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补偿容量是自然数:刘洪波:不配合央视就是不感恩?(南方都市报 2008-4-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54:09
刘洪波:不配合央视就是不感恩?   2008-04-03 10:04:1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无限杂思之刘洪波专栏  
  
  感恩的话题,不时就会冒出来。最近冒出来的一个,是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拍摄雪灾中湖南救人农民刘吉桂,被救的44人无一到场,编导以手记《农民雪灾中救助44乘客无人感恩》指责被救者,“借口总是多种多样让人说不出什么,工作忙、要出车、要做生意、要照看孩子、要学车”。

  我不知道,这个话题之所以会出现,节目推广的因素有多少,感恩成为一个问题的因素又有多少。在我看来,刘吉桂救了44个人,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够到场,确实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情,然而从“无人到场”到“无人感恩”,又有多少距离要穿过呢?到场就是感恩,感恩就要到场,编导的认识是这样的吗?

  什么叫“借口”?一个编导,自然认为做成节目事大,好像大家都要配合自己把节目做得最成功。而一个普通人,会认为自己生活乃至生存事大,他可能确实走不开,你能断定他不到场就是拒绝见恩人的借口?44个人难道都有困难不能到场吗?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有力的疑问,但这44个人只是一群路人,当初他们坐在同一辆车上,现在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每个人独立地面对着自己的生活和生存问题,他们不是一个群体,自然也不可能推选代表去参加央视节目。

  让被救者出现在对话节目的现场,“给刘吉桂一个意外的惊喜,温暖的力量就会在现场流淌”,效果当然很好。这些人曾经出现在湖南卫视的节目中,温暖的力量已经在那个现场流淌过一回,这样的现场当然次数越多越好,但这样的现场究竟只是节目,被救者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仍然能够对救人者心怀感激,你完全可以让他们通过电话与救人者在节目中交流,又何必非要他们中断正常的轨迹,到达现场去实现你的最佳效果?你或许认为,上了电视能够教育更多的人,但是救人者也好,被救者也好,只是普通人,而非因为那一次救人而成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出席某一次电视活动应根据他们自己的安排和意愿而定。你认为自己的节目超过了别人的生活,别人应当为你让路,这是自私,而非境界高远。

  一件令编导“愤怒”的事情,是即使电话,也只有三四个被救者事后向救人者打过。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以愤怒的。被救者与救人者曾在湖南卫视做过节目,那是事后,比打电话更难得。被救会刻在被救者的心底,但他们与救人者之间不形成紧密的联系也毫不奇怪。

  我不会为不知感恩的行为辩解,只是不能肯定被救者不出席央视节目就可以被认定为不感恩。邀请被救者出席现场未能成功,这是编导“万万没有想到的”。我想知道编导为何“万万没有想到”,难道在央视编导的心中,请谁谁就要到场吗?我不知道,如果不是央视,而是别的什么电视台,又会怎样看待这种情况,可能他们会觉得没有邀请到人来完成一个节目是遗憾的事情,但不会断言不受邀请的人是因为不感恩吧。

  想请谁就是谁,只因为这是中央电视台,这个台名不只是一个媒体的称号,而且隐含着超出媒体权力之外的某种权力。中央电视台,难道就是中央的电视台?也许在央视人的心中,就有这么一种牛气。它请谁,意味着一种抬举;它封杀谁,意味着一种蔑视;它要宣传感恩,那就是它代表感恩,你不去宣传,就是不感恩;它要宣传公益,那就是它代表公益,你不去唱歌,就是拒绝公益。

  放下这样的自负吧,央视。你的节目只是节目,不能高于别人的生活;你的意图只是意图,而非论断他人的标准。一个编导,挟着感恩话题去请人,不出席的就被说成不感恩,这是武断的,更是膨胀的,这样的时候,你已经从传媒人变成审判者,而且这种审判只是基于别人对你制作节目的一次不配合。

  (作者系杂文家)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4030017.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