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磁悬浮小制作:厚黑学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36:40
黑学处世经 黑学处世经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必然要发生一些矛盾冲突,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就要运用一些处世的技巧来解决。行军打仗讲究战略战术,我们为人处世同样也要注意技巧、方法。但做任何事都不要太偏激,要一分为二,以历史唯物的观点去分析、去评价。古代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不出卖仁义、不讲究诡谋是很难战胜对方的,这也是封建时代厚黑做人术之所以达到登峰造极的根本原因。黑学处世经 黑学处世祖师曹操(1)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权谋是一种潜质,更是军事家、政治家智慧的升华,被称为一世奸雄或者说一代枭雄的曹操正是毫无顾忌地运用权谋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的手段方法真无愧于黑学处世的师祖。这里我们将他的厚黑之道仔细揭示如下。   将 计 就 计   将计就计的关键是识破敌人的计谋和他们所想达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对手吃苦头,而且往往苦头还是对手自己找的。在这方面,黑学处世祖师曹操更是棋高一招。   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其主要谋士张昭求见。孙权问他有什么事,张昭严肃道:“咱们的大祸不远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孙权不解其意。   张昭道:“您杀了关公父子,关公是刘备结义的兄弟,曾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已拥有两川之兵,更加上诸葛亮的谋略,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将领的英勇,一旦刘备知道关羽父子遇害,能善罢甘休么?一定会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我恐怕东吴难于抵御了!”   孙权恍然大悟,大惊失色地连连跺脚:“哎呀,我是大大失策了!可事已至此,应该怎么办?”   张昭说:“您不必忧虑,我有一计,可转危为安。”接着就详细讲述了此计内容,“现在,曹操拥百万大军,虎视华夏。刘备要兴兵报仇,必定要与曹操讲和。假如两处联兵而来,我们就危险了!所以,我们可先派人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以明白显示我们之所以擒杀关羽是曹操的指使。这样,刘备必恨死曹操,西蜀之兵也就不会攻我们,转而攻曹操。我们则坐山观虎斗,然后从中取事。这才是上策。”   孙权同意张昭的计策,马上派使者把关羽之头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里。   曹操因为不久前关羽水淹七军,又大挫曹仁,正坐不安席,看到关羽头颅送到跟前,顿觉解除了心中大患,十分高兴,“云长已死,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啦!”   曹操话音未落,阶下一人站出来大声道:“这是东吴嫁祸于我们的奸计!”   曹操定睛看,原来是主簿司马懿,忙问他为什么如此说。   “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现在东吴杀了关羽,怕刘备报仇,所以才把关羽首级献给您,以使刘备迁怒于我们,不再攻打东吴,而跟我们算账。东吴却想在我们和刘备两败俱伤时,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一拍额头:“你说得有道理,我该怎么办?”   司马懿献计道:“这很好办。大王可以把关羽首级配上香木刻成的身躯,然后以大臣之礼隆重安葬。这样一来,刘备就不会恨我们,只会恨东吴而尽全力东征了。我们却可以观其胜败:刘备胜则也攻东吴,东吴胜就同东吴一起灭刘备。二处只要有一处被我们消灭,余下那一处也就不会长久存在了。”曹操大喜,立刻召见东吴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躯体,与关羽头颅配在一起。一切俱备后,曹操率领文武百官,大供牺牲,以王侯之礼隆重为关羽送葬。曹操还亲自在灵前拜祭,并追赠关羽为荆王,派专门官员长期守护关羽之墓。这种葬礼,在魏国,可以说绝无仅有;以曹操的身份和人格,对关羽的尊崇礼敬,也可以说无以复加了。   刘备闻知,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与东吴不共戴天。   由此可见,孙权本想嫁祸于曹操,但被技高一筹的曹操识破,于是曹操将计就计厚葬关羽,使孙权的计谋破产。   见 机 行 事   随机应变,相机而行,这一谋略的实质是当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我们要能够随着时间、地点、主客观条件等变化而机智地做出相应的选择,掌握主动,把握成功的机会,曹操对这一计谋可谓运用得得心应手。   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并于当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他的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   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秘密联络,要他设法除掉董卓。但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无计可施。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席间,酒行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为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皆相对而泣。惟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黑学处世经 黑学处世祖师曹操(2)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发现,便佯装献刀。”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   可见,曹操在行动前早已想到失败后怎样全身而退。相机行事最关键的是在紧急关头灵活机智,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莽汉。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   坐收渔翁之利   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这一谋略就是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坐享其成。这就要求使计者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必须非常熟悉了解对方的情况,而曹操两次使用此法,真可谓深谙此计。   袁绍临终之时,由其妻刘氏及谋士审配、逢纪操纵,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统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其长子袁谭深为不满,欲与袁尚一争高下。恰在此时,曹操乘连胜之威,进攻黎阳。袁谭迎战大败,只好派人向袁尚求救。袁尚只拨5000兵相助,且在半路上被曹军全部截杀。此后,袁尚即不再增派援兵,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其兄。袁谭大怒,便欲投降曹操。消息传到冀州,袁尚担心袁谭降曹后并力来攻,便亲自率领大军去黎阳救助袁谭。袁谭闻讯大喜,遂打消了投降的念头。不久,袁熙、高干也领救兵来到黎阳城下。四支兵马并在一处,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黎阳很快就被曹军攻破。袁氏兄弟与高干只好弃城逃走。曹操引兵追赶,袁谭与袁尚退入冀州坚守;袁熙与高干则在城外下寨,以成犄角之势。曹军连日攻打,一时难以奏效。这时,谋士郭嘉向曹操献“隔岸观火”之策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谭、袁尚二人势力相当,各树党羽,互相争斗。如果进攻太急,他们就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如果暂缓攻击,他们之间就会相互争斗火并。我们不如举兵南向,作出南征刘表的姿态,以便等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当其内乱发生后,再进击他们,可以一举而平定河北之地。”曹操认为很有道理,便留下贾信守黎阳,曹洪守官渡,自率大军向荆州进兵。事情果如郭嘉所料,曹操撤军不久,袁谭与袁尚即大动干戈。袁谭敌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乘机挥军北向,首先打败袁尚、袁熙,后又消灭掉袁谭和高干,从而一举平定了河北。   袁熙、袁尚被逐出冀州后,引兵连夜奔往辽西投依乌桓去了。曹操用郭嘉之言,以田畴为向导,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轻军千里往袭,在白狼山与袁氏兄弟及乌桓王冒顿的大军相遇。两军大战一场,冒顿大败被杀,袁熙、袁尚率数千人逃向辽东。曹操并不追赶,退军易州,按兵不动。大将夏侯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现在袁熙、袁尚又前往投靠,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火速往征。“曹操笑道:“用不着劳烦诸位虎威,几天之后,公孙康定会自动将二袁的脑袋送来。”众将都不相信。然而,不久之后,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袁尚的首级送到。曹操大笑道:“不出郭嘉之料!”原来,郭嘉在征乌桓途中染病在身,不得已只好留下治疗。临终之时,他写下一封信给曹操,授计说: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吞并,今袁熙、袁尚前去投奔,心中必然怀疑。如果我们派军攻打,他们势必并力迎击,急切中难以得手;如果暂缓出兵,公孙康与袁氏兄弟就会互相火并。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听说袁熙、袁尚将要来投,当即与手下人议定:若曹操前来征讨,便留下他们,合力抗曹;否则,就将他们骗入城中杀掉,献给曹操。这是因为当年袁绍曾有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不仅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也担心袁氏兄弟前来投靠是假,欲鸠占鹊巢是真。而袁氏兄弟也的确如公孙康所担心的那样,企图寻机杀掉公孙康等人,以辽东数万骑兵与曹操抗衡,收复河北。所以,当细作回报说曹操屯兵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设计将二袁杀掉,并且派人将首级送到易州。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即除掉了袁熙、袁尚,又使公孙康自动归服。真可谓一石击二鸟,何乐而不为。   借 刀 杀 人   借刀杀人,是指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去害自己想害的人。曹操就运用此计,想假手刘表来杀祢衡,而刘表识破此计,又令黄祖杀了祢衡,使刘表做了个“二传”,这样就更淡化了曹操的谋算。   曹操招安张绣之后,听纳贾诩的建议,打算找一位有名望的人去招安刘表。孔融荐出祢衡。谁知祢衡恃才自傲,将曹操的手下贬损一番。当时张辽在一旁,抽剑要杀祢衡。曹操制止说:“我正缺少一个鼓吏,早晚朝贺享宴,可令你担任这个职责。”祢衡不推辞,应声而去。张辽说:“此人出言不逊,为何不杀了他?”曹操说:“此人素有虚名,远近皆知,今天杀了他,天下人必然说我不能容人。他自以为有能耐,所以令他为鼓吏来羞辱他。”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祢衡一身旧衣而入,击《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深沉辽远,如金石之声。座上人听着,莫不慷慨流涕。左右人喝道:“为何不更衣?”祢衡当着他们的面脱下旧衣服,裸体而立,赤身尽露,客人皆掩面。祢衡慢慢穿上裤子,脸色不变。曹操叱道:“庙堂之上,为何这般无礼?”祢衡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我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而已。”曹操说:“你清白,那谁污浊呢?”祢衡道:“你不识贤愚,眼浊;不读诗书,口浊;不纳忠言,耳浊;不通古今,身浊;不容诸侯,腹浊;常怀篡逆之意,心浊。我是天下名士,你把我用着鼓吏,这像阳货轻贱孔子。”曹操指着祢衡说:“令你去荆州做说客,如果刘表来降,就封你做公卿。”祢衡不肯去,曹操便命备三匹马,令二人挟持着他而去,并教文武官员在东门外为之置酒送行。   祢衡到荆州,见刘表之后,表面上颂扬刘表的功德,可实际上尽是讥讽。刘表不高兴,叫他去见黄祖。有人对刘表说:“祢衡戏谑主公,为何不杀了他?”刘表说:“祢衡多次羞辱曹操,曹操不杀他,是因为怕因此失去人望,所以叫他当说使到我这里来,要借我的手杀他,使我蒙受害贤的恶名。我如今让他去见黄祖,让曹操知道我刘表有见识。”众人皆说好。   祢衡至黄祖处,共饮,皆醉。黄祖问祢衡:“你看许都有什么人?”祢衡说:“大儿孔融,小儿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黄祖说:“我像什么呢?”祢衡说:“你像庙中的神,虽然受祭祀,遗憾的是不灵验!”黄祖大怒,说:“你把我比成是土木制作的偶像了!”于是杀了祢衡。祢衡至死骂不绝口。曹操得知祢衡受害,笑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了!”   曹操既想杀祢衡,又不愿担害贤之名,不让自己招贤纳士的大计因之受半点儿损害。经过几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曹操知道祢衡这种人肯定会被达官显贵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祢衡出使刘表,企图以刘表无谋无量杀死祢衡,使自己毫无损失地解除心头之恨。刘表识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盘,竟然也容忍了祢衡的讥讽,但他令祢衡去见黄祖,最终将祢衡放到黄祖的刀下。
黑学处世经 黑学处世祖师曹操(3)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嫁 祸 于 人   嫁祸于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有祸,转嫁他人,使自己逃脱罪责;另一种是自己无祸,而欲加罪于自己的仇人,故意制造一些罪名转嫁到他人的头上。曹操在解决缺粮问题时以小斛散粮激起众怒,后来只好嫁祸于人,以平众怨。   曹兵17万人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曹操想催促军队速战速决,李丰等却闭门不出。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十万斛,仍不能满足支配。   一天,管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前往禀报曹操说:“如今兵多粮少,应当怎么办?”曹操回答说:“可以用小斛分发军粮,暂且救一时之急吧!”王说:“兵士倘若怪怨起来该如何是好?”曹操说:“这你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王依照曹操命令,以小斛分发军粮。曹操暗中派人到各营寨去听风声,各营寨怨声载道,都说丞相欺骗了大家。曹操于是密召王入帐,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此息众怒,你可不要吝惜。”王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头用以示众!”王大惊失色,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吾也知道你无罪,但是如不杀你,军心就难以稳定。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为你照顾,你就不必多虑了。”王再想申辩时,曹操早就呼喊出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罢;然后把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面,并贴出告示:“王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斩头示众。”于是众怨开始缓解。   曹操通过故意伤害别人的利益,博得了大多数士兵的同情,让士兵在心理上认为曹操无过。通过此计,自己产生把士兵由于小斛散粮对自己产生的怨恨,转化为对王个人的怨恨,转移了士兵的注意力,达到了平息众怨的目的。 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1)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新处世观认为,在变化无常的社会中,智者应知道何时该忍,因何而忍,得忍且忍,方能忍而后发,卷土重来。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后受封齐王,勾践能够卧薪尝胆而成就千秋霸业,都在于其能够忍一时之忿,在逆境中懂得顺受,韬光养晦,等候时机。   忍之妙用,韬晦待机   世界是多彩多姿的,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人生道路既有顺境,也有逆境,而且逆境往往多于顺境。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要想生存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必须学会而且要善于“忍”。   忍可以促使一个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宏图。许真君曾说:“忍难忍事,顺自强。”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显示了巨大的忍耐力,尔后才官拜淮阴侯。司马迁受宫刑后,以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压制住不幸的苦痛,终于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因此,身处逆境之时,应通晓时事,沉着待机,这才是智者的做法。“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只有长久潜伏下来,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果迫不及待地感情用事,只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通晓了忍的功效。杜牧之《题乌江庙诗》对此可说很有见解,“胜负兵家不所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因此,大智者应知为何而忍,只要抱定这种信念,忍而后发,卷土重来未尝不可。   《涅经》云:“昔有一人,赞佛为大福德,相闻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终,何者为大福德?’相赞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骂亦不报,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佛者认忍之性,使怒者心服,不也说明了忍的功用吗?   但人生并不能一味地忍,如果人一味地忍那就毫无生气可言了。那忍气吞声的原因是什么呢?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要忍受现在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所以人应该有远虑。   西汉时的韩信,是淮阴人,家里贫穷,没有事干。曾有个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佩带剑,其实内心怯懦。”并且当众辱骂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出去。”韩信仔细看看,想了一下,俯身从那人裤裆里爬了出去,全街的人都笑韩信怯懦。   后来,滕公向汉高祖刘邦说起韩信,开始时刘邦不知道他,于是他就逃走了,萧何亲自追他,并对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要韩信不可。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教才行。”刘邦答应了他,拜韩信为大将军。再到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韩信被封为齐王,位为淮阴侯。   中国有句俗话:“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便是大将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切忌心高气傲。正是韩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忏》称:“人之所以富贵为世所尊重,都是从忍辱中得到的。”   唐代的娄师德,武则天时是江都尉,后升为平章。他弟弟被提升为代州制史。娄师德对他说:“兄弟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人们所嫉妒的。你怎样才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向我脸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罢了。”娄师德伤心地说:“这正是我担忧的。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违反他的意愿,加重了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不擦它,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接受下来。”这样娄师德做宰相做了30年。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具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小而失大。谚语说:“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成大。”惟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否则你趾高气扬,伸长脖子走路,必然让众人所伤。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然而情感这东西也需要调节,仅为一事之违而忿然大怒,便可酿出大错。《孙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此发挥理智作用,避免感情用事,才能避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鲁莽举动。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召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以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你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特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而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您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燕王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独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不慎重啊,希望您能让我改换使臣以表请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   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   这样,由于燕王忍怒而委曲求全,从而保全了国家,战胜了齐王的阴谋,为他后来攻打齐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试想假如燕王逞一时之怒,匆忙去攻打齐国,恐怕已成为齐国刀俎下的鱼肉了。   纵观历史,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所以,大凡心志高远、胸怀韬略的明达贤哲,都是冷静理智、抑怒束情的。   唐朝时,有个大臣叫子弘,他好学博闻,为人忠厚,性情宽宏大量。皇帝非常器重他,给予特殊的礼遇,但子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忠厚谦让。因此他不但官场上交际好,而且家庭也十分和睦。他家中发生的一件事,更充分说明了他的为人。   他的弟弟子丑,为人凶悍,经常酗酒闹事。一次子丑喝醉了酒,酒后将子弘的马给射杀了。子弘从外面回来后,他的妻子迎上前来对他说道:“叔叔酒醉后耍酒疯,将马射死了。”   子弘听了,什么也没说,只是让家人将马弄去卖了。子弘的妻子却不满意,老是唠叨不停。这时子弘说道:“我已经清楚了。”此时他一点儿也没显出生气的样子,脸色温和,手拿书卷,继续读书。   妻子见丈夫如此大度,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不再提子弘杀马之事。   因此,子弘家门内一片和气,没有任何人说闲话,弟弟也因此收敛了不少。   忍一时之忿,成千秋霸业   逆境当顺受,忍可以驱走灾难,避开祸端。对于做领导的人来说,“忍”字更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不自忍,必败。有时非但如此,甚至还可能危及性命,因此欲成大事,必有小忍。  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2)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们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夫差每次外出,勾践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样子,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了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跟名医学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说法,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去了。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回国后,他励精图治,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经过三年,百姓归顺了他,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国军队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吴王夫差,杀死了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抑制自己的愤怒和情欲,卧薪尝胆十年,终于战胜了吴王夫差。孔子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大事业之前若无法忍受小事,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   忍小节,成大事   《墨子·扬朱》篇说:“要办成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事业的人,不考虑琐碎。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如若求全责备,恐怕世人无一可用之人,也无一可作之事。   唐人刘晏,唐代宗时任转运租庸盐铁使,曾经建工场造船,给钱一千缗。有人说实际花费还不会到一半,请求减少。刘晏说:“不行。要办大事,就不应吝惜小的费用。如果一点点地计较,怎么可能长久地进行生产呢?”后来果然像其所说的那样。   事实证明,瑕不应掩玉,司马光曾说:“当官的人,应该多从大处着眼,放弃琐小的事情。”   子思住在卫国时,向卫君推荐苟奕说:“他的才能可以带五百辆战车打仗,可任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无敌于天下。”卫君说:“我知道他的才干可以胜任大将,但他在当小官的时候,去老百姓家收租,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说:“英明的人选用人才,就好比高明的木匠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树、樟树有一围之大,但有几尺腐烂了。好的木工不放弃它,为什么呢?知道没有用的部分是非常微小的,最后用来做成了非常珍贵的器具。现在您处在列国纷争的时代,需要选择可用的人才,而因为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材,这种事千万不要让邻国知道了。”卫君听后,反复地向子思道谢。   能够容忍别人的小过,避其短处,用他长处,惟此才能干大事。如果一个人做事斤斤计较,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手,那他就犯了与卫君同样的错误。忍让是一种美德,容忍小过的存在才能量才而用。   能忍者,事竟成   骄傲,荒淫,必将导致恶果。这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历史结论。谚语说:骄必败。骄傲使人易狂,过分的骄傲使人狂怒,从而犯下罪恶。因此应避免骄傲,时刻提醒自己要谦虚,这样对人对己都是有益无害的。   《战国策》记载: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师傅田子方,击下车拜见田子方,子方不还礼。击大怒说:“不知道是富贵者对人骄傲,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子方说:“贫贱者才能对人骄傲,富贵者能怎么样?国君对人骄傲,就会失去他的政权;大夫对人骄傲,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只有贫贱者,他的计策不被采用,行为与当权者不合,他就穿起鞋子走了,到哪里去还不是贫贱,难道他会失去什么吗?”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骄傲的危害是巨大的,它能使人失去很多东西。“魏武一矜,天下三分。”苏轼说:“一生喙硬眼无人,坐此困穷今白首。”陈毅说:“历阅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都是骄傲的后果。假如人们能反其道而行之,则必有益无疑。   唐太宗昔年征战疆场,后来做了皇帝,可谓是功名赫赫,然而他时常告诫自己,一定不要骄傲,而且还对手下人说:“天下太平,骄傲奢侈就会产生;骄傲奢侈,死亡马上就到。”然而正是由于唐太宗的这种戒骄的精神,使他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能够忍让,事情一般能够做好,至于别人怎么说,那是无关紧要的事。张文定公说过:“谨慎而忠厚,不怕容忍坏事,又有什么妨碍呢?”   魏国公韩琦度量过人,生性浑厚纯朴,从不搞一些小手脚。他的功劳为天下之最,在大臣中地位最高,但从未见过他为此感到高兴;担负巨大的责任,濒临难以预料的祸事也从未见他忧愁过。他做事为人谦逊而谨慎,上朝以后站着与其他官员说话,回来以后,休息时与家里人谈话,也都是出于真心。有一个跟随韩琦几十年的人,记下了韩琦的言行,反复对照,说的与做的都十分吻合,没有不相称的地方。由此可见,韩琦具有多么大的忍耐力。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上两只玉杯,说:“这是种田人在破坟中找到的,里外都没有瑕疵,真是好的宝玉啊。”韩琦用白金装饰,更漂亮了。每逢开宴会招待客人,都用绸绵盖上它,放在桌子上。   一天,招待管理水运的官吏,准备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客人。客人都到了,然而在这时候,一位侍兵不小心撞倒了玉杯,两只玉杯俱碎。客人都很吃惊,那位侍兵也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天下的东西是坏还是不坏,都有自己的命运。”过了一会儿,他对那个侍兵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客人都佩服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   为人处世忍为先   忍作为一种处世的学问,特别是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   对自己的朋友、上司,你不可能事事据理力争。对于自己的长辈、老板的某些指示、某些命令,由于主观理解上的偏差而得不到很好地实施,而你却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在这样情况下,上司、长辈、老板、领导对你批评和指责是很正常的,不要急于辩解,认为自己无比委屈,其实错误就在你的身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尊老、尊上服从的习惯,许多人都是在忍让和服从了多少年以后,由小媳妇熬成公婆的。在这之前,他们不知道忍了多少回,从这方面一想,你就容易忍耐了。   当然,对于许多下属职员来说,遇事不加辨明,便着手去实施是下属的一大工作弊病,这是因为下属和领导之间缺乏必要的默契。下属对于领导,首先是服从,然后才能有改变。不是让领导去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领导。上司给予的指示和命令,必须清清楚楚地理解,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执行。对于上司,他们发一发脾气也是很正常的,不要希望每个领导都慈祥无比。你需要忍受这种压力,同时要以积极的行动去尽量避免这种压力。
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3)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所以,当你面对指责欲望和权力欲望极强的老板、长辈和领导时,要学着把握下列一些“忍”的经验。   1.即使你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也不要居功自傲,要时刻注意功劳的大部分都是老板的,是老板的英明决策造就出你的非凡成绩。   2.避免一些亲昵行为,比如拍拍老板的肩膀、后背,这会使对方认为你意存狎亵、心存不敬,从而使你寸步难行。   3.称呼老板时,要把职称一字不拉地称呼全,而且要态度恭敬谦逊,不要显得勉为其难或语含讥讽,即使他或她确是一个副职,也要把“副”字去掉。要是他姓付,那就另当别论了。   4.学会洗耳恭听。认真听懂老板的每一句话,在老板发布命令的过程中,不要自以为聪明地加入自己的主观理解。   卧薪尝胆,再创辉煌   卧薪尝胆是人们在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后,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应变策略。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个人的人生征途上,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卧薪尝胆是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方略。   美国著名企业家亚科卡,20世纪70年代初担任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八年为福特汽车公司挣了35亿美元的利润。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由于嫉妒和猜忌,被老板亨利·福特免去了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职务,解雇回家。面对精神的创伤和打击,54岁的亚科卡没有向命运投降,决心卧薪尝胆,寻找一个可以再展自己的才华、大干一番事业的地方,以成功的事实让亨利·福特永世难忘。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拒绝了一些条件优厚的企业的招聘,而接受了当时深陷危机、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聘请,担任总裁。上任后,他首先对公司组织机构动大手术,并在全体员工特别是主管人员中,实行以品质、生产力、市场占有率和营运利润等因素来决定红利的政策,主管人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将扣除25%的红利。还规定在公司尚没有起死回生之前,最高管理层各级人员减薪10%,而亚科卡本人的年薪只有象征性的一美元。他想以此表明,大家都在为走出困境而苦斗。为了争取政府贷款,他亲自出马向新闻界游说,不得不像个被告一样站在国会各个小组委员会面前接受质询。他由于劳累,导致眩晕症复发,差点儿晕倒在国会大厦的走廊里。   经过几年励精图治,1980年代初,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终于走出困境,开始扭亏为盈,1983年盈利九亿美元,1984年创利润达二十四亿美元,1985年首季获纯利五亿多美元。亚科卡也成为美国的传奇人物,数以万计的来信敦促他竞选美国总统,布什也把他当作1988年竞选总统的“十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亚科卡的自传,成为美国的畅销书。   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   在习惯上,有的领导者以工作为中心实施领导;有的领导者以关系为中心实施领导;有的领导者习惯于运用表扬;有的领导者习惯于运用批评。   在性格上,有的领导者是外向性格,善于交际和言谈;有的则内向,不善交际;有的领导者性情较急,办事喜欢雷厉风行;有的则性子较钝。在领导方式上,有的领导者较专制,个人决定问题的成分较大,较多地强调下属服从和执行;有的领导者比较民主,遇事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力求上下融洽一致。所以说,作为下级,要使自己与领导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就必须看到它的必然性,承认它的客观性,尊重它的存在性,最重要的是作为下属一定要增强对领导的适应性。   一般说来,上司在德、才、学识等方面要比下属高一筹,具有一定的领导水平。如工作经验丰富,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政策性、原则性强,看问题有全局观念等。也有一些上司有一些因人而异的个性方面的优点,如性格直爽、办事果断、工作细心、生活俭朴、思想开放、勇于改革等等,这些都值得作为下属的尊重和学习。当然,也有人可能这么讲:我们的上司水平太低,令人无法尊重。如果这样想,实际上就不容易尊重上司,表面服从,心里不服,甚至经常顶撞上司,上司分配给你的工作也不愿接受,搞得关系紧张。当然我们也承认,不是每位领导都具备高水平的能力,每一方面都超越下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认为只有“完人”才值得尊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朋友,都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位很有水平的上司,能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如果把上司过于理想化,未免脱离实际。一个善于学习的下属必须本着谦虚学习、提高自己的态度,尊重上司,并注意学习和吸收上司的长处,建立乐于服从的观念。这是处理好与领导关系的最基本方法。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登上皇位,封开国功臣徐达为中山王。朱元璋喜欢下棋,有一天同徐达在莫愁湖边的楼上下棋,连输了三盘,就把这座楼连同莫愁湖赐给徐达,并让人在这座楼挂上“胜棋楼”的匾额。徐达对朱元璋感激万分。可是,事后朱元璋暗想:你不谦虚推辞,竟挂上什么“胜棋楼”的匾额,这不是存心往我脸上抹黑吗?常言说,下棋如同行军作战。你逼我输了棋,惟恐天下人不知晓,还挂上一块匾,这不是明明让人家想到,如果我跟你真刀真枪两下对阵的话,少不得也是你的马前败将哩!好,这份怨仇一定记下!以后,徐达后背生了一种毒疮,叫背疽,据说这种病最忌吃鹅,朱元璋却派人送去熟鹅一只。徐达明知这是要他自尽,也只好强咽肚里,但直到临死,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哪里知道,就是为了那座“胜棋楼”,朱元璋怀恨在心,他才招来杀身之祸。   其实朱元璋输棋后,赐给徐达的楼上挂“胜棋楼”只不过是客气客气,作为下属的徐达不能仅存感激之心而默默接受,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已习惯了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超越自己,更何况,下棋如同行军作战。徐达没有看到这一点,遭到杀身,应该说也是必然。
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4)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懂得尊重上司   我们在接受任务,听取上司的想法、指示时,应聚精会神地听取指示,领会指示并记住每项指示的细节,这本身就是尊重上司的具体表现。你可以偶尔地加些表示语气的词,“嗯”、“对”、“是这么回事”等,也可以重复上司谈话中的一些关键词来表示你在仔细倾听。并且,你的眼睛要温和地看着上司,既不要直盯着他,也不要看旁边无关的东西。谛听,是一个人的修养,它也能使你的上司竭尽全力地把他的话掏给你,有些甚至是他原本没打算告诉你的事情。   尊重上司不一定表现在面对面的时候,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上司保持一致,说话一个声音。对别人说上司的好处,并且表现得忠心耿耿,同样地上司也会如此回馈你的。切忌背后议论上司,这是作为上司最为反感的。一般地讲,任何上司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听从指挥,一心一意,这是所有上司的心愿。在工作上,在日常生活中,与上司要言行一致,多给上司出主意,及时反馈信息,这都是尊重上司的基本要求。   东汉时期,董卓由凉州进京,乘乱把持了东汉王朝后,一则为改变自身形象;二则为拉拢文官集团,遂解除党锢,大量启用文人和名士,史称“幽滞之士,多所显拔”。蔡邕是当时闻名天下的文人,一介武夫的董卓更是甚见敬重。董卓重其才学,厚相遇侍,每当朝廷有事,常叫蔡邕负责起草诏书之类。一直怀才不遇的蔡邕而今受到重用和信任,顿感荣幸,于是很卖力。过去很少有人看上他,惟有董卓给了他施展才干、占尽风光的机会,他自然要感激、敬重董卓。董卓也很赏识他,一段时期,竟一天升一次官,三日之间,官至尚书。其升官之迅速,为中国官场史上罕见。董卓作为窃国大盗,被其司徒合谋而诛后,朝廷内外一片欢呼,“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街肆”,长安城内酒肉价格为之腾贵。蔡邕闻其死讯,反出了“叹惜之音”,因为不谐之声,蔡邕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其他的我们暂且不论,只说作为属下的蔡邕,在尊重上司董卓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未遇到董卓之前,曾因得罪宦官而亡命他乡,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因此,他敬重上司董卓是合情合理的,尽管董卓是窃国大盗。蔡邕能做到董卓在得势和失势时一样敬重,并叹惜董卓之死,单从这方面讲,蔡邕能自始至终与他的上司董卓保持一致,这真是可以堪称尊重上司的楷模,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以公服人,以平对事   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最好是衡量轻重,以求“公平”二字,则人们没有不服从的。不能以公为私,以私害公,这两点最好是铭记在心。这也是处世服人的一个原则。   历史记载:“范文忠公身为谏臣,赵清献公作为御史,因辩论事情意见相左而互有隔膜。王荆公几次诋毁范公,并且说:‘陛下问赵公,就知道他的为人。’后来有一天,神宗问清献公赵公,赵公回答说:‘忠臣。’皇上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忠臣呢?’赵公回答说:‘嘉初期,神宗违豫,他请立皇嗣,以安定国家,难道这不是忠吗?’退出后,王荆公问赵公说:‘你不是与范仲淹有仇隙吗?’赵公说:‘我不敢以私害公。’”不敢以私害公,说起来容易,做到就难了。既不敢以私害公,自然也不敢以公为私。从那以后,有几个人能及他?不但范文忠公佩服他,神宗也佩服,王荆公也不得不服。   不以公为私,就在于廉而不贪。这不但要观察他的从前,尤其要观察他的后来。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季文子死时,以大夫礼节入殓,以他用过的家用器具陪葬。没有锦衣的妾婢,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家藏的金银,没有贵重家器。君子这就知道季文子是忠于王室了。辅佐三代君主,而没有家私积蓄,难道说不忠吗?”诸葛亮呈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觉得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调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廉洁,不过是人臣的一节,而史家称他为忠。读过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无不字字见血,句句心长,可以与日月同辉。   想征服人、征服天下与后世,不仅要以贪赃枉法、受贿自富作为大戒,人情馈赠,也宜当免除。   王朗川的《言行汇纂》记载:“云南大理府出产石屏,管理这个地方的官员,每个都是劳民伤财,车船载着去馈赠于人。有个帮主独自寓意于送行诗说:‘相思莫遣石屏赠,留刻南中德政碑。’又有河南土产特种蘑菇线香,旅游的人都拿取以馈赠于人。当肃愍公巡察这个地方时,他一点儿都不取。当时有人作诗说:‘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虽然是小事,然而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人的高风亮节。小节立,大节也就自然可立。取财之道很多,要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发财,终究会有凄凉之日。作为一身之计,就不必为财;为了子孙之计,就不必留财。财多,必然累己、害己;还不如清廉自守,留个好名声,留个好榜样给子孙后代。   斩断情缘,舍痛割爱   对于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要常存爱护之心。特别是当自己面临危险的处境时,首先应该想到怎样保护朋友。那么,自己面对危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斩断情缘,舍痛割爱这是古人常用之法,曾国藩也使用过。   当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获得首功之后,湘军将领均受到不同层次的嘉奖,曾国藩被授予世袭侯爵。这本来与清政府允诺“拿下金陵者封王”有差异,但仍然遭到满汉大臣们的妒嫉,不断向慈禧进谗言的大有人在,以致于连慈禧都觉得太过分了。但慈禧终究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既不愿让别人借自己的手除去竞争对手,也不愿镣戮有功之臣,在青史留下嗜杀的罪名。所以,慈禧用了暗中栽赃、调兵成摄、敲山震虎等三计来警告湘军收敛气势。   面对慈禧的警告,深谙儒家精髓的曾国藩岂能不知其意,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危险,而手下这班朋友的处境更加危险,因为一旦小有差错,清廷即使不拿自己开刀,也要斩几个追随自己的人来杀自己的威风。所以,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断情,让朋友们各奔前程。   经过一番计议,曾氏兄弟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一是将湘军中的老弱之兵裁掉,这样人数减少而质量益精。二是将湘军分散,一部分由曾氏兄弟自己统率;一部分由左宗棠带领,开进西北(这支军队后来在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战事中又建奇功)一部分水师交给黄翼升统领,其他人马全部转入李鸿章的淮军。   当时,对于曾氏兄弟这样的决定,许多朋友并不理解,有的埋怨曾氏兄弟过河拆桥,有的认为清廷欺人太甚,想拥兵起义,与清政府对着干。对于前者,曾国藩并不做过多的解释;而对于后者,曾国藩可是大为恼火,他狠狠申斥了这些鲁莽之夫。他这样做无非都是为了保全朋友和家人的性命,当然同时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那么斩断情缘这一手效果如何呢?从曾国藩及其朋友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无一人再因湘军而获罪,反倒被举荐出去的朋友都有了更好的前途。
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1)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舌柔在口,齿刚易落。”在错综复杂、曲折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刚正不阿如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完颜亮一心求胜将败退的数万金兵投入江中,结果被忍无可忍的士兵杀害。可见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到趋轻避重、权衡利弊者,才能游历人生,保全己身。   坚则易断,柔则易曲   过于坚硬就会折断,过于柔软就会卷曲。金属过于坚硬就容易折断,皮革过于坚硬就容易破裂;领导者过于残忍、武断,大祸必然到来。灾祸的降临是从萌芽开始的。出现了祸乱的萌芽,如果不加警觉,不加防范,后悔就迟了。   岳飞被害死后,宋朝再也没有能常打胜仗的人了。金国的宰相完颜亮自视劳苦功高,连皇帝也看不顺眼,老觉得讨厌,便把完颜杀掉了,自立为皇帝,反正金朝乃番邦异族,不玩礼仪游戏,更何况礼仪讲了几千年的汉人不是也老搞篡权夺位的那一套吗?完颜亮上台后,将那些开国元勋们,不管老少,功劳多少,杀得个精光,还将他们的老婆、女儿,统统纳入后宫,供他淫乐。这一大帮人,都是完颜亮的叔母、姑妈、姐妹辈,但他已是贵为天子了,早和这一大帮人脱离了血统关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是臣子,以自己的身躯侍奉皇帝,也就不存在乱伦关系了。即使乱伦,死后堕入十八层地狱,完颜亮也受得了、忍得住。   完颜亮还大兴土木,修建了新的首都。宋朝有一个书呆子,叫柳永,写了一首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被完颜亮看到了,顿生无限慕羡之意,自己的土地上黄沙遍地,尸横遍野,哪有江南那种锦绣繁华。脑子一热,便下令发兵江南,征讨宋朝。他的母亲徒单太后稍稍说了几句反对的话,便被力大如牛的完颜亮夺过卫兵手中的狼牙棒,将母亲活活打死。   完颜亮率兵60万人,一路所向披靡,毫不费劲地就攻到了安徽和县,然后令60万旱鸭子们收集船只,准备南渡长江。谁知虞允文带着残兵败将,驾着捉泥鳅的小船,蚂蚁似地出江作战,打败了完颜亮的第一次进攻。完颜亮勃然大怒,将败退回去的金兵全部赶进江中喂鱼,自己带领大军,来到下游的瓜洲准备渡江。谁料想根据地大本营的人早已忍无可忍,趁他远在江北,发动兵变,拥立完颜雍为帝。消息传来,完颜亮深感不妙,怕受两面夹击,命令士兵强渡长江,江没渡成,金兵死伤惨重。完颜亮不但不安抚士卒,反而残暴地斩杀败兵,结果大部分士兵溃退回国,一部分士兵趁夜杀死完颜亮,揣着他的头回国报功升官去了。   破 釜 沉 舟   古代的军事谋略家们,常把生死关系当作调动将士战斗激情的最重要的杠杆,常用人为地陷部队于死地的办法,逼迫将士一心拼死杀敌并最后获得战争的胜利。如春秋时期的孟明祝“过河焚舟”,楚汉中韩信“背水一战”,都是人为地“陷于死地”的典型事例。而这种办法的要点就是将士兵置于生死关头,使他们只有死拼才能死中求生。   魏文帝时,曹丕打算迁移冀州士兵家属10万户,去充实河南。当时天旱,又闹蝗灾,老百姓没吃的,国家的各部门都认为这事办不得,而皇帝却决心很大,侍中郎辛毗和朝廷大臣们都请求进见。皇帝知道他们打算劝谏,满脸不高兴地等待他们,大家看到这光景都不敢说话。而当时的臣子辛毗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决心为了百姓死谏曹丕。   谁知皇帝听罢辛毗的话,并不理睬他,站起来进入内宫,辛毗追赶上去,拽住皇帝衣服的后襟,皇帝奋力挣脱,而辛毗决不松手。皇帝大怒:“辛毗,你强迫我干什么?”   “现在搞移民,既丧失民心,又丧失钱财,我不得不力争啊!”辛毗大声疾呼,皇帝为他的真诚而感动,最终减少了一半移民。辛毗正是靠着这种死谏的精神使固执的魏文帝改变了主意。   今天人们已经很少面临生死的考验了,但面临重大的事业压力的情况仍然存在。美国芝加哥一家律师事务所有一位名叫莎莉·弗利安的女秘书。她可以同时用两部打字机打字,速度相当普通打字员的两倍。莎莉说她的的打字技巧是在工作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练出来的。本来事务所有两位打字员,但一位突然生病请假。于是她开始练习用双手使用两部打字机,终于练出了一手超人的本领。可见很多情况下,当我们不人为地为自己的能力设置障碍的话,就不能够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有人说,人类天生能刻苦耐劳,但台湾企业巨子王永庆却不以为然。他说,他小时候一大清早就得起来挑水,而每次他都是还未装满一缸水就疲倦得想休息,可是他母亲却说:“不行,再挑一桶。”当时他虽然实在累得不想动,但却不能不继续工作。因此王永庆认为,刻苦耐劳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生活压力下锻炼的。有些人生活一富裕起来,勤劳也就跟着消失了。   既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让惰性夺走了可能的成功,多给自己一些压力,多给自己一些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机会,将会使你的办事能力得到超水平的发挥。   人心莫测,不得不防   人生之于世应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条古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演变成众多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矛盾,是由人们之间利益的差异性和价值取向的背离所引发的,当它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对手就有可能设计出种种圈套,骗你上当受挫,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有的人心胸不够开阔,总以为别人算计他,终日疑神疑鬼,既伤神劳体,又不利于人际交往。因此,我们提倡“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将风度。   再则,有些东西不像圈套那么严重,只是有的人自我表现的欲望强烈一些,但是胆子又太小,不敢设什么圈套,爱耍些小聪明而已。对这种人,你不妨大度一些,让他自我陶醉一两回好了,这无伤大雅;若对方得寸进尺,你也不必过于认真,找个机会损他一回即可。如何巧妙地识破或确定别人给自己设的圈套,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本领。首先应从双方有无利益冲突的角度考虑,因为它是彼此算计最常见的原因。其次分析对手的性格和胆量,以确定圈套的种类及复杂和危险程度。   还可以采取以攻为守的方法,故意透露一点儿信息给对手,表明你知道他们设的圈套,只是不明确说出来。倘若对手作贼心虚,会表现出来,若对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便适当考虑可以排除有圈套的想法。   倘若你已掌握了某些证据,但还不充分,还想进一步识别庐山真面目,那就要装着一无所知,态度表情要一如既往,以免打草惊蛇。
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2)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第三章     大智若愚是迷惑对手、识破圈套最有效的办法。让对手以为你还被蒙在鼓里,使他戒心适当放松,便会导致他的某些失误和圈套的暴露,这样你就可以在有利的时机抓到最有力的证据。   倘若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你便可以毫不留情地揭露对方对你施以的种种阴谋伎俩,让他们的阴谋诡计在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中曝光;也可以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圈套中再设圈套,诱使对方上当。   在一般场合,光是不害人还不够,还得有防人之心。防人,防什么呢?就是防人性中的“恶”。世间有绝对纯良的“好人”,也有绝对奸邪的“坏人”,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好坏夹杂”,也就是“善”中存着“恶”,“恶”中也有“善”,只是程度有别罢了。   善与恶,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人的观念之中也时时存在着善与恶。那么,人在什么时候会显露他的“恶”呢?就是在他想扩张他的欲望,或欲望受到危害的时候。换句话说:“善人”也会在利害关头显现出他的“恶”。例如有人为了升迁,不惜设下圈套打击其他竞争者;有人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有人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于是行骗行抢。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同事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明或暗的竞争。表面上似乎亲密无间,暗地里却勾心斗角,你一刀来我一枪。   古人告诫我们:“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既然告诉了暗箭难防,就是要你防呀!因为别人要害你,不会事先告诉你。那么该如何防?   不要被上面的大话吓懵了,先来个“巩固城池”,也就是让人摸不清你的底细,实际上的做法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不随便露出个性上的弱点,不轻易显露你的欲望和企图,不露锋芒,不得罪人,莫太坦诚,高深莫测。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细,自然不敢随便利用你、陷害你,因为你不给他们机会。   再来个“阻却来敌”之法,兵法云“兵不厌诈”,争夺利益时人心也不厌诈,因此对他人的动作也要有冷静客观的判断,凡异常的动作都有异常的用意,把这动作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并思考,便可发现其中奥妙。   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为朋友,最可喜的是能够友谊长存,和平相处,从彼此身上学习到优点与长处,使自己的道德与学问有不断的进步。而最可悲的莫过于失去彼此间的忠诚,做出损害对方名誉与地位的事情。   一般来讲,人在遇到打击时,如果打击的力量来自敌人,则可以用钢铁一般的意志去迎接、去回击,即使伤痕累累也不会垮掉;但如果打击的力量出自自己的朋友,那必然有内心受伤的感觉,更无法用坚强的意志去反抗了。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更体现出人情的可贵。   是的,有什么比朋友的背叛更可悲的呢?曾国藩一生受儒学影响,所以养成了宁人息事的习惯,凡事以忍让为本,对朋友更是如此。李鸿章是其朋友之子,又由他一手调教出来,对于李鸿章的长短处他是一清二楚。他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人才可用,但为时尚早”,也就是说李鸿章的德业还未修成就过早地被提拔使用了。所以在日后,于私说,当曾国藩遇到难处,再求李鸿章的帮忙很难;于公说,当清政府想借李鸿章之手打击曾国藩时,李鸿章完全成了清廷的走狗,对他的老师一点儿也不留情。另一个由曾国藩培植起来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则为了与曾国藩争夺江西的漕折和厘金,也翻脸成仇,奏章弹劾,使曾国藩非常难堪,无法下台。   对于朋友的不义,曾国藩的原则是忍,但忍到头来,郁气中结,伤及肝脾,导致饭后呕吐、牙痛、头脑晕眩、手脚抽筋,几至命丧。   其实,对于不义的朋友,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断义绝交,因为不义是他的错误,你大可不必拿来惩罚自己。既然他不义,你为何还忧心忡忡,顾及其名誉?对于不义小人应该毫不留情地打击他,打倒一个这世间就少一个,这还是为民除害呢。当然,我们也要分清朋友所犯一念之差的错误或无心的伤害与不义举动的区别,不要动不动就断义绝交。要知道,每当你从朋友之中除去一个人时,你的敌人阵营中就多了一股力量。因此,当你决心把他赶出朋友队伍的时候,千万要想好应变之计。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与某人交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彼此间还能否称得上朋友呢?   其实,任何人的答案都会是肯定的。古诗词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佳句。古文也有君子之交不在于什么形式,而在于共同的精神实质这一真谛。也就是说,即使中断了交往,我们也不应该忘了朋友。   传说当湘军攻破金陵之后,曾国藩曾上奏折说洪秀全的儿子洪福真积薪自焚而死,太平军余军已被斩杀净尽。但是,左宗棠得到的情报是洪幼主已率余部逃到湖州,于是他又向皇帝上了《攻剿湖郡安吉踞逆迭次苦战情形折》,报告有十余万“贼”借“伪幼主”之名在湖州活动。皇帝接到奏折后,大为不悦,认为曾国藩谎报了军情,于是下谕追查。曾国藩具折申辩,并将奏折抄录一份,送给左宗棠照看。这样做,照常人看来似乎是断交之举,而背后却有着很大的学问。   表面上,左宗棠的奏折是参了曾国藩一本,给了曾国藩一个欺主冒功的罪名,但实际上,左宗棠的奏折处处事实含混不清,使皇帝只能继续追查,而不能根据奏折定曾国藩的罪。曾国藩本是一名文臣,他在复奏中一定能给清廷造成一种湘军内部失和的假相,而又能为自己洗清罪名,表示出并无严重后患的意思。   果然,清廷在接到奏折后,认为湘军是起了内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使湘军分化瓦解,殊不知,这正中了曾、左两人之下怀。   曾国藩与左宗棠中断了交往,但真的也中断了友情吗?没有。我们可以在曾国藩逝世后,左宗棠为之所书的挽联中找到佐证。挽联云: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看来,左宗棠对曾国藩这个朋友的评价还不低呢。   用 好 感 情   我们看到许多人常常会无缘无故地发火,即进行言语攻击。通常这也可能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等他发作完,然后再谢谢他如此明确而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如果我们懂得使用这种感情方面的技巧,通常总是会使发火者感到后悔,于是他也会变得更加温和。   有一个故事说明,即使事情办得很顺利,我们也要为对方付出一些情感,使他们为自己得到的感到自豪。   有一对夫妻住一层,一天晚上翻阅杂志,看到一个广告的背景图是一只手表。妻子评论道:“这是不是你见过的最漂亮的表?戴在你手上是不是显得美极了?”
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3)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丈夫答道:“确实是美极了,我不知道得花多少钱,广告上没有标价。”   他们决定一块去寻找那只表。俩人都同意,如果找到后,只要不超过500美元就买回来。他们寻找了三个月,终于找到了。   “对啦!就是它!”丈夫道,“记住,”他补充道,“我们不能超过500美元!”   他们走进展厅。“哎哟,”妻子低声道,“表的标价是750美元。”“我们还是回去吧。我们说好了不超过500美元!还记得吗?”   “我记得,”丈夫道,“不过我们试一试少点儿卖不卖。我们已经寻找了这么久了。”他俩私下商量了一下,由丈夫任谈判代表,而500美元买到这只表的希望极小。   他鼓起勇气,亲自去对钟表售货员说:“我看到你们有只表要卖。我看了上面的定价,我还看到标价上有许多尘土,给它增添了古董的气氛。”既然勇气已经鼓起了,他就接着说道,“我告诉你我想干什么吧,我想给你的表出个价,只出一个价,就这个。我肯定这会使你震惊,你准备好了吗?”他停下来看看效果,“哎,我给你250美元。”   钟表售货员连眼睛也没眨一下:“给你,卖啦!”   丈夫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兴高采烈吗?他是否对自己说:“我干得真好,给我买的东西削了这么多价?”见鬼去吧,不会的。你跟我一样清楚,因为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他的最初反应是,“我多傻!我应该给这家伙出150美元。”你也会知道他的第二个反应是,“这只表一定有什么毛病。”   虽然看上去美极了,似乎走得也不错,但是他和他妻子总觉得不放心。   如果售货员是个懂事的、明白事理的和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就应该把价钱一直说到497美元,从而使他们得到高兴和满意。如今他们省了247美元,却在精神的痛楚不安的账单上付出了比这个数字大两倍的东西。这次谈判的典型失误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价格这一方面了。   不久前,我在一家商店里听到一个小男孩儿对父母说:“如果我得不到一个玩具,我就躺在电梯上!”五分钟后,这个小孩儿从我身旁走过,我看到他腋下挟着一个玩具,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如果这个孩子能够不断从这种威胁和发脾气中得到好处的话,那么这种战术就会印在他的脑子里,成为他控制别人的一种手段。   志不同、道不合,不足与谋   要结交真正的朋友,必须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奋斗目标等,也就是要志同道合,否则就失去了建立友谊的重要基础。如是志不同,也就是两人的信仰、原则等不相同,即使成为朋友,最终也会分手。   志趣不同,特别是势利之交不可取。如果是信仰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更要当断则断。近代史上的文化伟人鲁迅先生,早年与林语堂的关系十分密切,可后来林语堂变了,声嘶力竭地提倡什么帮闲文学,鲁迅先生绝不迁就,对他一再提出批评。一旦事实证明他们之间的原则分歧无法弥合,鲁迅先生毫不犹豫地同林语堂分道扬镳了。鲁迅之所以与林语堂断交,是因为两人不是一个道上的人。   三国时代的管宁和华歆同窗求学、同席读书。管宁志趣高洁,把势与利看成粪土一般。而华歆则迷恋金钱、趋炎附势。管宁不愿与华歆为伍,把席子从中割开,两人分坐,以示绝交。两人绝交的原因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两人的志趣不同,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华歆迷恋金钱、趋炎附势,是个十足的“势利眼”,这类人的眼睛总是向上,总攀高枝、抱粗腿,无非是要沾点儿光,捞点儿好处。   像华歆这样的人很多。古代有一位翟公,官居廷尉之职时,宾客盈门;待他被罢官后,宾客均作鸟兽散。后翟公恢复廷尉官职时,宾客们又都来了。翟公感慨万端,挥笔题词于门上:“一贵一贱,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能;一生一死,交情乃见!”这种势利之交在今天也大有市场,一些人就是专好结交社会名流,趋炎附势,“借光”谋私。这种交情,毫无真情可言,表面上那些礼节客套、甜言蜜语,全是一片虚情假意。更有甚者,明里一把火,暗中一把刀。这样的交情,还是早早断了好。如果只是碍于面子,不愿断交,那最终吃亏的还是你。   志不同、道不合而断交,这是正常的事情,但要做到朋友绝交不出恶声。这是因为:第一,倘若说了绝交者的坏话,等于承认自己认识人不清,没有眼光;第二,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对方终究会有所耳闻,也会将自己的怨恨一股发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择友漫无目的,只要在一起饮酒,便称兄道弟,视为密友,便掏心剖腹,推心置腹,可谓酒肉朋友,这种关系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脸,立即口出恶语,互相谩骂不休,成为仇人。所以,交友时一定要慎重,即使绝交了也不要恶语谤人。否则,你就是没有风度之人,没有人敢接近你。   情义可以杀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政客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政客的行为代表了中国统治者的意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
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4)
李宗吾 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政客不但自己不讲道义,有时还利用道义枷锁来杀除异己。春秋战国时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讲的就是政客晏婴利用道义来出卖齐国三位义士的经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义”在统治者眼里其实只是一种制君子不制小人的幌子而已。   春秋时期,齐国正卿晏婴偶然在一个场合碰上孙捷、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结果三人竟无一人对晏婴施礼,这使晏婴非常气愤,于是对齐景公建议将此三人除掉,而且愈快愈好。齐景公经晏婴一番游说,终于同意除掉这三位勇士。可是,这三人力大无比,要派人去杀死他们绝对办不到,怎么样才能除掉这三位大力士呢?   晏婴是春秋时的一位足智多谋的名卿,他想了不多一会儿,便想出一计,然后对齐景公说:“我们派一个使者带两个桃子送给这三个人,并告诉他们,要他们按照自己的功劳而吃桃子,谁的本事最大,谁就可以得到一个桃子。”   结果三个勇士见了两个桃子后,根本就没想到这是害他们自相残杀的一个阴谋,公孙捷第一个表功:“我有一次空手制服了一头野猪,另一回我也只凭肉掌就捉住了一只猛虎,凭我的本事,我当然应该得到一只桃子。”说完即拿走了一只桃子。   田开疆第二个出场表功。他说:“有几次我是单枪匹马打跑了成群结队的敌人,凭我的本事,我当然也应该得到一只桃子。”说完拿走了另一只桃子。   古冶子最后一个轮到表功,桃子已没有了,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公孙捷和田开疆说道:“有一次,我跟随景公渡黄河,河里一只巨鼋抢走了我的左骖之马,窜进急流的河水之中。我潜入水中,在河底逆流百步,顺行九里,终于找到了巨鼋并将它杀死,找回了左骖之马。当我左手提着马尾巴,右手拿着鼋脑袋跳出水面时,岸边的人们还当我是河神呢。凭这本事,我难道不该得到一个桃子吗?你们两个难道就没有想到要为我留一个桃子吗?”说着古冶子抽出了宝剑。   眼看着一场恶斗就要开始,这时田开疆和公孙捷感到问心有愧了,觉得他们俩对不起自己的伙伴,二人一齐对古冶子说:“你的本事比我们大,你的勇猛比我们强,我们俩先拿了桃子说明我们有贪心,现在我们以死向你表示我们的忏悔。”说完二人拔剑自刎。   面对着两具尸体,古冶子的良心也深感不安了。他想:“两个同伴都死了,我一个人还苟活着,这叫做不仁;是我用言语吹嘘自己羞辱他俩,这叫做不义;如果我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感到厌恶而不死,这又叫做不勇,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人呢?”于是也拔剑自刎。就这样,三个忠于情义的勇士被一个政客以所谓的道义骗杀了,义士的情感弱点就在于他们过于相信情义,而政客却是眼中根本没有情义,所以出卖情义的政客永为人们耻笑。   趋轻避重,权衡利弊   清朝皇太极去世后,立儿子福临为太子。福临为皇太极与孝庄皇太后所生,因而保护儿子的皇位就成了孝庄皇太后的终生使命。但是,由于当时多尔衮的权势异常强大,被命为摄政王处理朝政,并时有觊觎之心,使得福临的地位有不保之虞。   在福临羽翼未丰之时,孝庄皇太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全儿子的性命。惟一的选择,只有以嫂子之身下嫁小叔多尔衮,以此进行牵制。为了对付面临的危局,保护皇权不至旁落,孝庄皇太后以自己的风情和柔媚向多尔衮展开进攻。以孝庄皇太后的美貌,多尔衮实难拒绝,于是,二人终结为秦晋。多尔衮被控制在孝庄皇太后手中,纵有篡位野心,也慑于压力和孝庄皇太后的监视而无法有过分的行动。   后来,福临渐渐长大,身边已有了自己的心腹,培养起了自己的势力。为了彻底消除身边的隐患,孝庄皇太后终于不顾与多尔衮多年的夫妻情分,派人将他杀死。至此,迎来了顺治帝长达11年的统治。   俗话说的好,两害相衡趋其轻。其实说起来比较容易,但真做起来往往就需要有勇气了,因再小的“害”也是损失,更何况有时两种情况都属严重。   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他独自一人在森林里伐木,不慎被倒下的树压住了右腿。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是办不到。腿被压得死死的,一点儿动弹不得。巴尼·罗伯格很清楚,他不能靠等待,否则会因耽误得太长流血过多而死去。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身砍去。可是由于用力过猛,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了。还好,他又够着了电锯,开始用电锯锯树。但他很快发现,树呈45度角倒下,巨大的压力随时可能会把锯条卡住,那样,他只有束手待毙了。最后他下定了决心,拿起电锯对准了自己的右腿……他从树下解脱出来了,终于得救了,但他永远失去了右腿。   巴尼·罗伯格的选择对常人来说是难以想像的,但他是对的。失去一条腿总比失去整个生命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