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玻璃杯多少毫升:新闻的采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56:05

 新闻的采访、写作和编辑

好的电视新闻应该具有哪些特性呢?

   (一) 引起观众兴趣的导语

   (二) 与导语有很好承接的新闻主体(讲故事 抓细节)

        注重细节描写。要尽量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细节来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

   (三) 精彩的同期声

 (四) 新闻背景资料的运用(民生新闻体现在扩大新闻横纵两方面的内涵和外延)

(五)  俏皮的结尾。使电视新闻主题得到进一步提示和深化,增强感染力。引起观众共鸣与思索。杜绝空泛议论;要紧扣主题,深化新闻事实,升华新闻核心;应当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导语 同期声 采访 编辑)

 导语——电视新闻的“眼睛”

 一、导语(民生新闻)的写作原则

 1.突出新闻事实的新奇性和独特性。

新闻事实的奇特性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能很快唤起观众的无意注意。民生新闻导语还需抓住新闻事实的反常性来突出报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理,抓住他们的无意注意。

  2.在导语中以问题设置悬念。

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

3.扩大和深化新闻事实与观众的利害联系。

(比如药品降价的消息) 

二、导语要从角度选择上求新

   我们组里实习的同学在改地市台稿件的时候,我就常说,要先看内容,领会主旨以后,提炼出最好的角度。同样一个单位,同样一个人物,同样一个事件,不同记者会有不同的观察分析角度。即使同一个记者,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倾向。因此,能不能写出一条个性化导语,很重要的是看能不能选择一个最有新意、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角度。选择最能反映本质特点的角度。每一个新闻事实,都有许多观察角度,但并非每一个观察角度,都能写出个性化导语。只有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角度,才能客观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规律,写出富有新意和吸引力的导语。一些新闻导语之所以出现雷同、一般化,很大原因就是没能发现事物的个性,没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选择最有新意的角度。

 选择最能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

选择最富人情味的角度。  

 三、从表达方式上求新

  导语写作除要选好角度外,还要在表达方式上求新。这里浅谈几种导语写作形式。

 点题式。开门见山,主题鲜明。

 引入式。是指利用引人入胜的关联事物、局部情节或常识性东西,将受众引入作者表达意图,其特点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适合于非事件性新闻导语的写作,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

 反衬式。是指通过敏锐的观察,把客观事物中对立的两面,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强烈的对比吸引读者注意,使导语富有戏剧性和色彩感。其特点是性质反差强烈,事物特点易于突出。可以采用反衬方式的素材也比比皆是,常见的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美与丑、悲与喜、爱与憎、穷与富、先进与落后、繁荣与荒凉、高尚与卑微、廉洁与腐败、光荣与耻辱等等。这些反衬手法运用得好,经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式。通常提供两种以上选择,尔后通过排除其它,肯定一种选择的写法;多在需要强调或澄清某种容易混淆的观念时采用,其特点是态度鲜明,是非观念清晰。

 提问式。通过提问引起受众注意,适合于主题单一、一事一报的新闻。其特点是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这种方式侧重于强调问题,提出的问题多带普遍性,有的只问不答,有的有问有答。

 设问式。自己提问,自己作答,突出的是文章本身提出的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特殊性,而不像提问式那样侧重于问题的普遍性。采用这种形式,必须坚持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能像有的文学作品那样,弯弓盘马,引而不发。

类比式。是将某些属性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某种结论,引发人们对事物某种属性的深层思考。这种形式多用于调查性新闻,易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典型性认识,说服力较强。

同期声的作用

同期声:即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采访者、被采访者或采访现场的声音。

 (一)同期声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提高可信度,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现场报道最明显)

如果在现场有当事人的同期声,势必将大大提高电视节目的真实性,由当事人告诉观众所发生的事情,比记者的千言万语要管用的多,用现场的同期声来表现事实,比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千亩粮田缘何撂荒》

 (二)同期声能够烘托气氛,强化报道主题。

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农机下乡》,揭露了黑龙江省农机部门在下乡过程中搞形式主义的问题,作品在开头仅有一句解说词——省农机今天举行送农机下乡活动——之后就接上一句省机械厅厅长的同期声:“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把最好的农机送到农民家中。”一开始运用同期声的目的就是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让农机部门的“言谈”与他们后面的“举止”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路上走了三个小时,在农村呆了不到一个小时,一台农机也没有卖出。而当一位组织者指点记者找到一位正在点钱“买车”的农民时,这位农民的同期声又有力地抨击了农机部门弄虚作假、摆架子、放空炮的丑陋行为:“我是半月前买的,这次他们特意让我来参加一下这次活动。”

 

(三)同期采访可以证实解说的内容,也可以弥补电视画面在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

就现场采访同期声与解说词的关系来讲,至少有这样两种:

一种是同期采访是对解说的新闻事实的进一步证实。对于解说的新闻事实来说,同期声采访可以说是“人证”,当事人站出来说明,证实解说词提及的内容,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

另一种是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电视报道过程中有很多新闻事实是无法用镜头来表现的,如已经发生过的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由于交通、天气等原因无法到达的现场,一些道理及思想观点等等。这时候,采用当事人、目击者或知情者的同期声就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可以帮助稿件实现结构框架上的起承转合

 使用同期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言之有物,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二、是被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符合其身份。

三、避免人为地“导演”、“摆布”同期声

“导演”、“摆布”同期声使电视新闻失去了真实面目,是对观众的欺骗,“原始的、自然的真实是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在这种场景下拍摄的新闻最接近事实的本质,也最为客观,观众看到这样的新闻也容易接受。”现场人物的讲话或采访要自然、和谐,不能照着念稿子,同期声应当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信息,也就是不要为“同期声”而同期声,而是要真正地做到同期声言之有物,同画面、解说词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在采访时,为避免影响被采访者的情绪,就要运用长焦镜头等手段来提高同期声的效果。

四、同期声的录制要完整

主要是为后期编辑方便剪裁时,也是避免将来无法弥补。

五、在同期声中插入相关画面

在较长的同期声讲话段落或接点处,插入与讲话内容相关的图象,图片或资料镜头,以丰富讲话内容,拓展信息量,将同期声作画外音处理。同期声作主题地位,画面起补充说明,使观众通过视听,更加确切地理解内容,加深印象,弥补同期声时间太长显得单调的缺陷,吸引观众。

 新闻采访小技巧

这样的技巧很多,比如和采访对象交朋友啊,做好案头工作啊等等,另外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书,而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觉得有些东西还是有共性的,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体会。

一、要有一颗怀疑的心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怀疑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二、善于提问

    最好的提问应该是“闭合式”和“开放式”很好的结合。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 

     提的问题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

提的问题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让被采访者感到不回答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

    令采访者个人难堪的问题放在采访的最后 

    重要的采访开始前最好与被采访者轻松地交谈几句

切忌在采访中不要与被采访者争吵

(如果被采访者发现记者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不会放松地和信任地与被采访者交谈)

 三、如何做到善于提问(好的提问让人印象深刻)

       1、提问要具体。

    “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此类笼统、含糊不清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2、提问要有特点。

    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

       3、把问答变为交谈。

    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更浓,生活更浓,往往效果更好。      4、学会刨根问底。(但要合情理,不要讨人嫌)

 

个人比较喜欢的提问有风格和水平的:王志柴静 吴小莉

    例子:

1、央视《面对面》栏目之《王岐山:军中无戏言》王志与王岐山的交锋。

       2、吴小莉

1998年3月"两会"新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朱总理突然点名说:"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广播。"

    吴提出了提出三个问题,很见功底。一个是以香港媒体身份,关心中国政府对香港经济的看法和政策;一个是外界对他铁面宰相、经济沙皇的评价,对此有何看法;另一个就是他推动改革的心路历程。结果,朱总理回答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的问题,使当天香港股市上升300多点。在他听到经济沙皇这些评价时,立刻有感而言,说他不喜欢外界说他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沙皇。第三个问题使他发出一串感人肺腑的话语:"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勇往直前,义无返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整场记者会第一次全场如雷的掌声。这三个问题问得是很有水平的,既问出了朱总理的施政主略,又问出了他的内心情感世界。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

一、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

1、按照时间顺序

比如:

石油勘探,先打井,后出油;

修建铁路,先修路基,后铺轨;

航线投入运营,先登机,后起飞;

文艺演出,先表演,后鼓掌,再谢幕。

 2、按照事物的空间变化顺序

比如,有时一个现场会先在室内开,然后再到室外去参观,最后又回到室内总结,编辑时,则不应室内室外,跳来跳去,而应把室内镜头编成一组,然后再编室外镜头,从空间上给观众一种明确的层次感。而两组在时间上并不衔接的室内镜头可以用解说词加以整合,把它们的关系交待清楚。

 3、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

 人们在观察事物时,一般总是由远及近,先粗后细,或者先知局部而后推及整体。因此,在剪辑画面时就要注意景别变化的循序渐进。比如第一个镜头用全景,第二个镜头就用中景,第三个用近景或特写。剪辑时,要避免同景别相接。

 4、在编辑画面时要准确地运用和把握好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摄像机从开机拍摄到关机结束,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种电视镜头。它保持了时空的完整性,所包含的信息具有紧凑、真实、感人的特点,在编辑过程中不要轻易将其剪断

(比较适用纪实手法、现场感强的新闻)。 

二、镜头组接技法

 1、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静接静

画面内静止物体的固定镜头相互连接时,要保证镜头长度一致。长度一致的固定镜头连续组接,能产生明显的节奏效果和韵律感。如果镜头长度不一致,有长有短,那么观众看了以后就会感到十分杂乱,影响镜头的的表现。

 2、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动接动(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起幅和落幅)

是否保留起幅和落幅是不一定的。

 例如1、国庆庆典新闻中的一组镜头:

 摇镜头,天安门城楼;

推镜头,升旗仪式;

    摇镜头,国旗护卫队敬礼;

    拉镜头,从几位儿童拉出天安门广场大全景

    这些运动镜头在组接时,要求在运动中切换,可以只保留第一个摇镜头的起幅和最后一个镜头的落幅,而四个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可以去掉。此外,尽量选择运动速度较相近的镜头相互衔接,以保持运动节奏的和谐一致,使整段画面自然流畅。

例如2、比如在介绍优美的环境时,一次次的拉出形成一步步展示的效果,几个拉镜头组接时,相接的时候可以不要起幅和落幅  

3、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组接----静接动 

运动镜头是跟镜头和移镜头两种形式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往往被去掉。如果相互衔接的两个镜头中,所拍摄的运动镜头是推、拉、摇等形式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就要留着。

 4、要注意控制画面的节奏变化,调节观众的视觉心理

  不同主题的新闻应有不同的画面节奏,不然就会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政治错误。

报道重大的会议新闻,如党的“十五大”报道,其内容严肃、气氛庄重,新闻画面的节奏就应沉稳、舒缓,景别宜大不宜小,镜头宜长不宜短,推、拉、摇、移的速度要从容不迫,显示事件的凝重感。

 而对“六一”儿童节的新闻报道,新闻画面的节奏就应该欢快、活泼。儿童象征着希望和未来,镜头宜短不宜长,可多用特写和近景来表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角度也应多变,以表现孩子们的活力和朝气。

介绍一场摇滚演出,因节奏感十分强烈,所以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就需要快切,镜头不能太长,只有这样才能重现现场的火爆场面。

 画面内主体运动的固定镜头相互连接时,要选择精彩的动作瞬间,并保证运作过程的完整性。比如一组表现竞技体育的镜头,百米的起跑、游泳的入水、足球的射门、滑雪的腾空、跳高的跨杆这五个固定镜头组合。因为选择了精彩的动作瞬间。这些镜头的长度不可能达到一致,但观众会感受到画面有很强的节奏感。

何处有新闻采访写作的书! 新闻采访学的专业网站? 新闻采访与其他调查研究的区别 新闻采访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是什么呢? 什么是新闻采访 急求:各类新闻采访方面的名词解释 作为新闻采访者应具备的条件 KM华丽的变身新闻中神起五只暴笑采访 不具备新闻采访条件的网站,靠“复制”、“粘贴”来获取新闻。要付费吗?付给谁呢? 请问哪里有CCTV节目预告(具体内容的:比如新闻会客厅采访的是谁)?? 请问哪里有CCTV节目预告(具体内容的:比如新闻会客厅采访的是谁) 请问哪里有CCTV节目预告(具体内容的:比如新闻会客厅采访的是谁)? 有谁知道新闻采访写作的体裁和格式应如何写? 我要做一个“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新闻采访策划,有什么建议吗? 现在一般电视台采访新闻都用什么型号的摄象机? 请问那天在中国新闻上被采访的日本男生叫什么名字? 找一段李宇春张靓颖的采访视频(CDTV-2/33频道/经视新闻) 请列举一些新闻采访写作考试中可能考到的名词并解释 跪求《新闻采访写作》自考教材 为什么新闻采访 青少年要用马赛克? 新闻采访计划应怎样写? 新闻采访报道权 名词解释 来源 特点 新闻记者证和新闻采访证有什么异同? 不具备新闻采访权的网站,靠“复制”、“粘贴”来获取内容,是否要付费?付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