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会破损吗:《文化全息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8:38

转载自:思想的空间

http://blog.sina.com.cn/dyfcg

《文化全息论》

作者:严春友、严春宝 

第一章  绪 言

一、宇宙全息统一论的基本观点

  宇宙全息统一学说的核心是宇宙大统一律。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子系与子系、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在空间、时间和时空上存在着泛对应性。在这些泛对应关系中,凡对应部位较之非对应部位在物质组成、重演程度、感应程度、对称程度、脉动频率、经络振荡等物质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这样,在潜在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化信息上,子系统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宇宙大统一律根源于宇宙整体的内在同一性、同源性和相互作用。宇宙统一于全息统一场。从奇点开始,宇宙也有一个体发育周期,同源分枝异化,是宇宙万物全息不全的根本原因。相互作用使宇宙万物在动态信息上相互包含,从而形成动态的宇宙全息网络体系。

二、宇宙全息统一论对于文化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它为文化学研究提供了整体性的方法或视角。

  第二、它为文化学研究提供了全息统一方法。

第三、从宇宙的大视野中来考察文化。

第二章 文化究竟是什么?

 一、确定文化概念及文化学对象的依据 

 1、概念全息律

人类的概念系统是全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概念都是相关存在的。以往人们没有把握住文化概念的特定角度,因而一会儿说是这个意思,一会儿说是那个意思。其实,这些大都是它的全息性所衍生出来的,而不是它的本质意义。它的本质意义就是它们所反映的角度。我们应当既从其本义来把握它,又从其衍生关系中把握它,但这两者之间应尽可能划清界限,否则便会因其模糊性而陷入捉摸不定的境地。

2、科学全息律

是指:每一种科学都包含着其它所有科学的信息,同时也为其它科学所包含,每门科学都具有全科学性、全技术性、全社会性、全人才性、全知识性等。而要确定一个学科的对象,就必须致力于寻找它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找出它与其它学科本质上的不同之处,亦即其它学科尚未涉足的领域。不同学科之间诚然是交叉的,但每个学科又有自己的立足点,不同它便无法与其它学科交叉。

二、文化究竟是什么?

  文化(这里指人类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总和。之所以强调总和,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为了得到一个客观的、能够综合人类(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文化现象的普遍概念。其二,总和意味着整体,这就是说我们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看文化。

  我们说它是人类精神的社会存在形式,因为它主要是一般形式,而不是具体内容。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社会存在形式。它不是个体性的存在,在孤立的个体之中不可能有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具有高度的社会性。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总和。文化为什么会成为人的本质的标志呢?因为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某种表现形式,而精神是动物所没有的(确切地说,动物没有明确的精神),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的精神便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因而精神是人类的本质,文化概念一开始就与人的精神息息相关。

  为什么说精神是人的本质呢?为什么说精神是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点?人的创造性、政治活动、宗教活动、劳动难道不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吗?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其一,从个体发育过程来看,人比动物多了一个精神重演期――正是对人类精神的重演才决定了人之成为人。

  其二,人类的一切非自然的活动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和表现。创造性、政治、宗教、情感、劳动等都只是精神(精神是人类智慧、意识、思维、心理等诸方面的总称)人的本质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所以,不可以被个别方面所迷惑,而应看到整体。这些方面诚然表现了人的本质,但它们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这一本质,而不是本质本身。与人的本质这一概念全息度最高的是精神

  其三,人类精神的基本特点或功能是其它生物所没有的,这些特点主要有:1)意识性2)预见性3)智慧性。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总和。这里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即人类的文化。这里从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比较的角度而言的,是把人类文化放在宇宙大视野得出的结论。

文化的,意味着非自然的,即它不是自然能够直接产生的,而是间接的,通过文化的主体――人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文化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它是大自然文化进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文化的意味着非自然的,也不是说文化的主体――人没有自然性或没有动物性,相反,自然性与动物性仍作为低层次存在于人类文化之中,而且是一种基础性的存在。人的自然性、动物性与人的文化性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人的自然性和动物性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在人身上自然性、动物性与文化性并非截然分开的,因而不可能区分清楚;其次,在人身上,自然性与动物性已经完全人化了或文化化了。

三、究竟什么是文化学的对象和学科的性质?

  1、文化学的对象:文化信息系统

  文化信息就是人类主体加工过的有社会意义的信息。就人类社会内部而说,文化信息是指人类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换言之,整体社会文明(这里的文明是广义的,它本身也包含不文明)中的信息总和,它们是只有人才能够产生的信息。

  总之,是从文化信息系统整体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的,是从具体的文化现象、文化生活中挖掘潜在的精神的社会性信息。

  简言之,文化学探索的是整个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总规律即文化规律,以及人类文化的起因与未来、它在宇宙中的地位等等。

  文化学:对一切科学的整体性元研究。

  在文化学的视野中,一切科学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都是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在各门学科中还有一门元科学,那么以一切科学活动为对象的文化学便应成为一种最高的元科学。因为它们所研究的是一切文化现象及其规律。而且文化学也包含着对它自身的研究,把它自己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因而,大概不会有超过它的元科学了。

  3、文化学:文化对文化的反思或文化自觉

  文化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化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从文化无意识阶段向文化有意识阶段转变。文化学作为文化的派生物,便是文化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即反思。一定的文化学反映着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建立了一定的文化学。应当从过去文化的总结中发现对于现实、未来文化发展的启示,从而能够促进人类文化向自觉的方向发展。否则,盲目地文化发展很可能导致自我毁灭!

  4、文化学:一门从整体角度探索全部人类活动的综合性科学

  文化学的整体角度是指:(1)它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社会整体性行为。(2)文化学研究人类的整体活动,不是要取代其它具体科学的研究,而是从整体的或普遍的角度去考察各具体科学、活动对人类文明的意义。(3)它所用的方法是整体的方法在。

文化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并不能被划归为任何一门已有的科学。在文化学王国里,各种方法是并用的,或是综合使用的。

第三章 文化科学全息体 

一、元文化学 

  就是对文化学学科本身的研究,它的目的是探讨有关文化学建设的诸问题,如:文化学的性质,文化学的结构,文化学的分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等等。它是一门文化学学。元文化学所探索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文化学研究的文化意义,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它对人类的影响,它的产生说明了什么。

二、一般文化学

  主要是从总体上对文化进行一般性的理论研究。现有的文化学著作多属此类。

三、文化研究方法学

  这属于元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文化研究方法学主要应当研究怎样建立科学的文化学,建立文化学的途径。同时它还应当建立一种文化学方法

四、具体文化学

  它是站在文化各个部分或方面(而不是整体)上来探讨文化规律的,或者说它是研究各特殊领域中的特殊的文化规律的。同时也包括这些特殊规律与文化一般规律的相互关系。具体文化学的建立有助于使文化学朝着明晰化、定量化方向发展。一般文化学与具体文化学是互补的。一个是从整体到部分,一个是从部分到整体。

  五、文化学科学群或文化科学全息体

  可见,文化学是由众多的分支学科构成的,随着文化学的发展,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学科群。这个文化学科群可以称之为文化学学科或文化科学全息体。之所以称之为一个全息体,是表示文化学科群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以文化信息系统为基点建立起来的由众多分支学科构成的文化科学有机体系。

  文化学的全科学性和所有学科的全文化性:

文化学与其它一切学科处于全方位的信息交流状态;它们相互制约:文化(学)的发展受制于所有学科,各门学科也受文化(学)的影响。同时又相互促进: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科学全息体系:文化科学全息体――该科学体系不同于其它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所有学科都文化化了,在该科学全息体中强化了文化信息,其它科学则不变(如在数学科学全息体中一切学科都数学化了)。

第四章 基本范畴 文化规律论 

 

第四章 基本范畴

一、文化全息基元

  文化全息基元有如下特征:

  (1)初始性:它是任一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在时间上最早的存在,在空间上是处于最低层次的存在(如植物的种子)

  (2)全息性:它包含着整个文化系统以后发展过程的全部信息。

3)结构性:它是一个有结构或内在信息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堆无结构的、混乱的质料;同时又表示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二、文化全息元

是文化系统中的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谓相对独立,是指文化全息元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结构、功能和可分辨的边界。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村庄或一个建筑,它们都相对独立地从特定的角度反映着相应文化系统的信息。

三、文化全息体

表示体系系统。文化全息体是相对于文化全息元而言的。它是指文化系统的整体,而文化全息元则是文化系统整体的各个部分。它描述了它的有机性、整体性、全息统一性。

四、文化全息统一度

它描述文化全息元与文化全息体、文化全息元与文化全息元之间全息统一的程度。既然在文化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全息程度的差异,那就说明文化全息元与文化全息体是相对的概念,同一个文化对象,随着人们考察角度的转移,既可被看作文化全息元,也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全息体。

五、文化全息层

不同的文化全息元与文化全息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全息度,这样,在一个文化全息体之中便形成了许多层级,处于不同层级上的文化全息元具有不同的特征,而处于相同层级上的文化全息元与非同级上的文化全息元相比在所表现出的文化信息上相似程度较大。所以,文化全息层主要是一个横向的范畴,而文化全息度主要是个纵向的范畴。

六、潜在文化信息与显在文化信息

  潜在文化信息是指:(1)尚未被物质直接表现出来,因而不可通过想象直接感知到的文化信息。(2)尚未被人们认识到的文化信息。

因此,潜、显信息的区别主要是从它们隐藏程度的深浅及人们对它们的认识程度两方面来划分。

七、内容全息(度)与形式全息(度)

  不同的文化全息元或文化全息体之间,有的在内容上全息度较高,但形式全息度却较低,有的形式上全息度高,但内容全息度却较低,有的在内容与形式上全息度都很高。一般说来,同一文化系统中不同的文化全息元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全息度都较高。

内容与形式全息是比全息度低一个层次的概念,全息度则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八、文化全息网

文化全息关系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网络,各种文化信息在这个全息网中交流着。

第五章 文化全息律

一、文化全息律的含义 

  文化全息律侧重于描述文化空间上的全息规律。它是指:人类文化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文化系统整体的信息,因而文化系统的每个部分都是其整体的缩影。并且,在文化全息元与文化全息元、文化全息元与文化全息体之间,凡是相互对应的部分较之非对应的部分在文化特性上相似程度较大。

  这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从每个民族范围内来说,这个民族某个时代的文化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该时代整体的信息。因而这些部分可以称为文化全息元。文化全息元所表现出的文化信息最明显最详细的是它们所在的文化层次或范围,而文化空间中其它层次上的信息与该文化全息元距离越近便越清晰,反之则越模糊。其次,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文化是在向着全息化的方向发展(这里指外在的、显态的全息)世界化就意味着全息化,即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全息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是不可阻挡的。未来社会必定是全息化的社会。

因此,文化全息有两层含义:其一,文化全息元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全息体的全部信息;其二,文化全息体中的所有部分处于全向性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即具有全息关系。

二、文化全息与文化特化的统一

  文化全息元是怎样包含文化全息体的信息呢?这可从先天全息和后天全息两个角度来理解。所谓先天全息,是指文化全息元中本来就潜在着文化全息体的信息。文化全息元的这种先天全息或内在全息性既表明了文化全息是文化系统内在的、固有的。因而是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表明了文化全息元的整体性――它虽然只是文化全息体中的一部分,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一个整体。外在的、后天的信息与内在信息相互作用。使内在信息被显化,而外在信息则在文化全息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于是形成了文化全息元的显态结构与其形成过程中的环境信息的全息同构,这被我们称为后天全息。

  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特化:

  其一,之所以出现特化,每个文化全息元只表现出有限的文化信息,是由于文化全息元在时空上的有限性。任何物质在有限的时空只能表达出有限的信息。

  其二,文化全息元特化的方向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即它与其它文化全息元的相互关系。另一个因素是不同的文化全息元有不同的显化势。即对不同的文化信息显化强度是不一样的。

  因此,每个文化全息元既是高度特化了的,又是全息统一的,是这二者的统一。就显态文化信息和存在形式而言,各文化全息元是不相同的。如宗教与科学就是如此,但它们又是全息互含的,它们只是同一文化整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部分,是同一文化整体的不同表达形式。

  文化全息元的特化使人们觉得在显态上、形式上,不同全息元之间只具有弱全息,但只要我们善于看到整体,那么就会发现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强全息。

在一个文化全息元下,与其显态信息距离较近的文化信息,所潜在的程度较浅,因而容易为人们所认识,而那些距离较远的信息则潜在程度较深,以至于人们很难认识到。

三、心理结构与文化结构

  这里的心理即广义的心理,它是指人的整个内心世界。人们的心理结构与文化结构是全息对应的、同构的;心理是潜在的文化或内在的文化,文化则是显现了的或外化了的心理。

  1、人生而具有的能够接受文化信息的结构:先天全息认知结构

  人的心理深层存在着一种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全息认知结构,它是人的心理活动、认识活动的出发点、基础。是认识活动成为可能的先天依据。没有它,人的认识、心理就决不会发生。它也是人类文化信息能够在个体中再生、存在、延续的先天基础。只有具备了人类先天全息认知结构才能认识并接收人类文化信息,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的生物。由此看来,人类文化的遗传是以人类生物信息的遗传为基础的。

  人类的先天全息认知结构与人类文化信息是全息同构的,表现为:

  (1)只有人类文化信息才能使这种潜在的先天认知结构显现出来,即只有它们两者才能产生共振,相互认识,从而互相在对方中实现自身。

  (2)先天全息认知结构是一种超文化结构,即是一种普遍结构。它可以接收不同的文化系统的信息。

  先天全息认知结构的这些特点及其与文化信息的关系似乎说明它是人类的一种最原始的、混沌未分的,尚未特化的微观文化结构。它潜在于人类的机体之中,本身没有内容性的信息,而只是一套空的形式、结构。当然,人类遗传基因本身尚不属人类文化范畴,而主要是自然文化,但它已是潜在的人类文化结构或超人类文化结构。

  2、心理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全息统一

  心理结构是文化结构的缩影,是潜在的文化,而文化不过是心理的扩展,显现了的心理。人的心理中没有的信息,文化中就决不会出现;文化中所具有的,则一定会出现在心理中。

  心理结构与文化结构的这种全息对应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时间上看,不同时代的文化有不同的结构。就空间上来看,不同的文化空间中的人们有不同的心理结构。尽管处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化空间中的人们对同一文化有不同的全息度,但他们的心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程度对同一文化整体的反映,文化和心理中的主流、显流必定是统一的。同一信息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一再复现,但总是有所变化的。

  文化和心理,在我们看来,它们只能是同时产生的,人的心理只有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即文化的环境)中才能显现出来,而文化则只有有意识、心理的生物才能创造。因此我们说文化和心理只不过是同一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存在形态,在信息上是统一的。文化只是内在心理信息的外化,心理则是外在文化信息的积淀,两者是内化和外化的关系。

  不仅在心理显结构与文化显结构之间存在着全息对应,而且在潜结构上也存在着全息对应,文化无意识、文化潜意识就是心理无意识、心理潜意识的反映。在任何时代中总有一种文化结构占主导地位,成为该时代的绝对标准,这就是该时代的显结构。但这显结构之下还有许多潜层次,这些层次多被认为是非正统的、异端的。这些潜层次还有两种:一种是已往时代的文化显结构的沉淀物。二是代表未来文化形态的结构,在现在文化空间中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结构。这些文化潜结构在人们的心理中都有其对应物,前者不过是后者在文化中的显现。当然,所有潜结构(文化的、心理的)都处于被抑制的状态。

  由此便导致了同一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化结构信息之间的对立。首先是文化潜层与显层的对立;其次是心理与文化的对立。文化是心理的外化物,但这种外化物常常又反过来成为人的枷锁,于是在一定条件下文化的主体――人就会改变原有的文化结构,以适应自己的主观需求。

  自然,并不是每种潜结构都可以随时登上文化舞台成为主角的,它必须听从总导演(文化全息序)的指挥,待机而动,该出场的时候才出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心理世界是文化世界的主观化、内在化。文化的一切功能只是心理(或内在精神)功能的外化、客观化。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心理,但内在的心理总是基础性的,心理是逻辑上在先的。

这样,文化便只是那些从主体中产生出来、获得了社会意义的心理信息,它们是社会中无数个体心理在相互作用中所显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相对稳定的信息。是主观心理在社会中的沉淀物。因此,文化是独立于个体而存在的东西。文化一旦形成,便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就不再受个体的制约,相反它会反过来制约个体。文化的独立性还在于,它不因个体的死亡而消逝,它是万古长存的,总之,文化是客观化了的主观心理,是渗透了主观精神的社会存在,是社会化了的心理。

四、全文化性

  文化全息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全文化性。它意味着:

  (1)文化的每一部分的发展状况都影响着文化系统的一切其它部分,同时又受一切其它部分的影响,即相互制约。这种相互制约有时会产生正效应,有时则是负效应。

  (2)文化整体的信息可以由文化每一领域表现出来。

  (3)全文化性是说文化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切部分的属性信息。如科学性、宗教性、艺术性、哲学性、技术性等等。

全文化性表明了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它告诉人们要使文化发展迅速,就必须使各个环节有机地配合,如果有一个环节拖了后腿,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人类文化的诗性

  由全文化性原理可以推知,人类文化也具有诗意的性质。诗的特点在于它的幻想性、随意性及美的性质等等。人类文化同样具有诗性。就此义而言每个人都是诗人,人类的所有创造物都具有诗意,他所创造的文化便是他的诗作。因为,人类文化的所有部分都表明了这种诗意的幻想性、随意性。人类总是力图让现实世界符合自己的理想、美的原则,人类创造的一切都带有想象的性质,都被赋予了诗一般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激情便没有文化。不用说,人类文化的主要部分――艺术是富有诗意的,诗歌则是人类文化诗意性质的高度特化。哲学是一种抽象的诗,宗教是一首信仰的诗。科学是一种理性的诗,政治家所写的是历史的诗。

人类文化的诗性使人在即使是极端严峻的情况下发现美,发现未来之美,从而不至于绝望,失掉信念,走向灭亡。文化的诗性使人能够从严酷的现实中超脱出来,从而能够按照理想去改变现实。

第六章 文化重演律

  文化重演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1)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潜层上必定存在一段文化基因。(2)在原始文化种子――文化全息基元中,必定已经存在着文化展现过程的全部信息。文化发展历程只是浓缩于文化全息基元空间中的潜在文化信息在时间中的有序展开、显化。这种潜在的秩序,我们称之为文化全息序或文化发展序。正是由于文化全息控制秩序的存在造成了文化重演现象。 

  文化重演律的发现可以解释许多文化现象。例如,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为什么某种文化结构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显结构,而其它文化信息则不能显化?其原因在于文化重演律的制约:唯有那些适应了文化重演律要求的才能登上时代主角的宝座。而其超前的或落后的结构则不能被显化。

  进一步的研究必将提示: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必定存在着重演律和基因,如社会基因、科学基因、哲学基因、技术基因......它们控制着相应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而且各个领域中的重演规律或重演逻辑是相同的或相似的。文化重演全息律表明,文化重演过程也有一定的序,这种序可称为重演序,这种重演序规定着不同系统重演过程之间的全息性。

  不仅在不同文化系统之间存在着重演律,在同一文化的不同阶段之间也存在着重演律。如果将前者称为大重演律,那么后者则是小重演律。大重演律是通过无数小重演律来实现的。

  所有小重演过程都有一个最一般的相同的模式,即矛盾的对立统一模式。在一个重演过程的起点上,矛盾只处于胚芽状态,随着文化系统的运动,矛盾双方逐渐分化以致造成对立,对立面斗争的结果是双方重新归于统一,于是又开始了下一个重演过程。文化系统的发展就是这样在不断循环往复的重演过程中前进的。显然,每一段的重演并非老调重弹,所重演的具体文化内容是有所不同的,但所重演的一般模式是相同或相似的,即所重演的主要是内在逻辑。

  文化重演之所以具有这种模式是因为文化中的矛盾是不可消除的,不管矛盾的一方如何强大,它也不能将自己的对方排斥于自身之外,即使它暂时将对方消灭了,对方的潜在的信息必将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显现出来。

不同的文化系统只是在发展逻辑上的重演,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里程一定是同步的,因为这内在逻辑展现的速度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文化系统发展的速度也存在着营养问题,即:若其物质基础不发达,则其发展速度就缓慢,因为它经常吃不饱,因而生长得也就慢。此外还与它和其它文化系统的相互关系有关,如果是开放的,则与其它文化系统的信息交流就多,因而发展就快。

 第七章 文化全息重演律 

一、文化全息重演律的本质 

  在人类文化系统中,每一个体,每一代的文化创造,都必需重演以往的全部文化史,继承人类以往的全部文化成果,即文化子系统的发育过程是文化系统整体发展的缩影。这种重演不是实体性的,而是以全息的方式,即以简略而又迅速的浓缩的方式吸取它们的信息。

  文化全息重演律是以自然全息重演律为前提的。它只是前者的延伸和高级发展阶段。

  文化全息重演律是一条重要的文化进化规律,它揭示了文化进化与退化的对立统一:文化要进化、发展,它的某些部分就必须不断地回到过去、回到起点。从头做起。退是为了进,而且这是一条最经济的进化规律。

文化进化的总的方向是上升的,随着文化发展时间的推移,文化系统在空间上所积累的层次越来越多,其历史越长久,因而文化的各部分和个体所要全息重演的阶段、层次也就越多。

二、个体对文化史的全息重演

  人一生中的整个学习阶段与以往的文化史大致是对应的,是文化史的缩影,由幼稚到成熟,由混沌到有序,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

  具体地讲,人的整个全息重演期的各个阶段与人类发展史的诸阶段是相对应的,如原始文化、中古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等。

  个体对文化史的全息重演是通过广义教育来完成的。而教育过程是按照文化史的发展规律来进行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过程。

  全息重演律是个体发育过程的内在逻辑,它只是文化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个体中的积淀,因此在文化全息重演过程中,个体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显化,而不是从外部强加进去的。教育,表面上是传授知识,而实际上所完成的任务却是促使个体中积淀的内在文化逻辑的显化。所有儿童,其精神或文化逻辑的展现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本能――无意识――意识――-自我意识――群体意识――理性意识。如果这确是精神逻辑显化的次序,那么其前后顺序就不可能随意颠倒。

  正是由于文化全息重演逻辑的存在,每一个人要掌握一门科学或对这门科学进行创造就必须以某种方式温习、回忆这门科学的历史。

人的成长是一部活的文化史。

三、文化时空全息积淀律

  文化整体的空间结构是其时间结构的积淀,在文化空间的层面上累积着文化时间中依次出现的那些阶段。每个流动着的阶段相对静止下来,浓缩成文化空间上的一个层次。由此构成了文化时空之间的全息映射――双方相互映射着对方的全部信息。从而人们可以从文化空间中去把握文化时间,从文化时间中把握文化空间。在文化空间结构中,越是低的层次,在时间上越古老,越是往上的层次,则越年轻。纵的时间成为横的空间。

  文化时空全息积淀律使每一时代文化空间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有最古老的,也有最现代的,甚至有未来的;相应地,也使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层次与不同时代的意识、观念。

人类文化之所以需要全息重演,是由于进化的需要。

四、纯客观的文化史并不存在

  对以往文化的全息重演,是站在每个时代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对已有文化的发掘、加工、改造和重组。对过去的这种回忆,其立足点是现在,其演进的方向是未来。不同时代、不同个性的人,对于以往的同一种文化会有不同的认识,会从那里提取出不同的信息。当你研究某文化(史)时,你就参与了该文化(史)的创造,你所理解的文化(史)是经你创造过的文化史,正因为这样,以往的同一文化信息在不同文化系统中会有不同的文化意义。

  因此,过去的并未死去,而是仍然活在当代,过去的历史是尚未完成的,仍处于不断创造中的历史,我们每一次的研究都是对它的一种再创造。

  两者,文化史只不过是主观精神的外化,它本身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存在,创造文化的人是不可能脱离主观性的。

 文化重演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文化的发展并非人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受其内在规律、逻辑的制约的。这是自然的逻辑,因而不可违背。人们创造的历史――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必定是符合了文化自然逻辑的历史。因此,那些文化上落后的国家若急于求成则一定失败。所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创造各种条件,使文化之树慢慢成熟,而不在于人为地超越文化重演的阶段――拔苗助长就是这种做法。

  重演是事物内在规律或者说是内在的自然逻辑的重演,这种内在逻辑是不可改变的,它展开就表现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的关系既不可颠倒,也不可跳越。如果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尚未发展到跃迁为下一阶段的程度,这时,人为地迫使它跃迁,不仅不能促使它发展,反而只能阻碍它的发展,甚至使它灭亡。

  所谓超越只是以比较快的速度走过了相应的阶段罢了。文化重演律反映了内因决定论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则只是条件,一个事物能够显现出什么样的信息,完全是由内在状态、结构决定的。如果某物未达到某种状态,就不可能显现出相应的信息。

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能改变事物的重演逻辑。

第八章 文化基因论(文化遗传学)

文化基因论或文化遗传说是研究人类文化遗传和进化的学说,它遗传的方式是通过传递一定的文化信息,从而把一代人的文化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人,这样代代相沟通,最终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一、文化基因论的生物学证明

  DNA分子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中,它的遗传和变异导致了新物种的诞生,促进了生物从低级往高级的进化。

  人类也是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把自己的能够接受文化信息的结构遗传下去,从而使每个人类后代先天地就具有了能够接受人类文化信息的结构。我们把这种结构称为文化基因,人类文化基因决定着人类文化的性状,正如生物基因规定着生物的性状一样。这可称为先天文化基因,因这是通过生物遗传先天获得的。

  由此可以推理论,在人的身上,不仅有生物学意义上的DNA分子,更有人类文化学意义上的DNA分子,正是这些DNA分子,从潜态向显态转化,导致了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最终使人蜕去那层披在身上的兽衣,显出人的真面目。

高级的生物种之间之所以更多地保持了自己的性状,这主要是因为到了高级生物种这一步,潜信息已被大量显化,显信息量增加比潜信息具有更大的明确目的,它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发展,这就减少了发展过程中的随机性(低等动物进化的随机性大),这必然导致进化道路上步子越来越慢。

二、文化基因论的人类学证明

  在不同的人种,民族的文化遗传过程中有一种基因性的文化存在,它从人类之初被一代一代地遗传下来,从而规定着本族文化在不同的时代里保持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这种文化基因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主要存在于各民族的文化观念和传统中。当然,它是与人的生理及其功能的进化,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文化基因相关连的。

  具有了人的潜信息之后,并不一定就会发展成为一个人,要使人的潜信息释放出来,还取决于人的后天文化信息的熏陶。

  人在后天可塑性方面远远地走出了动物的可塑性。这时因为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具有多层基因,如生物基因、文化基因等。在潜息向显信转化过程中,因为信息具有全全方位辐射的特点,所以就表现出一种随机性,这时他的发展方向是任意的,若由人教育可发育为人,若由狼来抚养则可能成为狼孩

  动物与人不同。动物一脱离母体就基本上具有了动物所有特点,它的遗传基因信息已基本发育成了显息,由于缺乏可转化的潜息,而丧失了出生后生长发育的随机可塑性。尽管它的形体在生长,但它的思维却在一出生之际就已近成熟

根本的一点似乎在于胚胎。哺乳动物的胚胎在离开母体时已发育完全,而人的胚胎在离开母体后还得继续进化,需要人数年的抚养才能渐渐地独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三、生物基因、文化基因、民族文化基因

  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话,那么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就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文化基因是生物基因的高度发展。在人类生物基因系统的最后部分存在着文化基因片断,这些文化基因片断只有在生物基因片断破卷、展现完毕之后才能展现,换言之,文化遗传只有在生物遗传基础上才有可能。

  文化遗传与生物遗传的机理是相同的。文化遗传也是通过文化基因的自我复制完成的,而且这种复制也是全息性的。每个人都先天地获得了全套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的全息性还表现为:在文化基因中已经潜在着全部文化的规律性信息,文化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展开。人类文化发展的程序是受文化基因制约的。

  上述与生物信息一起存在的文化基因可进一步称为先天文化基因。后天文化基因是指人们后天获得的文化中的最基础性的存在,如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各种规范等。后天文化基因是通过社会来遗传的,人们只能在后天教育中才能得到。

  由此可得出生物遗传与文化遗传的区别:生物基因是通过人体间的生殖活动就可以方便获得的,因而生物基因是一种个体性基因,其中生物信息的展现较少需要后天信息的刺激;而文化遗传则是社会遗传,文化基因的遗传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人的社会联系和活动。若不是在社会中,先天文化基因内的信息就不能显现,例如狼孩就是如此;后天文化基因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被遗传下去才有意义。因此,文化基因是一种社会基因,文化遗传是社会性的遗传。

民族文化基因,它主要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独特的传统。它通过渗透于该民族文化一切领域的传统而遗传下来。民族文化基因也是一种社会基因,因为它只有在团体中才显现出来。一般说来当一个人的周围都是异族的时候,他就会逐渐被同化,因为他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没有展现的机会;反之,在一个聚居地同族的人越多,其民族文化基因信息就越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遗传下去。

四、文化遗传的方式

是通过文化全息重演来实现的,就个体而言,他不但需要重演人类诞生之前的漫长的生物进化史。而且还要在出生之后重演人的文化进化史。对于团体而言,它则要重演前代人的社会史,具体地说,文化遗传、全息重演是通过广义教育实现的。

五、文化基因的载体

  先天文化基因的载体是人的生物基因。先天文化基因的信息显现在人体上主要表现为人的大脑具有接受文化信息的功能。后天文化基因的载体,广而言之是社会以及社会的规范、观念、教育、传统、习俗等,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因而可以说,语言文字(这里是广义的)是后天文化基因最基本的载体。

  语言的民族性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基因之间的差别。

广义地说,语言文字,一切新闻媒介、城市,甚至地球周围的整个空间都是传播文化基因和信息的载体。

六、文化遗传学说的社会学意义

  文化基因在潜态下表现出很大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因而抓紧孩子的早期教育,使文化基因在由潜息释放为显息的过程中,早日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由于人的文化基因发展的随意性,使得孩子在学习外语方面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因为这时的文化结构中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秩序,因而更易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全息结构。更进一步说,将来甚至有可能提取人脑中潜信息,从而大大地缩短人类后天的文化重演过程。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死人的文化信息提取出来注入小孩的脑中,从而加速人的成熟过程。

  教育子孙后代永远是每个人不可推诿的责任,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而不管后代的教育,这个人一定是个极端自私的人,他违反了文化道德。

  我们建立一门全息教育学,就是为了探讨教育的根本规律,使教育更符合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可以仿照文化遗传的规律制定出合理的教育计划。

  我们应该大力研究和发展文化遗传工程,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制,更加充分地发挥人的文化遗传基因的作用。

泛基因论:一切领域中必定具有基因性的存在物,例如科学基因、社会基因、民族基因、精神基因等。

第九章 文化全息场

 在文化全息场效应下,人类社会团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文化全息场在直观世界中具有许多外化形式诸如宗教、文学、爱情等。 

一、无所不在的、神秘的场

  我们认为:场是信息场,场的产生是信息的有序排列。磁场是信息场(N.S两个极点作为信源和信宿,两者之间要交换信息,而我们假想中的磁力线就是信道。由此可见,磁场乃是信息场,作为相反的两极间传播的是磁息)那么可以把这一原理推广到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文化的内容实质上是信息的传播,因而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全息场。文化全息场是文化信息的有序排列,它同样具有量上的大小,小的文化全息场将最终统一于全人类文化全息场,每个人都成为这个大统一场中的一枚小小“磁针”,而作为中间过渡层次的民族文化全息场、国家文化全息场等,则都要最终消失自己的独立性,而成为人类文化全息统一场中的一部分。

二、文化全息场

  在文化全息场内部,场的秩序性是由道德、法律等规范化了的规则来维持的。谁要是违反了场的秩序,就将受到强制性的制裁,以暴力的形式去恢复这个场的固有秩序。在国家范围内,文化全息场得到了空间的加固。在国家这个文化全息场中,为了维护场的固有秩序和稳定,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依靠道德和习俗,而是用法庭、监狱甚至包括军队在内的各种手段去保持国家文化全息场的稳定,若是敢于冒犯了它,那么就无一例外地要受到惩罚。

  在文化全息场内部,一切都是的、有秩序的。但在文化全息场与场之间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争斗。因为每一个都有去同化对方的趋势,这在现实世界中,往往表现为征服与反征服。所谓的文化征服,其本质就是文化的同化,只不过这个进程有的不明显,较为缓慢,而有的较为明显和进程较快而已。国家之间进行的外交之争和边界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全息场的交锋而已。在当今的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大约就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争斗了,而这两个阵营之间最根本的斗争无非就是意识形态领域里文化全息场的斗争。

  场运动的一个特点是总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场,每个小场都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子。在这种走向统一的趋势下,民族和国家的出现虽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全息场,但却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场的统一。

  中国悠久的汉民族文化形成一个威力极大的全息场,在这个强大的文化全息场内,任何进入其中的外来文化却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被同化的命运,象历史上元、清两个王朝。

  文化全息场的浸润同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任何情况下,这种作用却不会无故终止,直到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全息场,当今世界上林立并存的民族文化全息场,却无一例外地将消失在这个巨大的世界文化全息场之内。世界文化全息场的形成,也就是民族文化的有序排列,从而形成更高的秩序、统一。

三、信息场的模式图

  信源与信宿是相互的,二者互为信源与信宿。信源与信宿的划分只有在同一次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中才有意义。信宿与信源只有充分地接收大量的信息才能更多地释放出信息。

  由于场的全息性,每一个信源或信宿自身也可以保持场内的次一级信源与信宿,只是在信息统一场内,由于受信息统一场的制约而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四、文化全息场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文化全息场的统一性也即文化全息场的一致性。由于具体的内容不同,因而形成了文化全息场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全息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场效应。宗教、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爱情等等,都是形式各异的文化全息场。

  具有深厚的神话色彩的宗教,是一种很典型的文化全息场。宗教以某一偶像为崇拜中心形成一种力量强大的文化场。宗教场形成的顶峰在于吸收了众教徒的信息反馈后而形成一部经典,至此,以经典的形式规定了场的规定性,指导众教徒。但随着经典的神圣化,它渐渐地拒绝再吸收反馈信息,这时宗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宗教文化场中出现了裂缝,如果宗教还想生存的话,那么就唯有实行宗教改革以便接收新的文化信息。

  通过艺术作品的联系,使人的意识形态趋向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场效应。文学作品场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某个历史阶段上会形成文化场的独特性质,象我国文学史上通常划分的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概括地说明了在这些时期中场的外化特征,以诗或词为核心形成文学文化场,从而代表一定的历史时期。

  文学作品全息场的组成部分,具体地说是一部部的文学作品集,而由事物全息的性质,每部文学作品自身又具有一种全息场,一本书就是一个场。

  爱情全息场具体地说由性别相异的两个人组成,男女互为信源和信宿,爱情全息场突出地体现了全息性。唯有男女双方达到了全息互解,才会在爱情全息场中碰撞出爱的火花。此外,爱情全息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为信息场总有一种征服对方的倾向。

  文化全息场的多样性是建立在一致性的基础之上的。

五、文化全息场的场效应

  文化全息场的场效应就是用统一的文化场的规定性去规定人的文化行为,人类遵守场的规定性并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或制约,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深刻的快乐

第十章 文化起源论

一、宇宙进化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自然物质系统与文化物质系统

我们把无生命物质定义为自然物质系统,生物界定义为生物物质系统,而把文化称为文化物质系统。它们标志着自然进化的三个阶段,它们是宇宙物质进化的统一过程的组成部分。既然文化只是宇宙物质进化链条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环节,那么文化就是一种物质现象。人体尤其人脑,是文化基因的宏观物质载体。一切文化产品都是文化物质,它的构成的体系就是文化物质系统。它与自然物质系统和生物物质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有意识的物质存在,而后者是无意识的物质存在。但有意识来源于无意识。是无意识物质的高度发展,文化物质系统是自然物质系统的高级发展阶段,恰是自然连续发展的结果,是显化,而非中断,自然若有中断,就永远不会发展。

二、人类文化产生的内、外动因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物进化的目的是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这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在这个动力驱使下,机体不断调整自己的结构,以便提高适应、生存能力。因而系统变得越来越灵活。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因就是环境的永恒变化。为了生存就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而这种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这种调节行为反映到生物主体内部,成为生物体改变自身结构的外部动因。因此,生物内、外环境的矛盾和统一平衡和非平衡两种状态的交替运动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诞生。

  这就是说,人类文化是某种生物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创造出来的,文化及进化也象生物进化一样是适应的结果。而人类文化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过程,是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故人类文化的创造是自然的创造。

人类文化产生的更深刻原因在于物质信息的显化。宇宙在其进化的上升阶段主要趋势是使潜息显化,因而人类文化信息阶段在一定条件下显示出来,是一个内在的必然过程,是不可阻挡的。无论在哪个星球上出现了生命,都会在相应的阶段上表现出人类文化信息。

三、人类文化与自然文化、生物文化的统一性

  人类文化发展、存在的规律是受自然规定的。是自然规律的高级发展阶段,故人类文化可称为文化自然。人们不应当把自然看成自己的敌人,而应看成自己的祖先,在那里埋藏着人类文化之根。

四、人类文化诞生的标志――人类文明本质

  在我们年来,人类文明的根本性质在于它的反思性,文化是反思性的物质存在。反思性表现在:(1)人类文化是人对自然的反思。(2)人类不仅对大自然进行反思,而且在建立文明过程中还对所建立文明及反思本身进行反思。(3)对自然的改造也是反思自然的一种形式。

  反思性是意识(确切说应是自学意识)的根本属性,是只有意识才具有的,而意识应是人的本质。因而人类文明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经意识雕琢过的物质形态,是一种意识性或精神性存在。这种反思或意识性就成为我们确定人类文化诞生的标志。主要有以下标志:

  1)人体结构尤其是人脑的形成,它是文化形成的生理性标志。

  2)反思性意识的产生。

  3)由于经验的积累,出现了体外发育或学习阶段。

  4)当某种动物进入社会进化时就进入了人类社会。(生物进化基本是一种个体进化)。

  人的语言,只有表达自觉意识的、系统化、灵活性较高的语言才是人类语言;只有通过智慧(而不仅仅是体力)来分配权力、进行统治的政治才是人类政治;只有有意识、有一定规范的艺术(而不是偶然的、无定形式的)才是人类艺术;只有制造的工具成为谋生的唯一手段的时候才是人类工具。总之,上述各方面尽管在生物界有其萌芽,但它们都是原始性的、偶然的、没有达到高级的、普遍的、必然的、自在的程度,而这正是人类文化的特点。当上述各方面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动物离开它们就不能生活,即成为其生存的基础、依靠、必需的时候,这种动物就进化成了人类。如离开了社会,反思性意识和体外进化,它就会变成另一种动物;离开了语言它就不能准确表达内在感受;离开了工具就难以生存......

  当动物进化步入文化进化以后,其进化的方面主要已不是肉体,而是精神、文化,因此,人类进化本质上是文化进化、意识进化、智慧进化,而生物进化主要是肉体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