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8三位有效数字:[国学宗教](长篇连载小说)中医修炼之道《医道》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6:22:47
[国学宗教](长篇连载小说)中医修炼之道《医道》5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27 11:03:21 
回复 
   第十六章
  
  1、痰饮病
  圆正师兄又说:“《黄帝内经》已昭示简易大法,其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意思是说,舌诊脉诊与症状相吻合,用药就可得心应手。
  这礞石滚痰丸,治病症千变万化,莫可名状。凡此种种病症,只须见舌苔黄厚,脉象滑数有力,以及大便秘结之症状,均可用此方泻火逐痰,使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
  大便秘结,不就是大便不通吗?舌苔黄厚又是怎么回事呢?脉象滑数有力又是怎样的呢?振国没有望过舌,也没有切过脉,看来这两点又要存疑了。
  圆正师兄又说:“当然,这礞石滚痰丸因为药性峻烈,所以服法也特别讲究,不同于一般丸药的服用方法。《古今名医方论》中有详细记载这种特别的服用方法。
  要用温开水一口,送服慢慢咽下,不可大力吞,必使药丸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勿起身行动,勿言语伤气。待药气自胃口渐下肠中,然可动作饮食。
  服用后,如喉间稠塞难忍,是药力相攻,痰气上泛,此乃药中病所,勿惊。一会儿药力渐下,自然痰随气下,宁静安定。若符合服法,效果非常显著。”
  不同服法,会影响药物疗效。曾振国上次就听过,感触还不是很大。上次是大承气汤的服法,服后须下床走路,来回反复,切忌呆坐卧床。这是为了药力下注肠中,涤荡污秽。
  这次是礞石滚痰丸的服法,服后切忌随便走路,言语,为的是令药力集中停留于上焦胸膈,与痰邪相攻,待痰随药下,方可动作饮食。
  又有一中年妇人,在清凉寺焚香祈福后,来到医方堂,诉苦道:“大师父,以前我身体很好,怎么前几天,头晕得受不了,根本没法干活。”
  圆正师兄问道:“头晕,痛不痛,还有没有其它不舒服的?”
  那妇人又说:“就是整个头都晕,不是很痛,就想吐,好像这胸中有东西堵住一样,不知道这是什么病。”
  圆正师兄把了脉后,就说:“你这是痰饮病。”
  妇人吃惊,而小云,振国更是吃惊。振国心想,又是痰饮病,刚才那几个病人不也都是得了痰饮病吗?难不成又要用礞石滚痰丸?
  小云则问:“师兄,她又没咳嗽吐痰,怎么是痰饮病呢?”
  圆正师兄答道:“痰饮病分为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有形之痰,是指咳吐出来可以看见的痰饮,若痰饮留结在脏腑、经络、四肢、九窍,形成瘰疬、痰核,这些一般肉眼观察不到未被身体排除体外的痰饮,我们称之为无形之痰。”
  2、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无迹可寻?”小云如坠云雾。
  圆正师兄又说:“《医方考》提到,痰证显于外,夫人所易知也,痰涎隐于内,而怪症百出,夫人所难知也。
  虽曰难知,亦非无迹可寻。苔腻脉滑,此痰之踪迹也。妇人眩晕欲呕,乃知痰饮停聚胸中。腰不痛,耳不鸣,知其肝肾不虚;头不痛,心不烦,知其阳火不亢。非虚非实,乃痰饮作崇故。
  《普济方》亦云,头眩欲吐,心中瘟瘟,胸中不利,但觉旋转,由此痰饮。”
  所以,病人必为痰饮所困也。”
  “那这些痰饮又是怎么来的呢?”小云也道出了振国心中的疑问,少年总是好奇,欲将疑团问到底。圆正师兄说:“痰饮无非水谷所化。脾胃中虚,不能消化水谷,故精微乃变生为痰饮。故《黄帝内经》称脾胃为生痰之源。
  痰饮者,水邪也,脾胃者,土也,土不制水,脾虚饮食不化,故痰饮泛滥,流动不测。
  痰饮,为害也,上可至巅顶,下可达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譬如云雾之在天壤,在海角,在山岳,在湖泽,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不定。
  痰饮,初则无形无迹,继而成形作崇。夫痰,遇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证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小云问:“师兄,那痰饮病又要用什么处方呢?”
  圆正师兄说:“没有固定的汤方可用,《伤寒论》说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
  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治痰饮病处方共有二十余首,但从本治疗的汤方只有三首。
  第一首是治痰饮停上焦肺的小青龙汤;
  第二首是治痰饮停中焦脾胃的苓桂术甘汤;
  第三首是治痰饮停下焦的肾气丸。
  不管是何方治疗痰饮,多符合《伤寒论》的这样一条宗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这病人是脾阳不足,饮停心下,上逆犯首,故头为之眩晕。故用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合白术益中健脾,温化水湿,以绝痰饮之来源。用桂枝伐水下行,以防水邪上泛,甘草补益心脾,调和诸药。虽曰四味,却湿而不热,利而不伤,乃治痰饮之平和良剂也!”
 3、教学相长
  
  圆正师兄把医理,治法、汤方、药物,分析得丝丝入扣,虽说痰饮病变化百端,难以下手,可在圆正师兄精确辨证下,往往只需数味药,便可治疗。兵贵精而不贵多,用药如用兵,故药亦如此,中病而已。
  振国一连在旁看了十多个病人,圆正师兄每个处方都详加分析解说。有的寥寥数语,切中要害;有的不厌其烦,反复教导;有的长篇大论,纵横捭阖。
  小云则边听边记录,笔圆字正,有疑必问。一个愿学,一个愿教,教学相长,双方得利。师带徒,兄带弟,长带幼,这就是传统中医传承的魅力所在。
  而振国则在旁观察,也大开眼界。
  直到病人渐多,振国便去药柜帮小林分药。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振国边回杂工房,边思想上午的见闻。没有人教振国如何学医,但振国却自觉摸索,看过的东西就要反复记忆思考,这样一来,振国就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一路上,他都在想。
  气虚的老人,吐痰涎,用六君子汤加益智仁。
  益智仁有两种用法,一是治疗小便多,一是治疗涎唾多。人年老气虚,就会有这两种病症。
  老妇人是肝咳,五脏六腑都会引起咳嗽。咳嗽不单指肺的问题,如果眼界仅仅局限于肺部,那么很多咳嗽都治不好。
  五脏六腑是上下内外表里相关连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化肝煎没有咳嗽药,却能治好咳嗽。
  肥胖的中年男子,好酒,大口吐浓痰,脾气之暴躁,那是大便不通,痰停胸肺。
  最顽固的痰叫顽痰,用礞石滚痰丸。
  身体强壮的人,才可以服用礞石滚痰丸。
  怪病多由痰作崇。
  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痰可以变生各种各样奇怪杂病。
  治痰要顺气,气顺痰可消。
  治病必求于本。这是医门大宗旨。
  服用礞石滚痰丸,药力发挥之前,不可随便走动。
  医道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痰又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一个人即便不吐痰,也有可能患痰病。
  头晕目眩,胸闷欲吐,水气上泛,用苓桂术甘汤。
  ……
  ……
  
  4、罚抄一个月
  
  如果谁发现曾振国,这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医方堂站着观看一个上午,就把上午所见所闻,有条不紊地一一回忆出来,谁都会大吃一惊。
  惊叹这少年的记忆,或许惊叹这少年的资质,或许惊叹这少年的用心,更或许惊叹这少年的懂事与成熟。
  其实,也不用惊叹。少年就像一张白纸,任凭彩绘,少年就像一块璞玉,任凭雕琢,人之年少,可塑性极强。功夫就要在少年时打下。
  少年的心,纯洁清净,只要少年时,真心想学好医道,没有学不会的,因为他不会有太多的杂念与阻力。尤其是当少年对医道充满浓厚的兴趣时,在这兴趣与好奇的引导下,他的全身上下,所有精神,没有一处不放在这医道上,这样学业有所成就便是迟早的事了。
  回到杂工房,那种熟悉的烟火味扑鼻而来,而天宝就在那里等待午饭了。振国摸了摸肚子,咕噜咕噜地响,他才发觉,自己早已饿了。
  由于一路上,都在回忆揣摩早上见闻,根本就没有感到饥饿。一想到要吃饭了,才觉得自己真是饿得有些没力气。
  看到振国时,天宝喜上眉梢,说:“呆子,等你这么久,现在才回来啊!你在医方堂可学到什么东西了吗?”
  振国经天宝这么一问,也不知怎么回答。千头万绪,从何说起,一个上午,那么多病人,怎么说呢?
  还是天宝最快,说:“就知道你木呆,你现在还没什么基础,那些古怪的阴阳五行,汤方医理,不是三两年就能理解得透的。”
  振国点了点头说:“是啊!早上就一个痰饮病,圆正师兄就用各种不同的药方治疗,师兄说这是同病异治,同样一种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我记下很多病名、方药,可都还不知到这病是怎么来的,药又是怎么治的。”
  天宝又笑道:“你这小子,才来几天,就要弄懂这个道理,那些坐堂医生,可一辈子都在弄这个道理啊!”
  振国问:“天宝,那你早上又去哪里了?”
  天宝摆出一副无奈的表情说:“别提了,被罚了,罚抄一个月《三字经》。必须用正楷抄够一百遍,一遍不能少,一字不能错,错了就要重抄过。”
    5、能者居之
  
  振国一头雾水,问:“天宝,这是怎么回事啊?”
  天宝说:“我早上去文书院二楼看书,听说三楼群英汇集,贤士众多,于是想上去看个究竟。没想到,被那糟老头子拦住了。”
  振国问:“谁是糟老头子啊?”
  天宝苦笑说:“就那二楼的楼主,管理二楼的修学。我怎么那么倒霉,平时那糟老头子很少来二楼,今天碰巧让我撞上了。”
  “那怎么又会被罚呢?”振国问道。
  天宝说:“我刚要上三楼,那老头子就叫住我,说我新来的,还不够资格上三楼。我说,能者居之,怎么能以先来后到,年长年幼而论水平高下呢?你猜那老头子怎么说?”
  振国摇摇头,当然无从得知。
  天宝说:“那老头子也挺小觑人的,他说,我连十岁小沙弥的水准都不到。我不服气,就想印证一番,没料到,这正中那老头子的计谋。
  那老头子随便叫一个修学的小沙弥过来,比我小了足足五岁,说要与我比抄写《三字经》,若我赢得了,就给我上三楼观看,如果我输了,就要帮忙抄写一个月的《三字经》,每天至少用工整的正楷抄三至四遍。
  那《三字经》我早就烂熟于胸,至于我抄写的速度,自信同龄人之中,很少能比得上我的。一个小沙弥,才十岁,我怎么会放在眼里呢?”
  “后来怎么样呢?”振国问。
  天宝又说:“你别心急吗?听我慢慢说,我就吃了这心急的亏。
  那老头字定了一个规矩,谁快速工整抄完《三字经》,谁就是胜者,但不能抄错一个字,若抄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抄过。
  于是,我与那小沙弥开始比抄。刚开始,当然我抄得较快,那小沙弥抄经的速度平常的要死,怎么能与我比呢?我都抄到七八成了,他才抄到一半左右。我想,当抄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我居然把那个贫字写成贪字了,这回可不妙,修改又不是,犯了规矩,重抄肯定有不行,人家都抄过半了,怎么比得上呢?那样子,只有眼睁睁地服输,等那小沙弥慢慢悠悠地把《三字经》抄完,果然一字不差。我却错了一字,懊悔莫及啊!”
  6、事勿忙,忙多错
  
  振国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安慰说:“天宝,小沙弥们经常抄写,他们当然比较熟悉了。”
  天宝不服地说:“还熟悉,哪有我熟悉?如果不是我抄错一个字,他那比得我快。这还不够,更气是那老头子竟然消遣我,说我回去好好再读《弟子规》,说我连‘事勿忙,忙多错’的道理都不懂。我虽有点心急,可也不用这么讽刺,唉!输了就输了,随他怎么说。
  可后来,那老子还笑着对我说,要一个月后再比过。不过是不能对这《三字经》抄,而是默写着比试,还是跟这个小沙弥。如果我输了的话,还要再抄一个月的《三字经》。
  我怎么还会输呢?未免太不将我放在眼里了,想来就气。这次完全是不留神,才输在一字,哪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栽两次跟斗呢?”
  “事勿忙,忙多错。这也是《弟子规》的吗?”振国问。
  天宝说:“是啊!你还没学到。《小儿语》也提到类似的道理,‘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皆为慌张’。就是因为匆忙慌张,所以才老是出差错,这道理我老早懂了,没想到还是修炼不到家,被那老头子点了死穴,还输给那小和尚了。这寺里的和尚,不论大小老少,还真不好惹,好像都挺厉害的,不过,一个月后,我要叫他们输个心服口服。
  想到一个月后再比试,小沙弥甘愿认输,老头子也无话可说的样子,天宝不禁笑了笑。
  振国就鼓励道:“天宝,那这一个月一定要把《三字经》练好啊!
  “你放心吧!一天三四遍,一个月写上一百遍,而且还是只字不错的正楷呢?我看想不练好都难哦!”天宝自信地说。
  午饭,为了提高饮食吸收的能量,天宝与振国都采取了五观想,怀着感恩的心,细嚼慢咽,小心翼翼,把饮食当成一种神圣的体验。
  结果,一顿饭花了比寻常一倍的时间才吃完,天宝很不习惯,但大力师兄就在旁边,他也不好意思把早上那番教诲当作耳边风。
 7、指甲被磨平了
  
  振国倒无所谓,因为吃饭时,他心也并不完全在饭上,他还在想早上在医方堂的所见所闻,因为饭食中,有“食不言”的规矩,所以安静的进餐坏境,更适合曾振国回忆思考。
  想完医学见闻,他又想《弟子规》,昨晚天宝教的“入则孝”十四条,振国已烂熟于胸,为什么这么快呢?
  因为今天,谁也没有发现,振国右手指的指甲被磨平了,相比其它四只手指指甲,非常明显。短了少许。只有振国心里明白。
  昨晚睡下后,他用食指的指甲在床板上写字,边默背,边刻写,直到每个字熟于心,应于手时,他才含笑而睡。而那已经过了子时,其它人早就熟睡,而小振国却把手指甲都写平了,可见他用心之深。那种用功程度,已经完全不像停于口头的记诵,或流于笔下的抄写,而是咬牙切齿地铭记在心,加上刻骨习练于手。这不是一般的读书念书了,而是在吃书吞书,也不是一般的写字识字了,而是在刻字凿字。
  曾振国已暗下决心读好书,学好医。所以私下里,他给自己定下了条原则,这个字不识透,决不识下一个字,这句话没背会,决不背下一句话,今天的功课没有记牢读熟,决不睡觉。
  吃完饭后,当曾振国把《弟子规》“入则孝”十四条背出来时,天宝既惊又喜,道:“好啊!说你呆,读起书来可一点不含糊,有这么聪明,不出一个月,准能把《弟子规》学个滚瓜烂熟。看来以后不能叫你呆瓜了,嘻嘻!”
  只有振国自己心里明白,哪里有什么聪明,不过把别人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在功课上了,才有点成绩。所以振国望着自己磨平的指甲,只有苦笑了之。
  在杂工房里,天宝振国还不能帮忙煮饭,炒菜,所以只能在众人吃晚饭后,帮忙煮饭,炒菜,所以只能在众人吃完饭后,帮忙洗碗洗锅,还有擦桌子,摆凳头,以及冲刷地板,等这些一一做完后,文书院蔡礼需先生讲《弟子规》的时间也差不多到了,接着,振国又马不停蹄地跑到文书院听讲。
  今天,蔡礼需先生讲“饮食与饮酒”的条文。曰: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昨天讲完惜时与穿衣的细节后,今天开始讲饮食习惯。饮食习惯会影响人的性格命运,甚至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
  蔡先生说,饮食吃喝,不能挑三拣四,吃到刚好即可,千万不要过饱。《论语》中君子的正确饮食观是“食无求饱”。
  为什么不能吃太饱?吃太饱了,只长肉,不长脑。还有,病从口入,饱食伤胃,胃不和则卧不安,吃太饱后,人容易烦躁,闹情绪,容易生病。
  
  8、饮食不节对身体的弊害
  
  蔡先生又提问道:“医方堂有没有弟子来听课啊?有的话,就从医学角度,请说一些饮食不节对身体的弊害。这可是你们的专长啊!”
  这时,小云在前排站了起来,振国才发现,原来上午跟振国师兄抄方学医的小云,也来听蔡先生讲《弟子规》。
  小云用稚嫩的声音,说道:“蔡先生,我是医方堂的小云。《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量的饮食,会导致肠胃消化不良,使气血流通失常,这样筋脉闭塞,会病发风湿,痔疮。
  师父常劝病人说,勿大食,大食百脉闭;勿大饮,大饮膀胱急;勿酒醉,酒醉伤神志;勿烫食,烫食伤生气;勿生吃,生吃败肠胃;勿宿食,宿食令病结;勿挑食,挑食营养缺;
  ……
  ……”
  小云一口去,滔滔不绝,把师父平时嘱咐病人要注意戒口的话,一字不差,全都念诵了出来,因为平时小云听多见多,所以,讲起来,俨然一个小医者。连蔡礼需先生也不断地点头微笑,赞许称佳。
  振国听到这写话,也感触很深。一个医生,不仅要知道用药治病,还要知道怎么防病,要会教人养生,更要能够察病之源,教导病人纠正错误的饮食习惯。
  其实自古中医学就分为两大板块,一是治病学,二是养生学。
  治病学是有病治病,而养生学则是未病先防。
  治病学集中体现在理法方药上,而养生学则更多是一个人平常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起心动念。
  所以养生学更多是医生开完药后,吩咐病人的医嘱。医嘱不是可有可无,甚至很多时候,对疾病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医生开出的医嘱。
  俗话说:“服药不忌口,熬烂药煲也枉然,”疾病不愈,多源于没有忌口。胡吃海吃,会令疾患缠绵难愈。所以医嘱忌口,是多么重要的养生原则。
9、饮酒会导致什么疾病
  蔡先生示意小云坐下,然后说:“孔夫子曰,少年气血未定,故不可饮酒,酒能乱性。《酒训》又曰,酒之为状,可惑性情。岂止于病,乃损其命。谚曰,其益如毫,其损如刀。
  酒能令人生病,甚至还能使人丧命。酒对人身体虽有好处,而对人的损害却更大。那饮酒会导致什么疾病呢?”
  这时,一个中年人站了起来,看来也像个学医之士,只见他开口便道:“蔡先生,我素好医道养生,读《本草纲目》,李时珍曾说,少饮则和并行气,壮神御风,消愁谴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之精,生痰动火。故知酒之伤人,先伤脾胃,生痰动火,再伤肝肾,消损精血。
  《千金要方》孙思邈曰,一日之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
  可见,嗜酒不仅伤身致病,而且还损寿折命。《弟子规》‘食勿过则,酒勿过量’实乃养生名言也。”
  文书院来听讲的学生也满腹经纶,气度不凡,出口成章。曾振国,听后,心潮澎湃,自己有幸在这里,竟然可以学到这么多东西。
  “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以前可从来没有听人说过,医生都说,一日三餐,早好中饱晚宜少,原来是这个道理。
  曾振国欣喜地记下这些朗朗上口的医家名言。原来《弟子规》中还可以挖掘出这么多道理出来,看来没字每句,都不可小觑,回去好要好好向天宝学。
  那中年男子,意犹未尽,才气横溢,喜欢引经据典,接着又说:“《类修要诀》中有戒饮食饮酒之良言,我今吟诵,供诸位同修鉴赏。
  作事莫待筋力衰,少年去了不复来。
  天生我才必有用,莫教虚负天生才。
  我负才兮因嗜酒,酒能伤胃休沾口。
  我今止酒神气清,寡欲由来寿能久。
  寒与暑,慎衣服。饥与饱,节口腹。
  衣服慎今虚亦安,口腹节今穷亦足。
  酒食少年戒之早,戒早免教脾胃伤。
  一身全是脾所主,脾若一伤无计处。
  
  10、《养生肤语》
  
  蔡先生听后,非常高兴,说:“这《类修要诀》正式饮食态度的最好诠释。一个人对饮食的态度可以反映他的品德与修养,也可以决定他的成就与业绩。在中国古代,有经验的长者往往可通过饮食细节来观察一个人。
  譬如,唐玄宗与太子一起吃饭。这太子便是后来的唐肃宗。那天御膳房准备肥美的羊肉和大饼。太子切完羊肉后,满手是油,就用桌上的饼把羊油擦掉。
  这时,唐玄宗在旁看见,就非常生气,心想,你居然拿饼擦手,正待发怒,却见太子把饼给吃下去了。
  唐玄宗转怒为喜,心想,这孩子,懂得节约,不挑食,于是认为,他是一个较好的皇位继承人。”
  饮食的习惯会与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相关。这又是曾振国未曾听闻的新观点。蔡先生说,少年时要培养良好的饮食礼仪,不过食,不挑食,这不仅是保养身体的前提,而且还是成就人格的需要。
  怎么一个普通的行为,在蔡先生将来,就有那么重要的意义呢?这些吃饭饮酒是再平常不过的细节,却有这么多道理在里面。曾振国欲罢不能,怎么听都觉得不够,听多久都不觉得时间长,因为蔡先生把《弟子规》讲得太引人入胜了。
  快下课了,蔡先生就作了这节课的总结,说:“明朝有个大儒,叫陈眉公。他编写了《小窗幽记》,非常出名。陈眉公认为,人身的气机升降聚散,与饮食喝酒大有关系,他把这种养生心得,编写成另一部书《养生肤语》。陈眉公这样说,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
  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
  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
  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
  修真士子,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也。
  《黄帝内经》也说,饮食有节。可见,节制饮食,克己复礼,便是《弟子规》教我们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的弟子规矩。这一章为什么叫做“谨”章?就是教我们年少必须对个人行为细节非常谨慎。老子《道德经》说,天下事必做于细。谨小慎微,便是将来你们做大事的资本。《弟子规》这两条文,是每个人终身可行之的。还有更多精妙的行为细节,留待下节课我们再讲,好了,下课!”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10-02 12:10:10 
回复 
  第十七章
  
  1、静坐最好的时间
  听完课后,大家都回去了。曾振国一个人留在偌大讲堂里,静静地抄写《弟子规》。平时他没怎么写过字,这写字执笔的姿势,还是天宝刚教他的。
  一般少年的模仿能力都很强,有这《弟子规》工整漂亮的正楷做蓝本,振国很快就写得有模有样。
  他也不知写了多久,只觉得越写越顺手,越顺手就越不想放手,可天都黑了下来,振国抬头一看,才恍然大悟,已到晚上了。于是赶忙回杂工房吃晚饭。
  晚饭后,洗完锅碗瓢盆,天宝与振国又被叫到厨房帮忙煮洗澡水。这样一天忙下来,谁都会劳累。
  终于,又到了盘腿打坐的时间了,这是一天中唯一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不是强烈的求知欲,即便是在盘腿打坐,都可以睡过去。
  天宝又把《弟子规》“出则悌”十一条,一字一句教振国。天宝虽然有些贪玩,可教起书来,一点也不含糊。两人盘腿相对而坐,天宝诵一句,振国跟一句。只要有一字口音不正,天宝都反复纠正,绝不轻易放过。天宝的理由是,刚开始学文识字,不可养成错误写法读法。一旦养成后,恐怕一辈子都难以改正。所以宁愿学得慢,学得苦,也不贪多求快。这样不到半个时辰,振国便把那十一句《弟子规》牢记在心中。
  两人腿脚的酸麻再次袭来,经过昨晚的教训,今晚天宝与振国就懂得深呼吸放松以及用手去按摩推揉。
  天宝更是机灵,一旦麻木酸痛,不能忍受,他就迅速将两腿上下交换,又可以顶一会儿。这样来回几次后,盘坐时竟然不会那么麻木难受,反倒渐渐有些自然了。
  清凉寺的修学安排,极符合自然。人晨起时,阳动,故众人都出坡干杂活,而夜晚时,阴静,就选择修炼打坐功夫,以助心宁静,益于安眠。
  当然选择静坐最好的时间,一般也有两个,一个是夜静时,一个便是黎明前。这是不妨碍日里修学劳动,又因为此二时,最少杂躁之音,初学之人心神不定,易为外界喧杂所扰。故而早晚人声寂静时,颇利于盘腿打坐。
  
  2、“大雄”
  振国倒没有天宝那么机灵,会采取换脚来缓解酸麻疲劳。振国任其麻木,也在强忍,听其极端酸胀,渐至失去感觉,还是那个姿势,一动不动。搞得天宝还以为振国修持甚高,双腿不酸,不用交换,不禁露出惊讶的神色。
  而其中苦楚,大概只有振国一个人得以体会。有几次,振国都想学天宝,交换一下双腿,但看到大力与小龙师兄二人,都是一副静坐不动的样子,于是他就把那种想法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是谓大雄。”
  原来大雄宝殿的“大雄”二字便是这么来的。盘坐是在修持忍功、行功,是在修持定境、不动心。这都是世间人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
  振国的不安难耐,天宝虽然察觉不出来,可透过他额上的汗珠,大力却是看在眼里的。
  《黄帝内经》曰,汗为心之液。额汗淋漓,心中必定焦急难忍。
  其实,这正是打坐最易犯的两种病之一,散乱。另一种便是昏沉。
  大力是过来人,初学的苦楚他也经历过。刚开始时,总有这样的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这是身静心不静的缘故。
  所以大力及时开导说:“念多心不定,念少心清净。打坐盘腿,不难降伏双腿,最难降伏的是心念。心念降伏,双腿自伏。云何降伏心念?心系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诸乱不作,其心易定。”
  何谓“令息微微然”?
  妄念纷飞,人呼吸必粗重沉闷。所以心思散乱时,常用数息法来对治。深长细远的呼吸,就是“令息微微然”。这种呼吸法,不单可强肺健体,并且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何谓“心系脐下”?把注意力集中于肚脐之处。人之生理,心念专注于什么地方,气血便会集中在什么地方。心系脐下,能让气血下降,令心清净。
 3、今日事,今日毕
  
  大力师兄这样解释,而振国也随着这个道理去修持,意守脐下(丹田),呼吸渐渐地细微深长,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了。一旦进入心息两忘时,反倒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之前酸痛时,度分秒如年月,而今舒畅时,便反是觉得一夜打坐的时间就像打一个盹儿那么快过去。这就是功夫得力不得力的区别。
  又到收功了,大力师兄教导说,打坐盘腿完后,将要起身之士,先想气从周身毛孔放出,须放数次。倘不做如是观想,下次打坐盘腿时,便会感到身心烦躁不安,这是收功动作,万不可忽略。
  大力把气放出后,再摇动周身,屈伸双臂,环转头颈,再用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发热,搓两眼,摩双耳,再放开双足,以手按摩足部,缓缓起立。
  大力师兄又说:“天宝,振国,你俩初学盘腿打坐,这好比啃硬馒头一样,是有些索然无味。”
  天宝插嘴道:“何止索然无味,简直酸麻难忍,胀痛到要死。”
  大力师兄说:“酸麻胀痛,是在修持进步,可别小看这酸麻胀痛,没有这酸麻胀痛,你还体会不到将来你进步有多大。对待这种情况,只有耐心坐,耐之又耐。
  师父常说,忍一时酸麻,容一时胀痛,过后便觉心胸开阔,眉目清扬。正如人含橄榄,当下不无酸涩,然户回来时,竟然满口清凉,无比舒畅。所以带你们功夫渐渐熟练后,自然会感到其乐无穷。”
  众人和衣而睡,一天的劳累,他们大多没有任何多余的精神来思想,一倒在床上,就与那床连在一起,入睡时间,可以用秒来计算。
  一会儿,天宝的呼噜声就传来。而曾振国还精神碌碌,不是他不想睡,他比任何人都困。
  今日事,今日毕,明朝更有明朝事。
  今晚刚学的《弟子规》“出则悌”十一句条文,要趁热打铁,加深记忆,好好理解。如同饭菜一样,不及时吃,放凉了,又要费工夫炒热,既浪费了燃料,又消耗了时间,还吃不到最新鲜的。
  振国听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但不知出自《道德经》。治理国家如同煮饭做菜,那治学读书,不也跟做饭煮菜一样吗?这顿做要这顿吃,哪有明天才来做今天的饭菜,更没有今天的功课,留到明天来学习的道理。
  
  4、四威仪
  想明白这个道理,振国很快又进入状态了。昨晚把食指指甲写平了,今晚又换了中指来写。今晚天宝教《弟子规》“出则悌”的十一句条文,振国边默诵,便书写,以指灌力,一笔一画,刻写在床板上。这样子,他身子虽然安静地躺在床上,看似也睡着了,可心却在默记,手却在默写。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了,振国才发觉,此时中指突出的指甲已磨平,现在是在磨中指指端的皮肤。此时,《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的二十五句条文居然朗朗于心中,十分明了,想到哪句,就能脱口而出,条文便立即清楚地呈现在脑海中,甚至每个字的笔画都是那么清晰可见。振国窃喜,终于放心而睡。
  晨曦初露,清脆的打板声又揭开了崭新的一天。清凉寺这隐藏于南方丛林的名胜古刹,建筑堂皇,坏境优美,戒律精严,故千百年来,在这里修持的人一直都非常多。
  众修持者,如同木头,璞玉,一旦进入清凉寺,便要经过千斧万凿,反复锤炼,才能成为巍巍不动的人天导师。
  清凉寺有什么有别于一般丛林寺院的修持规矩呢?《金刚金》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实,所有修学丛林都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下功夫,清凉寺不过以其独特的精严风气,而闻名于众丛林,成为南方修道场所的翘楚,盛产贤人才士的摇篮。
  按惯例,天宝与振国迅速起床,漱洗完毕后,又与大力师兄去龙泉担水。
  担水是小事,却是毅力、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杂工房的杂活看似琐碎,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修道者看来,却是不然。
  你今日肩上担的是两桶水,但他肩上担起的可能就是上天赋予你的使命,这样,没有巨大的体魄与毅力,怎么能担得好未来呢?
5、早课
  
  而清凉寺的僧人们,则统一集中到“大雄宝殿”进行着千百年不变的早课诵经法事。
  梵音阵阵,佛号声声,先是《楞严咒》,依《朝暮课诵》顺序,就是《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心经》末了,就唱颂整个般若部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
  接着便是回向偈,功德回向十法界一切众生,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这样下来,诵经念佛的早课便要用将近一个时辰。
  清凉寺的诵经法事与一般寺院有何不同呢?原来他们不是念诵,而是背诵,他们手中没有书,书在心中。
  从初机的《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每部经都要能背熟,否则便没有资格上殿诵经做正规法事。
  定下这门规矩的,便是清凉寺的道海祖师,他认为,世间学者,尚且熟背四书五经,出世间的僧人,更应该将佛门重要经典烂熟于胸。父母师长,不可能时时在身边耳提面命,良友善知识更不可能常常在周围鼓励监督,只有将经典背熟,那就等于善知识,大德导师,时临面前,常住心中,不须踏破铁鞋,千里寻找。总之,心中若无经教,修学便无依靠。所以熟背乃入门第一功课。
  可僧人们,每天朝暮上殿,白天又要出坡习劳,哪有时间下苦功夫背诵经典呢?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可能一辈子都要捧着课本,照着念诵,那么清凉寺上殿做法事的气氛,就不可能那么庄严动人了。
  天宝,振国也曾怀疑,这些僧人,又不是天生就会背诵经典,他们到底什么时候下功夫呢?振国自觉会利于吃饭、睡觉的时间来背诵《弟子规》,而僧人们为了背经,不仅利用饭前睡后的时间,而且连白天出坡的时间也不放过。
  振国就从这些僧人身上学到背诵的窍门,为以后学习汤头药性,打下了基础。
  原来,这些窍门便是,僧人们出坡,就是出到野外、山间、田地去干农活,他们早把经文抄好了几行,往袋子里一放,边干活边记诵,背到记不得的地方,便拿出纸片看看,看好了又放回袋子里。这就是工作不忘背经,背经仍然工作,生活与修学融为一体,不分你我,丛林称这修学为“念兹在兹”,儒家《论语》称这修学为:“造次、颠沛也不离。”
  
  6、道安大师
  
  这种方法,其实净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的师父——道安大师,就曾经用过。
  道安小时,因形貌黑丑,不为师长所重视。数年服劳役耕田地,却毫无怨尤。后来道安便向师父请了一本经书,道安便利用出坡耕田之时来看。
  早上请来的经书,道安晚上就送回师父。师父问他何故,道安说,已读熟!师父便叫他背诵,竟然一字不差。师乃惊讶!
  第二日,道安又求经,师父将万余言的佛经给他,道安便在耕稼的田间休息时,认真读诵,细心揣摩,然后一边耕田一边记诵。到晚上,道安又把经书送还给师父。
  师父令他背诵,竟又是不差一字,师更是惊讶!
  后来,道安二十四岁时,便遇名僧佛图澄,并随从受业。道安聪敏勤苦,只一两年间,便对佛教的经纶有读到精神的见地,在佛图澄门下,登堂入室,独得玄旨,并为其师所赞赏,常代师说法,答疑解惑,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佛学三字经》称为“尊师者,如道安,服苦役,心自甘”。出坡耕地的劳役,却能从中找到读书诵经,揣摩道义的的喜悦,这是难能可贵的修学精神,后来道安弘法演经,大开法脉。
  《高僧传》卷八评论曰:“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佛图澄。道安又授业弟子慧远,唯此三叶,代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实炳盛,使夫慧日作法,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实赖伊人。”
   7、佛门一粒粟,大如须弥山
  
  僧人们做完早课,就要随众过堂了。什么叫随众过堂呢?就是集体用饭。寺院学僧众多,如果没有严明的规矩,便容易混乱。
  而清凉寺的规矩次序,却使数百人的斋堂鸦雀无声,人心安宁。这正是吃饭的威仪所在。清凉寺吃饭都不懈怠、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遍,即三次通知。
  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
  第二通,是众人穿袍搭衣,按部就班,进入斋堂,次席就坐。
  第三通,静候大和尚。
  然后,统一分配饭菜,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人我相,无大小尊卑,一切平等供养。众僧人无拣择,无过食,对任何饭食,都如尝甘露,充满法喜感恩。
  在斋堂两侧,挂着一副对联:
  五观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这是警众进食期间,当生惭愧心、精进心,用功办道,那便是世人供养的黄金也消受得了。若贪嗔痴三毒心未了,便是世人供养的一滴水,你也没资格消受。
  而斋堂的墙壁上还挂着一首偈:
  佛门一粒粟,大如须弥山。
  今生不了道,皮毛戴角还。
  这是让修行者生畏惧心的偈子。吃了佛家一粒饭,那可不能白吃,必须真修实行,悟出道来。否则来生变牛变马,要披毛戴角来回报。这种警告,多么可怕。学者连吃饭都不可放松警惕。
  孔子也曾提出“君子三畏”来勉励学者精进。有畏惧心,才会断恶修善,真心修学。所以,僧众在斋堂里进食,都会自主升起感恩心,与畏惧心。
  
  8、“食不言,寝不语”
  
  “食不言,寝不语”,这是儒家提倡的。可如果三五个人吃饭,做到这点,并不难。但三五百人在一起吃饭呢?
  清凉寺就是数百人齐聚斋堂,集体过堂。那种场景,谁看了都会毕生难忘。不是因为这种阵势庞大,人气鼎盛,而是全场鸦雀无声,仿佛金针落地,也若惊雷。多么可怕可敬的安宁。
  僧众们嚼饭不出声,碗筷也不想碰出声来,没有大搏食的情景,也看不见张大口狼吞虎咽,更不可能见到有粒饭片汤遗落桌上。
  僧众们都用吉祥尊贵相捧碗持筷。捧碗时,左手持碗,四指托碗底,大拇指压碗边,这叫“龙含珠”左手是龙头,碗是珠。右手拿筷子夹菜动作,叫“凤点头”。
  他们吃饭时,先吃三口淡饭,同时心中默诵,发三个愿:
  第一口饭,愿断一切恶;
  第二口饭,愿修一切善;
  第三口饭,愿度一切众生。
  第四口饭,才开始吃菜。
  据说,这种寺院规仪令儒学大家也惊叹不已!宋朝时,儒家有“程门立雪”的美谈。大儒程明道,一向反对佛教,可有一次,他到寺院里一看,那些僧人吃饭,顿时惊叹,感慨万分。一个个僧人,威仪济济,行止庄严,整个几百人的斋堂,肃静整齐,鸦雀无声,他不由感叹道:“三代礼仪,尽在此矣!”
  儒家《礼记》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而到了宋朝,却渐渐衰落。儒家学子,大多感叹礼仪失传。可在佛门之中,那威仪气派,却让人觉得礼仪正在这里光显传承着。
9、广东凉茶
  
  不知不觉,十来天就过去了,天宝在文书院抄《三字经》虽然时有怨言,却不敢放松修炼笔头功夫,免得再比试,又落得下风,羞煞旁人。振国,在医方堂帮忙配药,闲暇时便旁观师兄们断病说理,处方用药。他在分药时,悄悄熟记每种药名、药性,不懂就问小林,小林念一味药功效,他就暗记一味,所以在医方堂里,振国寡言少语,最忙的就算是眼睛与脑子,还有配药分药的那双巧手。
  十来天,一部《弟子规》,九十句条文,每句条文十二字,一共一千零八十个字。振国能记在心里,也能随手写出。所以开始进入《百家姓》与《千字文》的学习了。
  蔡先生的一席话更加深了振国背书的心念。蔡先生说:“人生在世,若论读书,二十岁前的少年功夫非常重要。那时的心纯洁无杂念,若用心记诵经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果到中老年,再想多背经典,往往花上十倍的功夫,都难有一分成效,而且记下的东西,很快就会忘掉。”
  这是许多学子过来人的深切体会,可不是一般激勉少年读书的警言。
  今天恰逢十五,上山来祈福供香的信众自然比寻常日子要多。伏天酷暑难耐,医方堂总是别出心裁,方便利济群生,但见那堂前的大门外,摆着各类凉茶,有甘草汤、菊桑饮、五花茶……
  这凉茶可是广东“四件宝”之一。广东的凉茶历史悠久,品种众多,广东人饮凉茶的情结也由来已久,甚至还形成这样一句口头禅——大病找医生,小病喝凉茶。
  这与广东气候地理特点是分不开的,岭南地区,自古多瘴气雨湿,冬暖夏热,人体容易停聚湿热,或上火,所以先民们为了清热祛湿,消暑降火,于是用当地草药配成各式各样的凉茶。每到伏暑酷热的盛夏,凉茶便成为岭南人民不可或缺的饮品。即便是目不识丁的老妪,或三五岁的孩童,也知道喝凉茶。
  清凉寺医方堂前,早已备制了许多大茶壶,这茶壶非比寻常,大得夸张,茶壶靠墙“一”字排开,如同严阵以待的兵士,随时听候将帅的命令。而每个大茶壶的身上,有贴有标签,形形色色,名称不一,可见是针对不能疾患而熬煮的凉茶。
  这些凉茶由杂工房一大早按医方堂的要求熬制好的,热气腾腾。如今摆放在这里,供香客病人免费饮用解渴,消除身心疲劳。
  那些饮用的人们,啧啧称奇,甚至初一十五,山下的村民,有些特别为饮用凉茶而上来朝山的,他们有些较富裕的,便顺手捐上功德钱。
  医方堂自然不论有钱无钱,都是照施不误,风雨无阻。因为开药铺的人,大都笃信行医便是行善,行善即是积德。而医方堂更是寺院所建,长期为佛法熏陶,这样佛法加上医道,度众加上治病,使得医方堂在莲花山脚下方圆百里,闻名遐迩。
  10、“字不敬,心先病”
  身体有病,药物能医,心灵有苦,佛法能解。所以,山下村镇村民,如若搞不定的身心疾苦,他们渐渐衍化成一句口头禅:“上清凉寺去。”这当然是清凉寺这风水灵地,又有禅师医僧坐镇道场的缘故了。
  中午,吃完斋饭,天宝又匆匆忙忙去文书院了,原来早上不小心,抄错了几个字,不得不揉团丢掉,重新抄过。结果一个早上,不仅一遍合格的《三字经》也没有抄写完成,反倒挨了老头子的一顿臭骂。
  老头子吹胡子,瞪眼厉声骂道:“小子何德何能?竟敢随便浪费十方信众供养的墨纸。抄错一次,错有可原,抄错两次、三次,那便是无心无耻之徒。无心无耻之徒,我文书院要之何用!”
  天宝汗颜,背汗淋漓,大气不敢出。这平时随和嬉笑的老头子,没想到,严厉起来,却若雷霆震惊,分毫不让。
  当然,老头子不单针对天宝,他说:“三教之中,九流之内,识字而不敬字,读书而又轻书,抄写而又怠懈,污蔑圣文,亵渎经典,种种罪过,折福损寿,悉皆不知果报地狱,尽若罔闻。天地鉴之而震惊,鬼神临之而愤怒。夫字纸,敬之重之,福禄随之,轻之慢之,祸患跟之。世人蒙昧情有可原,若读书人不知此理,读书何用?”
  诚然,自印刷术问世以来,世人爱纸敬字之心已大不如古时,此人心不古之谓也。古人多智慧,皆从爱敬中来。况纸墨乃圣贤之面目,天下之大宝。登科及第凭纸墨,官员宰相从纸墨。千里之遥,凭纸墨数言可相通,万世智慧,赖纸墨字迹以为据。故敬惜纸墨者,家必兴也。亵渎浪费者,家必败也。故一切纸墨,无论大小,悉皆敬惜勿亵。
  今之人,写错字,便随意撕毁纸张,全无畏惧爱敬之心,孰不知,“字不敬,心先病”之理。故先是损毁纸墨,若不明鉴,忏心悔过,久之便损毁人格、智慧。
  所以,文书院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幅字:
  “夫文字墨纸,圣贤道脉,承传文明。敬之者生福,毁之者有过。”
  经过这番训导,而别的师兄师弟又很少抄错字而撕毁纸张,这样天宝无话可说,平常多言善辩的他,也只有循规蹈矩。这不,吃完午饭,就匆忙赶去文书院,发心今后再也不抄错。
  之前为何会抄错,天宝心知肚明,一则是年少心气浮,虽手抄经文,心却在别处。二则是抄经求快,全然不明“慢工出细活”之理。
  文字根基不牢固,一快就容易出错,这样越错就越心烦,越心烦就越错。搞得一个早上,写字不成,还挨骂。这正是自找的,还是自己的心修炼不够火候。想明白这点,天宝便不敢懊悔,还感谢老头子骂得对。否则,抄一个月《三字经》又如何,到头又输给小沙弥。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10-07 20:29:49 
回复 
  第十八章
  
  1、一夜白头
  
  午饭时,杂工房的厨子便催曾振国下午要再去挑水。因为今天是十五,熬凉茶用了大量的水,恐怕水缸的水,不够今天晚上用。
  天宝又去了文书院抄经,大力师兄外出下山,办些杂务,振国只好自己一个人,挑着木桶,前往龙泉。
  一路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可如果能走在树荫底下,那也是挺凉快的。振国还是老习惯,边挑水,边念诵刚学的《千字文》。
  《千字文》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千个不同汉字,勾画出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蒙学的最高水平。
  汉字发展至今天,虽有二万余方块字,可日常用到的文字仅有一千字左右。如果能够真正驾奴这一千个汉字,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天宝建议振国,先学《千字文》,一可识字,二可学些历史文化,三还可以习练书法。这也是《千字文》的最大特点之一,历代书法家都竞相书写《千字文》,如智永、怀素、欧阳询、赵孟頫、文征明等,都有流传至今的贴本。所以说《千字文》更是极佳的练字摹本。
  《千字文》的由来,《太平广记》中有记载。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所书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把这一千张没有秩序的字片交给周兴嗣,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周兴嗣是顶级的大文豪,他绞尽脑汁,只用了一夜时间,就编綴好了,而且还有美妙的文理音韵,可当他交文的时候,已经鬓发皆白了。
  古代一夜白头,而留名历史的,有两个。另一个就是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昭关,一夜之间,满头青丝竟愁成白发。
  据说,当时周兴嗣因事下狱,梁武帝为教育子侄,命他一夜完成编韵,便予释放。不料到,这看似戏言,周兴嗣狱中“置死地而后生”,居然作出“千古绝妙文章”,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2、怪人
  
  不知不觉,曾振国快到龙泉了。临近龙泉,永远都是那么凉爽,丝丝清风扑面拂来,身上的烦恼,顿时去得无影无踪。山川的灵秀之气,显然有消除疲劳,恢复精神的效用。故而,修学之士,素来便喜好亲近名山秀迹,以陶冶性情,体悟自然,增进道业。
  中午,阳光透过古木老松,照射在龙泉流水上,远远可见,隐隐有云雾冉冉升起。碰上平时,则较少看到这种美景的人,还会大加赞叹,是不是不小心误入仙家圣地?
  “……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
  幼稚清脆的童音,朗朗上口,与山间的蝉鸣,林中的鸟语,交杂成一片,却一点也不含糊。
  振国走进龙泉时,就看到一个人的身影。那人极其怪异,先是对着龙泉,顶礼膜拜,如是三次。然后乃掬水而饮,反复品尝咀嚼。
  平常人们,饮水解渴,都是入口便吞下去,而这怪人,把水含在嘴里,迟迟没有吞下,也不见得吐出来,像是在品尝世间美味一样,含尝在口,神色奇妙,就是不忍吞下。
  振国在旁,先是一愣,这一切他都瞧在眼里,也不打搅。他以前听说书人讲过,奇人异士,大多有奇诞的行为举止。
  而这怪人,六旬上下,犹如壮年,披肩散发,相貌清奇,双目如电,炯炯有神。如果不是那身不相称的衣服,破破烂烂,已经很难分得出是僧衣还是道袍了。常人一瞧,还会以为这人定是修仙练道之士。
     3、尝水
  “山有玉则草木润泽,禽鸟安栖,泉有龙则水流不竭,甘香味美。龙泉!龙泉!方圆百里,龙泉第一,果然名不虚传!哈!哈!”怪人脸上始终挂着嘿嘿的微笑,而且手舞足蹈,看样子完全一副为老不尊的样子。
  这时,那怪人回头一看,一双奇亮的眼睛正上下打量着小振国。振国被看着浑身发毛,但一想,对泉水如此恭敬之人,料想也不是什么恶人,虽说行为有些怪异,但振国脸上并没有露出一丝害怕的神情,而且还迈步走近龙泉,准备打水。
  那怪人看着振国,却突然露出一声叹息,似乎隐隐之中,发觉到什么异样似的。
  振国打完水,听到怪人的叹息,于是就问道:“老爷爷,你在这里做什么呢?”好奇的振国,安静地等着怪人的回答。
  怪人听到这么亲切的问候,也没有隐瞒什么,便直说:“我在尝水啊!”
  “水有什么好尝的?”
  “你这小和尚,在庙里不把头剃光,管这么多干嘛!”怪人故意生气道。
  “我又不是和尚。”
  “不是和尚,在庙里白吃白住?”怪人又道。
  “我是来寺院医方堂学医的。”
  “学医?既然是学医的,难道你师父没教你尝水吗?水为百药王,李时珍把医者对水性的体会,放在第一位,难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没听你师父说过吗?”
  怪人一连串的反问,让振国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怔了一会后,转念一想,大力师兄说过水很重要,但没有说过,水还可以当药使。这老爷爷或许对水有独到见解,于是说:“老爷爷,我才来寺院不久,现在只在杂工房里做些杂活,还没有正式在医方堂拜师学医,所以对尝水一无所知。”
  怪人点了点头,说:“清凉寺的莲花山,自古盛产好水,自然无须为水担忧。大概也因此丧失了尝水的本能吧!
  小伙子,今天你见到我老人家,就算是有缘。我便告诉你水的奥秘。”
  振国求知若渴,年少好奇心又强,一听有什么奥秘,当然乐愿闻之。
  
  4、水中学问
  
  怪人说:“首先这尝水,就是一门大学问。好水色香味俱全,清香甘甜,回味无穷。好水入口,柔软滑嫩,与舌头无丝毫抵触之感。越是纯净的水,越是能与舌头交触成一片。
  不好的水,微咸带涩,与舌头相抵触,硬梆梆直刺舌头。饮用后,没有回甘之感,反倒多增几分苦涩味道。这种水,身体是会排斥的,非但不能服用,更不能用来熬药。如果医患不懂,而贪方便,随意便用这种水来熬药,药效减弱,自不必说,病人又本是虚弱之体,弄不好还会由此中毒。”
  水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必须慎重择水,可要怎么择水尝水呢?振国今天才知道水居然有那么多道理在里面,没想到,不好的水,不仅不能熬药,还会令人中毒害病。不好的水,还会令人得结石,瘿瘤、肝肿、癌症,人们长期饮苦服毒,都不知水土之弊害。
  怪人呢又说:“水有千般万种,但天下之大,不外乎为天水与地水两类。天水有雨水、露水、雪水、冰水、雹水、霜水、潦水、明水等。地水有流水、井华水、石泉水、节气水、阿井水、橘井水、醴泉水、盐胆水、岩壁水、瀑布水等。”
  振国一听,大为惊叹,这水中学问还真不少。
  怪人继续说道:“天上四季,雨、露、霜、雪之水,天地氤氲,蕴含阴阳交感,周流循环之意,人体服之,有阴阳调和,天人感应之妙。
  然同样为雨水,却有立春雨水,梅雨水与液雨水之别。
  立春之雨,发育万物,夫妻不孕,于立春日,共饮立春雨水,能令有子。寻常之人饮之,亦可治中气不足。
  梅者,霉也。芒种至小暑,又名霉香。此梅雨之水,郁遏熏蒸,物受其气,则易发霉,人受其潮,亦令生病,此水切不可酿酒造醋,贻害世人。
  立冬至小雪为液季,此时雨水,名为液雨之水。此时之水,百虫饮之皆伏蛰。若以此时之水,制成消积驱虫之丸,能杀百虫,治积聚。
  露与霜,表面极为相似,但露能滋润万物,人食之延年益寿,古有山中仙真之士,吸风饮露,即指露水也。
  霜能杀万物,食物经霜打,人食之易中毒。唯独桑叶,经霜,名为霜桑叶,清肺降火之力独胜。
  同样是雪,有腊前雪、腊雪、春雪之不同。腊前雪,大益麦菜,又能杀虫。而春雪,则易腐,反伤麦菜,又助虫子生长。而腊雪,共同造化,以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不坏,用其浸五谷,则耐耐旱不生虫;洒其睡席间,虫蝇自去;淹藏果实,不受虫蠹,若逢热疫起,腊雪之水功最奇。
  冰雹,咸、冷、有毒。人食雹水,患疫疾大风殿邪之症……”
     5、地水
  
  怪人把水的功用异同论得鞭辟入里,至精至微。振国平时哪里听到过这样的道理,以前对水简陋肤浅的认识,如今被这席话彻底刷新。
  怪人意犹未尽,又说:“至于地水,仅流水,又包括急流水、逆流水、甘澜水。
  急流水善走肠道,可通便。
  逆流水,有叛逆之性,用于宣吐汤方之中。
  甘澜水,即用水置盆中,扬勺千遍,亦名劳水。古人言水性咸而体重,眼之极易直下中。若扬勺劳之,则甘而清,能益脾胃,安神定志。又言扬之千遍,取动极思静之义。
  张仲景《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与《黄帝内经》之半夏秫米汤,皆用甘澜水煎服。此皆取甘澜水有安神定志之妙。
  山东阿井水,制成阿胶,大补女人血。
  又有井华水,即清晨第一次从井中打上之水,此水名为井华。用此水煎药,专治急火攻心,痰涎壅盛之疾。
  清浆水,即米泔水放酸,但不可腐败。此水性凉善走,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伤寒论》中专治大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枳实栀子鼓汤便用此清浆水煎服。
  地浆水,黄土水澄清后得之。此水解毒,又能清暑。
  气化水,此水善妙。以水蒸成气,凝结为水露。因为气化水,乃是水化为气,气又化为水之义。
  水化为气,则津液上腾,可润上燥;气化为水,则膏泽下布,可滋下调。故此气化水,通上彻下,有循环之妙义,得升降之玄机,取之煎药,能通调三焦水道,滋润肺脾肾。凡燥火烦渴者,服之,有不可思议之功效。”
  地水又有如此多种,煎药各有功效,真是闻所未闻,今天收获,真是得未曾有。振国心中非常兴奋。一一强记在心。
  怪人看振国表情,呆若木鸡,便心知肚明。他看得出振国是在用心记忆。可振国却一味强记,过度了,已伤了身体,这点,怪人早就看出来了。
  6、《煎药用水歌》
  
  修学之人,如果过用心力,博闻强记,此大违读书循序渐进之道,后必有病灾。
  所以刚开始,怪人一见振国神情面貌就摇头叹息,他担心,恐怕这青山黄土中,又会平添一缕为书而死的幽魂。
  怪人见振国如此好学,便心生怜悯,于是说:“我授你一首《煎药用水歌》,你且听好:
  急流迅速堪通便,宣吐回澜水最宜。
  百沸气腾能取汗,甘澜劳水意同之。
  黄齑水吐痰和食,霍乱阴阳水可医。
  新汲无根皆取井,除烦去热补阴施。
  地浆解毒兼清暑,腊雪寒冰疗疾奇。
  更有轻灵气化水,奇功千古少人知。
  善调升降充津液,滋水清金更益脾。
  注:回澜水:即逆流水。阴阳水:天泉水和井水各半。
  振国为珍惜这难得的机缘,竭尽全力,居然把这《煎药用水歌》给强记下来了,若是平常人见了这小孩的记忆,便会以为厉害。
  可怪人看了,更是叹息。因为他发觉,此时的振国,神色有些阴暗,幼嫩的脸上隐隐透露出一股灰色的气息。
  是什么原因让这小孩如此拼命学习呢?怪人寻思,便试问道:“小子,你以前受过严重内伤是吗?”
  振国明亮的眼睛中,露出一丝讶色。自己受伤之事,除了家人与法元师父,还有猎户铁牛哥知道外,其他人无从得知啊!更何况,我与这怪爷爷从来没见过面,根本不相识,怎么才刚见面不久,他就说出我的过去。
  人受过跌打损伤后,眼睛会留下一些常人难以察觉到的痕迹。而医者诊断治疗,便凭借这些痕迹。这怪人精于望诊相面,再一结合振国的神情体态,心中自然便知道七八分,所以敢下此断言。
     7、重病
  
  怪人又道:“我不仅知道你过去受过严重内伤,而且我还知道未来一个月内,你还会得一场重病。”
  振国当然不相信自己会得病,从小到大,自己一直都很少得病,而且偶感风寒,也不过三两日便痊愈,哪里来什么重病呢?但人家老爷爷好心这么说,也可能有他的道理,且听听他怎么说。
  振国便问道:“老爷爷,我怎么会得病呢?我这身体不是好好的吗?如果真有病,有什么方法可以治愈的吗?”
  怪人抬头望着天际,又低头沉思起来,过了许久,他才说:“内伤筋骨,并未痊愈。伤筋断骨一百天。筋骨严重伤损,没有一百天的修复,是不可以轻易干重活和动心力的。你不仅干重体力活,而且还绞尽脑汁,穷思竭虑,这是不要命的读书。久之,必将内致急火攻心,外则复感伤寒,高热难退,咳痰吐血,久为虚劳,形神枯槁。”怪人说完,又流露出一丝轻轻的叹息。
  曾振国也皱了皱眉,难道真如怪老爷爷所说的那样吗?那我以后能不能学医啊?如果自己身子搞坏了,什么都做不成,那该怎么办呢?
  怪人呢也瞧见振国在担忧,不过,他却安慰道:“莲花山清凉寺,自古隐藏无数神奇,深山藏古寺,医堂卧蛟龙。山寺自然有无数隐藏的奇人异士。你虽有重病,也不至于非死不可。但你要明白,世间的医药,可以治疗你的疾病,却医不了你的性命。你拼命读书,此志可嘉,身子却需为此付出严重代价。小子,记住!你心太急,暗用心劲太厉害,读书不调心,纵读破天下书,终至魂丧神亡,有何裨益?”
  振国不解地问:“师长教诲,读书识字,不是要刻苦用功吗?”
  
  8、智者过之,愚者不及
  
  怪人哈哈大笑道:“此天下之大谬理也!呕心沥血叫做刻苦用功吗?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言,夜以继日,焚膏继晷,日记千言,可谓后学之典范。
  然而过用心力,不顾身体,竟致他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年五十七岁,便溘然长逝。
  此浑不知《中庸》之道,智者过之,愚者不及。哈!哈!好一个‘过之’,聪明的读书人,总是做过度了,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苟有恒,何必拿青春搏明天。最可悲,居陋巷的颜回,还说孔门大弟子,最刻苦读书,却最是早死。孔子悲声恸哭,智者过之啊!
  这孔老夫子,只知骂宰否,上课流口水,睡大觉,朽木不可雕,却不晓得骂颜回,竟致衣钵爱徒读死于书堆!《中庸》!《中庸》!不识《中庸》,过犹不及啊!读书太过,这是在找死啊!
  韩愈,字退之,却未晓道家退之之理。修学有进有退,有紧有松,文武之道,亦张弛而已。你若只知进,不知退,只知紧用功,不知宽放松,琴弦、箭弓,亦会折断,而况人命乎?”
  曾振国倒是第一次听这种怪论。从小到大,听到的,只有恨铁不成钢之言,只有师长训导徒弟,没有尽心读书的道理,哪有教人读书不可读过度的。家中弟子,如果读书读到废寝忘食,三年不窥园田,父母师长,不怒骂,反倒赞叹褒扬,以为祖宗积德,才有这良好苗子。
  可这怪人!怪论!读书过度,会读病了,还会读得提前衰老,甚至还会读得气脱身亡。这可该如何?难不成我放弃读书学医了吗?
  怪人看着振国,正左右两难,心思不定的样子,眼中露出微笑,说:“修学容易修心难,若不修心总枉然。修学有大把名师,可以教你,但修心却谁也帮不了你。我现在要离去了。”
     9、水道人
  
  振国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请问道:“老爷爷能告诉我怎么称呼吗?还有以后到哪里找老爷爷呢?”
  怪人嘿嘿一笑,或许将来还有缘分吧?于是说:“我叫什么名字,我自己也忘记了。世人见我爱水痴迷,尝遍天下八十一处名泉,喝过世间四十九处灵井,大凡有神异的名山泉井,我一一到过,壮游天下,品尽世间井泉,乃我一生嗜好,故赠我名号——水道人。小子,若欲觅吾踪,云山钟鼓峰。”
  说完,那怪人便扬长而去,头也不回,振国目送怪人离去,直到身影慢慢消失在山林之中。
  云山钟鼓峰,在哪里?水道人,这么奇怪的名字,天下痴迷嗜好,千奇百怪,可嗜好尝水之人,恐怕难找到几个。
  振国对刚才水道人那一番话,也不是十分在意。生老病死,这都是命,要来的终究要来,想到这里,心也坦然。
  振国想起奶奶常在门口,望着远方,叹道:“这都是命!”就这一句话,振国于愁苦难解之际,回想起来,总能找到心灵的安慰。
  该挑水还是要挑水,担起两木桶的水,振国顺着来时的山路,一步步走回去。虽然挑的是小桶,但挑满后,还是有些摇晃,毕竟少年力道,还是不够大。可少年的心,却是那么地坚强。
  来回几次,振国气喘渐急,直到将一大缸水倒满,振国才松了一口气。由于一天挑了两次水,振国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自己到杂工房前院的古树下,按大力师兄角的易筋经习练起来。很快,那份心浮气躁之感,就渐渐消失了。
  之后,振国又从怀中拿出一本《千字文》,这是他自己从文书院里抄写出来的,并用纸线亲手串联起来。振国很快进入状态,全神贯注地轻声诵读,并且右手执起一条树枝,在古树下的土地上,反复比划书写着。
  振国又在写天宝第一次教他识的字,天宝聪明,就变成一首顺口溜: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天宝说,这二十个字,基本包括了所有文字笔画结构,所以只要反复练这二十个字,就可以成为书法家。但天宝自己却没有坚持。振国一有闲余时间时,便挥笔或执树枝,习练这些简单的入门文字。权把练字当歇息。
  
  10、长流水
  
  今天不是十五吗?青风长老在医方堂为村民把脉用药。振国想到,这老长者,总是和蔼可亲,精神矍铄,可不能轻易错过这难得的观诊机会。
  振国很快又到医方堂去观诊。他没想到,中午听那水道人讲的一番水学问,下午就在医方堂里得到印证。
  一个老头子,气喘吁吁,一直咳个不停,但又咳不出什么痰。老头子说:“老先生,我前三天来这抓了七副药,可吃了四天,还是没什么好转,早晚仍然咳痰咳个不停。
  青风长老,摸了脉,看了舌,又对照一下前几天老人家抓的药,便说:“这清气化痰汤是我徒儿开的,没有错,老人家,你煎药是用什么水呢?”
  老人家想了一下,说:“从河里挑来的水,一年四季都吃那水。”
  青风长老微微一笑,说:“挑一次水喝多少天?”
  老人家心里也纳闷,怎么我来看病,你却问我这挑水吃饭的闲话,这关治病什么事呢?但有碍于医生的威严,不得不说:“少则喝三天,多则喝五天。”
  青风长老说:“治痰火内结,急气攻心,这清气化痰汤是良方,可煎药的水错了,良方却发挥不出应有的良效。你用的是河水边长流水,阳动易行,不善治痰。况且水缸之水一用就是三五天。夫饮用之水,须具色香与味。若离开河流泉井的水,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味变,三日以后服用,滋润宁神之功,大为减弱。”
  振国在旁一听,方才明白,这水还有保质期,难怪杂工房的用水,从来是今日挑来,今日煮开服用,都不会留到明日。
  如果有过夜的水,第二天必定要清缸倒出,用于洗漱冲刷。当天喝用的水,必须是今天清晨挑好的。这种看似严格的饮水习惯,背后竟然藏着这样深刻的医学道理。所以清凉寺修学者饮用的水,从来都是最新鲜的。
  夫水,饮之滋润宁神,不可离泉源井口一日。
  青风长老接着又说:“老先生,你这病别着急,回去把剩下三剂汤药煎完,病就会有好转。
  但你要记得两点,一是煎药时,药要先用井水泡上半个时辰,更要注意火候,只宜用文火慢熬,不可用武火急煎,这样方能把药性煎出来。
  第二,你回去后,别再用河流水了,要用井华水。”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10-12 11:19:27 
回复 
  第十九章
  
  1、井华水
  
  老人家疑惑地问道:“什么是井华水呢?”
  青风长老说:“井华水,乃井水之净化也。清晨第一次从井中打上来的水称为井华水。此水经一夜沉降澄净,清新之气上升于井表,重浊之性沉于井底,用井华水,上可清心肺痰火之壅盛,并能清热安神,专治气急攻心,痰火壅盛之症。”
  老人家听后,疑团尽释,乃乃拜谢而去。后来,曾振国又看见老人上山,不过不是来诉苦。而是来致谢。
  山里人就是这样,都非常虔诚。他们常进庙入寺来烧香祈愿,如果愿望得遂,他们便又会再来一次寺庙,感激谢恩,这叫还愿。
  很多病人,也是这样。在医方堂里受到恩泽后,饮水思源,便会在身康体健后,再来医方堂致谢。他们一般都会携上礼物与金钱,作为心意赠给医方堂。而医方堂通常都是婉谢不收,如果他们真的热心要致谢,医方堂便劝他们到功德箱做功德,这样便皆大欢喜。
  治好了病,又劝病人修心行善,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所以医方堂的功德箱,总是饱饱满满的。青风长老便用这些功德钱,到市镇上采办一些较名贵稀有的药材。这些药材在大北山、莲花山一带,连医方堂的采药童子都难采集到的。譬如藿香、冰片、牛黄、犀角等,因为这些药物,大多用于应急救命,起死回生。
  一个医者,面临危急重症或疑难杂症,如果身边没有良药,几遍空有良技,往往也无可奈何。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所以,对于医方堂而言,平时储备良药,以用于危急时之需,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后话了。老人上山,便在三天之后。服用了井华水煎的汤药后,果然痰消咳止,病即痊愈了,气也顺畅多了。
  老人不断称谢,到处扬说,称医方堂的先生,用水也可以治病。三天前煎药用的水与三天后煎药用的水,完全不同。三天前用水缸里的陈水,而且还是河边挑来的。三天后用的却是早晨第一桶井华水。曾振国从此便对煎药用水,有更深刻的任何和重视。
  
  2、花果山
  
  这时,天宝在外面招呼振国,振国寻思,天宝不是在文书院抄《三字经》吗?怎么会有空来医方堂。
  振国一走出去,天宝便拉他到一边,诡异神秘地笑着说:“木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寺院供佛的水果,你可知道从哪里来的吗?”
  振国摸了摸就说:“不是那些虔诚的居士信众带来的吗?”
  天宝摇头说:“我不是指山下人自带来的糖果,我是说寺院和尚们自己供奉的。”
  振国摇了摇头。
  “不知道吧!我告诉你吧,后山有一大片果林,人们称那里为花果山,山上有龙眼、荔枝、芒果、香蕉、枇杷、桑椹,听说一年四季,水果都不断,只要你能想得出来的,那里都有。和尚们每天供佛的花果,听说大多从那里来的。”天宝边说边咽口水,好像那些山果就已摆在眼前,任凭自己开怀大吃一顿。
  “你不是要抄《三字经》吗?而且那山果不都是和尚们种的吗?我们怎么可以去摘呢?”振国也想吃水果,毕竟有大半个月,没有尝过水果味了,以前在乡下,一年四季,别的东西倒不说,就这水果,他总能吃个饱。哪个季节在哪座山头,盛产哪种水果,振国可是如数家珍,一清二楚,他都可以带一群孩子前往采摘,满载而归,所以村里的孩童,都叫他“孩子王”。
  天宝非常得意地说:“今天的《三字经》早已抄完。你这呆子,不会转脑筋,那里有大把山花野果,可供我们随便采摘,难不成非要去摘那些和尚看中的吗?在这呆了半个月,早就憋坏了。即便到山里当作走走也好,碰上野果,我们就顺手牵羊,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振国听得也是,想到那些酸甜的果子,口水竟然不争气,制也制不住,都快流了出来,心早就飞到那花果丛林中去了。
   3、千壁崖
  
  天宝早就打探好路了,花果山,不过几里路,对于这段时间,经常锻炼的他俩,不过半个时辰左右,就可赶到。
  天宝拉着振国的手,一路上小跑奔走,两人如同脱离樊笼的鸟雀一样,兴致勃勃。一路上,清风拂面,高大的树木挡住了火辣的阳光,踏在厚厚的树叶上,沙沙的声音回荡在幽静的山间,不时有一些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惊飞,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地上的一些小动物也四下逃窜,天宝和振国边跑边嘻嘻哈哈地笑着,这是他们来到清凉寺最高兴惬意的一天。
  两人翻上一座高大的山峰,放眼望去,天广地大,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树林繁茂,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更显得绿意盎然,别有一番景致。
  接着两人又到了莲花山出名的“千壁崖”。千壁崖,有数千尺高的石壁,犹如岭南的擎天一柱,耸立于天地之间。崖顶是莲花山最险峻的地方之一。千壁崖陡峭的石壁上,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崖洞。
  据说,那些大小不一的崖洞里,有些长年都住着修苦行的头陀,或是练辟谷术的道人。而那些高不可攀的崖洞,便有翱翔于最高空智中的雄鹰,在那里结巢繁衍,上面还有蝙蝠洞,金丝燕筑成的窝。
  这千壁崖方位极好,是面朝正东,风水师称这里的地貌为“金凤朝阳”。即是说这千壁崖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头面正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金凤朝阳的山岳,是福地,因为每天早上都可以见到正东处第一缕阳光,对于修道养心的人而言,沐浴在朝霞金光之中,进行吐纳调息,即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更是有助于增进道行。
  千壁崖,这些崖洞离清凉寺不远,又独处高峰,人迹罕至,洞内冬暖夏凉,温度适宜,无怪乎成为修行者静修悟道的福地。
  天宝与振国经过千壁崖正面,上下观看,只见半崖正中有一行楷书大字,从上至下,镂刻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每个字都有一丈见方,深深地刻进千壁崖里去,所以,即便岁月沧桑,寒暑百年,也依然完好无缺,只是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意蕴。
  
  
  4、百草园
  
  见字就想认识,这是求知若渴的振国已形成的习惯。
  天宝随口便讲道:“这崖壁,屹立千仞之高,经千百万年依然不倒,是因为崖壁至刚至大的浩然正气,没有凡俗的私欲。原来,还有人对了下句话,叫什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是形容海的肚量与山的气节,其实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两人又向前走了一阵子,就听到潺潺的山溪流水声。动植物与人都会逐水草而生,这是振国采摘野果的经验。大凡近溪流的地方,山珍野果总是特别多。
  果然,两人过了一条小桥,就到了一个叫“百草园”的地方,那石碑上镌刻的是“清凉寺地界”。原来这百草园是寺院的寺产之一,是僧人种植奇花异草,栽培常见中药的地方。
  百草园可是一片花草世界,园内有僧人,在那茅蓬中结庐而居,一则修心炼性;二则管理草药。这百草园,连着几个山头,园中起码长满数百种草药,还有一些草药,是其它地方不能轻易找到的。这百草园也是医方堂后学增广见闻的大好天地,寻常书本上的草药性味,可以读记在心,可如果要实践,山上识别药物,学习如何采药,那可要先在这百草园修炼一段时日。不然,随便如山采药,恐怕连宝与草都难分得出来。
  百草园的正门,设在一峡谷出口,小溪环谷口而出。所谓的正门,其实是管理百草园的僧工药农,匠心独运,全都是用竹篱花草围合而成。
5、果树林
  
  那峡口的小山坡,更是引人注目,山坡上栽种满了金银花。那些金银花,居然还被修剪围成一个个字,隔山远望,非常分明:
  广集岭南,地道药材。
  遵古炮制,丸散膏丹。
  原来百草园不仅帮忙种植花草,药材,而且还有几间草房,是专门供医方堂炮制丸散膏丹之用。
  这些丸散膏丹,采取自家种植栽培的草药,一些留与清凉寺自己用,其余的便运到山下村镇,可换些柴米油盐,以备饥荒,瘟疫之年,施斋供粥,救民于水火之需。
  百草园,再过去就是花果山了。山谷中静静地流出一条小溪,带来阵阵凉意。两人从谷外走进谷内,都为眼前的奇景惊呆了。山谷里的花果山,与山谷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堪称别有洞天。
  谷中鸟语花香,那成片成片的果树林,树上挂着各类鲜果,真让人以为是误入仙境。硕大的芒果,高悬在树上的龙眼,还有林中深处,一排排香蕉树,单纯这观感,就让人垂涎欲滴。
  天宝与振国,一前一后,边咽口水,边往花果山深处去,因为那里不时传来吱吱的吵闹声,等两人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猴子在山谷中嬉戏摘香蕉。
  天宝马上对振国说:“你看,这些野猴子都可以在这里随便采吃野果,这么多野果,我们可是不吃白不吃,反正熟了掉到地上也浪费!”
  当天宝指着那群猴子时,这些猴子似乎听懂什么,马上停止了嬉戏打闹。几十只猴子一齐像看见敌人一样,注视着天宝与振国。
  
  6、六耳猕猴
  
  原来这不是普通的猴子,这种猴叫六耳猕猴,每只猕猴的耳朵都分为三瓣,听力超乎寻常。六耳猕猴有相当高的智商,比同类的猴儿高出许多,但这种猴却以狡猾多变,欺善怕恶而著称于世。
  天宝倒觉得没什么,这些猴儿又不是洪水猛兽,没什么可怕的地方,于是就顺手摘了一个重重欲落的成熟大芒果。
  猴儿性急暴躁,果然如此,但见那群六耳猕猴抓耳挠腮,伸头缩颈,然后又对着天宝字呲耳咧嘴地大声怪叫。
  显然,这群猕猴并非善类,大凡物种,都有他们自个儿的领地,这种强烈的领土意识是不容挑衅的。如果谁肆意侵入他们的领地,又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会以为这是在抢占他们的地盘,所以大都六耳猕猴会群起而攻之。
  天宝与振国倒没有这份戒心,当天宝又摘第二个芒果时,那群六耳猕猴愤怒了,吱吱鸣鸣地大叫乱蹦,上下跳跃。
  天宝还是丝毫不在意,以为这群猴子只是喜欢无理取闹,没事找事。
  突然,一个芒果核隔空打来,“趴”的一声,正中天宝的头上,天宝顿时眼冒金星,虽然不致于被砸坏脑袋,但那股剧烈的痛感迅速传遍全身。天宝摸着头,对这突然来袭的意外,倒是盲然不知。
     ===================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10-10 23:22:38 
回复 
  @yjnong 2011-09-29 14:28:59
    @草岭书斋 2011-09-29 09:30:56
    
     先生好,这篇小说关注好久,知道先生必是医中高人,本人想请先生给本人身体情况给点建议。
     今年三月,因受凉得了咽喉炎,扁桃炎,期间吃了不少中药、西药就是不见好,(蒲地蓝、华素片,银黄片、还有第三代抗生素,名字记不得了)现在全停了,因七月份 吃蒲地蓝过量,尿中出现泡沫,到了医院查了一下,还正常,开了点中药,现在就是腰酸腿疼,胸闷气短,黑眼圈、下眼睑略有点肿,一点力气也没有,浑身怕冷,现在咽喉比开始好的,仅仅再用锡类散喷喷而已,不敢再吃其它药。想问下,这是不是肾虚,吃点什么补肾的丸比较好!!如能得到先生回复,不甚感激!!
  -----------------------------
  
  @yjnong您好
  
  咽喉为肺所主,但却关乎五脏六腑。像你这种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在当今社会是很常见的疾患。服了温补的热药,又容易上火,服了清凉的寒药,又容易上了脾胃。似乎很难下手,但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却有调理的方法。
  黄帝内经曰: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可见咽喉鼻窍有不利的病变,都与肠胃息息相关,尤其是所谓的炎症。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完全是胃肠道郁闭带来的火气,中医叫气有余便是火。况且,肠胃又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最容易产生火热之症。我曾经读过善治咽喉疾患的干祖望老医师的一个经典医案,他就用补中益气的底方,从肠胃出发,以健脾益气之法,而调治好咽喉疾患。
  为什么补气能熄灭炎症呢?因为一个人中气虚弱,不能化水为津,津不上承,所以咽喉才干燥不适。所以中气补足,水津上承,而炎症自消。从此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帝内经》的只言片语,含藏着多么多少宝贵的智慧啊!
  我的一个医友曾对我说,补中益气汤,善于加减变化,可以治疗上百种疾患,诚不余欺也。而你单用消炎药、清热解毒这种治标的方法,怎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希望你能到当地的老中医那里,通过五脏六腑辨认,调理好胃肠,才是根治的方法。
  疾病的表象往往容易蒙蔽人的双眼,而真实的病根却永远隐藏在难于察觉的背后。你如果想要彻底根治疾患,免除将来的后顾之忧,我建议服药是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平时的生活调理才是长久之计。
  怎么调理呢?从你发病的季节来看,是属于春三月的,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为发陈。”什么叫发陈呢?就是指抒发胸中陈旧的郁气。万物在这个季节里,都要尽情伸展。这个季节是属于肝管的,在这个季节就有肝气不能条达的隐因在其中。单纯的身体元气亏虚,一般不会得什么炎症,但如果加上肝郁在里面,就很容易化为火了。你看,人一郁闷,就觉得咽喉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热乎乎的,这就是人体气郁化火的现象。
  所以看来,你是不是经常容易生闷气的人呢?你平时吃饭时,是不是吃得很急,想得很多呢?如果平时生活,常处于生气抑郁,那么这种慢性咽炎,就完全是这些负面情绪引起的。治疗的原则就不能简单的用消炎的思路了。
  第二,炎症属于温病范畴,《黄帝内经》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可见房劳过度,必将引起诸多炎症。你的病是发生在春天,那么你反思一下,是不是冬天房劳过度了呢?你的病症是出现在肺的咽喉部,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医叫“真水不能生肺金”,“真水”即肾水也,肾水下流亏虚,怎么能够上承咽喉润泽肺脏呢?所以为什么诸多炎症用消炎药却治不好,都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啊!试想一下,房劳过度,亏损的肾精怎么能够通过消炎药或补肾药调回来呢?
  《医述》中有一句话,非常有利于你。降上焦火气,补下焦精水。这句话就是:“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你的症状就是属于,情志之火不能降顺,肾中之水无以升腾所致。所以长期调养,还得从寡欲做起,严防房劳过度。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10-11 11:29:26 
回复 
  @yjnong 2011-10-11 08:53:59
    谢谢先生指点,请问吃点资生丸可以吗?
  -----------------------------
  
  @yjnong您好
  滋生丸是出于廖仲淳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前贤称之为九补九消之法,廖仲淳云:“妊娠三月,阳明(即胃与大肠也)养胎,阳明脉衰,胎无所养,故易堕也,宜服此丸。”可见滋生丸原方,乃为妇人妊娠堕胎而设。此方乃用调理脾胃之法,治习惯性流产,堪称妇产科一大法门也。若推而广之,可普遍运用于内外儿科诸疾。
  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以此方置群方之后,压轴调理,盛赞其功。说:“夫脾胃位镇中枢,而司出纳,为人生后天之本,一失健运,百病丛生。凡衰老稚弱,及饥饱不时,劳逸过度,思虑久伤之辈,脾胃尤易受病,若常服此丸,俾升降不愆,周流无滞,挥霍缭乱,于是弭焉。”
  而九补九消药物如下:
  九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扁豆、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
  九消:山楂、橘红、藿香、麦芽、桔梗、泽泻、白蔻仁、黄连、神曲。
  可见滋生丸有利于扶持胃肠之气,但因其药性温和,不偏不燥,须长久服食,方见功效。当然如果能在当地老中医那里,辨认服食汤药,效果应该更不错。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10-13 22:24:14 
回复 
  @dhz208 2011-10-02 16:59:14
    请问楼主是学医的,怎么懂得那么多和尚修道学习的东西?
  -----------------------------
  
  @dhz208您好
  
  王重阳说过一句话:“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儒释道三家,在劝人修心向善方面是一致的。不管是学医还是修道,抑或者修佛,这些人到水平真正上去后,都不会有什么门户派别之争。
  尤其是佛心与医心是相通的,都是慈悲救世的。古德曰:“岐黄可医身病,佛老能医心病。”我们学医之人,除了要懂得用汤头药性治人疾病,更要知道,用良言善语劝人修心。这样的话,就决定了一个行医者自己心性上必须有较高的修为。《黄帝内经》也是这样形容一个合格的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可见,学医者,在人事心性方面是要下番苦功夫的,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这样形容修医之人——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而佛家在心性修养方面,有过人之处。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指向根除烦恼,安心定性。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时刻懂得教育自己。这不正是“退与心谋”吗?也是儒家《论语》的反求诸己。所以说,传统的中医生,修学医道过程,增长的不仅仅是治病技能,同时也在提高自己悟道的境界。古人所谓的“医能救人,医能悟道”,便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