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物语:诗歌大厅佳作简评(温经天,鱼过江湖,无哲,潘润,米粒、高羽、风荷、穷人等添加中) - 诗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45:02

诗歌大厅佳作简评(温经天,鱼过江湖,无哲,潘润,米粒、高羽、风荷、穷人等添加中)

我用我的阅读方式,进入诗人的境地。我愿用我的触角,为大家顶开一扇窗。

                                                           ——————诗韵


1、呼唤精神的母体----读经天《微光》

《微光》

作者/温经天


母亲,我在你的南方涂写自己
学一只掉队的雁擦拭云
当身躯冻成顽石,唯有歌喉不休,反复倾倒爱情
噢,绝望到必须靠旗杆撑起的爱情
正如最后的阴影
染亮年份

今天,我仍在漂流的途中
放线一曲翅膀之歌
这歌声庇护手指,心跳,微弱的往事
母亲,那由细沙建筑的风之朗诵词,
遗失了主人
它摧毁所有的柔软,又潜入顽石

我同我的阴影谈判,
在漂移的码头怀藏唯一的指南针
我又向那只掉队的雁询问
黑暗之姓名
它的低鸣正契合幻想
契合野蛮,暴力,任性的潮水

当它衔起阴影之树,
以缄默庇护我的缄默
母亲,告诉我什么才能佐证
一羽凋零的青春
而青春,又将向何处栖身?
云层之外,被思念遗弃的光阴滚滚

光阴滚滚。我爱恋陌生之星辰
照耀我!隔绝一个枕头
探测疲倦的皱纹
旋转。昏迷。否定赞美
否定诱惑,酒杯
沿着微弱的光芒,开启下一个未知

诗韵感思: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大多都希冀看到更真更纯粹的,超脱于规则之外的精神境界。我在阅读《微风》之后,得到了满足。

母亲,我在你的南方涂写自己
学一只掉队的雁擦拭云
当身躯冻成顽石,唯有歌喉不休,反复倾倒爱情
噢,绝望到必须靠旗杆撑起的爱情
正如最后的阴影
染亮年份

第一节,打开的很震撼。寒冷又算什么?伤口不是花朵,而伤口之上那些血滴,却比花儿鲜亮,它们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它们是沉重的,又是轻盈的,像高傲的灵魂,沿着生命之光滑翔。诗人在开篇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常规上,形式上的切入,而是作者本身的一份天性,坚韧,执着;是主体意识深层的呐喊,内涵的丰满

今天,我仍在漂流的途中
放线一曲翅膀之歌
这歌声庇护手指,心跳,微弱的往事
母亲,那由细沙建筑的风之朗诵词,
遗失了主人
它摧毁所有的柔软,又潜入顽石

根植于体验中的想象,是诗歌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这手法,得到了作者合理的,真实的运用。你听:母亲啊,我在飘泊,我也在歌唱。这歌声,是精神的母体,是爱的雨露。有母亲的牵挂,再远的路,即便是风沙漫天,苍白抑或黯淡,而苦难之内,仍有坚定的内心之核。

我同我的阴影谈判,
在漂移的码头怀藏唯一的指南针
我又向那只掉队的雁询问
黑暗之姓名
它的低鸣正契合幻想
契合野蛮,暴力,任性的潮水

当它衔起阴影之树,
以缄默庇护我的缄默
母亲,告诉我什么才能佐证
一羽凋零的青春
而青春,又将向何处栖身?
云层之外,被思念遗弃的光阴滚滚

诗歌是诗人内心的载体,而每一个文字,都是意绪的翅膀,都将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由——俯冲抑或跨越。那么矛盾的,挣扎的内心,也将得到一种客观的呈现。在这里,影子,或者掉队的雁,是一种抽离,是将个体置于时态的边缘。这种位移,有利于压抑的奔泻,释放的节制。是人类软弱的本来属性。因此才有文本中的“一羽凋零的青春,又向何处栖身”。  

光阴滚滚。我爱恋陌生之星辰
照耀我!隔绝一个枕头
探测疲倦的皱纹
旋转。昏迷。否定赞美
否定诱惑,酒杯
沿着微弱的光芒,开启下一个未知

从心理(爱恋)到生理(皱纹)的一个转承过程,从虚到实,从不及物到及物,都挖掘出命运的轮回,生存的抗争;精神的依托,现实的渴求这些折叠着的个体自况。一个语言意识与营构智性的探索,一种意象与体验共融的创新。

诗歌,整体上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实感染力。激昂与低沉,软弱与坚韧,反复回旋。这些情景的设置,无疑是阅读者陷落的要素。同时,手法上的交替,忧患与克制所产生的悬念空间,也较好的拉伸出一份沧桑的宽阔,依恋的深度。

个人认为,《微光》有着意象与形式,智性与感性的双重意义。《微光》,在审美的角度,情感的锋度,都具备了厚积薄发的力量。而从传统的抒情到超越并带有个体印痕的过程,我认为还可以继续完善,让传统与个性的契合更加成熟,稳定。


                                            
2、桃花的王朝————读鱼过江湖的《面如桃花》

作者/鱼过江湖

妈妈说,“三月桃花开
握过那个人的手后,她是你的了”

运气真好。她面如桃花
三月,坐在树下等我

她是我的了。疼痛过后
她在孩子哭声里面如桃花

她掉进风声里,面如桃花
活在玻璃后面的橱房里,面如桃花

运气真好,冬夜里
有人等我,灯光深处面如桃花
                                                        

诗韵读感

很喜欢这一首。个人认为诗歌充满着陌生的诱人气味,并在呼吸之间,有危险的和安全的信号辐射,且轮流交替。说危险,不意味着与桃花有关,而是那桃花背后,粉色的王朝。至于安全,无疑是灯光深处,静谧的庭院。而无论如何,阅读者总会落入某一个圈套。

诗歌在营构上,反复组织有效出击,反复的出其不意。反复的跳到我的意识中来。这样的强化功能,何人可以抵御?平行之中寻求共存,又在某一个高度,迅速释放,留给人的则是惊恐的尖叫,却舍不得错过。这样的诗歌,有着旷美的空间,节奏上的弹性,感与智的和谐,这些都是写作上的难度,当然,也是阅读上的高度



3、冰层下的火焰————读无哲的《潜入冰层》有感

《潜入冰层 》

文/无哲

1.
这个并非寒冰堆成的冰人
带着光滑的骨骼
离开雪地,于冷风吹动的方向
消隐
他手中提着的胸腔
拒绝了远处的一束火焰

2.
作为思想者的掩体
发丝像栅栏
湿过之后,雨水中止秋天的妄想
潮气不再被信任
从发丝间蒸发,像肤浅的装饰
转让给过往的空气

试图穿越掩体的寒冷
暗藏僵硬
梳理头发的手被迫停在空中
他知道,今晚会有一场雪
重新捕捉潮湿

3.
落雪挂上面孔,没有弹性

潜入今夜的表情不肯出来

打开窗子,雪花已叠出雪地
树冠和屋顶在高处
高处的雪摸不到地面的雪
像粗糙的面孔

在寒气消失之前
把丰富的表情,还给雪
还给光洁的面孔
悄悄复活思想的高度

4.
像空洞的冰盒子
没有辅设粗壮的血管
也没有毛细血管的蓬勃衍生
就失血

呼吸的声音发自冰的内部
雾气若隐若现
在得到一枚心脏之前
所有的真理,都是雪后的虚构

5.
任意的泥水伏在叶片上
叶片平躺在路上
冰人的下肢
与残留的潮湿一起,反复冷凝

满足一个人需要的奔跑并不容易
透明的坚硬
不断隐没肉体的质感
行走在冰层里的脚,找不到脚趾


诗韵感思再读这一组文字,是在另一个午后。静下心来,走进诗歌的内里,并进入真正的阅读状态,同时我需要献出自己的耐心和勇气。  对于读者而言,阅读的快感是什么?是能够随着作者的思绪去飞,去落,去上天入地,渗透到作者灵魂的深处。一首诗成功的基点,无非是一种精神,对抗抑或非对抗的精神,所谓一切的诗歌对抗,都仅仅是为了还原这个世界的自由本真,回归于生死的辽阔。一首诗无论它拥有多少的抽象语言和具象的细节,它始终都是主动情绪的投入,服务于作者的思想。一个无法言传的内在铺垫,一条可以带领读者入内的路径。

这一组最突出的,是作者运用个体的文字功底,发挥创造性的想象,突破性的尝试。以沉静,含蓄,冷色调的指向,启发,暗示(树冠,面孔,冰盒,脚等)。让读者对文本以及营构手段产生浓厚兴致,甚至是揣测,或者质疑。从诗歌获取的镜像来看,情感的节控能力非常好,从空间而言,诗歌的爆发量很大。我们有理由把这种冷色氛围的烘托,看作是在实虚之间转换与承接之后的,一次又一次探索与发现。看好这种表现形式的结构与哲学内涵。

在诗人的心中,他显然捕捉到深层积淀之下的美好,但不可以直白的呈现,那将毁坏诗歌的气质。或者他原本就说不清楚。他用象征,延伸,组合等各种方法。也许对于读者来说,这些都像雾一般,让人无法看清画面,却清晰的感觉到诗歌心脏跳动的节奏感。利用虚实转承给读者营造思想与空间的距离,又用浓缩的语言,为读者强化思想与空间的联系。一种融合而又独立的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微秒而简单的呈现出来。




4、自由的呐喊————读潘润的《随感,诗江湖》有感


《随感,诗江湖》

作者/潘润

内心有一只兔子要突然跳起
我按住了它
说:“跳出来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不想告诉它那些细致的痛苦
和无法预言的结果

事实上今年我二十三岁
事实上我刚刚一直在和那些高喊着
“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大哥们
说话
现在他们全都走了
比我离开得更早


诗韵感思:选中潘润这一个,首先是切入的亮点。在诗歌文坛日渐追求技法与艺术互补的今天,这首诗显然不是那么完美,但它能够让我和他一样,怀揣一只呼之欲出的兔子,在好奇,惶恐之中,寻根求源。

显然诗歌具备了一种特质,这特质就在于他机智的利用文字的平实去刺激读者,去激发读者潜意识的功能。这种不露声色的聪慧,打造了诗歌内外的浑然,升降的平衡。自始至终,是他的情感在引导着我们,贴近于诗,贯穿于诗。做到这样,就代表着诗的成功。

这首诗的开始,构架了一个宏观的心理——“一只兔子要突然跳起”。点的埋伏已经形成,接踵而至的将是向中心扩散,延展——“跳出来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而在第二节则排布了一个微观的事件——“我二十三岁”他阐述了个体的理念:生活要自由。而这思想却恰恰是因为向往,却被向往而压制。灵魂与肉体,现实与理想,乃至邪恶与真善,形成了一种冲突,读者的惊诧,诗歌的张力。诗中有句“我不想告诉它那些细致的痛苦”,“细致”这个词起了很好的空间跳跃,在情绪上也完整的过渡。然而看着那些大哥的自由,比他更早的离开。从表面上来说他们只是下线,从精神而入,则是什么呢?

把自由埋藏,人生两分。从一方面来说,他们因为自由被世界抛弃。从生命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可悲的,但同时也是正常的。整首诗对于自由与生命的关系做了体验性的探索,在诗的语言有效节制下,开拓了一个对生活思考层面的无限之境。  



5、对于米粒的《活动海洋》有感。


《活动海洋》


作者/米粒


大海,是怎样拼贴出
无人的地图的?
街道上,风掀起裙楼的一角
露出冷,和更冷。
那艘带来好消息的船
放下消息就走了,并带走了
整装已久的老虎
打着寒战的野兔跑过
似是而非的庭院
并不停留


这样,我重新一个人出门
把雕镂成花砖的夜晚
度量上一遍,
惊奇地发现:我可以
一个人过街


诗韵感思虽然也属于个体心情的临界表述,而手法上却有独到的入口。首先利用具象的明朗化(船,老虎,野兔等),形成宏观的骨架。其实,这是一个别出心裁,让读者轻易的进入,而之后呢,来者必须要看清微观之处的裂痕,透明之处的实在,达到营构者预期的效果。这样精心的设计,仅是第一步,当读者还在其中之时,而诗人却在门外,恍惚之后,清醒的远去。

诗歌的营构,有一种内外的对比关系,在诗歌的进入(大海)和延展上(冷,好消息,不停留),都属于一种不及物性,体现诗歌的空灵以及诗人内心的自省,宽大,给阅读者启发,或者释然



6、雨中的思绪————读风荷的《听听那冷雨》有感


听听那冷雨

作者/风荷

向下,你冰凉的姿态和眼眸
亲近芭蕉和梧桐
夜被打破了,滴——答——
我爱这声响

像雨水,手指变得修长
磨墨,提笔,屏息,坐进小楼
宣纸妖娆一片清香
在梅开之前

来吧,来吧,你挽着雪儿姐姐
红泥小炉
坐在你的对面
聊聊天气,或者什么都不聊

诗韵感思窗外滴着雨,读着这诗,竟然不知身在何处。这种恍惚,并不是说自己如何的敏感,而是诗歌中那份且真且幻的意境。人对世界的认知是多向的,无论从那个层面切入,都充满着好奇,神秘,向往。这些元素,是生命体勃发的基因,也是诗人灵感之源。
       
这首小诗,干净,平和,以雨的原态为主线,由视觉(向下,亲近)形成具象(芭蕉,梧桐),而后由听觉形成心象。(夜被打破了),这些线性的链扣,给人以画面的美感,时间的剥离。谁不爱这份洗净尘埃的明亮呢。变长的手指,笔墨,宣纸,都是可爱的,因为情感的需要,因为它们有效的弥补着真实中的缺陷。“坐在你的对面”的,不是谁的专利,而是大地万物的财富。雪花,是你的,我的。这样一份淡雅,说和不说,都是美的。

这诗歌的好,在于结构的舒缓,抒情的从容,空间的回旋之美。在于诗者用一颗平常的心,满足一份小小的安逸。。




7、跑的姿态————读陌然的《提为策》有感。


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作者/陌然

事实上,我一直在奔跑
沿着河流走向,披着星光与风霜
而你就在小桥之畔,手捧炊烟
吹出幸福的不同形状
我需要云朵的白,需要
响亮的忽哨和风调雨顺的归途
需要你寸步不移的等、彷徨、刹那碰撞
我还需要一剪月光耀亮你的眼睛
以及我久治不愈的刀伤

诗韵感思这一组诗歌,个人认为是狂野的姿态,节制的前行。简约的动词(奔跑,吹,碰撞等),充当腾空的马蹄;星光,河水(流体),为力的承载。传统中的无形之质(云朵,炊烟),在作者的视野里,不仅清澈弹性,并窥见其身影,色彩。诗人采纳逆反形式的拉伸,反衬,然后用力于“刀伤”

诗歌语言,长短融和,呈现起伏的节奏,形象的体现出个体的激越,敏感,甚至焦躁。物质的进入,精神的逸出;一面幻想,一面真实。矛盾本身充满神奇的火花。  




8、生命的基点————读高羽的《QQ农场》有感

QQ农场

作者/高羽

土壤是假的,种子是假的
谁也不介意,在心里虚构
这样的一片农场
浇水、施肥、喷洒农药
农事渐远,有好多年,我看不到
稻花飘香,我的孩子甚至
无法区分五谷杂粮
不能再丢弃了,虚构就虚构吧
谁也不会介意,从眼睛里长出的庄稼
叶子和果实被电脑悄悄上了色  

诗韵感思诗歌体现了生存与环境的关系。若说作者的视角和立意,是以生命为基点,那么诗歌的价值,就在于作者清醒的意识到个体与社会,土壤和种子,人与物质都是同步的姿态。因此文字的内质,非技巧上的啮合,而是一种思想上的睿智,见识上的高度。

这首诗,完全一种精神的把握和省悟。农场,稻花等场景,是诗人内心影像到外在的具体之间,一种质感的效果,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映衬,又相互丰富。我由此而产生这样的体验:塑造理想的空间,或者说用艺术点缀现实,这是一种人生高度。达观的辽阔。而这些很富有价值的探寻,却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9、内心的河流————读穷人的《趟过一条河》有感


淌过一条河

作者/穷人

淌过一条河
绿意最浓的季节适合穿白色衣裳
去取回火焰。

取火焰的人要淌过一条河,并且不要
让泥土沾上你洁白的鞋子

我不是取火焰的人。野渡无人
我只在岸边一袭白衣
青梅煮酒,等你回来

诗韵感思这些句子,动静结合,轻重相间,淡浓有致,这是一种和谐的弦外之音,萦绕耳畔,让人心里半是安宁,半是紧张。实虚之物,成为作者笔下寓意的情景依托,或者折射,或者置换。个体把握的比较灵活,诗歌充满回旋的空间。

三节的层次感很明显,台阶般的提升,小步一般的跳跃,不仅有身段上的美,还有内在的丰富,以及姿态上的神韵。这其中,有几个句子,充满灵性的光泽。“白色衣服”“火焰”给读者留下的是透明的清澈,和奉献的无悔。读这样的诗歌,是一份内心的过滤,和生活的积淀。


10、玉的清澈————读翟营文《玉的清澈如此寂静》有感

玉的清澈是如此寂静

作者/翟营文


  在成熟和腐烂的边上  她的深度
  和生活相等  和枝上尚未融化的
  雪相等  别让蝴蝶提前飞来
  别让亲人的影子过早的出现  别让炊烟
  说散就散了


  现在该说到荒野里的几棵树  说到
  幸福和宿命    说到从前垂挂的天空
  被你洁净的手指轻轻划出伤痕
  在秋天你分辨不出我和身边的植物
  哪一个更像一株植物的影子  我只能
  怀抱平静  等待你和那些石头
  努力飞过谎言    然后
  梵音一样    伏在
  寂静的光芒里  一声不响

                           
诗韵感思:喜欢一首诗,或许只是源于一个句子。比如文本中的“在成熟和腐烂的边上  她的深度/和生活相等”。第一眼看到,就爱不释手了。一首诗的成功也许就因为一个亮点。经常有人会问,一首诗该如何深下去。实际上诗的深是很简单,这首先决定诗歌的起点。

《玉的清澈是如此寂静》在诗歌陌生化的切入上,占据优势。营构的空间几乎不沾烟火气息,但却完全来自于生活。这样一个具有辐射力的开篇,更多的是来自它的蕴涵情绪。语境的留白,气息的姿势。在词语的安放上有这样几个折叠:“别让,别让,别让”“现在,说到以前,哪一个更像”等等。情绪渐次拔高,词语的反复强化了诗歌本身的节奏感,然后通过跳跃,使空间的画面也相应的转换。具象,虚像,隐在的融合,把一首诗歌的内质调教的柔韧弹性,极富张力。而最终通过诗歌结尾的安静,沉默的爆发,升华到一个更加沸腾的情感狂潮。


[ 本帖最后由 山东诗韵 于 2010-1-1 21:5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