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康王和皮康王的区别:新手非常有用的摄影知识(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9:44:10

9、闪光灯及其使用

闪光灯的英文学名为Flash Light。闪光灯也是加强曝光量的方式之一,尤其在昏暗的地方,打闪光灯有助于让景物更明亮。使用闪光灯也会出现弊端,例如在拍人物时,闪光灯的光线可能会在眼睛的瞳孔发生残留的现象,进而发生「红眼」的情形,因此许多相机商都将"消除红眼"这项功能加入设计,在闪光灯开启前先打出微弱光让瞳孔适应,然后再执行真正的闪光,避免红眼发生。中低档数码相机一般都具备三种闪光灯模式,即自动闪光、消除红眼与关闭闪光灯。再高级一点的产品还提供“强制闪光”,甚至“慢速闪光”功能。


自动闪光
通常传统胶卷相机与数码相机在不作任何设定变动的时候,闪光灯模式都预设在“自动闪光”模式下。此时,相机会自动判断拍摄场景的光线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就会自动在拍摄时打开闪光灯进行闪光,以弥补光线。我们大部分的拍摄情况下,“自动闪光”模式都足以应付。

防红眼模式
防红眼英文学名为Redeye reduction,在数码相机上的标志一般为一只“眼睛”。“红眼”现象在拍摄人像照片(尤其是比较近的距离、环境较阴暗)时常会发生。这是由于眼睛视网膜反射闪光而引起的。如果你不想让拍摄出来的人或动物的眼睛出现“红眼”,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消除红眼”模式先让闪光灯快速闪烁一次或数次,使人的瞳孔适应之后,再进行主要的闪光与拍摄。以下为开不开防红眼和开防红眼两种模式下拍出来的不同图片。
强制不闪光
强迫数码相机关闭闪光灯。不管拍摄环境的光线条件如何,都不准闪光。此功能最适宜于禁止使用闪光灯的地方进行拍摄。

强制闪光
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可以增强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点增加和曝光过度。

慢速同步
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可以增强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点增加和曝光过度。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拍照时,如果使用闪光灯加较高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很容易造成前景主体太亮,甚至是白晃晃的一片,而背景却依旧灰暗,无法辨别细节。而“慢速闪光同步”会延迟数码相机的快门释放速度,以闪光灯照明前景,配合慢速快门(如1/5秒)为弱光背景曝光。这样,就能够拍摄出前后景均得到和谐曝光的照片。

前/后帘同步闪光

在弱光的情况下,快门速度比较慢,而前/后帘同步闪光,基本上不会提高快门速度。比如正常测光,最大光圈的时候,快门速度是1秒。开启前三种闪光模式后,快门速度能提高到1/90秒。而前帘同步闪光,在快门开启的同时闪光1/90秒,然后继续曝光到1秒或1/2秒。后帘同步闪光和前帘同步闪光相反,快门开启后,直到快门关闭的最后,才开始闪光。



使用后帘同步闪光,手动设置最小光圈F8,快门2秒。前后景都能照顾到了。

内置闪光灯和AF照明器

在1987年以前,只有袖珍相机才有内置闪光灯,自Pentax SFX开创了在单反机中内置闪光灯的先河,从此在AF SLR中内置闪光灯已经差不多成为了一种标准配置,现在所推出的AF SLR中,绝大部分都有内置闪光灯。

关于闪光灯的工作原理及所提到的一些概念,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内置闪光灯作为照相机机身的基本构成部分来作一简要介绍。

内置闪光灯位于五棱取景器顶部,可分成固定式和可收缩式。根据闪光覆盖范围又可分成定焦式和变焦式。固定式内置闪光灯是指无论是否使用闪光灯时,都能看到闪光灯头;而可收缩式闪光灯则是在不使用时,完全收缩(或折迭)起来,看不到该闪光灯的存在,需要使用时,可以手动或自动使该闪光灯弹出到位,进行闪光拍摄。定焦式闪光灯的覆盖范围是固定的,而变焦式则是能根据镜头的焦距变化而改变其覆盖范围,显然,变焦式闪光灯要比定焦式优越,它能够充分地利用内置闪光灯有限的闪光能力。


固定式内置闪光

内置闪光灯的闪光指数一般都不大,当使用ISO 100 感光度时,多数在12~17m之间(少数的在20m,比如Minolta Dynax 800si/807si);单反式混合相机要稍大些(如Ricoh Mirai和Olympus IS-1000,为20米,ISO 100)。千万别小看这些闪光指数,在夜景摄影时,若用最大光圈为f/4的变焦镜头拍摄,闪光距离最大可达3~4.25m;而用f/1.7的标准镜头拍摄时,闪光距离最大可达7~10m,基本上可以满足普通的室内闪光摄影的要求。

可收缩的内置闪光灯

但内置闪光灯的最大作用是在日间摄影,作为填充式闪光的光源。AF SLR的内置闪光灯都具有填充式闪光方式,因此能根据现场光来调节闪光输出,此时的最大闪光输出也在内置闪光灯的允许范围之内。内置闪光灯还可以用来使被摄人物的眼睛产生富有魅力的眼神光。
内置闪光灯的功能有多有少。大多数内置闪光灯只具有TTL闪光灯控制和填充式闪光功能,少数有变焦、频闪和后帘同步等功能,新近推出的相机中,有不少还具有防红眼闪光功能和无线遥控TTL闪光控制功能。
使用内置闪光灯时要注意的问题之一是遮边现象。由于内置闪光灯与镜头的平行距离较短,当镜头焦距较短(如28mm以下)和镜头体积较大时,被摄画面的下部因受到镜头外形的阻挡而得不到足够的闪光照明(指水平拍摄时),因此在照片的底部是严重曝光不足的。另外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夜间拍摄人像时容易出现的"红眼"现象,这也是由于闪光灯与镜头平行距离短而造成的。
AF照明器是专为弥补相位检测型AF系统在低亮度时对焦灵敏度降低而设计的。早期的AF照明器都是装在专用外接闪光灯上,只有接通闪光灯时,AF照明器才能工作。机身内置AF照明器的优点是不用外接专用闪光灯,当亮度较低时会自动发光,进行辅助照明,让AF系统能正常工作,特别适合于环境亮度低,但不用闪光灯照明的拍摄场合。

内置AF照明器

为了有效地提高AF精度和AF速度,AF照明器不单起着照明的作用,还可以故意加入一些横竖的图案,人为地提高反差。


电子闪光灯

除了照相机和摄影镜头外,电子闪光灯恐怕是销售得最多的摄影器材了,它已经成为了许多单反机用户的标准装备之一,与照相机机身及镜头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另外,随着袖珍相机的不断发展,电子闪光灯已经成为照相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除了摄影室灯光外,电子闪光灯是最主要的人造光源,它具有发光强烈、携带方便、寿命长等优点。电子闪光灯的灯管一般可闪光近万次,所以有人称为"万次闪光灯"。 更为重要的是,电子闪光灯的闪光色温与日光的近似,约5600~7500°K。

目前电子闪光灯的种类和型号不少,但无外乎三类:纯手动式、自动调光式和专用闪光灯。纯手动式闪光灯每次闪光的持续时间都是一样的,为了保证曝光正确,操作者要根据被摄距离来设定镜头上的光圈;自动调光式闪光灯则是闪光灯本身带有测光元件,它能根据从被摄体反射回来的光线,自行调节闪光灯的输出;而专用闪光灯只能用于某种系列的照相机上,其特点是要与指定的照相机相配合使用时,才能充分地发挥闪光灯和照相机的全部作用,可以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当然,也有不少专用闪光灯带有自动调光装置,也可以手动调节。

AF单反机的专用闪光灯,其工作原理与手动聚焦单反机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多用于手动聚焦单反机上的专用闪光灯可以用于同一公司所生产的AF单反机上。那AF单反机的专用闪光灯与其他的专用闪光灯有什么区别呢?关键在于这类闪光灯内置有AF照明器,使AF单反机在低照度情况下仍能准确地聚焦;另外还可以配合现代AF单反机的工作方式,实现先进的闪光方式,如自动填充式闪光、防红眼闪光、闪光灯头自动变焦等。

专用电子闪光灯虽然通用性不强,但它具有使用方便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操作者不用考虑闪光灯的指数公式,就能拍摄出曝光正确的照片。

电子闪光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摄影辅助器材,应当给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拥有AF单反机的用户。如不采用专用闪光灯,那么照相机的功能及潜力是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也许会有人会提出专用闪光灯不通用的质疑。对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看待:所谓"专用",只是针对某一个系列的单反机而言,专用闪光灯在这个系列相机中是"通用"的,无论其型号高低,这就像镜头卡口一样。当然,将某个公司的闪光灯用于其他公司的单反机上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在实际使用中,就有不少人将美能达的专用闪光灯用于尼康单反机上。对于一些不具备快门速度限制和 TTL闪光灯控制触点的单反机(即只有一只触点)是完全可以使用各种专用闪光灯的(当然不能使用美能达i和xi系列专用闪光灯,因为它们的插头是非ISO标准的)。另外,在现实当中,同时拥有多台不同公司的单反机机身的人是不多的,既使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是用同一公司的不同型号的机身来工作的,这样能保证镜头的通用性,在这种条件下,专用闪光灯是"通用"的。

也许还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即专用闪光灯的价格比通用闪光灯的价格高。不错,但是购买了一架数千元的AF单反机,配上一支专用闪光灯还是划算的。绝大部分AF单反机专用闪光灯都配有先进的填充式程序自动闪光曝光方式,只要能善于利用它,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快速地完成拍摄工作;加上这类闪光灯所特有的AF照明器,对夜景摄影则更是有用。

至于"高压触发闪光灯是否会击坏照相机"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在一些报纸和期刊上进行了争论,结论尚不明确。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因使用高压触发闪光灯而击坏相机内的集成芯片。现代AF单反机全都是采用微电子器件来进行控制,无论如何,高压触发闪光灯的150伏以上的电压, 对这类相机总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到目前为止,作者尚未见到任何由相机厂家公布的资料,宣称自己的AF单反机能抵御高压触发闪光灯的高电压。至于在报纸和期刊上看到的一些测试报告,说某类相机能使用高压触发闪光灯,那只是从一架相机上使用一两种型号的闪光灯之后,给出的 "由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之类的拓广性推论,不足为信。从逻辑上讲,一架相机不坏,不能表明这一类相机都不会坏;而使用高压触发闪光灯,也并不一定会使这类相机都损坏。相机生产厂家在设计时,对相机的抗干扰性方面是做过大量工作的。但由于制造原因,产品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分散性。加上各种高压触发闪光灯的电压不尽相同,以及有些集成电路芯片在承受到一两次瞬时的高电压冲击不会立即烧坏,所以应从统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谁也不会傻到用自己购买的、价值数千元的相机来做这类试验,而使用专用闪光灯,则肯定不会因触发电压而损坏相机。

电子闪光灯的工作原理

电子闪光灯主要由电池、电路和闪光灯管组成。而通用闪光灯的基本电路由四个部分组成:(1) 振荡升压;(2) 整流充电; (3) 电压指示(充电完毕);(4) 脉冲触发。

振荡升压部分的作用是将电池的直流低电压变换成交流高电压;整流充电部分的作用是将交流高电压,经半波整流变成脉动直流,并向电容充电储能;而电压指示部分则用来指明闪光灯的工作状况;最后的脉冲触发部分则用来使闪光灯管发光。

闪光灯管是阴冷极发电管,灯管的两端分别有金属的阴、阳两极。靠近阴极附近的玻璃管外部缠绕着触发电极,玻璃管外部涂敷一层四氯化锡导电层。密封的玻璃管内部充满了发光强度很高的惰性气体(通常是氙、氪、氩等气体)。惰性气体在高压电作用下,其原子会丢失电子而变成正离子,而脱离原子的电子获得能量,于是管内惰性气体呈电离状态。离子在电场中移动,使原来处于"阻断"状态的管子导通。此时,若从阴、阳极间引入外加电荷,电子与离子再度复合,能量将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气体放电。惰性气体在放电时,能发出瞬间的强烈闪光。

通用型闪光灯的电路原理图见图 5-1。振荡升压部分由三极管BG、反馈电阻R1、电容C1和振荡变压器T1组成。接通电源后,三极管迅速起振,集电极电流增加使T1磁芯渐趋饱和,三极管又因基极电流中断而截止,磁芯磁通量衰减,如此反复循环,产生自激振荡。经变压器T1升压后在副边输出 300伏以上的交流电压。由于振荡频率处于音频范围,因此可以听到由低到高的微弱"吱吱"声。

整流充电电路由二极管D1和大电解电容器C2组成。振荡升压后的交流高压,经半波整流后变成脉动直流,对C2充电。C2的电压由低逐渐升高增至 300伏以上的直流高电压。由于所要承受的电压比较高,所以二极管D1的峰值反向电压和电解电容器C2的耐压值都比较高,均在 300伏以上,而且C2的容量很大,大都在几百个微法以上(视闪光灯指数而定)。

电压指示电路由充电指示灯氖泡NL和限流电阻R2组成。当电解电容器C2的充电电压达到一定的值时,氖泡NL会发光,表明闪光灯已经能闪光,可以拍摄。由于产品设计和工作原理等原因,充电电路可等效成一个一阶电路。从理论上讲,要百分之百地充满电,则需要无穷长的时间,这在实际上是不现实的。所以充电指示灯点亮时,电容器C2上的充电电压并未到达额定值,一般只达到额定电压的70%左右。如果急于拍摄,可能会造成曝光不足。所以应在指示灯亮后稍待,然后才开始拍摄。

脉冲触发电路则由触发电容器C3、分压电阻R3、触发变压器T2和闪光灯管FT组成。整流二极管在对C2充电的同时,也经过R3分压对C3充电至 150伏以上。接通测试按钮K2或热靴上的两个触点短接时,触发变压器T2的原边和电容器C3构成放电回路,并在T2的副边感应出六千伏以上的高压,去触发闪光灯管,使管内的惰性气体电离并导通;电容器C2上所储存的能量通过阴、阳极输入管内,使气体放电,发出耀眼的白光。闪光时间(即闪光持续时间)因闪光灯厂家而异,一般为1/1000~1/50000秒。

由于脉冲触发电容器C3(即K2的两端)上经常有 150伏以上的高压,所以触摸闪光灯联闪插头或热靴插头时会遭电击,这种触发方式称为"高压触发"。现代电子闪光灯为了避免上述现象,采用了可控硅开关电路将脉冲触发电容器C3与热靴插头及联闪线插头相 "隔离",用可控硅的控制极(门极)来控制阴极和阳极。 因为可控硅元件的触发灵敏度高(一般只需要几伏的触发电压),所以不会产生电击,这种触发方式称为"低压触发"。

判别一支闪光灯是否为"高压触发"或"低压触发",方法是很简单的。将闪光灯电源接通,用万用表测量闪光灯插头上两点X-触点(中间最大的一点和插头边上的簧片)之间的电压,若电压值只有几伏,那就是属于低压触发,反之则为高压触发。

闪光灯可通过联线与照相机上的X闪光灯插座相接通,但更多的是将有弹性触点的闪光灯插到照相机上的附件插座(俗称"热靴")上,该插座的闪光灯触点与闪光灯上的弹性触点彼此紧密接触。此时闪光灯的工作就由照相机的快门直接控制了。

关于电子闪光灯的一些概念
介绍闪光灯的一些参数和功能。
[url=]覆盖范围[/url]
闪光灯的覆盖范围是指闪光灯的闪光束投射角度的大小 (又称射角)。 投射角度大,光线覆盖范围大,则可用广角镜头来拍摄;投射角度小时,光线覆盖范围小,若用广角镜头来拍摄时,边缘部分会因光线不足而发黑(简称遮角现象),所以只能配合焦距稍长的镜头使用。由于镜头的焦距与视角有着固定的关系,所以闪光灯的覆盖范围也用镜头焦距值来表示。如果用焦距为35mm的镜头拍摄时,所用闪光灯的覆盖范围也应当是35mm。实际使用中,闪光灯的覆盖范围应稍大于所用镜头的焦距值,以免出现遮角现象。
大多数闪光灯的闪光管是横向排列的,所以光束横向投射角度与纵向投射角度是不一样的,下面是闪光束投射角度与所对应的焦距值:
对应焦距值(mm)
24
28
35
50
70
85
105
纵向投射角度(°)
78
70
60
46
36
31
27
横向投射角度(°)
60
53
45
34
26
23
20

大多数中低档闪光灯的覆盖范围都是固定的,多为35mm。而大多数高档闪光灯则是可调节其覆盖范围(称为灯头变焦),依靠闪光管部分的前后移动来改变覆盖范围。早期的闪光灯是采用手动来推拉变焦的,可改变的焦距值是有级的,如28mm、50mm、70mm、85mm等。
还有一些灯头固定的闪光灯,配有所谓的"广角适配器",是直接装在灯头之前,使闪光灯的覆盖范围扩大。如原覆盖范围为35mm的闪光灯,加上广角适配器之后,其覆盖范围扩大到28mm。
最早采用灯头自动变焦的是1985年推出的美能达AF4000专用闪光灯,当摄影者改变摄影镜头的焦距值时,闪光灯灯头会随镜头焦距的变化而自动分级地改变。灯头的自动变焦又分成分级变焦和连续变焦。目前专用闪光灯的最大自动变焦范围为24~105mm或 20~85mm,当镜头焦距长于这一范围时,灯头会自动置于最长焦距处。
[url=]闪光指数[/url]
闪光指数的代号为GN(Guide Number),简称指数。闪光指数是描述闪光灯发光强度的量值,是表示闪光灯性能的一个主要的基本指标,单位为米,系指用50mm镜头,光圈置为 f/1。0时,仍能使被摄体曝光足够的最大照射距离。通常是以某种感光度的胶卷为参考量,一般是以ISO 100为基准。如某闪光灯的指数为32米,系指对于ISO 100而言的。若使用不同ISO值的胶卷时,闪光指数会随之改变。用感光度高于ISO 100 的胶卷,闪光指数增大;反之,闪光指数减少。
当采用感光度为ISO B 的胶卷,其闪光灯有效的闪光指数按下列公式来计算:
GN (B) = GN (100) * [ISO(B)/ISO(100)]1/2。
例如使用感光度为 ISO 200的胶卷和某个闪光指数为32米的闪光灯,此时B=200,而闪光灯的实际有效指数为:
GN(200) = 32 x (200/100)1/2 ≈ 45 (米)
闪光指数是用来控制曝光条件的。为了使曝光准确,闪光指数(GN)、光圈系数值(f)和聚焦距离 (L,即相机与被摄者之间的距离)三者之间必须满足下列关系为(指数公式):
f = GN/L
如 GN=32米,L=4米时,则光圈值应设置为f/8。在手动闪光灯曝光时,要牢记这一关系,而这一关系只适用于聚焦距离与闪光灯至被摄体之间距离相等时(即闪光灯插在相机的附件插座上)才有效。若是闪光灯离机使用,则要加以必要的修正。
对于灯头可变焦的闪光灯而言,随着覆盖范围的不同,闪光指数也要随着改变。当焦距较长时,由于照射范围较小,所以指数要相应增大。如美能达5400xi在 105mm时的闪光指数为54米,而在28mm处只有28米。现在有不少灯头可变的闪光灯用最长焦处 (即照射范围最小)值来表示其闪光指数。 在比较或购买此类闪光灯时要注意,否则会造成误会。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闪光指数的变化。
对于灯头固定的闪光灯,配广角适配器后,由于覆盖范围增大,闪光指数亦随之下降,一般降为原指数的70%,使用时要注意这一变化,否则会造成曝光不足。
[url=]闪光灯同步速度和后帘同步[/url]
现代电子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为 1/1000~1/50000秒之间,由于焦点平面快门的固有特点,注定了在使用闪光灯时,快门速度不能过高。否则得出的照片就会出现一半正常曝光而另一半曝光不足的现象。
对于纵走式焦点平面快门而言,由于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有限,所以要求在曝光时两层快门帘幕之间的宽度不能小于24mm(横走式焦点平面快门为36mm)。即第一帘幕收缩到头,而第二帘幕正要开始展开,闪光灯才点亮,此时对应的快门速度称为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这种第一帘幕刚收缩到头就点燃闪光灯的方式称为前帘同步 (或第一帘同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X-同步方式)。 若快门速度高于闪光灯同步速度,其帘幕之间的缝隙小于24mm,必然导致被第二帘幕挡住的那一部分曝光不足。所以使用闪光灯时,其快门速度不能高于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闪光灯同步方式见图 5-4(a)。
为了防止摄影者在拍摄时因失误或忘记等原因,而将快门速度置成高于闪光灯同步速度,生产厂家在专用闪光灯上多设计了一只触点。当闪光灯电源接通时,该触点出现几伏的电压信号,将照相机上的快门速度自动地置成闪光灯同步速度值,从而保证不会出现一边正常一边暗的照片。
目前最高的闪光灯同步速度为 1/300秒,而最高的快门速度为1/12000秒,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闪光灯同步速度也是评价照相机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愈高愈好,对填充式闪光也就愈有利。
在夜间摄影时,若环境亮度很低,用闪光灯同步速度慢的照相机也可以进行所谓的"高速摄影",可以将一些高速运动的物体"凝结"在照片上。其理由是:比如用1/60秒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由于背景环境亮度低,不会在底片上留下多少痕迹,到达底片上的亮度主要由闪光灯来提供, 若所用的闪光灯的闪光持续时间为1/10000秒,实际效果等同于用1/10000秒的快门速度进行曝光,这么高的快门速度自然可以将一些高速运动物体的影像"凝结"在底片上,我们有不少用闪光灯拍摄的夜间照片比白天拍摄的要清晰 (假定以同样的快门速度曝光),其道理就在于此。
还有一种电子闪光灯,如奥林巴斯的F280和尼康的SB-25。奥林巴斯的F280的闪光持续时间达1/50~1/25秒,而且该闪光灯采用FP同步方式,即第一帘幕开始收缩时,闪光灯就点亮,直到第二帘幕展开到头后才关断,其工作原理图见图5-4(b)。使用这类闪光灯,闪光灯最高同步速度可达1/2000秒 (尼康的F90配用SB-25时可达1/4000秒),其奥秘在于闪光持续时间长。在这种意义下,评价一只闪光灯的好坏,应该是闪光持续时间愈长的愈好。
有些专用闪光灯不能用于慢同步拍摄方式,即一接通闪光灯电源时,无论照相机处于什么曝光方式,一律将快门速度置成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这是一种保险设计,但若要用慢快门速度和闪光灯来拍摄特殊效果的照片就无能为力了。如果确实需要的话,稍微变通一下,还是能够实现的。 办法是用一小片绝缘的薄胶带(如透明胶带) 将热靴上限制闪光灯同步速度的触点挡住(注意,不要挡住其他的触点),再将闪光灯插入热靴中。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也能实现慢同步拍摄。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前帘同步方式外,还有后帘(第二帘)同步方式,是在第二帘幕开始展开前那一瞬间触发闪光灯的,特别适合于夜景慢速曝光摄影。设想一下,夜间在马路上拍摄行驶的汽车,采用慢速曝光,使汽车的尾灯在底片上留下一道道光线,而又要使整个汽车被闪光灯所照亮。若采用前帘同步方式来触发闪光灯,则是闪光灯先将汽车照亮,然后再由汽车尾灯灯光在底片上曝光,得出的照片是汽车身和前方有一条由尾灯(红色)所划出的光线,很不自然;而用后帘同步方式,则是汽车在前,后面拖着条红色的光线,甚为壮观,图例见图 5-5。这一方式最早出现在1986年推出的佳能T90手动聚焦单反机上。
后帘同步方式要与慢快门速度配合使用时才能生效,此时的快门速度一般要低于1/60秒。
[url=]TTL闪光灯控制[/url]
TTL(通过镜头)闪光灯控制是专用闪光灯才有的功能,也称TTL闪光灯自动控制。它不仅要求闪光灯上有这一功能,同时也要求照相机具有相应的机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原理同自动调光式闪光灯类似,但测光是由照相机内的专用测光元件来完成,该测光元件位于反光镜箱底部。在闪光灯曝光时,照相机内的测光元件直接测量胶片平面的反射光(OTF 方式)。当曝光足够时,照相机会通过机身上热靴的专用触点及时地发出控制指令给闪光灯的控制电路,切断电容向闪光灯管的放电回路,关断闪光,从而保证不会曝光过度。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与照相机的"内测光" 方式类似,更换镜头时,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仍能测量出变化的光线,因此对闪光灯的控制较为准确。TTL 闪光灯控制的信号流图见图 5-6。
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下,只要被摄物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内,操作者不用考虑闪光指数与光圈系数的关系,可以专心致志地构图拍摄,所以该方式已成为中高档照相机的标准功能。
在 TTL闪光灯控制方式下,虽然被摄画面的背景也会在胶片平面上反光,测光元件也还能反应出这些亮度。但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在闪光之前并不能自动地控制闪光输出,要等到闪光灯触发、测光元件接收到反光量之后,才能对闪光灯实施控制,所以这是一种被动式的控制方式。
由于其原理限制,TTL 闪光灯控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在第三章中有关测光系统的叙述中曾提到过,测光系统是无智能的,在TTL 闪光灯控制方式中也是如此。如当背景很黑而且在闪光灯的有效范围之外,被摄主体又离照相机比较近时,因为背景根本没有反射光返回来,闪光灯有可能是释放出全部的能量,被摄主体有可能会曝光过度。这种情况在大型舞会或夜间露天集会上比较常见。相反,如果背景比较明亮而且在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距离比较近时,由于背景返回来的光线比较多,容易造成被摄主体曝光不足,如站在一面白色墙之前的留影拍摄,就常见这种情况。
解决办法是采用自动曝光锁定,其使用方法与不用闪光灯时的方法一样。先对准被摄主体测光(必要时走近被摄主体),然后按下自动曝光锁定按钮,此时闪光灯的闪光量亦随之锁定,再重新构图拍摄。如美能达α7000配用其专用闪光灯AF2800,就可以实现带闪光灯的自动曝光锁定。至于读者自己所用的照相机是否能用这类自动曝光锁定,请自行测试。测试方法为:将专用闪光灯接至照相机上并接通电源,先将镜头对准明亮处进行测光并锁定,然后对着一面镜子(最好是大镜面,如穿衣镜,距离要在1。5米以上),按动快门释放钮,进行闪光灯曝光,用眼睛观察其闪光亮度,由于原测光的区域较明亮,闪光灯的输出亮度应该比较小;其次再对准阴暗处(最好是全黑处)测光并锁定,又对准镜子按动快门释放钮。如果这两次闪光的亮度有差别,说明该照相机能实现带闪光灯的自动曝光锁定;反之,则不具备该功能。
目前绝大多数专用闪光灯都是插在"热靴"上的,或者通过多芯电缆离机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美能达的 Dynax 7xi首创了离机无线TTL闪光灯控制。其原理是:与专用闪光灯3500xi同时使用(不插在热靴上),Dynax 7xi的内置闪光灯先微闪一次,通过3500xi内置的同步器触发闪光,当相机内测光元件测出闪光足够时,内置闪光灯再微闪一次,3500xi在接收到第二次闪光后,自动关断闪光。其工作原理见图 5-7。
[url=]填充式闪光灯控制[/url]
有不少人也许会认为,只有在光线不足时才能使用闪光灯。其实不然,在阳光明媚的大晴天,照样可以使用闪光灯,而且还能拍摄出效果极佳的照片。但这时的使用方法与闪光灯的正常方式有点不同,就要采用本节中所介绍的填充式闪光。
这种控制方式也称补光式,当被摄画面的反差很强烈时 (如逆光),可以用闪光灯来填充阴暗的区域。但要保持画面的自然感,用闪光灯时就要有些限制,闪光亮度与现场光要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闪光灯的输出亮度在画面中占主要地位,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很奇怪的,效果显得不自然,如在晴天树阴底下拍摄人像留影时,人脸会因闪光灯的亮度而显得苍白等。
人的眼睛对各种亮度的场合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与一位背靠明亮窗户而坐的人交谈时,我们仍能分辨出他(或她)脸部的细节,根本察觉不到他(她)是处逆光位置,也就是说人的眼睛具有自动逆光补偿功能,而大脑正是作出补偿计算的计算机。遗憾的是胶卷并不具备这种自动补偿功能,如果按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或类似方式的测光值进行曝光,拍摄后往往会出现剪影效果,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人脸部的细节。如果提高曝光量,则背景会因为曝光过度而全发白了。所以有不少人不敢拍摄这类场合。遇到时,通常要求被摄者更换位置。在户外时,则要求被摄者面向太阳,这对于摄影是很理想的,人脸所受到阳光的照射,能够将所有的细节准确地记录下来。但对于被摄者来说,就有些难受了。如果阳光强烈的话,眼睛就可能要眯起来,脸部表情很不自然,仿佛很痛苦似的,难以得到生动的照片。而采用填充式闪光,就能避免上述问题,被摄者可以处于逆光位置来被摄,由闪光灯所发出的亮度来"填充"画面前景的阴暗部分。
填充式闪光的原则是:在保证背景曝光正常的前提下,适当增强主体的亮度,使其细节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应按背景高亮处的测光值来设定。手动设定大致的做法如下:将快门速度置成最高同步速度,然后根据闪光灯指数和被摄体距离,按照指数公式计算出光圈值,再收小一档或两档来设置实际的光圈 (等于曝光不足一或二档)。 具体的设置要视逆光程度(即反差程度)而定,光圈收小多些,会出现逆光效果。
手动设定填充式闪光的参数是较为困难的,它像手动曝光选择曝光组合一样,要有较丰富的经验才能设置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许多人设置的参数会使曝光过度。
现在许多专用电子闪光灯都具有填充式闪光的控制程序,能够在曝光前根据现场光的测量值以及画面的反差情况,依据程序自动地设置闪光量与现场光的比例,能够在闪光的条件下,恰到好处地保留现场光下被摄体的自然气氛。这就是所谓的闪光灯程序自动曝光(佳能称之为A-TTL控制方式)。
填充式闪光控制与 TTL闪光控制的区别在于:填充式闪光控制方式在未闪光之前就已经根据被摄画面的现场光,确定了闪光灯的输出,所以是主动式的控制方式。由于填充式闪光控制涉及到兼顾背景的问题,所以与相机上的测光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测光方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目前由于分区式测光方式能较好地处理被摄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因此与之相联系的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也就比较理想。还有一点区别是,填充式闪光控制不一定是TTL的。
鉴于上述原因,有些相机上的名称使不少用户感到困惑不解。如尼康F4上有矩阵平衡和中央重点加权两种填充式闪光方式,实际上矩阵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是与矩阵式测光方式相联系,被摄画面的测光值由矩阵式测光方式而得;而中央重点加权填充式闪光控制则是与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相联系,测光值由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给出。这两种填充式闪光控制的差别只是在于测光方式的不同。其他厂家的做法也是类似的,由于现有的大多数AF单反机都具有分区式测光方式,与之相联系的填充式闪光控制的效果就与矩阵平衡填充式的相类似。所以我们不必为具体的某个名词所迷惑。
我们知道,控制曝光量的因素有快门速度、光圈和闪光量,在填充式闪光控制中也是如此。许多用户在使用闪光灯摄影时,多数是采用调节光圈来控制曝光量;而实际上也能采用调节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量。如对同一个光圈,快门速度慢,背景的曝光量就多些(此处假定背景在闪光范围之外),画面也就更自然。这也是填充式闪光控制与 TTL闪光控制的区别之一。读者也许有这样的经历,在阴天拍摄时,由于环境光亮度较小,需采用闪光灯拍摄。若用 TTL闪光控制方式,虽然被摄主体的曝光是准确的,但背景的曝光则严重不足,白天拍摄出夜间的效果来。
例如说尼康F4的矩阵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方式在程序自动曝光和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下,其快门速度在 1/60~1/250秒之间自动调整的;而在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方式下,其光圈值则是自动调整的,调节范围要视镜头而定,最大范围为f/1。4~f16。
填充式闪光方式还有一个很好的用途,在日间拍摄人像时,可以给人物加入令人着迷的"眼神光"。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光都能在人的眼球上产生反光,只有光线以某个角度进入眼球时才能产生反光。而当闪光灯插在相机的附件插座时,总是能够在眼球上产生闪光的反光,从而使被摄者显得生气勃勃,富有魅力,尤其适合于拍摄天真活泼的儿童和豆寇年华的少女。
[url=]3D五段测光元件TTL平衡填充式闪光[/url]
我们知道,在逆光式反差大的场合使用TTL 闪光灯控制,往往会使被摄主体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如果使用填充式闪光灯控制,能部分解决上述问题,但在有些非常奇特的场合,如在很黑的空旷地拍摄,由于环境亮度几乎没有,填充式闪光灯控制方式也会使闪光灯将全部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被摄主体有可能还是曝光过度;还有一种情况是,摄影画面中包含有高反光物体,如镜子等,测光系统不能测出闪光照明那一瞬间的亮度,从而也还是达不到填充式闪光的目的。所以还是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以往所有单反机中用来实现 TTL闪光灯控制的测光元件均为单个元件,其测量胶卷平面反射光的方式有点类似于第三章所提到的平均测光或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从而也就具有这两种测光方式的缺陷。
尼康于1992年8月推出的F90较完美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从第三章中知道,为了解决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所存在的问题,尼康首创了分区式测光(矩阵式测光)方式,有效地解决在逆光和反差大场合的测光问题。那么既然单测光元件 TTL闪光灯控制也有类似的问题,是否也能按照同样的思路来解决呢?尼康 F90上首创的3D五段测光元件TTL闪光控制系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装在F90 反光镜箱底部的测光元件是分成五段的,通过一个聚光镜阵列将从胶卷平面反射回来的光线进行分区聚光,再投影在后面的五段测光元件,因此对闪光曝光过程中的测量监视不再是按平均处理,而是按画面的几个部分进行监视。
采用了五段测光元件后,可实现3D五测光元件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在这种方式下要与专用的SB-25闪光灯和D型AF镜头一起使用才能发挥作用。3D五测光元件平衡填充式闪光控制的工作流程为:
1、D型AF镜头将聚焦距离信息传递给F90;
2、SB-25 在反光镜上翻后,而快门尚未开启之前这段时间里,发出一系列较弱的闪光, 这种闪光方式称为"监视预闪";
3、五段TTL 测光元件同时测量从灰色快门帘幕反射回来的光线;
4、相机内计算机将五段 TTL测光元件所测量到的实际亮度与根据镜头来的聚焦距离数据、监视预闪的闪光指数和所用光圈等计算出来的理论值进行比较;
5、计算机经过分析并决定:
i、根据反射光的相对读数决定由五段测光元件中的哪一段进行TTL闪光控制;
ii、根据所用测光方式 (无论是3D、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或点测光)来决定平衡环境光所需的闪光量;
6、快门开启,主闪闪光,闪光量由(5)所决定。
这种控制方式能保证在非常奇特的照明条件下的正确曝光问题,如画面包含有镜子、白墙等反射性很高的物体、有物体(非主体)非常靠近相机。同时还可以处理日出和日落等这类有太阳在画面中,但背景很远而且照度均匀的场合。如果用一般的TTL 闪光控制方式,很容易会使画面中的主体发白或曝光不足。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3D五段测光元件 TTL填充式闪光方式是很优越的,它相当于在机身内装入了一个闪光测光表,通过监视预闪功能可以在正式闪光之前先测量出所需的闪光量,然后再正式闪光。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好的TTL闪光灯控制方式,可惜的是要与SB-25专用闪光灯和D型AF镜头才能实现。 但只要使用尼康的AF专用闪光灯和AF镜头,其控制效果还是要比第四和第五节所提到的控制方式要精细。
[url=]频闪[/url]
一般的闪光灯在每次触发时,只闪一次之后就停止了工作。而在频闪方式下则是闪光灯在每次触发时,不是一次将所有的能量全部放出去,而是分几次连续发光,这样就在一张底片上将动体的一连串动作同时记录下来。用这种闪光方式拍摄的照片比较有新意。用频闪方式拍摄的照片图例见图5-9。这种闪光方式也称作"连续闪光"。
频闪方式只有少数高级闪光灯上才能见到,普通闪光灯是没有这一功能的。因为它的控制回路较为复杂。
频闪次数是以每秒钟闪光多少次来计算的。有些闪光灯的频闪次数是固定的,如佳能的420EZ为每秒5次;有些则是可调的,如尼康的SB-24最多为每秒 8次,而美能达的5200i闪光次数最多可达10次,但闪光频率可调,最高频率为50Hz,即最快时可在1/5内闪光10次。
在使用频闪方式摄影时,一般要用慢速快门,如 1/4秒或更慢,才能使其效果更明显。
[url=]防红眼闪光[/url]
在夜间人像摄影中,如果用插在照相机附件插座上的闪光灯进行闪光拍摄,若人眼是对着镜头看,用彩色胶卷,拍摄时得出的照片上的人像的两只眼睛有时是发红的(在黑白照片上则是发白),看起来很不自然,尤如魔鬼似的。这就是所谓的"红眼现象"。如果用内置闪光灯的袖珍相机(即傻瓜机)在较近距离内用闪光灯拍摄人像,出现红眼的次数要更多。
红眼现象是由闪光灯的闪光光线通过眼睛瞳孔照亮了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的血管而引起的。由于血管是红色的,所以在彩色底片上就真实地记录下来。眼睛瞳孔就象镜头的光圈一样,可以张大收缩。当环境亮度低时,瞳孔就开大,亮度愈低,开度就愈大;反之,瞳孔收缩。若在日间用闪光灯作补光拍摄的话,在照片上是看不出红眼的,只有瞳孔开得比较大时,红眼现象才明显地表露出来。由于动物的视网膜血管不一定是红色的,所以拍摄动物时就不一定会出现红眼了,比如说拍摄猫,就会出现绿眼。给白种人拍摄时,出现红眼的概率要高于我们黄种人。
解决红眼现象的办法有两个:改变闪光角度和改变闪光方式。
1、改变闪光角度。让闪光灯以一定的角度来发光,而不是直对着眼睛闪光,使从眼睛反射回来的光线不进入镜头内,就象面对一块玻璃进行闪光拍摄一样,如果是正面闪光,在照片上必然会出现闪光灯的反射光斑;若以一定的角度闪光时,上述现象就不会出现了。由于袖珍相机的内置闪光灯与镜头的平行距离短,每次闪光拍摄时几乎都是正面闪光,所以出现"红眼"的概率要高得多。而在单反机中,由于将闪光灯插在附件插座上,闪光灯与镜头的平行距离相对来说要远些,所以出现"红眼"的概率要低些,但还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如果闪光灯头是可以向上摇摆的,将闪光灯摆动成某个角度,如利用天花板的反射等,但这种方法对于灯头固定的闪光灯是无能为力的。最彻底的办法是闪光灯离机工作,即用一根闪光灯连线将闪光灯引离开照相机进行拍摄。这样不仅能消除红眼现象,而且能使所拍摄的画面更生动、人像更有立体感。
还有些照相机是在设计上加以改进,如采用上弹式设计,内置闪光灯不是固定的。平时不用时,闪光灯是收缩的;需要时上弹到位,使闪光灯与镜头的平行距离拉开。如企能的GENESIS Ⅲ的内置闪光灯上弹出来后,与镜头的平行距离达83mm,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出现"红眼"的概率。
2、改变闪光方式。对于内置闪光灯的照相机,不可能将闪光灯摆动一个角度或离机工作,所以制造厂家在闪光灯的工作方式上加以解决。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闪光灯预闪方式,即在正式闪光拍摄之前(即快门开启之前),闪光灯先以较弱的闪光量预闪一次或数次,暂时提高环境亮度,使被摄者的眼睛瞳孔因受光而暂时收缩,然后再正式闪光拍摄,这种方式能大大地减少"红眼"出现的次数。如尼康的双焦距袖珍相机TW20是在正式拍摄前0。75秒预闪一次,然后才正式闪光。但在使用这种方式拍摄前,要预先告诉被摄者,否则他(她)会以为第一次预闪是正式拍摄,一闪完就离开原位置,等到第二次正式闪光拍摄时,被摄者可能会离开或脸部表情发生变化,导致拍摄失败。
为了解决预闪方式中被摄者会提前走动的问题,相机生产厂家又发明了一种方式,在内置闪光灯处附加了一支小灯,当调至防红眼闪光方式、半按下快门时,若现场光很弱,这支小灯会自动照明,以刺激被摄者的眼睛瞳孔收缩,达到防红眼的目的。在佳能的AF变焦袖珍相机ZOOM 105和EOS 1000FN单反机等装备有这种防红眼方式。
[url=]自动聚焦辅助照明器[/url]
简称AF照明器。这是AF单反机的专用闪光灯所特有的机构。由于被动型AF系统在低照度的情况下,因测距组件的局限性,其AF系统失灵。接上专用闪光灯后,依靠AF照明器发出的红光可以使AF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实现了"在全黑的环境下准确地自动聚焦",这是手动聚焦单反机所不能做到的。
由于测距组件中的感光元件对红色特别敏感,所以AF照明器所发出的光都是红色的,其波长约为700纳米(nm)左右(注意,这是可见光而不是红外线光,红外线是不可见的。有不少书籍和文章称这是红外线,主要来源于香港的一些摄影杂志,以讹传讹!)。AF照明器一般装在闪光灯灯头的下方,目前有不少AF单反机在机身上内置了AF照明器。AF照明器的结构由一只带有图案的发光灯和一块红色有机玻璃组成。AF单反机专用闪光灯的热靴又多了一只触点。接上照相机并接通电源后,在自动聚焦时,如果环境光的照度低于AF检测装置的允许值时,照相机将通过触点发出信号给闪光灯,闪光灯上的AF照明器就会发出一束带有图案的红光,投射到被摄体上。
我们知道:AF系统在无反差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工作的,所以AF照明器发出的红光是有图案的,人为地形成反差,提高自动聚焦的灵敏度。
早期的AF单反机由于只有一组测距组件,而且是水平方向排列,所以只能检测纵向的画面,其专用闪光灯上AF照明器所给出的图案如图5-14的中央圆形部分。后来的AF单反机采用了多组测距组件,即可检测纵向也可以检测横向的画面,所以相应的AF照明器的图案如图5-14所示。
有些闪光灯还能配合AF照明器来测距,即能够测量出被摄体与相机之间的距离,在闪光灯自动闪光(非TTL)方式下,可作为自动设定光圈的依据。具有这种功能的闪光灯有佳能的420EZ和300EZ。


自动调光式闪光灯

自动调光式闪光灯是在通用闪光灯的基础上增加了测光元件及闪光控制电路。自动调光式闪光灯前面有一测光孔,内装有测光元件,可接收从被摄主体反射回来的光线。当闪光距离不同时,被摄主体所接受的闪光照度值必不相同。闪光距离愈远,接受的闪光照度必然愈低(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此时闪光灯测光孔所接受的反光照度也就愈低。实际上闪光灯每次的闪光强度都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改变闪光持续时间,才能有效地控制闪光量。测光元件则根据反射回来的闪光来控制闪光持续时间的长短,以达到正确曝光的目的。

控制闪光持续时间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测光元件测出足够亮度时,则通过控制电路来阻止整流充电电路中的大电解电容继续向闪光灯管放电。阻止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电解电容旁路泄放,即电解电容向另一个回路放电,而不通过闪光灯管。在向闪光灯管放电时,该放电回路是断开的,一旦闪光足够,该回路导通。所以这种控制方式称为"旁路式"或"并联式"。旁路式的优点是电路简单,但最大的不足是将电容上多余的能量全部放完,白白地浪费掉,因此费电和回充电时间(回电时间)较长。

另一种控制方式是"截流式"或"串联式"。在闪光放电回路中接入可控硅(闸流管)元件,在闪光阶段,该可控硅处于导通状态。当闪光亮度足够时,控制电路会使可控硅处于阻断状态,达到控制闪光的目的。截流式的优点是电容上多余的能量仍得以保留,因此省电和回电时间短,有利于快速拍摄。目前大多数价格稍高些的闪光灯(尤其是闪光指数大的)都是采用截流式控制方式。

大多数闪光灯内用于控制闪光持续时间的元件是可控硅,最近有一些(如美能达的3200i) 则采用了绝缘门双极晶体管(IGBT)作为控制元件,其灵敏度高于可控硅,能更准确和快速地控制闪光持续时间,对填充式闪光极为有利。

自动调光式闪光灯一般有几档不同性质的自动档,可任意选择。如将照相机的标准镜头的光圈调至 f/4,再将自动调光闪光灯调至f/4自动档, 只要被摄主体在闪光灯的闪光范围内,均可以自动地获得正确的曝光。自动调光式闪光灯测光元件的工作方式与照相机的"外测光"类似,对于不同焦距的镜头均以一种方式工作,所以对闪光的控制是不精确的。若镜头的焦距长于50毫米时,这类闪光灯有时则会出现曝光不足的现象。自动调光式闪光灯也称为"非TTL自动闪光灯"。

专用闪光灯

专用闪光灯系指为某个系列照相机配套使用的闪光灯。普通的通用型和自动调光式闪光灯的热靴插头上只有一只弹性触点。这类闪光灯可用于任何带标准热靴的照相机上。而专用闪光灯的触点则有数个,有些多达五个。这些多增加的触点主要用来限制闪光灯同步速度和实施TTL闪光灯控制。如美能达360PX闪光灯有三个触点,除了中间最大的一点用来触发闪光灯外,其中另一点用来限制照相机上的快门速度,在美能达 X-700上使用时,当闪光灯的电源接通后,该触点会出现几伏的电压信号,照相机接到这一信号后,无论在什么方式下(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或手动曝光),均自动地将快门速度设定成1/60秒(这是X-700的最高闪光灯同步速度);另一只触点用来接收来自机身的TTL测光信号,一旦曝光足够时,相机会通过这一触点向闪光灯发出关断闪光的指令。

因此,专用闪光灯也分两种,这两种都有限制闪光灯同步速度的触点(及功能),但有一种专用闪光灯不具备TTL 闪光灯控制功能,它们的功能及作用与自动调光式闪光灯类似,只是增加了同步速度限制功能。

从本质来看,TTL 闪光灯控制的工作原理与自动调光式的是一样的,区别在于TTL 闪光灯控制的测光元件是位于照相机内,而自动调光式的则在闪光灯内。因此,TTL闪光灯控制与"内测光"系统类似,能测出实际进入镜头的光量,所以在近摄、多灯闪光、使用滤光镜和不同的镜头时,有其独特的优势。

而自动聚焦单反机专用闪光灯又多了一只触点,当被摄主体的照度低于自动聚焦检测模块的允许值时,照相机内的计算机则通过这一触点来控制闪光灯上的AF照明器发光,以便于进行自动聚焦。由于各厂家的专用闪光灯各触点的作用不尽相同,所以不能互换使用。

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电子闪光灯──微距闪光灯。其特点是闪光灯由两部分组成,灯头与控制元件是分离的。控制部分插在照相机的附件插座上,由多支闪光灯管组成的环状灯头则置于镜头前端。这种闪光灯的闪光指数一般都不是很高的,主要用于微距摄影。由于闪光灯灯头置于镜头前端,从而使影像明暗的比例均匀,不致出现阴影而破坏微小被摄体细致的纹理。有些微距闪光灯的灯管可进行比例控制,还可以只点亮其中的一支或多支灯管和使用扩散附件,能更方便地进行微距摄影创作。

电子闪光灯使用注意事项与保养

现在许多电子闪光灯都以电池为电源,而且绝大多数是采用五号(AA)电池,有些体积小的闪光灯则用七号(AAA) 电池。在使用上应注意,有些闪光灯是不能使用镍铬电池(即可充电电池)的。因为可充电电池的内阻比碱性或锌电池的要小,而且充满电后最高只能达到1.2~1.3伏 (标称值为1.2伏),所以在向闪光灯大电解电容器充电时,初始充电电流很大,有时达5安培。对于早期的闪光灯来说,就有可能因为充电电流过大而损坏闪光灯内部电路。现在的闪光灯的内部电路大都采用了可控硅(闸流管)元件,它是能承受大电流的冲击,故可以使用可充电电池。在使用闪光灯之前,必须从说明书上查明能否使用这类电池。

在闪光灯的保养方法上,要注意每隔一段时间将闪光灯充电。其方法是每次充电5~10分钟,然后关断电源,但不要放电闪光,让闪光灯一直带电。这样就能保持闪光灯内大电解电容器的特性。有不少用户在不使用闪光灯时,将闪光灯内的残余电压放掉 (通过按闪光灯上的测试按钮),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大电解电容器在长期不充电的情况下,其充电能力会逐渐下降,从而造成闪光指数下降,最坏的情况是根本就不能充电了。正所谓"用则盛,不用则衰"。

电子闪光灯的外部结构有多种。价格较低的多为固定式的,即灯头不能移动,闪光覆盖范围也是固定的(大多为50毫米或35毫米),这类闪光灯一般都配有广角适配器,以适应用广角镜头拍摄;价格稍高些的闪光灯则可以向上、左右摆动;再高级一些的还可以推拉灯头,用来改变闪光的覆盖范围,以适应不同的镜头拍摄。这类闪光灯给拍摄带来很大的方便。

部分AF专用闪光灯性能介绍

一 佳能公司
佳能EOS系列单反机专用闪光灯有多功能的Speedlite 430EZ、420EZ、Speedlite 300EZ、简易型Speedlite 200Z和微距摄影用的环形闪光灯ML-3。另外还有一支配合EOS 850的160E。为了配合EOS系列单反机的高速性能,佳能特别研制了低压系统,使闪光灯的回电时间缩短。430EZ、420EZ和300EZ均带有变焦灯头。430EZ和420EZ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增加了外接电源插口和热靴锁钮,最大闪光指数稍大些。420EZ是最早与EOS 650一道推出的, 而430EZ则是与EOS-1一起推出的。

二 美能达公司
美能达AF系列专用闪光灯有三个系列, 一类适用于α5000、α7000和α9000型等第一代AF单反机,以及其手动聚焦单反机,其热靴插头采用ISO标准设计,原有的用于X-700的闪光灯也能用于上述照相机,仍能保持TTL闪光灯自动控制功能;第二类专用于i系列AF单反机;第三类专用于xi系列AF单反机。后面两类的热靴插头为非ISO标准设计,触点仍是四只,但不能与第一类直接互用(需加接转换器)。 第二类与第三类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xi系列闪光灯的特点是具有离机无线遥控 TTL闪光灯控制功能,只有与xi系列AF单反机一起使用才有这一功能。

美能达称i系列AF单反机采用非ISO标准热靴,主要是为了能专用i系列的闪光灯,充分发挥i系列AF单反机的功能。这种做法对美能达公司闪光灯的销售起了促进作用,但却损害了原有非 i系列照相机用户的利益,因为他们要转向 i系列AF照相机时,不是放弃原有的专用闪光灯,就是多花钱来购买一只热靴转换器FS-1100。

美能达公司在专用闪光灯的制造方面有独到之处。1982年推出的X-700首次实现了TTL闪光程序自动曝光;1985年推出的2800AF闪光灯首次装入AF照明器、4000AF闪光灯第一次实现灯头自动随镜头焦距而分级变焦;1990年推出的 5200i闪光灯是当时指数最大的自动变焦灯头闪光灯,还可以实现多灯控制;1991年随Dynax 7xi推出的3500xi,可与7xi一道实现离机无线遥控TTL闪光灯控制;1992年随Dynax 9xi一同推出的5400xi是目前闪光指数最大的专用闪光灯,频闪频率高达100Hz,闪光覆盖范围达 24~105毫米。美能达所生产的AF专用闪光灯种类居各公司之首。遗憾的是,美能达的AF单反机和闪光灯均不具有后帘同步闪光方式。

三 尼康公司

尼康AF系列专用闪光灯共有五支: SB-24、SB-23、SB-22、SB-20和SB-25,其中最高级的是SB-25。 由于尼康公司产品的连续性很强,实际上原有的绝大多数尼康闪光灯均能用在其AF单反机上,而且还具备两种填充式闪光控制方式,只是有些没有AF照明器,这些闪光灯是SB-21B、SB-16B、SB-15、SB-16等。 SB-24虽然是自动变焦的,但是分级变焦,共有六个档位,不能连续变焦。最有特色的是SB-25,它与F90单反机同时使用时,可以实现高达1/4000秒的闪光灯同步速度。

尼康大部分AF专用闪光灯有一个特点,即可向下摆动,使近摄敢为方便。

四 奥林巴斯公司
奥林巴斯最为出名的闪光灯是全同步闪光灯F280,这是一支具有创造性的闪光灯, 采用奥林巴斯称之为"超级FP"的闪光方式(见图5-17),以重叠的连续闪光使闪光持续时间延长。 F280的闪光持续时间为1/25~1/50秒,比其他的闪光灯长了近40倍。在超级FP闪光方式中,闪光灯同步速度从1/60秒至1/2000秒。而在普通的 TTL闪光灯自动控制方式下,闪光灯同步速度只有1/60秒。

F280在正常 TTL方式下使用时的指数是28米,但在超级FP方式下,闪光指数下降到10米以下。例如使用1/2000秒的快门速度时,在OM-4Ti单反机上的指数为 2。6米;在OM 707上的指数为3。1米。实际上在夜间摄影时已失去实用价值。但在白天摄影时用来作补光用,还是很有效的。

五 潘太克斯公司

潘太克斯自动聚焦单反机的附件插座位置与其他的单反机不同,装在照相机右边的电池手柄处。不仅提高了手持相机的平稳性,而且由于闪光灯与摄影镜头的平行距离拉开了,降低了产生"红眼"现象的可能性,很有特色。

潘太克斯以前所生产的闪光灯也能用于AF单反机上,只是缺少AF照明器,如AF-280T、AF080C环形闪光灯等。

潘太克斯为其SF系列AF单反机生产了两支专用闪光灯AF400FTZ和 AF240FT,后来随Z-10和Z-20的出现亦推出另外三支专用闪光灯AF330FTZ、AF140C微距闪光灯和AF500FTZ。由于潘太克斯的AF单反机均有内置闪光灯,若再插上专用外接闪光灯时,照相机内的 TTL 闪光灯控制系统会同时控制这两支闪光灯,以达到最佳的闪光效果,有点类型于"子母灯"的工作方式,更进一步降低了"红眼"现象。

六 雅西卡公司
雅西卡的AF专用闪光灯不多,随 230AF推出了一支微型闪光灯CS110AF和一支CS-250AF;随270AF又推出了CS-240AUTO等。

七 其它公司
其他一些公司,如企能,只生产了一种可更换镜头的AF单反机,故专用闪光灯不多,计有AF-S280和AF-S120两种,供CP-9AF专用。其中AF-S280的闪光指数为28米(ISO 100,35毫米),有TTL闪光灯控制功能;AF-S120的闪光指数为12米, 这是一支非常专用的闪光灯,内部无电池仓,要由CP-9AF供电, 但无TTL闪光灯控制功能。

除了相机原厂家的专用闪光灯外,一些独立厂家也为市场上大部分AF单反机生产了专用闪光灯,这些专用闪光灯大多与原厂家高档专用闪光灯的性能和指标相接近,如可向上摆动和左右转动、可改变闪光覆盖范围(但要手动调整)等,但价格却低了不少,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余地。这些厂家针对不同公司的相机生产了不同的插头,购买时要指明所用的单反机型号。而著名的闪光灯生产厂西德的美斯(METZ)则采用了另一种做法,与腾龙手动聚焦镜头的通用卡环类似,美斯CT系列闪光灯的灯体与插头是分开的,用户更换相机时(即使从手动聚焦单反机转换到AF单反机),只需更换插头就行了,而不用放弃闪光灯灯体,专用于AF单反机的插头上附有AF照明器。


闪光灯:从尼康、佳能最新闪光测光系统的比较看闪光测光技术的发展



闪光是摄影中最常用的人工光源。自有闪光灯以来,保证闪光摄影的曝光准确性就成为摄影器材制造和使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闪光测光的几种方式
从测光方式的不同来看,电子闪光灯已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手动闪光。闪光灯的指数是固定的一档或几档,每次闪光按其指数定量闪光,光圈值需每次按胶片感光度、闪光指数、闪光灯与被摄主体的距离来计算和设定。这种方式计算比较繁杂,而对于反射闪光等复杂情况更是很难把握。
2、闪灯测光自动闪光。在这种闪光灯的前面安装有测光元件,拍摄前按照闪灯提供的自动档光圈值设定光圈。在闪光的瞬间,测光元件测量被摄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达到足够的曝光量后,测光元件启动相应电路关闭闪光。这种方式下,在闪灯的有效距离范围内,光圈值不再因距离的变化而需要重新计算,对反射闪光也可以给出基本准确的曝光量。但这种测光元件是因定的,其测光范围不会因不同焦距的镜头而变化,其测光的精度也不是很高。
3、TTL自动闪光,即通过镜头测光自动闪光。到这个阶段,机身、闪光灯甚至镜头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闪光测光系统。在传统的TTL自动闪光系统中,闪光测光元件被单独设计按装在机身里,当按下快门纽、反光板抬起、快门开启后,闪光灯闪光,闪光测光系统对通过镜头到达胶片后反射到测光元件的光线进行测量,达到足够曝光量后,机身反馈给闪光灯一个停止信号,闪光关闭。在这个系统中,闪光测光的范围可与被摄物体的范围完全一致,从而保证了闪光测光的准确性。
随着摄影技术的日趋完善,对闪光测光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传统TTL闪光测光系统无法完成的高速快门闪光同步、与环境光平衡等问题,各生产商采用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佳能、尼康、美能达等摄影器材巨头,先后采用了一项十分相似的技术——预闪,再加上各具特色的辅助技术,把TTL自动闪光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使闪光摄影更加方便和完美。
二、尼康综合闪光测光系统
尼康把自已最新的闪光系统称为3D多重感应均衡补充闪光系统,它运用在SB-28、SB-27闪光灯、F5、F100、F80等新型机身与D型镜头的配合上。
这个闪光测光系统的关键部件是在机身反光镜箱的底部单独设立了用于闪光测光的五分区TTL多重感应器。
它运作的主要步骤是闪光灯在反光镜翻起但快门尚未开启的一刹那射出预闪光,这一预闪光经过主体反射后,通过镜头到达快门帘,再反射到多重感应器上,照相机的CPU利用预闪资料找出主体在多重感应器的五个分区中的位置,并配合所选用的光圈值及来自所使用的D型AF镜头的距离资料,决定拍摄闪光均衡的照片所需要的闪光量。
尼康3D多重感应均衡闪光系统的动作步骤:
1、当快门钮半按时,利用相机的测光系统(F5的立体彩色矩阵测光,F100、F80的10分区3D矩阵测光),进行评价测光,设置快门速度和光圈。
2、当快门钮完全按下时,反光板翻起,进行预闪。
3、五分区TTL多重感应器读取预闪数据,确定主体所在分区位置,结合评价测光、光圈、距离等数据计算闪光量。
4、第一帘打开,进行闪光,第二帘闭合,反光镜近回原位。
尼康3D多重感应均衡闪光系统的优点:
1、五分区TTL多重感应器是独立设立,不仅可以对预闪数据进行测定,而且在正式闪光的同时也对主闪光进行监控。
2、五分区TTL多重感应器也用于没有预闪功能的闪光灯。
3、这一系统有助于解决由于高反光表面、远离的背景、户外补光闪光等引致的问题。
三、佳能综合闪光测光系统
佳能自EOS50开始使用E-TTL自动闪光系统,即预闪记忆评价闪光控制系统。它使用于EX系列闪光灯与EOS1V、EOS3、EOS30、EOS50等系列机身的配合上。
与尼康的最新闪光系统不同的是,佳能的E-TTL自动闪光系统中,其预闪是在反光板翻起前进行,这时的光路与测量连续光时的光路是相同的,因此它可以与连续光使用同一测光系统,如EOS1V、EOS3的21区评价测光系统,而这一测光系统与单独设立的闪光测光系统相比,更加准确和完善。
佳能E-TTL自动闪光系统的运作步骤:
1、当快门钮半按时,进行评价测光,随即设置快门速度和光圈。
2、当快门钮完全按下时,进行预闪,基于选择的对焦点读取测光数据。
3、预闪数据和环境光线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主闪光的输出量并保存在内存里。
4、反光镜弹起,第一帘打开,进行闪光,第二帘快门开始闭合,反光板近回原位。
佳能E-TTL自动闪光系统的优点:
1、与连续光使用同一测光系统,更加细致、准确。
2、因其分区评价测光系统与对焦点连动,所以不需要重新判断,就可以保证对主体进行监测,从而保证主体的曝光准确。
除了E-TTL自动闪光系统之外,为了与非EX系列闪光灯配合,佳能还单独设立了一个闪光测光系统,如EOS1V、EOS3的TTL三区闪光控制系统。
四、尼康、佳能最新闪光测光系统与传统TTL闪光测光系统相比的优点
综合起来,它们有着以下共同的优点:
1、它们是对被摄物体的反光(佳能)或快门帘的反光(尼康)进行测光,传统的TTL闪光测光系统是对胶片反光进行测光,而各种胶片的反光率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它们可以保证测光的一致性。
2、它们都采用了预闪技术,所得的数据更多、更准确,而且可以利用预闪与主闪光之间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
3、它们都可以与环境光自动配合,从而达至均衡曝光。
4、它们都可以确定主体的位置,从而保证对主体的准确曝光。


微距摄影:离机闪光灯的连接方法——介绍闪光灯支架(flash brackets)

微距摄影中经常需要使用比较高的放大倍率,进入镜头的光线在延伸筒或增倍镜上有一定的损失,最终到达胶片平面的有效光线减少。更糟糕的是微距摄影通常需要比较小的光圈,比如f16、f22等等,以获得足够的景深,使得达到正常曝光的快门速度变得非常慢,很多情况下小于1/30秒。此时必须使用三脚架、快门线、反光镜锁等获得清晰的图像。但是如果所拍摄的主体是运动的,比如小昆虫,或者拍摄时不幸有微风,这时就必须借助闪光灯凝固主体的影像。另外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主体进行适当的补光以照亮自然光下的阴影部分,获得更多的细节。
由于微距摄影的工作距离(指镜头的前端和主体之间的距离)一般都非常短,内置闪光灯甚至连接在机身热靴上的外接闪光灯都无法照亮主体,或者将长焦镜头的影子投射在画面中,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拍摄微距需要使用离机闪光的方法。
离机闪光的原理非常简单,关键部分是一根离机闪光的TTL连接线,在Nikon系统中,这根线的产品名叫作SC-17。SC-17的一端插在机身的热靴上,另一端与闪光灯的热脚相连。这时机身/镜头与闪光灯不再是一个整体,在实际拍摄时,虽然可以将机身固定在三脚架上,并手持闪光灯(或者反过来,手持机身,将闪光灯固定在三脚架上),但是整套系统使用起来非常累赘,经常顾此失彼,使得微距摄影不再是一种乐趣。
本文的目的是向大家介绍固定离机闪光灯的各种方法,包括目前美国市场上的商业化产品和一些DIY的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单灯外接的方法,因为单灯闪光是目前微距摄影中最流行而且机动性最高的一种方法。双灯连接的方法大同小异,不作重点。最后介绍一些DIY的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路上的提示,自己动手解决大问题。商业化产品中将给大家介绍Kirk、Really Right Stuff (RRS)、Whimberley和Strobe Frame几家公司的产品。文中的图片大多来自各家公司的产品目录和网站图片,在此用于与大家交流,请不要转载!
(由于本文作者只了解Nikon系统,所以文中涉及镜头、机身的具体型号时均以Nikon系统为例。)
一、单灯外接的方法
1、与有三脚架接环的镜头相连的闪光灯支架;
比较常见的带有三脚架接环,并且适合微距摄影的Nikkor镜头包括:AIS 200/4 macro, AF-D 200/4 macro, AI(S) 300/4.5, AI(S)300/4, AF 300/4, AFS-D 300/4, AF-D 70-180/4.5-5.6 macro, AF-D 80-200/2.8(三代), AFS-D 80-200/2.8,AF-D 80-400/4.5-5.6 VR以及Nikon特有的带三脚架接环的延伸筒PN-11等等。
(1)Kirk系统
Kirk闪光灯支架系统主要由2部分组成:镜头快卸板(lens plate)和闪光灯支架(flash bracket)。闪光灯支架通过镜头快卸板与镜头的三脚架接环相连。镜头快卸板的底面是Arca Swiss结构,可以与Arca Swiss结构的任何云台直接相连。Kirk为各个品牌的常用镜头单独设计了最适合的镜头快卸板,以获得最高的稳定性。各种配件均由轻便结实的铝合金(6061-T6 alloy aluminum)制成,其表面镀有黑色涂层,有效避免拍摄中产生不必要的反光。
在下图中,Kirk闪光灯支架FB-9与Nikkor AF-D 200/4 macro镜头快卸板LP-12连接。FB-9通过标准3/8英寸的短螺丝固定在LP-12前端的镙孔上,螺丝拧紧以后,支架纹丝不动,螺丝不露出头尾,不会划伤镜头和云台。

FB-9的特点是可以在3个方向上进行调节,使得闪光灯可以比较灵活地固定在镜头左、右和上方几乎任何一个位置(最佳位置一般在镜头上方与镜头轴线成30-45度角的位置)。当需要采用垂直构图时,只需调节镜头三脚架接环,机身旋转时闪光灯支架固定不动,因而闪光灯的位置不变。
使用FB-9可以把闪光灯和机身、镜头合成一个整体,当无法使用三脚架时,可以整体移动(图例),整套系统的体积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即使在使用三脚架时,使用FB-9也可以把双手解放出来,可以更加方便地控制对焦和快门按钮(图例)。
PN-11是Nikon公司生产的一款非常有特色的微距用延伸筒,长度52.5mm,MF 105 macro镜头配合PN-11使用时可以达到1:1的放大倍率。PN-11的特色在于筒身上带有三脚架接环,筒身可以做360度的自由旋转,接上镜头机身后,可以方便地转换水平和垂直构图。PN-11还被广泛地用于与200毫米微距头以及300毫米长焦镜头搭配以获得更大的放大倍率或者更近的工作距离。正因为PN-11的这些特性,各家公司都为它设计了专门的快卸板。Kirk公司生产了特殊的加长镜头快卸板以连接PN-11和镜头脚架接环:PN-2(用于Nikkor AF-D 200/4 macro)、PN-3(用于Nikkor AF-D 300/4)。这两款加长镜头快卸板的前端也都可以固定闪光灯支架。这种结构可以保证使用长焦镜头和接圈时有足够的稳定性。

(2)Really Right Stuff (RRS)系统
RRS系统与Kirk系统非常相似,事实上Kirk在历史上是Arca Swiss在美国大陆的维修商,两家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技术和用户市场比较成熟的情况下,Kirk成立了自己公司。Kirk的专业球头BH-1与Arca Swiss的专业球头B1极其相似,其它很多配件,比如镜头快卸板等也都有摹仿Arca Swiss的痕迹。
在微距离机闪光灯支架系统中,RRS的闪光灯支架与Kirk FB-9有一定差别。其闪光灯支架依据镜头的直径分为3个型号(从小到大的顺序):B81/B85/B91。B81通过镜头快卸板B80与Nikkor 200mm微距镜头连接。

与Kirk FB-9相比,RRS的闪光灯支架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进行调节,显得不够灵活。请注意Kirk与RRS两家在闪光灯的放置方向上是完全不一样的,Kirk基本上是将闪光灯横置,而RRS是将闪光灯垂直放置。直观上看,RRS的结构更加稳定,但是垂直放置的闪光灯灯头位置似乎离镜头轴线太远了一些,拍摄微距时有可能会造成光源位置太高,这种情况在使用短焦距微距镜头(比如60mm)时可能会比较明显。
RRS系统中也有类似于Kirk PN2/PN3的配件RRS B87。下图是B87配合PN-11和Nikkor AF-D 200/4 macro镜头使用的情况:

(3)Whimberley系统
Whimberley的设计思路与以上两家都不尽相同。它的核心是3部分组成:微距延伸臂Module 4(Macro Extension Arm)、快卸臂Module 1(Quick Release Arm)和接镜头或机身的快卸板(Quick Release Plate)。实际上Whimberley是将Kirk或RRS的闪光灯支架分解成2部分了(module 1+module 4)。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灵活性,另一方面Whimberley可以将它的5个组件(Module)互相搭配成不同的组合(combo),以完成不同的任务。微距闪光灯支架被命名为Combo 2: macro combo



Whimberley结构的灵活性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连接镜头三脚架接环或者直接连接在机身的快卸板上,而无论Kirk还是RRS都需要重新配置新的配件。
请注意图中右下角的使用方法,闪光灯可以自由地放置或者悬挂在地面及树枝上,这对于无限从属双灯或者多灯闪光是非常方便的。

这里还有两个实际使用的例子:图1图2
Whimberley结构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显然是微距延伸臂上的2个球形万向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结构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