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可以做人流手术吗:话说钱币(一)──为纪念新中国首套流通硬币发行40周年而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06:53

内容摘要:

关键词:钱币

前言∶

    今年十二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套流通硬币发行四十周年纪念日〔一套三枚∶壹分、贰分、伍分〕。我国是个泱泱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和继承了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钱币,形成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中华钱币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我国历代的钱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之最。它不仅在钱币的文字图案、造型艺术等方面询丽多彩,而且在冶金铸造、工艺设计诸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关于钱币文化,前人已有许许多多的专著宏文,不敢班门弄斧。这篇掘作,仅想通过一个侧面介绍一些钱币方面的知识,以纪念新中国第一套流通硬币发行四十周年。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古钱币∶

    说起钱币,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钱币历史已经有四千多年了。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贝币了。这是一种产在热带海洋浅水中的贝类〔又称海介虫〕,因其色彩斑烂, 非常漂亮,质地又很坚实,不易损坏,加上小巧玲珑,一只就是一个单位,易作交易媒介,份量很轻,便于携带,所以很为古代人们所喜爱。他们成群结队到浅海中去采集,稍稍作些加工便可以作为装饰品使用。当时人们为了互通有无,进行商品交换,往往把它作为等价物使用。这就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钱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才废止。中国古代人民用贝壳作钱币,这在中国文字结构上也可以充分得到反映,凡是与价值有关的汉字,几乎都与“贝”字有关,例如: 财、货、贫、赠、贪、贱等等。古代的贝币基本上是圆形的,为了便于用绳索穿连起来,方便携带,就在贝壳上面凿一个小孔,把几个贝壳穿连在一起,后来的环钱和秦半两与其极为相似。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交换的需要,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先后出现了金属钱币。西周时已经有了铜贝币和铜捋币,到了东周时出现了环钱、蚁鼻钱、布币、刀币等不同形式的钱币。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货币制度后,把钱币分为上下二等,上等为金,以镒〔廿两〕为货币单位,下等为圆形方孔的铜钱“秦半两”〔重十二铢〕,以铢为单位,流通全国。以后各个朝代都不曾变更,一直沿用到

清代。

    我国古代历史证明: 各种金属钱币曾经同时流通过。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说: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 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这里所说或黄或白或赤,指的就是黄金、白银、赤铜。钱、布、刀指的是古代通用的三种铜铸币。司马迁所说的虞夏之际,在时间上未必十分确切,但可以说明我国古代自然物钱币龟贝和金属钱币确实共同使用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自然物钱币逐步被金属钱币所替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统一了中国的的货币制度。“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黄金以镒(廿两)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

    金属钱币所以在流通使用中逐步代替了自然物钱币及其他商品货币,这是货币发展的普遍趋势。首先,金属钱币坚固耐磨,不易生锈腐蚀,既便于流通,又适于保存。因为钱币既然作为商品交换物的媒介,就需要长久地在商品生产者中间流通,要经过无数人的手接触抚摸,有人还把钱币作为储藏手段,长期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布帛、粮食、牛羊、茶砖、家禽都缺乏这种性能。

    其次,金属质地均匀,可以任意分割,分割后还可以再熔铸成原形。这一点使它们特别是金银非常适合于作钱币。大家知道,货币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价值有大小,这种量的差别应当在货币上反映出来。金属作为单纯的物质来说,这一块和那一块应该是一样的。这种质的同一性,就能使金属货币成为一把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尺子。而其他商品作货币,就相形见绌了。牛与牛之间有大小肥瘦之分,粮食与粮食之间,兽皮与兽皮之间都有质的差别。就是海贝也有大小不等的区别。金属还可以任意分割为若干等分,只要重量相等,它们的价值都是相同的,用来表示商品量的差别,既准确又方便。如果需要,还可以把分割后的小块金属重新熔化,浇铸成新的大块金属,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样就比布帛、牲畜、龟贝、珠玉都优越得多。如果用牲畜绵羊作货币来交换食盐,那么至少要买一头绵羊价值的食盐。因为羊是不能任意分割的,一旦分割,活羊就变成了死羊。就是分割,羊的每个部位肉的品质数量都是不相同的。布帛、兽皮也是这样,一旦分割成小片后,它们的使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而且也无法再合成一匹完整的布和一张完整的兽皮了。自然物货币海贝也不能一分为二,分开后就会失去其原来的价值。所以文字学家才创造了“分贝”为“贫”这么个字来。正因为金属货币有以上种种优特点,所以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币和自然物货币。

    在中国的古代,曾把金属统称为金,并依据它们外观颜色的不同,分别称为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 统称“五金”。黄金被称为“诸金之长”,西方人称之谓“百金之王”。据我国史书记载:除青铅因质地太软,耐磨性差,不适宜单独作钱币外(只有五代时,福建、广东的地方统治者曾铸有少量铅钱),其它四种金属都长期被用来铸造钱币。发展到后来,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把金银当作主要货币来使用。

    金银铜铁这四种金属,经济学家把金银称为贵金属,把铜铁称为贱金属。这是因为金银比铜铁贵重的缘故。由于在自然界中金银的蕴藏量要比铜铁少得多,开采金银所花费的劳动量较大,所以金银的价值就要比铜铁高,因而人们称金银为贵金属。在自然界中,虽然银的蕴藏量要比金多,但最初由于银的开采不易,其价值反而比金高。只是后来生产技术进步了,开采银的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同时由于原来在地球表面的金矿已采掘殆尽,而银矿又不断地被发现开掘的情况下,银的价值方才降到金的价值以下。铜和铁在自然界中的蕴藏量相当丰富,开发冶炼耗费的劳动力较少,价值相应较低,故称贱金属。

    我国的金属钱币长期以来均采用铸造工艺进行生产,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引进了西方机器制币工艺后方告终结。目前人们一般将以铸造工艺制造的货币称为“钱”,其形制主要为方孔外圆钱,民间俗称“孔方兄”的就是这种钱币。而把以机器压印工艺制造的货币称为“币”,其形制绝大多数是圆形的,也有一部分是其他形状的,如:多边形的、方形的、外圆中间有孔的、双金属镶嵌的、边缘滚字的等等,不一而足。

    铸造工艺制造钱币就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具有与钱币形状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钱币或钱币毛坯的方法。钱币采用铸造工艺制造有许多优点:

   1.原材料来源广泛,钱币制造成本低,可以直接利用损毁的青铜器和废钱币等作原材料。

   2.钱币形状与原设计接近,可减少精加工的工作量。

   3.生产适应性强,钱币重量可由几克到数百克,也可铸造形状复杂的钱币,如耸肩尖足的大空首币等。

    我国古代铸币工艺的前期,在铸造工艺生产中属于特种铸造工艺,泥范是薄壳泥型,铜范是金属型,石范也属于硬模。宋代时铸币采用翻砂工艺,是砂型铸造。

钱范:是铸钱工艺中所使用的范模统称,如泥范、石范、铜范等统称为钱范。

模:是翻制钱范的工具,钱型突出模面,钱文为阳文正书。

钱范可以直接浇铸钱币,面上有浇铸流道以利浇铸金属液体的铸入,型腔内的钱文是阴文反书。钱范的制作是铸钱工艺中的关键,钱范质量的优劣对钱币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现代铸造工艺生产规律来看,百分之六十的废品是由于砂型缺陷而造成的。

    钱范造型材料的性能分为:强度、透气性、耐火性和压溃性四种。

   1.强度,就是钱范在承受外力作用下不易被破坏的性能。钱范强度不足,在铸造时就容易引起塌范、塌砂型、冲砂等缺陷。

   2.透气性,就是钱范在浇铸时具有被气体通过的能力。泥陶范和砂型本身存在着许多细微的孔隙,在铸造钱币时,在高温的作用下,钱范内的气体和金属液体内分离出来的气可以迅速通过这些细微孔隙得到排除,否则就会造成钱币气孔。

   3.耐火性,就是钱范在高温金属液体的作用下不软化、不熔融和不粘附铸币表面的性能。如果钱范的耐火性差,就会造成钱范损坏和所铸钱币的粘泥、粘砂,程度严重的还会造成废品。

   4.压溃性,就是随着铸钱冷却时的凝固收缩,钱范和型芯的体积可以被压缩的能力。钱范的压溃性差就会造成所铸钱币的变形和裂纹等。

    根据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发展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以将钱范造型分为:先秦时期、秦汉至五代时期和宋朝至明清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铸钱工艺的初始阶段,正处于摸索和积累经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铸钱形制仿自农业和手工业工具,铸钱业尚未独立出来,还是青铜器铸造业的一部分。铸造工艺比较落后,一范只能铸钱数枚,产量很低。铸造地点也比较分散,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限于中原地区和南方、北方部分地区。这一时期的钱范主要有泥陶范、石范和铜范。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铸钱工艺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是我国铸钱生产上的特种铸造工艺的鼎盛时期。发展到后期,在铸钱工艺上又有了新的转变。秦汉时把钱币定形为方孔外圆钱,过去认为是为了便于流通和携带。现在从铸钱工艺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定形也有利于提高铸钱产量。西汉时期,汉武帝把铸钱权力收归中央,除了政治意义外,尚可见当时中央政府的铸钱生产能力已相当强大。在政治分裂和中央政权削弱的历史情况下,各封建割据政权自行铸钱,而且私铸盛行,形成钱币形制不一,铸钱工艺发展停止不前,个别的甚至还相当落后。

    这一时期的钱范按其造型材料可分为泥陶范、石范和铜范三个类型。按其造型特征,可分为秦汉早期、西汉中晚期、王莽时期、东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这五个阶段。秦汉早期,为了增加铸钱的产量,着重对钱范的布局作了改进。具体做法是增大钱范面和添置型腔,这时的钱币型腔要比先秦时多23倍,同时铸钱地区也扩大了很多,也形成了一定的铸钱工艺流程,这都表明当时的铸钱业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到了西汉中晚期,钱范在形制布局上有了一个重大突破。出现了用铜范翻制陶模再用陶模翻制泥范的做法,这在铸钱工艺上是一个重大的革新,大大提高了钱范的制作效率。王莽时的铸钱工艺是秦汉铸钱工艺集大成时期,新莽多次推行币制改革,钱币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布、刀、圆钱三种。这时期的铸钱工艺主要采用铜模翻制迭铸泥范的方法,每个钱范内有48个型腔,从而使每次铸钱的枚数大大增加。在钱范的制作材料上,除了个别仍用石质外,还出现了用铁范铸钱的工艺。东汉南北朝时期的铸钱主要采用方形迭铸法工艺,每范迭铸可达成绩20层,每层4枚,一次可铸钱约80余枚。东汉始,铸钱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由中央统一铸出铜钱模颁发各地铸钱工场,以力图统一钱币形制和标准。隋唐五代时,开始出现铸钱新工艺──翻砂法,从而使铸钱产量、质量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宋代的铸钱工艺已经开始采用先进的母钱翻铸法。所谓母钱,实际上就是钱模。按照其加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雕母和铸母两种。雕母有木雕母、牙雕母、锡雕母和铜雕母四种。木雕母、牙雕母主要是作为样钱,是呈供皇帝选审用的。铜雕母主要用作于翻铸母钱,称为“祖钱”。锡雕母则多用于直接铸钱。

    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迅猛发展,这些科技进步在铸钱业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白铜、黄铜进入了铸钱币材行列,明清时黄铜铸钱甚至排斥了青铜,出现了大量的黄铜钱和白铜钱。

    太平天国铸造的铜钱,其铜质及铸造工艺技术都比清代咸丰钱精美,这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未完待续)作者:上海造币厂  章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