉占91.6%;61~93岁,平弦脉占100%。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平脉和平滑脉逐渐少,而弦脉逐渐增加。30岁以下的青年人以平、滑脉为主,是肾气充盛的表现,40岁以上弦脉逐渐增日,弦度也随年龄的增大而硬度增加,这种变化规律人体随年龄增大而产生的血管退行性变化一致,与心血管功能随年龄而衰退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可见年四十阳气自半,肝肾亏损,精血衰少,脉无水而不软,故见端直以长的弦脉。张承恩等[7]用BYS-14型心电脉象仪对488例正常青年人脉象检测结果:①488例青年中,细、缓(平)、平弦脉居多,占81.96%,男女之间差别有显著意义,男性弦脉多于女性,脉图参数男性也大于女性;②脉图升支光滑均匀,上升速度快,但并不骤然,上升时间为0.06~0.1秒,脉波顶坡持续时间0.06~0.12秒,整个脉图形态光滑;③缓脉(指平脉)脉图主波高度适中,升支速度,时值及脉图上1/3宽度都在细脉和弦脉之间;平细脉上升支坡度和主波幅比缓脉小,降中波等于降中峡水平;平弦脉主波幅较高,潮波显著,降中峡相对高度略高,降中波明显,其波峰高于降中峡。丁学民等[8]用BYS-14型心电脉象仪对16~45岁的500例健康人脉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500例健康人中以平、细、弦三种脉象最多,其中平脉227例占45.4%,细脉162例占32.4%,弦脉64例占12.8%。男性以平、弦为主占男性总数的70.87%,女性以平、细脉为主占女性总数的82.66%。三种脉象的共同特征是:从容和缓、节律均匀,不浮不沉,不迟不数,脉图主波幅82.2%的健康

-10-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人以中取最高,脉动周期平均为0.85±0.006秒,相当于一息四至,无一例不整脉。从脉图分析,平脉的升支坡度和速度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主波幅、降中峡幅、降中峡相对高度,重搏波幅等均不高不低,顶峰持续时间不长不短,潮波一级占59.91%,二级占36.12%。细脉主峰持续时间较平脉长,降支第一段下降缓慢,升支坡度及速度类似平脉,潮波一级占56.17%,二级37.65%。弦脉升支坡度和速度均大于平脉,主波幅高度、降中峡高度、重搏前波高度均比平脉高,潮波一级62.5%,二级28.13%。由此可见正常人弦脉脉图特点是陡、高而尖,细脉是缓而低平,平脉则处于两者之间,正常人细脉与平脉比较各项参数差别无显著意义,正常人弦脉与平脉比较仅有升支最大斜率、降斜II,差别有显著意义;②该项研究分工种统计时,不同工种间脉图指标差别无显著意义;③男女性别之间有3/4的指标差别有显著意义,其中AA’,平均升支斜率、降斜、升支最大斜率、OD’、OO’、D’O’/OO’、CD等八项指标男性大于女性,OA’、OA’/OO’、顶峰持续时间、DD’/AA’、OD’、OD’/OO’等六项参数女性大于男性;④在年龄分组时,可见绝大多数指标都有随年龄增减而上升或下降的趋势。1.2.2四季徐建国等[9]应用MX-3型脉象仪及HMX-3C型换能器对16例18~25岁正常男性1年24节的脉象进行了检测,同时记录血压、体温、室温等,并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时检测心功能及尿17羟24小时排泄量。结果显示:①脉图参数和切脉指感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其中以各波幅值h变化最为显著,并与四季温度变化呈正相关。全年主波高度h1、降中波高h2、潮波高h3、降中峡高h4等均值在夏至前后的芒种、大暑时最高,冬至后的小寒、大寒为最低,春、秋两季分别处于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过渡阶段。脉图波幅与脉象指感的强弱有关,h1均值夏季高,故切脉时较洪大而略浮,冬季h1低,故脉象指感细小而沉,经统计学处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间h1、h2、h4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上述四个季节脉图波幅,及切脉指感的变化与《内经》“四季之动,脉与之上下”的论述相符。②从脉图的形态看:春、夏、秋、冬四季按各脉图参数值绘成的脉图形态基本相同,都属于正常平滑脉脉图。③脉位方面:指感冬季稍沉、夏季脉较浮,最佳脉图的取法压力冬季比夏季大,但均值差别无显著意义;脉动周期时间夏季延长,心率变慢。④四季脉象的节律测定表明正常人脉象变化存在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11-近似年节律。肖洪等[10]对1131幅四季脉图分析结果显示:①春、夏、秋、冬四季脉图主波幅、脉图面积等五项参数(X1、X8、X18、X25、X54)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春夏二季>秋冬两季。冬、春二季脉象呈紧、弦者多,而夏、秋脉呈洪大、浮者为多,冬季脉沉者较多;②四季脉图特征指针平均值中春X1=2.32、X8=16.311,夏X1=2.39、X8=21.33,秋季X1=2、X8=16.33,冬季X1=2.15、X8=14.91,其中冬、春二季上1/5相对宽度为最大,故冬季脉呈紧的趋向,而春季脉呈弦的趋向。其中女性春季弦的比例最大;③夏季升支斜率最大(X16)为9.98毫米/秒,明显大于其它的季,说明脉来势盛,冬季则升支上升斜率最小为6.7毫米/秒,较其它三季为低,说明脉图来势缓。《濒湖脉学》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该实验证明正常人四季脉象变化特点与古人论述基本相符。朱传湘等[11]对46例正常青年大学生四季脉象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主波高度、潮波高度,春、冬较高,夏秋较低,W/t、BB’/AA’,秋、夏高而春、冬低,与上海、山东等地结果有一定差异,可能与89年被测者生活及情绪不够稳定有关;②对脉图参数主波高(AA’)、潮波高(BB’),降中峡高(DD’)、BB’/AA’、DD’/AA’/W/t及取法压力进行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一年四季上述参数的变化有一定集中趋势,r值有显著意义,说明脉象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节律性。1.2.3昼夜朱传湘等[12]的研究结果显示:①午夜(23→0点)脉图有BB’/AA’、DD’/AA’、t三项参数较早晨(5~6点)增大,两组间差别有显的意义(P<0.01),上午(11~12点)AA’增大与下午(18~19点)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说明午夜阴中之阳时脉象偏弦,脉率偏慢,而上午脉略平滑,脉率较午夜略快,与昼夜阴阳的变化一致;②对一日四时脉图的十项参数进行圆统计,各项指标r值均有显著意义(P<0.01),说明正常人昼夜脉象的变化存在一定节律性。费兆馥等[13]对69例正常人脉图参数昼夜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①白天脉率较快,晚上脉率较慢,中午脉略浮,经统计学处理压力值10点比22点、6点比22点、6点比2点,P值均小于0.05;②平旦到日中脉图的主波幅度升高(6点比14点P<0.001),重搏前波高比主波高,降中峡高比主波高降低(h3/h1、h4/h1,

-12-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6点比10点、6点比14点P<0.01),w/t变小(6点比10点、6点比14点,P<0.01),即脉象出现平滑有力的特点。而日西至夜半,脉图主波幅逐渐降低,(h1值14点比22点,P<0.01,14点比2点P<0.001),重搏前波上升(h5/h1,14点比22点、14点比2点,P<0.001),主波变宽(w/t值,14点比22点、14点比2点,P<0.001),即脉图逐渐出现弦的特征。1.2.4职业、地域及种族王尔辛等[14]对71例从事脑力劳动者正常人脉图的分析结果显示:71例中弦脉占11.30%,弦滑脉占32.4%,滑脉占14.1%,平脉占7.04%,细弦占35.2%。不同性别比较,女性弦与弦细脉多,男性滑脉与滑弦多见,而对照组为体力劳动者,滑脉与弦滑脉占99%;脑力劳动组主峰均值减小,h4/h1,w/t增大,两组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以上结果说明,脑力劳动者平日用脑频繁、活动量小,体质较弱,故脉象以弦及弦细脉为主,长期的工作性质和环境的影响使脉象也能产生一定的变化。李杰等[15,16]观察了高原地区(西宁市)100名健康青年人脉图参数的变化,并与76名上海市青年大学生作对照,结果显示:西宁地区健康青年人以平、弦、滑脉多,与上海市基本一致;将脉图参数h1、h4、h5、t、w、h4/h1、h5/h1、w/t进行比较,两地差别无显著意义,西宁地区海拔2200米以上,与内地(上海市)比较,气候干燥,大气压、氧分压均较上海低,风沙多,冬季长,夏季短,属于高原干旱寒冷地区,健康青年人脉图参数,常见脉象的出现频率与上海基本一致,说明健康青年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具有较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而老年人有明显的区别。王坤等[17]对长住呼和浩特地区健康人与长沙地区同龄健康人进行对照,观察了北方与南方、蒙族与汉族的脉图循环动力学变化,探讨了地理环境及气象对脉图血流动力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组喷血前相、左室总泵力、心脏功率、左房最大充盈压较南方组增大,左室有效功率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改善了人体重要生命器官的低氧状态,外周阻抗与平均动脉压增加,相应的射流压力时间常数下降,有利于各种代谢状态的改善,这种生理性的变化是机体为适应低氧环境的一种代偿性表现,证明了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对人体心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了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对长期居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13-住在呼和浩特地区的汉族与蒙古族脉图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结果显示:蒙古族平均动脉压力、左室喷血压力、左室有效功率比汉族组增高,提示微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高,可以看出蒙古族健康成人的心肌力能及微循环功能均较汉族强。1.3病理脉象的研究费兆馥等[18]结合教学和研究实践,将脉象的指感分解为8个主要因素:①脉位:脉动部位的深浅;②脉宽:脉道应指的粗细;③脉力:脉动搏指的有力无力;④脉率:脉动频率的快慢;⑤流利度:脉动来势的流利与艰涩;⑥紧张度:脉管壁的松弛与软硬;⑦均匀度:脉搏节律和力度的参差;⑧长度:脉搏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为了全面地反映脉搏在多维空间的动态变化,他们对上述诸因素的表述,设计了4幅坐标图:①指压(P)―指感(h)趋势图;②脉宽图;③脉长图;④脉波图,四幅脉图组合,可以使脉象的多种特征全面而直观地表达清楚,有助于初学者掌握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马美仁[19]认为,脉象应包括脉位、脉率、节律、脉力、脉管紧张度、流利度、虚实、粗细、长短等9项基本指标。数学上可以用九维的线性空间,9种信息的模糊集合。杨天权等[20]通过对临床上常见的心率失常的综合分析,将中医脉象与其对应起来而加以分类:分脉率快速型(数脉、疾脉、脱脉、动脉);脉率慢速型(迟脉、损脉、败脉);脉率不规则型(夺精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就其临床诊断价值做了相应的研究,提出对心率失常脉象的分析应结合其它的检测(如心电图)才具有一定的意义。牛欣教授[21]对脉象的“位、数、形、势”属性作了论述。“位”是指脉搏位置的深浅;“数”是指脉跳的至数和节律;“形”是指脉道的粗细、长短,以及脉管的硬度和脉搏往来的流利度(滑涩);“势”是指脉搏力量的强弱,而脉的硬度和流利度也都与“势”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4种属性,即具有深浅、至数、节律、粗细、长短、强弱、硬度和流利度等八个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的不同程度变化的组合,就表现为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脉象形态。罗克聪等[22]结合生物力学的一些概念,讨论了中医在桡动脉处提取信息的优

-14-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越性,进而运用Windkesse理论及Poiseuille定律,对中医脉象的临床分类特点作了探讨,他们认为结合中医切脉特点,运用生物力学概念,28种脉象大致上可分为弦滑、迟数、虚实、浮沉、粗细、长短6类,并用血管内压力P、心率f、血管的管径r、位移dr、位移的变化dr/dt、动脉血管顺应性、脉波的反射及共振现象进行了解释。张大祥等[23]将407例脉象和脉图对照分析、分类归纳,抽出了构成脉象的6种基本要素,认为各种脉象只不过是这6种属性从不同的角度排列组合的结果,即浮沉―脉道的深浅状况;虚实―血液在血管中的充盈度;滑涩―脉动流的流利状况;弦软―脉道的张力状况。并定出了代表6个方面的8项脉图指标:浮沉是最佳脉图出现部位压力的大小;迟数是脉动周期时间及均匀度;大小是脉图指标be/bc比值及Se*Ek的变化,虚实是脉图指标bc、SA的改变;滑涩是fg/bc比值的变化;弦软主要是∠al/bc比值及T。张镜人等[24]观察心气虚37例的脉象,其中细脉及兼脉27例,占85%,缓脉兼弦结5例,弦脉(含兼脉)5例。可知心气虚细脉及相兼脉最为常见。据心缩间期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减损率为70.3%,PEP/LVET、IVT/LVET比值大于正常。因此,初步认为通过桡通脉脉图来测定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可列为心气虚辨证的一项客观指标。该且有3例迟脉,脉率46~54次/分,中医辨证为心气虚寒,其PEP/LVET均正常,其原因是心率减慢时左心室充盈时间延长。根据Starling6定律,左心室收缩力因而加强,故PEP/LVET可正常。李绍芝等[25]用MX-3型脉象仪对心气虚病人脉图参数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心气虚组脉图的主波高(AA’)、潮波高(BB’)、降中峡高(DD’)、脉图总积分面积(AT)等4项参数比正常组显著减小,主波上1/3宽度(W)增大,心阴虚组脉图潮波比正常组增大,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李氏认为以上结果提示脉图参数可以反映心气的盛衰强弱,作为诊断心气虚证的一项客观指标,亦可作为心气虚、心阴虚、心脉痹阻证之间的鉴别诊断指标。而不同病种的心气虚证之间脉图参数变化无渡显差异。冠心病病人出现弦脉、细脉的血流动力学基础是每搏心输出量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增大,比较特殊的是冠心病病人中常出现“弦硬”及“弦滑硬”脉,有别于其它病的脉象。兰州军区军医学校[26]对脾胃虚证病的脉图进行分析,总结脾虚脉图的特征是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15-主波波幅低、升支斜率减小,由左心功能不足所致;潮波低是由于血管张力减小,与植物神经应激功能低下,患者抗病调控反应性差有关;降中峡低,降支下段坡度小,间接反应动脉血流的静压排空速度小。表明脾虚证的心搏量和血流速度较实证小,心力系数降低,间接反映机体能量代谢缓慢。而绝对脉压大(脉压与主波幅比值),表明血管弹性良好。胡随瑜等[27]对100例为对照,结果显示:①肝郁脾虚组的脉象以弦细脉居多;②脉图特征为主波波幅降低,升支斜率减小,降支斜率稍大,降斜II大于降斜I,脉波波速稍快,以上特征与细弦脉参数相近似;③上述脉图产生的原因,胡氏认为是因为慢性肝炎患者比例较大,大多因消化不良、营养欠佳、体质差等,可能影响心排血速度和心输出量及血管状态。刘宝顺等[28]用脉象仪对13例24小时内死亡的患者进行了脉图及脉象检测,13例中7例血压消失为零,6例平均血压80/62mmHg,平均心率115次/分,对照组为同年龄的健康人23例。用八类因素对两组病人脉图进行归纳分析,观察组微兼数脉5例,微兼散脉3例,弱兼数脉3例,细数脉1例,促脉1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高度显著意义。结果表示:观察组脉象均有无胃、无根、无神的特点,提示临床中若遇微或弱,兼有数和散的脉象,预后极差,脉图形态与疾病之间无特异性关系。崔金才[29]对脑血管意外者脉图进行分析,发现出血性中风证,中医辨证为肝风内动、痰热交阻、上扰神明者,弦滑脉占多数(59.9%)。焦树德观察到脑卒中痰热腑实证脉图亦以弦滑脉为主。脉图血流动力学检测表明:左室有效泵力、左室喷血压力、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每搏心输出量、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动脉输运系数等多项指标都比正常人明显增高,这些表示了“力”和“功”的增强,是阳热盛的征象,属于标实;其次心肌能量转化系统、心肌功能指数、有效大循环容量的均值较正常人组增高,说明心肌和动脉血管的紧张度加大,血管张力增高,是形成弦和弦滑脉的基础。一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分析表明,其中左心室有效泵力、左心室喷射压、射流压力、每搏心输出量等指标明显下降,说明急性期过后,标实变为次要方面,而本虚的一面尤为突出。魏韧[30]用多因素脉图描记到洪脉与细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洪脉脉图:趋势图为渐降型有力,血管图为粗宽度大占5格宽,脉象图略滑;细脉脉图:趋

-16-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势图为渐升型无力,血管图宽度小占2格,脉象图柔。费兆馥等观察外感病人脉象时有3例洪脉、11例细数脉,分析其脉图特征及心血管功能结果显示:细脉图的主要特征为主波幅度比较低,脉图面积较小,每搏心输出量相对减少,血管零压顺应性低,外周阻力比较高;洪脉时的心输出量大,血管零压顺应性佳,外周阻力较小,脉压差大于正常。黄士林等[31]认为促脉的脉率在90~160次/分之间,同时出现间歇,脉图特征有两种情况:①在几个规则脉波形态后,有一个不规则波,此波指数曲线段延长,基线下移,使下一个波的起点下移,有明显歇止;②在几个规则脉波形态后,有不完全代偿间歇期的脉波,脉图指数曲线可见一异常的插入性小波。临床中常见于感染性或中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窦性心动过速伴偶发的期前收缩,非阵发性的结性心动过速部分传导阻滞,或心房扑动持续2:1房室传导阻滞伴部分4:1传导阻滞时。陈德奎[32]从血液动力学的角度,在非线性弹性腔理论建立的数学模型基础上,通过脉图测出动脉顺应性、弹性模量等参数,并以眼底及甲皱微循环为对照检查,发现动脉零压顺应性C0<1.5时,已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从而将弦脉中C0<1.5者归属为硬化性弦脉,C0<1.5者为功能性弦脉。同时证明动脉硬化阶段,心输血量比正常低得多,外周阻力的提高,均由毛细血管前细动脉的痉挛所引起。赵冠英等[33]对643例正常成年人脉搏图与同侧上肢电阻抗图进行同步观察,结果提示,弦脉时的肢体血流量和每100毫升组织血流量均少于平、滑脉、弦Ⅲ、弦Ⅳ型的肢体血流量而每100毫升组织血流量更少。海军军医学校等单位以脉图法测算高血压病弦脉图,每博心输出量、心指数比平脉明显增加,与其它单位测量结果不同。傅聪远[34]认为,虽然实验测试结果出现弦脉的心输出量有增大和减少两种情况,但这两种情况并不互相矛盾。因为外周阻力与心输出量分别在控制主动脉根部血液的流出量和流入量中起主要作用,即共同决定着管腔内的血流增量,从而产生一定的张力变化。在一定的外周阻力下,心输出量的增加对弦脉形成可起促进作用,但它却不是形成弦脉的必要条件。相反,当外周阻力加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仍可产生具有弦脉特征的脉搏张力变化,而且这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17-恰好是在某些心血管病人中常见的现象。因为外周阻力增加,使动脉血压升高,往往最后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这也许是生理性弦脉与病理性弦脉形成的不同之处。生理性弦脉的脉管富有张力,主要由于心输出量比较充盈,而动脉外周阻力仍正常,是机能旺盛的表现;病理性弦脉的高脉搏张力,主要由于外周阻力异常增加,而心输出量不大,甚至减少,是疾病或不健康的表现。宛新铮等[35]用生物力学知识,按桡动脉解剖及该处脉搏运动特点,运用流体瞬变线化理论,确定影响弦滑类脉象的主动脉瓣开启的持续时间、臂动脉入口处与终端的反射系数、臂动脉中脉搏波的传播速度等5个因素,结合心血管系统特点,通过电子计算器数值仿真改变其中某些参量,如主动脉下段血流量、主动脉开启时间、臂动脉压力波的速度等能复制典型的弦脉波形。1.4脉诊的实验研究唐荣德等[36]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354例血瘀脉涩患者和206例血虚脉细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结果表明:血瘀脉涩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地升高,血液呈高粘状态,且揭示血瘀脉涩与血液流变呈一种“涩脉-高粘”的关系;血虚脉细患者血液流变各项指标明显地降低,血液呈低粘状态,且揭示血瘀脉涩与血液流变之间呈一种“涩脉-高粘”的关系。血虚是一种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为患的病证,其脉象有细、艺、濡等脉,临床上以细脉者居多,故本文选择了细脉。细脉主诸虚劳损,也主湿,而在血虚中出现的细脉当主虚证,因其证呈现“不足”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细脉的特点是脉细应指明显无力,而血虚患者由于红细胞数减少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使脉道充盈不足,故出现细脉的脉象特点;所以,在客观指标上亦呈现相应的“不足”,表现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血液呈低粘状态。故本文结果揭示血虚脉细与血液流变呈一种“细脉-低粘”的关系。因此,本文的观察结果对中医理论“实则有余”、“虚则不足”的观点作了一次客观的证实和阐明,这对于血瘀和血虚辨证分型实现客观化、标准化,以及对于涩脉和细脉实质的研究,可望提供一些帮助。吴洪梅等[37]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脉象特征及脉象在肝癌患者辨证分型中的参考价值。应用ZM-IIIB型脉象仪,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脉象检测,总结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一般脉象特点,并分析4种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脉象变化规律。结果:所测的147例肝癌患者中,弦脉、滑脉、弦滑脉占90%以上;肝郁脾虚型

-18-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患者主波高度(H1)显著高于肝胆湿热型和肝肾阴虚型患者,肝郁脾虚型患者弹性系数(H3/H1)明显低于肝胆湿热型患者,肝胆湿热型患者阻力系数(H4/H1)明显低于其它3型患者。结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脉象以弦脉、滑脉、弦滑脉兼见为主。且分析其脉象变化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导致血液粘滞性增高和微循环障础从而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高;(2)进行性的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腹水、周围静脉曲张等因素引起有效血循环量不足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3)疼痛、紧张或肝脏的灭活功能降低,使体内缩血管介质或内分泌激素增加。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使肝癌患者心输出量下降,外周阻力增加,心率加快,从而使脉象发生相应变化。肝癌患者的脉象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分析结果并结合脉象参数的实际意义,发现肝郁脾虚型患者脉象以弦或弦滑为主,气滞血瘀型患者脉弦多见,肝胆湿热型患者脉象多见弦滑数,肝肾阴虚型患者脉象多见弦细。本结果与中医临床基本相符。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以ZM-IIIB型脉象仪所测脉图的主波高度及阻力系数等变化对肝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脉图参数变化与肝癌患者病情、证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研究虽然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数据,但如何进一步收集病例,分析参数,找出规律,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周跃辉[38]观察了迟、涩、结、代四脉和心电图的关系,认为此四脉的病理基础都是正气虚损,心气不足,故用养心益气,敛阴复脉法可以促进心肌代谢,提高窦房结兴奋性,达到治疗效果。张镜人等测绘了促、结、代、脉图与心电图对照,50例结脉图患者中窦性心律不齐3例,房性早搏10例,室性早搏20例,心房纤颤15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结性逸搏1例;30例代脉中窦性心动过缓3例,房性早搏17例,室性早搏10例;5例促脉均为心房纤颤。薛芳[39]认为结、代、促脉可以反映一些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促脉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率、心室率超过100次/分,偶见期前收缩,临床常见感染性中毒性心肌炎;结脉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窦性心律,心房率、心室率60~70次/分,且偶有过早博动或心房汗颤;代脉在心电图上的表现有3种,即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19-窦性停搏,II度窦房阻滞,过早搏动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等。不论何种脉律失常脉象,按之有力的大多是机能性的,为实证;按之无力的大多属器质性,为虚证。张镜人等[40]观察到35例迟脉中,窦性心动过缓27例、窦性心律不齐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结性逸搏2例。姜建国等根据《伤寒论》中有关迟脉的论述,联系临床和血流动力学探讨迟脉脉理,认为一是阳虚寒凝,血失鼓动,或血虚失养,运血无能;二为邪热壅结,阻滞经脉,或痰瘀阻络,血行不畅,血管力增加等。临床常见窦性心动过缓、颈动脉窦过敏、颅内压增高、粘液性水肿、梗阻性黄疸、流行性感冒、心肌炎、冠心病下壁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减退、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高血钾)等。王双英[41]观察了60例冠心病涩脉患者,临床辨证为“心阳不振”、“心血瘀阻”,结合临床症状和心脉功能分析,对涩脉形成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涩脉的脉图特征为主波幅较低,脉力较弱,主波升支与降支速度缓慢,主波和潮波融合,主夹角增大,有的脉图主波升支上有顿挫,降中峡界限不清或较低,降支不光滑。部分涩脉脉率迟缓,节律不整,脉势强弱不均,这些变化与切脉指感相符。心阻抗微分图特征表明,A波加深,C波幅度降低,D波呈平坦、宽大、高尖等改变,心功能指针皆低于正常值,表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液流速、流量减少等变化,是形成涩脉的主要因素。李冰星等[42]对539例虚证、238例非虚证、225例正常人联床脉象进行分析,发现细脉虽多见于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中平细脉占22.67%,但正常人细脉多略滑略沉而兼和缓,为胃气充足的表现。高鼓峰曰:“细脉必沉,但得见滑,即为正脉,平人多有之。”;细脉在气虚组和血虚组中以细弦和沉细、细弱为主,阴虚组以细弦、细数为主,两者占89.3%,阳虚组以沉细和迟细为主,两者占74.02%。五脏虚证中,心气虚证患者比其它脏腑虚证患者出现细脉的比例高。费兆馥等[43]根据文献弦脉主病记载对高血压病、外科急腹症、慢性肝炎、慢性气管炎、恶性肿瘤、子宫肌瘤、慢性肾炎等病人进行脉图检测和分析,统计结果:慢性肝炎组、高血压病组的弦脉构成比显著高于正常人同年龄组(P<0.02;P<0.05),而其它各疾病组与正常同年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20-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陈可冀[44]观察高血压病人弦脉出现率为156/168,不同等级的弦脉图又与高血压程度相应,所以认为弦脉是高血压病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并可用以判断高血压病情的轻重和治疗效果。徐鸿达[45]及上海肿瘤医院均发现弦脉组病人的肝血流图异常者多,而平、滑脉组的肝血流图正常者多。以上提示弦脉与中医的肝脏功能有关。高血压病出现的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以及慢性肝炎出现的肝气郁结、肝脾(胃)不调、血不养肝等证,均属中医肝病的范畴,故都以弦脉为主。黄士林等[46]通过对147名健康人、80名妊娠妇女、340例病人滑脉检测和12只次狗的滑脉造型实验,以多项客观参数证明了滑脉的客观存在及滑脉的脉图,发现滑脉的基本图型有的种:双峰型(由明显的主波与高振幅的重搏波构成),三峰型(由明显的主波、潮波和重搏波组成),四峰型(由主波、潮波、重搏坡及第四波组成,黄氏将此型称为重滑脉)。临床及动物实验结果还显示,滑脉的形成机理为血管内膜壁光滑,血管弹性良好,和诸种因素导致血液粘滞度降低。黄氏按滑脉的图型、滑的程度不同分成三度:即稍滑脉常见于正常人;滑脉见于孕妇滑脉及病理滑脉;重滑脉为病情严重时的滑脉,预示某些疾病的恶化,活动或进展。临床检测结果,滑脉可见于多种疾病,依其程度的不同,可作为一项判断病情和疗效的指征。李浩然等[47]对滑脉进行观察,发现外感发热将汗之际,滑脉患者占95.8%,支气管咯血及肺结核、肾结核、溃疡病等患者,出血之前均见滑脉。观察23例经治疗缓解的急性阑尾炎出现滑脉者,其中22例停药后3~10天复发,仅1例停药后三天滑脉消失而获近期治愈,认为滑脉是病根未除表现之一。李氏又在高热患者治疗中发现,热退后仍现滑脉者均在2~3天复发。此外,菌痢、肺结核、尿路感染以及慢性肾炎等病患者,即使临床治愈而仍见滑脉者,均非痊愈之征象。黄士林等[31]认为濡脉可见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或于吐泻过度造成体内津液不足,致使脉浮细无力,或咯血日久,或患崩漏均可见濡脉。李冰星等观察到539例虚证中仅见1例濡脉为气虚患者,238例非虚证中,5例濡脉,主要是湿困脾胃的女性患者。黄士林等[31]认为数脉本身无特异性的诊断意义,常是多系统、多种疾病所引起的一种重要体证,在无病时,数脉是一种生理反应,如体力活动、情绪激动、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21-饮酒等均可出现数脉,使用某种药物,如阿托品、肾上腺素等也可引起心率加快,脉率变数。病理情况下,如失血、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发热、严重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都可出现数脉,脉率的进行性增快,常是某种疾病加重的表现。潘文昭等[48]认为数脉除热证外,主要提示疾病在发展,如急性阑尾炎、肝炎、胃肠炎、气管炎等的急性期,脉象多弦滑数,病情好转后脉象缓和,脉象动数不静是病情未稳定的表现,如各种出血,尤其是内出血,可作为是否继续出血的一项体征。叶日乔等对100例各型阑尾炎脉率观察后认为,对阑尾炎病人连续观察脉率变化,可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形,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急性化脓性和坏麋性阑尾炎,数脉出现率分别为90%和100%,而20例单纯性阑尾炎中,数脉出现率仅28%,说明脉率变化可以反应阑尾炎的轻重程度。陈素云等[49]对58例血液病患者数脉心功能的观察,结果显示:数脉组以每博心输出量减少、左室射血时间缩短为损伤特点,与非数脉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这种虚证的数脉有数而无力特点。朱传香等观察结果:数脉脉动周期0.64±0.04秒,降中峡高度比主波高度、降中波高度比主波高度、脉图总面积等均降低,提示数脉除脉率增快外,脉图参数向滑的方面改变。黄士林等认为数脉频率为100~139次/分之间,脉动周期时间在0.6~0.43秒之间,单一数脉图形和正常脉图相同,数脉常与其它脉相兼出现,如浮数、滑数、弦数、细数等,其脉图形态随兼脉而变化。陈冰灿等[50]用HMX-C4型脉象换能器及MX-5型脉象仪对濡脉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濡脉在脉道形态示意图中显示浮取压力波动态在4、5、6信道较其它信道明显,切脉压力大时,脉搏波急剧下降,脉道形态呈压平状态,符合濡脉轻手即得,按之无有的特征;从脉位趋势图可见,最佳切脉压力在浮位,当切脉压力继续增加时,脉波波幅急剧下降,呈明显柔软象,脉波形态可见主波幅小,主峰宽度窄,重搏波不明显,脉图总面积较小,符合波动无力指感。傅聪远等[51]用硅杯传感器测绘桡脉脉图,同步记录II导心电图、心音图、心尖搏动图、颈动脉图、指端容积脉波图及胸阻抗血流图和微分图,测算各项心功能指针,结果显示:正常人生理滑脉和妊娠滑和妊娠滑脉的脉图比较接近,滑化程度比较高,具有典型滑脉图的特征。心功能指针比较,四组均有心率加快,动脉脉波传导速度减慢,指端容积脉波图均显现扩张波、容积脉波的切迹系数较

-22-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小(DI相当于h4/h1),而阻抗系数(RI)较大,反映末梢血管扩张。两种生理性滑脉比两种病理性滑脉的DI值小,而RI值却比病理性滑脉大,表明生理性滑脉末梢血管扩张的程度超过病理性滑脉。生理性滑脉的每搏和每分心输出量、心指数及动脉顺应性均比对照组大,而总外周阻力比对照组小。两种病理滑脉则恰好相反。PEPI(射血前期)LVETI(收缩期)、PEP/LVET与QSI等心室收缩时间间期参数,在各滑服组与其它对照之日几乎无明显差别。以上说明,末梢血管扩张和动脉弹性模量减小是滑脉形成的基本因素。然而在具体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理或病理性滑脉时,还必须具备各自的特征因素。如生理性滑脉末梢血管扩张的程度较大,心输出量增多,而总外周阻力降低;病理性滑脉则心输出量减少,而总外周阻力略增大。其它因素如心率、心肌收缩力、血液的容量和质量等都是通过影响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而影响滑脉的形态。傅氏又通过观察献血员和正常人饮酒后心血管功能改变引出滑脉,这种试验性滑脉都具有心输出量减少的特点,与上述病理性滑脉形态相似。而用静脉输入右旋糖酐溶液,或静脉滴注扩张血管药物桑寄生提取液等,可出现实验性滑脉,其血流动力学特点与人体出现生理性滑脉时所具备的心血管机能特征相同,从另一方面为滑形成提供了实验例证。费兆馥[43][52]以Kubicek阻抗法测算每搏心输出量,以桡动脉脉图的面积、波幅和血压的换算系数等弹性腔理论代入非线性方程,求得外周阻力R、动脉顺应性C(包括CO、CSCD、C-)以及对应的动脉弹性模量E(包括EO、ES、ED、E-)、脉图斜率1/RC-和时相平均压P-t,参考吉村正藏的心力系数近似法,求出心力系数FI,并从心电图、心音图测得左心收缩功能PEP/LVET。经分析112例平、弦、滑、涩、代脉的心血管功能,得知:由平脉演变为弦脉,以及弦脉由功能性进入器质性变化时,弦脉的心输出量低于平脉,心力系数减少,左心收缩时间间期部份延长,表明心脏功能减弱,外周阻力增高,血管顺应性小,提示血管弹性变差,张力增加,与平、滑脉时的心血管功能有显著差异。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感刚柔不同的弦脉脉图的心血管功能(弦Ⅰ、Ⅱ和弦Ⅲ、Ⅳ)。观察数据表明,弦脉由功能性(弦Ⅰ)变到器质性(弦Ⅳ)时,主要是血管顺应性显著减小,而滑脉变为弦时,主要的外周阻力增大。傅聪远等[53]采用Valsalva试验,观察到使受试者出现实验性芤脉时的心血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23-管功能状态除上述改变上,尚有舒张压升高、收缩压降低、脉压变小、动脉顺应性增大、脉速缓慢、射血前期时间延长、左室射血时间缩短、PEP/LVET比值增大,傅氏认为以上变化可看作是芤脉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其中心搏指数和心指数降低是主要的。黄士林等认为芤脉为大失血时出现的一过性脉象,临床常出现,但不易见到,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证明,只有当失血者年龄较大,血管弹性降低,失血达一定量时(临床中一般出血在400~600毫升之间),造成循环容量不足,而机体的失血性调节反应尚未能使血管强烈收缩时,才能出现芤脉。黄作福等对芤脉形成与每搏输出量及外周阻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随每搏输出量的逐渐减少,脉图主波幅及降中峡逐渐降低,潮波消失,降中波幅逐渐明显,并发现降低外周阻力后再减少,脉图主波幅及降中峡逐渐降低,潮波消失,降中波幅逐渐明显,并发现降低外周阻力后再减少每博输出量易导致芤脉的出现;②脉图参数降中峡高与每搏心输出量呈负相关,降中峡高与每搏心指数、脉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有显著意义;③芤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前面学者的实验结果一致。肖一之等[54]观察了14名健康飞行员,在下肢负压(LBNP)作用下出现实验性芤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心输出量(SV、CO、CI)明显减少,收缩压明显下降,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不大,心率加快,总外周阻力增高,以上变化与大失血,失水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近似,同时出现芤脉的指感和脉图。肖氏认为芤脉的形成机理是大量出血或失水引起循环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小,从而收缩压下降,心率加快和外周阻力增加是其代偿性反应。1.5脉诊的临床研究俞长荣教授[55]根据临床实践,对常见脉象、危重脉象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经验体会,指出常见脉象、危重脉象的不同特性,并介绍了对“郁脉”的特征、主证和体会。并指出弦脉:如按琴弦,临床多见。福州名老中医吴味雪先生曾说弦脉多见,在于它可寒可热,可阴可阳。目前国内研究脉象最多的也是关于弦脉的研究。但典型的弦未必多见,不典型的现较常见。如弦细、虚弦等。细弦是脉幅较细,但不似弦脉满而有力,或虽有力重按则无。临床上有人习惯叫微弦、略弦、近弦,此指不典型的弦脉,初学者需理解之。1.5.1心病李绍芝等[56]观察了冠心病心气虚患者(30例)脉图及心输出量的变化,并

-24-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以冠心病心阴虚(12例)、冠心病血瘀(21例)、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冠心病心气虚患者脉图参数有主波高度(h1)、潮波高度(h3)、降中峡高度(h4)均降低,W增宽,脉图总面积减小,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李氏认为心输出量减少是冠心病心气虚脉图参数改变的主要原因。谭达人等观察了冠心病“阳虚”和“阴虚”病人的血液流变性,发现心阴虚者脉细为多,阴虚火旺则脉多细数,细数脉患者的血液粘度增高,心脏功能减退,病情比较复杂。张镜人等[57]对60例冠心病患者的脉象和心血管功能进行分析。其中42例为心肌梗死,平均年龄60.4岁(29~80岁)。在描记桡动脉脉图的同时,以非线性弹性腔理论作了心血管功能的测算和分析。所测冠心病患者的脉象有细脉12例,弦脉22例,细弦脉17例,计3类。其中弦脉组的零压动脉顺应性为2.78ml/mmHg,系3组中最小;细脉组和细弦脉组分别为3.39和3.58ml/mmHg,两者差异不大。外周阻力弦脉组为1.21mmHg?sec/ml,系3组中最大;细脉组和细脉组分别为1.05和1.17mmHg?sec/ml,两者亦较为接近。弦脉组零压动脉顺应性偏小、外周阻力偏高的特点,与弦脉组动脉有硬化、平均年龄较大有关。加上弦脉组每搏心输出量Sv、脉压Pp均较另两组略高,则形成了弦脉组“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高张力脉象。至于细弦脉组与细脉组均比较弦脉组零压顺应性偏大,外周阻力偏小,同时两组脉的收缩期脉图面积As和脉压Pp也比较一致,说明该组细弦脉的脉象是以细为主脉,弦为兼脉。该文还报导,有一例心肌梗死患者在应用丹参、红参等治疗后,外周阻力降低,脉图波形转为滑脉。当停用丹参等药后,滑脉消失,出现弦脉。提示脉图和心血管动力学参量的同步观察,可作为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药物疗效的监视指标。费兆馥等[58]观察50例冠心病和30例健康人的寸口六部脉图,并结合心血管功能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病人左寸脉图独小。在冠心病组左右寸脉比较,左寸脉图主波h1低于右寸(与正常人相反),阻力系数h4/h1左寸高于右寸。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左寸h1低于正常组。左寸脉图h1与各项心功能指针呈显著相关性,如h1与dz/dt、HI、FI、PEP/LVET、SV、CO、Pa、Pd等呈正相关,与R呈负相关,而其它各部脉图h1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将各部脉图h1与各项心功能指针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左寸h1与SV相关系数r最高,冠心病组r=0.5407(F=19.83,P<0.01);健康组r=0.5705(F=14.35,P<0.01)。由此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25-得出有关方程,将上两方程分进行组内回代检验,其回代率分别为84%和63%。观察结果提示,左寸部脉图变化能比较灵敏地反映心输出量,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寸口脉中“左寸属心”的说法有一定意义。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单桂秋等[59]对高血压病、心绞痛、冠心病及正常人的脉图数据进行多元分析,建立差别方程,有助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诊断。上述工作虽然尚属探索阶段,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可以逐步丰富心血管系统的无创检测。宋一亭[60]在对冠心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中,发现冠心病人常见的滑、弦和微三种脉象,均有平均动脉压和总外周阻力的变化。滑脉的每博心输出量、心指数以及Heather指数都接近平脉;弦脉的心指数较平脉明显降低;微脉的每博心输出量和心指数较平脉、弦脉和滑脉都显著降低,Heather指数变较平脉小,而射血前期时间明显延长,射血前期时间/射血时间显著增大,与平滑脉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观察冠心病人的脉象对病情轻重的估计以及预后推测有一定意义。一般说来,病人从弦脉转为细弦或沉弦脉,提示病情可能变重;而脉象转滑时为外周阻力降低,病情有望改善。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冠心病患者以弦和细脉多见,但也可出现滑、弦滑、微、弱、结代脉。这几种病脉的心血管功能状态的异常程度为滑、弦(细弦或沉弦)、弦滑、弱、结代、微的排列顺序。1.5.2肝病费兆馥等[58]用3MX-1型三头脉象仪测绘43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三部九候脉图。脉图数据表明,肝脏肿瘤病人三部脉形大致相同,弦脉占90.9%,比同年龄正常人组弦脉出现频率显著增高。两手尺脉脉图主波h1显著减小,指感尺脉比较无力,与肿瘤病人元气虚损有关。左关脉图h1异常者占47.6%,而右关异常率为9.52%,提示肝脏肿瘤病人左关脉图变化比右关显著增加,可能与左关候肝有一定联系。晚期肿瘤病人,全身情况差,神态萎弱,脉图主波幅h1小,切脉指感无力,显示虚脉的特点。尺脉的最佳取脉压力大而脉图h1小,故指感沉而无力。关部脉图h1较大,寸、尺部脉图h1极小,使脉动应指范围不及三部,呈现短脉的特征,关脉图h1先大后小,指感轻取虚小,而按之空豁。以上均为正气虚弱的征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人寸、关脉h1比尺部显著增大,与指感寸关弦亢尺弱部沉弱相一致,湿热内阻型患者显示二关部脉图h1增大,是肝脾实证的表现。临床症状

-26-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虚实夹杂者则三部脉图特征不明显。宛新铮等[61]对192例肝炎脉图分析,提出肝病和高血压病的弦脉出现率虽然都显著高于其它病,但肝病弦脉和高血压弦脉又有不同。高血压弦脉的潮波位置高,甚至超过主波,这是由于脉波传播速度快,脉搏波在血管中多次反折迭加,加之外周阻抗增大所形成。肝病时虽外周阻力比较高,但脉搏波传播速度比较慢,以致重搏前波滞后,大部分内容迭加在重搏波上,造成重搏波升高,所以肝炎脉图有弦滑脉图特点。宛氏还观察了肝炎病脉象及脉图与辨证的关系,也认为肝炎辨证基本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①湿热型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也可见于部分中医辨证偏显的急性无黄疸型肝带,一般病程较短。此型脉象以滑数或滑为主,弦滑脉变较多;②肝郁气滞多见于肝炎慢性迁延期及部分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一般病较长,此型以弦脉为主或弦脉的兼脉;③虚证型多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后期,此型较为复杂,有沉细涩弱等,脉象互相交错,如肾虚型以弱脉、细脉、细数脉为多,脾虚型以弦脉为多,细脉、沉缓脉也常见;④血瘀型以弦滑脉、滑数脉为多。从脉图与辨证关系看,观察了h4/h1、Hd/h1、(h1-h2)/(h1-h4)、LVET/T等指标,肝郁气滞型以弦脉为主,故代表外周阻力的指标h4/h1、Hd/h1均大于其它两组,湿热型以滑脉为主,故上述指标在三型中最小,虚证型脉象比较复杂,上述指标介于其它两型之间。1.5.3胃病张镜人等[62]报导100例慢性胃炎,其中以慢性胃窦炎最为多见,占56%,中医辨证共分4型:①肝郁气滞型:常见于慢性胃窦炎或并有肝炎疾患,脉象以弦脉或细弦脉为主,脉图分为两型,弦I型脉图主波比滑脉、细脉为宽,重搏前波位置较高,临床上常诊为细弦脉;②湿热内阻型:多见于慢性糜烂性或胆汁返流性胃炎,脉象多见滑脉,可兼弦或数,其脉图呈滑脉图形;③阴虚胃势型: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脉象多见细脉或兼数,其脉图主波幅较低、波峰窄、W值较小,兼数脉者,t值明显缩短;④虚实挟杂型:常见于慢性胃炎病程较长者,脉象多见细弦,其脉图主波宽而呈圆顶状,上升支和下降支均较缓慢,稍加压力期脉图即变形而低下,似有脉博无力之象,外周阻力指数h4/h1,弦脉I型最大(0.79±0.15)、滑脉最小(0.31±0.07)、滑脉最小(0.31±0.07),两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总之慢性胃炎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为多见,故多见弦脉,占44%;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27-滑脉在病理状庇下往往是热噔的特征,故湿热内阻型脉象多见滑脉;细数脉常为阳虚伴内热,故阳虚胃热型脉象多见细脉亦兼数,脉图分析,h1在四组中以细脉组最小,符合细脉特征。孙善林等[63]观察了5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脉象,结果显示:脉细者居多,出现率占55.20%,次为弦脉占43.3%,弱脉占15.2%,数脉占12.4%,缓脉占11.1%,其它占15.2%。从辨证而言,临床以阳虚内热证居多,故脉图为弦细,细脉的出现率亦高,提示气血虚衰。徐蓉娟等[64]用三头脉象仪观察慢性胃炎病人的寸口六部脉图,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慢性胃炎病人的寸口六部脉位、脉型、脉力显著不同,脉图的变化与辨证分型有关。临床所见慢性胃炎病人的症状以脾胃气虚或肝胃不和为主,所以脉象变化表现在左右关部为主,并以右关部变化更为显著。脾胃气虚组右关脉明显减弱,湿困脾胃组右关脉增强。肝郁气滞型病机为肝木儁脾,涉及肝脾二脏,故反映在左右两关脉增强,此与“右关候脾,左关候肝”的论述相符。阴虚内热组左关脉减脉,同时不同证型的脉力大小亦揭示了证实脉实、证虚脉虚的一般规律。1.5.4外感杨天权等[65]观察105例外感病卫分证的脉象及脉图,结果显示:数脉占89.5%、滑脉占84.81%、浮脉占21.9%、弦脉占18.1%、平脉占2.86%,可见外感表证患者以数脉、滑脉居多,其次为浮脉。相兼脉以滑数脉多见共38例,其次为浮滑数脉13例。随着病情好转,数脉、滑脉、浮脉分别减至退热后的4.29%、19.72%、5.63%;部分患者退热后变为平脉、弦脉。71例在发热时和退热后所测脉图有关指标比较结果显示:除主波高h1外,最佳取法压力、脉率、脉动周期时间t、降中峡高h4、h4/h1热退后增大,w/t、t5/t4亦增大,与退热前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0.01)。滑脉与数脉在表证发热时常可见到,这与邪正抗争肌表,心率加快,血流加速等因素有关。热退后邪去正复,随之出现生理性弦脉、平脉、提示外感病表证的辨证中,脉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浮脉主表,外感病的早期,浮脉极为常见,此项观察结果浮脉仅占21.9%,但71例发热患者最佳取法压力显著低于退热后压力(发热时101.76±22.49克,热退后110.21±21.79克,P<0.05),这可能是由于外感表证发热时桡动脉扩张,致使脉象偏浮。可见表证虽可见浮脉,但不能作为辨别表证的唯一脉象;但从发热时及热退

-28-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后的脉率变化说明外感病辨证时从脉数与否,推断热势盛衰是不应忽视的。张泰怀等[66]用MX-1型心电脉象仪检测了辨证为温病气分证的患者148例,并与189名正常人脉波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①温病气分证脉波图较正常组低的指标有主波高、降中峡高、降中峡高/主波高、收缩间期,舒张间期,脉动周期时间等;②较正常组高的指标有重搏波、重搏波高/主波高。这可能是在温病气分阶段时,正邪斗争剧烈,全身应激能力尚佳,发热使全身循环加快,脉率加快,外周阻力有所下降,相应在脉波图上反映出收缩期、舒张期、脉动周期明显缩短,所测值显然较正常为低;与心搏血量、外周阻力等有关的主波高、降中峡高、降中峡高/主波高所测值也较正常低;重搏波幅,重搏波高/主波高所测值较正常为高,两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或显著意义。因此上述指标的改变对温病气分证探讨有一定意义。费兆馥等[67]观察62例外感热病病人,病程2小时至2天,体温28~40℃,自身对照的时间为热退后1周内。比较外感病人发病时和病愈后的脉图和心功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恶寒发热时73.87%以上的病人脉图为浮紧数或浮数。脉图在取法压力50克左右就显现,而在150克左右消失。脉图主波幅值(h1)与取脉压力(P)的趋势曲线峰值呈左移,符合浮脉的特征。脉率增快,脉形呈双峰波,降中峡位置与发热恶寒程度相关,热甚者降中峡低,甚至低于基线;恶寒甚时降中峡偏高,反映血管张力的变化。经桡动脉心功能测试,浮脉可能与血管扩张而血液充盈相对不足、血管内压减少等因素有关。1.5.5高血压陈可冀等[68]用压电式脉搏拾振器描绘了弦脉脉图,并以主波(C)、潮波(D)、重搏波(e)点的位置为重要标志,定出不同分级的弦脉,在168例高血压中有156例呈现不同程度的弦脉图,所以认为弦脉是高血压病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各级弦脉,能相应地反映出高血压的病情轻重,亦可为治疗过程中病情改善的依据,如c、d下降、c变浅与舒张压下降有关,和临床症状改善一致,是病情减轻的标志。经脉图与多项实验观察分析,弦脉的形成与桡动脉血压、血管运动中枢机能、微循环状态等因素有关,而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大。赵恩俭[69]对高血压病的脉图研究中,亦认为脉图的弦紧程度一般与血管的紧张度和病情轻重成正相关,随动脉血压和张力增强,在弦脉图基础上出现不同程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29-度的重搏波切迹(降中峡)抬高和重搏前波抬高。高血压病的早、中期,多见单纯型、平顶型和双峰型弦脉图;病程较长者出现斜峰、宽腰型弦脉图。高血压早期病人脉象弦而兼浮或洪;晚期病例弦兼沉细,重型病例多兼涩脉。高血压病兼有涩脉者多有心脏血管罹损。1.6三部九候脉研究1.6.1寸脉的研究寸候心肺,中医的肺一般指呼吸系统。如外感发热,血管扩张,出现浮脉,致使原较浮的寸脉更明显。这与解剖学上的「掌弓旁路效应」有关。陈先农[70]报导,寸口脉的远心端(寸)能较好地反映外周血液循环状态,而近心端(尺、关)则能较好反映中枢循环。因此有心肺疾患时(如外感发热),中枢血流旺盛,外周血管扩张,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血供增大而更浮大;在心衰时,寸脉受桡、尺动脉双重阻力而更细涩。由于右脉>左脉,右寸>左寸,故浮大时右寸先现,细涩时左寸先现。故右候肺,左候心。费兆馥等[71]测得冠心病患者寸口>部脉图以左寸独小。1.6.2关脉的研究徐蓉娟等[72]对胃窦患者进行寸口六部脉图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提出关脉反映最显著,且右关比左关更明显,而寸、尺脉则无反应。认为此病以脾胃功能失调和肝胃不和为主,脾胃气虚组右关明显减弱,湿困组右关最强。肝郁气滞组病机为肝木侮脾,涉及肝脾二脏,左右二关均增强。正如《清?医宗金鉴》说:“饮食伤形为有余,故右关脉有力;劳倦伤气为不足,故右关脉无力也。”由于胃病症状比较明显,常有脘腹胀满、疼痛、泛恶等,全身反应较剧,势必在心血管方面反映出来。关脉变化幅度最大,它在有力无力时幅度变化也最明显,就如放大了的波形,故能首先在描记上显示出统计学意义,指感当然也明显。右属脾,左属肝的问题:一般右脉>左脉,右关>左关。费兆馥等[73]在150例正常人的双手六部脉图比较得出右关比左关大,左尺比右尺沉。这是因为血液从左心室射出,经升主动脉直接流向管径稍租的无名动脉,即向右流入右锁骨下动脉到达右臂寸口脉。而左侧是经过主动脉弓弯向左锁骨下动脉到左寸口脉。在此之前部分血液分流入左颈总动脉。根据血流动力学有关管径、射角和分支等原理,左侧血流动力较右侧弱。另外,人类习惯用右手,故右上肢肌筋管脉较粗壮,脉力变较强(左撇子例外)。如肝胃不和出现疼痛、嗳气、恶呕、泻泄及忧郁、烦怒时,全身反

-30-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应更强烈,故连反映较弱的左关也起显著变化而具统计学意义了。这就提示左关为肝之所在。徐蓉娟等[74]全对上述病例做了心血管功能试验,结果气虚组心搏量最低,而肝郁组各项指数最高,提示左心室收缩力增强。可见肝郁组心力增强,脉力当然也强,致使左关起了显著变化。其它如肝阳、肝风、肝火和肝胆漫热等,也在左关上显著表现出来。符合中医肝为“风木之脏”、“将军之官”,其性刚,主动主升之理论。1.6.3尺脉的研究《难经?十四难》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比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经》也说:“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以后学者都强调尺脉的重要性,认为尺脉候肾和命门,为人的元气所在,生命攸关。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林礼务[75]、费兆腹等[73]均对健康人和息者左右寸关尺脉象进行了描记,结果显示关脉最显著,幅度最;尺脉最小,肾虚者更甚。尤大梁[76]认为这与解剖学有关:寸口脉即桡动脉的一小段,该动脉在肱桡肌深面,后经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经桡骨颈突至手背,其中关脉紧贴桡骨茎突,而尺脉在桡骨下端前面凹陷处且藏在两侧肌腱之间,未能贴近骨面,根据“取脉压阻效应”,故关脉处反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而病重时元气微弱,心力不足,脉象细弱,尺脉原本沉弱,故反映更弱,使指感最易辨出。赵恩俭[77]亦早作如此解释。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消失。费兆馥[73]对52例休克患者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进行了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寸脉减弱以至消失,然后关脉、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王强[78]亦发现尺脉反应最小,且最后消失。尤大梁[76]认为这符合泊肃叶定理(Poiseuille)Q=△P.R4/L(Q为流量,△P为压力下降程度,L为管子的长度,R为半径)。因寸、关脉处于心脏的远程,比尺脉距心远,管径也稍细,故寸关脉处压力强度较弱,其消失要比尺脉早些,另外,当按压寸口脉时,寸、关脉下垫物质较硬,管腔易被压使管腔缩小,而尺脉较深不易被压,管腔变化不大。根据柏努利和罗丝定理(Bernoulli,Rouse);“管腔狭窄处其压力下降,但在狭窄部位靠近其上游地方,压力反而升高”。今尺脉正是靠近寸关脉上游,故当重按时,寸关处压强小而尺脉处反而大,因而最后消失。费兆馥等[71]也发现当寸部或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31-关部适当加压时,关脉或尺脉变大。这就说明尺脉可反映元气的存亡,故属肾。临床上见青年患遗精等神经衰弱症者尺脉旺盛,表示心力亢进,处于兴奋状态;又怀孕时尺脉滑利,均属肾气足。陈先农等(79)用组合式平面三探头压力式脉波传感器及一个单探头压力式脉波传感器,按中医切脉时的取法压力对桡动脉寸、关、尺三部的脉波变化进行了观察。从实验得出,在尺部阻断桡动脉血流后,位于断点远心侧的寸部仍然有脉波存在,并且寸部脉波的升支时间延长,出现了显著的脉波平滑现象。从前臂及手部动脉的解剖特点考察,肱动脉在肘横纹附近分叉为桡、尺二支动脉进入前臂,桡、尺动脉在手掌部具有掌深弓和掌浅弓动脉通道。因此,在寸口某一部位将桡动脉血流完全阻断时,在阻断点的近心侧脉波仍由桡动脉直接传至;在阻断点的远心侧,脉波则改由尺动脉经掌深弓及掌浅弓旁路至桡动脉血流阻断点的远心侧(寸部)。陈氏称此现象为“掌弓旁路效应。”费兆馥等[80]对健康青年学生151例,男性老年病人10例用三头脉象换能器对其三部九候脉象进行观察。测试结果:①正常人寸、关、尺三部脉图形态相似,青年人多出现平滑脉,老年人以弦脉为主;②单按时寸、关、尺三部取法压力无显著差异(右寸189.741±46.49,右关181.42±48.85,右尺190±39.44,左侧相似,单位:克),总按时寸、关二部脉的取法压力较单按时浮,尺脉比单按时沈(右寸172.92±42.89,右关174.32±47.55,右尺217.59±33.99,左手相似),符合临床三指总按,指感清晰,寸关偏轻取,尺部偏于重按。③单按、总按时寸、关、尺三部最佳脉图的主波幅值h1比较:单按时寸、关部脉图h1显著大于尺部(左寸:19.33±10.10;右关20.29+6.69,右尺11.50±5.12,单位亳米),左手相似,P<0.05或P<0.001;而总按时右关脉图主波幅值h1显著大于右寸、尺主波幅(右寸18.87±0.49,右关21.39±7.88,右尺18.27±7.66,P<0.001),寸、尺的主波相似。左侧三部脉图主波幅无显著差异。④总按时两手六部脉图比较:左寸比右寸浮,右关比左关大,左尺比右尺沈,总的来看,右关h1最,应指最有力,寸、尺h1相似,所以切脉时体会到三部脉力匀称,右关比较有力的特征,尺脉F最大(F为取脉压力),尺脉部位深沈,右关有力象征脉以胃气为本(右关候脾胃),尺脉沈而有力象征元气充盛。脉来有根(尺脉候肾,沈亦候肾),六脉调和,从容有序是脉来有神的表现。只有三部总按得到的脉图,才能比较全面地

-32-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反映正常人平脉的特征。⑤在比单按、总按的脉图中,提示大多数总按的寸脉小于单按时寸脉(符合率为89.29%),总按时的关脉大于单按关脉(符合率84.43%),总按尺脉大于单按尺脉(符合率67%),这种现象可能和三部加压时力的相互作用、血管状态和远程反射等因素有关,当尺部(或关部)取法压力加大出现较大脉象时,关部(或尺部)的图象显著变小,此可能与血管受到压迫,前端血流不畅有关。。而当寸部(或关部)适当加压时,尺脉和关脉变大,可能与远程反射有关。但在尺脉过小,部位太沈的情况下,寸、关加压尺脉亦不增大。费兆馥等[81]用3MX-1型三头脉象仪测绘43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三部九候脉图,平均年龄为45岁。从同步等压递增条件下测绘的脉图资料表明:肝脏肿瘤病人三部脉形大致相同,弦脉占90.9%,比同年龄组正常人弦脉出现率显著增高,两手尺脉图h1显著减少,指感尺脉比较无力,与肿瘤病人元气虚损有关,左关脉图h1有“独大”、“独小”、或“先大后小”等异常表现。出现率为47.6%,而右关异常率仅9.52%,提示肝脏肿瘤病人左关脉变化比右关显著增加,可能与左关候肝有一定关系。在辨证方面三部九候脉图也有一定意义,如晚期肿瘤病人,全身情况极差,精神萎弱,脉图主波幅h1小,切脉指感无力,显示虚脉的特点。尺脉的最佳取压力大而脉图h1小,故指感沉而无力。关部脉图h1较大,寸、尺部脉图h1较小,使动脉应指范围不及三部,呈现短脉的特征,关部脉图先大后小,指感轻取虚大,而按之空豁。以上均为正气虚弱的征象。有的病人寸、关脉图h1比尺部显著增大,与指感寸关弦亢,尺部沉弱相一致,符合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理特征,湿热内阻型患者显示二关部脉图h1独大,是肝脾实证的表现。临床症状虚实夹杂者则三部脉图特征不明显。李绍芝等[82]观察了40例正常人寸关尺三部脉图变化,结果显示:①关部脉图主波高度、脉图总面积、脉图舒张期面积等三项参数较尺部和寸部大,关部与尺部比较均值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关部与寸部比较,差别较小,均值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②寸关尺三部取法压力关部<寸部<尺部,女性>男性。冯新为等[83]在肾炎患者的脉波描记中,发现左尺特别弱,符合左尺候肾的论述,又说:“早妊时的脉波曲线出现明显变化,各波都比正常波大,尺脉旺,寸脉亦盛。

文献综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概况-33-费光馥等[81]也观察到肾气虚衰的病人,尺脉过小,部位太沉,寸关加压尺脉亦不增大(而正常人增大),由此他们用寸关适当加压,观察尺部变化的大小来探测元气盛衰。同样亦发现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尺脉加压时寸、关脉不变小,反映血管弹性差。江启中等[84]对33例高血压患者三部九候脉图观察结果显示:①高血压组右尺的脉力显著小于健康组(P<0.001),而左寸、左关、右关的脉力高血压组偏大,右寸、左尺的脉力高血压组偏小;②高血压组亦偏沉,右寸部和左尺的脉位比健康组显著沉(P<0.01),而左关、右尺的脉位,高血压组变偏沉,右关则高血压组偏浮,总的倾向是高血压组六脉大而偏沉;③血压组与健康组比较,两组的脉力、脉位各自六部之间总体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高血压组同侧三部间,尺脉沉小较正常组明显:左尺比左寸、左关、右尺比右寸、右关都是显著沉小(P<0.05),两手对应部位间左尺脉力显著大于右尺(P<0.01),而健康组无显著差异。

-34-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参考文献:1张珍玉,等.正常人脉图参数的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6(1):582李冰星,等.464例正常人脉图参数变化观察.七五攻关望、闻、切三诊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汇编,1990,133陈德奎.健康老年人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4,3(1):14张镜人.脉搏波的线化理论对正常人桡动脉脉图和脉象分析.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7,6(3):1685宣文虎.青年人常脉245例春季脉象分析.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6费兆馥,等.弦脉客观化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4):2037张承恩,等.488例正常人脉图分析.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8丁学民,等.500例健康人脉图分析.衡阳医学院学报,1983,12(2):109徐建国,等.正常人脉象四季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0):4210肖洪,等.正常人四季脉图1131幅分析.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4,2(1):1311朱传湘,等.正常青年人四季及昼夜脉象变化的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1(1):3612殷文治,等.从脉象的昼夜变化探讨“天人相应”学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4):24013费兆馥,等.平人昼夜脉象及胃、神根的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7):4514王尔辛,等.71例从事脑力劳动者脉图初步分析.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7315李杰,等.高原地区100例健康大学生脉图分析.第二届全国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199116李杰,等.高寒地区老年人脉图分析.第三届全国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6.3617王坤,等.北方与南方、汉族与蒙族的脉图循环动力学观察.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讨会论文汇编,1987,20218费兆馥.中医诊法学.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20419马美仁,等.中医脉象基本指感客观化的探讨.浙江中医杂志,1985,20(1):3920杨天权,杨虎天、心律失常与脉诊争议,辽宁中医杂志,1986,(2)38-4121牛欣、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学探讨,北京中医学报,1992,15(1):3022罗克聪,等.生物力学在中医脉象分类中的应用.中医药研究资料,1983,(1):2123张大祥.从生物力学角度看中医脉象分类的形态.江西中医药,1980,(1):10024张镜人.MX-3脉象仪测定左室收缩间期及其对气虚证的意义.辽宁中医杂志,198411(6):26

综述参考文献-35-25李绍芝.心气虚病人脉图参数初步观测.中医杂志,1987,28(2):5726兰州军区军医学校.关于脾胃虚证病人脉象的研究.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1):5627胡随瑜.肝郁脾虚证病人脉图特征观察.湖南医学,1986,(3):15428刘宝顺,等.对临终前的脉象图初步探讨.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会议论文汇编.1987.22129崔金才,等.脑血管意外173例脉诊分析.江中医杂志,1982,17(2):8030魏韧.多田素识脉洗.医疗器械1981,(2):131黄士林,等.中医脉诊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2陈德奎,等.弦、滑脉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4):23233赵冠英,等.643例左侧脉搏图与同侧上肢电阻抗图同步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4):22134傅聪远.脉象形成机理探讨.中西结合四诊研究进展学习班讲稿汇编.198535宛新铮,等.192例肝炎脉波图初分析.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7936唐荣德、血淤脉涩和血虚脉细患者血流变学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4(1):4137吴洪梅,等.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脉象特征观察.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7):61838周跃群.迟、涩、结、代脉象的初研究.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6439薛芳.心律失常在脉象上的反映及其治疗.新医学,1978,9(11):5640张镜人,等.结、代、促、迟脉象的初步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9):4441王双英.涩脉机理探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讨会论文汇编.1987,19342李冰星,等.虚证脉象临床研究.浙江中医杂志,1991,26(3):12643费兆馥.弦脉的探讨.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2744陈可冀,等.高血压病弦脉的血动力学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62,10(10):63845徐鸿达.100例弦脉与肝血流图关系的分析.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8046黄士林,等.滑脉实验研究与临床意义.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

-36-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编.198347李浩然,等.滑脉机理的临床印证.浙江中医杂志.1985,20(10):4548潘文昭.数脉在临证中的意义.广西中医药杂志,1982,5(2):2149陈素云.数脉主虚的心功能探讨.第三届全国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6,11150陈冰灿,等.濡脉在综合性中医脉图谱中的动态表现.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讨会论文汇编.1987,19251傅聪远.滑脉的实验研究.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讨会论文汇编.1987,10952费兆馥,等.弦脉的客观化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4):24353傅聪远,等.实验性芤脉脉图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讨会论文汇编.1987,17854肖一之,等.实验性芤脉脉图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中医药程研究与应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25155许仕纳,俞宜年、俞长荣教授谈脉诊.中医教育ETCM,1995,14(1):3356李绍芝,等.对细脉者脉图参数和心输出量的初步观察.辽宁中医杂志,1987,14(1):4257张镜人,等.冠心病患者的脉图和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定量分析.黑龙江中医药,1982,(4):1558费兆馥.中医脉诊研究.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7059单桂秋.脉图诊断高血压冠心病的初步探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讨会论文汇编.1987,21360宋一亭.冠心病中医辨证与心功能关系初探讨.上海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论文集.1982,15261宛新铮,等.192例肝炎脉波图初步分析.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7962张镜人,等.慢性胃炎脉象初探.浙江中医杂志,1984,19(4):17163孙善林,等.5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舌象观察.四川中医,1982,(创刊号):6164徐蓉娟,等.62例性胃炎寸口三部脉图与中医辨证关系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0):4565杨天权,等.中医辨证与脉诊.辽宁中医杂志,1986,13(7):4166张泰怀,等.148例温病气分证患者脉波图分析.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7867费兆馥,等.外感发热患者脉图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40

综述参考文献-37-68陈可冀,等.高血压脉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62,10(10):63869赵恩俭,等.高血压88例脉图分析.天津医药,1982,(1):3870陈先农.中医脉波的“掌弓旁路效应”与“取脉压阻效应”[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4,3(2):11871费兆馥.中国脉诊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175:366-36972徐蓉娟,费兆馥,徐建国,等.62例慢性胃炎寸口三部脉图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21(10):4573费兆馥,达庆雄,沈雄伟,等.三头脉象换能器测绘图的意义[A].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论文汇编.四诊研究专辑[C].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出版,1983:22-2474徐蓉娟,费兆馥,潘金友,等.慢性胃炎的辨识分型与心血管功能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22(5):1175林礼务,郭瑞钦.对中医脉象图分析393例进行左右寸关尺描记[J].福建中医药,1981,12(5):1376尤大梁.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层脏器理论初探.现代中西医合杂志.2003,12(20):214777赵恩俭.中国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8:64378王强.尺脉为“根脉”的解剖学及血流力学基础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2):2379陈先农.中医脉波的“掌弓旁路效应”与“取脉压阻效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4,3(2):9580费兆馥,等.中医脉诊研究.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100;17281费兆馥,等.三头脉象换能器测绘脉图的意义.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四诊专辑.1983,2282李绍芝,等.40例正常人寸关尺三部脉图的初步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1(4):3583冯新为,等.对中医脉象的初研究.武汉医学院学报.1959,(1):584江启中,等.高血压患者寸口三部九候脉图的分析.第二届全国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1991

-38-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中医认为人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当人体中某部位发生病变时,会透过经络的反应而表现到其它的部位。这种观念成为中医各种诊法的主要依据。以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人体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常被应用在临床上的有面诊、尺肤诊、舌诊、目诊、耳针疗法、头针疗法、眼针疗法、第二掌骨侧的穴位全息律…而应用最为广泛的不外乎寸口脉诊。“人体的局部单位符合全息律”早在内经时代已有相关的篇章显示这样的观念,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论述尺肤的诊法:“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膝足中事也”。又如《灵枢?五色》之面诊法:“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另如《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便成为目诊的五轮八廓学说的主要依据。至于寸口脉的全息律观念首见于《难经》,但在《十八难》中仅说明手太阴、手阳明为上部,足少阴、足太阳在下部,足太阴、足阳明在中部,及“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之指导思想,而未言明合脏腑应配属在寸口之何部位。而到王叔和之将难经的观念发挥,易经脉为脏腑,实为后世各家脉书以三部分配脏腑脉位之滥觞。医圣张仲景《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如图一,亦显示寸口脉的全息诊法。由此可知,独取寸口的诊法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及大量的临床观察确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其中虽有些微的差异,但基本上仍可对应到五脏在人体中所在的位置。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39-2.1源流脉诊起源于经络,原包括色诊的一部内容,亦就是针对“浮络”“孙络”的。诊经即诊脉“气”“脉动”与诊络共同组成当时的“脉法”,后来诊脉逐渐独立为脉诊,而诊络的方法就做为色诊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内经》是刚刚分开的时期,但还存留若干早一些时候的方法与观点。如尺诊(诊尺肤)、诊皮、诊络等,及一再强调“能合色脉”的重要等,对这些问题有再考虑认识的必要。古代的这些方法无疑是对整个血脉全面的诊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如果从血管、血液的整体系统来研究脉诊,它不但涉及心脏血管血液,包括微循环在内的整个循环体系,它的种种变化不但直接反应“心主血脉”这个系统的问题,亦间接反应体液神经,乃至全身各种反映、适应等问题。对此几千年来的实践经验数据和思路方法无疑亦是进行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脉诊反映出来的人体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的探索,对找到中医向现代化发展的途径亦是非常实际有意义的[1]。而“昆仑?天元脉”和“浙江?丝线脉”两派脉法的传承亦由“古代脉法”、“诸积大法”、“九道脉”发展至今的“九宫脉”、“全息律脉”甚至体悟、经验出多变的丝线脉的运用与应用于临床。2.2原理2.2.1全息论1948年匈牙利物理学家嘎伯(D.Gabor)等发现全息照像的成像方法与普通的照像方法完全不同,它记录的是来自物体光波波前的信息,然后用此信息再现物体的像。它既记录了反射光波的强度(振幅),又记录了反射光波的相位。而普通照片只能记录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大小,不能记录相位的差别。用激光照射全息图,就可看到极其逼真的三维像。这是因为全息图记录了波前内的所有信息。全息照片碎裂成小块,每一块碎片再现时,仍能给出整个物体的像。就是说每一碎片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从而嘎伯发明了光学全息术,并提出了“全息”(Holography)的概念。张颖清提出了全息胚学说,他认为全息胚是生物体的一种过去未被发现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像细胞一样,也有两个生命,一个是向着新整体自主发育的全息胚自己,另一个属于整体,全息胚有双重身份,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单位,而且还是相对独立的镶嵌型自主发育单位。全息胚显示着包括未来或现在整体全

-40-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部器官和部位在内的器官图谱,该图谱中的一部位以该全息胚的其它部位为对照,与其它全息胚未来器官图谱或整体上的同名部位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形成了部分节肢能反映整体,是整体缩影的全息现象。生物全息律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应,纷纷将全息观点用于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中。人们认为,全息现象存在于整个宇宙万物和社会中。如宇宙全息,自然全息、广义全息、精神全息、结构全息、功能全息、时间全息、文化全息等。这些全息律总称为全息论。包括自然全息、社会全息、精神全息及三大类之间的全息内容。全息论的推广和应用证实,它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方法论。即从部分来研究整体,从子系统来研究大系统,以及反过来,从整体来研究部分,从大系统来研究小系统。全息论的研究方法有模拟法、相似论、储存信息解读法、模型法与仿真法及预测法[2]。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在生理活动时,人体脏腑、气血、经络及各肢节、器官等小人形互相密切联系,取得动态的协调。在病理状态下,任何一个部分的病变必然影响其它部分,故局部的病变并非孤立的,而是与整体息息相关。例如眼睛红肿痛,可能与肝火上炎有关,因为“肝开窍于目”,故肝火可影响目睛病变。又例如心火炽盛,可出现舌尖红。由此可见,某些异常的征象,常较突出地表现于某个局部,而这些局部的异常征象,通常反映了整体的病变,即从局部可窥测整体的病变[3]。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早在《内经》就已有了诊脉的基本内容及诊断方法了。诊脉正是把人左右两手腕部桡侧脉搏跳动的区区之地,看做是整个人体的缩形,诊察寸口脉搏跳动的不同形式来获取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的一种生物全息诊察方法。中医从《难经》始就已经规定左手寸关尺部可诊心肝肾三脏;右手寸关尺三部诊肺脾命门三脏。这种诊法,年移代革,越来越被证实是具有科学性的诊法了。2.2.2九宫与全息双管脉,即双弦脉,亦叫二线脉。古人认为正常人的脉道可分三歧,所谓三歧即三条。其走行和分布情况清周学海[4]《脉简补文?卷下?脉有两歧三歧》曰:“凡人寸口之脉,本有三歧、而无三动。三歧者,一由寸口直上白鱼也、一由寸口直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41-上掌心也,一由寸口外上合谷也。”至于三歧脉的跳动,由于三歧脉管有主次关系,故脉搏跳跃时,多数为一条脉管或两条脉管同时搏动,且必一强一弱,一大一小。故周学海又曰:“其动也,或见其一,或见其二,未见有三脉全动者。独见一脉,其形多粗,兼见二脉,必然一大一细,倘两脉并大,当有风火上壅之患矣。”至于双线脉与三歧脉的关系,周学海以为两者系两种绝然不同的脉象,他说:“双线脉与二歧脉不同。”又说:“双线脉必一大一细,未见有两线并大者,或细脉加于大脉之上,或细脉伏于大脉之下,或两脉平行,大居细外,细居大内”实际上双线脉与三歧脉无原则上的区别,都属于桡动脉畸型(先天性)所致。这种三歧和二线脉《内经?刺腰病论》名之曰“解脉”。解脉者,如绳之解股而歧出也。唐?王冰注曰:“不合而歧出,为绳之解股也”。王氏一语道破了三歧、二线脉的病理症结。这是客观实践和解剖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三歧、二线脉的临床取舍,一般以粗大者为主。其诊察方法与一般脉象诊察要求相同。换言之,即三歧、二线脉在临床上无特殊的意义。三歧即“九宫脉”与“全息律脉”的内、中、外部,应用上只是再分三部,如同寸、关、尺之缩小(用在脉中脉、浮线脉上),便放大即一般寸、关、尺(测大脉),但非无用价值,有二线更是临床以丝线诊得病位最佳指标,也非全然是先天桡动脉畸型所致[1]。按,三歧即“九宫脉”与“全息律脉”的内、中、外部,应用上祇是再分三部,如同寸、关、尺之缩小(用在脉中脉,丝线脉上),如放大,即一般寸、关、尺(测大脉),但非无用价值,有二线更是临床以丝线脉诊得病位最佳指标,也非全然是先天桡动脉畸型所致。

-42-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2.3脉法诊脉方法:除了一般传统大家较了解的如下方法:1.三指平齐: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联机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指感列清晰的部位,并调节适当的指力。2.中指定关:三指下指时,先后中指按在腕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用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近心端)定尺。3.布指疏密: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适应。病人的手臂长或医生的手指较细时,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三关”,而不细分寸、关、尺三部。还有不同的是:1.寸口位置:“昆仑?天元脉”和“浙江?丝线脉”的关部较低,即向下滑半个手指头的地方,也就是让食指与中指放在高骨上(以腕后高骨来分寸、分关部)。2.诊法:传统指法:举法、按法、寻法、循法、推法、总按、单指,在“昆仑?天元派法”经长久的临床训练已改良较简化(分三个步骤):①首先医者三指按寸、关、尺三部由浮中沉的力道逐渐往下沉按,再由沉中浮逐渐往上举,过程中不可松离。医者感受脉中上下、来去、至止之信息。②再由中指向下施力(由浮往沉部),关部按,而食指(寸部)、无名指(尺部)要浮部静待,感受中指关向寸、尺挤出的脉象信息。③然后由寸、尺施力,关部接收脉来信息以察脉的转向,左、右、偏内、偏外,冲上、冲下、有无来回、有根、无根……等。三个步骤诊脉时间约15秒,为一个单位,初学者亦如此训练,如掌握不到信息,需放手再重按。故脉象大多以平面者多。而“浙江?丝线脉法”:现代诊脉亦改变成由寸、关、尺之三部慢慢齐压(由浮→沉)再(由沉→浮)部慢慢齐举,一个过程约15秒,来诊察脉象,捕获脉象变化,故脉象大多以立体者多。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43-图一、诸积大法右左喉心下脐少腹右左胸中气冲寸关尺

-44-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图二、全息律脉眼眼耳鼻耳口咽右左喉肩肩气手管手肺肺心心下贲门肝脾十二胆胰指肠脐肾肾肠腿腿脚脚膀胱寸:心下以上:上焦关:心下至脐:上焦尺:脐以下:下焦浮:气管沉:食道较浮:膀胱沉:子宫较以高骨分寸、关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45-图三、九宫脉内外前中央后浮中沈肝心胱脾包胃肾肺胆足厥阴手少阴足太阳足厥阴手心主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阴足少阴即:

-46-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图四、九宫脉-足太阳脉前如外者足太阳也。1、动苦头项腰痛,浮为风,涩为寒热,紧为宿食。2、动苦目弦头颈项腰背强痛也。男子阴下湿,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阴中痛,子脏闭。浮为风,涩为寒,血滑为劳,热紧为缩食,针入九分却至六分。图五、九宫脉-足阳明脉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1、苦头痛面赤,微滑苦大便不利,阳鸣不能食足胫痹。2、动苦头痛面赤,热浮微滑,苦大便不利,喜气满着为饮,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胻痹,针入九分却至六分。胱足太阳即:胃足阳明即: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47-图六、九宫脉-足少阳脉后如外者足少阳也。1、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痛。2、浮为气涩,涩为风血,急为转筋,弦为劳,针入九分却至六分。图七、九宫脉-手少阴脉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动苦心痛微坚,腹胁急实坚者,为感忤,纯虚者为下利,肠鸣滑者为有娠,女子阴中痒痛,痛出五门上一分前。心手少阴即:胆足少阳即:

-48-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图八、九宫脉-手心主脉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怒,微浮者苦悲伤恍惚不乐也。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捕之状也,时寒热有血气。图九、九宫脉-手少阴脉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动苦欬逆气不得浮为内风,紧涩者胸中有积热,时欬血也有沉热。肺手太阴即:心包络手心主即: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49-图十、九宫脉-足厥阴脉前如内者足厥阴也。1、动苦少腹痛,月经不利,子脏闭。2、动苦少腹痛与腰相连,大便不利,小便难、茎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门壅绝,内少腹急。男子疝气两丸上入淋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图十一、九宫脉-足太阴脉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1、动苦胃中痛,食不下,欬唾有血,足胫寒,少气身重从腰上状如居水中。2、动苦腹满上管有寒,食不下,病以饮食得之,沉涩者苦身重四肢不动,食不化,烦满不能卧,足胫痛,苦寒时欬血,泄利黄,针六分却至三分。脾足太阴即:肝足厥阴即:

-50-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图十二、九宫脉-足太阴脉后如内者足少阴也。1.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内,小便血。2.动苦小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尻内,便血,里急,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拘急股里急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肾足少阴即: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51-阳蹻、阴蹻:临床:1.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蹻阳蹻之脉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风死,苦恍惚,亡人为祸也。2.诊得阳蹻病拘急,阴蹻病缓。图十三、九宫脉-阳蹻脉临床: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1.动苦腰背痛,微涩为风跷,取阳跷。2.动苦腰痛,癫痫,恶见,偏枯僵仆,羊鸣痹,皮肤身体强(一作淫)痹直取阳跷在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图十四、九宫脉-阴蹻脉临床: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

-52-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1.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一作淫)痹。2.苦少腹痛里急,腰及髋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图十五、九宫脉-带脉临床: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1.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止,阴辟寒,令人无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2.诊得带脉,左右遶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图十六、九宫脉-阳维临床:1.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53-动苦肌肉痹痒。动苦癫,僵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至失音不能言,癫疾,直取客主人,两阳维脉,在外踝绝骨下二寸。2.诊得阳维脉浮者,蹔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图十七、九宫脉-阴维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动苦僵仆失音,肌肉淫痒痹,汗出恶风。临床:1.诊得阴维脉沈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2.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54-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冲督: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沈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者,必当由豫有两心也。图十八、九宫脉-冲脉临床:1.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2.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失溺,胁支满烦也。图十九、九宫脉-督脉寸关尺衝寸关尺督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55-临床:1.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2.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炙顶上三丸。图二十、九宫脉-任脉:临床:1.横寸口边丸丸,此为任脉。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俛仰拘急。2.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谷,阴中切痛,取脐下三寸。○

-56-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临床体会:以典型立体表现较多的《浙江?丝线脉》如下:牙骨癌:脉由沉上来。癌肿越大:停越明显,越快至浮部四散不见。鼻癌:脉来由寸滚向鱼际。病越严重,滚的越快。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57-十二指肠痉挛:脉上来抽顿,而回绕一圈而滑下。骨髓癌:脉来如划倒八字形。

-58-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脑积水:脉上来顶指来回磨擦。血压高、眼皮下掉:脉上来先打两转,再浮上来回滑动。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59-舌癌:脉上来顶指,转如花苞般。食道癌:脉上来,再下去,停顿顶住一会儿即消失。

-60-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以典型平面表现较多的《昆仑?天元脉》如下:肺气喘:寸关相连后,外散。肺气喘:寸关相连后,外散。膏肓连肩痛:脉由尺入关入寸,再由寸同时分两岐而出再回原尺部。膏肓连肩痛:脉由尺入关入寸,再由寸同时分两岐而出再回原尺部。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61-尿毒性昏迷:脉由尺至关分出再合,脉由关至寸分出再合,出寸散而不回。尿毒性昏迷:脉由尺至关分出再合,脉由关至寸分出再合,出寸散而不回。肾萎缩:脉由寸入关入尺,至尺而分岐回绕不回。急性肝炎:寸尺脉冲建关部,分二岐而回,合于原出处。

-62-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尿酸过高:脉由寸入关入尺,至尺部略偏上浮且晃动。尿酸过高:脉由寸入关入尺,至尺部略偏上浮且晃动。蛲虫:脉沉取近尺上下躁动,即由寸入关入尺,再回关一半处躁动。蛲虫:脉沉取近尺上下躁动,即由寸入关入尺,再回关一半处躁动。躁烦:脉寸关相连,而游走不定。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63-2.5医家记述在古籍有些记载脉中脉,九宫脉、全息律脉甚至是丝线脉,这类高级临床脉法可供参考,但了解者少,反而成为怪诞神鬼之说,着实令人感叹!如王叔和《脉经》辨三部九候、脉证,仲景《金匮要略》的痉、诸积大法、转筋、滑寿,《难经》的至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廿八》……等篇,虽然着墨不多,亦可证明古代医家在脉学上的造诣深厚。辨三部九候脉证[5]经言所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从胸以上至头,中部主候从膈以下至气街,下部主候从气街以下至足。浮、沈、牢、结、迟、疾、滑、濇,各自异名,分理察之,勿怠观变,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审而明之,针炙亦然也。故先候寸脉中,浮在皮肤,沈细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长久。又诸浮、诸沈、诸滑、诸涩、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病从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脉。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寸口脉脉紧,直至鱼际下,小按之如持维鸡毛状。其病肠鸣,足痹痛酸,腹满不能。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脉来过寸入鱼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五脏积聚:寸口脉沈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其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脉弦紧而微细,症也。夫寒痹症瘕积聚之脉,皆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

-64-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在胃管,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又脉症法,左手脉横,症在左,右手脉横,症在右。脉头大者在上,头小者在下。又法横脉见左,积在左,见右,积在右,偏得横实而滑,亦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治。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必死不治。脉来细而沈,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来小沈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脉横出上者,胁气在膀胱,病即着右。横关入寸口中者,肠中不通,喉中咽难,刺关元。入少阴下部脉者,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与风集合时上,头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热烦满,逆上抢心,上至喉中,状如恶肉,脾伤也。病少腹下在膝诸骨节间寒清,不可屈伸。脉急如弦者,筋急足挛,结者四肢重。从尺邪入阳明者,寒热也,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阴痿不起,引少腹疼。《金匮要略》[6]转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鸡屎白散主之。痉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寸口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宿食。《难经?诊损至脉》[7]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诊百病死生诀:

特殊脉法?全息诊法的研究-65-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相得之,此脉桃花落地而死。肾膀胱部,肾死藏、浮之间,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扁鹊阴阳脉法阳明之脉,洪大以浮,其来滑而跳,大前细后,状如蝌蚪,动摇至三分以上,病眩头痛,腹满痛,呕可治,扰即死。《备急千金要方》[8]脉沉重而直前绝,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因寒食成症。脉浮紧且滑直,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脉直前而中散绝,病消渴。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沉重,气微,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内有内症。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能。脉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软,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病在血脉中,肧血。脉后而左右弹,病在筋骨中。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胸满短气。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脉来过寸入鱼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66-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小结脉诊之所以在中医诊断上扮演了重要又独特的角色,因为中医认为脉能传递人体生理病理的信息。根据脉搏的变化,便能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探讨疾病在表在里,在何经何脏,属寒属热,为虚为实。如此即可对疾病作一综合性的分析与判断,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推论疾病的发展过程或预后转归。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一》言:“脉乃气象之先见。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景岳全书》记载:“脉者,气血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气血盛,则脉必盛。气血衰,则脉必衰。无病则脉必正,有病则脉必乖”。“昆仑?天元脉”、“浙江?丝线脉”于临床应用,常让病人惊为神奇!尤其它的快、准,对于久病缠身而不知患何疾患者,更视为救星。当我们重视四诊合参的同时,如四诊中有一项更突出。何尝不是对理、法、方药、病症的运用更深入一层,治疗也更得心顺手。随着医疗仪器发明,相信更有利中医深奥诊法的印证。

参考文献-67-参考文献:1.赵恩俭.中医脉诊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72.陈景鸣.东方神秘诊病术,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2:74~753.高鹤亭.中医全息诊断术,志远书局,1991,8:984.清?周学海.脉简补义卷,建德周学海影印本,19365.王叔和.王叔和脉经,文光图书公司,1992,4:726.王新佩.金匮要略图表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7.元?滑寿.难经本义,志远书局,1986,7:34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宏业书局,1985,9:494-499

-68-中国民间几种特殊脉法的研究致谢时光飞逝,转眼毕业在即,令人无限怀念求学的这些点滴日子;期间导师陈家旭教授虽曾远赴美国一年,但导师三年来在生活、科研、课业上给予我的关心和指导亦不曾间断,本课题从立意、总体设计,甚至论文撰字修改的完成,都有导师无比的心血付出。导师学识渊博,有独到的专业见解,开阔而敏锐的思路,以及儒雅的风度、宽广的心胸,教育着我。亦师亦友般的亲切,深深的影响着我。值此温馨的日子,再次衷心的祝福您、感谢您。本论文在标题设计和开题过程中得到郝万山教授、王新佩教授、陈明教授等老师精心指点和无私帮助,在此衷心感谢。感谢基础学院及研究生部徐毅、卜海安、柳彩环等各位老师,在学习期间对我的课程指导学业管理与生活事务上热情协助。感谢中医诊断教研室全体老师、同门学长、学弟妹:岳广欣、罗和谷、王竹风、丁杰、薛飞飞、洪梅、汪南玥、赵晖、张琼、马蒙茵、李柳骥、岳利峰、许明凯、张巧丽、饶红梅等同学在课题的完成和学习、生活上鼎力相助。感谢空中大学邢力贤先生在课题的编排上友情协助,无私的付出。最后特别感谢百忙中参与论文评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还有许许多热情帮助过我的人,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感谢你们!

个人简历-69-个人简历姓名:陈志渊民族:汉族年龄:45岁性别:男祖籍:福建安溪出生地:台湾嘉义(第11代)学习工作经历:1.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专业、硕士生2.香港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学学士3.中国文化大学中医药专业技术培训、结业4.中国针灸学会、病理学研究委员5.陈氏古脉临床教学、专业讲师硕士期间参与编着:1.《张仲景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编委业余嗜好:艺术、武术、音乐、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