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足银磁铁能吸附:作文指导百法(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0:59:05
选取了好的材料。
(2)学会从多侧面分析材料的意义,从材料新的侧面去立意。多个 材料可以表现同一个中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同一个材料,从不同
的侧面去分析,往往又会得出不同的中心思想。这就提示我们:遇到或
选取一个材料后,要注意从多侧面去分析材料的意义,从正面想想,从
反面想想,尤其要重视联系当前实际,从新的侧面去开掘材料的意义, 然后通过反复比较、选择,进而确立出富有新意的中心思想。
例如,有这样一个材料:“我”和小妹在家里画画玩,为了争用一 支颜色笔吵了起来,妈妈回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了“我”一顿。从正
面想想,“我”很气愤,恨妈妈;从反面想想,“我”又很惭愧,应该
谦让小妹。显然,从后者立意,要比前者新颖,文章的教育意义也更大 一些,这也正体现了“要学作文,先学做人”的道理。
又如:一位老爷爷退休之后,仍坚持为邻居做事。从这个材料中提 炼为“助人为乐”当然可以;如果从“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或“老牛
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角度去提炼,就显得很有新意。
【思考练习】
(1)立意新颖,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颖?
(2)看看下面的题目、材料,然后选取一个富有新意的主题,写一 篇短文。
题目:我的叔叔 材料:叔叔是体操教练,负责全县小学生体操尖子的培训工作。一
天,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叔叔照常准时到体育馆去上班。这一天,只
来了一个小运动员,叔叔耐心地辅导他。晚上八点了,叔叔把小运动员 送回家后,才回到自己的家里。
主题:①叔叔遵守纪律;②叔叔喜欢自己的工作;③叔叔关心运动 员;④叔叔对工作认真负责;??

49.要表达真情实感

文贵有情,缺乏感情的文章就会像一杯白开水,没味道;文贵情真, 表达真情实感才是好文章。这是因为: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自己
认识水平的体现。写一句话、一段话、以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
事情老老实实地写下来,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不写半句
虚伪的,不着边际的话。这样,不但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满足自己的
心理需求,同时还会使自己逐渐增强表达欲望,提高作文兴趣。也只有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打动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从而与自己产生感 情上的共鸣。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特点:

我理解了妈妈

我的妈妈是一名教师。她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疼学生简直胜过疼 我。有一件事,一直使我记忆犹新。
我上一年级时,爸爸在北边山区工作,家里只有妈妈和我。冬天, 妈妈辅导数学智力组,天天很晚才回家。一天下午放学,天很冷,我想:
妈妈今天该早点儿回家来了吧。到家一看,门锁着,我便垂头丧气地去
同学家写作业。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做完作业,以为妈妈保准回来了,
因为老师早下班了,就欢快地来到家门前,唉,门仍锁着。我生气了, 都这么晚了还不回来,算什么妈妈,谁像她?
刺骨的寒风不停地刮着,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天气太冷了。我本想 去学校找妈妈,可妈妈说过,不让我去学校找。我只好在门外等呀等呀,
一直等到晚上六点多钟,妈妈才回来。进了门,她高兴地说:“小磊,
你饿了吧?我这就给你做饭去。”我气呼呼地嘟噜着脸问:“您是要儿
子,还是要智力组?”“我都要哇。”妈妈笑着说,“智力组就要比赛
了,不辅导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今天,我们做出了好几道难题。”我
头一歪,眼一斜:“得了,就您积极!”妈妈看我气很大,就坐下来, 耐心地给我讲了很多道理。
这些年,妈妈多次被评为乡、县、市的先进教师。望着妈妈一本本金光闪闪的荣誉证书,我理解了妈妈。她是好妈妈,更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

这篇短文很感人,写自己由不理解妈妈(认为妈妈假积极,只疼爱 学生,不像做妈妈的样子,心中没有儿子)到理解了妈妈(她是好妈妈,
是称职的好老师),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思想感情。
写文章时,怎样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呢?
(1)要端正作文态度。要懂得: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 思想感情的,就是为了让读者阅读并与自己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把
作文当做“负担”,当做老师留下的“作业”,被动应付,凑合交差了 事,这样就难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2)要真诚而深刻地去感受、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周围万事 万物,这是极为正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把自己“摆”进去,真
心地去感受、体验生活与事物。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作文时,就能做到“意在笔先,情在笔
先”。这时,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不把文章写出来,心就堵得慌”的
感觉,一定不会再把作文当做“负担”了。自己不去真心地感受、体验
生活,即使拥有亲自观察或亲身经历的,能反映事物特点或表达真情实
感的材料,也不可能为自己所用,也只会白白的丢失,作文时也只得去 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观点和情感。
(3)要把好选材质量关。真实的内容,才会有真情实感;随意编造 或套背的内容,是决无真情实感可言的。确实感动了自己的材料,自己
才会有真情实感可以表达,写出的文章才会感动他人;自己都不屑一顾、
无动于衷的材料,又怎会有真情实感可以表达呢?写出的文章又怎会感 染读者呢?
【思考练习】
(1)写文章,为什么强调要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时,怎样才能做到 表达真情实感?
(2)翻开一篇自己以往写出的文章,读一读,体会一下习作是否表 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不是,就动笔改一改。

50.要防止与他人作文雷同
读同学们的作文,尤其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常常有读一而知十、 知百的感觉,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就说一次作文比赛,题目是《记爸爸
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万万没有想到作文结果,决大多数同学写的都
是爸爸和妈妈吵架的事,虽然吵架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是内容、思路雷同的程度,让人感到吃惊,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不会开拓文路,不会从多方面搜寻材料、从新的方面选材立意,致使文路狭窄。就说写《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这个题目:爸爸
妈妈闹矛盾、吵架,是很多家庭都有的事,同学们作文时可以不费劲地 拿来就写,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爸爸妈妈之间就没有别的事吗?
二是懒于动脑,避“重”就“轻”,缺少“求新求异”的意识。追 着别人跑——别人写什么,我就写什么;追着范文跑——它怎么写,我
就怎么写。这是十分错误的。
怎样使自己的作文不与他人雷同呢?
(1)学会开拓文路。所谓“开拓文路”,主要是指在审清题意之后,
进行多向、逆向思维,想开去,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搜寻材料,然后从
新的方面、新的角度去选材立意。也就是在题目限定的条件、范围内,
最大程度地拓展选材、立意的领域,广泛搜寻、思索,然后反复进行比
较、筛选——在“真”中选“熟”,在“熟”中选“新”,在“新”中
选典型的、令自己最动情的材料。这样就能写出不与他人雷同的文章。 就说《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一件事》一题,在审清题意之后,就应
该冷静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认真地想一想:爸爸妈妈闹矛盾的事有哪
些,为什么,说明什么;互相关心、体贴的事有哪些,体现了什么;勤
俭持家的事有哪些,孝敬长辈、关心子女的事有哪些,乐于助人的事有
哪些??这些都各表现了什么。最后从中选出一两个自己体会最深、立意最深的新颖的材料来写。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选材、立意的特点:

当我受到批评时
一天课间游戏,我和班上的中队长李小敬因一点小事吵了起来。 上课了,李小敬见班主任胡老师走进教室,于是就趴在桌子上抽抽
搭搭地哭起来。胡老师见中队长——“学习的标竿”哭得如此伤心,打
听情况后就慢慢放下手中的作业本,表情顿时严肃起来。他两眼直瞪瞪
地盯着我,心中积压的火气似乎再也憋不住了:“你,你站起来!你有
什么资格和中队长吵架?你还有时间吵架?瞧瞧你的个头儿,再看看你
的学习成绩!??”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以冰雹似的语言大声斥责着我。
胡老师啊,您为啥不问个“为什么”呀!吵架本来不怨我,我们玩得好好的,她非要插脚捣乱,还先骂了我。可是我不敢申辩,因为我个
头儿大,又是班上的后进生;我委屈,我真想哭。妈妈呀,我想您,您 为啥不来安慰安慰我呀?
假如我是个学习尖子,今天老师还会像这样批评我吗?对,我要刻 苦学习、要争口气,要用好的学习成绩来使老师改变对我的态度!尽管
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儿,可我决不能让它流下来。

面对《当我受到批评时》这个文题,大多数学生都是写自己因×× 事犯了错误,当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时,自己如何知错、认错,如何下
决心改正错误等。这是常规写法,是一般人惯用的思维方式(按照习惯
或按照某个模式去思维)。而本文的小作者就不同了,他突破了常规思
维,变“知错、认错、改错”为“表达对老师批评的不满情绪”,变常
规思维为反常规思维(创造思维),标新立异,开拓创新,不墨守成规, 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2)要考虑一下别人是不是也具有这个(或这类)材料,是不是也 会写这方面的内容。如果估计到他人也占有这个(或这类)材料,也会
写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自己最好就另选其它内容,不与别人“求同”,
独树一帜,以新、奇(当然内容要真实,严禁编造)、动人制胜。尤其 是考试、参加作文竞赛,更要注意这一点。
【思考练习】
(1)作文雷同现象,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会出现作文 与他人雷同的现象?怎样使自己的作文不与他人雷同?
(2)以《我受到了表扬》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从多方面、多角度 搜寻材料,然后从新的方面或角度选材立意。

(三)构思和布局

“构思”,指运用心思;“布局”,指全面安排、布置。构思和布 局,指的就是在确定好了“写什么”的基础上,专心致志、运用全部心
思,全面设计、谋划、部署篇章的结构形式,即“怎样写”。具体包括:
裁剪材料,编排组织材料,确定详略,考虑文章线索,设计开头、结尾, 谋划过渡、照应等。
构思与布局,是继审题、选材、确立中心思想之后的又一重要阶段。 如果说“选材”为写好一篇文章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构思和布局”
则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幢楼房,那么“构思
和布局”的过程,就相当于设计图纸的过程。盖大楼必须要有“设计图”,
没有“设计图”的建筑是不可想像的。同样道理,写作文没有“构思和
布局”的过程,也是不可想像的。因此,要特别重视“构思和布局”的 过程,保证作文的正确“施工”,不致出现“危楼”而后悔。

51.学会依据中心裁剪材料

“裁剪”是做衣服时的一道必有的工序。做一件衣服,总不能将选 好的布料披在身上完事;缝制衣服之前,总要把布料按照一定的尺寸裁
开,留下有用的,剪掉多余、无用的。写作文,也是这样:选取了可用
的材料之后,总要按照“一定的尺寸”对写作材料进行恰当的裁剪,留 下有用的,剪掉多余、无用的。
写作文与做衣服,裁剪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尺寸”的标准上。做衣 服,裁剪布料的尺寸标准是人的身材——高矮胖瘦;量体裁衣,做出的
衣服才合身、好看。写作文,裁剪写作材料的“尺寸标准”是事先确定
好了的中心思想;紧紧依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对材料进行裁剪、决定取 舍,写出的文章才会中心明确、突出。
大家读读下面这两组材料,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进行裁剪:

第一组:《可敬..的赵老师》

①赵老师非常年轻、俊俏,一头乌黑的秀发,更是让我羡慕。
②我在学校寄宿,是赵老师帮助我改掉了尿床的习惯。
③赵老师特别爱笑,从来不生学生的气。
④赵老师虽然是一位女教师,可劲头比我们学校的男老师还大。
⑤一次,我把屎拉在裤兜儿里,不敢走出厕所;赵老师把干净的衣 服给我送去,帮我穿上,还给我洗净了屎裤子。

第二组:《游.北京名胜——密云白龙潭》

①星期五下午,老师通知我们,星期日要组织我们去北京名胜—— 密云白龙潭参观游览,要大家通知父母,并做好准备。
②星期六,我早早起来收拾屋子;白天,和妈妈一道洗了许多衣服。
③这天晚上,我失眠了。
④星期日早上,我们都坐上了汽车,妈妈又急急忙忙跑来,硬塞给 我 30 元钱,让我留着买午饭请老师一同吃。
⑤一路上,目睹青山绿水,心情无比激动。
⑥到了白龙潭,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龙泉寺、罗汉堂、白龙古潭、 水上乐园。
⑦踏上归途,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第一组材料中,“乌黑的秀发”、“不生学生的气”、“劲头比
男教师还大”,这些的确是赵老师的特点,但不是“我”敬重老师的原
因,因此应裁掉。在第二组材料中,帮妈妈洗衣服、夜里失眠、妈妈跑来送钱,这些情节和游览的事有关,也的确很生动感人,但与本文的中心思想无关,因此要剪去。
由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悟出裁剪材料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1)要以中心思想来统帅、支配材料。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具体内
容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贯穿全篇的观点;材料是对中心而言的,是用来表现中心的材料。因此,中心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支配材料,并能
统帅起全文所有材料;材料应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要服从中心, 要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不能是多余的或与中心矛盾。
(2)要依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裁剪材料,确定取舍。哪些材料 与表现中心有关就“取”;材料无论怎么新颖,怎么令自己动情,只要
与表现中心无关,也一定要“舍”,忍痛割爱。
“裁剪”,是精细构思和布局的第一步,希望同学们要在这方面下 功夫。
【思考练习】
(1)裁剪材料,指的是什么?裁剪材料的“尺寸标准”和方法是什 么?
(2)读读下面这组材料,想想哪些内容偏离了文题及中心应该删掉, 还应加上一些什么内容。然后依据这些材料写一篇短文。

题目:《我爱打乒乓球》

①在学校,每当下课,我总是举着球拍儿第一个跑出教室;在家里, 乒乓球就有 100
多个,球拍儿四、五对,我还央求爸爸购买了球案。② 一个星期天,我和姐姐足足打了一天球儿,连午饭都忘了吃,把爸爸布
置的家庭作业早丢到脑后。③爸爸下班回来检查我的作业,我撒谎蒙骗
爸爸。④爸爸看出破绽,大发雷霆。⑤大伯来请爸爸喝酒,我才躲过了 这顿拳头。

52.学会依据中心确定主次详略
依据中心思想裁剪材料,确定出了材料的取舍、去留。那么,对于 留取下来的材料,是不是就可以一股脑儿地、不分轻重地写进文章呢?
不是的。 还以《游北京名胜——密云白龙潭》为例,在依据中心需要对材料进行裁剪之后,保留了以下内容:
①星期日,老师带领我们前去北京名胜——密云白龙潭参观游览。
②一路上,目睹青山连绵,华北地区“第一大人工湖”——密云水 库绿水环抱,风光无限,心情无比激动。
③到了白龙潭,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龙泉寺、佛堂、罗汉堂、上中 下三个白龙古潭、水上乐园、古潭周围的建筑群,还访问了“白龙潭度
假村开发公司”负责人,了解了白龙潭将来的规划。
④踏上归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显然,这四项内容是有主有次的:第三项内容,是集中表现中心思 想的,是主要的,是记叙的重点,尤其是游览“上中下三个白龙古潭”
这部分,更是重中之重;第二、四项内容,虽然与中心思想、中心事件
有关,但与第三项内容比,是次要的,是居陪衬地位的;第一项内容只起交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作用,因此更应一带而过。
可见,留取下来的材料再好,也不能原原本本地、不分轻重地写进 文章中,务必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而确定主次、详略的原则,
仍旧要以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在通过裁剪留取的材料中:与中心思
想关系最蜜切、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就是主要的,就要下大力量详细写,
重点写,尽力写具体;与表现中心有关,只是起到陪衬、辅助作用的内
容,就是一般的、次要的,就要简写、略写;只起说明或一般交代作用
的内容,更应一带而过。这样,文章有重点,中心思想自然也就明确、突出了。
确定文章哪些内容要详写,哪些内容该略写,也有一些规律。一般地说:
①写人:对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表现要详写,“我”心里的敬佩(或 热爱)之情及大家对人物的评价要略写;在描写主要人物行为表现时,
主人公的言行神态要详写,“我”和其他人的举止表现要略写。
②写事: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写,“起因”、“结果”部分要 略写;在写“经过”时,最能说明问题、表现中心的情节要详写,其余
说明或起承接、铺垫作用的内容要略写。
③写活动:活动的方法、过程要详写,活动前的准备及活动后的结 果要略写;同一场面,若有几项活动、主要活动场面要详写,其他活动
场面要略写。
④写景状物:“分述”部分要详写,“总起”、“总结”部分要略 写;具体“分述”时,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要详写,一般事
物(或事物的次要方面)要略写;在描写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
时,对事物主要的、人们感到生疏的特点要详写,对事物一般的、人们 熟知的特点要略写。
另外,还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材料,由于中心思想不同,

确定主次、详略的标准也就应该不同。脱离了“中心思想”这个标准,
单方面去确定主次、详略,这就失去了意义。再以《游北京名胜——密
云白龙潭》为例:如果把中心思想定在赞美祖国大好山河、歌颂家乡可
喜变化上,就应该详写白龙潭美丽。的景色、精美的建筑和宏伟的远景
规划。如果把中心思想定在赞扬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上,那么,游
览中看到的景物、大家高兴激动的场景等,就应该简略地写;而应该抓
住自己爬山时不小心崴了脚这件事,详写大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怎样 轮流背自己下山、背上汽车的,怎样一直背“我”回家的。
总之,依据中心思想精心考虑,确定主次详略,就能有效地防止把 文章写成“流水帐”的现象,就能避免文章“喧宾夺主”的毛病,就能
写出详略得体、中心明确突出的文章。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裁剪材料、 确定详略上下些功夫,是值得的。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不能将裁剪后留取下来的材料不分轻重地写进 文章中?如何确定材料的主次、详略?确定主次、详略的原则是什么,
有哪些规律?
(2)翻开自己本周写过的作文,读一读,看看文中有没有主次、详 略安排不当之处。如果有,动笔改一改。

53.学会依据中心安排写作顺序

裁剪材料、确定主次详略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将留取、加工确定好 的材料编织起来,即组织材料。
组织材料就是给文章“搭架子”,就是依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 把确定好的材料进行合理、巧妙地安排。它是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又
一重要环节。组织材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排写作顺序。 安排写作顺序,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对选
择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组织到文章里,使文章言之有序,有条理。
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是否 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当,条理是否清楚,脉络是否分明,关键都在于
组织材料时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次序。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
什么,最后写什么,应该按照同一个标准(一定的记叙顺序)来排列。
写作顺序不清,就会产生结构混乱的现象,写出的文章就会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别人读了就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象。
常用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呢?
(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果)组织材
料,即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后写。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又叫做“顺叙”或“正叙”,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叙顺序。记事(包括写活动、
游记、参观访问记等)、写人(主要指一人一事)的文章,大多可以采 用这种写作顺序。
采用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因为心里有了事情的基本框架,所以容易 把杂乱的材料理顺;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果,条理容易写清楚;重点
内容容易写具体。采用这种顺序写,最能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可以收 到使读者渐入佳境的效果。
(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早→中→晚,前→中→后)组织材料。即 以时间推移为序,将文章要用的各个材料串成一体,或将情节发展的各
个阶段连接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无论是写一件事还是几件事,无论是通过一件事写人还是通过几件 事写人,或者写景,写活动,写参观记、游记??都可以采用这种顺序
写。按照时间先后这条比较单纯的顺序写,容易执简驭繁,使文章有条 不紊,让读者读起来,既方便顺当,又容易领会。
(3)按照空间转换顺序组织材料。即按照方位、处所或地点变换来 安排材料,决定材料先写后写的次序。
写景状物,写参观记、游记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顺序来写。当 然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中心的需要和材料的特点,也可以按照这种顺
序写。按照这种顺序写,有助于把握主线,使文章结构、条理清楚,主
次分明。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不会面对要写的事物而无从下 手了。
(4)按照事物(或内容)类别顺序组织材料。即面对众多的事物(或
内容),把同类的放在一起,然后一类一类地写,写完这一类再写那一 类。
这种顺序多用于写景状物,写游记、参观记。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写。采用这种顺序,
能使文章脉络清楚,内容充实,说服力强,完整、深刻地反映文章的中 心思想。
(5)按照事物(或内容)几方面顺序组织材料。即全篇若只写一个 事物(或内容),如写一个人、一处景色、一个物件,就可以采用这种
顺序,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他(它)的特点。另外,像写一种动物、植物
等,也都可以从既有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几方面组织材料,安排顺
序。按照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可以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步步深化中 心,深刻、完整地表现中心。
除以上五种写作顺序之外,还有按概括具体顺序(概括→具体、具 体→概括),按总述分述顺序(总→分、分→总、总→分→总),按因
果顺序(因→果、果→因),按前后对比顺序,按问答顺序,按作者感
情变化顺序,按事物特点顺序,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按生长顺序等组 织材料的形式。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顺序是多种多样的。就一篇文章而 言,写作的顺序也是灵活变通的。至于到底应该采用哪种顺序,要依据
材料的特点、记叙事物的规律来定,尤其是要依据是否能够更好地突出
中心思想而定。一句话,组织材料的顺序应该是文章中心最恰当的表现 形式。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做组织材料?为什么说安排写作顺序是组织材料最重要 的内容?常用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作文题目是《大家都夸他(她)》,要求选择几件具体事例来 反映他(她)某一方面的品质。想想怎样安排写作顺序好,然后写出短
文。

54.学会依据中心安排结构,划分段落

组织材料,除安排写作顺序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安排文章 结构,划分段落。
有的同学不注意这一点,写出的文章虽然不是“通篇一大段”,但 十有八九都是“老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这样的
文章尽管结构还称得上完整,可是太呆板、笼统,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 了作文的质量。
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呢? 前面不是讲了怎样安排文章写作顺序了吗?事情发展转入到一个新
的阶段,时间推移了,方位、处所、地点变换了,该转入记叙另一类别
事物(或内容)了,该转入记叙事物(或内容)另一方面特点了??凡
此种种,都应该在段落上有所体现,都应该划分新的段落。这样,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不是“老三段”了。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本文在安排结构、划分段落上有什么特点:

我班之最

我们班上的 51 位同学好似 51 朵美丽的鲜花,开放在春天的花园,
争芳斗妍。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常会冒出几个“最”字来。
最喜欢体育的要算何亮了。一提到上体育课,他立刻变得精神抖擞, 因此深得体育王老师的喜欢。每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何亮总是第一
个报名。瞧,他站在起跑线上,两只拳头紧紧地握着,又笑眯眯地向看 台上的我们挥舞着,好像在十分自信地说:“第一名非我莫属!”
于珊和刘玉俊最擅长舞蹈。她俩长得秀秀气气,又细又长的身子配 上惹人喜爱的小脸蛋,好比两朵娇艳的鲜花。当然,每年的六一晚会都
少不了她们的节目。今年,她们又将送给大家什么节目呢?噢,是双人 舞——《春天的故事》。
最怕羞而又手巧的男生要数邹昊了。每当老师提问他时,邹昊羞得 像小女孩,脸刹时变成了一块红布,声音小得跟蚊子哼似的。坐在后排
的同学开玩笑地说:“就是把我们耳朵接上天线,恐怕也难以收到邹昊
的声音。”你别看他胆小怕羞,做起细巧的活儿来可是一流的。团花啦, 剪纸啦,彩色染纸啦,他真称得上高手。
51 朵花儿各有各的芳香,51 个同学各有各的拿手活儿。也许,再过
十年,二十年,何亮会是一名为国争光的著名运动员,于珊和刘玉俊成 长为最优秀的舞蹈家,邹昊将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工艺美术大师呢!

这篇文章的结构像不像一座小小的楼房呀?一座楼房,要先分为几 层——这是它的大层次;每层再分为几门——这是它的中层次;每个门
还要分几室几厅——这是它的小层次。本文的结构不也是这样吗?全文 由三大段(大层次)组成——第一大段概括介绍班上 51
名同学好似 51 朵美丽的鲜花,争芳斗妍,各有特点;第二大段具体介绍班上同学各有 哪些特点;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写“51
朵花儿”各有芳香、拿手活儿, 前景无限美好。第二大段又分为三层(中层次)——第一层介绍最喜欢

体育的何亮;第二层介绍于珊和刘玉俊最擅长舞蹈;第三层写邹昊最怕
羞而手巧却是一流的。当然,这第二大段当中的每层又可以按照“先一
般介绍再列举事例具体说明”的次序各分为两小层(小层次)。如果用 示意图来表示这篇文章的结构、段落,就是:

(题 目)
(开 头)
(中心段)
(结 尾)

大层次          中层次     小层次
这种安排结构、划分段落的方法很有代表性。一般地说,文章不管 是写人记事(含写活动)的、写景状物的,也不管采用的是哪种组织材
料的顺序,都可以采取这种安排结构、划分段落的方法。
古人提倡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所谓“猪肚”,就是文 章的主体部分要像猪肚一样,写得充实饱满,生动具体。而上面这种安
排结构、划分段落的方法就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它不但冲破了“老三
段”,而且通过将中心段分解、逐层展开,能够更好地把重点部分写充 实、具体,突出中心思想。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思考练习】
(1)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很有代表性的安排文章结构、 划分段落的方法是什么?
(2)以《我喜欢____》(可以填人物、事物、班集体等)为题写一 篇短文,要求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

55.学会依据中心需要设计开头
开头,就是指文章开始的那个自然段,或指文章开篇的那一两句话。
由于开头是给人第一印象的地方,如果不精心设计,就会影响全文效果,所以文章开头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这话并不是夸张。开头写得好,就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常常为不知怎样开头、不知怎样写好开头而犯 愁。其实,文无定法,开头就更无定法了,五花入门,各式各样,乐于
怎样写就怎样写,觉得怎么写好就怎么写。这一点,同学们务必要清楚, 千万不要为刻意追求某种写法而大伤脑筋。
开头无定法,但也决不是说就没有“法”。各种各样的开头,可以 大致地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的方法,二是“形象化”的方
法。
第一,“开门见山”的方法。此中的“山”,决不是单指文章的中 心思想,还指文章的题目,文章所要记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人、事、
景、物等)。这种方法就是文章一下笔,就直截了当地点明题目或文章
所要记叙的对象、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让别人读了开关,就能知道文
章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这是记叙文中最重要、最经常运用的一种开
头方法,也是最容易学习的一种方法。同学们要对这种方法给予足够的 重视。
如何“开门见山”呢?
(1)采取叙述的方式。
①文章一开篇就介绍一下人物活动和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如,
《菜市场里的风波》: 星期日一大早,妈妈就带着我来到菜市场,准备多买一些蔬菜回去。
②用较少的话概述一下文章的中心内容。如,《我们的新班主任》: 暑假开学后,李老师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半年来,李老师热爱学
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③交代事情的起因。如,《保护环境有我们一份》: 村前的公路旁有一座“垃圾山”,每到夏天,臭味弥漫。这个星期
六,我们第一少先小队的队员们自发组织起来,准备铲除它。
④采取倒叙方式挑明事件的结果。如,《我的同桌》: 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望着语、数双双跨入“优秀”等级的试卷,
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拉着同桌小方的手,不知说啥好。
⑤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叙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如,
《妈妈心中的天平》: 每当我独自一人时,就会想起妈妈,想起妈妈心中的那架天平。
⑥先写其他人物或事物,再引出要写的主要人物或事物。如,《我 的二婶儿》:
妈妈非常孝敬瘫痪的奶奶,这在全村都出了名。但凭心而论,比起 我的二婶儿来,妈妈还差得远呢!
(2)采取描写的方式。 文章一下笔,就直接描写一下文中主人公的外貌或行为表现。如,
《今天可丢丑了》:

今天早晨,我一觉醒来,“呀!七点二十了,还差十分钟就上早读 了,今天可是我执勤!”我顾不得刷牙、洗脸,提起书包、抻过领巾,
撒腿就往学校跑。
(3)采取议论的形式。
①一下笔,便就文章要写的人物或事物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 和感情。如,《小草》:
有人喜爱婀娜多姿的垂柳,有人称颂高大挺拔的白杨,而我却羡慕 那自强不息的小草。
②选用与中心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名言、歌谣、成语等,直接点明题 意,透露自己的写作动机。如,《人间真情》: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人间需 要真情,人间也处处充满真情。
(4)采取抒情的形式。 文章一开头,对所要记叙的人事景物就抒发一下爱、憎、好、恶的
情感,点明题旨,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李老师的品格》: 李老师是我现在的班主任。我喜爱李老师秀美的身材,我羡慕李老
师满腹的文化,我更敬佩李老师那无私奉献的品格!
(5)采取设问的形式。文章一开头,就把要写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 想,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如,《可喜的变化》: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家乡啦。家乡至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火车 在疾驰,我真恨不得马上踏上家乡的土地。
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需要注意的是:“开门见山”是见“远山”,见“山”的轮廓;至于“山”中的景物,要到“山”里才能
看清。不是见“近山”;如果是座“近山”,挡在门口,门一开,“山” 就碰鼻子,也没趣味。
第二,“形象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常采取描写的方式:开头不先 交代文章要记叙的人物、事件、中心,却先描写一下人物活动或事情发
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或先描写一下与人物、事件有紧密联系的景
物,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进而起到渲染气氛、引出事件或人物的作用。
这种方法,总的追求就是不先将要写的对象、中心等和盘托出,而是含 而不露,引读者循文入境,渐入佳境。如,《童年趣事》:
四面温柔的小丘环抱,中间是千亩沃土良田,一条清亮的小河从南 山脚下流过,默默汇入京东潮白河中。这便是养育我的家乡。
这里,顺便提一下对写开头的要求。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开门见山”,
也不管采取其它什么方法,都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要简洁、明了,
要尽快进入主要内容的记叙。②要以奇句夺目,要像放炮,骤然而响,
使人耳目一震;要以佳句生辉,要像凤凰的头一样秀美,使人一见而惊,
不肯放弃。③要成为全篇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能自然引入正文,更好 地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一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为什么说开头无定 法而又有法?开头都有哪些基本方法和要求?
(2)读读自己本周写的作文,想想文章运用的是怎样的开头方法, 有什么问题,动笔改一改。

56.学会依据中心需要设计结尾
结尾,指的就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或结束全篇的话。和开头一 样,结尾是文章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直
接的影响。对于读者来讲,它就像是送进嘴里的最后一粒花生米:这粒
是香甜的,它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这粒是苦的,它不但影响了前面的味道,也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记忆。
和开头一样,结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类:
第一,自然式结尾。这种结尾方法就是把要记叙的内容写完了,文章也便自然收束。就说写事,事情叙述完了,文章也就收尾了。这种结
尾的特点就是自然、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如,保护环境有我们一份》:
看到“垃圾山”被清除,公路旁干干净净的劳动现场,大家露出会心的微笑。
第二,总结式结尾。即总结概括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以此作为文章的结束语。采用这种结尾方法,文章有展有收,容易给读者留下明晰
的总印象,也便于读者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如,《可喜的变化》:
“水泥”路变成了沥青路,“泥屎胡同”变成了绿荫掩映的胡同, 低矮的石头房变成了高大敞亮的砖瓦房。望着这一切,怎不令人激动呢!
第三,篇末点题。此中的“题”字,既指题目,又指文章的主题(即
中心思想)。这种结尾方法就是收束全文时,紧扣题目或点出中心思想。
和“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一样,这是记叙文中最重要、最经常运用的
一种结尾方法。同学们在设计结尾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采用这种结
尾方法,不但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突出、或进一步深化,而且在结构上也会起到收拢全文的作用。 如何在篇末“点题”呢?
(1)可以明“点”:
①采取议论形式,点出题目,或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感想及悟出 的道理。如,《菜市场里的风波》:
这场风波虽已平息,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遇,这是一种缘 份;人与人之间,还是要多一些谦让和理解。
②采取抒情的形式,借事、借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 情。如,《我们的新班主任》:
望着李老师消瘦的面庞,我的心里充满酸涩,李老师啊,您像妈妈 一样给了我们无私的、深沉的爱!将来,无论走到哪儿,我都会把这份
爱心深藏心中!
③采取反间的形式,表达自己确定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小草》:
啊,多么可爱的小草!你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格,怎不令人赞叹呢?
(2)可以暗“点”:
①采用含蓄的手法,象征的手法,将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绘的情景 之中,发人深思,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如,《可爱的校园》:
教室窗前,那一簇簇鲜花,沐浴在阳光下,争芳吐艳,也像是为生 长在这美丽的校园而自豪。

②展示未来,给人以鼓舞和激励,令读者心里充满对未来的向往。 如,《我爱家乡》:
父老乡亲正以旺盛的斗志建设着家乡,改造着家乡。随着改革开放 事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家乡,必将变得更加美好、富饶。
③转出别意,宕出远神——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自然地向深处或 广处扩展延伸,使中心主题得到升华。如,《我爱家乡的红枣》:
大家一边拾枣,一边吃,都夸这枣甜。是啊,我们现在的生活,不 是也像这红枣一样的甜吗?
提醒同学们,在设计文章结尾时,要注意防止如下三种病症:一是 防止无结尾症,即写到哪里算到哪里,文章还未结尾便戛然而止了。二
是防止口号症,即结尾表决心,喊口号,让人厌烦。三是防止离题症, 即结尾扯到其它地方去了,与中心无关,让读者觉得莫名其妙。
这里,也顺便提一下对写结尾的要求。无论采取哪种类型、形式的 结尾:①要简洁、生动。防止啰啰嗦嗦,该结尾时不收笔;避免平平淡
淡,白开水一杯。②或干脆,或含蓄。干脆,要像“豹尾”一样,刚劲
有力,富有鼓舞力量;含蓄,就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含而不露,具有启
发性,使结尾起到“言尽而意无穷”的作用。③要与文章主体浑然一体,
找到与文章内容最切合的结尾。④要考虑写作目的的需要,要为表现、 突出中心思想服务。
【思考练习】
(1)对于读者来说,结尾为什么像是送进嘴里的最后一粒花生米? 结尾都有哪些基本的方法和要求?设计结尾时要注意什么?
(2)读读自己本周写的作文,想想文章运用的是怎样的结尾方法, 有什么问题,动笔改一改。

57.考虑好怎样过渡

写文章,层次(结构段)之间、段落(自然段)之间、句子之间, 要衔接连贯。这是一篇优秀文章的重要之一。怎样做到“衔接连贯”呢?
这就需要我们在文章由一层意思转向另一层意思、由这段转向另一段或 由这句转向另外一句时,给当中搭个“桥儿”。这就是过渡。
正确、恰当地处理过渡,就能够使文章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结构 紧凑,层次分明,就能够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反之,缺少这样的过
渡,文章自然就会显得松散,前后不连贯,甚至让人难以理清事情的来 龙去脉。
如何考虑、设计过渡呢? 首先,要考虑好过渡的形式。
过渡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用词语过渡(即过渡词语),用句子过渡(即过渡句),月一个简短的段落过渡(即过渡段)。文章再由一句话
转向另一句时,多使用过渡词语;在由一段转向另一段时,既可以使用
过渡词语,也可以使用过渡句,在由一个层次转向另一个层次时,不但
可以使用过渡词语、过渡句,还可以使用简短的(一两句话)过渡段,
承上启下,把几部分内容连成一体。过渡段只用于文章层次之间的衔接; 在一篇文章中,不能过多地使用过渡段。
另外,提醒同学们:在构思、布局谋篇阶段,设计好层次、段落之 间的过渡,是考虑的重点。至于句子之间的过渡,到下笔行文时重视这
一点,就可以了。
第二,要依据文章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恰 到好处的过渡方法。
(1)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的,可以用“也”、“再”,
“又”“另(另外)”、“还(还有)”、“既”??,也(又)??”
“一边??,一边??”、“一方面??,(另、又)一方面??”、
“不是(是)??,而是(不是)??”等词语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参观完了前院,我们又顺着甬路,穿过绿荫,来到了后院。
②妈妈既关心我的学习成绩。也关心我的身体。
(2)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顺承关系的,可以用“就”、“便”、
“才”、“于是”、“先”、“再”、“接着”、“然后”、“最后”、
“跟着”、“起先??,后来??”等词语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自从那次闹了矛盾,我们俩的关系便逐渐疏远了。
②起先我对他的这些做法很不理解,后来经过一次具体接触,我真 正了解了他的人格。
(3)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后面的意思比前面的意思
更进一层,或由轻到重、或由浅到深、或由易到难)的,可以用“更”、
“还”、“甚至”、“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 又、反而)??”等词语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爸爸重视自己的仪表,更重视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
②奶奶不但自己勤俭节约,还教育我也要这样做。
(4)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前后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后面的内容不是顺着前面的意思写,而是转了一个“弯儿”)时,可以

用“倒”、“不过”、“可(可是)”、“但(但是)”、“却”、“然
而”“虽然??,但是??”、“尽管??,可是(却、而)”等词语 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爸爸对自己这么“抠门儿”,对我倒是满大方的。
②尽管花朵很小,香味却很浓。
(5)层次、段落或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的,可以用“由于”、“所 以”、“因此”、“因为??,所以??”等词语或句段来过渡。如:
①由于老师的热情鼓励,我终于重新振作起来。
②妈妈因为热爱学生,所以也赢得了学生的爱。 第三,过渡的语言要灵活、自然,与文章内容浑然一体。以描写景物为例:
(1)可以通过描写作者的动作,把景物描写连接起来。如:“沿着 石径走到院子里??再往前走几步,一簇簇菊花呈现在我面前??我俯
下身子,凑近花丛闻了闻??”作者通过几个动作就把院子的景象、菊 花的景象、菊花的香味这几层意思自然连接起来了。
(2)可以通过介绍景物的位置,把景物描写连接起来。如:“菊花 旁边是一排冬青树??右边的柿子树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柿子??”作者
通过“旁边”、“右边”这些表示方位的词,既写清了景物的位置,又 把两个景物自然连接起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视线的转移、人物的语言或对话等把景物连 接起来。
【思考练习】
(1)“过渡”指的是什么?正确、恰当地处理过渡有什么重要意义? 如何考虑、设计过渡?
(2)拿出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的文章,认真读一读,想想哪些地方 缺少“过渡”,哪些地方“过渡”有失误,然后动笔改一改。

58.考虑好如何照应
照应,即前后关照,呼应配合:就是前面说的话,后面有个着落; 后面讲的事,前面有所暗示。就是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
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
前文要有所预示。这样,文章的结构就严谨了,情节就周详、缜密了。
都有哪些主要的照应形式呢?构思布局时需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照应呢?
(1)考虑好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就是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尤其是开头一下笔,
就紧扣中心内容,照应题目。如:
题目:这节历史课使我受到了教育开头:小学 6 年,我上过的课不计其数,其中使我受到教育最深的 是一节历史课。
题目:游泳能手——小菊 开头:我家屋后有一条河,河面上建着一座水泥拱桥。我们村里的
孩子都喜欢在这条河中游泳。说起游泳能手,可要算我的好邻居——小 菊了。
这种照应形式,文章一下笔,就“书归正传”、开宗明义,照应题 目,便于把文章写得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有助于一下子吸引住读者,
能有效地避免“偏题”现象。行文当中,时刻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与题
目相照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而且有利于把文章写得简练、集中; 如果不注意照应题目,就容易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错误。
(2)考虑好尾题照应。 尾题照应,就是使文章的结尾与题目相照应,通常又称“结尾扣题”,
即结尾点明文章题目的含义。如:
题目:理发员叔叔真好
结尾:理发员叔叔真好,他有一颗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心! 题目:我是这样的人
结尾: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长得像男孩子,性格也像男孩子。 文章结尾,归纳全文,照应题目,具有强调中心或画龙点睛的效果,
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利于读者理解内容,掌握中心,受到
感染;具有收拢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放得开、收得拢,严密紧凑,浑然 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考虑好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如文章开头交代背景,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说明道理等,在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一下,与开
头相应和,使文章浑然一体。
首尾照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圆合照应。即首尾内容圆合为二。如,《我是这样的人》: 开头:我的性格不像一般女孩子那样温文尔雅,生得浓眉大眼,声
音洪亮,做事总是粗手粗脚的,有点像张飞,所以我就获得了这个“张飞”的雅号。
结尾:好了,我的自我介绍结束了。对啦,还要声明:现在同学们不叫我“张飞”了,而叫我“小健将”了。我已是训练有素的、名副其
实的体育尖子了。
②重复照应。即结尾再次重复开头的内容。如,《我爱家乡的景色》: 开头:我的家乡位于北京东北,是密云境内的一个小山村。哪里的
景色可迷人啦! 结尾:我爱家乡迷人的景色。
③因果照应。即开头交代事情的起因或结果,结尾点明事情的结果 或原因。如,《家乡变了样》:
开头:过去,我的家乡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穷山村。这些年,家乡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尾:感谢共产党,是党的富民政策使我的家乡变了样。
④问答照应。即开头设问,结尾作简要概括的回答。如,《向大家 介绍我》:
开头:我是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年级,说话就要小学毕业啦。你们 想认识一下我吗?想知道我的一些“秘密”吗?
结尾:这就是我,一个爱美、遇事爱掉“金豆子”的小姑娘。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照应形式外,构思布局时,还可以考虑一下总分
照应(总述与分述相互照应),伏笔照应”(前有伏笔、暗示,后有交
代、照应),反复照应(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或事物,突出中心主题,
有意将重点内容进行两次或多次的重复)。
【思考练习】
(1)“照应”指的是什么?构思布局时,需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照 应,考虑好每一方面的照应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拿出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的文章,认真读一读,想想文中运用 了哪些形式的照应,哪些地方还缺少照应,然后动笔改一改。

59.考虑好如何点题
点题,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文章题目的含义。由于题目的含 义往往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与主题思想相关。因此,点题恰到好处,
就犹如画龙点睛,既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又会方便读者阅读,给他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构思布局时,如何设计点题呢?
(1)在点题的位置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①在文章开头点题。如《小草》一文的开头:“很多人爱花,因为 花朵鲜艳多彩;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姿。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
小草。”文章一开篇,就开宗明义,点出题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
②在文章当中点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个伟
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
段话,不仅揭示出了邱少云牺牲的伟大意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加 强了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③在文章过渡处点题。如《爱美的妈妈》一文中的过渡段:“这就 是我的妈妈,爱整洁,讲仪表。不过,你可千万不要认为我的妈妈只讲
外表美,她的心灵更美。”这段话,不仅点明了题意,而且将文章前后 内容自然、紧密地衔接起来。
④在文章结尾点题。如《谢谢您对我的帮助》一文的结尾:“手中 的考卷就要答完了,让我在这有限的几分钟内,对您衷心地说一句:‘谢
谢您,敬爱的王老师,感谢您 6 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段话
既归纳了全文内容,又点明了题意,也写出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在点题的形式上,除一次性点题之外,还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情 况:
①在首尾同时点题。如《难忘的一件事》,开头:“我经历了许许 多多的事,其中大多数已经模糊不清了,只有这件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结尾:“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它将铭刻在我的脑海深处,永远提醒
着我要做正直的人。”这样,首尾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了中 心,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在记叙的过程中逐一点题。如《老水牛爷爷》一文中:写他“尖 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的胡须”,点出“老”;写他“会凫水,而且凫
得特别出色”,点出“水”;写他“脾气很怪,真像牛一样”,点出“牛”;
写他“辈份最大”,点出“爷爷”。在记叙中逐一点题,文章恰似一出 儿徐徐展开的话剧,引读者循文生情,渐入佳境。
(3)在点题的表达方法上,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①通过叙述点题。如《草原》一文的开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里用叙述的方法点题,话语中流露出第一次见到向往以久的草原的兴 奋之情。
②通过描写点题。如《我的爸爸》一文的开头:“我的爸爸今年 36
岁,中等身材,乌黑的头发,一双明亮的眼睛衬着白皙的皮肤,显得十
分慈爱、可亲。”这里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点明题意。除此之外,还可
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点题。当然,也可以通过描写环境、景物含蓄点题,或通过侧面描写间接点明题意。
③通过抒情点题。如《我爱我的老师》的结尾:“刘老师啊,我的 好老师!您不但教我知识,还时时刻刻以自己的言行教我如何做人,教
我如何关心他人。我从心底里喊一声:“刘老师,我爱您!”作者直抒 情怀,点明题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④通过议论点题。如《记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的结尾:“‘在没 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是啊,人间自有真情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不就会
变成美好的人间了吗?”这段议论,既点明题旨,也使文章增添了光彩。
(4)从修辞的角度上,还可以考虑以下点题的方法:
①运用“反复”点题。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在开头、中 间和结尾都写了“别了,我爱的中国!”这样“反复”点题,不仅表达
了作者离别祖国的痛苦之情,还使文章完整如一,增强了抒情效果和感 染力。
②运用“引用”点题。如《桂林山水》开头:“人们都说:‘桂林 山水甲天下’。”作者引用名句点题,言简意赅,既赞美了风景如画的
桂林山水,又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
除“反复”、“引用”之外,还可以考虑运用比喻、拟人、一设问、 反问、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来点题。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法点题,总之,点题要与具体描 述、具体事例的记叙紧密结合,使双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决不能空
喊口号,唱高调儿,说套话、大话。
【思考练习】
(1)“点题”,指的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构思布局时,如何 设计“点题”?
(2)拿出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的文章,认真读一读,想想文中运用 了怎样的点题方法,在此方面还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60.列好作文提纲

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 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 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
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 儿。这些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
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呢?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 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 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 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
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 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
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 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 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 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同学们看一看,下面就是一则比较优秀、实用的作文提纲: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
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
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周丽同学热心照顾我。(重点段)
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
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详)
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
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
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 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 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
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 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三,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制定作文提纲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 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文章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
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
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 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
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 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
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
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 文”的习惯。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就容易做到 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
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 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就提示同学们: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平时要这 样,考试或参加作文竞赛更要这样。要重视从五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练
习不打草稿、依照作文提纲直接成文。
【思考练习】
(1)制定作文提纲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制定作文 提纲要注意哪些问题?
(2)以《我为红领巾增光彩》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作文 提纲。

(四)方法和技巧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观察、认识生活,积累 生活经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有了
米,并不等于就有了香喷喷的米饭;观察、认识到的事物,并非就一定
都能用语言文字很好地表达出来。这是经常遇到的,也是很自然的现象。
因为作文是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写好作文,除“写
什么”之外,还有一个“怎么写”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作文的“形式” 问题。
写文章要先有内容,内容是第一位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第二 位的,它反作用于内容,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恰当,文章才能更好地
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离开了恰当的形式,作文内容也就不可能很好 地表现出来。
形式,包括文章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段和语言这四个要素。下面, 我们单讲记叙文的表现手段,即写作方法和技巧。

61.学会使作文情节曲折

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 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
有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观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 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趣盎然。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内容生动,
而且情节曲折,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
动人心弦、摄人心魄。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帐, 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小作者在安排情节上有什么特点,能 否从中悟出一些使作文情节曲折的方法:

我真没想到

“通知家长,今天下午来学校开家长会。”老师郑重地说。“家长 会”,多么讨厌的字眼儿。唉,今天又有“好受”的了,爸爸又该打骂
我了。我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乱槽槽的。
到了家,我用很小的声音告诉了爸爸。爸爸瞟了我一眼,“让你妈 去!”“妈妈下午五点才下班,还是您去吧。”爸爸没有言语。
下午,爸爸去了,我在家等着吧,肯定没有好结果。我清楚,每次 家长会,老师无非是表扬先进,揭差生的“老底儿”;每次爸爸、妈妈
开会回来,对我不是打骂就是“给脸色”。看来今天也不会例外。
将近五点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呀!受苦的 时刻到了,等着打骂吧,我做好了思想准备。爸爸推开门,表情阴沉,
没有说话,顺手又把门关上了。此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爸爸面
对我站了一会,表情又一点点缓和下来。我觉得有一线希望,就试探着
问:“爸,老师说什么呀?”“你甭问了,反正爸爸不会打你的。”我
好奇怪:今天爸爸怎么变了?这时爸爸又问我:“今晚想吃什么?爸给
你做。”“我想吃的多着呢,您随便做吧!”从此后,爸爸再没有打骂 过我。
我真想问问爸爸:您怎么不打我啦?可我始终不敢。直到现在,我 也不知道那天老师到底说了些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小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 的呢?在安排情节上,作者采取了欲扬先抑、欲喜先悲之法。行文时,
作者先通过自己的心理描写,步步铺陈,尤其是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地
描写,以渲染情节气氛。如文章中,随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愈来
愈沉重;当爸爸从学校回来、进屋又顺手把门关上时,屋内的空气像是
凝固了,“我”的紧张程度也达到了高潮。而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我”
的预料,真是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这样,文章便自 然地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
为使文章情节曲折有秩,除采取欲扬先抑方法之外,同学们还可以
在安排材料的顺序上动一番脑筋。如:变常用的“先因后果”的顺序为“先果后因”;变常用的“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为“倒
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的关键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头一步一步地记叙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
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开头就引起人的注意或造 成悬念,吸引读者带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或“这是怎么回事”
的疑问读下去;这样,既加深了读者对结局的印象,突出了中心事件,也有效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把常用的记叙顺序练习熟了,才可以学习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要根据文章中心和表达的实际需要,来
安排新的记叙顺序,或是为了突出结局、关键部分的效果,或是为了让
读者带着追问原由的念头看下去,总之,不能单纯追求“曲折”;要注
意由“结果”转入“起因”,由“倒叙”转入“顺叙”的衔接、过渡。
【思考练习】
(1)情节曲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作文 时,怎样才能做到“情节曲折”?
(2)以《原来如此》或《一场虚惊》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先列提 纲,情节要曲折。

62.学会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
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
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 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
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 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
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
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 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
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
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
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
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 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
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
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
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
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 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 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 10 天造好 10
万枝箭;诸葛亮说只 用 3 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 3 天
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 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 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
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 读。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 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
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悬念?怎样设置悬念?要注意什么?
(2)以《神秘的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 习正确使用悬念手法。

63.学会巧设伏笔
伏笔,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
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致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没有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
怎样设置伏笔呢?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
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如《我的 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
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
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
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
可能被敌人发觉。”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
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
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 呻呤”埋下了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设置伏笔。如《夜莺之歌》一文,开头写小夜 莺“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这就为下文小夜
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正因为他的
衣服是绿色的,跟树叶差不多,所以钻进树林就不易被发现,便于隐蔽。
③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写五壮 士完成掩护任务之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
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就告诉我们:五壮士将面
临后有追敌,前是悬崖的绝境,暗示故事结局将是五壮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穷人》一文,开篇讲渔夫的妻 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时,写道:“桑娜沉思着:丈夫不
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
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
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划
着十字。”这段心理描写,既讲了桑娜一家家境穷困,又讲了她对丈夫
十分疼爱。这就为她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时,所产生的忐忑不安的 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设置伏笔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伏笔要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 系,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埋设事情发展
过程的“诱因”、“条件”,或暗示事件结局、为人物安排后路,等等, 总之不能节外生枝。
【思考练习】
(1)什么是“伏笔”,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巧妙地设置伏笔?
(2)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使用设置伏笔的方法。

64.学会使用对比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这就叫
做对比或对照。对比,原本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是针对语句而言的。
但人们完全可以将这一语言的修辞方法扩展为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
运用对比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
而且便于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文章的思想倾向。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对比”的特点及作用:

大家都夸她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到利华商场买东西,顺便路过菜市场买 点芹菜。我正挑选着,就听有人说:“同志,你交税了吗?我回头一瞧,
原来是一位做税务工作的阿姨。她脸上带着笑意,正和一个卖蘑菇的小
贩说话。只见那个小贩嘴里叼着烟,不时地吐着烟圈,好像税务员跟别人说话似的。
那位税务员又耐心地说了声:“同志,请你交税。”这回,那个小贩可烦了:“交什么税,我早交过了。”说着,他坐在板凳上,翘起二
郎腿。税务员阿姨还是那么耐心:“你说早交了,帐单上怎么没有,要不要去税务所核实一下?”
小贩一听这话,不再悠闲地吸烟了。他往左右看了看,然后从蘑菇堆里挑出两袋鲜蘑菇,直往税务员手里塞,嘻皮笑脸地说:“小意思,小意思!请笑纳。”税务员阿姨没有接,反而严肃地对小贩说:“我是收税的,不是收礼的。”小贩蔫了,乖乖地交了税。
税务员阿姨走后,人们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税务员真负责。” 还有的说:“所有的税务员要都像这个税务员就好了。”
我买了菜,来到利华商场门前。门前围着许多人,原来一个卖菜的 小贩又在和那位阿姨纠缠。咦!不对劲,卖菜的小贩怎么管她叫姐姐?
哦!原来卖菜的小贩是她的亲戚。“大姐,就放我一回吧?”卖菜的央
求着。“不行,”税务员阿姨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你若不交,我先
替你交了。”说罢她从上衣兜里掏出钱放在钱夹里。”这一举动还真灵,
他连忙说:“还是我自己交吧。”“就这一回,下不为例。”税务员阿 姨对卖菜的兄弟认真地说。
税务员阿姨收了钱,随后向其它小摊走去。围观的人不住地点头, 啧啧称赞,我也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短文中,作者将税务员阿姨收“生人”的税与收“兄弟”的税这两 件事进行横向对比,于是,便鲜明、有力地表现出那位税务员秉公执法、
不徇私情的品格。
怎样使用对比呢?对比的使用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
如写《我的家乡》一文,作者将高大敞亮的校舍与校舍旁边低矮潮湿的村部进行对照,这样就把家乡人民重视教育、“穷什么不能穷教育”
的思想品格,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写《我的好伙伴》一文,
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
的反差。这样,“好伙样”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起来了。
(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 如写《我家的变化》一文,作者将自家前些年生活的窘境与今日的
家庭现代化进行对比,生动地反映出改革开放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好
处、实惠。又如写《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写在王老师当班主任前,
“我”的学习成绩很差,险些留级。接着写王老师当了班主任后,“我”
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逐渐提高了学习成绩,并感觉到了读书的乐趣。
这样通过自身前后纵向对比,既说明了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有力 地表现出对新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 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
己却舍不得随意添置一件新衣服(横向对比);从前“算着”花钱时妈
妈是这样,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仍是这样(纵向对比)。又如写《介绍
我自己》一文,作者写自己从前整天吵着妈妈要新衣服,却不重视学习
成绩(横向对比);现在自己懂事了,看重的是品学兼优,穿的只要整洁就行(纵向对比)。
使用对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①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
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②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
真、失理,为表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如写家乡、家庭或某人发生 的变化,不能不切实际地把几年前的情况写得一塌糊涂。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比?怎样使用对比?需要注意什么?
(2)以《一次难忘的活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练习将横向对比 和纵向对比结合起来运用。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65.学会借用“他山之石”
同学们作文时,可能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选好材料以后,却展不 开文章思路,不知从哪儿下笔;有时虽然有了思路,可又觉得俗气,缺
少新意。这是一个构思、布局的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
如何使文章情节既符合题目要求,又别出心裁呢?想开去,巧借“他山之石”——以他人的优点来补救自己的短处,或以他人的短处来引发
自己正确的言行心理,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假如我是班长
我们班的纪律、学习空气实在差。例如我是班长,会怎样做呢? 有一次,老师到别的班去听课,给我们留了不少的作业。班长王立
明只想着他的作业,一点儿也不管那些说话、下位的学生。我想:假如
我是班长,我决不能只单单想着自己的学习,还要想着大家,想着维持班集体的纪律;这样才算是一个称职的班长吗!
我跟班长是很要好的伙伴,于是下课我对他说:“咱们班的纪律、学习这样差,你也不想想办法,太不尽职了吧!”他满不在乎地说:“现
在谁管谁呀!都快期末考试了,我不顾自己的学习,管他们干什么?难
道他们将来考上大学能让我也上大学吗?我看你也顾顾自己吧,每次考
那么点儿分!”听了他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假如我是班
长的话,我一不能自私,二要虚心接受大家正确的意见,决不能讽刺、 嘲笑差生。
还有一次,下课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打起架来。我看老师、班长都 不在,就上前去拉架。谁知,好心不得好报:我给他们劝架,他们倒说
我不是班长,多管闲事。我好委屈呀,心想:这时我假如是班长的话, 那该有多好啊!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说我真的当上了班长,还是大家一致选
举的。我笑呀、笑呀,直笑到醒来。我把梦说给妈妈听,妈妈却说我:“把自己管好就行了,非想当什么班长,‘官迷’,我看你还是早点儿
断了这个念头儿吧!”妈妈怎么也不理解我?当班长不是为了自己争名 夺利,而是为了要把班集体搞好,成为学校的先锋。
同学们,我想得对吗?哪一天你当上了班长,会像我想的这样去做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这个题目,作文时是很不容易展开思路、写出 有新意的文章来的;弄不好,文章还会写成缺少具体事例、说大话、空
发一些议论的“流水帐”。而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借‘他人之短’来 引发自己正确的言行心理”的写作方法:
先写现任班长如何自私、对工作不负责任,又不听别人建议,还讽 刺嘲笑他人一事,引出自己假如是班长会怎样做的心理;接着写自己给
两个同学拉架,反受奚落一事,引出自己“当时假如是班长的话,那该
有多好啊”的强烈思想感情;最后写自己连做梦都想着当班长,妈妈却笑自己“官迷”一事,引出自己当班长是想更好地为班集体,为广大同
学服务的一席话。
全文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特别是在表达方法上,叙、议结合,环 环紧扣,很有新意,准确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思考练习】
(1)借用“他山之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在什么情况下 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2)以《我要向他(她)学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习“借 用‘他山之石’”的方法来写。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66.学会使用衬托
画花总要画绿叶作陪衬。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作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如此。作文时,为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常常
要用其他人物或事物来陪衬、对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衬托(或烘托、映衬)。
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记叙,从侧面形容、宣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
提高文章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怎样使用衬托呢?衬托的使用形式主要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如《松坊溪 的冬天》,文章一下笔并不是就写松坊溪冬天的美景,而是用了很多笔
墨去描绘松坊溪平时优美的景色,然后再写雪后松坊溪的美景。这就衬 托出雪后的松坊溪更美。
(2)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 陪衬。如《小站》:文中写在列车经过小站这一转瞬间,“你也许看到
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
而来的山岩和巨石。”这是用“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来反衬车站的“小”。文中写“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
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
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这是用到处“光秃秃的石头山”来反衬 小站的“美”,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除以上两种衬托形式外,还有“以虚衬实”、“以静衬动”等形式。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着力写小女孩 5
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妙 幻景,及“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冻死街头,以她的幻景衬托现实,
幻景愈美好,愈突出现实的冷酷,小女孩的悲惨;《观潮》一文,写潮
来之前钱塘江江面平静、薄雾笼罩,完全是为了反衬大潮来时的奇特、 排山倒海的气势。
衬托手法在具体用于写入文章时,一般又有以下几种使用形式:
①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可以用一人衬托另一人,或用一人衬
托几人;也可以用几人衬托一人,或用多人衬托一人。如:《少年闰土》,
写“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
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作者强调“我”
空虚、知识贫乏,目的就是与闰土形成对照,反衬闰土知识丰富,表达
自己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之情。《我的心事》一文,写姐弟俩和“我”
互相许愿,以及各自如何对待自己的诺言。全文以“我”作陪衬,突出
了小姐弟俩说话算话、坚守诺言的好品质。《草船借箭》一文,写周瑜
施“毒计”终被击败,鲁肃对立军令状疑虑、对“草船借箭”迷惑不解
到赞叹不已,曹操奸诈无比却也中“计”。全文对周瑜、鲁肃、曹操三 人的刻画,都从不同的侧面衬托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以上三例如果分别称为“一人衬一人”、“一人对两人”、“三人 衬一人”的话,那么《跳水》一文可谓是用甲板上被“吓呆了”的众人
来衬托沉着镇静、急中生智的船长一人了。
②以景物、环境描写,交代背景等来衬托人物。如《草原》一文,开头着力描写草原的美丽景色,这与下文描述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
热情欢迎、殷切款待客人有密切的联系。作者以写草原之美,生动地衬
托出蒙古族人民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又如《飞夺泸定桥》
一文,写天黑、下雨、路泥泞,泸定桥离水面几十丈高、没有木板、摇
晃难行,大渡河水流湍急、叫人心惊胆寒,对岸山势险峻、易守难攻,
守敌狂傲嚣张等,都很好地反衬出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压倒一切、所 向无敌的革命精神。
使用衬托时需要注意的是:衬托不同于对比,它有主次之分;作陪 衬的事物、人物,总是用来说明或突出被陪衬事物、人物的。因此,运
用衬托手法,要宾、主分明,作陪衬的事物或人物,与被陪衬的事物或
人物,要让读者一看便清楚;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被陪衬的事物 或人物。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衬托?怎样使用衬托?使用衬托时需要注意什么?
(2)以《让我____的一个人》(如敬重、厌恶等)为题,写一篇记 叙文,要求用上衬托的手法。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67.学会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同学们知道了如何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也懂得了外貌描写是刻画、 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作文中经常要用到的。但是不少同学
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仍总是不尽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外貌描写无 目的,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
外貌描写既然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那么它就要为表现人物特点 服务,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具体地说,那就是:要通过外貌描
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富有立体感,更丰满,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身世(经历及遭遇);要通过外貌
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心情、内心世界(心情异常、心理活动
不同,必然会导致神态的变化);要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
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总之,外貌描写要有的放矢,要与表现人物
的特点、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融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外貌描写就成 了文章中的一个累赘。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多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高 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看到鱼“喜出望外”→“皱紧
眉头硬咽下”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看我们不吃鱼便“收敛了笑容,眉
头拧成了疙瘩”→看到我们喝下鱼汤“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
了一丝笑意”→已经“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
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样,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就准确地揭
示出老班长长期过度操劳的经历,以及人物舍己为人、心中只有他人的 崇高品德。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外貌描写的特点,及对 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爷爷

我的爷爷今年 67 岁了,可是他爱下棋的习惯一点也没有改变,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棋瘾反而越来越大,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天刚吃过早饭,爷爷就捧起棋盒哼着小曲走出家门。不用问,爷 爷又去找邻居杜爷爷下棋了。
转眼到了中午,炒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奶奶叫我:“搏洋呀,快去 叫你‘见棋就没命’的爷爷回来吃饭。”我三步并作两步跑下楼,来到
楼前的小院。
爷爷和杜爷爷正坐在一棵大槐树下下棋。爷爷右手拿着一枚棋子,左手托着腮,凝视着棋盘,像一尊雕像一般一动不动。我悄悄走到爷爷
身后,轻轻地叫:“爷爷!”爷爷丝毫没有发现站在身后的我,还处在深思中。我只得贴在爷爷耳边大叫一声:“爷爷!该回家吃饭了。“啊”,爷爷如梦方醒,“不去,不去!棋没有下完,吃什么饭!”
回到家里,我见到奶奶已将饭菜摆上了桌,正冒着热气呢。我又第二次叫爷爷回家吃饭。我来到楼下,见爷爷正在摆棋子,连忙大叫:“爷
爷,反正还没有下呢,快回家吃饭吧!”杜爷爷也忙说:“老赵,小孙
子来叫两遍了,明天再下吧。”“不行,今天没有下过瘾,不吃饭!”
爷爷和杜爷爷又下起了棋。
无可奈何,我和奶奶先吃了饭。饭后,奶奶睡午觉,我看起电视节目。十二点多了,爷爷才喜滋滋地从外面回来,见到我就报喜讯:“搏
洋啊,今天爷爷可连赢三局。”“不吃饭了?”我生气地问到。“那不 吃就不吃呗。”
瞧瞧,这就是我那爱下棋的爷爷。

这是一篇十分出色的短文。文章很重视通过正面描写爷爷的语言、 动作来表现人物,尤其重视通过描写爷爷的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突
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爷爷右手拿着一枚棋子,左手托着腮,凝视
着棋盘,像一尊雕像一般一动不动。”“爷爷丝毫没有发现站在身后的我,还处在深思中。”当“我”贴在他耳边大叫时,爷爷才“如梦方醒”。
十二点多了,爷爷才“喜滋滋”地从外面回来。这些神态描写,将“下
棋胜过吃饭”的爷爷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展现出人物的个性,又使人物 的形象跃然纸上。
从外貌描写的特点上,以上列举的两例,又提醒我们:要依据人物 的品质特点,选择表现中心的外貌,有重点地进行描写,不能面面俱到;
要把外貌描写同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
使人物有血有肉,生动传神;不仅要重视在文章开头描写人物外貌,更
要重视在行文过程中,多次地、及时准确地刻画人物动态外貌——神态 的变化,把外貌描写同文章故事情节推进紧密结合在一起。
【思考练习】
(1)外貌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何通过外貌描 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有没有外貌 描写,外貌描写的语句是否妥当,是否为表现、突出中心思想服务。如
果没有或不是,动笔改一改。

68.学会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语言是心灵的“门户”,是直接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 同学们是懂得的。既然如此,在作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同学们就要重视、
学会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形象,进而达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
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塑造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具体地讲:就是要通过直接描写人物说的话——独白或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
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及道德品质等;使读者通过“闻其
言”,就能够“见其人”——即读了或听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就仿佛看 到了那个人。
如《忆铁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他(铁人)王进喜笑着 说:“有什么办法?咱们是共产党员嘛!这些不上串的事,总得有个人
管嘛!家属大嫂没柴烧,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着冷了。咱们不能把马
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子里嘛!”这席话,生动地刻
画出了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中的优秀品质,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 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

爸爸——“老磨”

我的爸爸是一名出租汽车司机,无论干什么事,都慢条斯理的。为 此家人给他起了个绰号:“老磨”。
别看爸爸是个司机,我可一点光都没沾上。每天上学,我都要步行 二十分钟,即使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来不接送我。为此,同学们曾给我
出过许多主意,想过许多办法,可爸爸却总是说:“接什么,二十分钟就走不动了,将来还能干什么?”说得我哑口无言,没办法,只好继续
坐我的“11 路”人力车了。
可对于别人的事,爸爸却是有求必应,有时,还会“自己送上家门” 呢!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爸爸开车带我去天津接姥姥。车刚开上京津 高速路不久,就见前边不远处有一辆汽车被浓烟包围了。“不好,车着
火了。”话音未落,爸爸加快了车速,转眼间,停在了那辆汽车后面 50
米的地方。他推开车门,一个箭步冲到车尾,取出灭火器,三步并作两
步地冲到着火的汽车旁边,举起已打开的灭火器,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
作。此时,他平时那慢吞吞的劲儿一点都不见了。可能是火太大了,不
一会儿,爸爸的灭火器就用完了,可火势仍在继续着,急得车主围着汽
车直跺脚。见此情景,爸爸又转身跑到路中央,挥手截车。一辆车停下
了,又一辆车停下了??大约过了十五六分钟,火终于被扑灭了。车主 拉住爸爸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点着头。
事后,那位车主还给爸爸的单位写了一封表扬信。我和妈妈都说:“这回‘老磨’可风光了。”爸爸却说:“风光什么,我可不是图个什么表扬,谁没个难事。”
你们看,我的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人。

这篇短文,先后只两次描写了爸爸的语言。“接什么,二十分钟就 走不动了,将来还能干什么?”语言精练又极富有执拗、一锤定音的个
性特点,既表现出了爸爸公私分明、以公事为重的品格,也写出了爸爸
对“我”的从严要求。“风光什么,我可不是图个什么表扬,谁没个难
事。”语言淳朴无华、实实在在,却极为准确地刻画出了爸爸乐于助人
又不图表扬、有恩于他人又不图报答的性格特点。将前后人物的语言描
写两相对照,爸爸坚持原则、淳朴厚道、以助人为快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以上列举的两例,也告诉我们:
(1)描写人物的语言不能是“废话”。写废话,与中心无关,也无 益。一些纯属交代情节的语言,一般没有必要让文章中的人物去说。让
文中的主人公“说”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对主人公在生活中说的每
一句话,要动脑筋思考,加以精心筛选,选择出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特点, 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
(2)描写人物的语言不能是“大话”,“套话”。大话不可信;套 话没有个性,不能为中心服务。好的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在特殊
情境中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语言描写才能更好地为表现人物、突出
中心思想服务。决不能把不切合当时情境、人物性别、身份、性格的大 道理,硬安排到文章中。
当然,要做到以上两点,日常的观察、思考和积累是前提。平时对 周围人留心观察,不仅要听人物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还要动脑思考他
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出的人物语言,才真实、准确、生动,才能使读
者读其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物的形象才会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 的印象。
【思考练习】
(1)语言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何通过语言描 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找出不能为中心服务 的废话、大话、套话,围绕中心动笔改一改。

69.学会通过行动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行为意表”——行动是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思想品质直接 的外在表现;行动描写是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
段。这些,同学们都懂得。可是,同学们在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方 面,还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或是通篇、整个段落只是平淡而空泛地叙述事情的始 末过程,缺少具体的人物行动描写,使文章不能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
文中主人公的形象苍白无力,难以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或是良莠不分,
也不管与表现中心是否有关,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一股脑儿地写进文章 中,致使文章拉拉杂杂,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被淹没其中。
如何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呢?大家读读下面这 篇短文,想想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发生在节日里的一件事

妈妈是个医生,平时工作可忙了。今天是国庆节,妈妈答应带我去 天安门看灯。刚刚下午四点,我就拉着妈妈迫不急待地走出家门。
忽然,一位穿着白大褂的阿姨匆匆忙忙地跑到我家,气喘吁吁地对
妈妈说:“来了一位重病人,正在心电图室抢救。”妈妈一听,急忙拉着我跑向医院。
一进心电图室,我就看见一位病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不时发出 痛苦的呻吟。妈妈推来一台机器迅速连上了病人,按了开关。荧光屏上
显示出几道绿点,还一跳一跳的。我知道那是病人的心脏在跳动。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几位护士阿姨忙着给病人输液、输氧和吸痰。
忽然,荧光屏上的绿点不跳了。“不好,心脏停止跳动。”妈妈一步迈到病人身边,双手按在病人胸前,一下一下为病人做胸外按摩。心电图
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可阿姨们忙而不乱。有的为病人量血压,有的
给病人做人工呼吸,还有的给病人打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慢
慢地病人的心脏开始跳动了,病人睁开了眼睛。这时,妈妈才擦了擦头
上的汗,眼睛又盯住荧光屏。妈妈和阿姨们一直忙到病人情况平稳,被 送进了病房,才松了口气。
离开医院,妈妈拉着我在街上默默地走着,树上的彩灯照着妈妈疲 倦的身影。妈妈带着歉意对我说:“真对不起,没带你去天安门。”我
急忙说:“没关系,以后可以再去。”大街上灯火辉煌,从一家家敞开
的窗口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我在心里说:“你们知道在这节日之夜有 多少人在忙碌吗?”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明白了,正是妈妈和千千万万的 叔叔阿姨们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我长大了,也要
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这是一篇十分生动、感人的文章,通过记叙节日里抢救危重病人一 事,赞扬了妈妈等一群人救死扶伤、讲求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
在写作手法上:面对众人,作者着重写的是妈妈;在刻画妈妈的形象时,
作者又着重采用了行动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妈妈一听,急忙拉着我跑向医院。”“妈妈推来一台机器迅速连上了病人,按了开关。”“妈
妈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妈妈一步迈到病人身边,双手按在病人
胸前,一下一下为病人做胸外按摩。”通过这些行动描写,急患者之所
急、遇事沉着镇静、技术精湛纯熟的人物形象,便脱颖而出,淋漓尽致 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篇短文,提醒我们:
(1)在记叙事件、表现人物时,要依据材料的特点(即最适于运用 行动描写),变作者自己空泛地叙述介绍为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让人
物的行动去“说话”。这比作者自己唠唠叨叨的叙述更有说服力。
(2)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性格特点,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的行动,纳入文章,进行具体描写。不能不分轻重,把人物所有的动作
都具体描写下来。
(3)在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的行动时,要写出人 物“做什么”,而重点是写清楚“怎样做”的。只有这样,人物的行动
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要对生活中人物的各种行动仔细观 察,同时认真思考、理解不同的行动所反映出的人物的不同心理。这样,
在作文中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才会运用自如。
【思考练习】
(1)行动描写为什么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同学们在此方面 经常会出现哪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如何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突出中心思想呢?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在通过行动
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没有令自己“遗憾”之处。 如果有,动笔改一改。

70.学会通过心理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心理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写法。跟语言、行 动描写相比,它更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斗争,不但可以把
人物写“活”,而且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读
同学们的习作,感到大家在运用心理描写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主要的表现是:
第一,在写人(写他人)叙事(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忽视心理描写,就事论事,没有写出自己在此事之前、之中、之后是怎么
想的。
第二,在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时,口号化,表面化,有时又不惜弄虚 作假:明明自己心里没有那么想,却偏要写自己是那么想的;有时故意
抬高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写得挺高尚;为了衬托他人,有时却又成心贬 低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写得很肮脏。
第三,在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时,真的“钻”到了人家的脑子里, 把自己的心理强加在他人身上。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的: 发生在家里的一件小事
一天晚上,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忽然听到一件什么东西摔在地上,声音特别大。
原来是奶奶在收拾屋子时,不小心把暖壶打碎了,热水洒了一地。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闻声赶到,一看,连忙问:“妈,您没事吧?”“没事。嗐,老了,不中用了。”妈妈让我把奶奶扶到沙发前坐下,然后赶
紧洗了洗面手,拿笤帚扫去了地上的碎片,又不声不响地用墩布把地拖 净。
不大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他见气氛有点不对头,就问妈妈是 怎么回事。妈妈悄声把经过告诉了爸爸。我想爸爸可能要埋怨奶奶一顿。
我想错了,爸爸走到奶奶跟前,关切地说:“妈,不要紧的。您伤着了
没有?”“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妈,我看看您的手,烫着了吗?”妈妈也走过来,关切地问。奶
奶忙把手背了过去。我把奶奶的手伸给爸爸、妈妈看。只见奶奶的小手
指上划了一小道血口,流了血,血口的边缘很红。“妈,您怎么不早说
呢!我给您包上。”妈妈说完就找来纱布,小心翼翼地把奶奶的手包上 了。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
屋里又恢复了平静。我真为妈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

这是一篇清新秀美的小文,读来令人激动、钦羡。文章之所以能够 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和意。而这一切,又
都是小作者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善于运用心理描写的结果。
文章中,通过描写妈妈、爸爸一系列的行动和语言,真实而准确地 表现出父母发自内心地对奶奶关切和体谅的心理;
通过描写奶奶的语言(“没事。瞎,老了,不中用了”“我没事,忙你的去吧。”)、动作(奶奶忙把手背了过去)和神态(奶奶擦了擦眼睛,笑了),真切而生
动地写出奶奶由自责到激动、欣慰的心理。
文章中,还先后两次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先是猜想爸爸可 能要埋怨奶奶一顿,结果事实很快证明自己想错了;最后写“我真为妈
妈、爸爸这样孝顺、关心老人感到高兴”,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抒 发了自己对爸爸妈妈、对温馨家庭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从这篇短文的写作特点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写人叙事时,要特别重视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突出中心 思想。在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不但要写清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
还要写出自己在做此事之前、之中、之后的心理,即写出自己为什么要
这样做。在记叙看到的、听到的人或事件时,也要把自己“摆进”文章
中去,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我”的心 理映衬、烘托主要人物的品质,突出或点明中心思想。
(2)在叙事过程中,要如实地描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活动。是怎么想
的,就怎么写,不虚伪,不造作,不夸张,不掩饰。要写出自己的童心、
童真。故意抬高自己(口号化、表面化)或成心贬低自己的做法,都是 不可取的。
(3)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时,要慎重、客观,不能以己之心,强为 人意。小学生作文,采用的大多是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口
气来记叙)的写法。由于“我”不能钻到他人的脑子中去看,所以采取
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以“他想”的形式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必
须要在描写人物言行神态方面下功夫,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表 情和体态,去揣摩、推测,这样才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思考练习】
(1)在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方面,同学们的习作 常会出现哪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何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
心思想呢?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文中在通过心理
描写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没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果有, 动笔改一改。

71.学会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叫生活环境,它有大小 之分,大到社会发展形势、社会风尚,小到一街一市、一院一室;自然
环境,主要指气候、地理和各种自然景象变化。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
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环境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所进行的描写。 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中心思想,大致可采取如下两种形式:
(1)独立成段或较大篇幅地集中进行描写。通过描写环境,展示生
活画面、自然景观,借以赞扬人物,表现文章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小站》一文中有这样几段话: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 241
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 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今早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
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萝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
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蜜蜂嗡嗡
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这是几段典型的集中地大篇幅地生活环境描写。作者按方位顺序介 绍了小站的情况——经过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的站容,突出了这个车
站小而精、美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了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旅客、 热爱祖国铁道事业的精神。
这也提示我们,在进行集中地大篇幅地描写环境时:方位顺序要清 晰,描写的目的要明确。
(2)随着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 境描写。通过描写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
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 40 多岁了。他对我的学习非常关心。 那是四年级时,因为我贪玩,所以功课很差,期末各科平均才 60
多分。老师决定利用暑假给我补一补,免得上五年级时跟不上。 这天外面下着大雨,瓢泼一般。“这不是成心跟我作对吗?”我望
看窗外的大雨嘟嘟囔囔。正在发愁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走,小飙,
我送你去!”我本来不想去了,听爸爸说要送我去,又不好说不去。没
办法,我只好跟着爸爸钻进雨幕。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浇得人睁不开
眼。爸爸尽量把雨衣往我这边挪,生怕我淋透了。快到学校了,我忽然
想起自己没拿课本。爸爸对我说:“你在这等着,我给你拿去。”说着,爸爸把我领到一家门楼儿下面躲雨,自己又转身钻进雨雾里。他一步三
滑地往回走着。突然,他一下栽倒了,又不顾一切地站起来,满身是泥 水。接着,爸爸那跌跌撞撞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了。
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心里热乎乎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文章之所以感人,与事情发生的典型环 境及作者巧妙穿插环境描写是分不开的。作者几次描写环境:“这天外
面下着大雨,瓢泼一般。”→“雨越下越大,浇得人睁不开眼。”→“爸
爸又转身钻进雨雾里。”→“身影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了。”这
样,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映衬出爸爸坚强
的意志,为了“我”的学习、不惧任何困难的高大形象。难怪爸爸的行 动令“我”感动得“眼睛湿润了,心里热乎乎的”。
这篇短文也告诉我们,随着故事情节发展穿插环境描写时:穿插的 时机要妥当;描写的目的要明确;描写的语句要精练,防止喧宾夺主。
【思考练习】
(1)什么是环境描写?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中心思想?描写环境 时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状物或写人叙事的习作,看看文中是怎 样通过描写环境突出中心思想的。文中还有什么问题,动笔改一改。

72.学会通过场面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写人记事(包括写活动)的文章,都是由一个、几个或若干个场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缀合而成的。因此,写好场面,
是出色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前提。有些文章中心思想不突出,人
物形象不突出、不鲜明,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表现事情经过的 重要场面写好。
怎样把场面写好,通过场面描写突出中心思想呢?
(1)安排好“面”与“点”,既要照顾全面(整个场面),又要突 出主要人物(点)。
摄影师拍摄战斗场面时:有时要鸟瞰战场全景,有时要拉近镜头, 拍摄局部厮杀的特殊人物。没有全景,特殊人物就失去了广阔的背景、
陪衬;没有特写镜头,这宏大的场面就显得空洞,主要人物就难以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场面也是如此:写好整个场面的环境、背景、氛
围或人物活动概况,文章内容才丰富,读者才能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
写好典型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才能突出个别,才能有声有色、
有血有肉地把整个场面表现出来,才会让读者对事件的意义、重点人物 有更深刻的认识。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这样一段话:
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 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
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liáo)亮的冲锋号吹响了,
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
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壳。导火索“哧 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
秒钟、2 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 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是一个英勇壮烈的场面,先写董存瑞“舍身”的背景、氛围(桥 高坡滑,无法放置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嘹亮的冲锋号
吹响了,喊杀声由远及近,如果不马上炸掉暗堡,就会阻碍大部队前进,
造成更大伤亡),再写他“舍身”的行为表现。这样,英雄“舍身”的 原因、意义、价值写清楚了,人物的高大形象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只是要提醒同学们:在安排“点”与“面”时,可以先写“面”, 后写“点”;也可以先写“点”,后写“面”;还可以先写“面”,接
着写“点”,然后再写“面”。
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
撤退,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
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
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那个细小的枪
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
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
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战斗进行很久,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这是一个阻击敌人的场面。作者先写“面”——“五壮士”诱敌上
山,凭险阻击,把“五壮士”群体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形象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得活灵活现;接着写“点”——“五壮士”打击敌人时,
每个人具体的神态、动作,生动逼真,突出了“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
仇恨,英勇奋战的精神;最后又写“面”——阻击时间长,敌人前进难, 伤亡大,突出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战果大。
(2)写好双方的表现。
这是对比赛、联欢等场面而言的。因为这样的场面都是由双方参与的,所以在描写这类场面时,既要写好“我方”的表现(有点有面),
又要注意描写“对方”的表现(点面结合)。这样,事件的中心思想、
人物的形象就在这大的活动背景中显现、突出出来。下面这几段话是《拔
河比赛》一文的“经过”部分,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文中环境描写的 特点:
“嘟”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声,比赛开始了。 参加比赛的同学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场上的掌声、欢呼声、加油声响成一片。
第一局比赛五(2)班的同学赢了,我班同学不甘示弱,个个小脸憋得通红。
第二局我打头,心想: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要赢他们。决定胜负的关头开始了。尽管我们咬紧牙关,皱紧眉头,汗水都急出来了,但是
脚一个劲儿地打滑。眼瞅着绳子上的红布条一寸寸地向他们班移去。我
们的李老师更是着急,她用力喊:“加油啊!使劲往后拉!”“完了, 我们输定了。”
“哦!我们赢了。”二班同学兴高采烈地跳起来,高喊着,“我们 胜利了。”声音大得好像让全世界都听到这个喜讯似的。
这几段话先写总的场面;接着略写第一局双方的表现;然后详写第 二局“我方”奋力拼搏的情景,“对方”获胜的喜悦场面。纵观整个“经
过”,照顾双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让人真有身临其境之感。
(3)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切忌过多地发表议论。这一点,
《拔河比赛》的“经过”部分,也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思考练习】
(1)场面描写在突出中心思想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怎样通过场面 描写来突出中心思想?描写时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叙事、写活动的习作,看看文中 的场面描写写得怎么样,是否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了。有问题,动笔改
一改。

7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游记或以写景物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具体展现独特的地域风貌和自 然景色,来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大自然的奇妙。除此之外,在写人记
事的文章里,也往往需要描写景物。在写这些文章时,可以通过穿插景
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为故事发展铺设条件;推动情节发展;
衬托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总之,要借助景物描写,来达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来突出中心思想的:

我的小弟弟
我有一个五岁的弟弟,叫小强。别看他小,但是很愿意帮助人。记 得那是一个夏天,我和弟弟到附近的公园里去玩。这里的景色真美呀!
假山威武地耸立着。柳条在微风的吹动下轻轻摇曳,花儿鲜艳夺目,竞相开放。弟弟拿起一块小石片,侧着身子,举起右手,在空中划了一道
弧线,往河里一投。小石片在水面上前进,激起了层层浪花,好像一艘快艇全速前进!
我们在儿童乐园玩的时候,忽然弟弟不见了,我非常着急,找了半 个小时之后,才发现了他。一问,才知道他去帮助一位小妹妹找妈妈去
了。原来,他在玩的时候,发现一位小妹妹在长椅上哭着找妈妈!于是,
弟弟领着小妹妹去找妈妈。他们到假山,绕葫芦池,过长廊,转了不少
地方,终于找到了小妹妹的妈妈。阿姨高兴地对弟弟说:“谢谢你,小
朋友!”边说边从包里拿出来一袋糖果。弟弟连忙说:“我不要。阿姨,
再见!”说完就跑开了。听了他的话以后,我真高兴,说:“真是个助 人为乐的小雷锋!”弟弟羞涩地笑了,又跑去玩了。
回家的路上,我们都非常高兴。弟弟边走边唱,活泼、天真的样子, 真是可爱极了。树上的鸟儿欢乐地唱着,池塘里的青蛙高声地叫着,好
像在说:“小弟弟,好孩子!小弟弟,好孩子!??”

这篇短文先后两次描写了景物。开头通过描写景物,既衬托出我们 游玩时的愉快心情和弟弟的聪明、灵巧,也为下文弟弟领着一个素不相
识的小妹妹找妈妈写清了环境;结尾通过描写“树上的鸟儿欢乐地唱着,
池塘里的青蛙高声地叫着”,不但渲染了当时的气氛,表达了我们痛快、
高兴的心情,还巧妙地赞誉了弟弟乐于助人的品质,突出了短文的中心 思想。
这篇短文,也提醒我们:
(1)穿插景物描写,目的一定要明确。景物描写,一定要为文章主 线、为中心思想服务。只有这样,写景物才有用途,才能起到“锦上添
花”的作用。脱离中心主题,为写景而写景,不但不能为全文增色,而 且会使文章啰嗦、庞杂。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人记事时,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自然景物,要 有一个“优选”的过程——要拣与事情、人物、中心关系最密切的景物
写进文章,同时要考虑清楚插写这些景物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2)穿插景物描写,时机一定要适宜。可以在文章开头写景,也可 以在文章结尾写景,还可以在文章中间随时插写景物。总之,要随着情
节的展开,在叙事、表现人物的需要处和关键处进行景物描写。
(3)穿插景物描写,形式一定要灵活。可以是简短的一段话,也可 以是一两句话,还可以是一两个词语。总之,在写人叙事的文章里,景
物描写是表现主题思想的辅助手段;因此要做到简练、适可而止,不要 过多地描写景物,以免冲淡文章主要情节。
【思考练习】
(1)在写人记事(含活动)的文章里,插写景物都有哪些作用?如 何通过插写景物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含活动)的习作,看看文中 有没有插写景物,插写的景物是不是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有问题,动
笔改一改。

74.学会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细节,指人物某些细微的装饰、表情、动作、语言和细微的事物。 细节描写,就是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刻画、描绘。
生活中充满了细节,细节描写的使用范围也很广泛。它既可以用于 写人记事,也可以用于写景状物。
表面看来,细节描写无足轻重,实际却是小中见大。它能够使文章 显得更加有血有肉,丰满而漂亮,更富有感染力。单就写人记事来说,
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用来设置悬念,作为伏笔、铺垫,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可以用来揭示人物内心隐蔽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可以用来表现
人物的个性特征、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和精神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高
大丰盈,进而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告辞时,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指周恩来总理)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然后就走进后面去了。
周总理过来把小转椅扶正这一细节,乍看起来似乎很琐细,但实际 包含的意思是很深的:周总理尽管工作了一整夜,已是十分劳累,但仍
遇事细心,对生活琐事也不疏忽大意。这就表现出了周总理一丝不苟的精神,良好的教养和生活习惯。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我的爸爸
我爸复员后,在十六局工作。他十分关心我和弟弟的学习。
那是在前一段的复习时间里。爸爸见我们每天晚上都得背自然、地理和思想品德,早晨起来还得背一会儿,便给我们拿出一盒“蜂王精”,
说:“你和弟弟每人每天喝两瓶儿。”两天过去了,盒里只剩下两瓶儿
了。我对爸爸说:“爸,我和弟弟快把这盒‘蜂王精’喝完了。别这样
早晨晚上地喝了,太浪费了!”“没事,只要你们好好学习,考个好成
绩,爸爸那儿还有九盒‘蜂王精’呢!”我吃了一惊,爸爸买了十盒“蜂
王精”呀,一盒就是十多元钱,十盒就是一百多元钱呢!爸爸为了我们
能考一个好成绩,竟花了这么多的钱。如今他穿的毛衣还是妈妈当年用
白手套线织的呢,戴的还是在部队上发的那顶军棉帽。那双棉鞋是以前 买的,好几年了,直到现在他还穿着。
想到这些,我悄悄提醒弟弟: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爸、妈争光,决 不辜负爸爸、妈妈对咱们的一片爱心。

这是一篇真实而感人的短文。文章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效果,与作 者正确运用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短文前面写爸爸让“我”和弟弟每人
每天喝两瓶儿。因为一盒“蜂王精”内装十小瓶,所以“两天过去了,
盒里只剩下两瓶儿了”。内容真实严密,自然引出下文。后面,作者当
得知爸爸为了“我”和弟弟能考个好成绩,竟花了一百多元钱、买了十
盒“蜂王精”时,笔锋一转,具体写了爸爸穿戴这一细节。这一细节和
文章所记叙的主要内容形成鲜明对照,写出了爸爸情愿自己俭省节约、对我们无限关怀并寄予厚望的品格,也自然引出了文章结尾一段。
从这篇短文中,我们还能够得出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
心思想的一些经验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细节要真实,是确实存在,切不可马马虎虎或添枝加叶。细节 若失真,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2)细节要典型,要以能够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中心思想为标准。 这就要求我们写文章时,不能将生活中的任何细节随意写进文章,一定
要精选,以“细节”显示人物“大节”。
(3)要安排好描写细节的时机,把细节描写与场面、环境、景物等 描写紧密结合,有机融到文章的情节之中。
(4)描写细节要细致、具体、形象、逼真,用词又要精当、绘形传 神。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日常留心观察细微(哪怕是个眼神,一个细
小的表现、变化),准确记忆当时的情况是前提。
【思考练习】
(1)什么是细节描写?为什么说细节描写可以“小”中见“大”? 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突出中心思想?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描写人物或事物的习作,看看文中有没 有细节描写,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有什么问题,
动笔改一改。

75.学会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中心思想
写人的文章,除直接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从 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之外,还有一种写人的方法——侧面
描写。侧面描写就是间接地反映所要描写的人物,就是通过对此人有联
系的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间接烘托,从而达到以此显彼、表现突出这个人物的目的。
从表达的效果看,侧面描写往往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说服力,中心更突出。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主人公是邱少云,而文章当中却集中 地描写了“我”矛盾、焦急、希望和痛苦的心理活动,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对“我”在邱少云被烈火重重包围时的复杂心情的描写,这样就从
侧面烘托了邱少云当时极端危险的处境,反映了邱少云所表现的为了革命利益、全局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精神。
又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写群众称赞的语言——“雨来是个好 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这样就从侧面高度评价了雨来
的品质;《江姐》一文中,写一间牢房的同志们集体写慰问信及决心要
向江姐学习,这就从侧面热情赞颂了江姐“在敌人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小作者是怎样通过侧面描写来 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的:

“懒”爸爸
我的爸爸什么都好,可就是“懒”。
妈妈辛辛苦苦做得了饭,可爸爸好像一点儿也不知道饿,一个劲儿地写着他的科研论文。开饭了,我走到爸爸身边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地喊:“爸爸吃饭!”爸爸一惊,放下笔杆,看了看表:“噢!已经九点钟了。”
在妈妈的唠叨下,爸爸端来一碗饭,三下五除二,吃完米饭,但忘了吃
妈妈特意为爸爸做的虾。妈妈走过来问:“虾不好吃?”爸爸认真地说:“是的。”可把妈妈气坏了。
到了吃中午饭时,这回妈妈自己去叫爸爸。爸爸说:“九点钟吃啥饭?”妈妈说:“看看天色,难道你总是过九点?”爸爸仔细地看了看
表,恍然大悟地说:“手表忘了上弦了!”我也连声责怪爸爸“懒”。
爸爸看了看我,笑着摸了摸我的脸蛋说:“你说说,爸爸怎么懒?”我说:“爸爸懒得睡觉、懒得吃饭、懒得带我去公园??”爸爸、妈妈听
后都笑了。不久,我又看到了爸爸的科研奖状,扑哧笑了。妈妈问我为什么发笑,我对妈妈说:“我的爸爸只有得奖才是最勤的!”

这篇短文,在写法上很有新意。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小作者通过
描写自己的答话——“爸爸懒得睡觉、懒得吃饭、懒得带我去公园??”“只有得奖才是最勤的!”这样就借“我”的口,从侧面赞扬了爸爸废
寝忘食、专心搞科研的精神,点明了文章主旨。
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两点:

①要因文章的特点、需要来安排侧面描写,增强目的性,不能滥用。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中,主人公既不能说话
也不能行动,作者又不便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因此,作者只得从人物 的神态上及借助“我”的心理来刻画人物。
②侧面描写一般要简洁、精当,以防淹没重点描写对象,造成事与 愿违的结果。
【思考练习】
(1)什么是侧面描写?如何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 想?
(2)以《____能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用上侧面描写的方 法。

76.学会在记叙中议论
议论,就是直接说理,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对问题 发表见解、主张,用以说服他人。它是作者对人物、事物深刻认识的真
知灼见,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和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并列的基本表达方式。
小学生是以学写记叙文为主的,而记叙文很少有完全不加任何议论的。议论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可以直接为中心服务。
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先议后叙。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然后引出正文。采取发表议论
方法开头的文章,都属于这一形式。先发表议论,可以使文章开篇入题, 简洁明快。
二是夹叙夹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 与议论密切结合,贯穿始终。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增强 文章的说理性。
如《养花》,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娓娓叙述养花的乐趣,像对朋友叙 谈家常,在表达“我”与花草之间的深厚感情时,也偶尔穿插着议论。
“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抢救花草累得“腰
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
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些议论精湛而又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大大增强了文章色彩,加深了力度。
三是先叙后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 细记叙,然后再发表议论。先叙后议的文章,议论是对记叙对象或内容
的进一步阐述,是直接表达作者的评价、感情。因此它会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揭示、深化文章的主题。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先叙后议的特点及议论的作用:

我的业余爱好
我的业余爱好很多,爱看书、写字,更爱下象棋。
记得上小学后,我看见姥爷和爸爸下棋,觉得很好玩。于是我便缠着姥爷教我下棋。姥爷告诉我:“马走日,象飞田,炮打一溜烟,车四
处奔驰,小卒一去不回还。”我就按着姥爷教的规则,学着下棋。一来
二去,我也慢慢学会了下棋,可我总是姥爷的手下败将。我很不服气,
心想,不能老这样输下去,一定要“打败”姥爷。怎么办呢?我思来想
去,有了,何不向爸爸求教呢?我请教了爸爸,学会“双炮轰老将”这
一招。过了几天,我又跟姥爷下棋,用了这一招,真灵,很快就把姥爷“将住”了。姥爷愣住了,急得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对付的招法。
我赢了姥爷,心中乐开了花,暗想这下姥爷成了我的手下败将!谁知好
景不长,姥爷又想出战胜我的“看家本领”。随后,我又向爸爸学会了“马卧槽、马后炮”等战术,又赢了姥爷。
我虽然刚学下棋,时间不长,但通过下棋我感悟出一些道理:
下棋是两军对垒,好似战场,双方斗智斗勇;下棋要统观全局,周密运筹,稳扎稳打,才能克敌制胜。棋盘不仅是战场,又像是人生舞台。颗颗棋子站的位置不同,履行的职责也不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人也应该如此。我非常赞赏小卒,他们虽然地位很低,但踏踏实实,只前进不后退,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遇到困难不退缩。我不是正需要这种精神吗?

文章先详细记叙自己怎样和姥爷学下象棋,怎样不甘心做姥爷手下 败将,又怎样向爸爸求教最终赢了姥爷的事。在此基础上,小作者阐发
议论——“通过下棋,我感悟出一些道理??棋盘不仅是战场,又像是
人生舞台??我不是正需要这种精神吗?”这样,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十 分深刻,耐人寻味。
在记叙中学习运用一点儿议论,做为点睛之笔,可以大大提高文章 表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①无论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还是先叙后议,文章都应以记叙为重 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支语的议论。这是因为
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②议论属直接说理(叙述、描写属间接说理),因此运用议论这种 表达方式,语言要明了,不能含含糊糊。
③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 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无论怎样,议论要有
说服力,见解要独到,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努力提高
作者自身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是前提。自己爱憎不明,又怎能对人物或
事物发表正确、健康向上的评论呢?自己认识不深,又怎能对周围生活 发表独特、深刻的议论呢?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议论?记叙文中主要的议论形式有哪些?运用议论表达 方式有什么重要作用,需要注意什么?
④以《我爱____》(人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习 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77.学会在记叙中抒情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 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
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人是有感情的,有丰富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作文时,需要把感情 表露出来。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文章才能说明自己对客观
事物的真正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进
而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可见,抒情是表达中心的需要, 直接为中心思想服务;这种表达方式是写文章时必不可少的。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间接抒情。这种抒情形式就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如叙述、描 写、议论等)抒发感情。
①在叙述中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如《劳动的开端》一文中 有这样一段话:“屋檐底下有两张方桌,是窑上开票记账用的。我看天
还没亮,爬上桌去躺着,一合眼就睡着了。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
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
开磅称煤了。”这段话,作者在叙述事情经过中,就间接抒发了对穷人 处处受欺侮的黑暗旧社会的愤恨之情。
②在描写中抒情,寄“情”于描写人物、事物之中。如《松坊溪的 冬天》一文中写道:“溪底有好多鹅卵石。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
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蓝宝石般发亮的
鹅卵石。”这段话描写的是鹅卵石缤纷的色彩,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喜 悦、赞美之情。
③在议论中抒情,边发议论边抒情。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两段: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
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
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
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这两段话中,作者借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抒发了对周恩来总理无限热爱之情。
(2)直接抒情。这种抒情形式就是作者随着文章情节的发展,事物 的变化,感情达到高潮,间接抒情已不能满足表达需要时,便直截了当
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直接抒情的特点及作用:

家乡的“挂钟顶”

家乡人都说,“挂钟顶”是燕山余脉数一数二的名山,但是我却从 来没有去过。今年暑假,我和姐姐游览了挂钟顶,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从家门出发,走约五百米就到了山脚下。山脚下有一个亭子般的小庙,在庙的中间,坐着一个盛装的古代妇女,她慈眉善目,笑看着眼前的山、树、水??姐姐说:“这小庙叫娘娘庙。”噢,我知道“挂钟顶”
为什么又叫“娘娘顶”了。
山道像巨龙一样盘曲而上,它九曲十八盘,弯弯曲曲通向高高的山 顶。顺着山道,我和姐姐一边爬山,一边欣赏着身边的景致。山上开满
了粉红色的杏花,给山景添上了一片喜色。紫微微的鸡桕花也在开放,
这一丛,那一簇,争先恐后地散着芳香;微风吹来,它们轻轻摇着花冠, 像一个一个的小喇叭,细听,它们好像还吹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踏着刚刚返青的茸草,我们登上了山顶。在山顶,最惹人注目的就 是那棵老古树了。它高高地屹立在山顶,方圆十几里都能看到它。听说,
在战争年代这棵树是挂“报信钟”用的。每当敌人来了,就会有人去敲
钟,给乡亲们报信,让乡亲们安全转移。“挂钟顶”的名字也来源于此。 老古树为革命做出过贡献,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
从挂钟顶回来,我更爱自己的家乡了。我真想变成一片绿叶,为家乡的这座山增绿;我真想变成一朵花,让家乡的这座山更美。美丽的挂钟顶,战争年代你为革命立过功,和平年代你又为百姓生活增添了美。
我深深地爱着你,不寻常的挂钟顶!

短文中,作者在饱览了“挂钟顶”美丽景色、了解到家乡光 辉的革命历史之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流出结尾两段
文字,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点明了
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文中,运用抒情这一表达方式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纯粹的、绝对的直接 抒情。一般地说,在记叙文中直接抒情不应用得太多、太滥,要针对内
容特点,做到适当、得体。
②抒情要有缘有故。抒情不是凭空来的,总是因为对人、事、景、 物产生感情而发,总要有所借助,或借人、借事抒情,或借景、借物抒
情,平白无故的抒情是没有的。因此,作文时要紧紧扣住所记叙的事物 来抒情,不能盲目地乱“抒”一气。
③要抒真情、健康之情,抒情要自然。要抒发的感情必须是发自内 心的,不能以为文中多用几个“啊”字,多写几句“我多么喜爱”、“他
真伟大呀”之类的空话,就算表达真实而热烈的感情了。只有对人、事、
景、物有深切的感受,强烈的感情,才会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无感而
发,却要生硬地挤情、造情,抒情也定不会自然,文章定会让人厌恶。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在记叙中抒情?抒情的方式有哪些?运用抒情表达方式 要注意什么?
(2)以《我赞美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恰当地运用抒情 的表达方式。

78.学会联想

作文中,在写自己看到、听到的事物的同时,往往还要写一些由这 些事物引起的联想。
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而想起不在眼前的其它相关的事物。它是 一种心理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都是留在我们记
忆里的从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事物。例如:
推开玻璃窗,看到空中条条雨线,联想到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 珠帘;看到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联想到像一层
薄烟笼罩在屋顶上;看到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联想到像断了线的珠 子;??这些都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相似的事物。
看到眼前的小金鱼,回想起与赠给自己小金鱼的伙伴的友谊;看到 眼前漫天飞舞的大雪,联想到来年的田野——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动,
一派丰收景象;??这些都是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去或未来的事物。 看到门前小泥路婉蜒曲折、崎岖不平,联想到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
的,不可能事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要从小锻炼自己,以非凡的毅力
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看到路旁那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联想
到扎根边疆、只讲奉献的祖国建设者;??这些都是由看到的事物联想到人或人的思想品格。
作文时,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离不开联想。如:要形 象地描绘某些景物、细节,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要完
整地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他的心理活动作某些合理的推测;要
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记叙内容
的同时,加上恰当的联想:不但有利于把事物或人物写得充实、具体,
避免干干巴巴、空洞无物,而且可以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深刻,使文章 更加生动感人。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的特点和联想的作用:

卢沟桥的石狮子

十月的微风像妈妈抚摸着我的脸,清柔,凉爽。我们趁着这大好时 光,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15 公里的永定河上。清乾隆皇帝曾在这里亲
笔写下“卢沟晓月”。而最有名的要算桥栏柱上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 形状各异,栩栩如生。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石狮子吧!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只大 石狮子,它安祥地坐在那里,旁边还刻有两只小石狮子,它们是在保护
大狮子,就像我们保护我们祖国妈妈一样。一只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
怀里,甜甜地睡着,真是母子情深。这时,我想起我小时候,也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吃着妈妈蜜一般的奶。继续向前走,有一只石狮子蹲在
那里抬头仰望天空,爪子还托着脸蛋,仿佛在思考什么,多么神秘呀!
我要是能为它解开这个迷,让它和别和石狮子一样活泼可爱,温柔可亲,那就好了,我真不相让它成天苦恼下去。再向前走,我看见一只小石狮
子骑在母亲的背上,小爪子还扒住妈妈的嘴角;妈妈很生气,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小石狮子真淘气!
看,那只石狮子生气了吧!它露出了锋利的牙齿,紧紧地把拳头握 住,好像很愤怒。那边的一只石狮子正在玩绣球,它那可爱的样子,使
你立刻转变了情绪。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石狮子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短文中,作者看到小石狮在保护大石狮,便联想到我们保护祖国妈 妈;看到小石狮依偎在母狮怀里,便联想到“我”小时候甜甜地躺在妈
妈温暖的怀里;??作者正是运用了这些“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才把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描绘得那么形象、传神。也正因如此,文章才给 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记叙中展开联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想必须有根据。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 事情进行联想,借人借物进行联想。不能凭空联想。
(2)联想要合情合理。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到的事物、人物之间,
要有内在的联系,有相似点;联想要符合客观实际,让人看了可信,读 了觉得有道理。不能瞎想,胡思乱想。
(3)联想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果单是为了联想,即使联 想得再合乎情理,再形象、生动,也是无益的。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联想?在记叙事物或人物时加上恰当的联想可以起到什 么作用?在记叙中展开联想需要注意什么?
(2)以《一次难忘的游览(或参观)活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文中要求恰当运用联想的方法。

79.学会想象

想象,就是“设想”,就是继续沿着同一种事物设想下去,设想出 不在眼前的新事物的具体形象。例如:
看到王老师一家居住的小屋拥挤不堪,便想象到他们终有一天搬进 了一厅四室的房子,全家人欢乐无比;看到眼前鲜美的大草莓,便想象
到它们恰似一个个漂亮、害羞的小姑娘,头上戴着绿色的太阳帽;看着
眼前满池挨挨挤挤的荷花,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 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随着一阵微风吹来,翩翩起舞。
写作文时,如果只会记实,不会想象,笔下的事物、人物就会显得 死死板板。在写“眼前所见”的同时,如果能够写出“脑中所想”——
融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哪怕是廖廖数语,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超 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文章就会丰富多彩,中心思想就会鲜明深刻。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小文,体会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


夏天的夜空 晚上,我摇着扇子,坐在楼下乘凉。我手托下巴,眼望深蓝深蓝的
夜空。天上的星星像无数只小眼睛一闪一闪的,又像一块华丽绸缎上绣着无数颗美丽的宝石。弯弯的月亮一会儿钻进云层,一会儿露出笑脸。
啊!这美丽而神秘的夜空多么令人向往呀。突然我觉得身子轻飘飘 的,不由自主地飞了起来。不知不觉的,我穿上了宇航衣,头戴宇航帽,
越飞越高。看到了,看到了那闪烁的星星。对了,我先去探望一下地球
的邻居——月亮,再去探望嫦娥姐姐。嫦娥姐姐对我说:“刚开始我很
寂寞,可后来那些美丽的小星星和我交了朋友,我们在一起聊天说笑,
我就不觉得寂寞了。”她还告诉我,许多外星人也来到了这里,它们都
很友好。我谢过嫦娥,离开了月球,来到了火星。是它!是它!我经常
在动画片中看到的火星人。我参观了它的房间,和它一起做游戏??我们玩了好长时间呢!
一阵风吹过,把我从梦幻中惊醒。天空还是深蓝深蓝的,深奥莫测。
“啊!今天的幻想,明天一定会实现的。”我一边说,一边握紧了小拳
头。我看着天空,弯弯的月亮,美丽的星星,还有那嫦娥姐姐正在向我招手!

这是一篇生动活泼的短文。作者楼下乘凉,遥望蓝天:看到繁星, 联想到它们像无数只闪动的眼睛,像华丽绸缎上绣着的无数颗美丽的宝
石;看到弯弯的月亮,联想到它像顽皮的孩子,时而隐去身形,时而露
出笑脸。接着,作者超越时、空限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自己飞入
太空,探望月亮,拜访嫦娥,登上火星,与火星人一起做游戏??想象
丰富、奇特,妙趣横生,表现了作者热爱科学、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思想情感。
把想象融入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生活实际为依据进行想象。不能凭空想入非非。因为想象 来源于生活,想象离不开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
(2)想象要有创造性、独立性和新颖性。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想象出“唯我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内容。要敢于想象前人从没有想象到
的内容;要勇于从新的角度去想象,“出人意料”。跟着别人后面学舌, 没有新鲜感。
(3)想象要合情合理。想象要勇于“出人意料”,但这决不是说可 以乱想、瞎想。想象要从客观现实中引出,想象的内容要与现实有紧密
的联系。“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最值得夸赞。
(4)要围绕中心展开想象。不是任何想象都可以写进文章。作文时,
要围绕中心去想象,才会产生好的效果。脱离中心的漫无边际的想象, 与文章无补。
合理、丰富的想象源于生活,又与人的情感、知识、兴趣等有着密 切的关系。因此,平时勤于观察思考,博览群书,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培养丰富的情感、广泛的兴趣,是做到以上各条想象要求的基础。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想象?在写“眼前所见”的同时,融入大胆而合理的想 象,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还应注意什么?
(2)以《____遐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文中要求融入合情合理的 想象。

80.学会象征

象征,就是用易于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或活动,来说理或表现某种 特殊的意义,从而使文章达到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境界。
如《三人行》一文,讲的是身负重伤、饥饿劳累的指导员王吉文, 往返轮换背负腿部受伤、不能行走的通讯员小周和重伤员黄元庆,在茫
茫的草地上艰难行走,最后昏倒在草地里;当王吉文醒来时,发现小周
和黄元庆正用油布拉着自己在草地上匍匐前进。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
充分表现了三个红军战士患难与共、相互帮助的崇高革命精神。而文章 结尾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一点。作者是这样收束全文的: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 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
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 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这段话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得十分优美、壮丽,既含蓄地 点出了红军战士们此时此刻的心理以及事情的结果,也点明了文章的中
心思想。“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
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象征着革命的前程无限广阔、美好,表
明红军战士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
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
整齐。”——象征着红军战士就像大雁一样团结互助,共同前进,是一
定能够走出茫茫草地的,一定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表明红军战士们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
由此可以看出:行文中正确运用象征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优美、 含蓄——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
事物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给读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寻味的
余地。这样,就使文章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了 文章的感染力。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登西樵山
今年暑假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金色
的太阳普照着大地,正是登山的好天气,所以妈妈的朋友约我们到西樵山旅行。
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不久,我们来到一座山脚下,妈妈的朋友说:“这就是西樵山。”“啊!多高啊!”我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
我满怀喜悦之情,与哥哥一起向山顶攀登。起初,我还蹦蹦跳跳的,轻松自如。可是过了一会儿,我两腿就发酸了,越走越慢,渐渐落在哥
哥后面。又过了一会儿,我索性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用拳头向小腿
上使劲地捶着,心想:“多累啊!能爬到山顶吗?”接着,我气喘咻咻
地对赶过来陪我的哥哥说:“哥哥,我的腿实在不听使唤了,你上去吧,
我在这里等妈妈。”哥哥听了,亲切地对我说:“天下无难事。我们休
息一会儿再继续前进吧!”我听了哥哥的话,休息片刻后又继续向上攀登,终于胜利地登上了西樵山。
在山顶上,哥哥对我说:“你说这西樵山高吗?”我擦了擦额上的汗珠,立即回答:“当然高呀!”哥哥又说:“对。但尽管西樵山很高,
却不是高不可攀的,你说对吗?”我默默地点点头,认真地思索着哥哥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站在山顶上,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深情地观赏着锦绣河山, 由衷地感受到:“只有登上了顶峰,才能饱览无限的风光。”

这篇短文,比较突出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全文以“我”克服重重 困难,终于胜利登上西樵山,看到了只有登上顶峰才能饱览到的无限风
光这一具体活动,象征、说明无论做什么事,虽会遇到困难,但并不是
难以克服,只要肯坚持做下去便能成功的道理。这样,既提高了文章的 艺术性,又达到了说理的目的。
使用象征手法需要注意的是:要表达的深意,虽然没明说,但要让 读者能够借助所描述的内容心领神会,不能让人费解或产生歧义。这是
使用象征手法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象征手法?作文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可以起到什么作 用,需要注意什么?
(2)以《记一件感人至深的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练习正确 使用象征方法。

81.学会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 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 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
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 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
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
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 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本文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 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 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
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 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
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 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
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
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
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
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
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 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
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 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 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
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
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
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 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
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
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本文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
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
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
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 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
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 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物喻人?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文可以收到怎样的 效果?需要注意什么?
(2)写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要求自己拟定题目,正确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82.学会“大”题目“小”写

命题作文,特别是大型的作文竞赛,常会遇到一些较为笼统的“大” 题目。如,“我爱社会主义”、“我爱北京”,“在举办‘亚运’的日
子里”、“在申办‘奥运’的日子里’”、“在迎接香港(或澳门)回
归的日子里”??这些题目(范围题)都很大,不容易写好。许多同学
一见到这样的题目,就觉得非从大处落笔不可。于是,或写一番从电视、
广播中得来的见闻,喊一番口号;或东拼西凑,泛泛地写一番社会、学
校、家庭的大好形势,可喜变化;??结果,文章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
其实,要写好这样的文章,恰恰应从小处入手。首先,要像照像那 样“聚焦”,把题目化小,化具体;然后从小处着眼;在题目限定的要
求、范围内,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中,
选取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具体事例或细小事例,来表现中心,即“大” 题目“小”写,以小见大。
如,一次作文比赛,题目是“我爱北京”。北京这么大,又是祖国 的首都,要写好这篇文章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一个北京偏远山区、又从
未进过北京城的孩子,巧妙地运用“大”题目“小”写的方法,以《我
爱家乡的红珍珠》为题,写家乡人民为摆脱贫穷面貌,村头地边、漫山
遍野,都栽上了红果树。几年后,红果树开始进入盛果期,乡亲们采摘
着珍珠般的红果,喜在心里,笑在脸上。不到几年时间,家乡人民的生
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文章结尾写道:“我爱家乡的红珍珠,我更爱 家乡勤劳的人民。”比赛结果,这篇文章获得了市级二等奖。
下面这篇文章获北京市小学生作文竞赛复赛(题目是“在举办亚运 会的日子里”)优胜奖。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本文“大”题目“小”
写的特点:

我为社会增添一份美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心中便涌起 自豪感。
那是亚运会前夕,我听说亚运会自行车比赛要经过密云,政府倡导 把阳台变成花园。于是我劝爸爸把阳台上的废物清理掉。爸爸说:“不
用弄,咱一户能影响多少!”我说:“不能这么说,要是人人都这么想,
那首都还怎么开亚运会!”爸爸听了说:“要干你自己干。”我知道爸 爸有意为难我,就说:“干就干。”
星期日这天,爸爸妈妈上班了,我就开始了这次特殊的家务劳动。 我先把阳台上的酒瓶、木板等杂物搬出,扫净,用抹布把栏杆擦净,用
拖把把地面拖净。再把一些木板搭在阳台栏杆和窗台之间,在上面摆几
盆粉红色的月季、火红的串红和翠绿的万年青。阳台真的变成了小花园,
在阳光照耀下鲜艳夺目。我欣赏着创建的“小花园”,心里美滋滋的。
最后我把酒瓶装在网兜里,跑到收购站卖了。晚上,爸爸回来,看到焕
然一新的阳台,欣赏了半天,高兴地说:“我们的小燕子长成大燕子了, 了不起了。”
不知怎么的,这事让居民楼组长知道了。在居民会上,他当众表扬 了我,还号召大家向我学习。这下,我们楼可热闹了,家家户户都搬东
西,摆花。整个楼都生辉添色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长时间了,但每当想起来,我就感到自豪;因为 我是一个小东道主,更因为我为社会增添了一份美。

短文之所以写得如此清楚、具体,是因为文章所记叙的内容是作者 亲身所做的事;文章之所以这样感人、有意义,是因为小作者深深懂
得——要写好有意义的事,必须先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文章之
所以这样生动、切题,是因为作者知道——面对这样“大”的题目,必
须要从“小”处着眼,选自身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动笔,只有这样文章才 有说服力,有真情。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大”题目“小”写?为什么要学会“大”题目“小” 写?“大”题目怎样“小”写?
(2)以“在迎接香港(或澳门)回归的日子里”为内容,自己命题, 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习运用“大”题目“小”写的方法。

83.学会把自己“摆进”文章中
小学生,主要学写的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又要求必须写真人实事,
真景实物,即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就涉及到自己在文章中的位置的问题。
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自己所做或经受过的事情),“我”就是 文章中的主要线索,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之一)。因此,
文章中自然少不了“我”。同学们写这类文章,也不容易将“我”丢掉。 而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时:由于“我”居于文章
中的次要地位,已不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和记叙的核心。因此,同学们
往往忽略“我”的作用,甚至把“我”从文章中“抠”去,省略不写。这是极为错误的。
如,有的同学在写《我的老师》一文时,把老师的优点写得很充分,但是没有把作者自己和被写人(即老师)这种关系用事实表现出来——
这位老师对“我”怎么样,有过什么接触、帮助,全文一字不提。这样
纯客观地来写一个人物,是不近情理的;“我”在文章中不出头露面,
也不会很好地写出老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反映,尤其不切合文题中的“我” 字。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本文在写法上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 的问题:

添嘴巴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老师走进教室说:“今天咱们来玩一个添嘴巴 的游戏。”老师先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娃娃头,这个娃娃黑黑的头发,
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头,可惜就是没有嘴巴。老师说:“谁能把娃娃
的嘴添上?”郭岩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老师先叫郭岩出来,用布把他
的眼睛蒙住,把他带到小黑板前。郭岩转了三圈后,拿起笔把嘴添在了
右腮帮子上,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又叫了几个同学,这几个同
学有的把嘴添在了腮帮子上,有的把嘴添在了眉毛上,还有的把嘴添在了脸的外边,教室里笑声不断。
这时,老师说话了:“你们要动脑筋,不能瞎添。谁保证能把嘴巴添在合适的地方?”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把手举起来。老师叫了王壮。
只见王壮走到小黑板前,转了三圈,但是很慢。他又用手在黑板上摸来
摸去,找到了中心点,用笔在鼻子处点了一下,好象觉得不对,又往下
移了一些,把嘴添在了鼻子的下面。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一 片欢声笑语??

这篇短文写得很朴实、流畅,只是没有把“我”摆进文章中。“我” 尽管没有亲自到小黑板前去“添嘴巴”,可是参与了这个活动,活动中
也一定会有所表现、感受。而这些,文中只字未写,作者真成了“隔岸 观火”啦。
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时:“我”尽管居于文章中
的次要地位,但毕竟是文章中的重要线索,是文章内容的见证人;尽管“我”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对渲染气氛、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却起着极为重要的烘托、陪衬作用;更何况全文要表达的总是“我”的喜怒
爱憎的情感。因此作文时,一定要学会把“我”摆进文章之中。记叙文 中,如若通篇不露一个“我”字,一般说来,这算不上是好文章。
【思考练习】
(1)写记叙文,为什么要学会把“我”摆进文章之中?为什么通篇 不露一个“我”字的文章,一般算不上是好文章?
(2)修改《添嘴巴》一文,把“我”摆进文章中。

七、认真锤炼语言
语言是文章表现形式要素之一。作者记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都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显现;文章好与坏,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
语言的质量如何。足见,语言质量的高与低,仍然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优劣。
俄国人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如何让语言牢牢粘住读者呢?这就需要我们反复琢磨,精心锤炼语言,在把语言写生动、
简练、明白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84.学习把语言写生动
能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人物(包括作
者自己和文中其他人物)性格、兴趣、思想品质等个性特征,这样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语言,就算是生动的语言。
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大家先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文中语言的特点,想想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国庆节之夜

“婧儿,快来看礼花!”
随着妈妈的招呼声,我跑到后阳台。哇!好漂亮啊!只见西面爆发出一朵绚丽无比的“花朵”。上上下下一色红,四周里凹外凸,真像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朵啊!看,东面有一个白点,在空中徐徐上升,上升??在引人注目的地方,爆发出一朵洁白的花。那婀娜多姿的形态,那玉洁冰清的外表,怎么看都像是一朵盛开的玉兰花。瞧,“玉兰花”开始缩
小了,下降了。忽然,星团升上了夜空,这一簇,那一簇,一眨一眨,一闪一闪,简直使人目不暇接。
令人惊奇的不只是“玉兰花”,“锦上添花”和“套环”,也十分
令人着迷。看,东边首先爆发出一个红色的“太阳”,红得是那样鲜艳,那么耀眼!接着又爆发一个,与上个不同的是,这个是绿色的。瞧,又升起两个,颜色也不一样,一个是黄色,一个是蓝色。四个交织在一起,有红,有黄,有绿,有蓝,那景象别提多壮观了!看着,看着,忽然从东边一下升起五个圆环,一个连一个地套在一起,又从东至西,依次落下,整个过程是那样有条不紊,就像穿着彩衣的仙女向人间散发着美丽的花环一样。“花环”刚刚落下,西方一颗黄色的星星,冉冉上升,越
升越高??终于在北方爆发了,只见以中间黄点为中心点向外喷射出无数颗流星,整体看像一朵大花,又像彩色的流星雨。这令人惊奇的流星雨,简直使我看呆了??
“看,糖葫芦!”不知谁喊了一声。我睁大眼睛望去,只见几个红点连成一串,在空中来回摆动,真像一串串让人馋涎欲滴的糖葫芦啊!
艳丽的礼花,把首都的夜空,妆扮得光彩夺目,五彩缤纷。望着这 壮丽的夜景,我不禁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正像这绚丽多彩的礼花吗!


这篇短文,记叙的是小作者在国庆节夜晚观看焰火的情景。作者以
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礼花的颜色、形状和变化,突出了国庆节夜晚美丽动人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具有儿童特点的喜悦、惊奇之情。
短文中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生动呢?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哪些方法呢?
(1)一边想象一边写。作者脑海中一边浮现着景物的样子、事物发 展变化的情景,一边进行叙述和描绘。这样,就容易形象逼真地再现出
景物及场景。
(2)用童话表童心。即小孩儿说小孩儿话。这是作者把语言写生动、
体现自己语言个性的最重要的方法。作者依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乐于怎么说,就怎么写;觉得怎样说好,作文时就怎样写。把自己记叙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是根本目的,不机械地去学别人的腔调儿,这样就避免了“成人腔”——
小孩儿说大人话。总之,作者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
感情,勇于体现自己的语言个性,真正做到了“我笔写我口,我口表我心”。
还有,作者敢于运用词语,善于炼词炼句。这也是短文语言生动的 重要原因。
【思考练习】
(1)语言生动指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生动呢?
(2)自拟题目,写一篇绘景或状物的记叙文,要求语言要生动。

85.要敢于用词用句
文章、段落都是由若干词句连缀而成的。而词句又有新与不新、生
动与不生动之分。词句是否新颖、生动,直接关系到语言的质量、文章的质量。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小文,边读边画下文中新颖、生动的词句,体会一下这些词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春天来了

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
春姑娘藏在花朵里,花朵就开了;春姑娘藏在树梢上,树枝就长出了嫩芽;春姑娘藏在草丛里,小草就慢慢地钻了出来;春姑娘藏在小河
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美丽极了! 那些活泼的小鱼儿在水中悠闲自得地游来游去。那圆脑袋的小蝌蚪凑着
热闹和小鱼捉着迷藏。中午,火红的太阳挂在高高的天空上,射下万道
光芒,河面银光闪烁,岸边的花草树木倒映在水面上,一阵春风拂过, 河面漾起阵阵涟漪。
啊!春天的小河,你真美!

春天很美,本文写得也很美。文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中大量地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词句。如:
生动的词语:生机勃勃、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挂、银光闪烁、倒映、拂过、漾起、涟漪。
优美的句子:“春姑娘藏在花朵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那些活泼的小鱼儿??凑着热闹和小鱼捉着迷藏。”
这些生动、优美的词句,给文章增了色,使文章生了辉。
这就提示我们:作文时,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要敢于用词用句,要大胆地练习使用脑中或手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要增强“运用”
意识,在运用中逐步求得准确、生动、形象、新鲜、富于变化。
学习、积累好词佳句的目的就是“运用”,即学以致用。不用,学 习、积累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中,才能进一步
巩固、掌握好词佳句,才能逐步提高使用的质量。怕别人说“堆积词藻”, 不用、不敢用,到什么对候也不可能会用。
要敢于用词、用句,手中、脑中事先必须要有“积蓄”,现学现用 是来不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积累,以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语言。
除了要在课内外阅读中向书本、报刊学习语言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向周
围的人以及接触到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等)学习语言,做生活
的有心人,把日常生活中一切和别人交往的过程,听新闻、看影视的过
程,都当作是学习语言的过程。“积累”丰富了,作文时美词佳句就会 汩汩而来,自然流向笔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用词用句?美词佳句汩汩而 来、自然流向笔端的前提是什么?
(2)自拟题目,写一篇记人或叙事的短文,要求注意学习运用日常 积累的好词佳句。

86.用词要准确、生动
锤炼语言是作文最基础的功夫,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一环。而优 美生动的语言又都是由一连串儿准确生动的词语组织起来的。即用词准
确、生动了,语言才准确、生动。可见,锤炼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敲词语,使词语运用得准确、生动。
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想要写的人、事、景、物逼真地描
述下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词不达意则言不达意,言不达意则不能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说:
“从事写作,第一个条件当然是要善于用字(词)。思想、情绪、形象,
都要靠确当(准确而恰当)的字(词)来表达和描写,用错了字(词),
便会‘辞不达意’,乃至与本意相反。”写作是这样,习作又何尝不是 这样呢?
写文章,怎样才算用词准确、生动呢?对此,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 说:“描写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看到
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这段话是说:要描写一个事物、一个动
作或一个事物的性质,就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别的词;如果还能够用 别的词来替代的话,那就说明所用的这个词还不够准确、贴切。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得更明确:“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 是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要找到“唯一需要的”,
不可替代的词,并将这个词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这样,所选用的
词就算是准确、生动的了。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词,事物的特点自然也就 被凸现出来了。
讲到这儿,同学们一定会从中悟出:动笔作文(或写后修改)时, 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就要把功夫花在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
推敲→寻找、选择”上。这个过程,就是锤炼词语的过程。既然是“锤
炼”,就不是一次能够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反复多次地推敲、选择的过
程。要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反复地推敲、比较,
最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符合事实(不失实、不失误),最能恰当地反映
客观事物特点,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心里感受,最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的词语。这样,就把语言写得既准确、又生动了。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想想文中哪些词语运用得不够准确、妥当, 如何改正:
我从同学那里要来几条小蚕,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高兴地急忙向 家里走去。我一到家,就急不可待地摸出一个纸盒,把心爱的蚕宝宝放
了进去,然后来到路边的小桑树旁,扯了一把桑叶给它们吃。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写“我”对蚕儿的喜欢。因此,“拿”应换成“捧”,这样更能突出“我”对小蚕的喜爱,也和“小心翼翼”相照应;“高兴地急忙”应改成“兴冲冲”,这样文字简练了,而且既强调了迅
速,也包含了高兴的意思;“摸出”应改成“找出”,这样可以更好地
说明“我”对蚕儿的喜欢——就是一个纸盒,也要仔细去准备;“扯”
应改成“采”,这样就把“我”喜爱小蚕、认真挑选桑叶的意思表达出 来了。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哪些词语运用得准确、生动:

每当天空渐渐地撩去那黑色的面纱时,东方便飘起了一朵朵红色的 云霞。随着红霞的出现,太阳慢慢地、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涨
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这段景色描写很美,饱含着作者浓浓的喜悦之情。描写中,作者特 别注意锤炼词语,如“撩”、“飘”等字词用得就十分准确、生动,既
贴切地表现了天空渐亮的情景,含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欢悦,又很新颖, 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联想。
最后,提醒同学们,要做到语言准确、生动,就必须要注意如下两 点:
(1)思想上一定要重视。锤炼词语这种基本功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好
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思想上重视,有练好的决心, 再掌握一些锤炼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会形成这种能力。
(2)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一个人生活知识丰富,语言才会 丰富。见闻狭隘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词汇呢?脑子里对某种事物毫
无所知,又怎能对它进行准确、生动地描绘呢?
中国当代作家秦牧曾举例说:作品中常见有人写“我听到几只不知 道名字的鸟儿在歌唱”或者“院子里尽是没有名字的杂草”这些句子,
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要是你能够知道那鸟儿是百灵、画眉,还是黄莺、
绣眼儿,不是比你这样写法要具体得多吗?那些草儿总不会没有名字吧!
它们也许是蟋蟀草、狗尾草、鬼针草、蒲公英,要是你能举出几样,不 是可以给人以较多的形象感受吗?
是啊,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有丰富的词汇、语言。对动物、植物 描绘是这样,对任何事物的描绘,道理也是完全一样的。
【思考练习】
(1)用词为什么要准确、生动?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要 做到用词准确、生动,需要注意什么?
(2)翻开前两次自己写的习作,认真读读,看看哪些词语运用得不 够准确、生动,然后反复锤炼,动笔改一改。

87.用词要多样化
锤炼语言时,除了考虑用词准确、生动之外,还要考虑用词尽量避 免重复,做到多样化。用词重复,语言就显得平淡、单调乏味,读起来
就觉得缺少韵律和起伏,听起来就觉得枯燥、啰嗦;用词避免了重复,做到了多样化,语言才会显得活泼而新鲜。
如:有个同学在《开学的第一天》里,有这样一句话:“开学的第 一天,我们学校就开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由于句子中连续重复运
用了三个“开”字,使得句子如同绕口令,既拗口又平淡呆板。如果将句中前两个“开”字调换一下,把原句改成“新学期的第一天,我们学校就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样,语言就活泼多了。
又如,一个同学在《祭扫烈士墓》中写道:“清明时节,我们来到 了烈士陵园,看到了高大的纪念碑,又去看了烈士的坟墓,还看了革命
烈士事迹陈列馆。”这段话,由于用词重复——连用了三个“看”字,
使语言显得很枯燥、啰嗦。如果将段中的三个“看”字依次改为“瞻仰”、“祭扫”、“参观”这三个词,不但避免了用词重复的现象,也照顾到
了庄重的语言环境,使语意更准确,同时很好地表达出了对烈士怀念和 崇敬的感情。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不难悟出避免用词重复的方法:
(1)平时重视广积词汇,特别是近义词。对于积累的近义词,还要 注意区别它们在感情色彩(谁褒谁贬)、适用范围(谁大谁小)、语意
轻重(谁轻谁重)、搭配习惯、使用场合等方面的差异。脑中积累词汇
丰富,又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各类近义词的差异,这就为避免重复、做到 用词多样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行文时,时刻想着根据需要做到用词多样化。要考虑语言环境,
要从当时当事的实际需要和表达的目的出发,选词、用词。当然,要防
止不求甚解地盲目追求词语多样化的现象,也要克服死搬硬套、胡乱使 用的不良做法。
(3)写完文章后,要反复诵读、吟咏。一旦发现用词重复现象,就 要一而再、再而三进行修改,不怕麻烦。
(4)用词提倡多样化,但不能自己“造”词。自己“造”词虽然不 犯法,却使读者模糊,这不好。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避免用词重复?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多样化?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哪些地方用词重复了,改一改。
①我在暑假里看了一部好电影,其中的一位好人,他做了很多好事。
②我们小队在夏令营活动中,走过小桥,走过桑园,走过田野,走 过小溪,来到了小山下的树林里,采集各种标本。
(3)翻开一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审读,看看哪些地方用词重 复了,然后改一改。

88.要精心推敲、选择句式
句式,就是句子的表达样式。从长短上说,句式可以分为长句、短 句;从主动性上说,句式可以分为主动句、被动句;从肯定否定上说,
句式可以分为肯定句、否定句;从句子主要成分排列顺序上说,句式可
以分为正装句、倒装句;从完整性上说,句式可以分为完全句、省略句;
从句子的作用和语气上说,句式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
叹句;从修辞上说,句式又可以分为比喻句、比拟句、排比句、设问句、反问句??
用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又一定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些,大家是不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行
文过程中,头脑里就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通过精心推敲、
选择句式,锤炼句子,把语言写得更加准确具体、生动形象,更好地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讲求句式变化,打破作文时用陈述句“一统天下”
的局面,使语言更活泼引人,增添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中心服 务,为更细腻地表现事物特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服务。
怎样推敲、选择句式,使句子更生动引人呢?
(1)把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以不同的句式去反复试用、表现,通 过比较,选出其中一种既准确又生动形象的句子形式。例如:
①要表达“教室里很静”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教室里鸦雀无声。(短句)
教室里静悄悄的,前后左右,彼此的呼吸声都听得清楚。(长句)
②要表达“推选王红为优秀班干部”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大家以热烈的掌声,一致推选王红为优秀班干部。(主动句)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王红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优秀班干部。(被动句)
③要表达“今天天气好”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今天的天气可真好,晴空万里。(肯定句)
今天的天气可不坏,一丝风也没有。(否定句)
④要表达“我们爱老师”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我们打心里热爱老师。(陈述句) 我们是多么热爱可亲可敬的老师啊!(感叹句)
⑤要表达“校园美丽”这个意思,可以试用: 可爱的校园,是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留恋啊!(正装句)
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留恋啊,可爱的校园!(倒装句)
(2)要学会进行综合性的描写。写人时,不能单写人物说了什么或 做了什么,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综合起来进行刻画;写景状
物,不能单写形状或颜色,要把景物的形状、颜色、态势等综合起来进 行描绘。例如:
①我说:“咱们可要说话算数!” 我拍着胸脯说:“咱们可要说话算数!”
②河水哗啦哗啦地向前流着。 清亮的河水在绿色的山洞中哗啦哗啦地向前流着。 显然,第一组中的第 2
句更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二组中的第 2 句更活泼、富有文采,让人如临其境,如醉如痴。
(3)要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还 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
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小红灯般的果实”——作
者用“小红灯”来比喻果实,仅七个字,既写出了果实的颜色(红),
又写出了果实的形状(圆)和大小(个儿大),语言该是多么生动啊!
(4)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句子之中,和笔下所描述的人、事、景、
物一起动情。如:有个小同学看见小树的皮被羊啃了一块,面对此景,
他在文中描写道:“小羊把小树的皮啃了一块,后来那地方总是湿漉漉
的,那是小树在流泪。”这个句子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内容 顿时增添了感人的色彩。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精心推敲、选择句式?怎样推敲、选择句式, 使句子更生动引人呢?
(2)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认真推敲一下每个句子,想想怎么说句 子才生动引人,然后动笔改一改。
那天放学后,刘老师让我去她的办公室。我知道俞美华告了我的状, 心里非常紧张,低着头,慢慢地走进了办公室。刘老师让我坐下后,问
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你做错了事,好朋友应该批评你。
如果她帮你隐瞒错误,对你没有好处。”我看着刘老师那充满慈爱的脸
庞,想着自己所做的事,后悔极了。“我要去和俞美华和好。”我羞愧 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刘老师高兴地笑了。
(提示: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我”在老师帮助下,承认、追悔自 己的错误。因此:“心里非常紧张”可以改成比喻句“心里好像十五只
水桶打水??”;“如果她帮你隐瞒错误,对你没有好处”可以改成反
问句“??难道对你会有好处吗”;“后梅极了”可以改成排比句“悔 不该??悔不该??悔不该??)

89.学习运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 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方法就叫做比喻。
无论是阅读他人的文章,还是自己作文,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 文中用到的最多的修辞方法就是比喻。的确,好的比喻句可以使事物的
特征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使文章的语言更
加准确精练、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运用比喻时要注意的是:
(1)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浅显易懂的。即一定要用人们非常 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事物。如果不是这样
的话,那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如:“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无暇的白云。那白云有的像连绵起 伏的山峦;有的像昂首挺胸的雄鸡;有的像缓缓流淌的小河??真是千
姿百态,变幻莫测。”这段话用人们非常熟悉的山峦、雄鸡、小河来比 喻姿态各异的云朵,我们一读就懂。
又如:翠绿的荷叶像一张翡翠盘,积存在荷叶上的雨珠,好似颗颗 珍珠。”这句话,作者用“翡翠盘”比喻“荷叶”,用“珍珠”比喻“雨
珠”,读起来就令人费解。因为珍珠并不多见,人们更少看见翡翠盘到 底什么样。
(2)比喻要贴切。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 两种事物,但二者之间又必须具有某种极其相似之处。如果把相同或基
本类似的两种事物相比,或者用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物相比,比喻也就 失去了作用。
如:“这是一个男孩子,头发有两寸来长,乱蓬蓬的,活像一个喜 鹊窠;浓浓的眉毛下边摆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
溜溜地乱转。”这段话把小男孩乱蓬蓬的头发比作喜鹊窠,把他大眼睛 中乌黑的眼珠比作算盘珠,多么贴切呀,真是如见其人。
又如:“老师像妈妈。”“星期天,我的小伙伴们像一群蚂蚁似的 来到我家,祝贺我的生日。”前者,把老师比作妈妈,是把两种相同的
事物作比,根本没有写出老师的特点。后者,是把没有共同点的两种事 物相比,比喻不妥,属于滥用比喻。
(3)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有位名人说:“第一个把儿童 比喻成花朵的是人才;第二个把儿童比喻成花朵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儿
童比喻成花朵的是蠢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认为:如果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这些言论足以说明比喻新颖的重要性。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了要表现一个孤独的男子怎样保护和疼 爱他的妻子,不愿再套用类似“像爱护眼珠一样”的语句,冥思苦索了
三天,终于写出了下面的诗句:“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
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士兵,爱护着他唯一的一条腿。”作者为了这一新颖、 独特的比喻,真可谓用尽心力,“采取 1000
吨的字矿,只是为了一个‘新’字”。
(4)要体现正确的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褒贬,体现正确的感情色彩。
如:“歹徒趁着人们忙乱之机,顺着高梁地,像兔子似的跑了。” 这句话用“兔子”比喻“歹徒”,既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歹徒逃跑的狼
狈相,又表达了作者憎恶的感情。
又如:“妈妈的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像两个大灯泡。”“同学们整 齐地站在操场上,好像一排排粗壮的大葱栽在菜园里。”这些既属滥用
比喻,也属于褒贬不当,弄巧成拙,不利于原意的表达。
同学们,只要平日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物,抓住他(它)们各 自的特点,合理联想,并在作文中大胆尝试,加之做到以上几点,相信
大家一定会写出好的比喻句,为自己的作文增辉添彩。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比喻,它有什么作用?学习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看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比喻句, 想想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句子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然后动笔
改一改。

90.学习运用拟人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 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这是锤炼语言、把语言写生动的又一重要
方法。 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动物拟人化。如:“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它 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
还会发出警报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已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
长途旅行。”(《海底世界》)这些句子,把海底的动物比拟成活生生 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有趣。
(2)把植物拟人化。如:“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 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
的花草 。”(《养花》)“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 甘露。它们舒展
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 着 。”(《我爱故乡的杨梅》)前者,花草怎么能“自己会奋斗”呢?
这里显然把花草比拟成人了。后者,作者把杨梅树比拟成人。写杨梅树
“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枝叶在雨雾中“欢笑”,这 样就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杨梅树生机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如:“我走向船头,迎着猛烈的海风,望 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大
海的歌》)这里把“浪花”人格化,充分表达出“我”此时喜悦的心情。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林海》)这里把“兴安岭”人格化,更加突出了兴安岭的美。 除以上三种拟人运用形式之外,有些文章(如童话、成语故事、寓
言故事、科学知识小品等),也可以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如:《水
彩们的争吵》——主人画了一幅画,被评为美术作品一等奖。水彩姐弟
们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大而争吵不休。《我家的“好朋友”》——洗衣机
“姐姐”是我们家的“特殊朋友”,她漂亮、勤劳,具有为主人无私奉
献的好“品质”。当然,在这些文章中,拟人已不再是一种锤炼语言的 方法,而是发展成为一种构思、写作的方法了。
作文中,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 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 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
(1)运用拟人的手法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就是说:作者 对事物必须要有真实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运用拟人手法,也只有
这样,才能做到比拟自然、逼真、感人;否则就不要用,生拉硬扯,无 情“挤”情,反而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或心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如: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很
像人在歌唱。因此可以把麻雀人格化,写成“麻雀为他歌唱”。
(3)使用拟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 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之情,从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果
不是这样的话,使用拟人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思考练习】
(1)什么叫拟人?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哪几种?运用时需要注意 哪些问题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其中的拟人句。然后自己观察一种动植 物,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它的外形特征。
菊花那墨绿色的茎神气地把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片片翡翠般的叶子 像张开的手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朵朵菊花,有的弯弯曲曲,像蚊
龙的爪子;有的昂首挺胸,像是在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魅力;有的低头不 语,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91.学习运用借代

“借代”,从字面儿上讲就是借来,代替。具体地讲,“借代”就 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一个和他(它)有密
切关系的东西(或名称)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我国陈毅元帅在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一次,他看书入了迷,家里 人把糖和蒸好的糍粑端来放在他的书桌上。他头也没抬,伸手捏起糍粑
放到砚台里蘸了一下,便送进了嘴里。家里人进来,见他满嘴是墨水,
大吃一惊。陈毅这才醒悟,诙谐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党得肚
子里墨水太少哩!”墨水是书写用的,显然,在这句话中,陈毅是借“墨 水”来代指文化知识,多么生动啊!
可见,借代是人们交谈用语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当然,它更可以运 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去。
在作文中正确运用借代方法,可以使语句简洁含蓄、富于变化、丰 富多彩,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可以使语言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
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如:
“这时,一位红领巾走过来,把果皮捡起,扔进了垃圾筒。”红领巾怎
么会“走”、“捡”、“扔”呢?显然,句中的“红领巾”代指的是一
位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又如:“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
的刺刀从前门进来。”(《小英雄雨来》)刺刀怎么能走“进来”呢? 很显然,这里的“刺刀”代指的是手执刺刀的日本鬼子。
(2)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如:“祖国的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多么令我神往啊!”显然,句中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代替的是祖国的一切。又如:“自从当上了班长,我觉得每
天都有几十双眼睛在盯着我。”很显然,这里的“几十双眼睛”代指的 是几十个人。
(3)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如:“他全心 全意为大家服务、谋利益,因此大家再次把乌纱帽戴在了他的头上。”
显然,这里的“乌纱帽”代指的是“官职”。
(4)借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去代替人或事物的通 名。如:“无论是三月还是平时,我们这些小雷锋们照顾张奶奶的行动,
从没有停止过。”显然,这里用雷锋的名称代指广大的少年儿童。
总的来说,借代没有固定的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灵活运用会更 加生动。运用借代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来借代的名称或事物,必须是
有代表性的、人人皆知的代号或特征,必须和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密切相
关;否则,不但失去了借代的作用,还会使语句含混不清、令人费解。
另外,用形体特征代指人或事物时,还要注意褒贬色彩和使用的场合。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代?借代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运用借代手法需要注 意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写人记事的习作,看看哪些句子运用了
借代的手法,有什么问题,想想还有哪些语句可以运用借代的手法来写,然后动笔改一改。

92.学习运用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现实中的人物、事物尽力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夸张。
夸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 说。如:“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我端起搪瓷
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金色的鱼钩》)
嗓音再响,相隔十里地,也不可能会听到他的声音;搪瓷碗再重,也不
可能会有千斤。显然,这两句话运用了扩大夸张的手法,极言声音传得 远,人物心情激动的程度深。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 说。如:谁敢动刘代表一根毫毛,我们就把路矿两局打得片甲不留。”
(《工人代表》)“一根毫毛”并不会损伤人的身体。显然,这句话运
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既表现了工人们对刘代表(少奇)的关心,又写
出了大家对敌人的愤怒。又如;“五岭逶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主席诗《长征》)诗中说在红军眼里,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就像可
爱的“细浪”一样,磅礴的乌蒙山就像大地上滚动的“泥丸”。显然,
这两句诗也运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岭矮小,以此反衬工农红 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超前夸张,即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 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看到这鲜绿的麦苗,我就闻到了白面馒
头的香味。”看到鲜绿的麦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会闻到馒头的香味。
显然,这句话运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获得了大丰 收,蒸出了香味四溢的馒头)说成先出现的事。
作文时,正确运用夸张手法,可以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生动地表 现作者对人或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提高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强
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不似真实,胜似真实,有利于突出事 物的本质特征,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
运用夸张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夸张允许言过其实,但必须要有依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 人或事物的特征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否则,夸张就失去了真实感。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讲: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夸张就真实,
因为那里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因 为广州一年四季或温暖或炎热,根本不下雪。
②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说话不能 又像夸张,又像真实。如:说“白发三千丈”,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
果说“白发三尺长”,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③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抄袭前人的,或简单地摸 仿、套用。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夸张?夸张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夸张具有什么作用?运 用夸张手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写一篇记人或叙事的短文(题目自拟),要求有目的地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或事件的主要特征。

93.学习运用双关、反语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
有意地使某一个词句同时表达双重的意思——表面上说一个意思,内里隐含着另一个意思。
双关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句同时表达双关的意思;另一种是利用词句的多义现象,使一个词句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形成双关。如:
①这条路啊,下雨时是“水泥”路,天旱时是“扬灰”路。
②“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例 1
中,“水泥”和“洋灰”本是一种建筑材料,但它们与“水泥”(又是水又是泥)、“扬灰”(灰尘飞扬四起)同音。例 2 中,“碰壁”
一词,表面上是说走路不小心碰到了墙壁,内里隐含着与敌人斗争中的
挫折和打击;“黑洞洞”一词,明说天黑,四周光线暗,暗指当时的社 会黑暗。
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点儿双关手法,一方面可以使语言明快幽 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的语言环境的需要,使表达更
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双关时要注意的是:句中两重意思必须明显。就是句中含而不 露的意思,也必须要让读者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或上下文的交代,自然地
体会得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双关的作用,还会出现句意混乱的现象。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使用同本来意思恰好相反的词句来表达原本的意思。例如:
①妹妹的胆子可真大,就是一只猫也会把她吓得赶快跑到妈妈的身 后躲起来。
②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 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
类“犯罪活动”,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
例 1 中的“大”字是反义词语,说妹妹的胆子“真大”,实际是说 她的胆子小得可怜。例 2
中的“犯罪活动”是反语,实际是说在大人们 的反对之下,我们只得被迫停止了钓鱼这项极其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
说反语,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往往能够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讽刺
性,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双关?双关的形式有哪些?运用双关手法需要注意什 么?什么叫反语?运用反语手法需要注意什么?
(2)读读下面的开头、结尾,想想句子中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然后任选一个题目,把文章续写或补写完整。
《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开头:我们的学校比较大,小商小贩看中 了这块“宝地”,都聚在这里卖东西。这样一来,白色垃圾挂在树上,
漂在水面,飞在半空中??景象甚为“壮观”。
《我的爸爸》开头:奶奶临终前再三嘱咐爸爸:“不要把我送火化厂,我怕。”可爸爸是一村之长,几百口人都看着他。??结尾:夜深
了,很凉。我去奶奶屋让爸爸早点休息。推开虚掩的门,我看见爸爸跪
在奶奶的骨灰盒前。清冷的月光投照在他身上,身躯略显单薄,却又那么正直。

94.学习运用对偶、排比

对偶,又叫“对仗”、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列,来表达相对、相近或意义上密切
相关的内容。例如:
①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
(《开国大典》)
②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 我跟前;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响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 。(《高
大的背影》)
例 1 从天上、地下两个角度,生动地描写出“天安门广场灯笼火把 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时的壮观景象。例 2
从形式上, 间隔反复两次“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跟前”
又与“实实在在的响亮的声音,响在我耳边”对仗;从内容上,“高大
的背影”又一语双关,既写出那位三轮车工人背影高大,又含蓄写出他 没有虚伪,没有浮夸,对人朴实,品质高尚。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内容上语言精 练集中,概括性强。作文中,自然、恰当地运用对偶句,可以使两个相
对的意思对比更鲜明;可以使两个相近或相关的意思互相映衬、补充, 意思更完善。
运用对偶时,需要注意的是:表达形式要为思想内容服务,不能单 纯追求语言形式对仗工整。一句话便可以说清楚的,就不要硬对成两句;
几句话才能说清楚的,又不能强缩成上、下两联。
排比,就是把内容密切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字数大 致相等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成一串说出来。例如:
①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 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
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 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 30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
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
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一齐欢跃起来。(《开国大典》)
③老师,您像地下的一条树根,把知识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我 们;您像一支燃烧的蜡烛,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您又像一名勤恳的清洁
工,不让一颗纯真的心蒙上尘垢。
例 1,作者先以“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看见过??”的句
式,把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来突出漓江的水既不同于
大海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水平如镜,而有它自己独特之外;随后,
作者便运用一组排比句,从自身感觉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这三个方面,
来具体描写漓江水独具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并自然地融情于景中。 例
2,写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所产生的巨大反响:先写听到宣告,全场 30
万人一齐欢呼起来;接着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 欢跃起来。例
3,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又表达出了对教师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很富于表现力,比对偶更自由灵活,更丰富,更能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用排比描写事物,可以把事
物的特征更准确、更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
感情抒发得更深,更加淋漓尽致。因此,作文时排比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
运用排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不能为了排比而排比,生硬地拼凑排 比的语句,牵强附会。
②要设计好排比中各项排列的顺序,注意各分句间的内在关系。如, 或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或以范围的大小为序,或以程度的轻重为序等。
总之,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把意思一层一层地写下去。这样才能使 读者得到的印象也跟着步步加深。
③排比的方法不仅可以构成排比句,也可以构成排比段。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偶、排比?各有什么作用?作文时如何自然、恰当地 运用?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其中的排比句,然后仿照例段也写一段 话。
我家院中的平台上摆着十几盆月季花。有紫红的,有桃红的,有淡 黄色的,还有乳白色的??在碧绿的叶子映衬下,月季花显得更加鲜艳、
美丽。它们有的正在盛开,有的含苞欲放。它们姿态各异,有的昂着头,
就好像在望着天空上的小鸟飞翔;有的低着头,就好像美丽的公主穿着
花裙子跳舞;有的坐着,就好像是弹钢琴的小音乐家;有的躺在叶子上,
就好像在舒服而又柔软的床上休息;有的歪着头,就好像小专家在思考
问题;有的身体挺得直直的,就好像在老师面前严肃地回答问题?一股 股地香味沁入了我的心脾,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幻觉世界。

95.学习运用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在文章中特意反复使用某些词 语、句子或段落,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反复。
反复的具体使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连续反复,即反复的语句紧连在一起用。例如:
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②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 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十
里长街送总理》)
例 1 连用两个“望着”,写出了红领巾们耐心等待总理灵车的情景; 例 2
连用两个“站着”,写出了人们站的时间久,表现出了人们对总理 的深切怀念。
(2)间隔反复,即相同的词句段间融开来反复运用。例如:
①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一夜的工作》
②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例 1 间隔使用两个“多么”,既写出“我”在回来路上的感受和激
动的心情,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 2 中的三个自然段,间隔反复
两次“再见了,亲人!”这一句,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对朝鲜人民惜别的感情。
为了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增强语言气势,间隔反复还可与排比句结合起来使用。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蹿
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又中途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
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 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上来了一个!(《趵突泉》)
这是一组间隔反复的排比句,通过“有的”反复运用,展示了泉水 中水泡的多种姿态。
另外,在写某些文章时,根据需要,也可以将间隔反复贯通全篇。 如《林海》一文,文首、文中、文末三次出现兴安岭叫人感到“亲切、
舒服”,既反映了作者随着景色描写,越来越强烈的思想感情,又分清 了层次,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3)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结合起来使用。如:永远那么纯洁,永 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
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这句话三次间隔反复“永远那么”,两次间隔反复“永不”,三次
连续反复“冒”,强调了趵突泉的美,展示了大泉喷涌的旺盛气势,突
出了泉水不畏难艰、蓬勃向上的品格,同时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力量的 思想感情。
作文中,正确运用反复手法,不但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而且有 助于分清层次,强调感情,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手法需要强调的是:①运用反复,必须要适合表情达意的 需要。反复不是“重复”,不必要的反复,会使文章语言啰嗦、累赘;
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②
必须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反复,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语句都可以的。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反复?怎样运用反复?使用中应该注意什么?
(2)读读下面这段话,画出文中反复的语句,想想是哪种形式的反 复,具有什么作用。然后仿写一段话。
“越是脏的东西,才越需要干净!”老爷爷一边笑眯眯地说着, 一边继续擦着。果皮箱渐渐显露出原来的颜色,恢复了它洁净的原貌。
我拾起刚才那两个时髦青年扔在地上的香蕉皮,小心地放进果皮箱,生
怕玷污了老爷爷辛勤劳动的成果。老爷爷朝我点点头,笑笑,我也朝老
爷爷招招手。然后,我离开了这里,向家走去。老爷爷讲的那句话“越 是脏的东西,才越需要干净!”我要永远记在心里。

96.学习运用设问、反问
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某种看法或结论,于是先提出一个问题,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紧跟着把自己的看法、见解或结论说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设问。设问,最主要的特点是自问自答。例如:
①春天在哪里?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 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青
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②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
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
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 出警报。(《海底世界》)
例 1,先设问,问后立即写出自己的见解,意味无穷。例 2,先提出
问题、制造悬念,然后马上加以断定,并用一组排比句具体写出事物的 结论;显然,这比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要醒目得多。
设问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而又灵活的修辞方法。可以直接用设问作 文章的标题,以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
想的作用;可以用在文章一段的开头或结尾,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可以在记叙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上设问,以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在“问”与“答”的形式上,一般的设问都是问后立即回答;个别的设问
也可以在问后不立即回答,而是在下文中逐步作答,或是用整篇的文章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叙。
需要注意的是: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 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又叫做“反诘”或“激问”,是正话反说,以问句的形式表 达自己确定的观点,即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问句的反面
就是答案。因此,反问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既不需要别人回答, 也不需要自己作答。例如:
①我看见了他(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②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 浪花吗?(《林海》)
③朋友们,当你们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 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
豪吗?(《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 1,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并由此想到他每个夜晚都是这
样工作的,最后以反问句作结,表达了“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和为我 们国家能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幸福、自豪的心情。例 2
是一个比喻与反 问交叉结合的句子,作者以反间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内容,表达了对“兴 安岭”产生的亲切、舒服之感。例
3,作者将设问与反间连用——先提出 问题(感受如何),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做了确定、有力的回答(我们
的战士是可爱的,我们应该为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感情强烈, 耐人寻味。
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加重了语言的力量,可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因此,这也提醒我们:不要滥用反问,一定要在有
必要时才用,用在感情激动、意气昂扬的情况下。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设问、反问?在语言表达上,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如何 正确运用?
(2)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自拟题目),要求学习设问、反问的 修辞手法。

97.学习运用引用
作文时,借用名言、诗词、谚语、俗语、术语、成语、典故、他人 的话等,来描写事物,表达观点或抒发感情,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做引用。
引用分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写 清“××说”等字样,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暗
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明出处、来源,直接把引用的话组织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话浑然一体。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边读边画出当中引用的内容,想一想是明引还是暗引,并体会一下引用内容所起的作用:

游黄鹤楼

常听妈妈说,故乡武汉的黄鹤楼是那么雄伟壮观。寒假里的一天, 我终于登上了巍峨的黄鹤楼。
那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江边,去游览江对岸的黄鹤楼。船开 了,我透过玻璃窗,望着烟雨渺茫,一望无际的江面,不禁想起诗仙李
白的千古绝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到码头,我迫不及待地跑出船舱,直奔蛇山的黄鹤楼。远远望去, 一对金灿灿的铜鹤,一只抬头远望,一只低头沉思,体态轻盈,让人浮
想联翩,谁说“黄鹤一去不复返”呢?
绕过铜鹤,我们来到了黄鹤楼前。啊!几十米高的阁楼式建筑金碧 辉煌。黄鹤楼共有 5
层,每层楼周围都是用汉白玉栏围成的,上面刻着 花虫鸟兽,栩栩如生。楼内大厅的墙壁上,画着许多巨幅壁画。有象征
着炎黄子孙的龙,和展翅飞翔的凤,真是“龙凤呈祥”。
沿着迂回的楼梯,我来到了黄鹤楼的顶层。瞩目远望,武汉三镇尽 收眼底。那屹立在蛇山上的电视塔直插云霄;秀美的东湖宛如一块无瑕
的翡翠,镶嵌在广阔的江汉平原上。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奔流的长江上,
波光粼粼,好似一匹银色的锦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真是一幅难用笔墨描绘的画。
黄鹤楼,你真美啊!古今中外,多少诗人在这里吟诗作画,多少游 人在这里流连忘返。我爱你,故乡的黄鹤楼!

这是一篇十分精彩、优美而流畅的短文。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文章 根据表达的需要,多处运用了引用手法,明引唐代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暗引唐朝著名诗人崔
颢“千古擅名”的览胜之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名句,暗引典故(龙
凤呈祥),而且引用得自然、贴切,与正文血肉相合,恰到好处。这样,
就大大丰富了短文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提 高了作品的神韵和文采。
由此,我们不难悟出:作文时,要重视运用引用手法,要根据需要 大胆引用,只要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好处就可以。需要注意的是:
①要全面、准确理解引文内容,不能牵强附会或断章取义。这是学习正
确引用的前提。滥使引用,引文与实际不符合,与正文内容不符合,就
会出笑话。②无论是明引还是暗引,引文和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必须配
合得当,水乳交融,自然和谐,避免生搬硬套。③引文的用字、标点, 都不容半点有错漏。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引用?引用分哪两种形式?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时应 该注意什么?
(2)以《游____》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记叙中学习正确运用引 用手法。

98.学习把语言写简练、明了
简练,就是语言简洁精练,言简意赅,就是做到惜字如金,能够用 三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四个字、五个字;明了,就是表达明白,让
人一看就懂。语言简练、明了,这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写出的文章才会很好地表情达意,别人才容易读懂,才爱读。
语言简练、明了,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美国第 28 任总统伍德
罗?威尔逊是著名的演说家。有人问他:“您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
得花多长时间?”威尔逊答:“两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一份一个
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一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不用准备,马上就讲。”
威尔逊的话表明:语言精练、明了的程度越高,花费的思考时间就
越长。从这个角度讲,语言简练、明了,又是我们锤炼语言的最高追求目标。 怎样才能做到把语言写简练、明了呢?
首先,就是作文时不说废话,即不说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无关的 话。这一点,前面在讲“依据中心裁剪材料”时已提到。
第二,就是作文时不说啰嗦话,即不说没有必要重复的话。语言啰 嗦,不但会“淹没”中心思想,而且会引起读者厌烦。怎样才能做到语
言不啰嗦呢?具体讲,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止语言重复。即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就决不用两句、三句。 例如:
①这次跳绳比赛真令人失望,令人遗憾,令人难忘。
②我坐在鱼缸旁。我睁大眼睛。我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③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和李华劲头 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李华用力太
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李华从地上爬起来。李华浑身是泥,好像一 只泥猴。我和李华同时大笑起来。
④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你把车票退掉了吗?”我说:“我
把车票已经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车票的钱。”
妈妈说:“把退车票的钱给我吧!”我说:“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例 1,粗略一看,似乎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令人”一词间隔出现
了三次。但细一推敲,“失望”、“遗憾”、“难忘”三个词罗列了对
这次跳绳比赛的三种大同小异的心理,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应删去两 个。
例 2 的毛病是句子中做动作的人重复。同一个人或物连续做几个动
作,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做动作的人或物(主语)只需要在句首出现
一次,后面的可以省略。因此,这三句话可以改为:我坐在鱼缸旁,睁 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例 3 的毛病是没有恰当使用人称代词。文中只有“我”和“李华”
两个人,用“他”代表“李华”,用“我们”代表“我和李华”,有的 地方还可以省略做动作的人物,这样就简明了。这段话可以改为:
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们劲头十足地
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他从地上爬起来,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俩同时
大笑起来。
例 4 的毛病是对话啰嗦。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可以使用省略句。因
为在这种情况下,把不言而喻的部分省略,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段 话可以改为:
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退票啦?”“退了!”我拍拍胸脯, 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的钱!”“把钱给我吧!”“给您。”妈妈
接过了钱。
(2)防止词语堆砌。要敢于用词,追求语言生动形象,这是没错的;
但是不能一味地去堆积华丽的词藻。能用一个词表达明白的,就决不能
用两个词,三个词。词藻堆叠,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莫名其妙。例如:
①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高兴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②你看,柜台里那一块块璀璨夺目、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 表,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例 1 中,“兴高采烈地”与“高高兴兴地”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 例 2
堆砌了不少漂亮的词语,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因此选中 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思考练习】
(1)语言简练、明了指什么?作文时,语言为什么要简练、明了? 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简练、明了?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语言是否简 练、明了,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99.学习正确使用“的”、“地”、“得”

读大家的习作,普遍发现同学们对“的”、“地”、“得”这三个 词重视的程度不够——或使用得不准确、不恰当,或把三者混为一谈。
“的”、“地”、“得”在汉语普通话词类中,都属于结构助词, 都读作轻声“de”,但是在书面语言中必须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因为
每个词都各有自己的用法。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画出带有“的”、“地”、“得”这三个 结构助词的语句,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用法:

世上只有妈妈好

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妈妈爸爸正在看电视。忽然,一个电话打来, 老舅妈要生孩子了,让我妈赶快去县医院。
我妈妈一听,急出了一头冷汗,连外衣也没拿,穿着毛衣跑了出 去??
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可想妈妈了。我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从早 晨走到中午,从中午走到黄昏,多少次好像看到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多
少次听到楼道里的脚步声,打开门一看,却不是妈妈。到了晚上,妈妈
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头发乱乱的,衣服也皱皱的,脸色又黑又黄,疲
倦极了。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您可回来了。您 不在的时候,中午我都没吃饱。”
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妈妈听后,二话没说,赶忙来到厨房为我做饭。 她做了我爱吃的鸡蛋炒米饭和拌西红柿。虽然饭菜简单,但我吃得心里
热乎乎的。我吃完饭和妈妈一起去看电视。看着看着,妈妈睡着了,睡
得那么香,那么沉,妈妈一定是累坏了。我从小屋里拿出小被子轻轻地 给她盖好。
早晨,我睡眼朦胧中听厨房有动静,睁眼一看,才五点钟。不知不 觉,我又睡着了。当六点半的钟声把我叫醒时,我去大屋一看,爸爸睡
得死死的,妈妈却不见了。我想:妈妈一定又去医院了。饭桌上放着一
张字条,上面写着:“儿子,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旁边还放着妈 妈为我做的早饭。我看着字条和早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天下的母亲们:您们辛苦了。 天下的儿女们:我们要为父母多做一些事。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真幸福??
①星期六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正在看电视。
(名词)(表示时间的名词)
②多少次好像看到妈妈走到我的身边,多少次听到楼道里的(代词)(表示方位的名词)(表示处所的名词)脚步声??

(表示声音的名词)
③到了晚上,妈妈终于回来了,只见她的头发乱乱的,衣(代词)(表示事物的名词)服也皱皱的??

④劳累了一天一夜的妈妈听后,二说没说,赶忙来到厨房为(表示时间的名词)(表示人的名词)我做饭。
⑤我焦急地在屋里走来走去。

(形容词)        (动词)
⑥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

(形容词)(动词)(名词)(表示方位的名词)
⑦我从小屋里拿出小被子轻轻地给她盖好。

(形容词)(动词)
⑧虽然饭菜简单,但我吃得心里热乎乎的。

(动词) (形容词,补充说明)
⑨看着看着,妈妈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沉??
(动词)(形容词,补充说明) 从上面列举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规律:“的”,它的前
边一般是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起修饰、限制作用;后面多是表示人
物、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地”,它的前边一般为形容词;
起修饰作用,后面多为动词。“得”,它的前边一般是形容词、动词;
后面的词语多是形容词,对前面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的”、“地”、“得”好比句子中的“楔子”。作文时,正确使 用“的”、“地”、“得”,可以使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进
而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否则,句子就会出现结构混乱、语不达意的现
象。这就提醒同学们:要特别重视掌握“的”、“地”、“得”各自的
使用方法,增强思想意识,提高使用的正确率,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 表达质量。
【思考练习】
(1)作文时,为什么要求正确使用“的”、“地”、“得”?“的”、
“地”、“得”各自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在使用
“的”、“地”、“得”方面有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

100.学习使用标点符号“说话”
标点符号也是同学们作文中的薄弱环节。有很多学生,认为标点符 号对于语言无足轻重,不像对文字那样重视,表达时只注意推敲文字,
而忽视标点。个别同学还竟以为标点符号可有可无,无关紧要。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标点符号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
它不但可以表示书面语言中不同的停顿,句子的不同语气,而且还能表
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一句话,它是帮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对此,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曾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
有时还在其上”,如果用错了,“便可以把文字弄到完全相反的意义上 去。”
因此,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注意用对标点(如: 该用句号就不能用逗号),写对位置(包括标点符号在每一行的占位和
在每一格或两格中的占位),而且还要注意推敲标点,学习用标点符号
来“说话”——借用标点符号来增强语言气势,表情达意,以提高文章 的感染力。在这方面,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范例。例如:
①“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养花》) 这句话完全可以这样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的确)是真
理。”而作者设置反问,借用问号的作用,就大大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既强调了自己观点的真实性和肯定性,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 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趵突泉》)这句话中的省略号,
省略了小泉其它变幻莫测的种种姿态。作者以省略号一带而过,故意留
下语言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 比写出来更深远,更有韵味。
③“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忆铁人》)这是铁 人(王进喜)从托儿所出来,在回去的车上,听说阿姨抱的是别人的孩
子,坐在地上哭的倒是她的亲骨肉后,课文描写铁人神态、语言的一句
话。这句话中的后半部分,仅仅两个字,就是借助问号、省略号、叹号
这三个标点符号,便把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想到错批评了阿 姨而万分悔恨自责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习作,体会一下小作者又是怎样运用标点符 号来“说话”的:


家中趣事
一个星期天,我家吃包饺子。后勤部长妈妈做好准备工作后,我和
爸爸便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毕恭毕敬并排坐在椅子上,等着“部长”一声令下,就一显身手。
开始包了。妈妈不愧是后勤部长,擀出的皮儿圆溜溜的,好看极了。
我拿起一个皮儿,用筷子夹起一块儿馅,小心翼翼地放在皮儿中间,两
只手使劲一捏,呀,坏了,馅从皮儿边冲了出来。我赶紧“急救”,捏
了一块面堵住裂口。谁知饺子馅太淘气,又从另一头探出了脑袋。我又急忙“抢险”,再捏一小块面封住漏洞。爸爸嘲笑我,说:“你好像在
补车胎。”我们都乐了。我把补好的饺子摆在盖帘上,它挺着将军肚, 披着布满补丁的“铠甲”,真让人不好意思。
再看爸爸,他不慌不忙,一副老练的样子,一边包,一边吹牛,向 我传授技艺:“你呀,别太使劲儿,轻轻捏。你瞧我??”不知怎的,
饺子馅不肯给爸爸赏脸,一股脑地跑到皮儿外,讥讽似的向爸爸“示威”。 爸爸出了洋相,我的肚子都笑疼了。
“部长”忍不住了,特关心我们似的说:“你们爷俩,真是一对笨 熊。别较劲了,能包什么德性就包什么德性吧!”我和爸爸举起沾满白
面的手向妈妈敬了个礼,同声喊:“是!部长大人!”
经过一家人的“奋勇战斗”,一片怪模怪样的饺子躺在盖帘上。饺
子下锅了,妈妈风趣地说:“这简直是一锅馄饨!”我也贫了一句:“对,
这是我家的专利!”笑声回荡,“馄饨”飘香,小屋里充满爱意。

本文称得上是一篇脍炙人口、越读越有味儿的佳作,尤其在语言表 达方面,更是值得称赞。小作者的语言极为活泼、俏皮,具有个性风格,
再加上文章多次巧妙、灵活地运用双引号,就使得语言越发幽默风趣, 引人回味不尽。这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呀!
【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标点符号是帮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在语言表达 时,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有哪些要求?怎样借用标点符号来“说话”?
(2)翻开一至两篇自己以前的习作,认真读一读,看看在标点符号 运用、特别是在使用标点符号来“说话”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动笔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