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可以吃面包吗:中学语文课前五步自读法(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34:17
  读书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学生读懂的,反复读而习句读识精义,绝非老师代替所能完成。从教师的角度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教师把好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实践、运用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举一反三,徙此于彼,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并至于终生,此所谓授之“渔”而非授之“鱼”。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迫切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好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成绩,另一方面又对教师存在着强烈的依赖心理,一切留待课堂上,留待教师的讲解,自己很少主动读书和有方法地读书,这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和学好语文是极为不利的。
    课前五步自读法强调教师讲授之前学生必须完成五遍自读。不完成则不讲解。读而不讲至少有7分得,讲而不读则至少有7分失。所以,教师持之以恒的要求学生课前自读,使其养成习惯,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课前五步自读法的具体步骤是:
    1、跳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如果遇上生难字词,不要急于去查字词典,因为这样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中断,不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在生难字词上作记号,如加圈、加底线、加颜色等,总之,方便以后查找。第一遍读完后,再借助工具书理解掌握。需要强调的是,字词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构成语文能力基本功的要件。识字量越大,词汇积累越多,我们的语文能力也就越强。“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虽然可望不可求,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方向。
    2、连读。在疏通文句后,第二遍是连读,即不中断、不漏词句地朗读。它强调的是通顺、流畅,琅琅上口。通过阅读,使句子像句子,文章像文章,其目的是在顺畅的阅读中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培养语感。当然,这样的阅读,也能让学生初识句意、文意,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抠读。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细读细抠,明白词意是什么,句意是什么,段意是什么,文意是什么。知作者所云。此所谓读求甚解。当然,如果确有不能理解的东西,首先要学会查资料,学会向他人请教。如果依然无法求解,就应该做上记号,留到课堂上,请教师帮助完成。
    4、览读。“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览读要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让目光和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览全篇,宏观把握,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对文章的写作框架形成清晰、深刻的印象。人有肢体骨骼,文有起承转合。一篇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承接,如何过渡,如何收结,细读之后再回归整体,一切便迎刃而解。
    5、赏读。一篇好的文章,总难免有精美的,可供回味、咀嚼的语言。把这些好的语言勾划整理出来,拿出功夫细读细品,会别有一番滋味,也会别有一番长进。
    当然,教师的导读和讲授远不只这些,或纵深挖掘,或横向联系,完全取决于教师驾驭知识、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但如果学生课前已经认真地完成了五步自读,做好教师讲授前的准备工作,其学习效果也自然可想而知。
我们之所以强调这种自读法适用于中学生,一方面是基于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及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有学好语文的强烈心理冲动——升学压力和求知欲使提高学科成绩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学生的热望,而小学生和大学生常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当然,做好这五步自读也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学生一开始未必能习惯,未必会操作,未必能收到实际的效果。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要求和督促学生坚持下去,用心做好,久而久之,它的实际效果无疑是明显的。
     当然,对于有些不需要求甚解的文章我们大可不必这样精细,但对于学生时代的教材选文,尤其是讲读课文,我们这样要求学生学会预习和自学,对语文学习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愿我们的中学生都能理解这课前五步自学法的精要,并自觉实行之;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能切实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读书习惯,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驾熟就轻,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