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脱氢酶是什么:[国学宗教](长篇连载小说)中医修炼之道《医道》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13:19
 [国学宗教](长篇连载小说)中医修炼之道《医道》4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15 11:27:37 
回复 
  第十三章         1、饥饿感
  
  天宝又说:“忘了最重要的了,你下午就去文书院一楼听蔡礼需秀才讲《弟子规》,我在二楼跟那些酸腐儒士一起读书,如果你有什么不懂,就上二楼来找我。
  听说那蔡礼需秀才把一部《弟子规》讲得神乎其神,不仅那些小沙弥乐意在那里识字听书,而且就连一些长辈学者也喜欢在那里听讲,他们听后,大多竖起大拇指,极力称赞。甚至有时,还有山下的村民也前来听讲。蔡礼需秀才讲的《弟子规》,可是老少咸宜,各取所需。所以你以后下午去那里听讲学习,是最好的。有什么不懂的,就记下疑问,等晚上可一并问我。”
  天宝像一个长者一样,交代完后,就与振国去吃午饭。杂工房的午饭,也粗陋简单,就一两块番薯,还有一大碗白米饭,夹着几片青菜叶子,有时会好些,无外乎添了些花生米与黄豆粒。
  因为早上经过胡大力师兄的一番训导,天宝可不敢再对饮食说三道四,更不敢挑剔埋怨。在修行人眼中,有得吃就是万幸,哪有功夫心思放在饮食上,赶快修学进业为要紧。
  一大碗饭下来,天宝就奇怪了,怎么这么男咽下去的粗茶淡饭,咋就吃得这么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呢?难不成这寺院的伙食就特别经过佛菩萨的恩泽加披了。
  其实不是,那是一个人饿了的自然反应。饿了,即便吃干饭面条也胜于饱时吃山珍海味。所以决定饮食香美的前提,不在外面把食物做得多好,而是内心中对事物的需求程度。
  食好不如胃好。故怎样养成一个好胃口,比选择吃什么东西,都还重要得多。寺院的修炼生活,粗茶淡饭,刻苦精进,就是帮助一个人养成绝佳的胃口。养生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保持适当饥饿感的人,是最富有生机的。中医认为,忍得三分饥,胜服调脾之剂,便是此理。
  而在这寺院清修生活中,你是永远别妄想能吃顿饱饭的。所以每天晚上,天宝与振国,最快乐的事,就是睡觉时,做梦饱餐一顿,抑或睡前大家大谈特谈,以后要怎么大吃一顿。虽然说食不饱,但也为这种清修的生活平添了无数乐趣。
  午后,艳阳高照。山间无四季,到处都是春。清凉寺是块福地。即便是夏日如火的岭南地区,在清凉寺里,也是凉风习习。寺前的小溪常年都流水清清,就连溪水也是冬暖夏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鸣蝉依旧在山间古木间高歌,非但不让人觉得吵,反倒给这片岭南丛林带来一派清灵之气。这让修学者很容易忘却红尘的喧嚣与污浊,从而能够一心安于道上。
  
  
  2、‘谨’
  
  文书院一楼,中央最大的讲堂里,早就坐满了前来听讲的学子。这些学子,有老,又少,小的六七岁,老的七八十岁,但共同一点是,他们手中都捧着一本《弟子规》。
  振国在讲台上拿了一本《弟子规》,然后找了个靠近窗户的地方,向他们一样,盘腿而坐,等待先生的到来。
  每个人的桌上都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方便上课听讲时,做笔记书写。曾振国没有习练过执笔写字,更不知如何磨墨铺纸,一切对于第一次上课的他来说,都是新鲜的。
  这时,一位身材中等,精神饱满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众人纷纷站起,恭敬地鞠了一躬,道:“蔡先生好!”
  “同学们好!”蔡先生气魄充沛,声音传遍讲堂的每一个角落。
  蔡先生环视四周,看到了课堂上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学子,心中甚是欢喜。于是他说:“尊敬的诸位长者,诸位同修,以及诸位学生,我们今天要进入《弟子规》第三个单元‘谨’这个部分。一个人谨言慎行,一生才会有所生就。好!我们就看第一句经文,大家一起念一遍。”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振国看了一眼旁人,也翻到了那一页,跟众人一起读。
  蔡先生开始解说这句条文。
  早上要起得早,晚上可以晚点睡。每天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可以好好学习,好好干活。可有人担心,这样子,睡眠会不会不够?其实,只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保持心态的平和,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不用担心。
  在古代,“朝起早,夜眠迟”,那可是真正做弟子的规范。作为徒弟,在师傅门下学习,或作为孝子,侍奉父母,他们都会自觉地早起,打扫庭院,煮水做饭,淘米洗菜,就像《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到的“黎明即气,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3、“老易至,惜此时”
  
  而“夜眠迟”呢?到了晚上,“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弟子们非常勤劳,傍晚时,都会去检查门窗,看有没有关好,而夜晚弟子们会先侍奉父母睡觉,然后他还要再读一会儿书,才去睡觉。这就是“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这句话,警示我们,生命非常短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老年便至。所以我们自从一出生起,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勇猛精进地修学进德。要珍惜光阴,不应该让生命空过。在这短暂的时光当中,我们应该让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让我们能在这个世上发光发热,启迪后人,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珍惜时间,精进修学这一点上,《佛遗教经》也是这样认为的“
  “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
  初夜,后夜亦勿有废;
  中夜诵经,以消息;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有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蔡先生提问道。
  振国心想,连晚上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这不正是天宝中午说的禅堂老和尚在打不倒单吗?
  于是振国就起来说:“先生,那佛经说的是不是修学的人,要昼夜不断,就像禅堂的学者在打不倒单一样。他们甚至不会因为睡眠的缘故,而停止学习。”
  蔡先生用赞许的眼光大量着这个新来的小童,才十岁上下,就语出惊人,逻辑自然。
  蔡先生又问:“那朝起早,夜眠迟呢?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振国想起自己以前干农活,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那种经历如今历历在目,终生也难以忘怀,那不是起早贪黑,朝起早,夜眠迟吗?
  于是,振国又说道:“我以前没有念过书,就经常干活。干活也要早起。如果起晚了,就捡不到狗粪,捡不到狗粪,田地就会不够肥料,所以每天大清早就要起来,赶在别人前头,到大路上拾狗粪。
  还有割牛草,也要趁早,晚了一步,日上三竿,不仅割不到最嫩的牛草,而且太迟了,会很热。割一下就满头大汗,非常辛苦。
  我奶奶常跟我说,早起三朝胜个工,早起一年胜个冬。三个早上做出来的事情,可以抵得上一个人整天的劳动量,如果一年都早起,不睡懒觉的话,那就等于多挤出一个冬天的时间。所以奶奶,告诉我,穷人家的孩子,勤劳早起就不会饿肚皮。”
  这个目不识丁,对文字一窍不通的小小蒙童,居然说出这样平朴而深刻的道理来。一般人都以为,没有深厚的人生经历的人,很难说出如此有生活沉淀的话来。这是有感而发的,所以才显得格外亲切而耐人寻味。
  4、《曾国藩家书》
  
  蔡先生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呢?又在哪里学习的。”
  振国说:“我叫曾振国,现在杂工房里干活,我不识字,想要学医,所以才来文书院读书识字,以后方便学医。以前我都没有进过学堂读书。”
  蔡先生示意曾振国可以坐下,又接着讲课。
  蔡先生夸奖了曾振国,并说:“曾氏是孔、孟、颜、曾四大姓氏之一,是非常有文化道统继承的姓氏。春秋战国时有曾子,宋朝时有宰相曾公亮,文学大家曾巩,清朝时有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可以成为千古家书典范。曾国藩先生说过,看一个家族是兴衰成败,往往从三个角度切入即可。
  第一个就是他的后代子孙早上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高高挂,这个家族的家风迟早会败下来。因为贪睡,人就会昏沉懒散,人一懒散,百事俱废。
  第二个就是看他的后代子孙,有没有帮忙习劳务。从小养成帮家人做家务的子弟容易养成勤劳的习惯。人能勤奋进取,家业怎么会败下去呢?
  第三个就是看他的后代子孙,有没有读圣贤书籍?即《朱子治家格言》中提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读圣贤书,人就不会明理,人不明理了,就不能分清是非善恶,是非善恶都分不清了,这个家族想再延续发展下去,恐怕都很难了。”
  蔡先生又说:“你们知道清凉寺的杂工房设立有什么意义吗?去过杂工房干活的人都知道,在里面,又是生火烧饭,又是洗米炒菜,又是砍柴挑水,一天从早忙到晚。
  大家吃饭前,你必须做好饭菜,大家吃光饭后,你还得洗锅瓢盆,勺子碟筷,最后还要擦桌子,摆坐凳,还要冲洗地板,等一切事做得差不多了,才能挤出那么一点时间来读书识字,到文殊院来闻经听法。一旦听过经后,还要马上跑去厨房,帮忙做晚饭,还有烧洗澡水。
  这种状态下,你猜猜看,他有多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时间。所以习劳苦,会让一个人勤快起来。一个人勤快了,就会珍惜时间,珍惜别人的劳动付出,就会感恩惜福。有很多良好的习性都会因此而派生出来。
  曾国藩先生把这种一边干杂活,耕田种地,一边挤出时间,勤奋读圣贤书的生活,称为耕读生活,曾公世代就是以耕读的家风而流传着的。
  所以《弟子规》教我们,老易至,惜此时。怎样珍惜当下的光阴呢?我们要向小振国学习。小振国在杂工房干活,都一心来这里识字学习,更何况,文书院的很多学子,你们比小振国有更多的时间修学读书,有更优越的条件,就更应该珍惜利用当下的分分秒秒。
  我们清凉寺每天都要做早课,其中一项便是念普贤菩萨的警众偈,来提醒自己,要把握当下。有谁能背出这普贤菩萨的警众偈呢?”
5、贤菩萨警众偈
  这时,一小沙弥站了起来,说:“蔡先生,我会背。”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蔡先生点了点头,说:“好,背得好。你们不仅口上要会背,而且心头上也要去执行。愚者口说,智者心行,这普贤菩萨警众偈,贵在身体力行。你们修学时,遇到困难时,就要记得反求诸己,看看自己有没有按普贤菩萨警示众人那样去珍惜光阴,勤奋精进。”
  蔡礼需先生的一场讲课下来,振国如同醍醐灌顶,像是享受一场巨大的文化盛宴,那种感觉是从未曾有过的,以前在街边听说书的,曾振国可以听到忘了肚子饿,而现在听蔡先生讲的《弟子规》,曾振国却听得深思喜悦,流连忘返,一时竟忘了自己身在何处。只有蔡先生说的话一直回荡在脑海中。
  蔡先生那一字一句,对《弟子规》的发挥与阐微,都是那么合情合理,自然天成。一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蔡先生竟然可以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地讲一个多时辰。蔡先生精通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所以讲起《弟子规》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几乎每个典故,都契合得天衣无缝。人们听过一次《弟子规》后,似乎终身都可以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以前曾振国以为,时间最好听的莫过于说书人巧舌如簧的大谈特谈,而今,曾振国却听到比说书人说得还要精彩有用的《弟子规》。能够把蒙学讲得如此出神入化的人,恐怕在京城出名的先生中,也难找到一二吧!至于蔡先生何以有如此高深的造诣,这在他把《弟子规》讲到最后时,他会把讲《弟子规》的姻缘详细说出。
  6、字是心所化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曾振国边读边默背这《弟子规》的总叙,还要一边学习用手执笔蘸墨,一笔一画写在纸上。
  从文书院回来杂工房,曾振国像入魔了似的,一刻也没有停下来。他不是用手比划着虚空,横竖撇奈凌空书写,就是嘴巴念念有词,默诵下午所习的《弟子规》条文。就连晚饭后,在杂工房里帮忙洗碗筷时,也是口不停诵。
  当曾振国用那初学的笔法,歪歪斜斜地默写出《弟子规》的总叙时,天宝高兴地说:
  “你这呆子,也够用心的了,一个下午,就把字练上手了。”
  看着那涩滞,不甚流畅的文字,连大力也不由点了点头。不是说那字写得有多好,而是每个字,一笔一画,恭恭敬敬,全心全意,令观者看着这个稚嫩却坚韧的笔法时,心中莫不感慨万千。
  一个人可以把字练得很好,但字写得好的人,未必都有那种恭敬至诚的用心,写出让熟悉写字的老手也不得不惊叹。
  这是何故呢?俗语说:“字是心所化。”会看的看门道,有一定写字功底的人,一看那字,就知道写字的人背后的用心。心诚字正,心邪字歪,心敬字恭,心散字漫。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千百年来最自然健康的生活规律。暮鼓声早已过,杂工房的学者们没有到院堂做功课,而是在自己床铺上打坐自学。因为第二日还要早起干杂活,而其它院堂的修者,还要继续做晚课。
  戌时将过,胡大力,王小龙,两人都在盘腿静坐,这是清凉寺的学者心照不宣的智慧坐。历代学者都反复验证过了,修学之人,须常静坐入定,这样平时修学,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7、智慧的静坐
  
  这种智慧的静坐,有三种。
  一种叫自然盘,便是双腿交叉,随意而舒适,易为初学者接受。第二种叫单盘,是把一只腿压在另一只腿上,形成稳定的架子,修学到一定程度的人,一般都采取这种单盘。胡大力此时正是单盘静坐,神情淡定。
  而第三种,便是最难修炼的双盘。双盘又叫跏趺坐,菩萨坐,双腿不仅交叉,而且还相互压在另一条腿上。
  能练成双盘的,要么从小开始习练,打下童子功,要么经脉柔韧,身体精干,再要么便是有大毅力的人,这种才能练成双盘静坐。
  王小龙此时正是采用双盘静坐,身端形正,神气安然。
  在清凉寺修学,不论是哪个堂院,这坐功一定是要扎实的。因为清凉寺的学者修学,全都要求采取盘腿姿势。要选择那种盘法,却是学者们自己决定的。但是,一般上进心强的学者,大都会采取单盘,甚至双盘。
  他们把这种降伏自己双腿的行为,看成是一种本事与魄力。那些长久采取自然盘的学者,会被视为不思进取,放任自流。所以清凉寺的学者都知道,腿脚上的功夫,可以看出一个人道行的深浅。
  天宝与振国,当然也不甘落后,更不想被人笑话,也都一一端正坐姿,采取单盘的动作,模仿大力师兄的姿态。
  刚开始,两人还不觉得有什么困难,甚至还有说有笑。可还不到一刻钟,天宝的双脚已经开始发麻,继而酸痛难忍,如万蚁攒心。
  振国虽然年龄较小,筋骨相对柔软一点。可是以前从未如此坐过,一下子把双腿紧贴,这对筋骨与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所以,一时之间,也只有咬牙切齿地顶住。
  据说,这打坐就是锻炼一个人不断走向大器的一种绝佳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这打坐,刚开始习练的人,那简直是痛苦难忍,心志要面临巨大的考验,筋骨肌肉,酸麻胀痛,无以复加。
  有成就的人,大都有难忍能忍的气魄。所以这一关如果挺过去的话,那么这个人自然就具备有非常人的意志与耐性,这就是打坐降伏双腿后,带来最直接的利益,这也是上天能把重任负给这个人的原因所在。
  
  8、‘入则孝’
  
  “早上挑水已经够苦了,怎么这打坐比挑水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呢?”天宝愁眉苦脸道。但转眼一看,大力与小龙他们两人,都一直安静不语,天宝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以前,清凉寺有个师父,打坐进入禅悦法喜的境界,那时正逢上打佛七,人们看这位师父显现出来的安详与庄严,纷纷羡慕钦佩,皆欲效仿。可大家才把腿一盘,坐不到一个时辰,腿便麻得一塌糊涂,痛苦难忍,一时痛哼不已。
  那师父看着这么多信众,从容地说道:“大家都来这里学佛,学的可是佛面,应该安详微笑,难忍能忍,怎么个个愁眉苦脸,咬牙切齿呢?”
  众皆哗然,于是大家都明白,两条腿都驯服不了,又如何了脱生死,自在从容呢?从此,大家相互监督,共同精进,在佛七期间,每个人居然都有重大突破。本来坐一个时辰都不到,就要腰酸腿痛,没想到,齐心协力挺过难关后,不仅可以一下子坐到两三个时辰不倒,而且更重要的还有很多平时有酸痛不适的老毛病,居然在静坐盘腿的功夫上去后,那些酸痛的病症也随之减轻或消失。
  胡大力示意天宝,说:“如果确实受不了,可以用手轻轻拍打大腿,这样酸胀之感便会减轻。”
  天宝、振国,马上照做,两人都不甘轻易认输,所以再苦再酸,也强颜欢笑地顶住,那表情真是奇怪极了。
  清凉寺内,那么多修学之人都可以轻松打坐,怎么自己就不行呢?如果自己做不到的话,那岂不让他人笑掉大牙?来清凉寺修学,怎么能够连这入门最基本都做不好呢?
  “天宝,你教我念《弟子规》的‘入则孝’这一篇吧!我下午听蔡先生讲课时,已经讲到第三章的‘谨’篇了。”振国忍着酸痛,问道。
  天宝二话不说,就念起《弟子规》的‘入则孝’,里面共计有十四句条文,天宝小时早就烂熟于胸,所以根本不需翻书。
  天宝念一句,振国就对照着《弟子规》读一句,这样来回几遍,振国就可以对着书,把‘入则孝’里的十四句条文勉强读出。虽然有些慢,但读音基本标准,不会有什么太大偏差,有几个读错了,天宝马上帮忙纠正过来。
  两小子,一个好学,一个肯教。在打坐之中,慢慢习惯了双腿的酸麻,因为转移了注意力,到后来,反倒渐渐忘了打坐的辛苦。
9、“文景之治”
  
  会读诵,还要能理解条文的意思。天宝就逐字逐句地讲给振国听,虽然讲的远没有蔡礼需先生丰富生动,但基本把《弟子规》的大意讲了出来。
  振国没什么特别聪敏之处,就是那般学习的劲头特别强。不管天宝讲什么,讲多少,振国都可提神强记,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一样。由于始终都保持这股高度的热情,所以很快地,振国就把“入则孝”中十四句条文理解透了。
  “师父领进门,学业靠个人”,知道什么意思了,接着能不能背诵并力行,那就是学子自个儿的用功了。这点是别人丝毫都替代不了的。老师可以助你理解,力行记诵终归得靠自己。
  《弟子规》“入则孝”中有句条文,曾振国特别深刻: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天宝给振国讲《二十四孝》的文帝为母亲尝药的故事。汉文帝的母亲一病三年,这三年,汉文帝贵为皇子,却亲自为母煎汤熬药,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每次等到母亲睡下后,才在床边趴睡一会儿。当汤药煎好后,文帝总是自己先尝一口,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尝到差不多合口时,才给母亲喝。
  这是非常孝顺的汉文帝,后来汉文帝也以孝治天下,他在国子监中设立《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颇得民心,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
  曾振国钦佩汉文帝的孝顺,但他却联想到另外一种尽孝的方式。振国心想,人都有疾病,连皇帝的家人也不例外。作为儿女要尽孝道,不能仅仅只是帮忙,熬汤尝药,如果能研究医道,不正是最好的尽孝道吗?
  这样想,更加坚定了振国学医的决心。
  其实,关于这一点,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序》中就已经非常感慨。
  张仲景叹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得身长全,以养其生。”
  学了医道,上可以事亲尽孝,下可以健康照护儿女,免除“父母惟其疾是忧”之苦,中间自己可以养生延年。很多儿女对医药的东西一窍不通,父母病了,慌了手脚,自己病了,又令父母成天担忧,这是大不孝啊!
  故曰:“不知医者,不可以为人子。”
  10、回忆一天经历
  自古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大有大忧,小有小忧,但无不共同忧虑疾病。张仲景在汉朝时就开始慨叹世人,只知赚钱,不知养生,等赚够了钱后,身体却坏了,没法享受,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张仲景千年前就感叹,世人到厄疾来临,才想到医药,聪明之士,大多埋在名闻利养圈中,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
  亥时已到,打坐收功,终于可以睡觉了。大力和小龙都各自整理床铺,准备就寝。而天宝与振国,刚把腿放开,就痛得汗毛都竖了起来。他俩太倔了,也跟着大力、小龙一样,强坐了一个多时辰,虽然转移话题,研习《弟子规》,分散了腿上不少注意,但坐功归坐功,没有练过的人,就凭你意志再坚韧,那双腿的酸麻,也有得你受,只不过他俩毕竟还小,筋骨柔韧,所以适当推拿一下,还是可以勉强站立起来。
  最后还是过了一刻钟,才能正常行走。不过他们一用力,腿上传来的酸痛感,就如同万蚁攒心般。想到就可以睡觉了,即使再酸痛,能躺在床上,便是这一天最快乐的事了。
  大家都和衣而睡了,振国也躺在床上,可他并没有马上睡过去。但见他用手指在床板上一横一竖地书写。原来他以指代笔,用板作纸,口中默诵《弟子规》的条文,受伤一字一画地书写着,直到写熟写顺,他才含笑放心。
  再来就是回忆一天经历。早上挑水,挑完水后修炼易筋经,缓解筋骨疲劳酸胀感。上午就去7医方堂,认识基本的中医常识,帮忙分药,中午在杂工房,洗碗,下午就去文书院听蔡先生讲《弟子规》,晚上还要和大力、小龙一起盘腿打坐,降伏双腿。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22 17:19:39 
回复 
  第十五章
  
  1、“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这么紧凑的修学生活,一般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可惜振国,自小就是干农活,一路都是艰苦过来的,所以,对这种劳身劳力的寺院修学生活,到时习以为常。相反,如果什么都不做,他反而觉得浑身不自在。
  清凉寺这种勤劳以养身体,读书以养心智的修学生活,就是传统书香门第盛赞的耕读生活。这种耕读生活是由唐朝百丈怀海禅师系统完善的,后世称为“丛林规则”。
  据说,怀海禅师因居住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学外,必亲自劳动,勤苦耕作,对生活中琐碎事务,从不肯假手他人。
  后来,百丈禅师年老,但他仍然每日坚持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临井担水。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些粗重的杂活,就纷纷劝师父安享晚年。
  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是啊!生命在于运动。不运动,哪有生命?弟子们还是不忍师父劳苦,于是将师父所用的斧头、扁担、锄头、水桶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杂活。
  百丈禅师无奈,却从此不吃饭,弟子们焦急地问师父何以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既不劳作,如何得食。”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又将农具交给师父,让师父随众做杂活。百丈禅师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也就成为丛林修学者的千古楷模。
  人们常以为寺院只是那些逃避责任之人摒绝尘缘的避难所,其实,懒惰避世者有之,真修实证者更是不乏其人。真正的寺院,是修学的道场,精进的天堂。
  曾经有人,心想打坐念佛,隐居深山,这与佛家出世,善度众生之旨相违,于是有人叩问五祖弘忍大师说:“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
  弘忍大师,即六组慧能的师父,乃淡然回答道:“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世,坐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自然,习医修道,置身于清净之地,摒弃杂念,制心一处,容易有成。曾振国从今天开始,真正步入了清修的生活。不避劳苦的美好品质,让他将来在清凉寺中如鱼得水,所谓功在少年。
  可见少小时养成勤习劳苦的作风,终身都受益匪浅。胜任常以劳苦为福,以安逸为祸。这个道理,小振国现在当然不会明白,可从劳苦之中,他都能发觉共同的巨大乐趣。
  2、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第二天,天蒙蒙亮,正是睡意大盛之时,晨钟响起,继而传来胡大力的吼声。天宝振国忍着酸痛的身躯,从床上爬起来,跟着胡大力去水缸旁担木桶,然后飞奔着往龙泉方向而去,又开始了一天的崭新生活。
  凉风习习,略有秋意。
  早起,跑山挑水,是出入杂工房的弟子首要的工作。跑山挑水,可是苦差活。可说它苦,也不乏乐趣。很多初入杂工房的学者,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连小牧童都挑不稳,只要长期坚持,两三个月,循序渐进,跑下来,两条腿就连得如同金刚一般。
  从龙泉到杂工房水缸,来回往返,一直到挑满五缸为止,那时,再吃早餐,真是胃口大开,稀粥淡饭又胜似珍鼎美食。所以很多书生,读书读到心里教瘁,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胃纳不香。他们来清凉寺杂工房,倒不是专为修学而来,而是搞笑地,他们竟然专为锻炼身体而来。
  这些学子跑山挑水,一路气血流通,气色都为之好转。而且来回往返,由少至多,遍身出汗,跑到气喘,把脏腑内浊气病气一一吐尽,然后再吸纳入清凉寺山上最新鲜的森林气息。虽然苦是苦了些,可锻炼后那种身心舒畅感却是无比甘甜的。健康,充满活力,真乃人生一大乐也!病苦过来的人,对此是最有感受的。
  “起!”大力两大木桶水,稳妥地担上肩膀,头也不回,一步步挑往杂工房。
  天宝振国,也恐落后,赶紧挑起水,追上大力。今天,天宝稍微加了点水,挑到六成左右,而振国却依旧挑满。当他们把水挑到杂工房水缸前时,振国又被溅得满身是水,而桶里所剩的水,也只有六成上下。
  天宝虽然担得较少,可当挑到水缸时,桶里的水依然是六成左右,而天宝的衣服也干净如故,原来天宝没有把水桶里的水溅出来。
  这样来回往返,他们慢慢熟悉了山路,以及掌握了挑水的一些技巧,所以,当挑满五大缸时,天宝可以挑到八成左右的水,而保持不溅出来。振国则挑满水后,一路上,会不小心溅出水来,到杂工房大水缸时,也可以剩到八成左右的水。这样两人都进步了。
  初日已升起,霞光万道。
  清凉寺周围有许多弯弯曲曲的山坳。山坳中的花草树木,尽情沐浴在金黄色的阳光下,正想自由吐放。还有叽叽喳喳的鸟儿,它们也赶早起来,唱歌与觅食。它们似乎在告诉这清凉寺的修学者,晚起了就没虫吃,晚起了就做过修炼歌喉的大好时机。
  挑满五大缸水后,他们又在杂工房前的参天古木下修炼易筋经。疲劳归疲劳,可一旦活动筋骨后,人又显得生龙活虎,这便是少年人的优势所在——活力四射,不知疲倦。
3、“滴水和尚”
  
  天宝问大力说:“师兄你来清凉寺都有四五年了,又练得这么好的功力,怎么还不能进精武堂呢?”
  大力摇了摇头说:“进精武堂不在于来寺院时间的长短,我这点功力,还差了点,只能挑水,还达不到劈柴的阶段,更何论扫地了。”
  天宝又问:“师兄,我听不明白,怎么进精武堂跟挑水、劈柴、扫地有关系吗?这不是人尽皆能的杂活吗?”
  大力说:“进其它院堂,可能没什么关系,可要进精武堂,那可有大大的关系。我的心还是粗了点,有些浮,所以到现在,挑水还不配做到滴水不漏。挑水挑到滴水不漏后,才有资格进入驭物境界,即上山以刀劈柴。一根拳头大的松木,要被随心劈成均匀的六十四瓣。把刀用到任运自如时,才有可能去扫地。”
  天宝与振国都吃了一惊,原来武僧要经过这么严格的考验。
  “扫地,不是最容易的吗?”天宝又问。
  大力说:“扫地扫地扫心地,不扫心地空扫地。这个道理现在说,你们也不明白,当然我也不是很清楚。扫地虽然容易,可要扫到片尘不扬的境界,那可不容易。”
  振国从小到大,都一直做这些粗活,可却第一次听说这做活里面还有如此高深的考验。挑水挑到滴水不漏,砍柴用刀任运自如,扫地扫到片尘不扬。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境界!
  曾有禅师叹道:“神通与妙用,运水及担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水与担柴中,也有这么神妙的地方,如此平常之处,竟蕴藏着非凡的智慧。这其间如果不是亲修实证者,如何能识得呢?”
  大力说:“第一年当我来这杂工房做时,是整个杂工房中挑水挑得最快的。我满以为可以轻松进入精武堂,没料到,师父看了我挑的水后,摇了摇头,说,性躁心粗,一生不济。这样不惜滴水,挑一万年又有何用。我不服气,就问师父何故。
  师父,看着我湿得满地都是水,就给我讲了一个禅案——滴水之悟。
  仪山禅师,沐浴时,因为水太热,就吩咐弟子去提桶冷水来加进去。
  弟子奉命提来冷水,加好后,顺手把剩下的一点水倒掉了。
  仪山禅师见弟子如此不惜物命,大为不悦,乃说:“你怎么这样?世上无论何物,皆有其用处。即便是点滴之水,亦是无上甘露。如若把滴水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欢喜,水也不缺其价值,你有何德何能,竟敢白白浪费这上天的恩赐?”
  弟子听后,汗流浃背,心中大悟,乃感叹以往修学皆非,遂将法名改为“滴水”,后来这个弟子便成为备受人们尊重的“滴水和尚”。
  4、静如止水
  “滴水!”滴水和尚平静地答道。
  “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包容虚空。”那人又问道。
  “滴水!”滴水和尚还是平静地答道。
  滴水和尚把他的心都与滴水融在一起了。
  一滴水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大力又说:“听了师父的开示,我才明白,自己是何等心粗性躁,往后这四五年来,我都把水挑得滴水不漏视为晨起后第一件功课。这么多年下来,我的心已经平静了很多,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静如止水的境界,所以,偶尔挑水,还是要溅些出来,这也是我一直还停留在杂工房的缘故。”
  其实,参禅悟道,练功强身,到达一定水平后,想要上进,都必须练成不动心,佛家称之为“定”。人在定境中,才会生出无穷无尽的智慧,佛家千经万典,共同趋指“戒定慧”三无漏学。
  修戒是为了达定,定是为了开发智慧,破迷开悟。所以上好修行的人,不仅挑水时不动心,平常干活修学,亦是不动心,佛家称之为:
  “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要挑水挑到滴水不漏,须要在禅定状态下开可以做到。振国思考着大力师兄的这句话,什么是禅定状态,就是静如止水,一波不扬。所以接下来,振国就慢慢摸索出一条道理,可以通过调心,来控制形体呼吸。
  之前老是挑不好水,就着急,越是着急,水就溅得越厉害。还以为自己功夫不到家,原来是自己的心还不够平静。想明白这个道理,曾振国微微一笑,当他看着天宝也在对他笑时,两人心照不宣,都知道对方已想明白这个道理。
  “释尊拈花,迦叶微笑”,笑是最能传达心意的。两人如此快领悟到大力说的话,连大力也很意外,所以大力也抱以微笑。大力看到两个师弟都已经相通了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也是心生欢喜。
  禅门的至高智慧,是直指本心的,明白这个道理后,对将来修学路上,有莫大的帮助。杂工房挑水中学道的东西,讲伴随曾振国一辈子,后来他才越发体会到这寻常杂活中深藏的至道。
    5、五观想
  
  “没有身受过饥劳之苦,还真不能品尝到人间美味。”天宝富有感慨地说。
  “若带些饥劳,淡饭胜珍肴。”
  在清凉寺修持的学子们,每个都有狼虎的胃口,可碍于饮食威仪,众人都不敢放胆狂吃,只有细嚼慢咽,安详进食,据说,这是在锻炼学者即便是饥饿状态下,也不乱方寸,不失威仪的作法。
  进餐期间,有特别的纠察师,如果谁性躁不安,狼吞虎咽,第一次挨板子,第二次便是以一日不食为惩罚。天宝挨了一次板子,就学乖了,不敢再在食桌上出洋相。
  但私底下,天宝还是忿忿不平地道:“这干活要管还说得过去,没想到,吃饭还有这么多要求,像七老八十的老婆子那样细嚼慢咽,真是没趣。”
  振国第一次注意到大力吃饭。他嚼得很慢,很仔细,不用说了,清凉寺的学者一律都采取这种吃法,他们并不是碍于戒律而矫揉造作,刻意为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吃完早饭后,大力才说:“食物是获取能量最重要的途径。不同的吃法,会影响能量的获取。为了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能量,细嚼慢咽,加以品味,是最合理的吃法。你们知道,寺院的斋堂又叫什么吗?”
  天宝振国摇摇头,没有听过。
  大力接着说:“斋堂又叫五观堂,修行者吃饭不仅仅只是填饱肚子,更重要是食存五观。他们不像普通人一样,贪图美味,狼吞虎咽,或嫌这厌那,挑三拣四。他们安详平静,吃饭常存五观想,不只是表达感恩,而是为了把吃饭当成一种圣洁的体验。这样食物的能量才会彻底进入身体。这也是五观想背后的真正目的,那就是从食物中获取更多更全面的能量。”
  养成长期细嚼慢咽的吃法,并常存五观想,会让一个人的知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修学者是非常重视这个知觉的。知觉提升,对修学的人来说,无形中便是巨大的帮助。知觉越是敏锐,学起东西来便越是得心应手。所以,看似寻常的进食方式,那背后都隐藏着无数前人反复摸索探讨的重要规律。
  振国更感兴趣那五观想,于是问:“大力师兄,你说那食有五观,是怎么五观的呢?”
  大力说:“五观就是指五种观想。吃饭时存的五种观想便是:
  第一观:记功多少,量彼来处。(粒粒米皆来之不易,不要浪费,要多多感恩惜福)
  第二观: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自己有何功德,能受此好饮食?)
  第三观: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不起分别,无论饭菜好坏,要用平等心,不要用贪嗔妄心,对饮食分别好恶)
  第四观: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吃饭是为治疗饥饿病,不让身体衰弱,才有精力修行,青蔬淡饭,亦甘之如饴)
  第五观:为成道故,今受此食。(修行人无心于饮食,但借假修真,完成道业,亦不可不食)
  师父常教我们,常存五观想,吃金子都能消;若没有这个观念,一滴水都消不了。若消化不了,人就会生病,道业便会退步。”
  天宝听后,再也不敢小觑寺院的规矩了,好像每一条规矩背后都隐藏着莫大的智慧。其实,一想也知道了,能流传下来的东西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只是世人缺乏挖掘而已。
  6、益智仁
  世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觉美的眼光。
  早饭后,大力仍然去后山管武,天宝对医药并不感兴趣,就去文书院听讲,振国的心早就飞到医方堂去了。
  今天二师兄圆正坐堂。圆正一脸方正,神色淡定。不惑之年的他,看起来,那分见识气度,远远超过他的年龄。
  病人喜欢去找老中医,因为老中医一般见多识广,经验老到。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面对老中医白发苍苍,齿牙动摇,病人反而能找到心安之感。
  可圆正师兄坐在那里,那气度俨然就像花甲古稀的老中医,这大概得益于寺院修行者的禅定功夫吧!
  大夫气定神闲,自信不惑,病人见到后,心里上立即都会折服三分,所以,行医者,一般都要有些修行功夫。没有一定修行功夫,很难走得长远。
  圆觉的老成,圆正的淡定,这是青风老医僧放心让他们坐堂的主要原因。一个医生,能令病人敢以身家性命相托,这样的医生,起码成功了一大半。医者的老成与淡定,就能形成这种气场与向心力。所以医方堂,不论谁来坐堂诊病,病人总是欢喜前来,络绎不绝。
  振国今天去得较早,病人还很多,所以他就可以多观察圆正师兄诊病。而拣药配药,小林一个人就游刃有余了。
  振国一连观察了好几个咳痰的病人,而圆正师兄哦那个开的汤方都不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
  一个老人,坐在那里待诊,圆正师兄看了看那痰,不是很稠,清稀中带泡沫多,于是说:“尺脉略浮,乃肾不纳气。吐痰涎满地,其痰不粘稠,只是泡沫多,此气虚不能摄涎,不可单用燥湿清热,渗利之药,宜六君子汤加益智仁以摄之。”
  每个坐堂医师,身边都有记录医案处方的学子。圆正师兄也不例外,他边说,而旁边的小沙弥就边记。师兄带师弟,是医方堂,也是清凉寺不成文的规定,年长学深者都有责任教导带好年幼初学者。千年以来,这里一直传承着这种优良的学风。
  圆正师兄又开口道:“小云,你看这老人,年高气盛,用六君子固护脾胃,可为何还要加益智仁呢?”
  原来那小沙弥叫小云,年龄与振国差不多。小云乃背诵《药性赋》说:“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师兄,《药性赋》没有说益智仁治痰啊!”
  圆正师兄又说:“益智仁能涩精固气,治小便频数,如缩泉丸,便是益智仁与乌药配伍而成,能缩尿止遗,治夜尿频多。《药性赋》载其一。
  益智仁尚有第二种用法。《本草纲目》中载,益智仁温中进食,摄涎唾。老人年高,下元肾亏,下则不能固摄小便,则夜尿颇多,上则不能摄养津唾,则常唾吐涎沫。此病证虽不同,然病机却一致,固用益智仁温脾散寒,开胃摄唾,大助六君子汤化痰湿益气之功。”
   7、化肝煎
  
  振国边听边记,他还不会执笔书写,只能用心记忆。气虚的老人,又有痰沫,就可以用六君子汤。痰沫吐得很多,就要用益智仁来固摄。什么是六君子汤?什么是益智仁?只能存疑,振国先是不求甚解,只是记住。
  又有一老妇人,手捂着胸肋,好像很辛苦的样子。但听那老妇人,一咳嗽,就咳得特别大声,老妇人诉苦道:“先生,我这几天,不知怎地,咳得这么凶,想躺着打个盹都不行,我这身老骨头,都快被咳散了,一咳就痛。”说完老妇人用手指着胸胁那周围。
  圆正师兄一把其脉,弦而有力,就知道这是肝火引起的,中医称之为肝火犯肺,五行生克之中,叫做木火刑金。
  老妇人皱着眉头说:“我在闹市上抓了几剂止咳药吃,却不顶用,先生,你看这会不会是要死了。”
  圆正师兄笑着说:“别想不开,以后的路子还长着呢?你脉长气足,不是孤绝寿夭之相。”
  说完,圆正师兄便开了三剂“化肝煎”。
  “化肝煎?这不是治肝的吗?里面全是陈皮、青皮、白芍。丹皮这些柔肝疏肝之药,这都不是治咳嗽的啊?治咳嗽应该用杏仁、桔梗、川贝、前胡,怎么这汤方中一个治咳嗽的药也没有?”小云疑惑不解地道。
  圆正师兄说:“《黄帝内经》你以后学了就知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老人家肝郁火旺,刑克伤肺。肝火不化,咳嗽不止,故名肝咳,所以用方对肝而不对肺。这化肝煎乃明朝大医家张景岳的传世治肝名方。”
  小云边记录,边点头。
  振国眼界为之一新,他以前也是粗浅地认识到咳嗽,不就是肺有问题,没想到五脏六腑有问题,都可以引起肺咳嗽。
  其实,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就全面提到这个咳嗽的问题:“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肺扣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亦鸣。”
  后来,咳嗽往往被视为非常复杂难治的疾病。其实不是难以用药,而是难以辨证。证辨不明,用方就乏效。故自古医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
  “名医不治咳,治咳丢脸面。”
  可见咳嗽确实不好治,不易治。治不好,却丢了脸面,连名医也头痛回避。
  
  8、礞石滚痰丸
  
  又一个肥胖的中年男子,面垢油光,身形臃肿,双目红赤,鼻头生满粉刺。
  那中年男子性情急躁,排队等看病都等得不耐烦,才不到一刻钟,就反反复复,咳吐浓痰。终于轮到他看病了。
  “有什么不舒服呢?”
  中年男子答道:“大夫,我这个胸非常不舒服,晚上也无法睡好觉,经常大口大口地吐浓痰,还有好几天没上茅厕了。”
  圆正师兄察舌按脉,舌苔厚而黄,脉洪数有力,很明显是个实证。于是说:“你这痰病有几个月了吧!以后酒得戒掉了。”
  “什么?大夫,没有酒怎么过日子。”中年男子埋怨道。
  圆正师兄说:“你这病是酒与水湿胶结停聚在胸中。酒气升腾不下,故浊腻痰垢不肯下行。若酒不戒,病将不治。”
  想到不治之病,这确实令人汗颜。人对死总是恐惧的,即便是一个人饮酒昏了头脑,当面临死亡时,也会清醒。中年男子当然不想死,于是改口道:“大夫,我决定少喝酒,你给我开药治吧?”
  圆正师兄一笑了之,他当然知道,这饮酒劣习,本性难移,不是说改就能改,但作为医生,劝得了一分,则是一分,于是说道:“小云,这是实热老痰,用礞石滚痰丸。但用礞石滚痰丸时,要慎用,中病则止,以免损伤正气。”
  虞抟《医学正传》云:“礞石滚痰丸只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的病者。若气虚体弱这人,却不可轻用也。”
  圆正师兄说:“小云,你背一下滚痰丸的方歌。”
  滚痰丸因以礞石为君药,故又名礞石滚痰丸。
  小云念道:“
  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
  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圆正师兄随即解说道:“这滚痰丸不只单治实热顽痰,还可以治疗怪症百疾。古医家云,怪病多由痰作崇。故凡怪病难治,诸医束手,都可从痰论治,但形体壮实,皆可用滚痰丸方也。此方为峻泻痰热之剂,故虚寒者宜用也。”
   9、治痰必先顺气
  
  小云又说:“师兄,这滚痰丸里面,大黄是泄热的,黄芩清肺火,而沉香也只是降气顺气之药,只有一味专治痰的药礞石,而礞石也是以下气为主,这方能治疗这么重要痰病吗?”
  圆正师兄说:“李中梓说过,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如果见痰不治痰,那治什么呢?治气。气顺则痰消。夫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丹溪心法》有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小云,你想一下,痰是怎么来的?津液运行不利,乃变而为痰。为什么会运行不利?气为津液之帅,气不顺则津液运行不利。故气顺则津液和调,痰不得生。”
  原来礞石滚痰丸是王隐君的方,专治老痰怪病。
  以礞石燥悍重坠,攻逐陈积伏匿之老痰。
  大黄泄肠胃有质实火,黄芩清胸肺无形诸热,皆导气下行,合肺为贮痰之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经旨也。
  又以沉香速降气机,亦合治痰必先顺气之理。”
  小云点了点头,终于明白,滚痰丸组方妙义。方中治气而令痰消,符合《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医门宗旨。
  圆正师兄又说:“小云,你可知痰会变生多少疾病?”
  小云初入医门,未解痰义,于是摇了摇头。
  圆正师兄说:“不少疑难杂症常与痰相关,朱丹溪,养阴大家,亦是善治痰之国手,他尝叹道,怪病多由痰也。其著作《金匮勾玄》、《丹溪心法》以及《局方发挥》,等书籍中都有专列痰门,对痰之研究论述鞭辟入里。
  这首礞石滚痰丸便是朱丹溪《丹溪心法》一书中引用王隐君的方。王隐君创制此方,遂成千古名方。
  他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为喘,为嗽,为呕,为泻,为眩晕心嘈为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隔塞……”
  
  10、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振国听得如痴如醉,怎么一个痰,就能变化出这么多病呢?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这句话怎么如此精辟?
  痰迷心窍,则神昏癫狂;
  痰扰神志,则怔忡惊悸,夜梦奇异鬼怪;
  痰湿上泛,则恶心呕吐;
  痰留胸肋,则喘咳痞闷,胸中疼痛;
  痰阻经络,则半身不遂,骨节烦疼;
  痰流下肢关节,遂成鹤膝风肿;
  ……
  ……
  圆正师兄又说:“内外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状不同,难以尽述。盖津液既凝而为痰,不复周润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秘结,面如枯骨,毛发焦槁。妇人因此月水不通,难以受孕。若能逐去败痰,自然身心请安,服饵有效。此皆王隐君治痰诸疾,心得之语,可传万世。”
  小云刚才还有点明了,可一下子,有听说痰可以变化出这么多疾病,那用药又当何去何从呢?这回小云倒迷糊了,不禁问道:“师兄,这么多病症,要怎么用礞石滚痰丸啊?”
  振国心中也嘀咕道:“这样子,不是说礞石滚痰丸可以通治百种怪病了,照这样说,知道这一个方,不就可以闯天下了。”
  圆正师兄笑道:“病症变幻多端,委实难测,故多令医者束手,王好古有感于此,作《此事难知》。
  其实,说难也不难。《黄帝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陈修园执简奴繁,把握医学精要,作《医学实在易》,又说医学其实很简单。
  到底是难是易,就拿礞石滚痰丸一方来说,若不能对症下药,便觉难如登天,若能辨证用方,始知效如桴鼓,甚是容易。”
  振国与小云此时竖起耳朵来,很想知道怎么用好这个汤方,怎么学到这其中的精要。
       ==================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17 23:17:53 
回复 
  @古玉1970 2011-09-17 15:10:13
    您好, 文章太好, 很是感动,我生活在内蒙古,长期患有银屑病,想问您,治疗的方法,谢谢。
  -----------------------------
  
  @古玉:您好!皮肤病,时常要以痒痛为伍,非常辛苦。尤其是银屑病,中医西医都没有现成的药方。但并不意味着没办法调养。气候变化,饮食不节,情志波动,房事过度,这四方面,最容易加重银屑病,对于第一种气候,我们可能没法掌控。但后面三种,却完全可以修炼调养。
  下面我就略加解说病理,以及调养的方法。
  《黄帝内经》曰:“有诸内必形于外。”皮肤病的根源一定在内脏,这是脏腑蕴毒发于皮肤。所以一般使用外用药物极难治疗。
  脏腑为何会蕴毒?长期饮食不节,病从口入。内蒙古西北之人,大多有嗜食酒肉,肥甘厚味的习惯,这样血液便会浓稠浑浊。俗话说:“水至清则荷塘无鱼,血至净则肌肤无病。”可见皮肤病大都是血液病。故净化血液是调养的第一步。
  怎么净化血液?《菜根谭》曰:“吃粗茶淡饭的人,大都冰清玉洁。”所以血液清洁,就需要饮食清淡。
  异于常人的银屑病苦,就要有异于常人的清淡饮食来调养。如果疾病顽固难愈,甚至要有寺院苦行僧那种精神,吃清斋淡饭照样过日。
  第二点,就是调心。
  《黄帝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曰:“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肌表痒痛,归心所主。心中烦躁郁闷,焦急紧张,便会加重病情。
  《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显告诉我们,养心最重要一个字——淡。对名闻利养,荣辱得失这些东西一概都要看淡。《弟子规》说:“财务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钱财、名声都是身外物,能够看淡容忍,则怨忿可消,疾病可调。人不应该因为身外之物,而扰乱自己内心本应有的平静。心中若被扰动不安,对你疾病的恢复极为不利。《黄帝内经》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试想一下,躁动焦急的心,多么可怕。它不仅能令皮肤瘙痒难耐,更能让五脏六腑,翻江倒海。
  大智者说:“一生淡泊养心机。”庄子说:“穷亦乐,通亦乐。”可见调心之法,就在于这个“淡”字,这个“淡”字可是调身调心很高的境界修养。饮食清淡,可以淡化疾病,心中淡泊,也可以淡化疾病。希望你能从“淡”字修炼,以“淡”字存心,时时忆念“淡”字,这样对于您银屑病的康复有着不可思议的帮助。
  至于房事,治疗期间,那是绝对禁止的,这样你们夫妻之间可要协商好。你皮肤的修复,全仰仗肾中的精水供养。肾中的精血充满,才会外溢肌肤,滋润温养。
  还有,人痒到极处,便会有以痛代痒的心态。即便明知会抓破皮,搔出血,他也会在所不惜,欲除之而后快。这种心态万不可取。因为越是焦躁,那是越在助长病邪。
  这时,就是在考验你的忍功了。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你可常做如是观想,既然上天给了我银屑病,我就应该忍辱包容它,痒痛算得了什么,忍耐过去,你将会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譬如,口含橄榄,苦涩难耐,待尝过后,却满嘴甘甜。
  更或者,有转移注意之法,有人读书写字,有人念佛诵经,这些能做到身心两忘,皆是提高境界的修养。你也可以去尝试一下。
  关于药物治疗方面,虽说无定方,但中医却有治疗的方法。银屑病最常见的有血躁与血虚两种。
  尤其是久病必有淤,都会兼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这种情况,可以用血府逐瘀汤加蝉蜕、荆芥、防风的思路治疗。
  如果还是缠绵不愈,气血亏虚,怎么办?明朝周慎斋说:“疾病久不愈,法当治脾。”所以,这种情况,用玉屏风散和桂枝汤合方的思路,也有比较大的帮助。
  还有,王正龙在《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中论到了银屑病,他说:“银屑病在当今的难治程度不亚于癌症,所以也被称为二号癌症,如果明白患病的原因在元气虚弱,病敢于服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祛邪的药物,最后局部适当辅于肤疾宁软膏,治愈此病,易如反掌。”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18 23:13:22 
回复 
  @古玉1970 2011-09-18 21:57:17
    草岭您好,您的回帖我拜读了,十分感谢,但您说的药汤我不知道如何配药,而且我的银屑病十分严重都发展到关节了十分麻烦,要是有机会拜访您就好了
  -----------------------------
  
  @古玉:您好!京城良医云集,那里有大量高手。他们知道怎么配。
  病入关节,为肾所主,恐怕要走扶阳的思路。不仅是扶阳,重灸法也非常有利于元气的恢复。尤其是艾灸关元穴。这是要持之以恒的。
  疾病是不良习惯的反映,尤其是慢性疾病,更是如此。你不能心急,古医家吴鞠通说:“治内伤如相,坐阵从容。”是啊,病去如抽丝,需要打持久战。这银屑病一则考验你的耐性,另外还考验你的反省。
  凡是疾病,尤其是疑难重症,决定不是一两个原因造成的,人的身体也决不像你想象那么脆弱,有多么顽固的疾患,就相应一定有多种不良的陋习,这个反省很重要,你务必要一一揪出,彻底根除。如同桶有多个洞在漏水,你如果只补其一,很难有大作用。
  其实,见不见我都没关系,该说的我会毫不保留的说出来。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实并不难,尤其是慢性疑难病,对中医来说,那是大有可为的。难的是什么?是患病人要配合的修炼与坚持。譬如,由情绪造成的疾病,叫你修心,做到不发脾气,你能持否?又如,叫你节制房事,而且是两三年内,绝对禁止,你能持否?还有,切忌食用鱼虾内脏等发物,你能持否?晚上以姜汤水泡脚,你能持否?饭只到七分饱,并且饭后千步走,你能持否?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几点都是相当普通的道理,却需要有非凡的毅力来执行。试想一下,超脱疾苦,攻克顽症,没有非凡的毅力,怎么能治个彻底呢?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22 23:01:48 
回复 
  @飘渺中123 2011-09-22 18:08:00
    你好,我一年前有过阴道炎,治过但是一直还是反反复复的犯。从上个月例假过后又开始了,还有以前没有过的症状,整个下身都觉得不舒服,有痛感。小腹隐痛,腰也酸。最近经期也不准了,总要推后好多天。两三年前经期3、4天就完了,现在就越来越多了,7天才干净!经前一周乳房也会胀痛,来了就好了!还伴有痛经,是继发性的,有血块!请问我这是怎么啦?那么多问题,能根治吗?现在只要一不舒服了心情就特别烦,好郁闷!
    .....
  -----------------------------
  
  @飘渺中123:您好!
  别担心,你还年轻。年轻的身子,没有那么容易病患,你身体表现出来的这些病状,是正邪交争的结果,说明身体正气尚足,如果正气虚弱到极点,就不会出现什么明显的症状。
  你的阴道炎能治好得益于药物,但反复发作却是饮食性情所致。所以要彻底根治,除了正常用药过外,还需要严格执行几点生活细节。
  从你的症状看来,阴道炎是下焦湿热,烦躁乳腺增生是肝气郁结。腰酸、小腹隐痛、经痛,都是明显的湿热下注,肝气郁结的结果。《黄帝内经》认为:“肝经上达巅顶,旁及胸肋,下落阴器。”可见你诸多症状都是肝经不舒达,湿热下注所致。
  治疗方面可以选择丹栀逍遥散加减: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芍药15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柴胡10克、炒栀子10克、丹皮 10克、土茯苓 20克(服上五剂)
  至于生活细节方面,首先要明白湿热从哪里来——脾胃。以前人大多数生病都属虚弱,营养不良,所以我们的长辈那一代,往往只须吃几只炖母鸡或人参之类,就把病给治好了。而我们这一代人,却不行了,是身体不争气吗?不是的,是现在人脾胃营养过剩所致。营养过剩,就是中医所说的——湿热。这些湿热要驱除,必须从嘴巴上严加管控,女性喜食零食、水果,这都是非常不好的习惯,所以三餐有规律之外,不要有零食与宵夜,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扰乱身体平衡的。很多人以为多吃水果健康,其实绝大部分水果都是寒凉的,容易伤脾胃,停留湿气。脾胃一旦受寒,很多妇科杂病,痛经之类的,就随着而来。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如果每顿都吃到饱,这本身就不是健康的吃法。饱胀容易让人郁闷烦躁,生气发火,所以适当减少饮食的摄入,大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圣经》说:“巴比伦国王,受困于病魔时,上天就给予一个启示,像牛吃青草般,尽量服食青菜,远离肉类,结果国王得以痊愈,非常欢喜。”以上寓言告诉我们,人有那么多病痛苦恼,其实跟不良的饮食结构大有关系,所谓病从口入,疾病大都是吃出来的,便是这个道理。
  当然如果从人类牙齿和肠道等生理结构来看,也是最适合吃蔬菜杂粮的。少摄取肉类,身体的血液会干净一些,脾胃负担自然减轻,那么湿热便会减少,康复指日可待。
  第二点就是情志心灵方面。人有些烦恼是正常的,但随便发脾气,却是不好的。面对烦恼,需要不断去包容,人生在世,就是在历事炼心,炼的就是那个心量。烦恼来时要想到,烦恼是锻炼我心量的磨刀石,只要我能忍下来,心量就随之扩大,所谓量大福大,心量大的人,总是后福无穷,生活越过越有味。所以,我建议你,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让自己过上一种量大能容的生活。抛掉小怨小气,走向能容自在。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23 23:32:14 
回复 
  @飘渺中123 2011-09-23 20:51:38
    
  谢谢你给我的答复那么详细,那个方我会赶紧抓来吃的。现在才发现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我觉得你不仅是帮人治病还帮人疏通心理!我有点不明白湿热就是营养过剩,因为我现在都每天吃不饱啊,感觉一天都在饿肚子啊!
  
  -----------------------------
  
  你这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不单是你的问题,而且是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下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
  营养过剩是湿热,是消化不良的产物,可你知道吗?很多人服用许多祛湿的凉茶,非但祛不了这种湿热,反倒吃寒了肠胃,引起泄泻,经常闹肚子。这是什么道理呢?
  其实热有两方面来源,一方面是,煎炸炒的饮食,我们称之为热气的食物。这种热叫脾胃之热。用凉茶的效果一般都很好。可另外一种热,却非凉茶能祛除。相反,如果用凉茶,还会搞坏身子。
  这是什么热呢?心火。是心意识、妄想烦恼纷飞带来的热,这种热没有通过修心炼性,是非常难根除的。很多人不知道,妄服良药,最终搞坏身子。
  道家养生书中有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它把人的身子比作鼎,把人的心比作一团火。这鼎里面装了很多水,也就是我们身子的能量,而那火就在鼎下不断地燃烧。这个鼎中的水沸腾,不断减少,我们是不断从鼎中添加水进去,还是从鼎底把火移开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个道理千年前古人已讲得非常清楚。
  而现代人呢,老往鼎里加凉水(冰冻、凉茶、饮料可乐等),却不知道,从鼎底把心火调小,最终,火愈大,水愈少,结果是鼎破人亡。很多高血压、脑溢血、心肌梗塞等疾病,说穿了,还不是这样被煮出来的。
  你看糖尿病,中国古代叫消渴病,为什么叫消渴病?就是人老觉得喝水不够,吃饭不够,身体还不断的消瘦。很多人,找不出那个原因来,其实很明白,就是那个急躁、烦恼的心停不下来啊!那个鼎下的火太大了。这也是我的答问中经常要提到调心的问题。
  当今时代,人身体营养是足够的。千万不要随便以为吃少点,或有点饥饿感就是营养不良。首先要看你的那颗心啊!俗话说:“人发一场怒,三碗水三碗饭就没了,而且人恼怒一天,三天也恢复不过来。”所以,这样即便多吃营养有用吗?只会让身体停聚更多的湿热。
  苏东坡说:“未有天君不安,而百体舒泰者。”天君就是中医所说的君主之官的心,百体就是我们的身体。从这里看来,治病以修心为本、为上、为第一。这也是《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思路。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24 23:30:26 
回复 
  @囡囡有神 2011-09-24 05:09:45
    一直在关注。想再次请教先生,以前只有在感冒或身体非常劳累时有打呼噜的现象,而现在却已然成了每次睡眠的必修课,影响了家人让我很是头痛。感觉我是受益于先生文章最大的读者之一,以前苦苦追求的今天一笑了之。多谢。
  -----------------------------
  
  @囡囡有神:您好!
  你打呼噜的原因和缓解的方法,其实都已经在你的问题里面了。你以前每逢感冒或劳累过后就会打呼噜,尤其是劳累,可见劳累是打呼噜的根源。劳累分为哪几类呢?《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有劳心、房劳和劳身。你看打呼噜的人群,大都集中在哪个年龄阶段呢?——中年。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忙。”中年压力大,思想包袱重,烦恼多。劳身、劳心再加上房劳,所以每每呼噜不请自至。那怎样让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呢?或者不修。很明显要从这三方面下手。
  第一劳心。人烦恼习气越重,呼噜声越响。其实,呼吸道的狭窄,与心胸的不够开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听你说,能够对很多事情付之一笑,这说明你的心胸更开阔了。人心胸开阔一分,烦恼习气就减少一分,烦恼习气减少一分,呼噜便少响一些。希望你让狭隘的呼吸道变得宽阔起来时,千万别忘了宽心。睡觉时,务必以宽松舒适的心态入睡。中医称这种睡眠秘诀为“先睡心,后睡眼”。做到这点,你的呼噜声应该可以减少很多。
  第二点房劳。房劳过度的容易得气喘病。也容易令呼吸道狭窄。很多中年人,原本不打呼噜的,其实便是因为房事不节,耗竭精气,气喘如牛。所以调息以节房事为第一。你不妨看看那些呼吸很粗重的人,其实大多是房劳过度所致。
  第三劳身。劳身体现在哪几方面呢?熬夜、跑业务,一天到晚端坐在电脑旁,这些伴随着现代文明带给人类的劣习,给身体带来不可低估的损害。还有,晚餐过饱,饱食不仅不能提供丰富的营养,相反还会耗气伤气。人常食肥甘厚味,长得肥胖的人是最容易打呼噜的。所以均衡饮食,晚餐只吃到六七分饱,可以让气道血管更加通畅。可见饮食过饱加重胃肠负担,也是劳身的一种行为。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25 23:08:53 
回复 
  @junfull 2011-09-25 13:11:06
    先生好,想请教下,六字诀的呼吸方法。现在初学,常是动作没做完,气不够了。用自然呼吸法还是用腹式呼吸法啊。练时感觉手会热,这正常吗?
  -----------------------------
  
  @junfull:您好!
  初练用自然呼吸法,手热是得气的表现,也是正常的。如果身体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不用担心,这是身体的经脉将要畅通的表现。
  至于你说,练一套没完,便不够气的感觉。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你刚开始练习,用六字诀时,把声音发出来了,其实六字诀练上去后,你是听不见声音的。但为什么刚开始练习时,又要练出声音来呢?这是为了矫正口型,以正确的发音方式练习。练六字诀就是要经过这个有声音到无声音的过程。所谓言多伤中气,你刚开始练有声音的时候,难免耗费中气,但把口型矫正,声音念好后,进入无音修炼时,那便可得心应手。
  第二方面,有可能你练习的环境含氧量不是很高,空气的负离子不是很多,或者空气不是很流通。古人选择最佳的练功场地,是背山面水,有微风轻轻吹过,或者是在自然的森林环境中。在这样的条件下,练六字诀,往往能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在紧闭的卧室里,空气又不流通,含氧量负离子又少,这样人很容易觉得疲累,虽有心练功,却也事倍功半。
  至于你手有发热的气感,非常好。手掌是手少阴心包经所过,掌心有个劳宫穴,中指尖有个中冲穴,这都可以引导胸中烦躁郁闷之气,排泄出体外。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需要减压,减负,而掌中有这种得气的感觉,无疑就是在减压,减负。很多人还拼命的练拍掌功,目的无非都是令掌中发热,排出浊气,详细可见《拍手健康治百病》一书。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25 23:31:51 
回复 
  @飘渺中123 2011-09-25 14:54:56
    你好,我的母亲患有20多年的哮喘病,冬天特别容易发作,也特别怕冷,一着凉了会发作。近两年常常有用蛤蚧粉炖肉感觉身体好了一些。想请教下有没有其它的治疗方法和一些平时的生活习惯!
  -----------------------------
  
  @飘渺中123:您好!
  哮喘病发作时,注重治标,平时着重治本,兼用灸法。而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提高身体素质着手,才是治本的思路。你妈有二十多年哮喘,冬季易发,怕冷,一着凉就会发作,这三方面都说明你妈妈是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该怎么办呢?一靠药物,二靠运动。你选择的蛤蚧粉效果不错。而哮喘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食疗方。即桂圆肉20克,北杏仁20克,新会陈皮8克,平时用这三味药炖肉汤,饮汤食肉,有一定疗效。不会有副作用。
  第二运动方面,过去认为,哮喘病的人,只宜室内静养,不宜室外活动,这种观念,现在已为众多学者所否定。生命在于运动,不运动怎能提高身体素质,关键是要看怎么运动。
  你妈妈阳虚,运动可以升发阳气,而选择运动的时辰非常重要,《黄帝内经》成为“必待日光”,就是说,最好能在早晨以及黄昏,两个时间段,温暖的阳光下运动。
  运动量非常重要,应该循序渐进,由小到大。最好能让自己处于最舒适的姿势来运动,这样非常有利于哮喘病人的恢复。也有一种叫,晒膀胱经运动法。晒膀胱经就是晒背,尤其是冬天,能经常晒背,让背部的膀胱经,吸收阳光,在从中运动,令阳气布达四肢,非常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
  还有灸法也很重要,也非常有疗效。心禅大师《一得集》曰:“哮喘病邪深伏脏腑,逢寒病发,非用灸法不能除根,惜人都不信,至延终身之疾,可叹也。”所以哮喘能选择三伏、三九天灸,只要有恒心信心去做,一般都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草岭书斋 回复日期:2011-09-26 00:08:13 
回复 
  @西部游狼 2011-09-25 02:00:31
    我有一事相求,有没有办法控制情思,我今年二十七岁、每次大的转折都毁在恋爱中。我想戒掉情思。楼主可否?
  -----------------------------
  
  @西部游狼:您好!
  你有这个觉悟,说明戒掉情思的智慧已悄悄在你身边降临。“控制情思”是千古以来天字第一号超级大难题。《金刚金》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云何降伏其心。”这六个字,就是千古圣贤齐声共叹的。一个英雄可以控制一个时代,却没法控制自己的情思。一个英雄可以降伏天下,却没有方法降伏其心。我现在建议你看下面这个禅案,或许对于你想控制情思有很大的帮助。
  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他的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禅师一直默默无语,闭着眼睛。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么才能除掉野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的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能从明天起,你们把这块草地分成几块,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到这个地方相聚!”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就来到这里,他们用尽了各种各样办法都不能铲除杂草,早就已经放弃了这项任务,如今只是为了看看禅师用的什么方法。
    禅师那块原来杂草丛生的地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顿时领悟到: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的最好方法。
    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这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是的,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
  情思就是野草杂草,你看到了你生命中的野草杂草,想除掉它,可你有没看到你生命中的庄稼,去栽培呵护它。你已经二十七岁了,开辟你的新天地吧!所有的烦恼杂草,都将会被庄稼取而代之,不戒自除。没错二十七岁,确实是人生重大的转折。以前你并没有毁掉,而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老苏在二十七岁时,终于找到了他生命中的庄稼——读书,干出一番事业来。
  你现在苦恼的不是情思,你的真正问题,在于你还没有立出人生的志向来。所以,面对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往往自己心中没有主张。
  电视剧中李小龙向咏春宗师叶问,请教咏春拳精义时,叶问只说了六个字——剪枝蔓,立主干。这六个字是拳术道理,也是做人的境界。人将近而立之年,不应该再纠结于枝蔓情思中,应该立出自己一生的主干志气来。
  希望你能尽快找到你生命中的庄稼,耕耘秋收后别忘了给我报给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