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总蛋白的提取:地图综合及其在ArcGIS中的实现 - 杰迪武士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01:40

地图综合及其在ArcGIS中的实现

定义

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的特点,以概括、抽象的形式反映制图对象的带有规律性的类型特征和典型特点,而将那些对于该图来说是次要的、非本质的物体舍掉,这个过程叫作制图综合。它是通过选取和概括的方法来实现的。

 

目的

制图综合的目的是突出制图对象的类型特征,抽象出其基本规律,更好地运用地图图形向读者传递信息,并可以延长地图的时效性,避免地图很快地失去作用。

 

影响因素

制图综合的程度受3种基本因素的影响:

一是地图的用途,主要决定地图所应表示和着重表示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是地图比例尺,主要决定地图内容表示的详细程度;

三是制图区域的地理特点/景观条件,即应显示本地区地理景观的特点。

在这3种因素的影响下,制图综合的实质就是以科学的抽象形式,通过选取和概括的手段,从大量制图对象中选出较大的或较重要的,而舍去次要的或非本质的地物和现象;去掉轮廓形状的碎部而代之以总的形体特征;缩减分类分级数量,减少制图物体间的差别,并用正确的图形反映制图对象的类型特征和典型特点。

此外,图解限制(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和数据质量也对制图综合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

制图综合的基本基本方法是选取和概括。

选取

正确的选取结果应符合以下基本规律:

①制图物体的密度越大,其选取标准定得越低,但被舍弃目标的绝对数量越大。

②选取遵守从主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在任何情况下舍去的都应是较小的、次要的目标,而把较大的、重要的目标保留在地图上,使地图能保持地区的基本面貌。

③物体密度系数损失的绝对值和相对量都应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逐渐减少

④在保持各密度区之间具有最小的辨认系数的前提下保持各地区间的密度对比关系。

在遵循选取规律的基础上,地图内容的选取一般由资格法和定额法来实现。

概括

制图综合中的概括包括形状概括、数量特征概括和质量特征概括。

在编制地图时,由于比例尺的缩小而使地图图形难以分辨,或因弯曲过多而妨碍了主要特征的显示,必须对地图图形加以概括。制图物体形状概括应遵循以下基本规律:

①舍去小于规定尺寸的弯曲,夸大特征弯曲,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

②保持各线段上的曲折系数和单位长度上的弯曲个数的对比

③保持弯曲图形的类型特征

④保持制图对象的结构对比

⑤保持面状物体的面积平衡

在遵循形状概括规律的基础上,其实现手法一般有删除、合并、夸大等。

概括和选取虽然都是去掉制图对象的某些信息,但他们是有区别的。选取是整体性地去掉某类或某级信息,概括则是去掉或夸大制图对象的某些碎部及进行类别、级别的合并。制图工作中是在完成了选择后对选取了的信息进行概括处理的。

定位优先级

点状符号、线状符号

地图符号矩阵

舍弃、位移和压盖

 

ArcGIS中的实现

实验数据:采用某县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综合到125万。

思路一

方法一:分乡镇提取综合

1、全县数据融合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Generalization>Dissolve,DissolveField选择地类代码和乡镇行政代码。

2、提取各乡镇数据

ArcToolBox>AnalysisTools>Extract>SplitSplitField选择乡镇行政代码。

3、各乡镇数据处理:

1)提取各地类

ArcToolBox>AnalysisTools>Extract>右击Select>Batch,输入设为乡镇DLTB,输出设为各乡镇DLTB以地类命名,Expression设为DLDM='地类码',分别提取各地类。

2)各地类聚合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Generalization>右击AggregatePolygons>BatchAggregateDistance设为200?,MinimumAreaMinimumHoleSize设为250000/400000/1000000?,分别聚合各地类。

3)赋地类代码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Fields>右击AddField>Batch,输入设为聚合后的各地类,FieldName设为DLDMFieldType设为TextFieldPrecision设为3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Fields>右击CalculateField>Batch,输入设为聚合后的各地类,FieldName设为DLDMExpression设为DLDM='相应地类代码'

4)各地类叠加

ArcToolBox>AnalysisTools>Overlay>Update,按自然保留地、牧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等顺序更新叠加,可用Model批处理。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Features>MultipartToSinglepart,炸开多面体。

5)拓扑差错

新建GeoDatabase数据库,建立数据集,将上步生成的成果导入到该数据集中。

在数据集中建立拓扑规则,Rule设置为MustNotHaveGaps,应用拓扑规则。

ArcMap导入该拓扑规则,进行拓扑查错和修正,对于Gaps进行CreatePolygon操作。

选择刚才建立的空区,ArcToolBox>DataManagement>Generalization>Eliminate,消除合并这些没有地类代码的的碎区。

注释:可以直接把面积最大基质地类即初始Update对象设为整个行政区划,不必单独提取,这样就没有必要进行拓扑差错,只是在做过缓冲区这一步骤时用行政区划Clip最后成果即可,方法二相同。

4、合并各乡镇成果。

5、手工进行精细综合。

方法二:整个地区分地类综合

1、全县数据融合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Generalization>Dissolve,DissolveField选择地类代码和乡镇行政代码。

2、提取各地类

ArcToolBox>AnalysisTools>Extract>右击Select>Batch,输入设为DLTB,输出设为各地类命名,Expression设为DLDM='地类码',分别提取各地类。

3、各地类聚合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Generalization>右击AggregatePolygons>BatchAggregateDistance设为100MinimumAreaMinimumHoleSize设为250000/400000/1000000?,分别聚合各地类。

可以用Buffer进行边界的制图综合(圆滑和夸大)。

4、赋地类代码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Fields>右击AddField>Batch,输入设为聚合后的各地类,FieldName设为GHDLDMFieldType设为TextFieldPrecision设为3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Fields>右击CalculateField>Batch,输入设为聚合后的各地类,FieldName设为GHDLDMExpression设为DLDM='相应地类代码'

5、各地类叠加

ArcToolBox>AnalysisTools>Overlay>Update,按自然保留地、牧草地、林地、园地、耕地、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等顺序更新叠加,可用Model批处理。

ArcToolBox>DataManagement>Features>MultipartToSinglepart,炸开多面体。

6、拓扑差错

新建GeoDatabase数据库,建立数据集,将上步生成的成果导入到该数据集中。

在数据集中建立拓扑规则,Rule设置为MustNotHaveGaps,应用拓扑规则。

ArcMap导入该拓扑规则,进行拓扑查错和修正,对于Gaps进行CreatePolygon操作。

选择刚才建立的空区,ArcToolBox>DataManagement>Generalization>Eliminate,消除合并这些没有地类代码的的碎区。

7、赋行政代码

将拓扑差错后成果与行政区划(概括综合后)叠加分析,给地类图斑赋行政代码。

对叠加形成的碎区进行消除合并,对行政区划外的进行删除,对行政区划内的进行融合。

8、手工进行精细综合。

注释:

二调最小图斑:

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为6.0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0mm2

则对应距离设置为:500m 612.37m 968.25m

思路二

1、首先,将矢量数据转为栅格数据,栅格大小就是最小上图面积等阈值,栅格值为地类数据。

2、然后,夸大栅格数据后,将栅格数据转回矢量数据。

3、最后,得到的栅格数据边缘过于生硬,做光滑边界、最小图斑合并等操作。

注释:思路二的想法是基于对于陕北的川道地形而言,采用AggregatePolygons方法无法将较细的川道删除而设想的,没有经过实践,理论上可能可行。

 

参考资料:

http://www.gisall.com/?uid-119427-action-viewspace-itemid-2639

祝国瑞.地图学.武汉大学出版社[M](2004)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9643.html?fromTaglist

http://bbs.esrichina-bj.cn/ESRI/viewthread.php?tid=6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