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哪里有磁铁:生命终点的毛泽东重复说:人民……是英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10:22

生命终点的毛泽东仍在重复说:

“人民……是……英雄……我们自己是幼稚可笑的,包括我自己

[ 春天的惊雷 ] 于2007-09-07 上帖




毛泽东说自已是鲁迅的学生,他十分赞佩鲁迅。晚年一再号召人们多读鲁迅的作品。在鲁迅深沉的思想中,对我民族文化心理“负面”的揭示,可谓入木三分;对人民中一些人表现出来的平庸、懦弱和两面性的“白描”,有时甚至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毛泽东同鲁迅也有区别。面对某些群众的平庸、懦弱,鲁迅时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懑,而毛泽东则不然,他始终对人民群众满腔热情,对群众的某些缺点表示理解;这种理解是因为他坚信人民群众的所有缺错,定会在群众自身的火热斗争中克服……一切都有一个过程。

鲁迅先生的小说《铸剑》,有这么一系列情节,特别耐人寻味,——也很能反映鲁迅对某些群众的“庸、懦”的懑愤的:

小说主人公眉间尺,他的杀父仇人——国王,是一个极其残暴、极为无能的昏君,平日里,老百姓无不唾骂,甚至个个表示“戮之而后快”。在国王出游的那一天,眉间尺寻机刺杀国王。然而,此时却见平时骂国王、要杀国王的人们,一个个虔诚地伏拜在“国王乘坐的黄盖大车”要经过街道的两旁,——成了他刺杀国王的“路障”。当眉间尺挺剑直奔“黄盖大车”,正好踩了脚下还在跪拜的一人,并被其人捏住脚,而跌倒在另一个干瘪脸少年的身上……

眉间尺的刺杀终于未果,国王心有余悸地回宫了。——非但如此,街道上还发生纠缠。以下是原文中,关于眉间尺与众人(这两者,实际都是以国王为敌人的“弱势群体”)纠缠的一段描述:

国王的黄辇大盖过去了,“……路旁的一切人也都爬起来。干瘪脸的少年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中医认为,丹田是人体精气之所,——这种解释对否?请通中医者指正),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就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

故事的寓意十分清楚,是说一些庸弱自私的中国人,在浅近的目光里、在困拙愚顿的思想下,不可能形成明智统一、目标远大、团结一致和坚韧战斗的群体,各自为一己而抱怨,而发牢骚,而咒骂,而战斗,不争于长远,不断纠缠在眼前的细微末节之中,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就会有没完没了的愚蠢小事的纠纷──如似“索赔丹田”,永远是一盘散沙,永是受制于人的下民。

由此,人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晚年和改革开放的最初时日里,毛泽东在某些中国人中(人数不多),确也遇到了“索赔丹田”式的纠缠。

毛泽东,一生奉献给革命,全家有六人为革命捐躯,一生无奢华追求(所有华贵的东西他都不用,说“自已生来不高贵,用不动”;一生最大的"享受”是隔几天有一顿红烧肉,其实——困难时还会中断;临终前的几个月,不能进食了,曾鼻饲过一些西洋参汤);也没留给子女什么财产;一辈子取得了巨大而辉煌成就,一辈子为中国解放和振兴,学习、研究和探索。几乎可以说,他是倒在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中锋前线上。

就这样的一个伟大革命家,这么个无私奉献的人,这么一个──“眉间尺”无法比拟的伟大人物,有人总是在信口开河的批评他,——凭心而论:今天的中国人对他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指责,太多的“索赔丹田”式的纠缠。我这里不讲敌人的攻击,因为敌人的攻击是不需要良心的;或者说,敌人自有他们自已阶级的良心。此外,我这里也不是说善意的批评研究,因为善意的研究和批评,是十分需要的。我是讲,我们国家的法律对他的声誉也有太多的漠视。实际上,今天的敌人,之所以敢如此诽毁他,与我们对他名誉遭损毁时的漠视有关。

这让我想到近代中国人,一面在夜气重重的封建社会里苦苦挣扎,一面又为眼前小利互相责难和互相扼杀,难怪唐宋后至明清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不但造不出资本主义、更无重量级的政治大家出现!!

但是,令人敬佩不已的是毛泽东的胸怀宽广和对人民的纯真的爱。在毛泽东的临终日子里,尽管“索赔丹田”式的纠缠已经出现,他仍没有一点鲁迅式的“懑”情,而是不断——用只有长期生活他身边的人才能会意的老呐不清的语言——重复:“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并特别强调说:“包括我自已”。

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今天,我们不少人应已听懂这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