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员 英文:碑文 悼文 祭文 挽联选编 第三篇 祭文篇(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4:45:22
 碑文 悼文 祭文 挽联选编 第三篇 祭文篇(四)

碑文    悼文    祭文    挽联
选     编
第三篇    祭文篇(四)
向秀《思旧赋》赏析
【原文】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并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伫驾言其将迈兮,故援翰而写心。   
【译文】我和嵇康、吕安住所相近,那两人都有超凡出群的才能。嵇康志气高远而疏于人事,吕安心胸开阔而不拘礼法,后来分别因事被处死。嵇康集各种技艺于一身,尤其擅长音乐。即将受死的时候,他回顾日影,取琴弹奏。我行将西往,经过他们的旧居。这时,太阳即将下山,寒冰令人凄冷难耐。邻人有吹横笛的,发出嘹亮的声音。追忆过去游乐宴饮之盛,有感于笛音而慨叹不已,故而作这篇赋。   
      奉命前往遥远的都城,旋即归来向北而走去。乘着舟船渡过了黄河,经过山阳竹林的旧居。远望原野空旷而萧条,将我车马歇脚在城隅。踏着两人留下的脚印,踽踽行经穷巷和空庐。感悯《黍离》周室已倾覆,悲伤《麦秀》殷都为废墟。思念往昔而感怀今日,心绪迷茫而彷徨踯躅。庐舍依旧未毁而犹存,形影精神去到了何处?过去李斯即将处刑日,长叹黄犬再难逐狡兔。哀悼嵇康永别人世时,回顾日影索琴而弹抚。领悟人生于命运遭际,寄托余命于丝桐曲谱。蓦地又听鸣笛声慷慨,仿佛琴音中绝而复续。车驾息罢马上要启程,于是援笔抒写我心曲。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魏晋之际的学者兼文学家。他注过《庄子》,“妙析奇致”,吕安为之赞叹道:“庄周不死矣!”郭象的《庄子注》据说大部分都是剽窃他的。向秀流传后世的文章仅两篇,都与嵇康有关。一篇是《难嵇叔夜养生论》,是让嵇康发表正面主张而作的引发性文字,并不代表向秀本人的思想,他与嵇康这种双簧式的文章,正体现了两人真挚的友谊。另一篇就是《思旧赋》。向秀是在什么情境下哀吊嵇康的,为什么仅百来字就辍笔不写了呢?这一切还得从包括向秀在内的竹林七贤说起。   
三国曹魏后期,向秀与嵇康(223-263)、阮籍、刘伶、阮咸、山涛、王戎等相与友善,常游宴于竹林之下,故世称竹林七贤。 向秀与嵇康友情最笃挚。有一时期,嵇康曾锻铁“以自赡给”,向秀就拉风箱,做助手,两人“相对欣然,傍若无人”。有一次名公子钟会来访,嵇康“箕踞而锻”,好半天也不打个招呼。钟会讨了个没趣,走时,嵇康还嘲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恼得钟会一直衔恨在心。这时,司马氏已大权在握,正欲取曹魏而代之,很在乎这些名士的态度,因为这关系到一般士人的向背。山涛和王戎死心塌地加入了司马氏集团。向秀与阮籍等人尽管对司马氏不满,却不愿以卵击石,便以醉酒佯狂、隐居缄默来避祸全身。   
据说,有人与嵇康同居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本来也是完全可以采取避世远祸做法的。不过,嵇康的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这种联姻关系,使他在曹魏与司马氏的权力斗争中,很难超然物外。魏景元二年(261),山涛从吏部郎迁官,推举嵇康以自代,嵇康答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对山涛热衷功名与司马氏专政极尽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之能事,声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表现了这位名士峻急刚烈的另一面的性格。他在信中公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专断朝政的司马昭“闻而怒焉”。言者有所影射,听者即有所领会:汤、武是以武力定天下的,周公是辅佐成王的,孔子祖述尧舜,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如今嵇康一概非薄,这让司马氏篡位时怎么办才好?鲁迅分析道:“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嵇康是因吕安案件牵连入狱,才被政敌找到借口的。他与吕巽、吕安兄弟原来都是朋友,而与吕安情谊最笃,两人“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魏氏春秋》说吕安性“至烈,有济世志力”,更兼他向为嵇康的高致所折服,也是司马氏篡位的有力反对者。移居山阳后,他与向秀也成了好友,一起灌园务农。吕巽后因与吕安之妻有染,便诬陷其弟,嵇康调停过二吕的矛盾。但行止卑污的吕巽投靠司马氏,最终仍以不孝之罪把兄弟送进了大牢。吕安遂引嵇康为证,力辩自己无罪。嵇康一方面作《与吕长悌绝交书》,怒斥吕巽 “苞藏祸心”,不屑与交;一方面为朋友毅然赴官,“义不负心,保明其事”,被收入狱。钟会这时已任司隶校尉,“当世与夺,无不综典”,提醒司马昭说:“嵇康是潜卧的龙,最应提防。”又说起数年前母丘俭起兵反对司马氏时,嵇康曾准备响应,故而力主“因衅除之”,免贻后患。史载:嵇康系狱的消息传出,前来探狱慰解的“豪俊”之士络绎不绝;因魏晋之际嵇康才学并世无两,有三千多太学生联名上书,愿意拜他为师,要求当局赦免。见嵇康这么得士人之心,司马昭更不会放过他。 景元四年(263)深秋,嵇康、吕安被害于洛阳东市。   
       司马氏政权显然是借嵇康之头警告那些拒不合作的士人。在这种险恶的情势下,考虑再三,向秀决定奉本郡之命,以计掾吏入都求官。司马昭一见便挖苦说:“听说你有箕山归隐之志,何以在此?”向秀巧妙答道:“巢由、许行等狷介隐士,不体会尧舜之心,有什么值得效慕的?”既替隐而复仕的矛盾举止自我解嘲,又把路人皆知其野心的司马昭吹捧为尧舜,《晋书·向秀传》说,司马昭闻言“甚悦”,向秀因而渡过了劫波,保全了性命。其后,他在朝“容迹而已”,做晋朝的官而不尽责,最终死在散骑常侍的任上。   
尽管向秀慑于司马氏的淫威,被迫作出让步,但他不象山涛那样,良知泯灭,廉耻丧尽。就在入洛求仕的归程中,他没有径返故乡怀县(今河南武陟),而是绕道北上,特地往访与好友嵇康、吕安一起生活过的山阳旧居,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   
     《思旧赋》分为四层。前六句具体交代重访山阳旧居的情况,以引起下文。紧接着八句便因景兴叹,忆昔悼亡。接下来六句藉古典写今情,抒发了对旧友遭遇的感慨和悲愤。最后四句表达了将别故居欲说还休的绵绵思旧之情。这篇百余字的小赋,竟为向秀确立了在魏晋辞赋史上的不朽地位,那么,其艺术魅力究竟何在呢?   
首先是构思布局独具匠心。这种匠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序赋配合。向秀有意使这篇序文与正文在章法上虚实互补,前后照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小序交代了自己与嵇、吕的关系,点明了两人的才性与遭际,对嵇康的技艺,尤其是音乐才华着笔尤多,这些都是赋体式正文所阙略的内容。序文进而描写了重访故居时所见(冬暮景色)所闻(邻人笛音)所忆(昔日游宴),既说明了作赋的原委,又为正文作了必要的铺垫,使相关内容起到交相呼应一唱三叹的效果。二是设计文眼。散文忌散忌平,历代名作都是形散神不散的。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聚合整篇散文形神的闪光点。在《思旧赋》里,向秀以邻人笛声作为文眼,可谓巧思独运、用心良苦。这样,一方面把嵇康擅长丝竹、临终弹琴的事实,与笛音在音乐层面上自然而然地串连了起来,另一方面则使“听鸣笛之慷慨”的现实场景能与“妙声绝而复寻”的伤逝情绪天衣无缝地接榫。其后,“山阳笛”成为怀念故友的典故,类似庾信追悼王褒的“惟有山阳笛,忄妻余《思旧》篇”一类诗句不胜枚举,正说明向秀在文眼设计上的巨大成功。   
其次是用典遣词慎审含蓄。向秀对嵇、吕有真诚的友情,不会为保全自己而诬衅挚友;凭吊旧居,人琴俱亡,内心是悲愤伤感的。但环境险恶,前途叵测,他又不能在文字上稍有闪失,以免得罪于司马氏政权,因而《思旧赋》整篇行文字斟句酌,隐晦游移。他既称赞他俩“并有不羁之才”,“志远”而“心旷”,但对他们的冤死却回避了“见杀”一类刺激性字眼,而用了“见法”,并以“疏”和“放”这种贬褒两可的词语作为他们“见法”的原因。序末虽说“感音而叹,故作赋云”,但声称只是闻笛追思过去的“游宴之好”,不过一般的“思旧”,竭力掩饰其政治内涵。向秀在赋里用了宗周之地遍植禾黍、殷墟之地尽种麦子的故实,似乎要大作兴亡易代、借故讽今的大文章,但立即笔锋一转,补上“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两句,再次表明不过借典悼友而已。在用典问题上,《文心雕龙·指瑕》以为,向秀怀念嵇康,却比罪于李斯,是譬拟不伦,惋惜“斯言之玷,实深白圭”。实际上,向秀以李斯作比是煞费苦心的。其一,李斯将死时的黄犬狡兔之叹,与嵇康临终前的顾日弹琴,在留恋人生上有相通处,以此设譬可谓暗合。其二,李斯实际上是屈死于赵高之手,与嵇康冤死于司马昭之手,也有着譬喻的共同性。其三,正因为李斯本人的有争议性,向秀用以作譬,既不至于厚诬故人,又可以逃避司马氏的罗织。这正是向秀用典斟酌谨慎的表现,刘勰的指责难以服人。   
    再次是今昔情境映衬交融。向秀一方面使当前思旧的情绪与景物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使往昔的情境与今日的情境交相融合,增强抒情效果。在当前的情景交融上,作者着力刻画西下的落日、萧条的旷野、凄冷的寒冰、空寂的庐舍、慷慨的鸣笛,渲染一种悲凉悽怆、郁越愤懑的环境气氛,藉以烘托出全文 “ 惟古昔以怀今,心徘徊以踌躇”的触景生情、怀友思旧的基调。不仅如此,作者还有意把今情今景与古昔的情景剪接叠印,形成了一种今昔交错的蒙太奇效应。这里的古昔,既有嵇康的往事,又有历史的场景。于是,殷墟的麦田、周室的禾黍与山阳旧居的穷巷空庐叠影在一起,向秀访旧听到的邻笛与嵇康临死弹奏的琴声交汇在一起。史载,嵇康就刑,神色自若,问长兄嵇喜是否如以往那样带了琴来,索琴奏《广陵散》,其旋律郁勃激切,“声调绝伦”,曲终慨然道:“过去袁孝尼欲向我学这首曲,我总是不愿教他。从今而后,《广陵散》失传了!”向秀把这一场景与李斯临终所发的再不能牵黄犬出东门逐狡兔的感叹粘连起来,既代嵇康倾吐了对生活的留恋,又抨击了司马氏的虐杀无辜的罪行,寄意于言外。当然,这种今昔情境的映衬交融并不是刻意做作的文章技巧,而确实是有感要发,有情要抒。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指出:“赋必有关著自己痛痒处。如嵇康叙琴,向秀感笛,岂可与无病呻吟者同语”,充分肯定了《思旧赋》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是以虚代实尺幅千里。哀吊类文章贵在短小,不宜过长,这是文章家的共识,此即《文心雕龙·哀吊》指出:“奢体为文,则虽丽不哀”。不过,在历代赋史中,《思旧赋》的正文仅一百来字、二十四句,在篇幅的短小上,堪称罕见。向秀在第三层“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两句中,把挚友的冤屈诿诸于“运遇”,读者已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无尽的悲愤。但向秀却惜墨如金,不作发挥,而是宕开一笔转写邻人寥亮的笛声,仿佛听到故人悠扬的琴声,嵇康似乎还在旧居弹琴,而实际上他已被司马昭杀害,令人更生人琴俱亡之痛。至此,作者把思旧悼友的感情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完全可以在这一高层面上,酣畅淋漓地大做抒情文章。但向秀却似毫不在意地说,自己这就要起程返回了,援笔就写这些心里话吧。全文突然终止,给人以一种言犹未尽之感。作者这么处理,一方面固然与政治压迫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根据哀吊短赋的艺术特点,有意作出的构思。中国艺术精神向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的美学方法,《思旧赋》正是实践这一法则的成功范例。它在可以议论抒情的地方,留下了必要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补足、品味和领悟。而整篇赋在进入高潮后嘎然而止,与音乐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休止,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中国画中半边空白的布局,有殊途同归之效。二百多年后,文学理论家刘勰指出,哀悼文的成功前提在于“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向秀以其沉痛短小的《思旧赋》表明他是早就深谙其中三昧的杰出作家。  
一九三一年,柔石等左联五作家被杀,鲁迅奋笔撰文。在这又一个“吟罢低眉无写处”的时代,他悲愤地提到了这篇名赋。他说:“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了。”鲁迅不愧是向秀的知音,在他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里,分明可以看到《思旧赋》的影响。鲁迅为后人理解向秀之赋指明了一种时代氛围,时隔一千六百多年的两篇名文在追悼亡友、抗议暴政这点上都是传世之作。


祭文发展史上之佳作
——介绍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
长松
“人在世间,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所,每近一步,而去死转近。”这是出之《抱朴子·勤求》中的一句生死名言,它揭示出“有生必有死”的人生旅途和归宿,生生死死,这是极其严酷而自然的过程。当然人在走完生死这一过程中各不相同,其间有人高寿百龄,瞑目善终;有人不见日月,转瞬即夭;有人羁旅他乡,北首长辞;有人威武不屈,慷慨赴义。尽管形式各异,但结果一样;与亲友长别,眠于大地之中。真可谓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得一个土馒头。”(范成大《重九日行营 寿藏之地》)。虽然死者魂游乎无为之表,但却给生者亲人带来万千悲痛之感。故曰:“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而把生离死别的悲痛诸文字,就形成了多样的哀悼之作,如挽歌、诗词、挽联、祭文等等。但这哀掉之作中,最能尽诉哀思的当数祭文。所谓祭文,即指以散文(包括骈赋)形式出现的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祭文,主要就祭人者而言,它近似于现代的悼词。
中国古代祭文是中国文体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多以那足可令人意奔神骇、心惊骨折的凄惨笔调追忆死者生平,抒写生者之思念。祭文是一种至情至性的艺术作品,情之所钟,莫过于此。古代祭文源远流长,繁若星河,其中佳作迭出,美不胜举。曹操的《祀故太慰桥玄文》是值得一读的佳篇。
曹操(155—220)汉魏年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散文家、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县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结束了中原地区长达20年之久的战乱。
《祀故太尉桥玄文》是曹操的一篇祭文佳作。
这篇《祀故太尉桥玄文》仅有173字,文章虽短,但结构严谨,写得情真意切。此文见之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褒赏令》。据《武帝纪》的记载,此文作于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时年48岁,正好率领军队马扎在家乡谯县,亲自撰文祭祀桥玄。据《后汉书·桥玄传》记,桥玄年轻时为县功曹,汉桓帝时为了度辽将军,在职三年,边境安宁。建宁三年,迁为司空,转司徒。光和元年(178),迁太尉。性格刚急,不拘小节,谦恭下士,廉洁奉公,其弟子宗亲没有因为他的权力而作官的。他死后,家无余财,丧无所殡,以德高望重著称于一时。故曹操在写祭文时,开头四句就追述桥玄是:“诞敷明 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称颂太尉桥玄是一位广布思德,博爱宽容;一位国家怀念的英才,士人思念的楷模。此文紧接其后的:“灵幽体翳,邈哉O矣!”起到点题兼过渡之作用,桥玄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之高,感恩之深,怀念之情,跃然纸上。“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鄙顽之姿,为大群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曹操在这里动情地说:我年轻时就与你亲近交往,以我浅陋、愚钝的资质,能得到你名人的接纳、器重,使我增加了荣誉,提高了身价,凡此都是由于您的赞扬和帮助,就象孔子说自己不如颜渊,李生非常称赞贾复一样。古语有“士为知己者死” ,我心里记着这句话而不能忘怀。又承蒙您曾从容地与我约定起誓说:“我死之后,如果你路过我的坟墓,不用一斗酒一只鸡祭尊以示探望,你的车子走过三步,肚子疼起来就别怪我了! ”这段精彩回忆的自白,反映出曹操对这位知遇之恩的大名人记忆犹新,永铭心坎。而且所用典故十分贴切,展示出曹操学识造诣之深,驾御文字之妙。祭文称“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 ,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为“临时戏笑之言”,但“非至亲 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这两句话即道出了两人情谊之深厚,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悲伤感。正所谓哭主以笑语出之,增加了其“哭语”的气氛,此乃文中之精彩之笔。全文结尾处说道:“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这六句话回到了现实,道出了“无有桥公,既无操之今日”的意思,思念报本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知桥玄的褒扬和指点对曹操早期的政治活动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反映出曹操是个知恩图报的性情中人。


凤凰已散:祢衡的《吊张衡文》
原文:南岳有精,君诞其姿;清和有理,君达其机;故能下笔绣辞,扬手文飞。昔伊尹值汤,吕望遇旦;嗟矣君生,而独值汉;苍蝇争飞,凤凰已散;元龟可羁,河龙可绊。石坚而朽,星华而灭;惟道兴隆,悠永靡绝。君音永浮,河水有竭;君声永流,旦光没发。余生虽后,身已存游;士贵知己,君其勿忧。
祢衡(173-198),字正平。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势必对他裸体骂曹操的惊世骇俗之举会留下永不磨灭的鲜明印象。这倒不是小说家语,在《后汉书·祢衡传》里能找到八九不离十的史实依据。传记说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这是他性格的闪光点,也是他的致命点。他的少年时代适逢黄巾起义和军阀战乱,直到二十出头,还有一二年在荆州避乱。建安元年(196),曹操将汉献帝迁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各种人才四方来集,祢衡也来到许昌,希望才有所用。但曹氏智囊团里却没有谁能为他所首肯,在他眼中,连荀彧也只可以“借面吊丧”而已。他只看得起孔融和杨修,这是当时的大名士,但他依然口无遮拦地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皆碌碌,不足为数。”孔融是他的前辈,比他年长20岁,他称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夸他是 “颜回复生”。孔融爱其才华卓荦, 倒不在乎他的狂放,还向曹操力荐,称赞他 “性与道合,思若有神”,让他入朝,“必有可观”。曹操知其才名,准备召见他,但祢衡对其“素向轻疾”,不愿前往,背后还屡出狂言。对这位轻慢自己的才名之士,连向来爱才的曹操也憋了一肚子的火,便召他为鼓吏,命他在击 鼓之前当众换上鼓吏之衣,借此羞辱他。不料祢衡一脱到底,“裸身而立”,易衣以后,“颜色不怍”,击渔阳三挝而去。曹操只得承认:“本欲辱衡,衡反辱孤。”孔融闻知后,居间调停,劝说他去再见曹操。祢衡去是去了,却手持三尺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曹操怕担上容不得才士的恶名,礼送他到荆州刘表那里。祢衡好侮慢人的性格,在那儿也没呆长,被再次礼送到急性子的江夏太守黄祖那儿,终因“言不逊顺”死在黄祖手里,年仅26岁。
祢衡是一位少见的天才。史传记他与黄祖之子黄射出游,共读路边蔡邕所作碑文。归来以后,黄射遗憾没有抄下来,命人驰马去抄,祢衡声称自己还记得,默录出来,竟与抄来的碑文不差一字。他才思敏捷,挥笔立就。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上一只鹦鹉,黄射让他当场作赋,“以娱嘉宾”。目睹这只有“奇姿”“殊智”的鹦鹉,却被“闭以雕笼,剪其翅羽”,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悲从中来,立即援笔写下了《鹦鹉赋》,抒写了才智之士的樊笼之感和悲郁之情,“文无加点,辞采甚丽”。他遭杀后,文章也都亡佚,完整保存至今的仅4篇。
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可以移为祢衡的盖棺之论。然而,以如此狂傲性格的才士,为什么生活在他50年以前的张衡竟成为他倾心仰慕的对象,并怀着“萧条异代不同时”的知己感,写下了这一传世名篇呢?
张衡(78-139),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北)人。作为东汉最杰出的文学家和科学家,他至今仍为人传颂,但后世的声誉遮掩了他在世时郁郁失意的遭遇。他所处的安帝、顺帝时代,政治渐趋黑暗,外戚与宦官已在争夺朝政的控制权。但张衡绝不枉道屈志,在龌龊的官场保持着自身的尊严。故而《后汉书·张衡传》说他“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来顺帝虽将他迁为侍中,“引在帷幄,讽议左右”,但宦官势力已成,“恐终为其害,遂共谗之”,将这位“约已博艺,以思世路”的旷世人才赶出了朝廷。正是张衡绝世的才学、高远的志向与恶浊的时代、不得志的遭际之间的巨大落差,引起了祢衡的关注和同情。物伤其类,祢衡自感身世命运与张衡相似,就起了藉吊人而自悼的创作欲望。张衡死后,安葬在故乡,其墓在今南阳市北的石桥镇,这里是由荆州到许昌的必经之地。从祢衡行年推断,建安元年前后他从荆州避乱之地赴许昌路经南阳,最有可能往访张衡故里,凭吊自己心仪的前贤,这篇吊文或许就作于此时。至于他被曹操“遣人骑送”给刘表时,虽也途由南阳,却少了那份自由,临墓祭吊、援笔作文的可能性不大。
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认为祢衡的《吊张衡文》“缛丽而轻清”,给予了好评。那么,作为哀吊名篇,《吊张衡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特色呢?
特色之一是语言凝练。对张衡这样一个天才人物的卓越禀赋,吊文只概括地用了“南岳有精,君诞其姿”两句,以为张衡秀美的资质来自南岳的精气。这一行文固然因张衡故乡南阳郡与南岳在汉代同属荆州,而以南岳开篇,却令人有横空出世之感。作为一个科学家,张衡致力 于天文、地震、历算的研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著有《浑天仪注》、《灵宪》、《算罔论》等天算名著。但吊文没有历数这些成果,而是以“清和有理,君达其机”八字赞颂了他在各个科学领域里所达到的水平和所取得的成就。“清和”是指时和气清的大自然,张衡是深悉其中机理的。作为文学家,张衡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他的《两京赋》,结构宏阔,寄遇深沉,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名;《归田赋》则对魏晋六朝抒情小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连小诗《四愁诗》都自有特色与魅力在。但吊文也仅以“故能下笔绣辞,扬手文飞”一笔写出,而张衡敏捷的才思和飞扬的文采却传神正在八字中。写文学这层又与写天文物理那层以“故能”一词承接,说明文学成就取得与洞达物理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两层又是对开篇盛赞张衡资质的展开和照应。
特色之二是设譬精巧。除了以南岳衡山的神奇秀丽来比喻张衡的非凡资质外,吊文还以“苍蝇争飞,凤凰已散;元龟可羁,河龙可绊”一组譬喻勾画出东汉后期的政局俯瞰图。“苍蝇争飞”深刻揭露了时政混乱、小人得势的黑暗时局,苍蝇可以指宦官,指外戚,指趋炎附势的士族官僚的败类。元龟即大神龟,它与河龙都是传说中的神物,分别背负着洛书河图来到人间,伏羲据以画八卦,推阴阳。凤凰也是治世才见的神鸟,它与元龟、河龙无疑都用来比喻张衡与自己这样的不世出的天才,然而它们不是杳无踪影,就是被羁绊着。这组比喻形象抨击了小人当道、才俊被压的黑暗政治,明写张衡所处的时代,暗含祢衡对当世的声讨,寓意深长。
特色之三是反衬强烈。除了把苍蝇与凤凰对比,表达自己鲜明的爱憎;还把伊尹赶上了商汤的盛世,吕望遇到了周公的青睐,来与偏偏生在东汉衰世的张衡对比,感叹其生不逢时。同时,还以“河水有竭”来反衬张衡的“君音永浮”;以晨曦可能会隐没或出现,即“旦光没发”来反衬张衡的“君声永流”;以坚石之朽坏、华星之陨灭来反衬人间只有正道才是悠久永恒不会中绝的。河水、晨光、坚石、华星都是不灭的物质,但与张衡的英名相比却都不是永恒的。这种反衬的手法辞少而意足,文约而义长,使张衡流芳百世的形象宛如伟岸的塑像矗立眼前。
特色之四是韵律优美。整篇吊文除第五句“故能”与第七句“昔”的领词外,全以四言句构成,可以视为一首四言诗。全文分四层,各用了一组韵。在用韵上,作者似乎也是精心选择过的。第一层写张衡的禀赋成就,以姿、机、飞押i韵,给人以依依追思的韵味;第二层写张衡的不幸遭际,以旦、汉、散、绊押an韵,令人似生出遗憾的咏叹;第三层吊慰张衡,深信其声名不朽,以灭、绝、竭、发等入声押韵,给人以斩钉截铁的决绝感;第四层表达自己的感触,以游、忧押ou韵,悠悠长韵使人有意味深长的回味。全文起结都用平声韵,使整首吊文韵律轻清。
吊文结尾是祢衡与先贤张衡的心灵对话。他对张衡说:我虽然生活在先生之后,但我倾心依遵你的德行,游心你的才学;士人把知己看得最贵重,先生你千万不要担忧没有同调。心高气傲的祢衡将自己和张衡相提并论,引为知己,吊张衡实即吊自己,一切说张衡的话,都是夫子自道,吊文的主旨不言自明。《文心雕龙·哀吊》认为吊文一般用于四种情况:“或骄贵以殒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吊”。祢衡所吊的正是张衡、也是自己的“有志而无时”,即有雄心大志而时乖运蹇,是符合吊文宗旨的。但祢衡比张衡更生不逢时,他遇上的是一个只凭武力说话而容不得狂放天才的时代,尚未展现全部才华,就被黄祖杀害。“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唐人罗隐的诗句流露出令人扼腕的痛惜。

从唐诗看清明扫墓的起源
     清明扫墓的习俗起于何时?《辞海》扫墓条下引了《宋史·唐恪传》“请往钱塘扫墓”中的话作为“祭扫坟墓”的史料依据。其实,这只是“扫墓”一词的最旧出处,而作为与“扫墓”活动含意相同的上墓、拜扫、拜墓等词,唐代已经出现,而且已成为朝廷认定的祭祖礼仪。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曾颁布敕文说:“寒食上墓,礼终无文,近代相沿,浸以成俗。士俗有不合庙享者,何以展孝思?宜放直墓,行拜扫礼。”过了七十多年,唐宪宗又在元和元年寒食前夕颁布了一道诏书:“常参官寒食拜墓,在畿内,听假日往还;他州府奏取进止。”在朝廷当值的重要官员,祖茔在京城附近的,扫墓可利用寒食假日;祖茔在外地的,也可请假回乡扫墓。
     当时扫墓都有哪些内容?几位唐代诗人的诗歌中有生动描绘。中唐诗人王建的《寒食行》,是现存唐诗中最早描绘寒食扫墓的诗作,全文如下: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姑妇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与王建都以写乐府诗著名并被合誉为“张王”的张籍,有一首《北邙行》,主要是讽喻建大坟立高碑的陋俗,其中也有寒食扫墓的内容,摘录于下:
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
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
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在张籍王建享誉文坛之时已经开始创作的白居易,也有一首专写扫墓的《寒食野望吟》: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
上述三首诗,是反映唐代扫墓习俗的最早文献,综观这几首诗,所以见出唐代扫墓习俗有以下特点:
第一,寒食,是先在民间流行后由朝廷规定的扫墓日。王建诗“三日无火”表明,自寒食日开始的三天内都可扫墓。除这几天外,其他时间并不扫墓,王建诗“丘垄年年无古道,车徒散行入衰草”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和后世流行的还有冬至或十月初一的两次扫墓并不一样。
第二,除了需要“守屋”看门的老人以外,家中的青壮年男女都要参加扫墓。王建诗“还引姑妇望乡拜”,就反映了妇女也一起扫墓。这和后世妇女不参加清明扫墓也不一样。
第三,祭扫之时,需要哭悼。“寒食谁家哭”,“冥漠竽泉哭不闻”,连“野望”的诗人也能从远处听到,说明哭悼的声音又悲又高。在后代,清明祭拜的是历代先祖,只拜不哭。
第四,祭拜时要烧化纸钱。上述几首诗是烧化纸钱的最早文献。今天世界上通行的纸币起源于中国,北宋前期,成都八家商行经政府批准,联合发行的纸币(当时称“交子”、“交钱”是纸币的鼻祖。谁能料到,烧化给死人的纸钱,至少比纸币最出现了约二百年。前引几首诗,都没有说拜墓是否要供奉酒肴,但也是中唐时期诗人的李贺,在《浩歌》中说到,“有酒唯浇赵州土”(指战国时赵国平原君及其所招的豪杰门客),表明酒肴必不可少。可能因为酒肴是自古以来祭奠的必备之物,没必要写,而纸钱是唐代新出现的,诗人们才特别注意。
第五,扫墓之时,要为墓地清除杂草,“扫”的本义即在于此。还要为坟墓培土,因为经过夏雨秋风,墓丘往往要受损伤。王建诗中说“无新土”的坟墓“应无主”,便是证明。
此外,上述诗篇还表明,当时的墓地,既植松柏,又栽白杨树。这种习俗,汉代已很盛行,《古诗十九首》的第十三首就说:“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上东门”是东汉洛阳城东面最北的一座城门,“郭北”,指洛阳城北的邙山(又称北邙山),与张籍诗中讲的“北邙”是同一个地方,这里是一大片东西展延的丘岭,自汉到唐,是王公贵族和一些皇帝的墓地。白杨树,树干和叶子的背面都呈白色,叶片较硬,风吹雨打,哗哗作响,远看有如一队身穿孝服的哭吊者;秋天叶子凋落较早,使墓地凭添一种萧疯悲凉气氛。但白杨不像松柏常青长寿,不符合人死不朽的传统观念,因而后来被松柏挤出了墓地。
扫墓活动为什么要在寒食?后来又为什么改为清明?据传说,春秋时晋文公继位之前,因内乱曾流亡国外十九年。他回国即位后,封赠功臣,却遗漏了跟随出亡的介子推。介子推为了表示不慕爵禄,背着母亲隐居棉山,晋文公就把棉山赐给了他。但据民间传说,晋文公为让介子推下山当官,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不料把他烧死。人们认为介子推是位廉洁的人,便在他死之日,用禁火冷食来纪念他,这个日子便成了寒食节。到东汉末年,寒食节还只在今山西省内流行(棉山在山西介休市境内),主要是禁火冷食,曹操认为冷食伤人,曾下令禁止,并指明寒食是在冬至后105天。行政命令禁止不上民俗,后来,寒食逐渐流传到整个北方地区,进而传播到江南,活动内容也逐渐扩展,由禁火发展出清明生新火,由冷食发展出有不同地方风味的节令小吃,由纪念介子推演变为扫墓祭祖和踏青赏春。

                    

(文学作品)
吊皇甫谧墓
                                       史可晖  
                                                            平凉日报  
  
清明天,我一个陇东高原的赤子,绕过千余年云烟,踏着上百里土路,来到灵台县张敖坡塬边,来到你的坟头。我没有香烛纸钱,更谈不上祭酒三牲,只有一颗景仰之心,追思你,中华针灸学的奠基人,凭吊你,我们民族的精灵。
我肃立着,两行清泪汇入历史的长河。一代医宗啊,这黄土只能掩埋你的忠骨,怎能遮盖住你造福苍生,高风亮节的正气。东汉末年,战争不断,疾疫流行,.“三十余年……人众之损,万有一存”。魏晋时,丹鼎符篆,服药求仙,肉体飞升等一系列邪说广为流传。而且由于何晏、王弼、阮籍所谓名士的提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唯心主义玄学体系,以至“后进之士,景慕仿效”。在这内贼强食,外寇骚扰的动乱之秋,是你“与流俗异趣”,奋志于学。学什么,为什么而学?这对你——一个出身于没落封建家庭的人,面临着严肃的抉择。在重重世俗名利的羁绊前,你所想到的不是沽名钓誉,升官发财,而是对世人有所裨益。于是屡诏不仕,坚决地把毕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救死扶伤的医学事业上。家境贫寒,你“带经而农”;虽半身不遂,却“犹手不辍卷”,“披阅不怠”。有人劝你不要过分看书,以免损耗精神,但你却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就这样,你几十年如一日,为了解除广大百姓肉体上的痛苦,一面“博综典籍百家之言”一面在自己病体上试针撰著,终成《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这部医学巨著,嘉惠后世,风靡世界。
你一生博学多才,医、文、史并茂。《针灸甲乙经》的问世,为我国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帝王世纪》、《高士传》等,远绍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广泛,记述清楚,是补正史书的重要资料;《烈女传》、《逸士传》、《玄晏春秋》、《年历》等,卓识独具,横放飘逸,传颂不衰。
    你豪放的才华,高尚的品德不断得到一些政治显要,甚至皇帝本人的器重,多次被荐向封建仕途。而你却“委形待于穷而不变”,轻视权贵,屡诏不仕。魏郡羡慕你的学识和品德,推举你做孝廉,你谢绝了;景元元年,相国晋王司马昭选你等三十七人去做官,其余三十六名“同命之士莫不毕至,皆拜骑都尉,或赐爵关内侯,进奉朝请,礼如侍臣。”惟独你托病不出。太始三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可是你又以病上书:“小人无良,致灾速祸,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予以推却。一年后,你又被“举贤良方正”也没去,却给皇帝上表借书,皇上为了表示自己“礼贤下士”的美德,“送一车书与之。”咸宁初年,皇帝又下诏说:“男子皇甫谧沈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你同样以病重为由,坚决拒绝了。后来又“诏征为议郎”、“诏补著作郎”等,你都没有答应。你对富贵、利禄和官场如此轻蔑,就是对自己的亲戚,也不因朝贱夕贵而改变态度。你姑母的儿子梁柳被朝廷命为城阳太守,将要赴任,人们劝你为他饯行,而你却拒绝说: “粱柳没做官到我家来,我迎送他时门都不出,吃饭只不过是一点咸菜,·今天他做了郡守,就用酒肉为他送行,岂不是看重了城阳太守而轻视梁柳,不符合古人之道,我心中也不安。”多么高尚的品质,多么赤诚的心!
    你一生饱经忧患,抱病撰著,用尽了心血;你一生同情人民,轻视权贵,不求功名。晋太康三年,你终因心力劳瘁,沉疴未起,从此闭上了眼睛,你的儿子皇甫童灵、皇甫方回遵照你临终前死后要穿平常随身的衣服,用芦席裹尸,择不毛之地,挖一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宽六尺的土坑,“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坟地周围不种树木,“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衣,殡含之物,一皆绝之。吾本欲露形于坑,以身亲土……生不为人所知”,死要“亡不损生”的嘱咐,以俭礼薄葬你于张敖坡塬边。
    伟大的针灸学家、文学家,你一生给人类的贡献是那样的卓越,但你却至死保持了安贫乐道的崇高品质。早在唐代,你的医学巨著就被列为太医院学习和考试医生的内容之一,接着又相继传到日本、朝鲜。但是,旧中国沉重的历史,如同压在你身上的黄土堆一样,埋没了你的姓名,遏制了你所奠基的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你的坟墓作为世人追念你的功绩,敬仰你的作为而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本可慰你于九泉之下,但谁曾料到,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浩劫中,在“造反有理”的口号声中,“破四旧”的铁锨榔头不也伸到了你的坟头吗?那些佩带红袖章的“闯将”,铲平了你的茔地,砸坏了文物保护标志……
可庆历史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后,总算是认准了方向。看如今,中国共产党革故鼎新,消除弊政励精图治,振兴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重现生机,你所奠基的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在北京,设有世界针灸培训中心,在兰州,成立了你的针灸研究所。你作为我国晋代伟大的针灸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不但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而且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你感到欣慰吧,我们的政府于1982年曾拨款为你整修了陵墓,树立了石碑。今后,政府还将继续开辟瞻仰场所,从而让您的精神永存。

 

1
      帮忙师傅---我们那里谁家老了人,一个队上每家要接两个帮忙的,帮忙人家的其他人都到丧家吃饭。我们家客人多,从第一天起,帮忙的就来了不少,早上下面,中午吃饭,晚上吃饭,半夜吃面,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凌晨两点。他们有的还要看下打牌,便一天休息不到几个小时了,加上烟酒这个时候的超量刺激,他们到后两个晚上都人走行,声变调。他们几个尖哑着嗓子说--再来两天,干脆我们跟元DIA打伴去算了。他们确实辛苦了!!我和妹妹反复念叨他们的名字---再大嫂,四坨子,砸额头,狗婆,桂桂,二坨子,横大神夫妇,术伯伯,几个舅舅。过年回家得挨家去好好感谢感谢。目前想法是把他们摄下来,刻个碟子,每家一个。
2
      眼泪--人老了,晚上灵堂里一定得有人----名曰守夜。主要是唱挽歌的师傅在那。第三个晚上,唱挽歌的师傅把我们子女,还有姑妈,伯父叫去听,他们唱了父亲,又唱了我们子女,主要是唱长子,还唱了姑妈,伯父,凡是唱到父亲和姑妈地方,我和姑妈就忍不住泪涌如泉。父亲病了十年,很多的好处被他人遗忘,甚至我们子女,我一想到他那时为了朋友,宁可自己委屈,为了子女,时刻关心过问,还有怒骂邻居趁他不在欺负我们的事,想起他那时莫大的威信,看着附近几个窝囊的人怎么也挨不到我父亲的边,还在人五人六,想起姑妈对我们无私的巨大的援助,想起我们这个子女众多的家庭那时的日子。。。。。。。。泪水就纵横滂沱。父亲这边的亲戚,长辈只有姑妈和伯父两位了,父亲落气的时候,我竟是异常的平静和轻松,没有眼泪,看着他苦苦咽不下一口气的样子,我替他难受,他走了,我感到一瞬间的特别的解脱。我们跪着烧纸钱,妈妈只是哭泣,姑妈则一唱一哭----我的元老弟啊,你怎么不送姐姐一程~~`我的老弟啊,你为什么要走我前面~~ 听着我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人世间,很多种情感弥足珍贵,这种无法割舍的姐弟情,岂不同样让人泣涕痛心! 和着眼泪敲下这几行字,一个无情的现实告诉我----那个曾经赋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崇拜,让我们痛惜的父亲,永远的走了,他睡在黑黑的棺材里,只有黄土与他做伴!!
3
      熬夜---爸爸放了五个晚上,我头两个晚上没有坚持通宵,头个晚上弟弟他们守着,第二个晚上妹妹守着,后面三个晚上我坚持了通宵,一则兄弟们的朋友多了,得陪,孝堂里没子女就不好了,二则我想父亲过世了,我该陪!三则深夜帮忙的师傅都吃不消了,都走了,得有人招待那些挽歌师傅。第三个晚上我熬了通宵后,感觉喉咙里针刺般疼,我吃了姨妈带的两包药好了一点。白天偷个地方睡了下,第四个晚上,我和伯父守在孝堂,换煤加炭,倒茶分烟,感觉腰椎突出又起了,最后一个晚上,是都要通宵的,我的人已经随时可以倒了,我心里发狠,死也要坚持,再也根本找不到睡的地方!这个晚上的挽歌师傅主要是唱烟,想着他们辛苦了几个晚上,我表态只要他们唱,一定好好招待。最后一个晚上了,很多东西居然没有了,我白天根本没吃什么东西,饿得发昏,外面一看,豆子,芝麻,没了,厨房一看,每个锅里都是满满的菜,无法弄点别的吃的,我翻箱倒柜,跟每个挽歌师傅泡了包麦片,发了个蛋黄派,这个时候只有烟酒还多。妈妈不知哪去了,保管房也关了,我想那些唱挽歌的师傅半夜吃的一碗面早消化完了,妹妹也饿得慌。怀着歉疚的心情,我们只有使劲分烟了。天稍亮,我躺了会,马上起来,因为要封棺出殡了。
      连续三个晚上的通宵,使得我讶异自己居然没有倒下,只是回来几十天里,我总昏昏沉沉,好象无法复元。
4
      挽歌---我们这里人过世了,就有人在孝堂唱挽歌,有的地方是专业人士,唱一晚上多少钱,有的则是业余人士,来捧个热闹。我们那里是业余。父亲生前健康的时候据说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挽歌高手,反应,唱腔,水平,都是首屈一指!我从没听过,伯父说,我爷爷和他们的海舅舅还有我们大伯伯过世时,父亲唱几个晚上,他就听了几个晚上,唱得很好。记忆中我只知道哪里有人过世了,队上村里的就赶紧来邀父亲去,天亮边回来
      这次我们附近几大高手都来齐了,一则都是父亲原先的手下败将,二则我们家招待客气,名声在外了。这有一个兵满DIA,一个庚DIA相当厉害,还两个第二档次,其他三档。他们唱的内容一是书,一是即兴。书上的我听得没什么意思,也感情麻木,当他们唱我父亲往事时,我们才情动于中,有泪如倾。即兴内容很广,有天快天亮了,两大高手互相揭短,中间的击鼓也省略了,两人你四句,我四句,确实让人大开眼界!你来我往,要有内容,还要压韵,而且不是写,是当时唱,反应之快可想见了。我用MP3录了两个小时。平日里我在论坛里看到过一些在聊天室里联句的,他们自然是高才,但应变这些民间歌手比他们应该是更高一筹了。我的邻居一致说,这几个老东西是不错,可都比不上你父亲当年!父亲当年风采到底是如何的潇洒呢?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遗憾了。
5
      赌博---晚上熬夜更多的人是赌博,现在一种最为流行,男女老少都踊跃参加的是扳坨子,我们这叫“偷龙”,据说是一种澳门赌法。把麻将中几个子拿出来,一人做庄,其他人坐三方,拿牌比大小,那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我们借的板凳都踩烂了好多条。我一表姐姐,本公安局的,那晚喝了不少酒,冲上去掀桌子,她吼道---做为一个国家干部,做为一个执法人员,我不许你们这样赌博!今天特殊,每个人最多押两元。她自然被人拉开了,还留下笑柄。有几个小混混竟说,不是看你哥份上,不是个女的,我们早收拾她了。
      记得以前赌博的基本是男的,这次让我惊讶的是---大部分是女的。她们胜败不惊,一搞到天光。一家里男的外面打工,女的家里赌博,想起他们的孩子,这样的家庭环境,比我们那个时候恐怕更不如了!
      我看了下,除了这赌博方法,还有字牌,扑克,麻将,骨牌。我们这里的赌法差不多全了。那些赢了的得意洋洋,还跑到我们面前说--感谢元DIA,保佑我手气好。。。。。。我们哭笑不得,父亲,生前赌博也是很出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