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伤风感冒吃什么药:邹东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与大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5:28:39
邹东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与大智慧邹东涛2008年11月05日10:1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人有三十而“立”,中国改革开放也有三十而“立”。这就要科学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立”了什么,怎样“立”的,为什么能够稳操胜券走向成功的。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四柱八梁”

  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犹如建设一座巨型的大厦,首先要打好大厦的“奠基石”,改革开放“奠基石”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在“奠基石”上要“架设”起“四柱八梁”。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四柱”

  改革开放之“四柱”,就是指导和支撑改革开放的四大理论支柱。

  1.理论“四柱”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庄严宣告:“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曾经有过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西方世界,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成为影响较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在中国也有着广泛的市场。无论是对这样的“主义”,还是对那样的“道路”,我们既不盲目接受,也不简单排斥。我们认准的一个理儿就是“中国国情”,只有植根于“中国国情”的“主义”,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从“中国国情”土生土长又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引导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

  2.理论“四柱”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但在当时,这一理论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邓小平在1992年春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3.理论“四柱”之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理论最早见于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中共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7年中共十五大都从理论上论了证中国在较长长期都还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理论“四柱”之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必然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出现新的社会失衡,影响社会和谐。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主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改革开放的“八梁”

  改革开放之“八梁”,是指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骨架”的八个最主要方面,无此便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八梁”之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2.“八梁”之二:设立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

  3.“八梁”之三: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

  4.“八梁”之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

  5.“八梁”之五:价格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

  6.“八梁”之六: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7.“八梁”之七:教育、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

  8.“八梁”之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图”

  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的第二次新的长征,这次长征比第一次长征规模更加浩瀚,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时间更加漫长,迄今还在继续。要成功地走好这个新的长征,不仅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必须有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周密行动路线图。

  (一)路线图之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改革历程

  长征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改革之河”的石头是一脚一脚探出来的。

  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即从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夕。这是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进行了扩大自主权试点和第一、第二步利改税;实行了基本建设资金的“拨改贷”;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1]。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即: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前十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后十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国民基石,而国有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则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破题开启了新的战场。

  第二阶段:1984年10月至1992年1月,即从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到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前夕。这是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指出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企业的活力;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带,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区;乡镇企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段性突破,也是这一阶段改革成功的理论支柱。

  第三阶段:1992年2月至2003年10月,即从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基本内容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前进。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中国南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宏观体制和外汇、外贸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WTO;加快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推进“依法治国”和“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和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和论述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突破,这也使我国的制度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高度。

  第四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以及今后10~15年。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宏伟历史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提出了“改革攻坚”的战略任务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向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推进。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高度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进一步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改革近30年的思想理论、改革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系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