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磷酸酶升高原因:隋唐纵酒狂饮的饮酒之风 - 文学编年 - 国学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6:21
  隋唐纵酒狂饮的饮酒之风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氊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的这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饮中八仙歌》,以传神之笔描写了贺知章、汝阳王李暠、左丞相李适之、名士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布衣焦遂八位酒仙的生动形象,将他们嗜酒、豪放、旷达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集中表现了唐代上自王公宰相,下至文人布衣纵酒狂饮的社会风气。
  酒,在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习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朝廷大典、内宫宴筵、祥瑞节令,还是民间婚丧嫁娶、亲朋聚会都离不开酒,而且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唐朝初年,高祖曾下令禁酤。开元天宝以后,嗜酒之风更加盛行,出现了 风俗奢靡,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 的景象。
  文人与酒嗜酒之风在文人中间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文人大都在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上纵情酒色,放浪不羁。特别是中唐以后,随着社会由盛转衰,许多文人不在立志于 济苍生 、 安社稷 的政治抱负,而是寻求心境解脱,逃遁纷乱的人世,或者奉佛学道,隐逸山林,或者纵情酒色,置身酒肆歌楼,在美酒佳人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饮中八仙 的左丞相李适之 雅好宾友,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他的酒宴豪华奢侈,日费万钱。天宝五载被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仍酒兴未减,常常 乐圣且衔杯.大臣石裕嗜酒,更是古今罕见。
  他有一次酿出几斛酒后,干脆脱掉衣服,跳进酒中沐浴,并兴奋地对弟子说: 我平生喜欢饮酒,遗憾的是身上的毛发还没有尝到酒味,今天才算如愿以偿,决不能对嘴和毛发有什么厚薄之分! 白居易嗜酒,称自己为 醉吟先生.他在《酒功赞》中说自己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放达自任的杜牧 嗜酒好睡,其癖已痼.他饮酒大醉后,一睡就是十几天。皮日休 性嗜酒,虽行止穷泰,非酒不能适.自号 醉士 、 酒民.在当时,身为文人士大夫而不会饮酒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云仙杂记》记载,元载步入仕途后,开始不会饮酒,同僚们就采用各种办法强迫他喝,他总是以鼻中闻到酒气就醉加以推辞。其中一位同僚就用针挑破元载的鼻尖,假说挑出一条叫作 酒魔 的虫子。于是,元载从一斗、两斗,直到嗜酒如命,不可收拾。
  唐代文人纵酒狂饮之风还表现在拼命鼓吹饮酒的好处。王绩在《答程道士书》中说: 每一甚醉,便觉神明安和,血脉通利。既无忤于物,而有乐于身,故常纵心以自适也。 李白更是盛赞酒的美妙之处。他认为酒是最好的伙伴,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似乎人世间只有酒是最值得留恋的。为此,李白希望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白居易《酒功赞》认为 麦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酒可以 变寒为温 、 转忧为乐 、 百虑齐息、万缘皆空 ,所以酒有功于世,人可以不食、不寝,不可不饮酒。
  唐代文人饮酒时,少不了吟诗作赋,题辞作画,许多优美的诗篇和艺术之作都是在纵酒狂饮后完成的。李白号称 醉圣 、 诗仙 , 斗酒诗百篇 ,他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在酒醉后创作的。《本事诗?高逸》生动地记载了李白醉中作诗的情景。一次,唐玄宗与宫人行乐,召李白赋诗。李白已在宁王那里喝得大醉,但仍旧 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
  笔迹遒利,凤踌龙拏。律度对属,无不精绝.这就是著名的《宫中行乐词》十首。白居易作诗也离不开酒,每逢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或好友相聚,需吟诗作赋时, 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诗酒既酣,乃自援琴.他说自己 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 ①。在白居易的2800余首诗中,和饮酒有关系的诗就达900余首。唐代书画家也是这样。草圣张旭 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唐朝画家王洽,性犷野放宕,嗜酒,他每作画前,必酣饮大醉, 兴酣之后,先已泼墨.名酒和酒具隋唐五代时期,酿酒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产生出种类繁多的名酒。据李肇《唐国史补?叙酒名著者》记载:有郢州的富水酒,乌程的若下酒,荥阳的土窟春酒,富平的石冻春酒,剑南的烧春酒,河东的乾和葡萄酒,岭南的灵溪酒、博罗酒,宜城的九酝酒,浔阳的湓水酒,京城长安西市出产的西市腔酒,以及郎官清酒、阿婆清酒和传自波斯的三勒浆酒。此外,还有 石榴酒 ,乔知行《倡女行》 石榴酒,葡萄浆.此酒和葡萄酒一样,在唐代妓院中很流行。 松花酒 ,岑参诗 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 郫简酒 ,此酒是四川名酒,用竹管酿酒,兼旬方开,香闻百步。杜甫诗: 酒忆郫简不用沽. 黄醅酒 , 醅 是尚未过滤的酒。此酒在唐代相当流行,白居易《尝黄醅新酿忆微之》诗 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五云浆 ,唐代一种名贵的有浓香气味的酒。刘禹锡诗 酿成十日酒,味放五云浆.此酒到五代时,成为宫廷里常饮的名酒之一。 桑落酒 、 酴釄 、 松醪酒 、 郁金香 、 醁醽酒 等也是当时流传甚广的名酒。
  葡萄酒是唐代、五代最为流行的名酒之一。公元640年,唐太宗征服高昌后,把高昌的良种马乳葡萄带回长安,种于御园之中,并学得了新的酿造葡萄酒的方法。 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醒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①此后,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酿造葡萄酒,河东出产乾和葡萄酒,太原府也有葡萄酒进贡。葡萄酒深受当时人的喜爱,王绩《题酒店壁》诗 竹叶连糟翠,葡萄带曲红.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在敦煌变文中也有关于饮葡萄酒的内容。如《茶酒论》 蒲桃九醖,于身有润。 《下女夫词》 酒是蒲桃酒,千钱沽一  . 当时葡萄酒已广泛被人们饮用。
  我国早期酿造烧酒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在唐代已出现烧酒。白居易有 烧酒初闻琥珀香 的诗句,雍陶写过 自到成都烧酒熟.《唐国史补》记载: 酒有剑南之烧春.有人认为烧春即烧酒,唐人喜欢以 春 字称呼酒。这些片言只语,既提到烧酒,又指明烧酒的产地多在四川。四川至今仍将蒸馏酒称作烧酒。但在唐代,四川是否果真有蒸馏酒,目前还找不到史料或文物的证据。
  ①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古今酒事》。
  ①   《太平御览》卷八四四。
  唐代的酒,不但酒质醇香、酒名高雅,而且酒具也十分讲究。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写的是名为 真珠红 的佳酿,盛在透明的玻璃杯里,呈现出金黄的琥珀色。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七个字说尽了酒和酒杯的精美。李适之有九件名贵的酒具,即蓬莱盏、海川螺、舞仙、瓠子卮、幔捲荷、金蕉叶、玉蟾儿、醉刘伶、东溟样。这九件酒具都有奇特的功能,如 蓬莱盏 ,上雕刻有蓬莱三岛的图案,精美绝伦; 舞仙盏 内装机关,酒满后便有 仙人出舞,瑞香毯子落盏外.皇室贵族之家所用的酒具更加讲究,有的堪称稀世奇珍。杨贵妃 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①唐玄宗时, 内库有一酒杯,青色而有纹如乱丝,其薄如纸,于杯足上有缕金字,名曰' 自暖杯'. 玄宗用它饮酒,将酒倒入杯中,就会滚如沸汤,温温然有热气上升。②用精美的酒器,饮用美味的醇酒,成为唐代人们的赏心乐事。
  这一时期的酒器有榼、瓮、瓶、樽、杯、盏、盅、酒勺、酒注和铛等,其中樽、酒注是最主要的两件酒具,使用得相当广泛。樽是一种盛酒器,在唐墓出土的高士宴乐纹螺钿镜、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宴饮图》、唐孙位《高逸图》上都出现了盛酒的樽。法门寺地宫中也出土一件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圈足银樽。中唐时,人们认为用樽盛酒不方便,开始使用装有管状流的酒注。长沙唐铜官窑出土多件酒注,上面有 陈家美春酒 、 酒温香浓 、 自入新丰市,唯闻旧酒香 等题字。①这表明酒注是中唐以后流行最广的盛酒器。
  酒令隋唐五代时期,人们是怎样饮酒的呢?最常见的形式是以酒令助兴取乐。酒令以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成为社会风俗的一部分。
  隋朝的统治时间虽然短暂,但酒令已有新的形式。如拆字令已在隋宫流行: 炀帝于宫中尝小会,为拆字令,取左右离舍之意。时杳娘侍侧,帝曰:' 我取杳字为十八日。' 杳娘复解罗字为四维。帝顾萧妃曰:' 尔能拆朕字乎?不能,当醉一杯。' 妃徐曰:' 移左画居右,岂非渊字乎?'②此时已有即兴拆字行令,虽然简单了一些。
  唐代作为宴席上佐酒行乐的酒令,进一步发展,品种更加繁富多彩。《蔡宽夫诗话》说: 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据唐宋笔记及史书所示,约有20余种。如:改令、骰子令、旗旛令、下次据令、闪擫令、上酒令、手势令、招手令、急口令、拆字令、雅令、鞍马令、抛打令、筹令等。归纳起来,不外乎律令、骰盘和抛打三种基本形式。
  其一,律令。这是一种依次巡酒、按规定行令的酒令。它产生于初唐。
  一般包括文辞类、言语类的酒令。牛僧孺《玄怪录》记载了一则 急口令的故事。睿宗文明年间,竟陵掾刘讽夜投夷陵空馆,见有女郎7人 揖让班坐,坐中设犀角酒樽、象杓、绿罽花觯、白琉璃盏,醪醴馨香,远闻空际。 一位女郎说出一则 急口令 : 鸾老头脑好,好头脑鸾老.谁说不好即罚酒。一位紫绥姑娘素口纳,连说: 鸾老鸾老 ,女郎皆大笑。
  ①   《杨太真外传》,见《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②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①   《唐代长沙铜官窑址调查》,《考古学报》1980年 1期。
  ②   《大业拾遗记》。
  筹令也是律令的一种。行令时轮流抽取酒筹,按酒筹上的要求进行活动或饮酒。元稹《何满子歌》有: 何如有熊一曲终,牙筹记令红螺■ 之句。
  牙筹记令 ,就是作为筹令之用的酒筹,其上刻有令辞。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有: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的诗句。花枝原可用来作记数之筹,而不能用来作记令之筹,因是醉中,故有 醉折花枝 作记令之酒筹 的失态举动。
  筹令盛行于唐、五代,这不仅见于诗文记载,而且可以从出土的酒筹实物得到印证。1982年在江苏省丹徒县一座唐代窑藏中,发现一件 论语玉烛 酒筹筒和50枚酒令筹。酒筹筒为银质,部分涂金,似烛形,正面刻有 论语玉烛 四字,旁绕龙凤、卷草、流云图饰。酒令筹为韭菜形的涂金银筹,每根酒筹上,上段刻《论语》一句,中段是附会其义指出在座应饮酒之人,下段则是有关罚则的具体内容。比如, 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来迟者,处五分 筹,其 瞻之在前,忽然在后 出自《论语》。这是上段。筹中的 来迟者 指赴宴迟到的人,是为中段。 处五分 ,意思是罚酒五分(十分为一杯)酒,是酒令筹令辞的下段。再如, 乘肥马,衣轻裘,衣服鲜好,处十分 、 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自饮十分 、食不厌精,劝主人五分 等等。从筹令辞上看出当时行酒令有 劝 、 饮 、 处 、 放 四种情况, 劝 是敬酒, 处 是罚酒, 饮 是自斟, 放 是重新下筹。这套 论语玉烛 酒筹用具为研究唐代酒令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其二,骰盘令,也叫 头盘令 、 投盘令 ,产生于初唐。这是利用抛采决定饮酒次序的一种形式,往往在其他酒令之前进行,起着活跃酒筵欢乐气氛的作用。唐皇甫松《醉乡日月》卷三, 骰子令 说: 大凡初筵,皆先用骰子,盖欲微酣,然后迤逦入酒令。 骰盘令在唐、五代非常流行,白居易诗 鞍马呼教住,骰盘喝遣输。长驱波卷白,连掷采盛卢 , 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元稹诗 叫噪掷投盘,坐狞摄觥使.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行令者的情绪是何等的激昂亢进。
  其三,抛打令,是一种歌舞化的酒令,约在盛唐时出现,是由豁拳、抵掌、弄手势等发展而成的。抛打令常用香球、花盏。唐及五代人诗中常有 抛打令抛耍香球、花盏的句子,如白居易诗 香球趁拍回环匝,花盏抛巡取次飞 ,柘枝随画鼓,调笑从香球.徐铉诗 歌舞送飞球,金觥碧玉筹.《太平广记》引《冥音录》记载:崔氏女 每宴饮,即飞球舞盏,为佐酒长夜之欢.综上所述,抛打令是由动作和歌唱两项内容组合而成,行抛打令时,伴以乐曲,先以香球或花盏回环巡传,待到乐曲急促近杀拍之时,须做有趣的抛掷,将香球和花盏急切地抛给人,中球或花盏者应持香球或花盏起舞。
  除这三大类酒令外, 手势令 和利用 酒胡子 行酒令的习俗也十分流行。 手势令 产生于唐代。皇甫松《醉乡日月》中就有《手势令》篇,专门总结记载此令。《新五代史?史弘肇传》记载: 他日,会饮章第,酒酣,为手势令。 可见,手势令在五代仍在流行。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式的酒令用具—— 酒胡子.酒胡子多木刻,如人形,状似不倒翁,置之盘中,转动后,其所背或倾侧方向的人饮酒。元稹在《指巡胡》诗中说: 遣闷多凭酒,公心只仰胡。挺身唯直指,无意独欺愚。唐末徐夤、户汪都写有《酒胡子》诗,表明唐末、五代时,酒胡子仍然流行。使用酒胡子行酒令,虽比击鼓传花来得简便,但不如击鼓传花的气氛热闹欢乐。
  唐、五代酒令的盛行,水平之高,难度之大都是空前的,而且极少低级趣味之感,这和唐、五代社会人们的文化水准普遍较高,与个人才智得到充分发展及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