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银牌铜牌多少钱:三大文化圈重叠东南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1:55:51

三大文化圈重叠东南亚

一戈

中国公安部在京召集湄公河安全会议,安排这个地区的系列事宜。如此公开报导,看似颇不寻常。此事背景很大、由头很小,早就该做,不知什么缘故掣肘至今;直至情势不容继续耽搁,幸亏理由是好找的。

中南半岛之于中国,既是前庭也是后院。今天,其在战略、经济、安全上的重要性甚于以往。这里有扼守中国能源输入与商品出口生命线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西亚,有铺设中国陆上能源输血线的缅甸,有勾起国人新伤旧疾的毒品产地泰国,还有在南海对华有领土要求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是就近牵制越、泰、缅的前沿,在东南亚抗击印度则无需翻越喜玛拉雅山。

古代,中国对安南、暹罗、扶南、掸国等地,或安或抚或册封,实在闹得不像话了,惩戒一下也就罢了。他们则借朝拜之名到京城来开开眼、领取金帛财物。千年以还,总体还算相安。那时,中国与南方国家地区间的利益点少些,无非山林耕地谁收获、纳税臣民之归属;不像北方,游牧民族困苦而又膘悍,极欲入主中原,因而战事不断。但是,“北夷”最终与中国合为一体,“南蛮”却一直游离在中华边缘。到了现代,能源、矿产、水利、市场等等,以及由此波及的方方面面,中国与他们很容易就会发生冲突了。所以,“管理”是必要的。

习惯上,多把“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记在美国人的账上,其实,中国早有“文化圈”的说法、理论与设计。历史上,大中华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在国际关系上的作用与软实力是一样的。国家一强,其文明文化就有了感召、吸引和熏陶的力量;传播到境外,制造的氛围、感染的范围、接受的浅深,与输出国在当地受到欢迎、建立威信、被人仿效的程度呈正比。就像英国之于英联邦。

把“文化圈”的概念化为行动,可以协助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建立感情、互助合作、保障利益;推动经济发展,维系长久和平。以“圈”名之,因其具有大小、远近的象形特征。比如英国文化的传播,原限英伦三岛,后来扩展到美、加、澳、新等英国移民国家,为第二圈;再扩展到从英殖民地独立出来的印度、斯里兰卡、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是为第三圈;其他国家地区崇尚英国文化的人士,被视为第四圈。这里,大不列颠文化圈领地已经与中华文化圈有所重叠了。

在东南亚,与中华文化争地盘的还有印度。印度文化圈又称“南亚文化圈”、“梵文文化圈”。通过小乘佛教等的渗透,在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份额已经超过了中华文化;大马和印尼在回教传入以前也深受影响,余威尚在。看来,中、英、印文化,在东南亚一带,都有相当的基础,而这里资源丰富、市场巨大、战略位置重要,兵家必争之势一日有甚一日。

当然,几大文化圈有计划按步骤地经营东南亚,并非始自今日。二战之前,苏联就有若干专门培养外国共产党人的大学,在此受训的东南亚国家人数仅次于中国;抗战时期,延安的窑洞,闪现过中南半岛学生的身影;冷战中的越南战争,又称“代理人的战争”:越南代表中苏与美国代表的西方打得昏天黑地。解放以后,中共对东南亚各国的共产党反政府武装,干脆直接出钱、派人、训练、指挥,辽阔的中国领土是他们的可靠后方。有些国家的共产党甚至主要由华侨组成(见马共总书记陈平《历史的另一面》等)。事涉国家关系、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就不是“共产主义扩张”能够一言以蔽之的了。而印度,不仅没有停止以其固有的“软实力”,在东南亚扩张文化,还不断展示军事野心。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为争取利益、保卫和平,“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似无不可。整个东南亚,面积大了点,中南半岛应该呈现友好、合作、和平吧。显然是由于疏忽,本来相处尚可的南部边陲诸国,现在变成不稳定因素的祸源,有碍中国一系列军国大计的实施和开展。幸而中国的经济实力足够造福他们、军事实力足够维护和平。把他们传唤来京,耳提面命、晓以利弊并有所约法,乃情理之中。看上去有点摆老大的架子,其实对于地区稳定、人民福祉都是必要的。

(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