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鸿翔药业集团简介:假新闻背后的真压力 - ILOVEYOU - 为爱所困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18:58

很多年以前,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当上记者的时候,我就发现,有时候记者其实是可以不以真实的报道、独立的观点来提供给大众的,特别是那些“正面报道”的稿件,只要与基本事实相差不多,记者是尽可能自由发挥、锦上添花的。而报道方与被报道方之间也达成了某种默契,没有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根据这几年的观察,此类“假新闻”不但没有杜绝,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只不过无论是媒体还是读者,对此类“假新闻”已经熟视无睹,甚至由于记者的妙笔生花,不少人并没有感觉到这是假新闻,很多记者也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和思路来写新闻。此类假新闻我基本将其归为一类:出于宣传的需要,而刻意夸大或者歪曲新闻事实。

 

当然此类假新闻还基本停留在“正面报道”或者“中性报道”的领域内,很多人也感觉不到对自身的直接危害,基本对此持信以为真或者一笑置之的态度。但是随着近年来媒体竞争的加剧,批评性报道中的假新闻也开始大肆泛滥。“道听途说一点+采访一点+想象一点”成了写稿三部曲,“东拉西扯凑字数”使报道不知所云,甚至不惜冒风险编造“纸馅包子”之类的假新闻。

 

批评性报道对被报道方的压力是如此的显而易见,而恰恰报道又并非属实甚至颠倒黑白,引起的社会强烈反响可想而知。要剖析此类假新闻的深层次原因,如果仅仅把矛头对准炮制假新闻的记者,而不从目前整个行业现状上去探究产生的原因,不能说找错了对象,至少也是远远不够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媒体竞争的激烈,特别是各种形式的资本通过或明或暗的渠道进入媒体,从表面上看,媒体市场越来越繁荣,殊不知各种致命的种子已经悄悄藏下,不容易被观察到。资本是逐利的,而当逐利的资本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着诸多不可把控的风险因素的时候,媒体的社会道德底线就会越来越低,机会主义、特殊主义的商业环境就会盛行,从而迫使媒体经营者要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追求尽可能多的收入,从而尽快收回投入实现赢利,控制运营风险。而假新闻的频繁发生不过是这种内在症状集中爆发的表现。所以我们看到大量没有经验、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因为使用成本低而走到记者编辑岗位上,致使新闻报道漏洞百出,甚至出现大量常识性错误;由于编辑费用被大量压缩,那些需要进行深入调查采访的新闻事件就不得不靠记者坐在办公室里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了;短期考核的压力使得即使那些资深记者也没有时间来完成一篇详实、准确的报道,只能在匆忙之间交稿完成规定的任务;记者写稿的时候不得不绞尽脑汁,为了篇幅凑字数,因为稿子的长短直接决定了稿酬的多寡。凡此种种,无不揭示出当前媒体记者生态环境的恶化的一面。

 

对于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我们都在感叹人心不古、道德失范,而我更认为这不过是在一个特殊时期,不同的利益群体在一个公共领域扭打在一起的真实写照,这个舞台的局部逐渐混合成一个没有方向、没有共同价值标准和底线的大漩涡。在这样一个漩涡中,记者群体只不过是被挟裹在中间不能自已的木偶(除非退出这个漩涡之外)。希冀从道德层面呼吁记者的良知来杜绝假新闻无异于缘木求鱼。

 

向社会披露真相,这是社会赋予记者的特殊职责。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的媒体从业人员也是为了这个梦想而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的。同任何行业一样,这就要求必须有一套规则在事功与义理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从而保证记者这个职责的实现与完成。而如果这个行业没有一套规则来保证记者这个职责的实现,忽视、甚至无视记者的这一职责,把其放到商业利益从属的地位上,遵守职业操守连谋生都成问题的时候,即使天天呼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但在潜规则的导向之下,假新闻又如何能够杜绝呢?

(应朋友之约稿,刊登在最新一期的《传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