烜广州话怎么读音:字词辨析(续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2:37:33


字词辨析(续5)

目 

 

129、“片段”与“片断” 

130、“品位”与“品味” 

131、“品行”与“品性” 

132、“平凡”与“平常” 

133、“期间”与“其间” 

134、“启示”与“启事” 

135、“启用”与“起用” 

136、“前后”与“先后” 

137、“驱除”与“祛除”

138、“缺陷”与“缺憾” 

139、“权力”与“权利” 

140、“忍让”与“谦让”

141、“认为”与“以为” 

142、“申明”与“声明” 

143、“身份”与“身分” 

144、“身价”与“身家” 

145、“实用”与“适用” 

146、“世纪”与“年代” 

147、“收集”与“搜集” 

148、“损害”与“损坏” 

149、“随便”与“随意” 

150、“谈话”与“讲话” 

151、“坦率”与“坦白” 

152、“统率”与“统帅” 

153、“停止”与“停滞” 

154、“推动”与“推进” 

155、“推脱”与“推托” 

156、“退化”与“蜕化”

157、“违反”与“违犯” 

 

129、“片段”与“片断”

    “片段”指从整个事物中截取一段,所以有相对的完整性(但不全)。从容量上分析,“片段”大于“片断”。“片段”多用于报道、小说、戏剧、回忆录等的节选部分,如“电影《上甘岭》中的一个片段”、“小说《老人与海》的几个片段”等。“片段”也可用于人们的生活经历,如“刚才所说的只是他十年美国生活的一个片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片段”和“片断”的用法是相同的。因此,电视上打出的节目字幕有所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片断”多指从整个物体中切削下来的一个平而薄的断面,可引申指事物的一点,一个画面,侧重于“零碎而不完整”。其适用对象多为生活、经验、事迹、社会现象等,如“零星片断”、“片断经验记录”。

    但是,“断”还具有“切断,分离”的意思,因此也就赋予了“片断”一词“零碎、不完整”的意义,这可是“片段”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不能写成“片段经验”、“片段的社会现象”、“当年的事只剩片段的记忆了”,应将“段”改成“断”。

 

130、“品位”与“品味”

    品,由三个口字组成,“口”可指代“人”,“一人”又称“一口”,三人为众,三口为品,品众同义。人多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于是“品”的含义就引申为“种类”。由种类引申出“等级”、“官阶”,于是有了“品位”这个词,

    “品位”本指官吏的等级,中国传统的“七品县令”及“九品芝麻官”都是品位低下的小官。“品位”还借指矿石中有用元素含量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越大,品位就越高。“品位”还可指物品内在质量等级以及文艺作品等达到的水平等。

    “等级”须要区分,区分的方法之一就是“尝尝”,于是有了“品味”这个动词,其本义是“尝尝滋味”。“品味”须仔细体会,于是“品味”又有了“仔细体会、玩味”的含义。此外,“品味”还可指特色、风味,如“茶叶不能和香皂放在一起,否则茶叶的品味会大受影响。

 

131、“品行”与“品性”

    “品行”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品行”包括“品性”。如“他在入狱以前,就经常打架、赌博,品行不端是出了名的。”这里说他一贯如此。又如“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品行端正,不然怎么能为人师表。”这是教师始终应具有的。可见,“品行”强调的是人的有关道德的行为,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因此,可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的客观标准。

    “品性”则侧重于品质及性格特征。如“人和人的品性不同,有的品性敦厚,有的品性奸猾。”这是指内在的品德性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品行”,同时也会通过“品行”表现出来。

 

132、“平凡”与“平常”

    “平凡”与“平常”,都有“一般、普通”的意思。

    “平凡”,着重于“不出色,不出奇”,跟“伟大、非凡”相对。常形容人及工作、事业、精神等,包含人们主观上的评价在内。其否定说法“不平凡”,含有褒义,一般指较杰出的人或意义重大的事物。

    “平常”,着重于“普通的、没什么特别的”,跟“特别、特殊”相对。常形容人或事物。其否定说法“不平常”,既可指好的人或事,也可指不好的人或事。“平常”还有名词意义和用法,表示“平时”。

 

133、“期间”与“其间”

    “期”指的是限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日,“期间”表示某段时间里面,但不包含“那”、“那个”的意思,不能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它的前边须添加修饰语,如“暑假期间”、“在此期间”等。

    “其”是个文言虚词,相当于“那”、“那个”。“其间”有两个义项,一是跟“期间”相似,也表示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二是与时间无关,是空间概念,表示那中间、那里面,如“其间必有阴谋”,跟“其中”相仿。

 

134、“启示”与“启事”

    “启示”是动词,侧重于“示”,多是直接说出事理,使人了解,以提高认识,如“启示大家”、“启示众人”等。“启示”的内容常常是一些重要的、富有深刻含义和指导意义的事物或道理。

    “启事”是名词,与具体事情有关,是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纸等媒体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内容,如常见的有“寻人启事”、“招领启事”、“征稿启事”、“征婚启事”、“招聘启事”等。可以想像,这些商界名家给我们展示的肯定不会仅仅是几张纸上的“启事”。

 

135、“启用”与“起用”

    时下“启用能人”、“起用一批年轻干部”之类的说法时有所闻。“启用”与“起用”读音相同,词义有所区别,并非异形词。

    《现代汉语词典》释“启用”为“开始使用(机关印信)”。释“起用”为“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二者一用于物,一用于人;一为“开始使用”,一为“重新任用”。区别比较明显。

 

136、“前后”与“先后”

    “前后”有几个意思,一是指在某一种东西的前面和后面,如“前后夹击”、“房屋前后都是草地”等。二是指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如“春节前后”等。三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如“这项工程从动工到完成前后仅用了半年时间”。

    “先后”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先和后,如“要办的事情实在太多,得分个先后缓急”。二是指一段时间内发生事件的顺序,前后相继,如“大型文艺演出已经先后在埃及金字塔、希腊古剧场等成功举办”。

    显然,“前后”可用于空间,而“先后”不能。这一点不易发生误用。但它们都可用于时间,所以就容易用错。如“电影院先后放映了三个小时”和“他前后在美国和法国深造”句中的“先后”与“前后”应对调才对。也就是说,指整段时间要用“前后”不用“先后”,而指一段时间内发生事件的顺序则一定要用“先后”而不用“前后”。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指明顺序的情况下,“前后”与“先后”可以通用,如“学校前后招收了三批学生”中的“前后”也可换作“先后”。

 

137、“驱除”与“祛除”

    “驱”是驱逐、赶走的意思,“驱除”侧重表示驱逐或除掉,如“驱除蚊蝇”、“驱除入侵者”。“驱除”的对象多是外在的事物,而要达到目的也需要费些气力。

    “祛除”侧重指排却、除去病痛或内心心理障碍等,如“祛除风寒”、“祛除害怕的心理”。

    “许多国外的大学为吸引生源,纷纷举办咨询会,以驱除家长们的疑虑和担忧”,这里指家长因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缺乏规范而担心上当受骗,属于内在的“心病”,还得“心药”来医,解释说明以及沟通交流是关键。所以应该用“祛除”,“驱除疑虑和担忧”是错用。

    可见,“祛除”和“驱除”的对象有所不同,使用时得加以区别。

 

138、“缺陷”与“缺憾”

    “缺陷”与“缺憾”都是名词,是近义词,都有欠缺和不够完美的意思。但是,前者偏重指“不完备”,后者则指因不完美而生出“遗憾”。用例句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他口吃是个生理缺陷,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总是让父母感到是个缺憾。”此句子若将两词语对调,前者可以说通,后者就稍嫌不妥了,“缺陷”就是“缺陷”,可以看到,不必“感到”是个“缺陷”。

    既然是“感到缺憾”才妥帖,那么它同“感到遗憾”有分别吗?在前述例句中应无大区别,不过“缺憾”和“遗憾”两词也有不同。从意义上讲,“缺憾”是因为不足或缺点而遗憾,所以说某人某事因缺而憾较适当,若慨叹有错误或严重过失则不妥,“遗憾”却不必受此局限。例如新机场出了那么大问题和错误,我们表示“缺憾”显然不当,只能说感到“遗憾”。再有,“遗憾”动词性强,“缺憾”却只做名词,“我很遗憾”可以,“我很缺憾”便不通了。

 

139、“权力”和“权利”

    “权力”与“权利”两词的含义不完全一样。

    “权力”侧重于指可以统治、管辖、支配别人的权柄或职权,一般是国家机关或有关部门负责人所具有的。这种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一定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可构成“权力机关”、“权力部门”等词组,而“权利”不能。“权力”经常做“行使”、“使用”等的宾语。

    “权力”是指由地位和职责带来的一种控制、支配力量。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能够领导、管理、决定、处置有关事务。权力大都是由法律或规章制度赋予的,也有传统、财富或武力等形成的。行使权力的对象是有关的组织或者人群,具有权威性、强制性。

    “权利”与“义务”相对,侧重于被规定可以享受的利益,一般是广大民众所具有的。人民依法行使和享受的利益则是“权利”,对象是公民、法人或团体。“权利”经常做“享受”、“享有”的宾语。“权利”主要有政治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精神权利等,由法律、规章制度或协议规定,受国家保护。权利同义务相对,通常是享有权利就要尽相应义务。

 

140、“忍让”与“谦让”

    “忍让”与“谦让”均含退让的意思,但词义侧重点与感情色彩不同。

“忍让”指容忍而退让,在表示向对方让步之时,有时是无奈,有时是宽容,带着忍耐的感情色彩,如说“互相忍让”、“一再忍让”、“和平不是忍让而是斗争得来的”、“忍让的结果是受欺挨打”、“我一再克制忍让”等。

    “谦让”指谦虚地不肯担任某事,不肯接受或不占先,含有谦虚的意味,多用于积极方面,如说“自觉谦让”、“谦让是传统美德”、“他再三谦让”、“互相谦让一点”、“对此邀请他一再谦让”等。

    虽都有“让”的意思,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忍”和“谦”的差别。如“为一点小事两人互不忍让,反而把事情弄大了”、“请他担任参谋他却一再忍让”,都应用“谦让”才对。

 

141、“认为”与“以为”

    “认为”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作出某种判断”,侧重指基于自己的认识而作出判断或表述看法,使用时语气比较肯定。如“调查人员认为前天发生的客机坠毁事故是飞机机械故障导致的。”

    “以为”与“认为”意义相近,同样可以表示对人对事物的某种判断。从正面论断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以为”还表示猜想、估计,用在与事实不符的论断中,侧重于从主观认识出发来作判断或表述看法,语气相对地不太肯定,比较随便“我以为只有你一个人,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人。”又如“那时,人们都以为是飞行事故,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由于“以为”所具有的两重含义,在使用时一定要说清上下文,否则可能会产生歧义。如“我以为水的温度很合适,鱼苗的死亡一定另有原因。”这里的意思强调了水的温度合适而没有问题,“我”的态度比较肯定。又如“我以为水的温度很合适,没想到还是太高了”。这里是说出人意料的结果,而“我”的态度比较委婉而不太肯定。同样是“我以为水的温度很合适”,但上下文不同,意思可能完全不同。用于自己时,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客气,特别是说“我以为”、“我们以为”时常常会如此。

 

142、“申明”与“声明”

    “申明”是动词,侧重在“申”,就是说明,即申辩、解释的意思。多用于个人或较小的范围之内的事情,如“申明理由”、“允许作一番申明”。

    “声明”一般作动词,侧重于“声”,即郑重宣布,意为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虽没有解释分辨的意思,但语气比较郑重。“声明”可用于个人的事,但更多用于国家、政党、组织、单位大范围内的事。公民出国,不管为何,理由似乎都无须向公众说明,而他人好像也没有兴趣了解。倒是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让许多正规制造商不得不在媒体上声明真货和假货的区别。“声明”还可作名词,指表示声明的文告,一般是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表明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立场或主张而发表的文件。

    有时,有的人会用错这两个词,主要是两者发音比较接近,同时也因为没有区分“申”重在解释分辨,“声”重在郑重宣布。所以,说成“申明作废”、“声明缺席理由”进取是不合适的。

 

143、“身份”与“身分”

    “分”是个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表示以刀剖物使之离析各半。字典将“分”归入“刀”部。由以刀剖物引申出“半”义,如“春分”、“秋分”。分与合相对立,因而“分”又有了离散(分离,分裂)、离别(分别,分手)、散布(分布)、部分(分支,分册)等义项。由“部分”又引申出表示分数(几分之几)、表示比率(百分比)。由“分别”又引申出辨别(分辨)、辩白(分辩)、隔离(分隔)、限度(分寸)、界限(分界)、职责或权力的限度(分内,分外,安分)。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物质的最小部分(微粒)称作“成分”;由此引申出情谊(情分)、人与人遇合的机会(缘分)等义项。

    “份”是后造字,它是“彬”的古字。本义表示一个人文与质配合相宜。假借义即整体的一部分,如“份额”、“股份”。应该用“份”还有以下几种情况:表示个人与团体的归属关系,如“这个团体里有我的份儿”;用作量词,表示报刊、文件的单位,如“一份报纸”,“本合同一式两份”;表示划分的单元,如“省份”、“月份”;单独使用,表示程度、地步,如“事情闹到了这份上”。

    应该用“分”的大致有三种情况:指成分,即构成事物的因素,如自然形态的“盐分、水分、养分”和人文形态的“情分、缘分、福分”等;指地位、职责、权利的范围和限度,如“分内、分外、安分守己、恰如其分”等;指属于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知识分子、积极分子”等。

    “成分”和“成份”,在表示个人早先的主要经历和职业时,可以通用,但以“成分”为首选。表示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或因素,只能用“成分”。

    “身份”与“身分”是一对异形词。都表示自身所处的地位,但以“身份”为首选。从历史上看,“身分”见诸经典,“理据”十足,习惯和主张用“身份”者人多势众,华语圈基本用“身份”。

    “身分”使用远早于“身份”,“五四”以前,找不到“身份”的影子,工具书除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以“身份”为首选,其余均以“身分”为主条。但“身分”逐年递减,而“身份”的使用频度占有绝对的优势,“居民身份证”用“份”而不用“分”,这已约定俗成,为群众普遍接受,推倒重来似乎不太现实。因此还是用“身份”更为符合规范。

 

144、“身价”与“身家”

    “身价”的“价”,义为价格、价位,在人身可以买卖的历史阶段,它说的是卖身钱。现代文明社会不容许人身买卖,但仍可用“身价”一词,多半是指知名人士的出场费、劳务费、转会费一类价格。“身价”的引申意义,则可指人的身份、地位、社会影响等等。但凡用引申义,皆不会列出具体的数值,而只是笼统地说“身价百倍”或“身价大跌”之类。

    “身家”的“家”,本指家庭,所谓“身家”,即本人和家庭的合称。一个家庭,除了家庭成员以外,还应包括财产,所以“身家”也指家产,人们常说的“身家性命”,意思就是全家的财产和生命。

 

145、“实用”与“适用”

    “实用”与“适用”都有“使用”或“应用”的相同意义,但用法不完全一样。

    “实用”,强调的是事物在使用上有无实实在在的用处或价值,一般多用来指物品、方法、经验、图书、文件、技术、理论等。语气较轻,口头和书面皆用。

    “适用”,强调的是事物使用的对象、场合或范围等合适不合适,一般多用来指方法、技术、环境、医药、条件或管理等。语气较重,一般多用于书面语。

 

146、“世纪”与“年代”

    世纪和年代都是纪年单位,100年为一世纪,每世纪纪年又以10年为一“年代”。对于世纪和年代的起讫和称呼,还不尽一致。

    一种主张是世纪应从第一年算起,如19世纪第一年是从1801年算起,最后一年是1900年。年代则不同于世纪,应从0到9计算,如19世纪90年代,则是从1890年到1899年;而每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不包括在任何年代里,只说某某世纪最后一年。另一种主张是,无论“世纪”与“年代”,均从1年开始计算,如21世纪从2001年开始,20世纪90年代则从1991年开始,其理由主要是公元没有0年。其实这一主张仅代表少数。国际上多数主张从0年开始计算,因为0是十个阿拉伯数字中的首位数字。目前国际上通常习惯,除以公元1—99年为第一世纪外,以后各世纪均从0开始,如20世纪是指1900年—1999年,国际上权威辞书中都这样写。

    年代指每一世纪中从‘…十’到‘…九’的十年。每世纪中以10年为期的年代与世纪称呼不同,比如对1900—1909年称“20世纪最初10年”,1910—1919年称“20世纪第二个10年”,第三个10年则称20年代,因为10 年中的十位数上都是2字,如80年代是指1980—1989年,十分容易记忆。

 

147、“收集”与“搜集”

    “收集”指聚集在一起,侧重于“收”,即“集”的方式是把分散的收拢在一起。人们兴趣各异,有人收集邮票,有人收集古玩字画,可谓五花八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企业也纷纷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收集”有关信息,以便紧跟最新技术动向。

    “搜集”侧重于“搜”,“集”的方式是“搜”,即寻找、搜罗。如果说“收集”需要的是耐心等待和机遇,是守株待兔,那么“搜集”就要“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属于主动出击。从意义上分析,“搜集”指将未发现的东西找出来,加以集中。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各种信息纷繁芜杂,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搜集”世界各地有关的消息。并对搜集的信息加以分析处理,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148、“损害”与“损坏”

    “损害”与“损坏”都有使蒙受损失,并有好变坏的意思,但词义及用法各有侧重。

    “损害”指使事业、利益、健康、目力、主权、名誉等蒙受损失,是对较抽象事物内容性质方面的损伤,如“损害名誉”、“损害集体利益”、“损害身心健康”等。

   “损坏”的意思是指使失去原来的使用效能,常用于具体物外在的损伤,包括无意识的或有意识的,语意比较轻,如“损坏庄稼”、“损坏牙齿”、“损坏学校公物”等。

    可见,这两个词的搭配不同,切勿混用。如果说“不要损坏群众利益”、“别损害刚漆过的桌面”等,都是错误的。

 

149、“随便”与“随意”

    “随便”与“随意”的意思十分相近,都有不受拘束的意思。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是可以换用的,如“这种玩笑不可随便(随意)开”、“他随意(随便)点了几个菜”。但两者仍存在一些区别。

    “随便”指按照某人的方便,侧重于表示不加限制、不加约束、考虑得不多,怎么方便就怎么做,多用在数量、范围等方面。“随便”用于中性意义时指自然而不拘谨,用于贬义时则指马虎而不慎重,如说“吃药不能随便加量”、“多款电脑请随便挑选”、“他说话向来这么随便”、“我们就随便吃点吧”。“随便”还可作为连词,表示“无论”、“不论”、“不管”的意思,如说“这事随便谁去都能办成。”而“随意”不可如此用。

    “随意”指任凭自己的意思,侧重于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行事,如“不得随意使用他人的技术成果”、“反对公司随意辞退职工”等。

    “随便”和“随意”虽然都可作形容词,但用法不尽相同。“随便”可重叠使用成“随随便便”、“随意”则不可;“随便”可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如“他性格很随便”,而“随意”却不能这样用。有人说“那位朋友向来随意得很”、“不要随便使用公家的东西”、“你随意什么时候去都行”,这些说法都是不合适的。

 

150、“谈话”与“讲话”

    “谈话”和“讲话”都是指说话,但有以下差别。

    “讲话”指场面较大,人数较多,是比较正规的说话,包括重要的或一般性的发言和讲演。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谈话”是指场面较小,人数比较少,比较亲切、随便的一种面对面的交谈。如“邓小平南巡谈话”。

 

151、“坦率”与“坦白”

    “坦白”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心地纯洁,语言真率,如“襟怀坦白”、“心地坦白”。在这个意义上,“坦白”和“坦率”有共同之处,都表示诚实而问心无愧。如“她很坦白地告诉了他那个秘密”、“小张很坦率地把所有的顾虑都说了出来”。这两句话里,“坦白”与“坦率”的意义是差不多的,并且都是形容词,同样用于褒义,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坦率”侧重于表示诚实、直率、不隐讳什么,一般多用于形容性格、为人等。“坦白”则多偏于表达光明磊落、纯洁、诚信等,一般多用于形容人的心地、胸怀和品格。

    “坦白”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如实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或罪行。这里“坦白”的内容往往并非好事,如“他终于向大家坦白了他一时糊涂犯下的错误”、“经过审问他终于坦白了自己参与盗窃的行为”、“认真坦白交代”等。此时,“坦白”是作为动词用在句子里的,而“坦率”一般不能用作动词。

 

152、“统率”与“统帅”

    “统率”是动词,指统辖率领,如“将军统率着参战部队”。

   “统帅”在作动词时,与“统率”相同,上面例句中的“统率”一般都可用“统帅”来表示。但“统帅”同时又作名词,是指统领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也可指其他方面最突出的人或事,如“军事统帅”、“最年少的统帅和最年长的士兵”、“音乐王国的统帅----交响音乐”等,这些句子里的“统帅”是名词,不能用动词“统率”来替换。另外,“统帅部”指军事方面的最高指挥机构,也当名词用,当然也不能写作“统率部”。

    由此可见,当用作动词时,“统帅”和“统率”可互换使用,而用作名词时只能写作“统帅”。

 

153、“停止”与“停滞”

    “停止”的意思是停下来或不再进行,多用于具体的人或事物,如“呼吸停止”、“响声停止了”、“停止侦察飞行”、“暴风雨停止了”、“待续了8年的战争终于停止了”、“世界人口何时停止增长”等。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停止”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可能是无可奈何的,也可能是皆大欢喜的。“停止”是一个最终的结果,不再有不可预测的前景。

    “停滞”的意思是指由于受到某种阻碍而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如“生产停滞不前”、“在惊人地出现连续五年的增长之后电信业进入了网络时代第一个停滞期”、“珠宝协会官员说黄金进口陷于停滞”等。这些句子说明,“停滞”只是表示不顺利,是暂时的停止,是整个过程的的一个间断性状态,有可能还会继续进行。它侧重的是因为受到阻碍而不顺或发展很慢,多用于思想、社会历史、经济等,并且往往是当事人不乐意看到的,会努力改变这个局面,使发展过程继续顺利进行下去。所以,上述使用“停滞”的句子,虽然都有停止的意思,但是都不能够简单地换用“停止”来替代。

    另外,“停止”可带有涉及对象的宾语,如“停止营业、停止施工、停止讨论”等,而“停滞”却没有这样的用法。

 

154、“推动”与“推进”

    “推动”的意思是从后往前推,给予其他事物以力量、支持,因此有后盾的意味。如“推动和平统一事业”、“两国强调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紧迫性”、“推动科技进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增长”等,其中“推动”的主体都可视为人、社会或某个强势团体。

    “推进”是推动并使事物前进或加速前进的意思。当事物已处在一个发展、前进的过程中,那么“推进”就是使该事物更进一步地发展、向前。这是它跟“推动”的区别。如“教育改革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积极推进反腐败斗争”等,其中的“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反腐败斗争”已经在发展过程中,但需要加快步伐,进一步发展,所以用“推进”。

 

155、“推脱”与“推托”

    “推脱”的“脱”有脱离的意思,表示距离和分野。“推脱”的意思是推卸责任或过错,不肯承担责任,如“他们没有任何理由推脱事故责任”、“领导者对此事有不可推脱的责任”等。

    “推托”的“托”有假托的意思,表示转嫁或借口,往往和任务、时间等有关,所以“推托”不是推卸的意思,而是借故拒绝别人要求做的事情,如“她一再推托身体不好”、“主管部门推托有事而不办理”等。“推托”重在寻找某种借口拒绝做某事,不肯承担的多是具体的事项。可是,我们却常常看到错用“推脱”的句子,如“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掉人们一次次热心的帮助”、“我若求他他必推脱”、“我的洗衣机报修两年均被他们以无配件推脱”。

 

156、“退化”与“蜕化”

    “退化”与“蜕化”两个词都有光景大不如前的意味,人们常将两者等同起来,随意使用。如“在等待中退化成蝶”、“它们在长期发展之后退化了”、“女人们的自尊却在一点一点地蜕化”等均不恰当,应该互换。

    “蜕化”的“蜕”指蛇、蝉等脱皮,“蜕化”多用于比喻人的思想由好变坏或腐化堕落,表现出质的转化,如“是什么加速了人的道德蜕化”、“少数执政者出现蜕化”等。

    “退”是退步或减退的意思,“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从优变劣、由好变坏,侧重于表示事物量的减少和质的下降。这种“退”体现出的是层次上、功能上的降低,如“现在我们学生的造句能力退化了”、“平原退化为盆地”、“人生表面的容光掩住了人类的某种退化”、“综合治理退化了的草地”、“电脑时代却会让人脑严重退化”、“不可忽视老年退化性心脏病”等。

 

157、“违反”与“违犯”

    “违反”是指不遵守或不符合法规或规程等,词义着重于“反”,指的是不相符合、相互抵触,这个“反”有许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对象、范围均较大,可包括“命令、批示、意志、规律、规章、制度、纪律、习惯、法则、理论、真正、精神等,如我们经常说的“违反纪律、违反政策、违反道德、违反人性”等。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客观事实不符合某种规范。

    “违犯”的“犯”有侵犯和触犯的意思,所以“违犯”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违犯”侧重于“犯”,即触犯,程度严重且多是故意为之,如“在涉外活动中违犯纪律应受到党纪处分”、“任何人不得违犯宪法”等。“违犯”除了客观地描述不符合规范这一事实以外,还隐含有动作发出者在违犯时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和主动性,而且知道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如“这个组织的所有活动违犯了我们的纪律”、“对违犯法规的人要坚持思想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正因“违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故意行为,所以我们在说到“违犯”的时候,就隐含应对这种行为进行惩戒或处罚,如“任何烟草广告都是违犯广告管理法规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实施相应处罚”。

    所以,“违反”和“违犯”的差别就在于严重的程度和行为者是否主动、故意。用“违犯”的地方,换成“违反”也可以,但是后者程度较轻,而应当用“违反”的地方一般不可随意换成“违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