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强磁铁哪里有卖的:武术集萃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14:22



八卦吸魂掌




八卦吸魂掌”是武当气功绝技,为武当“三步功”之第一步(第一步是八卦吸魂掌,属武当绝技,第二步是擎天指功,属武当绝技;第三步是八步登空,属武当轻功类)。

    八卦吸魂掌属劈空掌法。此功以内气为基础,以意屏气,发气击人,与人交手威力甚大。此掌可开碑碎石。与人交手,受制之人,两目突出,血流七窍,舌尖吐出。故若遇歹人,不到万分危急之时,不可出手。而出手即伤人命也。

     一、一步功法:

     每6寅时起床,轻步踱至室外,两脚接触结实的地面。面南而立,两脚开立约四拳,闭目静站片刻,然后两臂于身侧慢慢向上举起,掌心相对,同时匀慢吸气。当两臂上举平耳时,足跟提起,脚尖着地。两壁继续上举并在头顶上方交插,并开始低头下腰,两手于身前缓下降,匀慢呼气,同时足跟着地,两手下降至膝用力下按地面(触地亦可)。此时意想:真气从大地吸出,集中为束,从劳宫穴缓缓注入气海(脐下三寸部位)。真气游动路线为:真气从劳宫穴吸入,沿两臂内侧至华盖穴,下至膻中穴(两乳之间),后归气侮(即丹B)。此功每天练一次,每次三十分钟。常练此功,能精力充沛,益寿延年。收功时,两掌心相搓几次即可。此功法,可练九十天左右,即可进入第二步功法的练习。

     二、二步功法:

     寅时起床,轻步踱到室外,两脚接触结实的地面。面南而立,两脚开立约四拳。闭目静站,自然呼吸,并意守丹田三、五分钟。意想:天之真气聚为一束从百会进入体内;地之真气从涌泉进入体内,两股气缓缓聚于丹田。然后,两掌从腹下缓缓抬起,掌心朝上,意守丹田。然后真气随双掌上提而上升至中丹田(膻中穴),继而真气分两股运行两臂而聚于双手之劳宫穴。接着两掌内旋,掌心向外猛力推出,真气从劳宫猛烈急吐,意想发射得越远越好。然后,意想真气再缓缓回收,由劳宫穴通过两臂内侧,至膻中,再下至丹田。此功可反复为之。收功:意想丹田之气回收溢满后将推出之双掌外旋,收至膻中穴处,缓缓下降两侧,然后以掌轻揉丹田一小会即可收功(揉时男者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女者则反之)。

     此功法每天可练三十分钟,共练九十天左右,即可进入第三步功法之练习。

     三、三步功法:

     每日夜深入静,找一茶杯,杯口要用手掌完全盖住为宜。杯里装开水,水之量约占茶杯的三分之一,水一定要热气滚滚。练者立正站好,心平气和,伸出右手(或左手),盖住茶杯,使里面热气不能外溢。此时意想让热气注入劳宫穴,顺手臂内侧进入膻中穴,并下至丹田,使丹田热气充满。待手掌热极时,可停息一下,然后再练,直到水凉为止。

     此功练30天,即可进入下述功法练习:

     在夜深入静之时,找一茶杯或碗,立正站好,两脚开立约四拳,心平气和,右掌(或左掌)自体侧缓缓提到头顶,意想真气从丹田上升至膻中穴,再沿手臂内侧升至劳宫穴。此时百会上顶,意想真气从劳官穴聚为一团,然后,手缓缓下降到脚前呈立掌,并将茶杯(或碗)扣在右手(或左手)劳宫穴上,要用力扣之。意想:真气从劳宫穴经臂之内侧,再经膻中而返丹田,并意想碗内(或茶杯内)之空气已被掌力抽于。然后,再将放在掌上的碗(或茶杯)倒转过来,如碗(或茶杯)不下掉,则说明内气己有一定的火候;如碗(或茶杯)掉下,则说明内气尚不足,再把此功苦练30天,方可吸住。此时本功法内功已大成。继之即可演练外功了。本功法是第一步疏通内气,第二步是加强内气,第三步是吸内气循环之。

     四、演练外功:

     寅时起床,面对一树干,自丹田引内气至膻中,再从右臂(或左臂)内侧注入劳官穴,继而充实满手,掌或五指平伸,虎口圆撑,用掌面拍打树干,每吸一口气拍一下。练至有疼感即可收功。收功姿势是:右手和左手轻搓几下,使掌面发热,再静站一会儿即可收功。此功练30天后,可改用刀掌,即用小指肉厚之面击打树于。收功方法同上。

     此功练60天即可成功。

     本功法最高境界是发气伤人。然欲想发气击人,内气必充足方可,不然内气不足而发,会导致气竭精枯,落成终身憾事。本功法之第二步功是加强内气为目的的练式,故散发放外气击人,必先苦练此功方可。注意事项:(1)一知半解者戒;(2)品行恶劣者戒;(3)一曝十寒者戒:(4)心志不专者戒:(5)饮食无度者戒:(6)寻花问柳老戒;(7)气量狭小者戒:(8)喜出风头者戒;(9)贪功求速者戒;(10)功名熏心者戒。本功习练有成者万不可随意出手伤人,否则功成只是自掘坟墓罢了         

 

爆发寸劲拳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寸拳乃李小龙宗师三大绝技之一,任何一个准备习练或已开始习练截拳道的朋友都想掌握这一绝技,但很多朋友都会觉得无从下手去练习,试观国内众多截拳道专著或武术刊物,均没有详细系统的介绍过寸拳练法,有的也只是零散的介绍而已,致使广大截拳道爱好者都认为寸拳很神秘、很难练,所以国内某些截拳道组织用高价来函授此术,试想:“寸拳如果真的很神秘、很难练,函授能成功吗?”针对此种情况,本人根据多年研习截拳道的体会及满足那些想习寸拳而又无从下手或交不起昂贵学费的朋友,特借本站一角将李小龙宗师的这一绝技全部写出来,以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寸拳的一个“寸”字大家就会明白是一种短距离的爆发重拳,怎么样才能具备寸拳威力呢?就是要自身具备内外合一的功力加上正确的寸拳发力技术,下面我将分三个步骤讲解寸拳练法。

 

  一、功力训练:分外力训练和内力训练。

 

  1、外力训练:可采用杠铃、哑铃、拉力器、臂力器等器具练力及俯卧撑、深蹲跳等徒手练力,在这里我仅介绍几种既简单又实用的哑铃练    力,其它一些练力方法,可参考别的教材或书刊。

  (1)扩胸运动:双脚分开同肩宽而立,双手握哑铃于胸前直臂做扩胸运动,扩胸时(手分开)鼻吸气,还原时鼻呼气,20次/组做3组,亦     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胸大肌力量,同时对发展三角肌、背阔肌有作用。

  (2)曲小臂运动:端坐于凳子上,一手握哑铃,肘部放置于膝上,另一手按置肘窝贴紧膝部,而后做手握哑铃上下曲伸练习,曲肘时吸     气、伸肘时呼气,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小臂肌力,同时对指抓力、大臂力亦有效果。

  (3)俯身侧平举运动:上身向前俯约90°左右,双手握哑铃同肩侧平举成一线,而后还原成双手握哑铃朝地面方向,平举时吸气,还原     时呼气,2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背肌等。

  (4)负铃仰卧起坐:双手握哑铃于脑后,身体仰卧于板凳上,做仰卧起坐动作,起时呼气动作快,卧时吸气动作慢,30次/组做3组,亦     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腹肌力及腰力。

   (5)负铃深蹲:双手握哑铃至肩部,做上下起蹲动作,蹲时吸气将哑铃回收肩部,起时呼气,同时将哑铃直臂举起,30次/组,3组,亦     可量力而行。

       功效:发展全身各部位功力。

   (6)握铃快速冲拳:双手握哑铃于胸前,快速向前做冲拳动作,出拳时喷气,力竭而止,30次/组做3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增强出拳的爆发力。

 

       做完上述动作后应深呼吸,拍打按摩全身进行放松。

 

   注意事项:

 

   ①呼吸:用力时吸气,放松时呼(喷)气,切记这很重要。

 

   ②放松:不管是训练时还是训练后,均要放松肌肉。绝对闭免练僵肌肉,尤其是练完力量后要迅速放松,方法有“拍打、按摩、热水浴、       意念放松(可参照大成拳桩功意念放松)。

 

   ③要量力而行,有条件平时多加强营养。

 

 2、内力训练

 

  所谓内力就是通过呼吸意念加特定的姿势所培养出来的武术内劲,作用是培训充实流动的内在能量,形成“意、气、力”合一的强大内劲,至于内力理论方面本人在此就不多说,朋友们可参考其它教材,本人在此只想说一些实际的东西,以便让学者迅速的、简单地登堂入室,笔者根据经验介绍二种方法。

  (1)站桩:习者双脚分开一肩半宽而立,双脚趾似抓非抓大地、足心含空、膝曲(不超过脚尖),臂部似后坐一高凳、重心稳固上身正直、涵胸拔背收腹,头正目直,头顶似被小线上掉,而后抬起双臂曲肘环抱于胸前、手心向内、十指相对、做到沉肩坠肘、十指间距为一拳,手心距胸约一尺远,十指自然分开似曲似直,做上述姿势要求全身放松,而后意想双手环抱一大树,双臂内侧、胸腹、两腿内侧皆与树似触非触。

     要求:姿势保持稳固,心平气和,呼吸自然,平心静气,全身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目视前方,排除杂念。

  (2)俯卧桩:站桩完毕后既可进行俯卧桩练习,姿势同俯卧撑式要求双脚跟并拢,脚尖触地,双拳撑地开立与肩同宽,从后脑到脚跟成一线,全身挺身,动作:身体慢慢下俯至胸几乎贴地,全身仍然保持一线,下俯同时吸气入丹田,而后身体慢慢撑起,同时呼气,意想丹田气经双肩至双肘至拳面,在身体上撑双肘近乎伸直时,突然加速伸直双肘,同时喷气并意想气达拳面,同时意想双拳下各垫一砖块气到时砖块即被我内气击碎,如此反复练20次/组,力竭而止。

 

  内力练习注意事项:

  ①无论是站桩或俯卧桩均保持全身放松,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全身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但在俯卧桩力达拳面时,要求有意握紧拳头,并有拳往下钻的感觉(紧后既松)。

  ②内力练习每天最少保持练习两次以上,先站桩后俯卧桩。

  ③饭前后一小时内最好不要练功,练功前解除身上一切紧身物及排除大小便。

  ④站桩后可拍打全身,深呼吸放松,俯卧桩后可快速冲拳放松。

  ⑤练习时保持循序渐进,不硬撑,慢慢延长练功时间,保持呼吸自然,不故意造作憋气,保持精神集中,如杂念太多无法克制,不要强求,可眼微闭想一些愉快的事,练习要持之以恒,只有勤加练习才能登堂入室,一般在1—3个月即感效果明显。

 

 二、发力(技术)训练

  一听发力,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将拳力打出去,但怎样发力,怎样正确的发力,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武术追求的效果是爆发穿透力,但怎样练出或者说发出爆发力呢?很多书刊教材上对发力的描述只局限在“脚蹬地、拧腰、送髋、顺肩”等,试想这样的描述对有一定武术基础者是一听就明白,但对那些武术初学者或一些悟性较差者来说,就不那么好理解了,为此在介绍寸拳发力技术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现有之力爆发训练”。

  1、现有之力爆发:什么叫现有之力爆发呢?就是在自身没有练习武术功力之前将自身原来所具备的功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功力)发出去,体会、学习发力技术,为以后学习寸拳发力,更高层次的发力技术服务。

  (1)体会脚蹬力与腰力:面前准备一沙袋或让同伴持脚靶站立面前,动作要领:取截拳道警戒式站立(左手左脚在前列),右肘(后肘)抬平,肘尖朝外,前臂回收靠近大臂、左手扶右手拳面,随后,以前脚为轴,后脚掌猛蹬地面,同时后脚掌后转,上体左转,髋左拧,肩内转,同时右肘以小臂为力点,随同全身转动,由右侧向左正前方(鼻子正前方)横击沙袋,喷气发力。

  注意:①击打目标时,双眼始终盯着要打的位置,击中目标(沙袋)后,立即回复原来位置。

     ②重点体会:“脚蹬地与拧腰力”,切记!

     ③你在练习前可先按自己想象中的方法用肘击沙袋,再按此方法击沙袋试比威力如何,体会什么叫发力。

 

  (2)体会现有爆发拳力:仍然面对沙袋,取截拳道警戒桩站立(左手、左脚在前),仍然以前脚为轴,后脚掌猛蹬地,同时后脚掌内转上体左转,髋左拧,肩内转,肩催动大臂,大臂催动小臂,小臂催动拳头,同时喷气发力击中目标,目视沙袋,如此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注意:①拳击中目标一定是在鼻子正前方的位置。

     ②拳击中目标前全身均放松,只是在拳头击中目标的一刹那有意握紧拳头,而后迅速放松恢复至警戒桩式,再做下一次练习。

     ③必须严格按照要领练习,练习时一下一下的来,不要用连续,等熟练后,体会到正确爆发出拳后再连续出拳。

  现有之力爆发两个步骤只是由简单的肘击过渡到拳击,你就学会了爆发出拳,也就是学会了发力(重点:脚蹬地力与腰拧力),在学习“现有之力爆发”前,你可先按原来的方法击沙袋,再严格按照此方法击沙袋,比一比便知武术中的爆发力跟平时死力气是不能相比的。

 

  学习“现有之力爆发”后,你再学习其它拳法就轻而易举了,像“直、摆、勾、弹、鞭、栽”等,再学寸拳发力技术就更容易了,如果等练习了寸拳功力后,你再按此方法将“现有之力”爆发后,你的攻击威力将会更加无比强劲。

 

 三、寸拳发力要领:

 

  你练习了内外合一的寸拳功力,又学会了现有之力爆发,再根据本方法练习寸拳,你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试验寸拳威力了,也可以向你的朋友展示“绝技”了。

  动作要领:习者仍然持截拳道警戒式站立(注意:将有力的拳脚置于前方,下面以右手右脚在前为例)。首先度量距离,伸直前手臂,指尖触目标,为合适站位,然后前手轻握拳,拳眼向上,拳面向目标,回收身前离目标13CM处,松握拳并塌腕,肘贴肋部,正对目标,后手拳置下颏处,同时将身体重心后移,前脚掌轻着地,重心大部分在后脚,做好上述动作后,目视目标,做几次深呼吸,以放松身心,然后深吸一口气入丹田,而后后脚猛蹬地面(并微向外转动),同时向外(右)拧腰,转髋、展胸、顺(转)肩,以肩催动大臂,大臂催动小臂,小臂催动拳头,并将原来塌腕之拳猛上翘击中目标,同时重心前移将原来之高虚步变成前弓后箭之弓箭步,在拳击中目标的一刹那,拳头猛握紧,内部呼吸猛下沉,短促的爆喝一声(声音:“哈”、“嘿”、“哼”等),压缩横隔膜,使腹腔突然膨涨,同时意想丹田之能量通过前臂达拳面喷射而出,其劲力洞穿目标。

  注意事项:

    (1)动作前应全身放松,集中精神,凝神定意,注视目标;

    (2)拳击向目标时应像离弦之箭飞速射穿目标;

    (3)击中目标的劲力是由全身肌肉力量,自身体重、内力和寸拳特定的技术动作发出的瞬间爆发穿透力(切记脚蹬地之力用上);

    (4)拳击中目标后应迅速放松还原成警戒式,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5)习者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弄懂动作要领。

  此即为“神秘”的寸拳技术,勤加练习即可掌握,练习时可让同伴持双层脚靶(单层容易受伤)于胸前,试验寸拳威力。

 

 

 四、训练方法:

 

   你阅读了寸拳技术一文后,即可进行练习,在此我为习者列以学习方案,仅供参考:

 

   1、如果你自身具备了一定内外合一的功力和一定的武术基础,可直接按寸拳要领练习即可,不几***就能全面地掌握寸拳绝技。

   2、如果你是一个武术初学者,就得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了。首先,每天早晚进行功力训练,可同时辅以“现有之力爆发”和“寸拳要领”体会,给自己订立一个训练计划表,持之以恒的练习,60天左右,您就能基本发出寸拳威力了。外力训练部分应隔天训练(或者今天用器具(哑铃)训练,明天徒手训练,不用隔天),内力训练部分应每天坚持练习,练力时应以满负荷为佳,不要做太大的超负荷运动。60天后,你可让一同伴(壮实一点的)手持双层脚靶放置胸前试验寸拳威力,可一拳将他击倒)。

   3、在练习寸拳时可同时兼练截拳道其它技术,特别是当你掌握了“现有之力爆发”后,即可根据发力要领轻而易举的掌握其它拳法发力。

 

  寸拳技术已全面讲完,望有意习此技者能举一反三,勤加练习,持之以恒的练下去,不久你就会发觉,寸拳“我也会”。我在这里还要说的就是大家习练寸拳时不要教条主义,不要着迷绝招,寸拳只不过是截拳道中的一个技术而已,你练好了其它也可成为“绝招”,望大家全面发展,祝大家都能成功!

  由于本人乃武林末学,上面所写属个人习寸拳体验,如有不当之处,望武林前辈、同道们来信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激,同时愿意和各流派同道交流技艺,共同探讨人生,探讨武学。朋友,“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我们有理由成为不平凡的人”,让我们一起朝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奋进!         武当太乙八门掌法  武当太乙铁松派掌法 武当太乙铁松派内容众多,但究其实质来讲可分四大类,一是内功 (包括丹道内功和佛家内功);二是武技;三是丹医药;四是道法。    太乙八门掌法属于太乙门户掌,而太乙门户掌是武当太乙门武技之母式、先锋,故谱文曰:“武当派,甚威严,门户乃为至上先。有法参禅无无数,妙途能化无上缘。”      
一、太乙门拳谱      
(一)太极两仪诀   
两仪诀法本无形,全凭心法任意功。   
推穿挤按棚捋滚,掌肩肘胯膝足功。   
练就天里混元气,虚实阴阳刚柔空。   
掌按八法发十力,三才五行变无穷。   
(二)三才所居诀   
十三式中练三盘,门户五式首列天。   
抄掌为地人掌撞,天地人法按三才。   
(三)五行变化诀   
门户掌、按五行,内降属火镇中宫。   
横肘属金滚转动,托盘属火化无穷。   
撩掌属水金钟响,捧日运行挤法强。   
掌分八法难传授。寄于门户例法中。   
(四)八宫所属   
乾宫摔掌坎为撩,艮切震撞巽托史。   
离火穿掌坤挫掌,兑宫塌掌君记牢。   
(五)九宫图   
掌分八法按八门,八法之种功力深。   
摔掌乾金风扫叶,撩掌坎宫水性纯。   
艮宫切掌如山倾,撞掌一式同雷震。   
巽风托掌从地起,中宫离火孔中穿。   
九宫招摇任中央,挫掌坤土陡发放。   
兑宫塌掌冷中疾,八法妙意此中藏。   
(六)掌发十干(力)诀   
掌发十力合天干,甲乙抽撤顺降还。   
丙丁崩转炸且猛,戊已劲深属挤按。   
庚辛惊急弹且涨,壬癸元活滚转力。       二、太乙八门掌法      
(一)乾宫摔掌   
1、单封喉。设敌一拳打来,我一掌由上向下切开敌手,一掌由怀内摔出打敌目,双手反复左右循环。如敌进攻,我双掌变握拳上架,扭身抬足踢敌肋部。   
2、双封喉。设敌用双手向我胸前打来,我则撤半步,双手下切代滚搂劲,将敌力卸去,随即用双手指尖摔打敌目,此势要点是在发手时两手中指距离不得超过寸半,接手时要含胸收腹,将前脚抬起后撤,再前进弹击。  
(二)坎寓撩掌   
1、下式单鞭。设敌一拳打来,我抱图化作下式单鞭,一手化钩手向外钩出,乙手向敌裆由下向上撩起。
2、杨柳穿鱼。设敌一拳打来,我一手提起,由肩前向下插去,向敌档内上挑撩;左右循环。      
(三)震宫撞掌   
1、排山掌、双撞掌。设敌用右拳由正面向我胸前打来,我右脚在前身形侧仰,双手由上向下划弧,照肋部撞打(右臂呈半圆形用劲封敌打来之臂,以撞劲拍打对方)。   
2、云环双撞掌。设敌用右拳由正面向我胸前打来,我双手划半圆,划出敌手,随即用双掌撞出敌人,用虎扑劲。      
(四)巽宫托掌   
1、托刀赴会。敌用右手进攻,我用右手阳掌,外拨后翻掌变掳手。下面闪步抬腿,用腿靠向敌腿部,另手用托掌向敌肋下托击。   
2、夜叉探海。设敌双手向我胸部打来,我双手由胸前贴衣下插撑开敌双手后,急翻掌向敌小腹托去,用弓步托掌。      
(五)坤宫挫掌   
1、风卷荷叶。设敌双手打来,我双手由上向下斜分敌之双手(注意要含胸收腹),使敌力落空,再用双掌猛扑之 (注意先用立掌制敌使其不能跑掉,再用惊弹劲、挤按劲打击)。   
2、背后锁拿。设敌用右拳由正面或侧面向头部打来,其势太猛,我急将头向敌胸前探,贴敌之右腋窝部向外转动,同时,上屈自己的小臂击推敌手,则左脚向敌背后插步,用左手腕由敌后锁住敌喉,用小臂后甩配以螺旋力将敌发出。      
(六)离寓穿掌   
1、腋下穿掌。设敌用右手打来,我则向左边迈右脚,用右手反背下压(手心向上),敌用劲上棚时,进左脚出左手穿敌腋部 (手心向上)。   
2、鲤鱼穿波。设敌用右手向我胸前打来,我则用左手向右横推,右手由下向左向上向右划弧 (用缠劲挤劲),随即向敌云门穴穿击。      
(七)艮宫切掌   
二仪岐分(又名太极图式)。设敌用双拳向我头部打来,我则斟跨步(左脚交叉右腿前方,—身形侧弯,稍向左),两手呈太极图式前伸,切开敌之双手。左手大拇指高度约在左太阳穴的上方,右手大拇指高度约在右太阳穴稍下点,两臂圆撑,此谓之太极图式。      
(八)兑宫塌掌   
双塌掌。我用切掌击敌,敌用手封时,我则立即立腕向下击敌,化解敌之攻势。    武当太乙八门掌法主要以太极阴阳、三才、五行、六和、八卦和九宫以及十天干学说为指导,拳谱上称之为“八宫所属、九宫图、掌发十干诀”等。 摔掌:是用掌背摔击对方面部的鼻和耳;拍掌,是拍击对方的面部、胸部(重点是膻中穴);穿掌,是穿击对方的喉部、眼部和腋窝;劈掌:是劈击对方的肩(肩井穴)、
撩掌:手臂下绕及外旋,同时由下、向前撩打;向前为前撩掌,向后为后撩掌。用于袭击敌裆部。撩掌手型为“爪”形状。        麻筋点拿法
        虎口麻筋拿法,与手背拿法相似,拿此穴时多左手擒住敌腕,右手拇指在其手背处,施劲向下深掐,同时由中食二指在其掌里迎拇指之掐劲,向上力挑,则敌之手部,势必如着电,麻痛及全臂,甚至半身。

肘部麻筋拿法

  肘部麻筋点,有“曲池穴”,外侧及内侧三穴,三穴拿法相似,不同者位置而已。如欲拿敌“曲池”一穴,先看敌出手,此穴单拿或擒拿并用皆可,又合与正面侧面之敌,如敌屈肘时,规宜用单拿法;如敌反对我而立,我欲拿其左肘,即用右手施拿法,从下抄起,而拿其肘节内外侧之伸屈筋,拿时大指在外,中食二指在内,按准骨缝部位切拿,自然伤及麻筋。如敌臂伸直之时,则宜擒拿并用,如敌对我而立,我欲拿其左肘,先出右手擒住其腕部,同时以右手拿法,大拇指居内掐拿其肘弯中央凹陷处,而中食指则按于敌肘关节正面之骨缝中,迎劲切拿,敌必麻痛不堪,而失去活动能力。
肩部麻筋拿法

  肩井穴点拿法

  此穴位于肩之前部,属要穴,此穴拿法,必须在敌对面方易下手,单拿双拿皆可。如敌于我对立,而我欲拿敌左肩,即出右手,拿法以中食二指弹入肩井之中,大拇指在前肩骨下面抠入,迎劲抠拿,俗称锁琵琶即即指此。敌被我拿住,其麻筋收缩,祸及神经,疼痛软麻,其臂部必受影响,而完全失去活动能力,不能抵抗。

  后部麻筋拿法

  后肩麻筋拿法,虽方向部位与拿肩井穴不同,然法所注重之处,亦在于肩井穴点,是殊途同归。惟拿前肩,则以锁骨为辅,如背立拿后肩,则以肩胛骨为助,其手法亦不须擒法相助,单施拿法即见效。如敌背对我,我欲拿其右后肩麻筋,则出右手,施拿法,突以中食二指,插入敌肩井中,同时大拇指从敌肩胛骨狭端下面之骨缝中抠入,迎劲扣拿,则敌必酸麻不堪,致全臂失却活动能力,而不能抵抗。后拿较之前拿稍重,因大拇指所按之处为一凤尾穴,此穴属肾经(此部位实乃肺尖),伤之足以影响内脏,而成内伤重症,故拿此处,落手稍轻为宜。

  外肩麻筋拿法

  此部位麻筋,不但可拿,有时亦可以擒法,不论敌背立或对立,皆可用。如对立。我欲拿其左肩,则宜用右手,以大拇指搭其肩尖前之骨缝麻筋,中食二指搭其肩尖后面之骨缝麻筋,迎力施劲扣拿。次麻筋,不论前后,一经被拿,则其全臂活动力失去,不能抵抗。若落手过重,而拿正骨缝,因此关节软弱,且足以使其肩关节脱臼

颈部麻筋拿法

  左右颈麻筋拿法

  此部麻筋,宜于单拿法,如敌与我对立,以发右手为宜,即以右手探出,叉敌颈部,叉时,虎口在敌喉结之上为宜,因正叉喉结,易制敌命。同时以大拇指按拿其左前颈筋,中食二指,按拿其右前颈筋,三指迎力施劲抠拿,敌必昏晕。因前颈麻筋,通神经而上达脑际,虽未扼其气食二管,势必因麻筋受到压迫,使气不能舒而丧生,是为杀手,不可轻用。

  后颈部麻筋拿法

  颈椎两旁后部,各有斜纹偏展之颈节,上端与耳后节等相联络,颈椎之骨,并不坚固,而其侧之筋上通后脑,若伤及必死无疑。其拿法亦与拿前颈相似,只用单拿,在此又可分死与晕二种,普通拿此后颈筋者,多拿此斜纹阔筋,手法多为敌背我而立时施用,若敌我对立,则不适用。如敌背我而立,我欲拿其后颈筋,先视其所居位置。而定我出右手或左手,如合用右手者,即发右手,施拿法抠住其颈椎左右的阔筋,运劲拿之,此筋位脑后陷窝旁,若被拿住,轻则昏晕,重则伤及脑部,因神经刺激,易使敌成疯狂脑漏等病。故此等有关生命之处,落手务宜稍轻。此外,若认筋不清,或出手不准,而拿着颈椎,较之麻筋,虽属轻手,惟落手过重,往往会使颈椎脱颈而致死,因肢体之节可接,此节不易接,必须注意,。

腰部麻筋拿法

  腰部为人身紧要之处,足以制人死命,以不拿此部最好,万不得已而用时,落手宜从轻,以敌以受制而不能反抗为度,切勿过分,举手杀人。此部麻筋,单拿即可,施擒法在于制其反抗的手臂,前后皆可施拿,如敌与我对站,以我右手施拿法拿其左腰部,拿时大指在前,中食二指在后,迎劲扣拿。如用左手,则拿其右腰部,法亦相同。如敌背我而立,我以右手施拿其右腰部,拿时,大指在其背后,而中食二指在前,敌此部被把拿,虽轻,易内伤,谱云:此部重伤大笑或大哭不停而死。以致其大笑或大哭的原因,虽不能详,但不外神经系统受损所致,按腰背部之内为肾,腰前部虽为大肠小肠,但稍向右侧为胃,左侧为肝,皆为要害,重伤之,确有关性命。

胯节内侧麻筋拿法

  腿部麻筋拿法

  此节为二巨骨所衔接,外附许多巨大之筋,缠络其外,非常周密,但有数筋络,少有麻性,如施拿法,需配合拿其节缝,方宜制敌。此节骨缝,以内侧较宽宜拿,一般拿此部,以内侧为重,而外侧一部,则仅助其不足。此部麻筋,单拿或擒拿并用皆可。如敌与我对立,我欲拿其左腿内侧麻筋及骨缝,则张开虎口,叉住其大腿上部,大指搭住其内侧骨缝,中食二指搭住其外侧筋骨,运劲扣拿。若欲拿其右内侧,则用左手拿之,其法相同。如敌飞左足踢我,而我欲拿其腿内侧,必擒拿并用方可,先用左手叼住其左胫或小腿,同时抢步,发右手,施拿法,拿其内侧麻筋及骨缝,一如前述,此等部位,擒拿虽难,然其功最大,如被拿住,非但一腿失其力,足使全身受影响,而失去反抗能力。

大腿麻筋拿法

  次部麻筋,单拿或擒拿并用皆可,如敌与我对站,我欲拿其腿,即出右手,张开虎口,叉住其腿,施拿法。大指搭住其内转股筋,中食二指搭住其外转股筋,运劲扣拿,如敌拿其右腿,则左手拿法与前相同。如敌起左足踢我,我即乘其来腿将及之际,先用左手擒住其胫或小腿部,同时用右手施拿法,拿其麻筋,一如上述,敌必受制。此部之筋,深隐于内,皮肉之厚,较之他部为甚,不易拿正,如无擒手辅助,着手较难。待敌举足踢击时,因其运力,各筋皆紧张凸起,暴露于外,而擒拿并用,则宜奏效。

膝弯麻筋拿法

  此部拿法有二,主力各有不同。一则拿膝的中央,即腓间与大腿骨缝接合之骨缝中的神经;一则拿其膝弯两侧之伸屈筋。如敌飞起右足踢我,而我欲拿其膝弯之中央,宜先用右手,施擒法擒住其胫或小腿部,同时出左手,施拿法后侧拦入拿之,拿时大指居上,按住其膝盖骨,中食二指在下,扣入膝弯骨缝之中间,运劲扣拿。如欲拿其伸屈筋,则左手后下抄起,大指居外侧,中指居内侧拿之,运劲扣拿。如敌人直立,我欲拿其膝弯或伸屈筋,宜从侧面取拿。膝弯被拿,其关节必失去转动能力,伸屈筋被拿,则可使敌腿直而不屈,失却反抗能力。

  小腿麻筋拿法

  此部擒拿可分拿筋与错节两种手法,扣拿其后的主筋,而使腿部失其力,是谓拿筋;扣拿其胫骨与蹠骨中间空隙,使其腿部失却抵抗,是谓错节。如敌飞起右足踢我,我欲拿其筋,宜先用右手,施擒法擒住其胫,同时发左手 ,大指按住胫骨上的中部,中食二指扣其主筋,即俗称腿肚子,运劲扣拿。如欲错节,从左下抄起,搭住其两骨之空隙,大指据外侧,中食二指据内侧,运劲错拿。此部份,不论所拿来者为筋为节,一被拿住,则即腿部不能活动。

踝部麻筋之拿法

  此部擒拿可分拿筋与拿节两种手法。取敌此部,以在敌举足踢我时,令其失势跌倒,用之较易,因为此处居于全身最下部,若不乘其失势倒地,如欲拿此部,势必俯身向前,非常不便利,欲强为之,不但制人不易,且足以受制于人,故宜忌之。如敌飞起左足踢我,先右闪,稍避其锋,同时用右手,施拿法,从下抄起,抓起凹陷之骨缝,拿时大指居内侧,中食二指居外侧,运劲扣拿,此为错节。如欲拿筋,则闪在其左足后,急出右手 ,施拿法,从侧面拦入,抓其胫的前后两面,拿时大指居上拿住主筋,中食二指在后发劲,运劲扣拿,因此部分极小,足使敌全腿失去抵抗能力,且麻痛不可忍

            中华拳术明镜录 中华拳术明镜录·杂论卷(龙涎集)·读《易筋经》以文观法明练用精义解   读《易筋经》以文观法明练用精义解
  “易之为言大矣。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疾,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此乃《易筋经》中一段著明的论述,是修练家必遵从的法旨,是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本末始终之准绳。只有通明此段论述内容的精义妙旨,才能正确修练,功得正果,而不入歧途。鉴于此段论述的精辟,故在《古拳论阐释》中收录并做了简略的阐释,实是解开一切古拳论的一把钥匙。但多数阅读此《古拳论阐释》一书的读者,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不能理解《古拳论阐释》一书中的三三之练用宗旨。故在修练中不能掌握修练方法的正确性,不能正确修练而得到正确功夫、技艺。不能正确阅读各家拳谱而领会其中精旨妙义,以为己用。徒增不必要的困惑和烦恼。为使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们能够明白此段论述之精旨妙义;自我把握修练方法的正确;自我权衡修练方法、过程中的利与弊。以求修练方法正确,易于成功。我再次较细致的阐释此段论述的精旨妙义,揭示其中的练、体、用的精髓、真谛。供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参考、运用。
  此段论述,大致分为三个小段内容,一是:其所言易筋者,是遵从“天人合一”的《易经》之理论,阴阳变化的道理,来变易自己的内气、外形的。但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修练者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把握。这就是“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一句话的精义。二是:变易自己的方法和具体之内容的论述,乃此段的中心内容。三是:结束语,“至若人身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之结论。下面就将此段核心内容,逐句阐释清楚、明白,展示其中精旨妙义,揭示练、体、用之精髓、真谛。

  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
  此句说明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有内功修练、外技修练两项基本内容。内功修练为“功夫”,外技修练为“技艺”,证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内外双修的。功技集一身的“建体至用”的,而“健身、技击”之功能,并行不悖的修练之道,功成正果之时,则“文武双全将相身”。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独特风貌。
  弄壶中之日月,乃说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系列之内功法。以得“内劲”之体、用。修练内功,还可从根本上变易自身外形之筋骨皮肉,即“气随心到、心遂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能使外形脱拙换灵、柔弱无骨,善变无形又无穷,并能内感通灵。还能得“灵神”以至用。此中内容皆用“弄壶中之日月”概括的明明白白了。而“日月”二字。乃言“阴阳”也。离中之“阴精”,坎中之“阳精”。“日精月华,吞入丹舍”。就是“弄壶中之日月”的内功法之写照。然“形”之所成,莫不缘于“器”。气成有形便是“血”,血液运行,以滋润形,故知“气为阳,血为阴”。此乃“气血”之阴阳。然精气神从气立论,筋骨皮从血立言。可知气血之阴阳,乃言“内气、外形”尔,内气为阳物,外形为阴物。此内气为日、外形为月。内气外形合一之体为“明”。此又“弄壶中之日月”的精旨妙义尔。然必通过“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遍九重”的系列方法之修练,方能内外如一。建体以至用。此是“内功”的修练方法的重要性,可知矣!
  搏掌上之阴阳。乃说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技击之阴阳的内容,攻防技击之道,古来名目繁多,有称“手搏、格斗、手战、技击”的说法,名称不一,然无不是“徒手攻防之道”。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此“搏掌上之阴阳”,初看好象搏斗是在“掌上”的攻防,实质是“掌”字表现的是“权衡利弊”的阴守阳攻之道,乃全身方圆立体的阴阳变化的攻防之道。在“掌”字中存在着“己之内气、外形的阴阳变化;彼之内气、外形的阴阳变化;双方搏斗技击外在表现的阳攻阴守的变化现象”。三种阴阳的内容。但此“搏掌上之阴阳”句中的阴阳二字,乃指双方彼此攻防的阴守阳攻之“阴阳”的,前句言内功修练的自身内气、外形的阴阳变化,是名“功夫”。此句乃言攻防运用的阴阳变化,是名“技艺”。这就是“文建体、武用精”的宗旨。
  此两句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存在内功、外技,即“建体至用”始与终的修练过程的。就是“拳乃道也,技击乃未技也”的功技本末先后的练、体、用之关系的。这样认识理解“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这句话的精旨妙义,可谓之全了。便可理解下面的论述之实质内容了。也就从此而能通解古今论拳的精义妙旨了,从此而打开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神秘之大门,能够踏上真正修练的光明坦途,成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练、体、用的行家里手既成事实,达到脱凡入圣的神明意境,具有神化之功指日可待了。

  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
  二竖者,阴阳也。在自然界,言天地也,天地的阴阳变化,万物生长化收藏。如没有天地阴阳之体、用的存在,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演化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天人合一”在人体内,支撑自身存在的是“内气、外形”,内气为阳,外形为阴,此乃自身中的“二竖”。自然界中的“二竖”是天地。故知“二竖”者,阴阳也。自然界的万物变化在天地,人身中万拳变化在气形,天地人同此阴阳也,此乃“天人合一”道理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具体应用,故人法天地便可得道、体道的道理。
  内气—外形的变易转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与人较技攻防的胜与负。而这三项内容的关键,实关系着修练者的认识正确与否。这就是“二竖系之在人”的全部之实质内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始终之过程中的关键的重要作用。说明修练者观点正确方能指导自己正确的修练,而能获得正果,一个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有了这样的正确认识之观点,则为了获得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真实功夫技艺以为用,则承认了必遵“天人合一”之理论,自觉的改变自己,则内气、外形无不可转化变易了,无不可为己之所用了。这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天人合一”之理法,“唯道是从”的“无为”之修练法则,依此而修练成的攻防之功夫技艺,在与他人较技时必能顺随为法,以静用动,则能与时俱进,方能以柔用刚而轻松的战胜对手,前贤所论的“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的修练思想,变易自己的观念,源于《易经》的“天人合一”之理论中,为说明以下的具体内容,先看一段论述,自然可先后连贯而能明之了。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易辞下传·第六章》
  我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练、体、用,经常引用此论述。其表明自身中的阴阳二竖:内气从乾,纯粹之精,健运不息,阳刚之性;外形从坤,镇静厚载,顺从之德,阴柔之质。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德合阴阳以为用,内气为阳刚之体,外形为阴柔之体,可刚柔相互以为用,错综变化,以成万拳的变化以至用。这样的形外气中,气主形从的匹配,体现了自然界的天地阴阳刚柔之匹配的法则,而使万物产生变化一样。只有自身的内气、外形这样的按照天地阴阳刚柔的匹配至用,才是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能够通往神明艺境,达到神化之功的正确道路。这就是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话在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精义之体现。虽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由古及今之繁衍流传,各家的论述称呼名目繁多,种种立论之言,貌似杂乱无章而不一,然通而观之,细心咀嚼,没有超越此论之宗旨的妙义的。明白了这层意思之内容,再继续看下面具体变易的内容。就会一目了然了。不觉奇怪了。因为心有所知,便可循理而通了。

  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
  首先从虚实角度立论,说明“内气、外形”虚实的转换变化。不练拳者,外形乃拙实而不通灵;内气虚弱而不足以为“主”。然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要对内气之虚弱,变易为切实独立之刚健的体;就要对外形的拙实,变易为柔弱无骨之体,进一步虚化其形质,逞全体透空的状态。这就是“弄壶中之日月”的内功修练法的目的、意义。也就是“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内气、外形“虚实变易转化”的事实,“意气君来骨肉臣”一句话,即是内气外形虚实转化变易方法的说法,又是内气外形虚实转化以后的主从关系。这就是“为虚、为实者易之”的本义。

  为刚、为柔者易之
  外形本刚硬拙实,不足为拳家所用,因其不能善变无形又无穷,必须由刚硬拙实变易转化为柔弱无骨,具顺从之德,方能至用。内气柔弱,不足为拳家所用,因其柔弱不能健运不息,阳刚之性以为将帅,必须由柔弱渺小变易转化为健运不息,阳刚之性,在体内独立而不改,方可为将帅。此乃从刚柔角度立论,说明内气、外形的刚柔转化变易的,即“为刚、为柔者易之”的本义,这样刚柔变易转化后,内气阳刚之体,外形阴柔之体,柔外刚中匹配如一,方能柔化刚发,“以柔用刚”以至用,方能达神明之艺境。

  为静、为动者易之
  这又从动静的角度立论,阐明内气、外形动静的主从关系和外形中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动静主从关系。
  外形、内气的动静主从关系。一般的人之生活、工作、劳动,都是外形动而内气静的状态。而拳术中的要求,外形静而内气动,这可从“内动不令人知”一句话中知道,内气一动,外形从之,故攻防之中,外形从不妄动是真功夫。故形未动而气先动,此即气形动静的主从关系,便于以柔用刚,以静用动。
  外形中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动静关系。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劳动习惯,腰脊不动为静而四肢手足活动频繁。可拳术中要求手足安静,要随腰脊之运动而运动,正拳决云:“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就指的腰脊和手足四肢的动静主从关系的。
  上述内气外形为外形的动静主从关系之法则,就是“为动、为静者易之”的本义。
  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
  高以下为基,下以高为用。头者高以步足为基,步足为下,以头之所用为用。
  心气在上为高,心下入丹田为用;肾气在丹田为下,必升腾至胸、头以为用。
  身形长起,内气沉降,则身形不浮而有根;身形矮落,内气轻升至百会,则身形不重滞而灵。
  上述三条内容皆“高下者易其升降”之本义。
  听探之良知为先,顺化之良能后行,然顺化之中亦听探者。则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内心柔则劲势刚。知体用之妙矣!此缓者,和缓而静之谓也。故不会出现“心忙手乱”之病也。此乃以静用动之意尔,此乃“后先者易其缓急”之本义尔。“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先后运动有了缓急的顺序。则较技便有“后人发而先人至”了。
  顺逆者易其往来。即内气、外形有顺逆匹配之法式。以外形论,出手乃为顺,收手乃为逆,此手法攻防之顺逆也。然与内气配合,则攻手外出为顺,此乃明攻防手与内劲匹配的顺逆法了。此正是“顺逆者易其往来”的自身动变平衡法则之本义尔。

  危者易之安。
  原来武练法、横练法,糊涂练法的用心耗精的后天尚力法,危害自身的健康,甚或生命安全的错误方法。经过“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修练,达到健身、技击并行不悖的保证生命安全的正道之法式了。即先天尚德的无为法,此乃“危者易之安”的本义。

  乱者易之治。
  由于气贯周身,心逐气穿,心能普照,虚实,刚柔、动静的转化变易,意气君来骨肉臣,则自身由内至外,内主外从,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虚实相需,内外一贯,原来的乌合之众,成为纪律严明的能征善战之师,此乃“乱者易之治”之本义。

  祸者易之福。
  以形为制,尚气用力,神从而害的后天有为之尚力法,武练、横练,糊涂练法,乃危害自身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埋藏灾祸之不良方法。就是依此而练、与人较技,因尚力而被人借,也埋藏着被击败的灾祸。然通过变易转化,成为先天尚德的无为法,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顺从为法,以静用动,以柔用刚,柔化刚发,与人较技,舍己从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胜人在顷刻之间,取胜乃自然之事,用必打犯不伤人,故不结怨,将本争斗之结怨的祸事,变化为交朋的美事,此乃拳术练、用的“祸者易之福”之本义尔。

  亡者易之存。
  尚气用力的后天有为力法之外家拳法,乃是用心耗精亡身之途,变易为尚德不尚力的先天无为之巧妙的内家拳法,乃顺随为法,固精不动心而存身之道。此乃“亡者易之存”的本义尔。体现了“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宗旨。

  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
  气者,文体也,内在功夫也,保命之根本。数者,技艺也,武事也,外在之技艺也,内气,外形的功夫技艺,通过变易转化,可使后天的尚力法,挽回成先天的尚巧法。此乃“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之本义。

  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
  内气、外形的变易,遵从天地之法则,可以易后天而复返先天。此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则成仙”的修练法则。即“弄壶中之日月”的内功法。“搏掌上之阴阳”的外技之修,内外双修之复返先天无为的尚德的正道之法。此乃“天地者可以易之反复”的本义。

  何莫非易之功也。
  从开始的“弄壶中之日月”到“搏掌上之阴阳”的功果,无不是遵从“天人合一”之理论,变易自身内气、外形。由后天复返先天的无为法。达到无为无不为之艺境。有哪一点不是《易经》理法的功果。有哪一项内容不是自己唯道适从变易的功果。:“易”之功大矣!此正是“何莫非易之功也”的本义。但“存乎于人”。

  至若人身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大到天地,小到人身筋骨,只要遵照“天人合一”的事法,唯道适从,变易自己,知道“弄壶中之日月”的内功法,就可使自身的内气、外形自然发生变易转化,初期之内清虚,外脱换之基础定矣。修之时久,则破七壳,返朴归真,则“脱壳换相”,后天复返先天。筋骨自然变易,外形自然通灵透明,此正是“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九重天“的功成之正果。时至此则“搏掌上之阴阳”乃成易事,因已到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无形无象的寂感遂通的艺境。功夫至此,“至若人身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自然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

  为当今习拳者想,就将此段论述较详细的阐释了一番,我认为凡能读到此文的习拳者应仔细品味前贤之论述的精辟见解。自然能体会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体、用之精髓、真谛。在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时,就应顺道而修,不会妄为了。这样,才能健身、技击并行不悖,功成时可“文兼武全将相身”。得此精髓者,应告之相识之拳友,以求共同进步,你有这样的善心,何愁功技不精乎!所有拳谱皆可“以文观法”,再求“以形鉴真”,可为通家了。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

      
武之真髓
武之真髓-----健康自然,順應生理
有幸隨劉念先生進行"摶氣訓練"幾個月的體認,甚感其意義深遠,操作簡便,現談出供同道參祥.
劉念先生的摶氣訓練,所求的只是健康,而劉先生賦予了健康更深更遠的涵義,他認為:能夠闡發武學真髓者,莫不健康自然,順應生理。所謂武功,只是世人皆迷,捨棄根本,去求末技。
健康狀態能否找到?劉念先生相信,只要現象存在,就完全可以找到規律。在實踐中,他發現了健康的一個中間點----全身各環節復歸先天本位。勁力在體內螺旋式自然流轉,循環無間的「摶氣狀態」。他認為,求得健康,皆可由此入手,無須借助其他手段。
此狀態以週身整體有機連接為標準,不許有一處閒置,不許有一處不參與有序運動。念頭起處,深身皆為所動,誠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無須有意配備,時時刻刻飽有整體連接,氣機通暢之感,運身如斯,夫復何求!
它的方法是:在自然站立的狀態下,辯識自身各環節的本位狀態,使之復歸本位。復歸正確後,或正或偏因人而異,動態體認各環節的平衡關係及整體協調運動。只要真實感受到勁力在體內自然螺旋流轉,循環無間,即完成了此階段的修煉。
據筆者體會,至此階段,摶氣態用於武,可稱高級境界,用於修道,也是必要的築基之法。
劉念先生說過:自然現象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能夠客觀看待現象,都回找到相同的規律,只是或早或晚罷了。筆者體認,大家在尋找這種狀態時,不要把思維局限於武的範疇之內,一犯執著,就會偏失,那種出手無形,力無所指的武功高級現象,是達到摶氣狀態後不求自生的副產品。過早地在某種層次上去求技擊,仍難免停留在有間架,有技擊,不能完全自主的水平,難有更深的進益。
在尋求時,一定要做到神不外馳,心無雜念,細心體會,耐心尋找真正的本位狀態,但不要墜入意念假借和觀想之中,同時切忌在無奈時死練硬耗,將體認的工具當功法來練。所謂的功夫,是找出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人為的訓練組合更是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收益。
要想獲得真正的健康,除有效的方法外,心胸也非常重要。沒有廣闊的心胸,很難產生真正的智慧,沒有真智慧,就難有真自主,更談不上大自在。有些人為求武功而來,但是隨著體會的加深,而轉向了對道的尋求,本人不敢評價此種追求如何,但依我個人所見,尋求健康層次的不斷深化,較之單對武的追求,意義要大得多。
 我試把我知劉念先生資料作參考.

劉念先生中學時期曾習陳.楊二式太極拳及尹式八卦. 及後接觸了洪式太極, 對其內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其間廣泛涉獵了佛, 道, 易理. 氣功以及介儒家思想.
有一次偶然機會, 聽到著名武術家楊鴻塵先生很多逸事, 遂慕名拜訪, 這次拜訪使劉念先生一生中的轉折點. 他在楊鴻塵先生聽到以機能調整拳術的新思想 (盧氏結構). 並得知盧忠仁先生的住址, 以後跟隨盧忠仁先生學習盧氏結構.
盧忠仁先生是對傳統武術, 氣功的內在機制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 把過去內家拳模糊經驗, 找出根本原理, 使成為盧氏結構.
劉念先生認識盧氏結構後, 對當中一些理論有著不同的看法, 發力需”陰陽轉換”, 此舉意味著什麼? ”陰陽轉換” 是否可發揮出人的用力極限?
盧氏結構尋求的是機能(內勁)與技能(招式)的統一. 而劉念先生認為自己與盧老的差別主要在於出發點的不同, 他尋求使自身能完美統一. 先在心, 後在身, 使達到身心平衡. 就是摶氣心法的由來.
由於推出後, 並不討好, 因沒有套路, 亦沒有固定模式, 使人很難接受. 摶氣心法主張先天本位, 先天本位是岸, 站樁, 套路只是渡河之舟, 執著渡河之舟, 永遠達不到彼岸. 先天本位在自身, 摶氣心法是一種尋回先天本能.

我在此寫的資料可能不能完整解釋摶氣心法, 還有我亦不是在推廣摶氣心法. 不過我是在研究摶氣心法的人.
 盧忠仁(1922 - ), 號正文, 津門東城人, 少年習武, 先後學形意, 迷蹤, 太祖, 太極等拳術以及擒拿, 短打. 後從事武術原理研究. 對中華武術 ”機能與技能統一機制” 的研究取得了 “人體四大功能 (武術, 健體, 醫療, 氣功) 的統一結構” 的研究成果. 並參加了1987年全國武術研討會, 題目為 <<從八卦拳種的分析研究到傳統武術的探討>>. 1987年與河北省武協合作整理出版了 <<陰陽八盤掌 – 清代原傳八卦掌>> 一書.

盧忠仁主要是隨蕭海波習蕭氏八卦掌(陰陽八盤掌)及李旭洲習宋氏形意拳. 原本盧氏結構是不公開的, 後因盧老的徒弟楊鴻塵用盧氏結構去解釋大成拳, 並出了一本 “王薌齋拳學” , 引起盧老的其徒弟不滿. 而楊鴻塵的兩個徒弟更先後搶先出盧氏定理及盧氏結構書.
 以下是楊鴻塵先生的兒子楊儉所寫的“金匱抉微”盧氏結構全文

但我相信只屬於盧氏結構的機能訓練部分.


“金匱抉微”盧氏結構全文 – 楊儉

<一> 盧氏結構簡義
盧氏結構(又稱盧氏定理或盧氏理論及規律等)是20世紀新的科技文明的崛起,而現代人體生命研究和體育科學反應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出現技巧與技能難以統一深入的矛盾課題的情況下,經過盧忠仁(號正文)先生近半個世紀的艱苦探索而形成的後現代科學水平的基本理論概念體系。
早在1937年,微觀物理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丹麥人——玻爾,來華訪問時,在見到中國古代哲學的“太極圖”時大為震驚,並據此圖反思了他以前為了解決有核原子結構模型中的繞核電子運動矛盾(根據傳統的電磁理論,運動著的電子勢必發射能量,電子最終令能量損失落入核中,致使原子結構得不到穩定)所提出的量子化電子運動,即電子各按一定能量軌道繞核運動而不發射能量,只有向上、下級的躍進有所吸收的發放(經光譜實驗證明),玻爾自己稱這種運動為“互補性原理”,他所提的電子軌道雖然不可觀測,卻推動了量子力學的前進。當時,玻爾面對傳統的經典電磁理論學說,提出了“互補性原理”,這無疑是始于大膽的設想,可是當他見到了我國的太極圖中陰陽相對的互補性內涵後,才知道中國已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這種哲理,玻爾對這一思想的深奧普適力量極為珍重,以至把太極圖作為自己家族的族徽。
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是50年代介子(新粒子)的發現人。他在發現了30多種基本粒子後,就意識到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汲取啟示,他根據《莊子?內篇》關于“條”和“忽”在“混沌”相會的寓言,運用了“混沌”概念,將“混沌”的無序狀態看作是包裹著又可分化為一種類基本粒子的時間、空間。至60年代,湯川在他的著作《創造力的真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查》中這樣寫道︰“空域中觀念正是老莊哲學對我的想法所發生的成形影響的表現,”“這種觀念也許保留了老莊哲學某種精神。”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和新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始人,比利時著名科學家普利戈西金等人都在倡導科技的新突破,應該是西方科技同中國古老文明相結合,從而迸發出新智慧火花,在搞尖端科技時,更要從中國古老哲學思想中求取啟示。
80年代以來,東西方科技文化方面交流日益廣泛。其中有人體運動現象上的最大科學難題被劍橋大學動物病理學教授,當代科學方法論名家WLB?弗里奇發現,然而,他的發現“現代科學的全部知識”,(關于現代全部科學知識,據法國科學家讓?帕朗——維亞夫人所依據的統計說︰“至少存在九百門科學,競然無法圓滿地解釋這種現象”。貝氏在他的專著《科學研究的思維技巧》推理部分中鄭重提出︰“所有的兒童……脊椎動物,都發現了萬有引力。”盧氏結構這一科研成果,不僅解答了貝氏的難題,並且也使李約瑟博士畢生追求而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類直立會走後,因勞作和運動造成軀體偏向適應失去相互平衡等系列矛盾)找到了答案。
同時也是為本世紀中期現代體育科學反映在訓練過程中暴露出機能與技巧難以統一前進時(通過大運量大強度訓練和各種營養品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得出的指導或替代現有運動思想的技能的全新理論和技術體系,完成了人類運動機制的轉換工程,並將其理論與技能系統化,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運動體系。它可理想的提高運動成績,也可使運動員在訓練中減少傷害,更可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整體體現了前俄國體育教育驅列斯加夫特所提出的“最大限度地節省消耗”、“高度自如地控制身體”和“提高體能以達高難技巧”的課題。
這一“區別于現代有關各學科既定的、被決定的”的人體運動系統連同內臟器官運動條件下的恆定性的運動模式,曾經在文化遺產中的吐納導引的發生機制中的模糊記載或局部存在,在武術中的活體對抗下自身整體部位受力時能使對手整體失控的極少數頂尖人物身上有所體現。但要確認這一發現並使之進入科技領域,卻耗盡了正文先生畢生的精力和心血,他必須將上述體現所涉及的諸多現象系列出來,而後逐一剝離研究,直至找出最原始、最抽象、蘊含基本矛盾萌芽的部分。然後再由此最抽象的內容重演和再現,如果能再現剝離前的整體諸般現象,則由此才能確定這些東西是正確的,如此反復探索實踐。實際上的研究工作量甚巨,而且根本不具備應有的設備場所和資金,尤其是實際研究工作並非想象中的順理成章。因為每步的抽象,所析之因不見得都是有意義或是有用的,必須考察其在過程上的地位和作用,而有的可以確定的問題又不一定是符合現代科學的,更不能因為研究的對象是“寶貴遺產”而暫時假定下來,科研工作來不得半點誤差,更不能允許有假設和暫定。所以正文先生在運用“從抽象上升具體”、“純粹形態分析”的同時,還必須安排活體的練功實踐,有專題的、有過程的、有階段性以及有參照體的逐一驗證,直至驗證無誤才能確定下來。如此研究需要反復十幾次、數十次,甚至幾百次。而如何確定細胞形態也就是如何確定研究的邏輯起點,是研究工作的極為要害的問題。
在這項科研工作中,正文先生首先找到並確定了第一個最原始、最抽象,蘊含基本矛盾萌芽的“細胞形態”——任何強力、緊張、爆發性的動作,肌肉都是“舒鬆狀態”。研究工作深入後又發現和研究了對抗動作的意識的“引力反饋”——任何動作的全過程(由起始——行進——終了)都能克制阻力並反作用于施力對手,使之整體失衡,(真傳上武技的特性是隨時隨地要克服阻力;否則只是招法和體操動作);“意識反饋”的重要概念是“放棄抗引力”。然後再通過科學訓練將在地心引力由制動力變為驅動力!
正文先生運用“歷史與邏輯統一”等哲學思想,把握住中華武術中由原始的弓箭到古射法、 石器砍砸到器械格斗(石器砍砸增加了肌肉的鋼性;弓箭的使用增強了肌肉的彈性),由械到拳,由拳到械兩個過渡這一技術鏈條,然後再溯中華民族哲學思想《周易》和老莊思想的緣起,再使仿生在人體、能工巧匠的技能對武技介入,以及《黃帝內經?素問》篇中養生強體、祛病延年理論等哲學精華的引入,使這一涉及人體機能,人與自然相合一的鏈條,在二者相繼相互的交結下,理出了網絡中的人體機能形態上的演變,並以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的︰肌肉如何張馳;關節如何反復;呼吸如何出入;血脈如何流通這四大要素入手深入研究,解決了這項成果中肌肉、骨骼、呼吸、內臟、意識五大要素的具體形態特征,使人體和人體動態內外結構的合理成為千百年來肉眼可見,用手能觸摸到首次定性。並由此逐次抽象追朔原起,直至把握住在運動初始條件機能形態上(即種族遺傳的既定形態,也即現代學科的既定狀態,)始由歷史的最初介入而開始轉變動作機制,再遵循歷史的演進,給以訓練過程中的邏輯處理,並著重實踐使之經歷了三代人的活體訓練、對抗和理論驗證,在根據實踐中新活體實作對手的系列失控現象,檢驗新活體自身發現萬有引力的完備程度︰新活體發現萬有引力和他的競技對手身上的失控現象是一一對應的。據此,才從中國有史以來的傳統哲學因素、社會因素、歷史演進因素手網絡中,結合我國傳統平衡人體生理、機能和人體運動技術演進這兩大鏈條交叉在人體各大要在形態變化上,分析其正反實踐經驗 ,去偽存真,並加以處理推進,確認此一發現。這項學科的確認和應用,會使人體內外協調下的運動最佳內涵,必將成為現代體育訓練進程完善化的最高原——進入運動動作機制再轉換機。

自盧氏結構問世以來,短短的時間內得以迅速發展,得到大批有識之士的支持或參與到這一民族大業中來。正當其駕駛科學之舟沖破重重激流險灘,揚帆遠航之時,極個別心懷叵測者卻認為有機可乘,開始興風作浪,有的一葉障目,不識泰山,詆毀盧氏結構沒有套路招法,不算武術;有的自己吃不到葡萄,卻流著口水說葡萄是酸的;更有甚者,利用廣大追求者渴求學習這一成果的心理,公然以假亂真,大肆販賣虛假偽劣產品,經調查和廣大武友的舉報證實,這些所謂的“盧氏結構”都是把楊鴻塵先生的《王薌齋拳學》和《武學指要》兩本書的內容剽竊復印的。
我自幼從家父習藝,並有幸得到盧老和三路師叔的親授,拜識並研學了祖國的原傳拳法和結構功法,經多年實踐,體認到其原理的確可以推進現代人科研和體育項目,亦可使廣大習武者在原先所練的拳種上明理精進,立竿見影,這一成果已為世人所矚目。自家父在《王薌齋拳學》一書中介紹了正文先生的事跡後,各地讀者紛紛來信,要求郵購《盧氏結構》一書,以使大家研習,而使這一科技成果盡早地服務于大家也是正文先生的宿願,遺憾的是因家父忙于身授,常年奔走于大江南北,只能由我代筆,而我的學識和能力又實難勝任這一艱巨工作,何況“盧氏結構”不是一門新拳種和養生術,也不是什麼百日速成的神技,更非氣功、輕功、硬功之類的雜耍。它概括了多門學科,並涉及到人體生命現象的未知階段,屬後現代科技成果,而我只是淺顯地翻閱過此類書籍,也從未向盧老請教過有關深奧理論,只是專注于活體對抗這一方面的學習和實踐,即使是這一方面,多年的實踐亦證實其在理論、功法、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形成了獨一無二,冠絕古今的訓練體系,故于人體對抗這一方面的體會也是淺顯之見,只能以蠡測海,勉為其難而已。 因此成果千金不足以得,故名之“金匱”,而我所寫僅是點滴盡得抉微而已,是以不敢妄稱“盧氏結構”,所寫只能稱為“金匱抉微”,計有“盧氏結構簡義”和“樁法心鑒”及“運動技能竅參”等章節。復因此教材專供大家練功急需,亦不作任何文詞修飾,于源流、神意等主要內容也未作介紹,誠望大家諒解。

<二> 樁法心鑒
武術是我國傳統科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學科始終是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和發展的,隨著時代的前進積累了豐富的功法和經驗。但是,傳統的拳技雖然著述如林、源流相繼,代有傳人,但其中真傳內蘊卻多是淺而不確或秘而不宣,即使偶爾見到一些蛛絲馬跡也多是隱言設喻,因此就造成了精華的失傳或只在少數人中密傳,而廣大習武者至今仍沿習著低級或偽劣的功法,尤其是如此博大精深的國粹至今還沒有科學的理論,各家拳派大多是以自己所習功法去往五行八卦、無級有極原始哲理上生搬硬套,因此,破解千古之謎關確定指導性的科學理論和功法並使之進入科技殿堂已成為時代的呼喚。而盧氏結構工程的確立,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在此我僅就涉及其中的人體對抗部分,以其原理指導直述一下內在的技術程序中的部分內容,這一部分的核心功法就是站樁。
樁功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運動形式和訓練手段,隨著武術運動的普及和深入,“樁功為高深武功的基礎和深入的根本大法”已經成為歷經磨難的覺悟者和繼續執著追求武學真諦者的共識,在此不在贅述。我相信練過馬步等樁法和站了幾年,甚至幾十年樁法而收效甚微或至今明白“為何有此一站”的朋友會從本文中受到啟益的。
1、 混元勢
混元樁也叫基本樁,是所有功法之基,其它樁法、功法均以此樁為本,只是外形和作用稍有
變化。其主要作用是返先天之體能,求取整體連通放長後的整體勁力。其練法如果套用傳統的諸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之類的流行之詞恐怕根本就毫無意義了,為了使學者加深理解和便于掌握,只能請大家莫厭其繁了。下面就盡量詳盡的介紹一下練功的方法和要領。
身正體端,雙肘環抱,雙足平行站立,其寬度不是與肩相同,而是雙肩(肩峰喙)的垂直線, 正好是雙足的內側距離,也就是雙足內側與肩同寬,雙膝微彎。其外形略如此,其內在要求更需一絲不苟,處處到位,保持練功始終。
(1) 正頸平鎖
頸部微上聳,鎖骨向兩側鋪放下降,頸鎖相互對稱,形成上體頭、頸和兩臂的整體協調。正頸不甚同于籠統的頂頭豎項,因為絕對的頂頭豎項會造成頭昏腦脹,久習會產生弊端,正頸的要求是頭部隨頂拔之勢撂在項骨上這時後腦部的皮毛肌腱會隨之發緊,用手觸摸頸後的凹溝會由肌腱運動而鼓平,此為頭部陽面的要求,而陰面雙目直線視覺平視,散線視覺內斂于鼻尖,至口至心,這就是所謂的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牙齒如咬一根牛筋但不能咬斷,舌微上卷,在這種狀態下口腔內的唾液會增多,將其慢慢下咽,並隨其勢向丹田處撤氣。面部肌肉放鬆向面骨上貼近。
平鎖的要領甚為關鍵,因為習武者大多知道練功時必須使雙肩窩和胸口窩處放鬆,但無此要求就根本不能真正放鬆,大家可以做個試驗︰舉臂或踢腿,再用手觸摸鎖骨處,常人的鎖骨和其周圍的肌腱都會隨動作而上起,只要鎖骨上浮,就會出現聳肩和胸部發緊、氣向上浮的現象。如果有意識地保持其向兩側下降和鋪放做動作就不會僵肩浮氣了。平鎖同正頸同時正確,才能形成上體和雙臂的對稱協調。
(2) 卸胛回胸
卸胛是下降放寬肩胛骨的距離,肩胛骨向兩側橫拉包裹的同時胸部須向下鬆沉,行家們常說鬆肩是練功的至要決竅,其實此說不確,因為上肢的根節不是肩部而是肩胛骨,只有肩胛骨下降放寬才能真正作到肩放鬆,才能連通上肢,通過訓練獲得發力時與整體漲縮一致,同時有利于脊柱控制上肢的運動。回胸不同于傳統拳術中的含胸或涵胸的模糊概念,這一要求包括胸廓正形和劍突定位兩個主要法則。胸廓正形指將圓形胸廓向後靠並使之定形,通過鍛煉形成陰面凹圓陽面凸圓的形狀。劍突定位是指劍突略向後下並保持定位。這一要領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保持胸窩的鬆軟,更重要的約束胸廓的單項運動,加強心臟彈力,均恆心臟的位置,保證在運動條件下內臟不紊亂。
(3) 矯正脊柱
脊柱為人體最重要的運動中樞,矯正脊柱就是矯正脊柱後天形成的三個生理彎曲,使之成為大椎上拔,尾閭下沉背部後靠上下對稱拉拔的後繃形態,從而帶動四肢和腰背部的肌肉連通放長,並在運動中以脊柱帶動身體各種整體一致的運動。
(4) 卷肱滾肘
卷肱是原傳內家拳法的正確要領,肱是指肱骨。這一要領已失傳,太極拳的倒卷肱已成了招法,至楊氏太極時干脆改成倒攆猴了。“拳傳卷壓、陳氏稱肱、要義撐裹、百家莫明。”卷肱的要領是肩部放鬆,向下垂撐,即鬆著把肩拉開。肱骨頭向內下方卷壓,肘尖部則反向外翻滾,注意外翻之力與內裹之力必須同等。由此要求可以體會到掌握真正武學的不易和敘述功法的難處,僅肩部就不能用一個動詞表明。卷肱對肩部的要求就必須同時作到鬆、垂、撕、撐、翻、卷、壓等要領,而另一關節處肘部必須象擰毛巾一樣對應反向運動。肘部的滾也包括吊、拉、撐、捻等要領,也必須同時做到保持練功始終。
(1) 漲腕撐指
卷肱滾肘定位後,腕部隨勢拉抻,以加大拉伸量,十指彎曲每節都要向外頂力,指尖伸力以加大腕部漲力。
(6) 束腰雲膝
束腰指腰如束帶,評書中有罩袍束帶之說,以束帶之意鍛煉才能使腰部穩固,中盤鬆韌適度,連接下盤,同時臀部微斂(但不要提肛),大腿內裹之力將胯部關節打開稱為擰襠翻胯。小腹隨著前文所述的卸胛回胸之勢向胯內沉插,這樣人體的上下部的連接處就會形成插式的對接狀,而小腹的邊緣和胯部又是人體的總重心,兩部插接要比平口對接的形態穩固得多。小腿隨大腿內裹之力外翻,膝部需前頂亦要懸提,這里要注意雙腿的彎曲並不是所謂略蹲,而是臀尖和腳跟定位後用膝部的頂提之力將雙腿拉彎的。雙足十趾不要死抓地面要隨雲膝之力向後撓力。

按照以上要領的同時到位,周身陽面的肌腱都會感到發緊繃漲,如同一張張開的網,此狀態傳統拳種只有朦朧的局部認識和理論。如身備五弓和伸筋拔骨等所謂密傳。其實雙腳後根大筋和脖項的連接使人體成為一張大弓外,每一處部位和另一處部位又相互牽引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弓。進一步講,也不僅僅是多少張弓的問題,通過結構功法訓練活體的實踐證實︰依照上述要領樁能使整體肌肉連結為一個整體並使之整體放長,同時能消除肌肉的天然緊張,增加肌肉原來的長度(初長度)使之均勻。並能自如的進行整體的鬆緊交替運動。站欄的目的主要是疏導連通和精細分化等。所以在此提醒大家注意兩點︰
1、 只許掌握並保持要領,不許用拙力死拉硬拽。更要避免胸部和雙肩的緊張憋氣。
2、力求整體均衡,不允許加強任何局部的用力 。
以上要領,開始要求一步就全部掌握有一定的困難,時間也不會站的很長,但應盡快做到同時到位和關節在空間定位。時間上也不能少于十五分鐘。要力爭早一些作到每次站四十分鐘。 因為初練時會因與日常習慣動作相反而感到不適應,當感到周身筋力拉長,關節伸拔又需保持這種狀態時就會感到很累,但如果剛一拉長就因難支而收功,豈能收效和深入?所以累了也要堅持到極限,不能少于十五分鐘,但這種極限不能過分,因為硬撐又會使用後天的僵拙之力。希望各位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素質掌握好這一關鍵環節。從起樁至15分鐘才能使周身進入樁態,就可以圓滿收功,休息一會再練。這樣循序漸進直到一次達到四十分鐘而紋絲不動。

2、 摶氣勢
依前所述渾元樁要領站好後,雙手向前翻成掌心向外向前,十指向上,同時掌刃內攏、掌根外吐、掌心相合上捧、雙肘隨攏、吐、捧三勁下捻,由渾元的吊、撐、捻之力變為垂肘但仍不失此三勁。這時胸部會感到有擠壓,肩部及腋下、兩肋的肌腱有拔起繃漲之感,周身氣血鼓蕩。我們第一步先要做到使氣血平穩下來,因為血液在流動中是靠氣壓來催動的,所以氣能順下來血流動的速度就會平和心臟壓力就會減少。氣順首先要“氣沉丹田”。從頭頂順面部將氣下沉至肩部這時渾元樁中所練的平鎖骨之法就會顯出作用,雙鎖骨按前文所述隨面降下來的氣向下向兩側平展,再從肩部須胸將氣放在胸腹的連接處,胸腹接口的尖突部位向後向下靠約一指將氣灌入丹田(恥骨上端)此目的不是為了練丹成仙,從人體胸廓的呼吸形式上看,是胸部平穩,腹部豐滿、背部圓撐、腰不過分地塌陷。這樣的呼吸形式,一方面調整了脊柱習慣形成的彎曲,一方面促進了內臟(內穩態)的機能平衡。這時胸部的擠壓感就會消失,整個上身以脊椎為軸,兩側肩胛、雙肋、雙胯同時像兩片合面一樣內合,這樣加大了渾元樁的雙臂抱圓抱方的裹力,連上了中盤肋、胯的裹力使身體、雙臂、雙胯、的裹力同步。加強了整個身體左右的連通性,為將來左右的分化力奠定基礎。氣順之後氣血就會平和,四肢的運作用力得宜,靜脈血管總是回血通暢脈管隱伏。而肌肉的韌度沒有局部性的緊張縮短現象韌度很強。這一點氣順、血和是相互制約的。渾元樁是入人體筋絡上、中、下三個部位的橫向連接稱作“三校”,摶氣勢樁法的三個部位的縱向筋絡連接這才是完整的“三校歸一”。基于此,再進行人體四肢、軀干等各處的動作練習,形成一個“整中有分,分不失整”的完整系統性的統一的整體。摶氣勢的腿部要領與渾元勢相同。
此樁在《武魂》期刊上曾引起“夾馬”和“騎馬”的學術爭論,是因作者訓練各自有所側重而致。此樁同原傳八卦掌夾馬式外形雖似內在要領和目的早已深入推進,內有撐、抱、攏、吊、吐、托、扶、沉等嚴格要求。最主要是練到高境界後周身氣血會如指紋般的摶轉運動故曰︰摶氣勢。

3、 反沖勢︰
雙腿並攏站立,兩腳尖的度數約四十五度(這里以左勢為例,右勢與之相同)左腳順腳尖方向邁一腳半距離。再向左移半腳,腳尖微向內扣,內扣之勢與踝關節中小腿骨與腳骨正接為易。前膝前頂上提將前腳跟微拉起,足趾撓地。前胯下撤。後腳跟向外移少許,同樣小腿骨與腳骨正接。與之相配後腿大腿根部內裹下掖,膝蓋部拉曲。這里要強調一下,站樁時身體關節的角度萬萬不可定死,如以上所述後腳跟外移是為了裹大腿之力,而後腿膝部彎曲,是為了下掖胯量,前腳腳跟微抬是為了前膝頂力加大,而頂前膝又是為了與後腿的裹、擰、掖、之力相爭加大下肢的拉伸量,這是真正的矛盾力,真正的不動之動。所以並非站樁的架子低就功夫長的快,站的高而無內在勁法之竅要也是無效果的。因此拳法中傳統稱用力為“勁力”以區別普通的用力。雙手抱攏高舉過關頂,抬舉之力與雙胯下掖之力對稱。雙掌心上翻,肩部卷肱之力加大,與翻掌之力對稱。此手法動作取原傳八卦的托掌之勢形式,這個形式對于器械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渾元、摶氣二勢樁法是為了增長功力,反沖勢身法是取于古傳“射經”(內講射箭之法)中“額前臨如封兕(大犀牛)欲斗”之要訣以應武打之需要。其它內在要求要與渾元、摶氣二樁保持高度一致。此勢看似防護,實則內藏殺機有很強的反沖殺之勁法。
 
<三> 站樁的其它內蘊和要領
1、重心的辨識和處理︰
這一問題在任何拳術動作中都很重要,其它拳術都是把重心壓在腿上,典型的如弓馬步、趟泥步(深州馬莊老譜雲︰消息全憑後腳蹬)、之字步(也就是磨擦步,是趟泥步和步提落胯的勁法結合)、西方的跳躍步等,就造成了雙腿拖著身體運動的現象。結構功法則要求應把重心放在身體的邊緣上。這種重心的處理可以解決步法和重力分解的問題。關于重心的辨識應該首先辨認人體總重心——即所謂丹田。此處在肚臍以下恥骨上端大約一寸三分處,所謂一寸三分不是指度量的尺寸,而是借用了中醫的說法,以個人的指寬為一寸。辨識了總重心後,在練功和對抗中都要以此處配合脊柱帶動四肢運動。這樣就不會總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了。關于其它重心是根據扎齊奧爾斯基的人體數據體會證實的。其位置是︰兩眉之間為頭部重心;還有四肢重心;大腿重心位于大腿中段靠近臀部處;小腿重心位于小腿中段靠近踝關節處;大臂重心位于臂中段靠近肘部處;小臂重心位于小臂中段靠近肘部處。辨識體會出各重心點後,在站樁時應意想將四肢的重心點放在支撐物上,頭部和軀干的重點應在腹股溝微折疊的要領下放在雙足尖的連線外緣,三田一線垂直地心。在各重心接受引力後周身骨架定位,肢體的皮肉隨各要領拉長下沉,象一個放風箏的線故稱放鬆。現在有些拳家指的放鬆是風箏落地後的線。當此法練到一定境界肢體的皮、肉、骨呈“滑脫”狀態,即肌膜能夠禁受大的“撕拉”,骨骼堅硬如鐵石。也就是名家前輩的看家絕學易筋脫骨。有此就可以自如的控制和運用重力和慣性使內力系統和外力系統相互推動,在激烈對抗中、動作結構的多變中,不破壞整體間架,達到任何局部都具有整體的慣性作用。在此還要糾正一下“把重心放在體外”的誤傳,過去有些武友曾初步學習過結構功法,因疏于不求甚解又以誤傳誤,把重心放在體外其結果必然是前僕或前滾翻。正確的原理應是“重心上提出體,但不要出支撐面。”同時還應注意這一要領應是後長前降,整體如釣魚竿一樣。切莫機械前爬折腹,造成憋氣。
2、耽耽虎息︰
呼吸,是體育運動,尤其是激烈的對抗性項目至為重要的問題,如果互搏之時,上氣不接下氣那後果可想而知。現今的解決方法國內外都是以加大運動量和超負荷訓練或到高原地區訓練以增加肺活量。我國傳統各家拳派尤其是內家拳派雖然引入了周天法,要求氣守丹田或氣沉丹田,但也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用說無附加條件的實作,即使理推手,如果不按各門派的固定順序,一陣連摔帶頂,名家們就無不“其氣喘矣,其身搖矣”!氣急缺氧,勢必造成膈肌發緊,使原本就處在顛箕不穩狀態下的心臟和其它臟器各不守位,互相沖撞,其危害不言自明。結構拳法是把這個問題也作為重點進行研究並予以解決。其手段是擴展呼吸範圍,整體漲縮建立臟器的“生物內穩態模型”。
常人的呼吸都只是胸在起作用,那是單項呼吸,盧氏結構則要求脊柱主動調節,並由脊柱帶動胸骨、肋骨、周身各細胞共濟調節,以求達到呼吸深度,加大肺活量,以求其最大功能,脊柱主動調節呼吸,使胸部與脊柱相互共同增大呼吸範圍,提高肋間肌的工作能力,腰椎胸椎共同配合,主動牽引胸骨向後運動,會使胸廓形成三維呼吸的運動方式。復因腰椎不為肋骨所限,可利用其幫助橫膈下降,如此脊椎主動,整體漲縮,周身繃漲時汗毛孔張大參與吸氧運動,耽耽虎息整體一致,胸腔進氣量自會增加,日久功深,自然能久戰不倦,氣定神閑,無論如何疾猛運動,內臟始終抱整不被牽拉沖撞,使養生和擊打,機能與技能做到高度統一。
以上所述,偏重于上體,這並非其它部分得不到鍛煉,而是人類直立會走後雙臂“游離”了尤其雙臂部的拙力習慣最為嚴重,要“返先天”,上肢應首先改造,而且此處體會比其它各部位要快。也就是說長功夫從上往下長,退功夫由下向上退,站過樁的武友們都有體會,如果有一段時間不站樁就會感到腿部發飄,這就說明在開始退功夫了。此時周身陽面全部放鬆,這里的直觀感能是陽面隨衣服的下垂而放鬆,有的武友于此可能有些困惑,前文所述是陽面整體連結拉長有明顯的張拉之勢,而陰面是下撤放長。現在陽面又要全部放鬆豈非矛盾?如果大家觀察一下虎豹,由其是牛的體態就會明白了——牛的背部脊柱高拱,周圍的皮肉向肋骨兩側由腹部的極放鬆軟的皮肉牽引著。這種狀態在人體上的體認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老牛筋”功夫。
站樁訓練需注意鍛煉的階段性,如果一開始練功就進行陰陽兩面的整體連接,很容易造成憋氣身僵,這一點已有深刻教訓,目前為止,已有五、六人因急于求成而造成嚴重惡果。所以練拳要先學好做人,塌實勤懇、勇猛精進。初習應使陰面全部放鬆,只連結放長陽面(但不能因陽面的拉伸造成陰面的收縮而憋擠于胸腹部正確的要領應使陰面的肌腱初長度不變。待陽面拉伸有了功夫後,再使陰面放長,經過烘煉有得後,再利用頭等客觀物質因素——地心引力(包括地磁)充分放鬆,使陰陽兩面通過鍛煉已獲得的條件不變(不斷加大),隨著動作的進展,起伏轉換,陰陽兩面的交替都兼有強弱的鼓蕩,此即內在的全部變化。
三、運動技能竅參
盧氏結構,這一人體運動器官連同內臟器官運動條件下的特定性的新的運動模式。是由五大要素(肌肉、骨骼、內臟、呼吸、意識)在原自組織機制上加以“再組織”而建成。其特點是拳技活體對抗時強調緊張下“機能穩定和技術高度相統一”。站樁訓練能使身體機能恢復先天素樸的平衡,此為進行活體對抗的最根本條件,如若進行互搏還需進行技能的訓練。嬰幼兒的體能是最理想的,是我們苦練“返先天”的啟示和目的,但嬰幼兒都不會科學的進行技術對抗。科學的訓練技術不僅可以掌握、熟練、精通、直至本能的發揮對抗時的諸如起勢、布形、蓄發、漲縮、臨界、觸點、路線、軌跡、變化等技術,而且會因量變產生質變。更加深入地促進和完善生理機制的再組織,二者互為作用,相輔相成合,只有機能和技能的高度統一才是真正的人體運動內在機能“後天返正十二組合”的多功能統一結構。
一個整體,二重性用力,三個交互關系五大要素自組織機制科學體系後天反正十二組合︰
(一) 交換︰依從地心引力的在關節定位下肌肉互反屈伸,互讓牽引送呼吸充壓內臟互為因果的消息內容
(二) 交替︰蠕動脊柱反稱四肢連結均勻腹背兩側運動器系統一起止的張縮運動
(三)交叉︰十五環節互為支承的立面體彈性變形“天體運行式”的運動軌跡。再加五對範疇︰屈伸、陰陽、剛柔、動靜、虛實。從以上要點中我們能感到這是由靜態樁法身體各部要領轉向動態對抗的關鍵環節所在!
1、 運動技能的特點︰
除前文述及的增長整體連通、擴展呼吸範圍、統一協調、內臟穩定、脊柱主動、辨識和利用重心等特點外,還有如下幾個主要特點,這些特點體現是中外所有對抗項目無法作到或無法完全作到的,它體現了中華民族于人體科學研究領域遙遙領先的精華所在(格斗時的戰略戰術和打法特點暫不論及)。
(一)、結構廢棄一切招法等局部動作練習,即使是簡單實用的手法、腿法也一概不練,在周身各部要領同時到位時,瞬間手法、腿法等外形只是完整身法下的整體勁力的局部體現而已。而現今中外的搏擊術,雖然,也倡導所謂的整體動作和慣性爆發等勁力,但因內在機制不明,無一拳種能真正體現或完全體現這一特點,以人們公認的津津樂道的截拳道和拳擊而論亦是不具備這一特點,拳擊的發力都是腿拖著身體身體的定步發力,未能把地心引力由控制力變為驅動力,其發拳的路線直、擺、勾、刺、點等均未能統一,在變化中是直線的抽撤運動,露出了形跡,李小龍本身(現在練截拳道的“截拳王”,“截拳正宗”等無一人真懂此拳,只是模仿了影視中的外形而已,他們的搏擊水平無一人是國內散打前10名者的對手,故無資格為例)整體筋力強勁已極,但內在機制不明,發拳踢腿未有周身陰陽兩面的交替,骨力的爭拔,所以在打斗中也是以手或依靠躲閃再進攻處處受力的生拼硬打。
(二)、結構拳法自始自終反對木樁和沙袋等踢打練習,所以和任何一項運動一樣要出成績是不能速成的,有人認為拳擊、摔跤等對抗運動練得快,所以很多門派便以速成來招攬生意,其實一個真正的專業拳擊、摔跤運動員每天的訓練時間不低于六個小時,到他的運動生命頂峰都是經過十幾年的苦練。所不同的是他們是邊練邊在對抗性實戰中發揮技能,增長經驗,而中國傳統拳的練習在講招破手,或總認為自己所下的功夫未到,一但隱居出關便能笑傲江湖,把放手搏斗當成一種野蠻行為曰︰不講武德。而一些“德高望眾的名家卻以當年師祖如何一拳將人打翻,一腿把人踢死,自己發的勁力如何與老祖宗相似而顯示人前,並且樂此不疲。結構拳法需要日復一日的艱苦鍛煉和體悟。眾所周知凶猛的動物,如熊、虎、豹、等是根本不操所謂局部硬功的,但它們隨便一爪或一掌就能使被捕對象皮開肉綻,骨斷筋折,其原因是經們所用之力均無意識本能的符合了萬有引力的原理,並且均為脫骨狀態下的穿透力,王薌齋先生“且莫學排打”的遺警是其一生研悟體認的心里話。在此還要舉一個最易懂的例子,練功如樹木之成長,打踢硬物而獲得局部硬度,如同楊樹、泡桐樹的樹疤,因生理機能損失而出尖,瘡痛加強了局部硬度,但其它部位似楊樹、泡桐的樹枝、樹干,並不都如樹疤處的堅硬。我們的內在機制轉變,則如同紫檀鬆柏一樣,雖長的不如楊樹之類的樹種快,但內部整體堅實如一。如果為了速成,當然可以去操拍打,但必須放棄結構的練習,因為二者是矛盾的,結構需要連通放長的整體勁力,而一操打則筋肉無不回縮。
(三)、大多實戰拳派都是靠躲閃或硬抗(受拳能力、對方的進攻進來力)而結構雖然也偶有此種情況發生,但其訓練的要求則是使習者自身成為一個彈簧體似的堅狀整體拱形間架,整體拱形內蘊橢圓、三角等科學間架,但優于這些間架。筆者專門去觀瞻過聞名世界的趙州橋,京廣鐵路未通之前,此處為京廣大道,每日車水馬龍,人擠車壓,僅乾隆南巡路過此橋時就有三百多輛重載之車通過,但其歷經千載卻完如無損,世界各國無不稱為奇跡,此橋建築除采石尋料嚴謹,施工精細外就是利用了拱形的原理,被世人公認為第一座拱形石橋。結構拳法的訓練會使習者的內在骨骼間架成為“七節拱梁”使對手和巨力擊打自身分解並達于地下,並在不受力的情況下將施力對手沖起而使其失重。其它拳種的發力路線是對折的直線伸縮或畫圈,無不是靠局部加速、肌肉收縮和振顫來完成的,而結構拳法的發力卻是周身無處漲伸情況下的鬆靜狀態,而且所有拳法的路線都是橢圓軌跡的統一。
(四)、在傳統拳派中,也有練習站樁和做拳要求一致的拳種,但要領和目的同結構拳法大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有的是為了練氣(實際是憋氣),有的是為了扎馬(把雙腿定死),還有通過站樁刻苦訓練,好不容易使整體連通或幾個部位湊整,但一單操或實搏就失去了樁的要領,自然也就失去了整體間架,盲揮亂踢也就沒有整體力了。這就造成了站樁同發力、步法等練用同站樁脫節。
而結構訓練的各種變化是拓樸變形。對抗之際,對手是在不斷變化的,發力的時機、角度、部位也是在變化的,死持一樁而搏則必敗無疑,但變化應是內在間架,威力不變的前提下隨機隨勢隨意自如變化的,此謂拓樸變形,如鐵水、玻璃漿等倒進不同形狀的模具內冷卻後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成品,但如果因種種原因冷卻後的成品內部晶格或化學分子式不符合工藝要求則為破壞性的變形,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種形狀的東西,但內在物質機能未變。玻璃杯有方有圓,有大有小,各種形狀都為拓樸變形,但殘缺或漏水,甚至摔壞均為破壞性變形。結構拳法的任何變化必須是拓樸變形,每步一樁,每拳一樁,每動必樁,拓樸簡稱橡皮薄膜幾何學。

2、 搖子午訓練功法︰

搖子午是盧氏結構由靜到動的最主要的功法是結構拳法在運動路線中功力增長的總則。首先站好反沖勢,我們在樁法心鑒中提到反沖勢內含渾元和摶氣二樁的全部內容,也就是渾元樁和摶氣樁功力的應用之勢。三校歸一就是要把周身上中下三盤的橫向經絡在放長拉伸後再使其形成束狀,這要靠撤氣,摶氣來完成,這就是一束渾元氣貫通,在反沖勢中要體現此內涵要領。反沖勢上體不變,步距向前再加大兩腳距離,小腹隨勢下掖,以脊柱督率全身反稱而動,脊柱作立圓轉動軀干,由四十五度變為十五度,雙手臂上升前伸,隨身體做反稱的立圓。也就是身體向後,向下而手向上向前,身體向前向上,手向下向後回收,下肢隨之掙拉和關節旋轉,陰陽兩面的相互交替,下氣可使周身上虛下實,也就是自身上舉展放的雙臂已不感費力,對手沖殺之力可傳遞到地面,周身左右兩側相互交錯,傾壓隨時發定力,寸力一觸擊出對手整體,這就是二分整體陰陽明。有的讀者看到此處,肯定會有似曾相識之感,極個別的人還會說︰“我們所習拳種也是劃圓,也是螺旋運動。”不錯,有的拳種的理論或功法的確已提出過螺旋和弧線運動,但其距盧氏結構的深度還差十萬八千里,下面的內容是所有拳種從未認識到的,如果的 話,那只有兩個原因︰
一、 從這本教材上抄的原文或把2改為1+1之類的創編。
二、 學了盧氏結構的功法。希望各位朋友日後明辨和作證。(在此要說明︰王薌齋先生等極少數登峰造極者身上晚年已明顯體現但內在機理未留下文字)。
從現代科學技術的最高標度看——即“最優化理論”,整體勁力的運動軌跡應是“十五環節”(手2前臂2上臂2股2脛2足2頭1胸1腹1)十五個重心共同組成的綜合軸向的橢圓軌道。
以“搖子午”為例︰脊柱、頭頂、四梢如撐在一個略似立著輪轉的“飛碟”或橄欖或禽卵的薄殼中,從我們的間架中不難體會,雙手雙腿撐抱和身裹的對角形成一個菱形對角,而上下左右前後的六面立體撐力才能使同身撐滿薄殼,在轉動中雙手臂、雙腿分別和身體形成的菱形會出現長、短的變化,但菱形的內角度的和使終不變,這就是三維空間菱形變。搖動時,或使身體觸殼部分迫使薄殼輪轉,或使身體觸殼各部緊撐薄殼使人體和薄殼成為一體向軸向(俗稱斜向的立圈)一起碾壓;這里頭、胸、腹三個環節各自的斜向立圈,軌道是三個斜向立圈,而各圈軌跡的起止點略有交錯手和前臂兩個環節的重心軌跡,異常處不太明顯,而上臂和手、前臂則有特殊表現(這是關節特有的形狀決定的),搖動時,上臂重心軌跡呈橫圈似的軌道,統一處在于上臂中段靠近時部處(這是上臂重心位置)在看來是橫圈的動轉下,實際橫轉之中已是隨著身體總體的斜向立圈做出統一的由前向下,向後,向上又向前的斜向立圈運動了,腿部同理,隨各關節的特有形狀,盡管轉動範圍各異,身體總的大圈之內有各環節組成的小圈,小圈之間彼此軌跡同行而起止點不同,形成了一對對的“陰陽魚”,四肢各圈與軀干之圈也形成了“反稱”(丹田軌跡是小于各處的)這就是人體內部運動軌跡上的一幅淋灕的“太極圖”(現在的太極拳運動對此可以說是門外漢的)。按照這個圖做發力時,腎部自然會朝向所發方向,上體這一側的腎部自然呈出略突之形,就不需要外加一個“突腎”了。至于肩胯的互爭和變面就上述,十五重心軌跡圓滿時,即是肩胯互爭面轉的最優境界。關于發力的最優化,應是“斜向立圈的連續輪轉橄式的薄殼的哪一面孤面某點,上有沖殺力量,即從受力相反方面將孤面收縮近平(使原有的圓凹了)的同時,原來斜向的立圈仍是接著不停地轉,即如似小鐵塊投擊已轉動的砂輪相似。”可見,我們的發力是旋轉切削,壓軋之力,這樣周身各處隨時地都可發出重拳。
搖子午是內在運動訓練的核心功法,它貫徹了習者的拳學生涯的始終,其外形雖未大變,但其內在要求卻隨著功法進境而不斷深入使習者日感艱難。我曾研習過多種拳派和功法,確也見到過“身體作立圓,平圓,斜圓的整體運動”的少有真知灼見,可惜的是研求者雖皓首窮經但未有緣親見到真正個別妙手身上的表現等原因而仰鑽莫入。在此請大家先作個試驗,——以全身做豎圓轉動打出一拳,再以日常習慣出拳,試驗結果肯定是兩種打法的勁力大小差不多,甚至畫圈的身體後坐力還減輕了拳力,這是因為肩未鬆開和整體沒有連結放長彈力不足所致。所以搖子午的要領是︰“重力軀動,脫肩過重,三維爭拉,關節反稱。”太極拳也主張圓,也講繃勁,但大家可留意一下全國的名家動作和該拳前輩留下的拳照,不用一一細看,只看起式即可——都是目隨手走,手隨身動,而且身起手高,身落手低。連一弓也拉不開,要拉開一張弓,最少也需要把弓的兩端相爭相合,身與手相爭相合……,如果都朝著一個方向用力,連項羽也拉不開一張小弓,故最起碼的要求應該是身手反稱(長手抽身),即身起臂落,身落臂起。
再請大家作個試驗,抬起右臂,讓肘部劃個橫圈,再抬起右腿讓膝部劃個豎圈,試驗後大家就會明白所謂周身劃橫園和豎園都是想當然,實際上肘部根本劃不了橫圈,而膝蓋也劃不了豎圈,這沒辦法,是生理決定。搖子午的運動軌跡是總重心自轉,各關節按各自生理結構特點自轉,在此還要說明,脊柱和和肩、髖關節是可以隨總重心的轉動而趨方相向的,但其在空間位置不同,所呈軌跡也甚規則,我們知道太陽系中九大行星都是圍著太陽轉動的,但公轉的同時還在自轉(如︰地球),不然就不會有日夜的現象,人體運動亦然,各大環節以丹田為總重心,在公轉的同時都在自轉。這才符合陰陽之傳哲理,如果喻以現代說法搖子午的軌跡是一幅天體運行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
在這里還要強調︰搖子午時各關節均為相互反稱運動,單一骨骼自身兩端也相互反稱,每關節兩端在運動時都呈太極圖中的黑白陰陽魚軌跡,而整體則是一幅標準的立體太極圖。(不能牽強附會,必須真正作到達標)如此軌跡運動,整體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向心的平衡系統,同時此項訓練使身體各部肌肉又加大了天然長度,使肌肉強度更加增強,作好了一觸即發的準備。而且是發力的最佳狀態,可以隨意由此子午線發施各向勁力。由于全身各骨骼關節反稱,路線也是圓就形成了獨特的連續不斷的發力機制。隨著功法體認的提高和功夫的增長,應繼續深入三連六斷的練習,深入需先體認整合六分三維的交替機制。先體認上體上臂與下肢的分化動作(上下);繼而再體認整體腹背兩面的分化動作(前後);再體認整體左右的分化動作。三連是借用太極圖中乾卦(三)符號來代表拳法中的囫圇整體勁力;六斷是(三三)坤卦符號,代表分化的勁力。三連力和六斷力是盧氏結構的專用術語,三連力指整體勁力的連通放長後的威猛勁力,歷代具有此功力者已屬廖廖。只有具備了三連整體力以後,六斷力的分化訓練才能搜出骨力而整體不散。

3、搖旗
反沖勢站妥當,胸腹為一塊整皮向下撤,以腹股溝為底邊,左肩胛骨同大臂的重心點和小臂的重心點相爭(意念中如同右大臂重心點和右小臂重心點上各系一條橡皮筋,另一端系在左肩胛骨;左大臂和小臂的兩個重心點亦有橡皮筋相系,另一端系于右肩胛骨),同時再設想左腎部有一橡皮筋同右手腕相系,右腎部有一橡皮筋同左手腕相系。總之,身體各部都有一如反沖勢要訣——依從地心引力,關節定位,互反屈伸,互讓牽引,互為固定。然後再用總重心摧動兩臂螺旋轉動,意念中如搖旗撼樹,此功法訓練同搖子午一樣會因周身蓄漲之勢而出現波動。同時又是綜合軸相的螺旋。其目的是訓練整體的速動體勢,並增加“兩臂如固,專搖其身”,也就是兩臂如固定在空間,兩臂的各重心自轉,將軀干當作兩臂搖動起來,日久功深,自能使身法達到最高境界。

4、中指拔綱十二勢
以摶氣勢站妥,周身筋骨放鬆漲大,將雙肘固定,然後以中指挑領周身大筋(為拔綱),肩、肘、腕、胯、膝、踝(包括左右兩面)十二關節鬆活協調的轉動,身形由高難度而低,再由低而高,如此反復訓練,可洗開全身關節之量。
練此功法需注意以總重心帶動身體各部運動,周身筋骨拉伸量不能回縮,各關節必須鬆柔,內在的攏、勾、提、戳、崩、塌等勁力必須連貫一氣,不許破體露形。待將各關節洗開後,動作外形由大動變為定位似的小動而各關節之間以脊柱彈射帶動軀干,使關節內部產生共振,周身大筋隨之鼓蕩,則為“金雞抖翎,”“脫身幻影”之表象。

5、步法
盧氏結構的手法(包括掌法、拳法)和腿法(包括步法和踢法)都是統一于整體身法和整體勁力之中的,以上訓練實際上包括了手法和步法的訓練,如果將步法的動作從整體中分離出來介紹,則必形成其它搏擊術中招法和單操訓練的誤導,所以在此只能述其環樞。主要步法有雞行、鳥蹺、馬踏、單、雙炸步等。以點、劃、擦、蹬、鏟、銼等結合運用,訓練總的原則是以脊柱主動躬送,上肢相應配合,二分整體,半邊如雙輪升降運動,腰背帶腿,束腰而動,胯部轉運,膝先到位。下肢的要求非常嚴謹有序,在此以虎射步為例︰軀干和上肢的運動軌跡是從反沖勢變為子午勢,下肢隨之完成下述動作︰勒胯後高前低,折疊(大腿根)吸胸,出腿不出體,大腿互錯,前腿胯撬膝,膝順勢前頂,足拿起勒足足踝,小腿順勢射出,同時坐顫後胯,注意整體協調一致,落身不落腿。左右互換反復練習。無論和種步法其外形雖異,但其內在要訣注意是一致的,尤其注意任何步法均不許有鋸齒式的起伏。

<四> 並非結束語
最後,在介紹一下大家最關心的課題——活體對抗。我需先要告訴大家的是︰必須具備了前文的基本功夫後才能進行實作訓練和搏擊,不如此則欲速不達或畫虎成犬。這就如同電器等現代科技產品,原理和制造組裝的工藝程序極為慎密復雜,而一旦成為合格產品後,輕撫鍵盤或微按開關即可隨意使用,結構功法亦是如此。再說人休科學的探求同創編花樣和“一招精”之類功法有天壤之別,任何一項要求都是由後天的體能和習慣動作改造為先天素樸的艱苦鍛煉,本非一日之功,何況周身各部都需要連通再造呢?如束腰之功法,若無腰部肌腱的放長鬆韌是根本無法作出來的;而下氣之訣要更需脊柱、腰背等部位真正訓練達標後才能實現,功深後才能勿忘勿助,無形無意。在此介紹探討此項功法的本心是為了讓各位先對其有所認識和了解,以備日後進境之需。
盧氏結構的該項原則亦同其它博擊術有著很大區別,其取勝和重創對手的發力要求不是四兩撥千斤之類的紙上談兵,也非意想著把對手穿透或致殘,而是把對手當作一個支撐點,不是打擊點。也就是說將自己的體能和勢能在瞬間全部輸傳于對手。根本不允許以手、足去夠對手,更不許以所具優勢——整體勁力去破解阻擋對手的手法和腿法,其核心要訣是起手制敵,這里的起手二字也是專用術語,不是攻防勢,也不是把雙手抬起或把手伸出的意思。是指整體勁力的蓄漲之勢和發力前一身之法的起落變化狀態。前輩中久經大敵的名手均有“重拳容易起手難”的心得。盧氏結構則將起手作為重點課題予以研究和解訣,如果按分解之法概有起動、布形、臨界、奪勢、放鬆等,在此也只能述其原理︰

起手布形,高吊勢能;初如隱雲,視之不動;犯之則展,風起雲涌;
呼吸同步,提放引送;臀吸內勁,旋踝轉脛;束身急趨,馬踏連營;
異趨同軌,點劃擦蹬;匍伏前臂,冷炸擻驚;合肩變面,攪肩起動;
掂肩提換,脫肩過重;提按牽抹,拓樸變形;全身牽張,身手反稱;
十五切線,面閃伏騰;脊柱主動,懸珠爬行;疊錯傾壓,摩挲腎脛;
蓄勢弓滿,犯者立傾;奪勢瓖嵌,雷震石崩;舒鬆爆發,雨過天晴。

以上我不揣淺陋,將自己對盧氏結構的認識、習練和體會的點滴集驗向大家作了介紹,不當之處,尚望精于此道的前輩和同學予以指正。在止筆之際,深感言猶未盡,特在贅述數言。
首先,我要向一些朋友們道歉,因為這些朋友們走上習武之路是受了武俠影視、書刊的影響,所向往的是北丐東邪式的功夫,追求的是“獨孤求敗”式的名氣。還有的人是神往無敵的絕招和嘩眾取寵的套子,我想你們看完此教材後一定很失望,在此請你們諒解,因為你們現在所走的習武之路正是我和許多武友們以前走過的彎路、邪路,故我不會迎合你們的需要而增加多余的文字,再編造些奇招怪式。
另外,我再次提醒大家,吸取教訓,不要再上當受騙,因為極個別者還會將此教材添枝加葉,改頭換面,以高價騙取錢財,或創編“樸真”之類新拳。在此我深切寄語廣大的志同道合者︰當今人世,物欲橫流,人心不古,熙熙攘攘,名往利來,許多人越來越浮躁和急功近利,商品經濟使芸芸眾生承受的心理重壓越來越大,武術界更是個重災區,想必大家早已耳聞目睹,于是人們越來越呼喚誠實、正直和善良,企盼科學的新綠染編心靈中的荒漠,屢屢受騙焦慮的靈魂更需撫慰,我期望盧氏結構這一甘泉能濕潤你們——追求真才實學和高雅人生的朋友們的焦渴,並和我一起由此步入正軌。攜手並肩,沿著崎嶇之徑,不畏攀登,為學習、研究、掌握、發展盧氏結構這一民族瑰寶加強聯系,交流體會,共勉並進。我暫時劃上這個沉重的句號……。

         

中国十大镖局及其鼻祖

镖局, 中国, 鼻祖   镖局的鼻祖连专家都无法确定,并且也没有文字记载,可是具体到每一个镖局却不能不知道自己的鼻祖。

  每个镖局都有着自己的账房先生记账,别的不说,单从镖局残存的账本上也能找出其镖局的鼻祖,更别说其后人代代相传的口碑记述了。

  当时在全国各重要商埠所设之大大小小的镖局不可胜数,其中较为出名的镖局有30多家,而最著名的、业务覆盖最广的、通行全国的有十大镖局。这十大镖局分别是:

  兴隆镖局,清乾嘉年间,北京顺天府,神拳无敌张黑五

  会友镖局,清乾隆—1912年,北京前门,三皇炮捶门宋彦超

  成兴镖局,1878—1900年,河北沧州,镖不喊沧州李冠铭

  玉永镖局,清嘉庆—1838年,江苏苏州,长眉老道张德茂

  昌隆镖局,1840—1901年,江苏苏州,铁腿左二把左昌德

  广盛镖局,1802—1830年,河南赊店,心意拳宗师戴二闾

  同兴公镖局,1855—1913年,山西平遥,神枪面王王正清

  源顺镖局,1878—1900年,北京珠市口,大刀王五王子斌

  三合镖局,1890—1971年,河北张家口,公议拳传人安晋元

  万通镖局,1891—1999年,河北保定,单刀李李存义

  从上面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十大镖局的创始时间和鼻祖,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些镖局的概况:

  兴隆镖局号称是第一家镖局,创始人山西人张黑五,前面已经详细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会友镖局会友镖局的创始人是宋彦超,生平绝技乃是三皇炮捶拳。三皇炮捶门历史渊源悠久,奉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即人皇氏)为祖,故又称“人宗门”、“人祖门”、“三皇门”。随着历史的发展,三皇炮捶拳不断地发展完善,繁衍传递。至明末清初年间河北冀县武术名家乔三秀传授此艺,始有文字记载和文物可考。乔三秀传其子乔龄(字鹤龄)作为第二代。乔龄将此艺微妙真谛传给第三代宋彦超(字迈伦)、于连登、张文彩、王双奎四弟子。

  宋彦超集平生所学,潜心钻研,创“夫子三拱手”之绝技。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宋彦超来京投“神机营”报效国家。神机营老七王爷令宋与营中教练武林高手比武。宋出手神奇微妙,众高手皆败於宋手下,老七王甚喜,惊呼“真乃神拳也”!遂赐五品亮兰顶戴。此后,“神拳宋迈伦”的名字享誉武林。宋漫游京城,结识八卦掌祖师董海川,遂交成挚友。宋在为官生涯中耳闻目睹了朝政*,自感报国无望,便弃官从贾,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创办“京都会友镖局”,以武会友,从事保镖生涯,同时传授武艺。从此开拓了北京三皇炮捶门历史的新纪元。

  清同治五年(1866年),于连登之子于鉴(字镜堂)先得其父亲授,后来京拜宋彦超为师,得宋之奥妙后技更精绝,功达上乘。自此于鉴在北京大开山门,传授三皇炮捶拳。在一大段历史时期内“京都会友镖局”同“三皇炮捶门”名声大震,镖局生意兴隆。三皇炮捶拳也广为传播,得到了很大发展。后来镖局还出现了李尧臣这样的杰出镖师。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将自创的无极刀法传授给抗日军队,喜峰口战役中,学了无极刀法的大刀队,手刃鬼子近百人,追杀日寇60余里,缴获大炮18门。跟李尧臣学过武术的人很多,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演闹天宫的猴拳和梅兰芳演虞姬的剑法,都是李尧臣传授的。

  成兴镖局走镖的镖局有个规矩叫“镖不喊沧州”。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这规矩的来头就是成兴镖局的开山人李冠铭。继他之后其侄李凤岗、李庆临等三代经营的“成兴镖局”亦声名显赫。而李凤岗的徒弟更是了得,便是那源顺镖局的总镖头大刀王五王子斌。

  玉永镖局嘉庆年间由河北沧州人张德茂创立,其外祖父张景和是康熙年间著名拳师,江湖人称“神拳教习”。张德茂随其学成武艺后,遂在苏州开办玉永镖局,镖走大江南北,威振海内。一次走镖北京,收左昌德为徒弟。回苏后,因见左昌德才高义重,遂将镖局转赠于他。

  昌隆镖局创立于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收撤。玉永镖局总镖头张德茂一次在北京城外相中一精练小伙,打算传他武艺以继后世。这小伙是谁呢,就是山西省文水县孝子镇渠村人左昌德。由于他排行第二,人们送他个绰号叫“左二把”。张德茂把一身的能耐大多传给了左昌德,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绵掌。绵掌也叫连环绵掌,手法以掌为主,运转舒展如绵,动作连而不断,掌法运行成环,借对方的劲力反击,故名绵掌。

  左昌德也没辜负老头一片苦心,早晚苦练绵掌,一练就是八年,武功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此时小伙已经26岁了。经张德茂介绍到苏州开设玉永镖局,第二年改为昌隆镖局。

  从此,左二把开始了保镖生涯,走遍大江南北,历三十余载,其子左安民、其孙左秉信都跟随他习武保镖。镖局全盛时期有一百余人,著名镖师有左二把、左安民、左秉信、续仁政等,并在杭州等地还设有分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左昌德受江苏巡抚所嘱,保有到北京的一趟绸缎类黄镖,安全抵京后,道光皇帝亲赏黄马褂一件,镖旗一面,一时声誉鹊起。后左安民继父保镖,辛亥革命中收撤镖局回故里。

  广盛镖局镖头戴二闾,字义熊,乳名二驴,出生于山西祁县官宦武术世家、书香门第,何以起此乳名?皆因其父戴龙邦以为戴家虽然盛名在外,但风险迭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便以山西地方风俗,越以贱物为名,便越能长久平安之意。二驴功成名就之后,人们认为如此称呼太过不雅,便谐音改驴为闾,以表敬意。戴二闾从小功力过人,跟随父亲戴龙邦学习心意拳,父传子学,毫无保留,因此将戴家拳、械全部学到手后,日夜操练,其中有五行拳、十大行、七小行、七炮七膀、戴家三拳以及六合刀、枪、棍、四把、闸势等短小套路。

  戴家拳的基本功叫“蹲猴猴”,二闾为此蹲了三年,所以与人交手时,一发动就能把人击出二丈以外。戴二闾成名后,当时在赊店的山西商人回到家乡,重金请他到赊店为商行保镖。据说戴二闾初次来到赊店,当地武术名家亦多,戴二闾与之交手,未能胜出,为此又归家学艺三年,方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再次来到赊店,创立了广盛镖局,镖局内的镖师有其兄戴大闾、任志等。其镖主要走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走镖时镖车上插有镖局名称的镖旗,趟子手还要一路“喊镖”,一为显示镖局的名声,二为知会沿路江湖之人不要再动邪念,也表示对江湖之人的尊敬。因当时河北沧州为武术之乡,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界的尊重,一进入沧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镖。

  一次广盛镖局镖走山东,路过沧州,一位新业的趟子手不懂规矩,冒然喊了镖。沧州武界尹玉文三武师拦路兴师问罪。戴二闾一再表示歉意,可三武师仍是不依,一定要与之交手。戴二闾无奈,只好与他们动手过招,结果三武师均败于他的手下。自此“戴家拳”更是名声大震,广盛镖局更是誉满天下。

  赊店广盛镖局当时设于石门街北端路东,座东面西,面朝“后河”古码头,五间门头,中为高大门楼,门前树一高高的旗杆,上悬有“广盛镖”字样的镖旗,内为一进三的大院落,分设会客厅、签押房、仓房、镖头居室、镖师居室、练武扬等,是赊店当时最著名的所在之一。

  清道光三年(1823年),山西平遥商人首创“日升昌”、“蔚盛长”等票号。商业重镇赊店相继开设了“蔚盛长”等七八家票号分号。票号开出的银票可汇兑全国各地,解决了商人贸易携带现银不安全的顾虑,镖局业务随之锐减。为此,广盛镖局于1830年歇业,戴二闾回乡,其子戴广兴留在赊店改营过载行,并成为赊店第一任寨主。

  同兴公镖局同兴公镖局为王正清所立,王正清,字松庵,号“面王”,平遥南良庄人。生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幼时读过二年私塾,但家境贫寒,16岁背井离乡,到北京一家面馆当学徒,当时还没有轧面机,王正清必须用手肘揉面,由此练就惊人臂力。王正清后来拜武术大师刘留为师,学武三年,进步很快。之后他拜刘留的师兄贾殿魁为师,贾殿魁曾教道光皇帝习武。贾很喜欢王正清,便资助他生活费,要他专心习武。王从师贾殿魁,由此学到少林散手108势等多套武艺。同时,他与内家高手常义时常切磋武艺,3年后,王正清已贯通内、外二家。王正清30岁那年,成为江西道台朱文的武术教习。

  36岁,他跟随朱文赴河南上任,前后9年,制服响马大盗无数,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了治安难题。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47岁的王正清告别江湖,返回平遥,次年开办同兴公镖局。王正清与祁县戴龙邦、文水李毓秀一起,并称“华北三杰”。三人都有镖局生意,时常互通有无,有时手下人还会在一起走镖。

  河南嵩山少林寺曾为王正清凿碑刻,载入武林史。其子王树茂尽得其真传且有青出于蓝之势,因而同兴公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镖局之一。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挟裹光绪帝逃往西安,西逃旅途少不了吃喝花销,八月初九,二宫到达平遥,盘点现银93万两,这么大的数目,无人敢当此皇银的保镖,惟有山西平遥的王家敢接,适逢乱世,王家镖队一路上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只半月余将银两送抵西安,分毫无差。这块至今仍挂在王家旧址上的“奉旨议叙”匾额,就是当年办完这趟皇差后,慈禧太后的赏赐了。

  源顺镖局王子斌(1844-1900),字正谊,回族,沧州南门外人。12岁在一烧饼铺学徒,常到成兴镖局偷艺自习,十分刻苦。后来被镖局掌柜李凤岗发现,欲收为徒。但因李系回族,王系汉族,当时有艺不传教外之说。经人说合,王改为回族,拜李凤岗为师,习练六合拳法。他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又因其刀术精妙,所用之刀又大于一般,故人称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早年闯荡江湖,广交天下英雄豪杰。这就是他创办源顺镖局的主要资本。现在尚存的前门外西半壁街13号院就是原大刀王五的源顺镖局的旧址。据大刀王五的后人介绍,源顺镖局正门原是个朱漆的大门,其右侧悬挂一面杏黄旗,上书“源顺镖局”四个大字。门道东墙上高挂“德容感化”金字横匾,西墙上高挂“义重解骖”金字横匾。大门里还有“尚武”、“济贫”两小块匾额。这几块匾都是北京城的老百姓赞誉大刀王五轻财重义、济困扶危的精神所挂。整个镖局有前院、后院和西跨院、共30多间房屋。前院有大车棚、马和仓房,王五的家属和存放贵重货物的地方都在后院,西跨院是众镖师练武的场地。练武的场地上摆放着刀、枪、剑、戟等长短兵器和石锁、砂土口袋等练武所需之器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在北京城内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大刀王五义愤填膺,英勇地反抗侵略军。在前门外护城河边与敌人战斗时,中弹而牺牲。

  大刀王五被害后,源顺镖局就没有人掌管了。又由于京奉、京汉火车线建成后,商人运货大都由火车站托运。从而源顺镖局的生意被铁路夺去,大约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源顺镖局就歇业了。

  三合镖局山西榆次县东阳镇人安晋元所创。据传,清朝中期,8位少林寺名师为摒弃门派观念,共同切磋技艺,集太极、八卦、形意、少林、通臂、鹰爪、六合、擒拿等诸门之精华,共议一门拳术,故取名公议拳,亦名公立拳。安晋元(1850一1927年)是公议拳第五代传人,清光绪年间安在河北张家口开设“三合镖局”,广交武林高手,遂将此拳传播各地。

  万通镖局创始人是赫赫有名的“单刀李”李存义。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秉性温厚,轻财好义,性喜拳术,幼年学习长短拳。

  三十八岁时,拜形意拳名师刘奇兰为师,学习形意拳,习之数年,深得形意拳之精髓。以后闻听北京董海川精于八卦掌,便进京欲拜董海川为师。由于他与程廷华是同乡人,便请程廷华介绍拜董海川为师。董海川知道李存义精于形意拳,起初不肯收他为徒,后经程廷华、刘凤春、梁振圃等八卦掌门弟子一再说情,董海川才同意收李存义为徒。曾任两江总督督标把总,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

  1900年,李存义以53岁高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面对洋枪洋炮,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在天津老龙头车站一役,他手刃洋兵十几人,誉满中原,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局,专志授徒。宣统三年(1911),与叶云表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