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车载充电机 obc:巴巴罗萨作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23:21


  巴巴罗萨作战(德语: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战争的代号,整场作战在1941年6月22日展开。这个名称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巴巴罗萨作战从1941年6月一直进行至12月以失败告终,但东方战线一直要到1945年5月苏联占领柏林才算正式结束。作战原本的计划是要快速攻克苏联和乌克兰的东方领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战线为止,这条预定的终极目标也被称为AA战线。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继续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的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装备老旧和战术不佳的苏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由于严酷的寒冬而攻势受阻。这场作战的受挫可以说是造成纳粹德国最终战败的主因,也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捩点。最重要的是,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东方战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数千万人因此罹难。


  日期:


  1941年6月22日 - 1941年12月


  地点:


  白俄罗斯、乌克兰、西俄


  结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战略上轴心国失败


  起因:


  领土变更:


  参战方


  


  纳粹德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罗马尼亚


  


  芬兰


  


  意大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匈牙利


  


  斯洛伐克


  


  苏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指挥官


  


  阿道夫·希特勒


  


  


  弗朗茨·里特尔·哈尔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威廉·里特·冯·勒布


  


  费多尔·冯·博克


  


  格特·冯·伦德施泰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恩斯特·布施


  


  埃里希·赫普纳


  


  阿尔弗雷德·科勒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格奥尔格·冯·库勒


  


  京特·冯·克鲁格


  


  海因茨·古德里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赫尔曼·霍特


  


  阿尔贝特·凯塞林


  


  阿道夫·施特劳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


  


  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亚历山大·勒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欧根·里特尔·冯·舒伯特


  


  瓦尔特·冯·赖歇瑙


  


  阿尔贝特·凯塞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扬·安东内斯库


  


  皮埃尔·杜米特斯库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内斯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乔瓦尼·梅塞, CSIR


  


  依塔洛·加里波第, ARMIR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费伦茨·索姆巴泰伊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格奥尔吉·朱可夫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谢苗·布琼尼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马基恩·波波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费多尔·托尔布欣


  


  迪米特里·帕夫洛夫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伊万·科涅夫


  兵力


  ~ 320万


  ~ 490万


  伤亡


  830,903(174,000阵亡、36,000失踪、604,000受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305万阵亡、被俘、或失踪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德国的目标


  在表面上,德国一直表现出恐惧红军先行侵犯的姿态,以此来证明他们的攻击只是为了先发制人。但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里,他显然透露出先行侵略苏联的意图。在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奥斯兰(Ostland)—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


  乌克兰—乌克兰和邻近疆土


  高加索(Kaukasus)—南俄和高加索地带


  土耳其斯坦—中亚国家领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纳粹的整个政策都是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概念彻底摧毁苏联的政治实体,以替未来的“雅利安”世代准备发展的环境。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书


  在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便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借由分割波兰等国家来划分德苏两国的边界。这个条约震惊了全世界,因为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彼此抱持敌意,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完全相反。由于这项条约,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苏联提供石油和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尽管这项条约的签订,两国仍然对彼此的一举一动抱持强烈猜疑心,不久后这段短暂的和平关系便以战争的彻底爆发告终。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剥削当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签订这项条约只是为了短暂的方便(两国都是如此)。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都对攻克领土抱有极大野心,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距则导致最终的冲突爆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斯大林在国际上的恶劣名誉给了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同时也增加了德国对于胜利的信心。在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杀害和囚禁了数百万计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备经验和能力的红军军官和战略家,导致红军的战力和领导力大为衰退。纳粹也不断的宣传苏联政权的残暴,并且瞄准斯拉夫民族作为主要宣传对象。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应该先解决大英帝国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德台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很快便能取得胜利: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整个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


  — 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红军在1939-1940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希特勒认为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这在后来成为德军受挫的主因之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国的准备


  为了准备发起攻击,希特勒将320万人调遣至德苏边界,多次派遣侦查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即使进行了如此庞大的准备过程,苏联依然没有预料到德军的意图,在战争爆发时完全措手不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坚信第三帝国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他也坚信德国会等到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战场。尽管苏联情报部门已经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绝改变心意,认为这是英国故意设计要让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假情报。德国政府也助长了这种骗局,向斯大林透露德军的调动只是为了远离英国轰炸机的航程。德国甚至向苏联解释他们故意要让英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苏联,而事实上他们正在准备进攻英国的军队和物资。因此,直到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都没有认真准备应付德军的可能入侵。应该注意到的是,潜伏德国的共产主义间谍理查·佐尔格(Richard Sorge)在战争爆发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确的进攻发起日期,但这项情报也没有获得重视。


  


  德国还在1941年4月发起了一连串佯装进攻英国的作战,假装正在挪威聚集部队。这些行动配合了大张旗鼓的海军舰只聚集、飞行勘测、和演习行动,并且还故意透露虚构的入侵计划细节。


  但在侵略苏联的计划和主要目标的设计上,希特勒则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以及许多高阶将领意见分歧,最高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应该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后才转向莫斯科。在计划上的争论导致准备入侵的后勤规划延缓,与原本计划设定的5月延缓了整整1个月。


  最后希特勒与高阶将领们取得的共识是: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由北方集团军穿越波罗的海国家攻入俄罗斯北部,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由中央集团军进攻斯摩棱斯克,穿越俄罗斯中西部(现在的白俄罗斯)地区,并攻占最终的目标—莫斯科。而南方集团军则会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攻下基辅,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