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酸洗无缝钢管:挫折和磨难撑大了胸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06:21
 

                     挫折和磨难撑大了胸怀

                 作者:黄亚明

 

生活中每一个拥有博大胸怀的人总是受人尊敬的。但是,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这个有着博大胸怀的人他的胸怀为什么这样博大?纵观人类走过的历程,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具体到每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挫折?要走过多少坎坷?无以计数。然而,人类就是在经历这些挫折与磨难中撑大了自己的胸怀。也可以认为人的胸怀是被挫折和磨难撑大的。

挫折从字义上看是指失败,做事或是人生不顺利,有挫败感。磨难也就是在挫折和苦难中受到了厉炼。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后,也就是基督教《圣经》上说的走出伊甸园以后,首先而必然要面对的是险恶的自然环境。在人类进化的艰难而又漫长的征途上,人类的进化史其实就是一部充满挫折与磨难的忧患历史。大自然中的狂风呼啸,雷电雨雪,奔腾怒吼的山洪等自然现象,使得地球上的远古先民们失魂落魄。自然界中扑朔迷离的大雾,山呼海啸的旋风,凶猛异常的野兽,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的更替,都曾使人类的始祖感到恐惧和惊慌。由于古代人对这些自然现象既无法征服,也无法解释,所以,就力求弄清它,也就形成了人类探索与创造的本能。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虽然最终战胜了自然,并不断创造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可以想象,先民们在走向今天的途程中经历了多少挫折与磨难。

人类从伊甸园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

早在几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山顶洞人从原始的山洞里带着惊恐的眼神探出头看着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自然界时,他们心中的恐惧与好奇交织着,又在本能的驱使下迈着蹒跚的步履,毅然走出山洞。从他们迈出山洞的第一步,他们的脚下绝不是康庄大道,而是挫折与磨难。倘若山顶洞人害怕经历挫折与磨难,一直呆在他们认为舒适的山洞里,作为山顶洞人后代的我们,今天也许就是山洞中的一员。

非常庆幸,我们的祖先迈出了那一步,并战胜了挫折与磨难。他们在战胜挫折与磨难的过程中,还用兽骨磨制出人类进化史上的第一枚兽骨针,并用这枚兽骨针充当了开拓人类文明生活的先锋。因为我们的祖先用兽骨针针尖那犀利的锋芒刺破了人们思想的迷雾,使人们看清了自己生存的世界。兽骨针使人类的生活方式高速度地向文明的形象转化,兽骨针尖又以其坚实的锐角刺探着自然界的奥秘。于是,中华民族在走向人类文明的征途上大踏步地走到今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从山顶洞走向世界的路也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

自然界中隆起的特殊地貌“山”以其伟岸的姿态,坚韧的性格,广阔的胸怀为人们所推崇,所称道。因为以坚定与缄黙著称的大山有一种虚怀若谷的大度,还有一个殷实开阔的心胸,于是,大山培育了花草树木,汇纳了瀑布山泉,养育飞禽走兽,这一切大山都能兼收并蓄,包藏其中。

于是,人们总是将家庭生活中的父亲比着“山”;“父爱如山”,“父亲是家庭的靠山”。殊不知每个家庭成员在享受这座“山”带给他们爱与安全的同时,“山”也承受了多少挫折与压力,为了给予每个家庭成员更多的爱与安全,“山”也经历多少挫折与磨难。

伏尔泰曾经说过:“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要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父亲,就是家庭里想办法让家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从荆棘上迅速跨过去的人。

中国史学的始祖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是人们也许不知道,司马迁的一生真正是从挫折与磨难中走过来的。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天汉二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由司马迁的遭遇充分佐证了苦难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域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就象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惊涛骇浪方显英雄本色。当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契诃夫说:“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歌德则认为:“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尼采说得更为为透彻:“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自28岁起,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当贝多芬在双耳完全失聪的境况下,以顽强的毅力创作出那首悲壮的《命运交响曲》。当这首乐曲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当听众如痴如狂地向他致敬的时候,他自己木然在站在指挥台上浑然不知,他听不见。他完全凭着对音乐的理解,凭着对人生的感悟在指挥乐队。

更为不幸的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强迫贝多芬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贝多芬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对自己的人生遭遇,贝多芬是这样认为的:“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越过了挫折,战胜了磨难。他把音乐和他自己一起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在挫折与磨难面前不要屈服,而应更加勇敢地去正视它。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从未遇到过挫折与磨难的人是不完整的人生,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人只在遇到挫折与磨难的时刻才会多思,只有多思了才会有办法战胜挫折,克服困难。

让我们记住世界上那些先哲名流的话,也许对我们在经历挫折与磨难时大有裨益:

如果你正在经历人生最大痛苦的时候,请记住伊索的话:“如果你受苦了,感谢生活,那是它给你的一份感觉;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人们的灾祸往往成为他们的学问。”因为,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个时候要学学张海迪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因为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只有能克服挫折与磨难的人,可能将挫折与磨难化为良机。所以,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面对逆境。

假如你被生活欺骗,你也不要愤慨,因为普希金在告诉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只有在命运的颠簸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就象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也最长。就象最珍贵的雕刻作品,受凿的打击也最多。

人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然而,苦短的人生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需要由挫折与磨难来促成的,就象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一样。顽强的毅力是克服挫折与磨难支柱,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战胜挫折与磨难的先决条件。

生活中,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是做人的根本。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看到光明,时时校准自己人生的目标。挫折是通向成功的桥梁,磨难是掌握人生本领的学校。我们要时刻牢记一切幸福并非都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无论何时,不管怎样,只要我们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只要我们有一个崇高的生活目标,我们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向前一步,前面又是一片辽阔高远的天。正如雨果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要知道,天空的广袤是永恒的,海洋的博大是大自然造化的,而人的胸怀是由挫折与磨难撑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