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色谱法:消失的古洛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51:00

这风,不是自然的风,是历史的风。 历史的风,是凝固的音乐,是不容易被闹醒来的,又是无时不在潜流着的。历史的风,面对一切坚强的物质,不是吹拂,是摧毁和吞噬。 东西延伸的铁路,有无数陌生人的脚步从它身上一溜而过。是否留下什么痕迹?脚步在夜色中消失。我将洛阳选定为此次中原之行的最后一站,我最后到达也从这里离开。我没法把只呆过两天的城市当作自己的家。

 

我选择成为一个游客,在那条走过几个来回的横贯城市的中州大道,我听见树叶在唱歌,却没有带一片回家。当我继续坐在久违的一个人的夜里,“什么是洛阳?”这个命题闯进来,连门都没敲一声。

 

走在洛阳繁华的中州大道上,汽车、手机、音响还有人的鸣唱萦绕于耳迹。九朝古都被现代化的变革改头换面面貌一新。这个时刻,我们能听到路边的叹惋的老树低吟的悲歌,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进步的同时,比如我,也会装模做样地怀念一个“消失的洛阳”。 但我不满意,那不是我想象中的洛阳。 它们太现实,太物质,太容易变幻消失。我更想的是追寻它的真实层面(精神上的)的内容。 正是洛阳城的今天和别地的城市大同小异,才让我们有理由去遥想几百上千年前的故事。

 

那时的洛阳何等模样?我心中冒出的“永宁寺”三个字所代表的是一个消失的处所。 当然是寺庙。“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索死道,引刹向浮图。..........浮图有九级,角角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水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北魏杨衍之在《洛阳珈蓝记》中的描写细腻而准确,永宁寺的精美绝伦从文字中跳出来浮现在眼前,然而它命途多劫,“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暝,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唉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十月而京师迁邺。”

 

如果我们不知道永宁寺的结局或者它的本身不是这样一个结局,我们一定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不生在杨衍之的洛阳。大小寺院一千余所,上至国君,下至黎民,莫不向佛。于是,晨钟暮鼓,木鱼声声,香烟缭绕,虔诚庄严,慈善为怀。是那个过去的洛阳的景象,在佛的光芒笼罩下透出的美和静,给洛阳镀上一层色彩。 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后的结局,消失的永宁寺让整座都城迁移。永宁寺大火,不仅是一座寺庙的灭亡,也是一次历史混乱的见证。胡太后专权跋扈,佞信佛教,尔朱荣叛乱,孝明帝懦弱。北魏王公百官两面三刀千多人,被尔朱荣残害于洛阴,一个世袭上层的社会几乎灭绝。永宁寺,伴随着残酷的脚步,在见证了洛阳的辉煌之后,连同它自己埋进了历史的废墟。 在今天,历史的废墟里,片瓦块石的藏着惊奇和珍贵。

 

与洛阳的几次粗浅交流,是无法深入的,它更像一个缄默的老人,冷静地注视着如潮的人群从身边走过,即使你停下脚步,跟他抽支烟,和他有板有眼地侃,也无法知道真正在他心里的故事。 走出梦中的洛阳,像走出一场劫后余生的大火。它的繁华而朴实,真诚而宁静,精神与物质的双层富有只待书中寻觅。而千百年的风,依旧日复一日地吹着,吹过来吹过去,却永远不能复原心中的另一个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