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坐标质检员招聘:我为何来到物质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23:20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我原来是神的纯粹仆人,那我当初为何要来物质世界呢?如果在灵性世界没有愚昧存在,那我当初为何会离开那美妙的地方,来到这个让我承受生死轮回之苦的地方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施瑞拉. 帕布帕德曾就这个问题做了精彩的回答。
 
  无论是在灵性世界还是在物质世界,每一个生物体都具有自由意志,因为我们是至尊的极微小部分,我们也拥有祂的品质中的极微小部分。奎师那所拥有的一个品质是独立的自由意愿。无论什么时候,祂都可以做任何祂喜欢的事,而且总是做得很完美。祂从来不受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影响,因为祂超然于物质自然。由于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意愿之品质不如奎师那所拥有的那么多,所以有时我们能按自己所想的去行为,有时则不能,而且,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得承担自己行为的好或坏的结果。

  灵性世界里的一切生物体都爱奎师那,这是灵性世界的本质。然而,爱是不能强迫的,例如,如果我拿枪指着你的头,让你说你爱我,你自然会说∶“哦,当然,我爱你。”但事实是你并不爱我。你无法强迫任何人爱他人,因为爱必须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在恰当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奎师那不会强迫生物体去爱祂,因为那将不会是真正的爱,而至尊主对这样的爱是不会感到满意的,祂知道生物体心中所想的一切。奎师那只会中意那纯粹、自然、自发的爱,且要毫无自私目的的爱。

  因此奎师那赐予每一个生物体自由的意愿,让生物体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爱奎师那。选择权都在生物体手中。那些爱奎师那的生物体自然留在灵性世界里,而那些不爱奎师那的生物体就留在物质世界中。

  那些不爱奎师那的人,或嫉妒主那至尊享受者之地位的人,无法在灵性世界停留片刻的时间,如果有某个生物体对主的地位一旦产生嫉妒,它立即会从灵性世界中堕落,因为对神的嫉妒是无法存在于灵性世界中的。记住,选择是否爱奎师那的权力永恒地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嫉妒是爱的对立面,它来自恨。恨与爱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每个人都曾体验到自己曾如何在片刻之间便憎恨起来,即使我们的理智还不愿接受这憎恨。因此,当生物体对主产生嫉妒时,它立即会成为主的竞争者,企图象神一样去享受。

  这在灵性世界是无法办到的,因为在灵性世界,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是被主享受的对象,他们从未想要自己成为享受者。由于这种渴望成为象神一样的享受者的欲望是灵性的——灵性世界的一切欲望都来自灵性的层面,因为那里一切生物体都是灵性的——这个欲望立即便得以实现了。灵性世界中的一切欲望都会立即得以实现,这就是灵性世界的特性。但要成为象主一样的享受者的欲望无法在灵性世界实现,因为奎师那是灵性世界的唯一享受者,祂没有竞争者,灵魂便来到物质世界,以满足这个欲望。

  物质世界是个杰作,因为主已在这制造了最大的幻觉,让我们感到自己可以独立于主来享受一切的创造物。奎师那出于对我们——堕落灵魂的爱创造了这个幻觉。我们是无法创造这些条件的,这里就象是父亲为小孩子造的游戏场所一样。只有奎师那能创造这样的条件,祂的目的是让我们有机会觉得自己就是神,有机会享受物质能量。唯一的问题是,这所谓的享受不过是幻觉而已,它无法持久。这里的一切都注定是短暂和痛苦的。
 
  为什么奎师那要创造这个短暂而充满痛苦的世界?答案很简单∶祂其实并不希望我们留在这里,祂希望我们能够发现,我们来到物质世界是个错误,然后我们会回到原本的家园,灵性世界。因此祂命令物质能量挫败受条件制约的灵魂,让他们能在某天回到神那里,皈依神——这个神就是一直在内心中陪着生物体的超灵。主说了,任何一个这样向祂皈依的人会很快回到祂那里去。

  主也派遣祂的纯粹奉献者来向生物体讲述有关灵性世界的知识,以帮助他们恢复自己的真实身份。祂还以超然的韦达知识来启亮人们的眼睛。由于如此地关心生物体,祂会周期性地从灵性世界降临,向我们展示祂的逍遥时光,以吸引受条件制约的灵魂回到永恒的家园。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在我的灵性地位中时,我曾具备了完全的知识——我们不是说灵魂永恒存在而且充满知识和喜乐吗——我为什么要来到这明知是充满痛苦的地方呢?答案还是很简单。

  人所‘充满’的知识就象一个小杯子‘充满’了水一样。当杯子充满水时,我们说它满了,但没有任何理智的人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在这杯子里了,只要水的一小部分在杯子里。由于我们在量上与主有别,我们喜乐和知识的量便远远的小于主。但由于我们对知识的容量较小,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充满了知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便拥有了所有的知识,我们其实只拥有知识的一小部分,但这些知识已经足够满足我们与奎师那交流的需要了。

  因此,被嫉妒覆盖着的生物体无法明白自己将会在物质世界中受苦,就想一个充满色欲的人会不考虑其行为的后果,只为满足自己的色欲一样。生物体由于被色欲蒙蔽,忘记了自己原本的知识,进入到物质领域中,企图满足自己的欲望。
 
  更多读物∶
  《永恒的柴坦亚经》Madya-lila,20.114-119
  《圣典博伽瓦谭》3.26.5-8, 4.28.53-65, 3.31.14-15, 6.16.57, 3.26.23-24, 4.22.30,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