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化磷脂酰肌醇激酶:小儿五经推拿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3:31:10
小儿五经推拿法 
刘开运(1918年~2003年),苗族,著名推拿专家,曾任中华全国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小儿推拿分卷” 主笔,湖南省首批审定的50名名中医之一。刘老毕生致力于中医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创立了以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以“ 推五经” 为核心内容的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推五经(五经推拿)是刘老推拿经验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病证(包括相应腑病)。五经是指与五脏相应的五个腧穴,各穴位置在相应手指的螺纹面,从拇指至小指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推五经有推、旋推两种手法。
直推:为泻法(或清法),以大拇指螺纹面从小儿手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动,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从指根退回螺纹面时不用力。直推法有清热泻实的作用,用于实证。
旋推:为补法。以大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手指螺纹面作顺时针方向推动,推动1圈为推1次,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旋推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用于虚证。
推动频率为每分钟200次左右.推动的节律要均匀,力度适中,以顺利推动并保持规定的频率为宜。推拿五经时,刘老十分重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和五脏病候的虚实,提出: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即泻法),若用清法,清后要加补法;肝经、心经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若用补法,补后要加清法;肺经既可用清法,亦可用补法;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五经推治手次变化的基本原则是:年龄越大,病情越重,手次越多,补法手次宜多于清法手次;主清(补)经手次宜多于兼清(补)经手次。五经推治清补手法在各小儿年龄组的基本手次列表如下:
手次(次)手法
1月~1岁
1岁~3岁
4岁~6岁
6岁~9岁
10岁~12岁
补法
50~150
100~300
200~400
300~600
400~800
清法
20~60
50~150
100~200
150~300
200~400
脾宜补不宜清,清后应加补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属阴土,脾气常虚,脾阳常不足,旋推脾经(拇指)有补脾气、温脾阳、助脾运化的作用,脾的虚证,当然应予旋推补脾。直接清脾经有泻实清热之效,但脾乃阴土,阳常不足,故如寒湿困脾、宿食停滞等无热象的实证。是绝对不能直接清脾而泻其实的;即使是脾胃湿热、大肠湿热等有明显热象的实证,直接清脾之后,亦应加旋推补脾以调之。犹如白虎汤之用粳米、甘草。这是由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最易受损的病理特点决定的。清脾、 补脾必清肝
脾与肝关系密切,脾虚恐肝木乘脾,故补脾必清肝;脾实则土壅木郁,故清脾亦当清肝。肝只清不补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病理现象多呈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直推(食指)清肝能泻火清热、舒肝解郁、镇肝潜阳、凉肝息风,而旋推肝经,性偏温补,有助火焚木、劫阴动风之虞,故肝经只可直推清泻,不可旋推温补。若遇肝血不足、肝阴亏虚之证,确须补肝时,据肝肾同源、 精血互补的原理,以旋推小指“ 补肾经” 代之。 心只清不补
心属火,犹如离照当空,阳热炽盛。旋推中指即是补心火,直推中指则能清心火,开心窍,宁心神。临床心病虽有气、血、阴、阳之虚,又有热陷心包,热(火) 扰心神、 痰迷心窍、 瘀阻心脉等实证, 推心经(中指)却只能直推,而不能旋推,即使是心气虚、心血虚,甚至是心阳不足的病证,旋推补心后常出现患儿烦躁啼哭,夜寐不宁等现象,所以旋推补心临床很少用。若须补心,常以旋推脾经代之。若非用旋推补心的,亦宜旋推之后再加直推以调之,单纯补心易动火,初学者谨识之。  肺可清可补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虚易实,故肺经(无名指)可直推,亦可旋推。直推肺经有宣降肺气,清泻肺热,祛痰化饮等效应;旋推肺经有益气、固表、敛肺等作用。  清肺补肺均须清心
肺与心同居胸中,两者之间有“ 所胜” 、“ 所不胜” 的关系,肺虚则火乘,故补肺须清心;而肺有实热常易逆传心包,故清肺亦须清心。如此则心火不亢,肺金得宁。 肾只补不清   
肾为先天之本,小儿形气未定,肾阴、肾阳、肾精、肾气都有待充实发展,故有“ 肾无实证” 之说。所 以肾经(小指)只宜旋推,不宜直推。旋推补肾的具体作用,决定于机体阴阳精气的虚衰状况,若肾阴虚而有虚热者,可加用小指尺侧缘的直推法以清之。  五脏虚实证推五经的方案:
脾虚证:主补脾,次补心,补后加清心,再补肺,并清肝,兼补肾。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等证。 脾实证:主清脾,清后加补脾,次清心,再清肺,并清肝,兼补肾。适用于脾胃湿热、大肠湿热等证。  肝虚证:主补肾,次补心,补后加清心,再清肺,稍清肝,略补脾。适用于肝血虚、 肝阴虚的病证。 肝实证:主清肝,次清心,再清肺,略补脾,并补肾。适用于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经实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证。
 
心虚证:主补心,补后加清心,次补脾,再补肾,兼清肝,略清肺。适用于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等证。
 
心实证 :主清心,次清肝,再清脾,清后加补脾,并清肺,兼补肾。适用于心火上炎、心阴虚内热、热陷心包等证。 肺虚证:主补肺,次补肾,再补脾,兼清心,并清肝。适用于肺气虚、肺阴虚等证。  肺实证:主清肺,次清肝,再清脾,兼清心,并补肾。适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燥热伤肺、肝火犯肺等证。
 
肾虚证:主补肾,次补肺,稍清肝,略补脾。适用于肾阳虚、肾气虚、肾精不足等证。  肾实证:主清后溪( 代清肾) ,次清肝,再清肺,兼清脾,稍清心。适用于下焦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等证。                                                                                            摘自《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推五经”运用要领》、《刘开运小儿五经推治简介》 
试论推拿补泻推拿手法  补泻   《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即补人体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推拿的补泻,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以一定的力量、幅度、方向,在一定的部位、穴位(线),加以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某一脏腑功能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     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的一些总是进行阐述。     1 三因原则     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须结合具体情形辩证施治,宜掌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     1.1 因地制宜  北方人腠理因密,皮肤粗糙,身体多强壮;南方人腠理疏松,肌肤润泽柔细。故针对生活起居环境差异,施术对象的补泻形式有别。     1.2 因时制宜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是云天人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相通。故推拿治疗因时令季节之别,补泻作用形式有异。     1.3 因人制宜  患者禀赋、营养、脏腑功能、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差别,耐常驻程度、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皆影响手法补泻。     2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     2.1 施力大小  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2.2 施力方向     2.2.1 直线推拿  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     2.2.2 弧线推拿  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     2.3 力的作用点(线、面)  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     3 体位     3.1 医者体位  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今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推拿医师片面强调有力,不求刚柔相济,实为一大误区。某中医学院教师理在其论文中说明推拿专业应取“孔武有力”之辈。笔者认为,医者当在坚持练功的基础上,临床借重力,按手法需要配合一定的步态、姿势,全神贯注,法从心出,手随意动。     3.2 患者体位  患者以一定的体位配合施治,从而体现补泻,取得更佳疗效。如杨天鹏教授独创“外牵引力”及“内牵引力”学说,利用病人自重及体位改变;地心引力与病人自增腹内压相拮抗,医者施以一定手法巧行补泻之功,收到良效。     4 施术频率     从手法频率快慢而言,操作频率快则为“泻”,慢则为“补”,是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5 循经补泻与穴位(线)推拿     5.1 循经补泻  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言,基于经络循行方向,顺经络循行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逆经为“泻”。是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5.2 穴位(线)推拿  穴位(线)疗法以冲击性的脉部力作用于特定的部位,劲力峻猛。常以三快二慢、三虚二实的速度、强度节律性地进行一组单脉冲点法。而这里所言补泻则涉及到穴位(线)自身特性及用力强度。     6 手法操作、穴位(线)特性     6.1 手法操作特性  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补:点、按、掐、扳、踩跷、指端推、拿、抓等推拿手法偏泻;一些手法则属平补平泻。     6.2 穴位(线)特性  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二人上马穴偏于“补”(《小儿推拿广意》:二人上马,掐之苏胃气、起沉疴);大椎、曲池、人中、十宣、六腑等穴偏于“泻”。     7 推拿补泻与临床应用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各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反因对象差异(或为实体差异,或为时间差异等)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对待处理。沈氏结合临床将泻分为三类,同时认为补泻应以穴位为准而结合循经;谬氏认为操作宜以“轻——重——轻”之规律;邹氏认为手法宜交替更换。笔者认为手法不宜改变太快,应有一定的持久性,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施术部位宜广泛多变,手法施工力宜时大时小,施术速度宜时快时慢,补泻交作。     推拿手法作用,不外两个效果,即静力效果与动力效果。而临床中由于施术者、受术者的差异,手法难以规范,自成体系,自成渊源,但无疑都要求“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是其关键。     结语:推拿手法补泻具有相对性,推拿医学欲提高临床疗效,须在补泻“绝对原则”基础上,灵活运用相对原则,从而推动推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人体的五大保健区
医学专家们认为,经常对五大保健区进行刺激,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健身强体,益寿延年。     一、前胸保健区:经科学家发现,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肽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故有强大的抗癌作用;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只要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上至颈部下至心窝部)100至200次,就会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二、腋窝保健区:腋窝是血管、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奥秘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都受益匪浅。故专家们称之为“腋窝运动”。     三、脊柱保健区:脊柱是养生学家极为关注的区域,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健身。     四、肚脐保健区:肚脐常被养生学家誉为保健“要塞”。肚脐为神阙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五、脚底保健区: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科学家还认为:人的脚底有成千上万个末梢神经,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所以将脚称作人的“第二心脏”,可见脚的保健的重要。经常弯弯脚趾、经常散步、踩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之功效。 小儿五经推拿法
刘开运(1918年~2003年),苗族,著名推拿专家,曾任中华全国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小儿推拿分卷” 主笔,湖南省首批审定的50名名中医之一。刘老毕生致力于中医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创立了以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以“ 推五经” 为核心内容的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推五经(五经推拿)是刘老推拿经验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病证(包括相应腑病)。五经是指与五脏相应的五个腧穴,各穴位置在相应手指的螺纹面,从拇指至小指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推五经有推、旋推两种手法。
直推:为泻法(或清法),以大拇指螺纹面从小儿手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动,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从指根退回螺纹面时不用力。直推法有清热泻实的作用,用于实证。
旋推:为补法。以大拇指螺纹面在小儿手指螺纹面作顺时针方向推动,推动1圈为推1次,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旋推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用于虚证。
推动频率为每分钟200次左右.推动的节律要均匀,力度适中,以顺利推动并保持规定的频率为宜。推拿五经时,刘老十分重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和五脏病候的虚实,提出: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即泻法),若用清法,清后要加补法;肝经、心经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若用补法,补后要加清法;肺经既可用清法,亦可用补法;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五经推治手次变化的基本原则是:年龄越大,病情越重,手次越多,补法手次宜多于清法手次;主清(补)经手次宜多于兼清(补)经手次。五经推治清补手法在各小儿年龄组的基本手次列表如下:
手次(次)手法
 1月~1岁
 1岁~3岁
 4岁~6岁
 6岁~9岁
 10岁~12岁
 
补法
 50~150
 100~300
 200~400
 300~600
 400~800
 
清法
 20~60
 50~150
 100~200
 150~300
 200~400
 
脾宜补不宜清,清后应加补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属阴土,脾气常虚,脾阳常不足,旋推脾经(拇指)有补脾气、温脾阳、助脾运化的作用,脾的虚证,当然应予旋推补脾。直接清脾经有泻实清热之效,但脾乃阴土,阳常不足,故如寒湿困脾、宿食停滞等无热象的实证。是绝对不能直接清脾而泻其实的;即使是脾胃湿热、大肠湿热等有明显热象的实证,直接清脾之后,亦应加旋推补脾以调之。犹如白虎汤之用粳米、甘草。这是由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最易受损的病理特点决定的。清脾、 补脾必清肝
脾与肝关系密切,脾虚恐肝木乘脾,故补脾必清肝;脾实则土壅木郁,故清脾亦当清肝。肝只清不补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病理现象多呈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直推(食指)清肝能泻火清热、舒肝解郁、镇肝潜阳、凉肝息风,而旋推肝经,性偏温补,有助火焚木、劫阴动风之虞,故肝经只可直推清泻,不可旋推温补。若遇肝血不足、肝阴亏虚之证,确须补肝时,据肝肾同源、 精血互补的原理,以旋推小指“ 补肾经” 代之。 心只清不补
心属火,犹如离照当空,阳热炽盛。旋推中指即是补心火,直推中指则能清心火,开心窍,宁心神。临床心病虽有气、血、阴、阳之虚,又有热陷心包,热(火) 扰心神、 痰迷心窍、 瘀阻心脉等实证, 推心经(中指)却只能直推,而不能旋推,即使是心气虚、心血虚,甚至是心阳不足的病证,旋推补心后常出现患儿烦躁啼哭,夜寐不宁等现象,所以旋推补心临床很少用。若须补心,常以旋推脾经代之。若非用旋推补心的,亦宜旋推之后再加直推以调之,单纯补心易动火,初学者谨识之。  肺可清可补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虚易实,故肺经(无名指)可直推,亦可旋推。直推肺经有宣降肺气,清泻肺热,祛痰化饮等效应;旋推肺经有益气、固表、敛肺等作用。  清肺补肺均须清心
肺与心同居胸中,两者之间有“ 所胜” 、“ 所不胜” 的关系,肺虚则火乘,故补肺须清心;而肺有实热常易逆传心包,故清肺亦须清心。如此则心火不亢,肺金得宁。 肾只补不清   
肾为先天之本,小儿形气未定,肾阴、肾阳、肾精、肾气都有待充实发展,故有“ 肾无实证” 之说。所 以肾经(小指)只宜旋推,不宜直推。旋推补肾的具体作用,决定于机体阴阳精气的虚衰状况,若肾阴虚而有虚热者,可加用小指尺侧缘的直推法以清之。  五脏虚实证推五经的方案:
脾虚证:主补脾,次补心,补后加清心,再补肺,并清肝,兼补肾。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等证。 脾实证:主清脾,清后加补脾,次清心,再清肺,并清肝,兼补肾。适用于脾胃湿热、大肠湿热等证。  肝虚证:主补肾,次补心,补后加清心,再清肺,稍清肝,略补脾。适用于肝血虚、 肝阴虚的病证。 肝实证:主清肝,次清心,再清肺,略补脾,并补肾。适用于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经实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证。
 
心虚证:主补心,补后加清心,次补脾,再补肾,兼清肝,略清肺。适用于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等证。
 
心实证 :主清心,次清肝,再清脾,清后加补脾,并清肺,兼补肾。适用于心火上炎、心阴虚内热、热陷心包等证。 肺虚证:主补肺,次补肾,再补脾,兼清心,并清肝。适用于肺气虚、肺阴虚等证。  肺实证:主清肺,次清肝,再清脾,兼清心,并补肾。适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燥热伤肺、肝火犯肺等证。
 
肾虚证:主补肾,次补肺,稍清肝,略补脾。适用于肾阳虚、肾气虚、肾精不足等证。  肾实证:主清后溪( 代清肾) ,次清肝,再清肺,兼清脾,稍清心。适用于下焦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等证。                                                                                            摘自《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推五经”运用要领》、《刘开运小儿五经推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