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y涡流:每天懂一点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09:39
这是从现实角度介绍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的介绍,第二是从现实角度描写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什么是心理学?   简单而言,心理学就是观察人类的行为、分析行为的理由和原因、研究心理活动的学问。简言之,心理学就是科学地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

    实际上,人类的心理非常不可思议。有时,明明是自己喜欢的人,却故意冷落他,面对不喜欢的人反倒热情相待,而事后往往后悔不已。"喜欢""讨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些行为和思维的背后是有一定原因的。如果能找出其中的缘由,人就可以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总而言之,心理学就像指南针一样,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他人。

    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在东京新宿的夜总会,酒水促销小姐就要研究顾客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哄顾客高兴,让他们买更贵的酒水,喝更多的酒。业绩好的酒水促销小姐都是经过反复实验、失败、再实验才取得了促销的真经。这利用的就是通过对方的行为分析其心理状态的心理学。

    不过,心理学的应用并不局限于人际交往。通过研究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的心理,可以制定出最合理的避难措施;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减少犯罪,并改造罪犯的人格;还可以通过心理学研究,纠正人类视觉的错觉。总之,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与此同时它还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

.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研究始于古希腊时代~

1、希腊哲学时代

    我们很难为心理学的诞生划定一个准确的时间段。如果把理论性地研究人的心理作为心理学的开端,那么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了。当时,心理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眼看到的信息在心脏转化为"心理"。柏拉图则认为,人的心理是独立于肉体存在的。人死之后,心理会作为"本质"继续留存下去。真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古希腊时代,心理学在当时真是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东西。

 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出现

    对于心理学来说,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冯特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他尝试着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冯特在德意志大学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室)。从此之后,便有欧洲各地、美国甚至日本的学者来到冯特的实验室,跟随他学习心理学。这就是近代心理学的开端。

 3、三个心理学流派

    后来,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分化为三个较大的分支。一个是提倡用统一的形态来把握心理的形态心理学;第二个是瓦特生提出的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有一个就是弗洛伊德创造的精神分析学。~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造的精神分析法认为,在人类行为的背后有一种叫做"无意识"的东西。精神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心理构成和进行心理治疗。说到佛洛伊德,在百年后的现代心理学界可谓赫赫有名的人物,但在当时,他的观点却是不被认可的异端思想。不过后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仅给心理学、医学带来了巨大影响,甚至对艺术和政治思想等各种各样的领域都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对弗洛伊德理论中关于"无意识"的部分进行了独创性的解释。他认为"无意识"分两种,还创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认为,除了普遍的无意识之外,还存在一种具有个人差异的、后天产生的叫做"情结"的无意识。荣格的思想与弗洛伊德截然不同。荣格的研究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涉及到了灵魂的领域。

    6、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曾与弗洛伊德一同研究心理学,但后来离开了弗洛伊德。阿德勒最初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后来他所关注的焦点从精神内部转向了人际关系中,并创造出实践性的个人心理学。其有关帮助孩子自立、发展社会性的方法、以及老年精神护理等方法,至今还得到了广泛应用。阿德勒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并不高,但他的阿德勒心理学(个人心理学)在日本的人气却非常高。

.心理学的种类

基础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觉和记忆的心理学。"错视"等都属于这种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成长过程的心理、心智发展的过程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或群体在群体和社会中的行为等。

    感情心理学研究感情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以及感情产生的原理等。

   ※此外,还有异常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研究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的心理学。

    性格心理学研究性格形成的因素,对性格进行分类的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将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第一线,达到是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不仅研究罪犯的心理,还研究预防犯罪的方法。

    色彩心理学研究色彩带给人的心理效应。也有人将其归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

    ※此外,还有产业心理学/灾害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交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空间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二、现实效应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首先,我要为大家介绍人类有趣的行为和心理。其中,特别要提到恋爱,恋爱可以引发很多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比如,相恋的男女,当遇到外界的阻力时,反而会促成他们的姻缘。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门当户对、没有任何阻力、受到周围人祝福的爱情才会发展得比较顺利。实际上,越是受到外界的阻力,比如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越能加深恋人之间的感情。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当有别人追求自己的恋爱对象时,即出现情敌时,自己对恋爱对象的感情会变得更加强烈。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彼此相爱的两个人遇到障碍、不得不分手时,人会产生一种"不协和感"(不快感)。此时,要消除这种"不协和感"的心理效应就开始起作用。由于人的心理无法改变外界障碍的现状,于是加深感情以逾越障碍。此外,人们还会产生错觉,把战胜困难的力量误认为是爱情的力量,把逾越障碍的成就感转换为恋爱的感情。

    很多为了躲避家人的反对而私奔的情侣,在别人眼中他们演绎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终都走向了离婚。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往往经受不住悲伤的考验。两个人一旦遇到悲伤的挫折,爱情就容易产生裂痕。

2.泰坦尼克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再加上特殊状况,效果会更强~

    我想大家都看过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其中的男女主角杰克和罗丝就是冲破障碍彼此相恋的情侣。杰克是一个心怀梦想的穷小子,他想成为一名画家,而罗丝是上流社会家庭的千金小姐。罗丝有保守的父母和资本家子弟的未婚夫,这都成为她与杰克交往的障碍。在这部电影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主题,但除了阻挠爱情的障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特定的环境——船上,我们将其称为"泰坦尼克效应"

    假设您和朋友一同去人迹罕至的亚马逊腹地旅行,偶然遇到了一位让您心仪的女性。您对这位女性可谓一见钟情,但同时您也发现,朋友也喜欢上了这位女性。你们邀请这位女性同行。在和这位女性接触的一天时间里,您感觉时间过得很慢,每一秒都很难耐。那是因为您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友情固然重要,但萌发的爱意又无法抑制,该怎么办呢?

    上述情况就是恋爱中典型的"泰坦尼克效应"。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您有可能陷入友情与爱情的双重危机之中。

      此外,《泰坦尼克号》中的罗丝,并没有像朱丽叶那样为追随爱人选择自杀。罗丝受到杰克的感化,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与悲剧结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泰坦尼克号》中的罗丝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这部影片虽然使用了"泰坦尼克效应"的背景,但表达的是积极面对爱情、勇敢生活下去的愿望。

3。视觉并不可靠?

    人的心理会干扰视觉的正常工作~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遗憾的是,我们的视觉并不可靠。亲眼所见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人们感知到的很多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据统计,在五官中,视觉获得的信息占80%以上。然而,视觉获得的信息并不可靠。

    在现实生活中,警察在进行犯罪调查需要询问目击者时,目击者的叙述有时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有人认为自己看到的人与凶犯非常相似,也许他并没有看清那个人手里拿着什么,却会认定他手里拿的是凶器。因此,有些证人的证词反而会将案件调查引入歧途。这也说明人是可以通过想象来制造印象的。

4.何谓性格    

    简单来说,性格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倾向。所谓"性格很单纯",是说"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这个人接下来的言行"。而"性格很好",则指"这个人具有一贯的良好思维和言行(温良、具有同情心等)"

    很多心理学家在研究性格时,会把性格分为几种类型。德国有一位精神病学家名叫克雷奇默尔,他把人的体型与性格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理论非常著名。他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不同体型人的性格特征如下:

    ○瘦弱型

    谨慎、保守的性格。在这种人身上,既有神经质、敏感的一面,也有无法理解别人心情、迟钝一面。

    ○肥胖型

    社交型性格,但是有躁郁倾向,且性情多变。

    ○斗士型(坚实)

    安静、规规矩矩,但也有突然暴跳如雷的时候。

5.A型血的人都一丝不苟吗?

    其实血型和性格之间没有什么联系,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感觉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方法很准呢?还有,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如此普及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找其中的原因。

    1.判断结果非常暧昧

    当然,如果通过血型判断性格不准确,也就不可能这么普及了。可是,这种方法为什么会这么""呢?秘密就在判断结果的叙述形式。

    比如,虽然说A型血的人大多一丝不苟,O型血的人多为乐天派等,但除了这种程度的区别之外,其他的叙述多是一些一般化的特征。因此,人们总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部分,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方法也就适用于任何人。再比如,说"A型血的人希望保持平稳的人际关系",请仔细想一想,有谁不想与他人保持一种平稳的人际关系呢?

    2.人会从判断结果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部分

    比如,说"AB型血的人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使有的AB型血的朋友不具有这样的特征,但看到这样的评价也不会感到反感。而且,人还会把自己想象成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独特的人"。人会主动向判断结果靠近,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自我成就预言"

    3.通过血型判断性格的方法是方便的社交工具

    可以说没有比血型判断性格更方便的社交工具了。人的常规血型只有ABABO四种,所以相应的性格类型也只有四种,记忆起来非常容易。

    与人第一次见面时,如果感觉无话可说,这可是非常好的话题。在公司和朋友之间,这种话题也常常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此外,相信血型决定性格的人,大多具有外向型的倾向,他们受杂志、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影响也比较大。

 6.相信性格判断的心理/巴纳姆效应

    人为什么会相信性格判断和算命~

    就像通过血型判断性格一样,本来是适用于任何人的一般性描述,可人偏偏会认为那描述的正是自己。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实际上,这种心理效应非常吓人。曾有人进行过一项实验,把原本是A型血的性格描述说成是"B型血的性格",然后拿给B型血的人看,结果竟然有九成左右的人认为自己的性格非常符合描述中的内容。当听到别人说自己"您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您具有浪漫的一面"等等的时候,即使您觉得这并不太适合自己,一般也很少反驳,说"不对"或者"你的说法太不明确了"。大多数时候,人都会表示认同,回答:"是啊,是啊。"

    不只相信通过血型判断性格属于巴纳姆效应,人相信算命的现象也属于巴纳姆效应。尤其当面对非常"知名"的算命先生时,巴纳姆效应体现得更加明显,人们很容易被算命先生的话打动。实际上,算命先生"骗人"的技巧并不高明,大多数情况都是居心不良的人想利用算命来害人。

    比如,算命先生说:"您以前肯定因为亲人或朋友的去世,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事实上,即使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至少也有过一、两次亲人或朋友去世的经历,而亲人或朋友的死当然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因此,算命先生说的话,十有八九都能中,而听的人就会认为算命先生真的"能掐会算"

此外,对于属于特定集团的人,我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具有特定的性质。比如,"日本人很勤劳""英国人很绅士"等,其实,这样的概括过于笼统,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勤劳,也许并非所有英国人都具有绅士风度。然而,我们很容易戴上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

7.根据笔迹分析自己的性格

    写字也和说话一样,是人的行为之一。笔迹中也能流露出一个人的性格。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笔迹,发现自己平时没有发现的性格。

    接下来,以简单的汉字""为例进行说明。不过,请朋友们牢记前面讲的"巴纳姆效应",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分析得准与不准"上,而应该把这种方法当作是发现自我的一种工具。

    从""字的笔迹,分析人的性格倾向

    竖线与横线连接的地方严密地闭合,这样的人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不容易妥协。竖线与横线连接的地方没有闭合,这样的人善于社交,包容性强,协调性好。

    上窄下宽,这样的人面向未来,具有克服困难向前进的性格,在心里的某个地方也希望过稳定的生活。上宽下窄,这样的人和字一样,不是很稳定,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转角的地方都是方正的90度,这样的人慎重、严谨、遵守规矩。转角的地方比较圆滑,这样的人具有幽默感,是快乐的人。性情丰富,活动能力强。

    上下开口都很大,这样的人性格开放,时而有点散漫。

    还有一种认识自己的方法——"WhoamI"20种答法测验~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测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库尼和马克帕兰德研究出一种叫做"WhoamI"的心理测验方法,要求被测试者做出20种回答。

    在心理学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测验,相信很多朋友已经做过或者曾经听说过这个测验。如果您还没有做过这个测试,不妨利用这个机会测试一下,非常有趣。请在下面的"……"后面填写您的答案,请按照您头脑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填写出20种答案。

    1、我    11、我

    2、我    12、我

    3、我    13、我

    4、我    14、我

    5、我    15、我

    6、我    16、我

    7、我    17、我

    8、我    18、我

    9、我    19、我

    10、我   20、我

    一开始,也许您会很顺利地填写出"我是公司职员""我爱看电影"等,但渐渐地您会发现怎么也写不出来了。这时,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填写的内容,您会发现自己现在强烈意识到的是什么,意识到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在中途,你也许会写出自己无意识的欲求,冷静地看一下,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我是拉斯普钦?!

    一开始写得很顺利,

    我是猴子

    我喜欢吃香蕉

    于是,它发现了全新的自我。

    我是拉斯普钦!

    谁?

    但渐渐地就写不出来了。

    我讨厌洗澡

    我……

8.自己所不知道的自己/约哈利窗

    人都认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实际上,对于自己,自己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很多时候,当朋友为我们指出一些性格上的问题时,我们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另外一面。

    比如,有一天朋友对我说:"你知道吗?你的性格太要强了,从不服输。"虽然有时嘴上不愿意承认,可心里还是暗自吃了一惊,果真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确实有这样的性格倾向。因此,别人可以帮我们发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自己。

    下图是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利研究出来的"约哈利窗",他们将"自己的信息"分成了四类。

    A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开部分;B是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盲点部分;C是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隐私部分;D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潜能部分。如果别人告诉我们自己不知道的自己,B部分就会缩小。同样,如果把自己的隐私C部分公开的话,未知的D部分就会缩小。也就是说,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潜能部分缩小了,即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发现了新的自我。结果,公开的A部分就变大了。

9.人为什么会笑?

    觉得开心或者看到有趣的事物时,我们会笑。最近有研究结果表明,经常笑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因此,笑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可是,我们到底为什么会笑呢?据科学家说,地球上的生物中,只有人类和一部分猴子会笑。的确,我们从没见过鸡或鸭子笑,如果有会笑的青蛙,那也怪吓人的。

    笑的种类有很多种,科学家们对此众说纷纭。弗洛伊德、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等学者都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关于笑的理论,也许这种理论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美国精神病学家V·S·拉马钱德兰在《大脑?还是幽灵?》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叙述:"当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需要提高警惕的事情时,人会紧张起来;但当弄清情况后,如果发现这个事情对自己并没有威胁,人会笑出来。"

    比如,突然有一个身穿黑衣、凶神恶煞的大汉来到您的面前,您会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提高了警惕,变得紧张起来。可是,没想到那人忽然面带微笑地向您问路。在那一瞬间,您不安的心放了下来。与此同时,您还发现那人的门牙上竟然粘着一块菜叶,于是便忍不住笑了出来。

    也就是说,人感到危险时会紧张,但当发现危险并不存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笑出来。在心理学中,对这种状况的解释是:笑是缓和某种紧张状态的方法,人通过笑可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讨好地笑""谄媚地笑"也是缓和紧张状态的方法。

10.人为什么会愤怒?

    和笑一样,人都会发怒。不过,这"愤怒"的情绪到底从何而来呢?生活中,人会对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测。如果局面失去控制、不在自己预想的范围之内,人会感到"不安""恐慌"。对于"不安""恐慌"的防卫反应或警告反应就以"发怒"的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在饭店吃饭,您预计点菜之后不久就会上菜,结果等了30分钟还不见有菜上桌。此时,您也许会想:"是不是他们忘了做我的菜?"于是,陷入一种不安的状态。之后,防卫反应不断发展,最后演变为愤怒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事情没有按自己预想的发展时,人就会产生愤怒情绪。

    此外,人还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即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作为人,你不合格"等,就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感情。当自尊感情受到伤害时,人就会愤怒,这是保护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种行为。

    "自尊感情"高的人,对于别人的侮辱也可以宽容对待。正因为自尊感情高,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也不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不会生气。然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点不适当的评价,马上就会发怒。自尊感情低的人无法尊敬自己,需要从别人的尊敬中间接地获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别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无法尊敬自己,于是便发怒了。因此,如果平时能够多冷静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生气了。

11为什么痛哭过后心里会觉得畅快?

    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流泪,但人为什么会哭泣、流泪呢?威廉姆·吉姆和卡尔·里根曾说过这样一句具有哲学意味的话:人不是因为悲伤才哭泣,而是因为哭泣才悲伤。意思是说"哭泣"这种生理反应比"悲伤"这种心理活动要来得早。

    有趣的是,不仅在悲伤的时候,在高兴的时候,人也会哭泣。因为感情原因而流的眼泪,和人的自律神经有着紧密的联系。高兴也好、悲伤也罢,人的自律神经都会受到刺激,进入兴奋状态,从而引起流泪的现象。

    威廉姆·H·弗雷二世博士认为,女性哭泣的理由中,有50%是因为"悲伤"20%是因为"高兴"10%是因为"生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哭泣。这是由于男女感情构造的差异所造成的,不过并不是因为女性柔弱。有些女性会因为自己爱哭而感到自卑,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此外,人在痛哭之后都会感到心情畅快了很多,也许您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哭泣可以将紧张物质发散到体外的缘故。哭泣也是减轻精神紧张的一种方式。日本人不太愿意在人前哭泣。实际上,为了减轻心里的紧张情况,还是多哭一哭为好。顺便说一句,哭泣时的情绪不同,眼泪的成分也有所差别。愤怒的泪水,含水量相对较少,钠的含量较多,所以比较咸;而悲伤的泪水则是水分比较多,味道比较淡。

12.没有长性的心理原因

    ~厌倦与成就感~

    有时,我们想做很多事情,比如锻炼身体、减肥、上电视大学等,但实际做起来却坚持不了多久。像这样没长性的人还不在少数。当然,其中性格是主要原因。如果生性就容易厌倦,做什么事情都长久不了。所谓"厌倦",就是失去干劲,继续做下去的意志受到阻碍。尤其是对于那些"被命令去做的事""不得不做的事",很快就会感到厌倦。

    此外,"厌倦"与行为动机和受到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关系。行为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所谓外在动机,无非就是"胡萝卜""大棒"。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如果考试得了100分,就给他买一辆自行车,这就是"胡萝卜",即奖励;在公司中,上司交代的事情如果不做或者做不好,就会惹上司生气,这就是"大棒",即惩罚。

    所谓内在动机,则指自发性的动机。比如,我想去国外旅行,就会为此努力攒钱。对于持续做某事来说,外在动机只有暂时的作用,不会长久发挥作用。举例来讲,比如在训练猴子的时候,当它完成一个任务后,驯兽员会给它一根香蕉作为奖励。长此以往,如果不给香蕉的话,猴子就不会去完成任务。因此,外在动机对于持续做某事来说,意义不大。

    为了坚持做一件事情,我们最好先设定小的、具体的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的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以打扫房间为例,我们不要把目标设定为打扫完整个房间,而是把任务细分,今天的任务是书房,明天的任务是卫生间……一天打扫一间房间并不难完成,当完成任务后,我们会感到一种成就感。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此外,如果把奖励的力量与爱情结合起来,那将发挥更大的威力。比如,坚持学一门外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说"精通外语之后,就可以找外国美女交往",就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动力。

13.自我辩解的"豪华阵容"

    ~自我保护的心理~

    人是一种非常善于自我保护的动物,把自我辩解应用得得心应手。比如,有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时或者做事情失败时,人会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保护自己。这叫做"防卫机制",为的是防止自己出现不安或不快。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防卫机制",这些"防卫机制"可以算得上是自我辩解的豪华阵容。

    ·压抑:当人犯错时,会找一些借口为自己的错误或失败辩解,比如"运气不好""天气太差""没有帮手"等。这是人在无意识地隐瞒失败的真实原因,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败。

    ·反向行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态度冷淡,而对于自己讨厌的人却非常热情,即采取与意识相反的行为。当遇到使用压抑法已经无法处理的强烈感情时,人会采取反向行为来进行自我防卫。

    ·投射:将责任转嫁给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正当化。比如,"我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都是因为上司非要把这项工作交给我做""因为前面有块石头挡路,我才被绊倒的"等等。

    ·合理化:失败的时候,会给自己找一个最为适当的理由,让自己释然。"这道题那么难,我做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才做不好"等。精英意识强的人,多采用这种方法保护自己。

    ·换位:将压抑的感情向其他对象发泄的行为。比如,老师批评了自己,因此对老师心怀不满,但不会向老师本人发泄不满,而是把不满发泄到对自己没那么强硬的人身上,比如妈妈等。

    ·升华:通过社会允许的行为来发泄压抑的感情。比如通过体育运动来发泄感情等。

条件不好,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合理化]

妈妈坏!妈妈坏!              【幼儿化】

都怪他!                        [投射]

14.私人空间

    乘电梯的时候,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

    有一天,乘电梯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仰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每次乘电梯的时候都会仰着头往上看呢?而且,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发现他们竟然和一样,也都仰着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难道显示的楼层数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吗?还是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心理效应在背后起作用呢?总之,大家的这种行为让我非常感兴趣。

    实际上,乘电梯往上看的行为与我们的"私人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谓私人空间,是指在我们身体周围一定的空间,一旦有人闯入我们的私人空间,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间的大小因人而异,但大体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左右。据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私人空间比男性的大,具有攻击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间更大。在拥挤的电车中我们会感觉不自在,就是因为有人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电梯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在电梯中,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了交集,也就是说互相感觉到对方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会感到不舒服,都想尽早离开电梯这个狭窄的空间。向上看正是想尽快"逃离"这个狭小空间的心理的表现。

    此外,盯着显示楼层的数字看,不只是为了确认是否到了自己要去的楼层。当我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空间时,不停变换的数字能让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进,从而让缓解焦急的心理。不过,很多电梯的楼层显示数字的部分,竟然没有广告,这让我有点意外。难道广告商都没有注意到这一块资源丰富的"广告沃土"吗?

  

    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

    和在电梯中一样,在拥挤的地铁中,人也会采取类似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坐座椅的位置。当很多人涌入一节空车厢之后,长座椅的两端先被人坐满,而座椅的中央后被人坐满。在地铁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靠边的座椅空着,就会有人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坐下(尤其是中年大婶)。

    这种行为也是由人的私人空间意识引起的。靠边的座椅,只有一侧与别人接触,因而大多数人都喜欢坐在这里。万一不小心睡着了,还可以减少倒在别人身上的几率,用手机发短信时也不用担心别人偷看了。总之,周围的人越少,我们就越自在。

    不过,也不是所有靠边的地方都会让人感到舒服自在,比如公共厕所中靠近入口一端的小便池或马桶就经常受到"冷遇"。快餐店、咖啡馆等高靠背座椅靠近外侧的一端也不太受欢迎。这是因为高靠背座椅本身就可以确保一定的私人空间,而靠外侧的一端反而容易将人暴露。此外,对于长座椅来说,如果两边都没人,有时我们也会选择坐在中间的位置。人的行为真是有趣而多变。

    顺便介绍一下,人的私人空间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假设一个人前方的私人空间为1米,如果对方是亲近的人,私人空间也许会缩小到0.5米,但如果是不喜欢的人,也许会扩大到2.5米。而对于憎恶的人,则会敬而远之。

15.日本关东人喜欢排队

    ~排队的心理/同调行为~

    人有一种喜欢排队的心理。有些人为了买到演唱会门票或者自己喜欢的商品,不惜排几个小时的队,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演唱会(或商品)值得我排那么长时间的队。"果真是这样吗?

    当然,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魅力是必须的。除此之外,长长的队伍本身也具有吸引力。当我们看到很多人排起长队购买某一种商品时,心中就会想:"有这么多人买,一定是种非常好的商品"。而且,与其他人做一样的事情时,人会产生一种安心感。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称为"同调行为"。此外,排很长时间的队买到商品,能给人一种成就感,或者说获得一种满足感。

    当然,对于排队这种行为,也存在个人差异。更有趣的是,还存在地域性差异。据说,日本关东人就比关西人更容易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来。关东人有一种强迫性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不加入大家的购买队伍,自己也许会错过一件好商品。反过来说,通过排长队买来的商品,可以更加放心。

    近年来,杂志和电视上出现了很多直邮购物的广告,而且一经推出就备受欢迎。人会觉得对商品的质量、设计等进行判断非常麻烦,所以干脆不去自己作出判断,而是选择大家都购买的商品。人们认为一种商品如果有很多人购买,其质量和设计等肯定非常好。比如,大家都愿意购买名牌商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名牌商品的品质有保证,而且它的价格较贵,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理,购买的人排起一条长队,本身就是一种广告宣传,排队也成了"名牌"商品的一部分,只是大家为此消费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会有一种成就感。

    不过,排队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美,令人难以抗拒。

    请问您,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排队呢?

    现在就想找个队排一排。

    人本来就喜欢

    置身于团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