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泡腾片治疗什么:路德维希 . 维特根斯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08:25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有钱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做钢铁生意的大商人,母亲是很有艺术素养、很有艺术造诣的家庭妇女。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有8个,他排行老小。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富有的家庭。他的母亲经常在家中开音乐晚会,出席这种家庭音乐晚会的都是些名人,例如勃拉姆斯。维特根斯坦从小也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维特根斯坦接受教育的经历也很普通。他先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他在14岁时才开始到异国他乡求学。先后在奥地利林兹、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上大学 ,学的是机械工程 ,空气动力学(毕业设计:飞机发动机螺旋浆)等专业。在学习期间对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先后读过(英)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德)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并前往德国耶拿拜访数学大师弗雷格。结果弗雷格在见到维特根斯坦后,认为英国人罗素更适合回答维特根斯坦的疑问。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天赋表示肯定,同意指导维特根斯坦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
  不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当时刚好回到维也纳,就作为奥匈帝国的自愿兵(炮兵)与俄国人打了几年的仗,后来转向意大利作战。1918年11月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 。第二年8月维特根斯坦被释放。从1911年维特根斯坦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算起,直到1918年他的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定稿,维特根斯坦这七八年始终对数学的哲学基础、逻辑基础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保持始终如一的思考。《逻辑哲学论》于1921年在德国的《自然哲学年鉴》第14期上发表,此后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哲学思考,带着这种想法他到了奥地利的山区小学去教书。他教小学的时间有七年。结束小学教学生涯后他回到城市生活 ,并于1929年重返英国剑桥大学 ,这时维特根斯坦已经因为他自己的早期哲学代表作而成为名人,几个月后,他直接以《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申请并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就留在剑桥大学教书。从1926年起直到1936年,他与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来往较密切。维也纳学派自认为读懂《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并从中引申出本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维特根斯坦于1929年重返剑桥大学,又开始从事哲学研究,于1951年病逝。他前期的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1921)。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研究》(1953),他在写作、思考过程中写了大量的笔记,被辑录在《哲学评论》。《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议论》。《关于心理哲学的议论》、《片断》等书中,临死前写了《论确定性》。
  以上的著作主要反应的维特根斯坦的前期思想:“图像论”思想——“我们为自己创造事实的图象”;真值函项理论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问题——“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和后期的“语言游戏”思想及相应的“遵守规则”悖论和反“私人语言”的论证等基本思想。  

相关研究文献:
  1.徐向东译,(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后现代交锋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2005年
  2.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省南京市),2005年
  3.张志林,《多维视界中中的维特根斯坦——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华东师大出版社(上海市) ,2005年
  4.方旭东译,(美)贾可•辛提可著,《维特根斯坦》,中华书局(北京市),2003年
  5.江怡,《维特根斯坦》,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省长沙市),1999年
  6.王晓升,《走出语言的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北京市),1999年
  7.韩林合、《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云南省昆明市),1996年
  8.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北京市), 1993年
  9.尚志英,《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市),1991年
  10.舒炜光,《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市),1982年
  11.王路,《世界、事实与个体——维特根斯坦的一种逻辑视野》,哲学研究,2005年08 期
  12.方刚.《反驳哲学怀疑论的新视角——论维特根斯坦对摩尔反驳怀疑论之论证的反驳》,学术界,2005年05期
  13.苏德超、张建华,《略论语言游戏与家族相似的矛盾》,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4.刘龙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7  期
  15.董山民,《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主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6.谢勇,《维特根斯坦与美学》,兰州学刊,2004年06期
  17.韩东晖,《划界与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与〈逻辑哲学论〉比论》,浙江学刊,2004年05期
  18.胡存之,《逻辑与怀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求是学刊,2004年05 期
  19.韩沛伦,王晓升,《维特根斯坦语境中“我”的不同用法分析》,求索,2004年05期
  20.杨玉昌,《哲学问题与生活方式——析叔本华的意志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现代哲学,2004年04期
  21.李红,《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的澄清》,哲学研究,2004年03期
  22.李云飞,《界限之思——维特根斯坦对于经验主体的超越》,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3.李红,《维特根斯坦与分析哲学——访彼得•哈克教授》,哲学动态,2004年02期
  24.徐英瑾,《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5.徐志跃,《维特根斯坦〈杂评〉的汉译及其宗教思想》,世界哲学,2004年01期
  26.戚本芬,《维特根斯坦的两种逻辑—形而上学观试探》,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7.宋宽锋.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到底说什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8.俞胜、洪晓楠,《维特根斯坦与逻辑经验主义》,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9.刘云卿,《维特根斯坦的悖论与反讽》,哲学研究,200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