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c健安喜硒片说明书:新手非常有用的摄影知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9:31:26

 

2009-12-03 20:02:53|  分类: 30*电子数码摄影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5、等效感光度(ISO值):

在传统胶卷相机上ISO代表感光速度的标准,在数码相机中ISO定义和胶卷相同,代表着CCD或者CMOS感光元件的感光速度,ISO数值越高就说明该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越强。ISO的计算公式为S=0.8/H(S感光度,H为曝光量)。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感光度越高,对曝光量的要求就越少。ISO 200的胶卷的感光速度是ISO 100的两倍,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ISO 200胶卷所需要的曝光时间是ISO 100胶卷的一半。在数码相机内,通过调节等效感光度的大小,可以改变光源多少和图片亮度的数值。因此,感光度也成了间接控制图片亮度的数值。
在传统135胶卷相机中,等效感光值是相机底片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 数码表示,数码越大表示感旋光性越强,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 100 、400 、1000等,一般而言, 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颗粒越粗,放大后的效果较差,而数码相机为也套用此ISO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准ISO越低,所需曝光量越高。
传统照相机本身是无感光度可言的,因为感光度只是感光材料在一定的曝光、显影、测试条件下对于辐射能感应程度的定量标志。使用过传统相机的人,都知道胶卷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感光度———通俗一点就是衡量胶卷需要多少光线才能完成准确曝光的数值。我们在照相机商店买的100、200、400的胶卷,数字表示的就是感光度。感光度一般用ISO值表示,这个数值增大,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增,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光线进行拍摄。像ISO100的胶卷最适合在阳光灿烂的户外进行拍摄,而ISO400的胶卷则可以在室内或清晨、黄昏等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拍摄。
但是,由于照相机与普通照相机不同,他的感光器件是使用了CCD或者CMOS,对曝光多少也就有相应要求,也就有感光灵敏度高低的问题。这也就相当于胶片具有一定的感光度一样,数码相机厂家为了方便数码相机使用者理解,一般将数码相机的CCD的感光度(或对光线的灵敏度)等效转换为传统胶卷的感光度值,因而数字照相机也就有了“相当感光度”的说法。
用通常衡量胶片感光度高低的眼光来看,目前数字照相机感光度分布在中、高速的范围,最低的为ISO50,最高的为ISO6400,多数在ISO100左右。对某些数字照相机来说,感光度是单一的,加之CCD的感光宽容度很小,因而限制了它们的在光线过强或过弱条件下的使用效果。另外一些数字照相机相当感光度有一定的范围,但即使在所允许范围内,将感光度设置得高或低,拍摄效果亦有所区别,平时拍摄应将它置于最佳感光度上这一档上。和传统相机一样,低ISO值适合营造清晰、柔和的图片,而高的ISO值却可以补偿灯光不足的环境。
在光线不足时,闪光灯的使用是必然的。但是,在一些场合下,例如展览馆或者表演会,不允许或不方便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ISO值来增加照片的亮度。数码相机ISO值的可调性,使得我们有时仅可通过调高ISO值、增加曝光补偿等办法,减少闪光灯的使用次数。调高ISO值可以增加光亮度,但是也可能增加照片的噪点。
由下图看出,ISO值高的图片会比ISO值低的图片亮,但是同时,也容易增加噪点。

分辨率测试标板ISO 12233介绍

这里有一块ISO 12233分辨率测试标板,这是专门用于测试数码相机的。


该标板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方法不对,结果就完全不同。
一、拍摄距离
需要按照下图的框线位置来取景,将该区域全部容纳在取景器内:


目前许多不能更换镜头的数码相机都是4:3的比例,而DSLR则多为3:2的传统135画幅比例;16:9和1:1的画幅比较少见。
二、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拍摄距离不合适
如果测试标板只占画面的一小部分,那么显然分辨率被缩小;
同样,如果只拍摄中间一小部分,那么分辨率被夸大了。
比如拍摄这样一个局部画面,那么该镜头的解像力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测试标板的极限了。

压缩全图


局部未压缩


2、支撑的三脚架不够稳固
由于标板有许多细节,任何抖动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里是同一个镜头拍摄,但是使用不同的ISO。



ISO 100,f/2.8



ISO 400,f/2.8


所以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反复多拍摄一些,结果出来后,需要经过仔细分析,贸然下结论,只能是吓了自己,误导他人。
这是扫描的标板文件(TIFF格式,大约50MB):
ISO 12233测试标板
更详细的使用方法,请参见日本CIPA的文本说明(PDF文件):
数码相机分辨率测试方法

6、曝光模式、曝光补偿
曝光英文名称为Exposure,曝光模式即计算机采用自然光源的模式,通常分为多种,包括:快门优先、光圈优先、手动曝光、AE锁等模式。照片的好坏与曝光量有关,也就是说应该通多少的光线使CCD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曝光量与通光时间(快门速度决定),通光面积(光圈大小决定)有关。

快门和光圈优先:

为了得到正确的曝光量,就需要正确的快门与光圈的组合。快门快时,光圈就要大些;快门慢时,光圈就要小些。快门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光圈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的快门。拍摄的时候,用户应该结合实际环境把使曝光与快门两者调节平衡,相得益彰。

光圈越大,则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线越多,反之则越少。光圈的一般表示方法为字母“F+数值”,例如F5.6、F4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数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比如F4就要比F5.6的光圈大,并且两个相邻的光圈值之间相差两倍,也就是说F4比F5.6所通过的光线要大两倍。相对来说快门的定义就很简单了,也就是允许光通过光圈的时间,表示的方式就是数值,例如1/30秒、1/60秒等,同样两个相邻快门之间也相差两倍。

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个组合不是惟一的。例如当前测出正常的曝光组合为F5.6、1/30秒,如果将光圈增大一级也就是F4,那么此时的快门值将变为1/60,这样的组合同样也能达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组合虽然可以达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摄出来的图片效果是不相同的。

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取光圈值。举例说明,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现,往往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因为快门快了,进光量可能减少,色彩偏淡,这就需要增加曝光来加强图片亮度。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快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摄下落的水滴则需要1/1000秒。

全手动曝光模式:

手控曝光模式每次拍摄时都需手动完成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调节,这样的好处是方便摄影师在制造不同的图片效果。如需要运动轨迹的图片,可以加长曝光时间,把快门加快,曝光增大;如需要制造暗淡的效果,快门要加快,曝光要减少。虽然这样的自主性很高,但是很不方便,对于抓拍瞬息即逝的景象,时间更不允许。

AE模式:
AE全称为Auto Exposure,即自动曝光。模式大约可分为光圈优先AE式,快门速度优先AE式,程式AE式,闪光AE式和深度优先AE式。光圈优先AE式是由拍摄者人为选择拍摄时的光圈大小,由相机根据景物亮度、CCD感光度以及人为选择的光圈等信息自动选择合适曝光所要求的快门时间的自动曝光模式,也即光圈手动、快门时间自动的曝光方式。这种曝光方式主要用在需优先考虑景深的拍摄场合,如拍摄风景、肖像或微距摄影等。

多点测光:
多点测光是通过对景物不同位置的亮度,通过闪光灯补偿等办法,达到最佳的摄影效果,特别适合拍摄别光物体。首先,用户要对景物背景,一般为光源物体进行测光,然后进行AE锁定;第二步是对背光景物进行测光,大部分的专业或准专业相机都会自动分析,并用闪光灯为背光物体进行补光。

曝光方式

根据APEX曝光公式:
EV = AV + TV
其中EV表示曝光值,它决定了胶片所受光线照射量的多少;AV与光圈有关,TV则与快门优先速度有关。
基本曝光方式的分类则以上述APEX公式出发:
手动曝光:AV和TV均由用户调节;
光圈优先AE:用户调节AV,TV由照相机调节;
快门优先AE:用户调节TV,AV由照相机调节;
程序曝光AE:AV和TV均均由照相机调节
现在绝大多数中高档单反机均将 TTL测光系统与快门或光圈联系在一起,构成所谓的测光连动式曝光系统,即由测光系统测出合适的曝光组合后,既可用来显示,同时也能让照相机自动地按照测光结果进行曝光,这就是所谓的"自动曝光系统"。从理论上讲,自动曝光系统可以由手动曝光方式所代替,但在拍摄速度方面,手动曝光方式则远不如自动曝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有多种自动曝光方式,拍摄者可根据需要和使用习惯来选用其中一种,下面将讨论各种曝光方式的特点。
三种常用的可控制曝光模式
测光手动曝光
由于现代照相机均装备有测光系统,操作者可以参照测光系统给出的测光值来选择相应的快门速度和光圈系数,操作者对曝光可实现完全的控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拍摄。在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时,照相机内的测光系统会指示出曝光准确、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等状态,用来指导拍摄者选择适当的曝光组合参数。这是单反机最为基本的一种曝光方式。
照相机上只要有测光手动曝光方式,可以不用其他的任何辅助手段(如曝光补偿、胶卷感光度自动设定等),就能应付任何场合的拍摄了。这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曝光方式,尤其是许多专业摄影师都称这是他们最为喜欢用的方式。
无论是快门速度或光圈,手动调节时最多只能按半档调整,所以手动曝光方式的精度不如后面提到的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和程序自动曝光方式。
光圈优先自动曝光
在这种方式下,由操作者选择所需的光圈值,要景深浅,可选择大光圈(小光圈系数),反之则应选择小光圈(大光圈系数),而相机就会根据测光值和胶卷感光度,自动地选择相应的快门速度。就本质而言,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只是一种"半自动"曝光方式,因为它还需要人工设定光圈值。在这种方式下,大多数相机的快门速度是无级自动调节的,实际曝光的快门速度值不一定处于名义值,可能是如1/478秒或1/117秒等,以保证准确地曝光,但所显示的是最为接近的名义值,如1/500或1/125秒。
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在需要控制景深时非常有用,它也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最为喜欢的一种曝光方式。不少摄影者认为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不过如此,只有在控制景深时才有用。实际上它可以用来确定在保证不手抖的条件下,尽可能用的光圈值。有不少专业摄影师采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并不是用来选择所需光圈,而是调节光圈以求得某个不致于手抖的快门速度。
现在大多数自动聚焦单反机的光圈值可按半档来调节,使调节更为精细。当光圈较小或环境光线亮度不够时,快门速度可能过低,在拍摄时要注意。现在许多单反机都有快门速度低的警告信号提示(声响指示等)。
光圈优先曝光模式的曝光曲线是这样的:


都已经变成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由操作者来设定,然后照相机会根据EV来设定快门速度。左右的两条竖线,与照相机的快门速度范围有关,这个图中表明:这台机器的快门速度范围在30s~1/4000s之间。
快门优先自动曝光
这种方式是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的对偶方式,也属于"半自动" 曝光方式,但操作者所要选择的是快门速度,照相机就会自动地选择相应的光圈。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方式在理论上非常适合于拍摄动体,操作者可以选择较高的快门速度来"冻结"动体的影像。
但在实际拍摄中,往往会因现场光或照明不足等,不允许使用高速快门。尤其是使用变焦镜头时,由于镜头的最大光圈比较小,因此调节范围不宽(一般为f/3.5~f/32), 更限制了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方式的应用,加上一般光圈是按最多半档可调,所以曝光的控制精度不及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
在拍摄动感较强的照片时,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方式还是很有用的。要"冻结"动体的影像,应选用高速快门;要拍摄出模糊的、但动感强烈的照片,应选用慢速快门。
总的说来,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方式不如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方式那样普遍地应用。
快门速度优先曝光模式的曝光曲线是这样的:


也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由操作者来设定,然后照相机会根据EV来设定光圈的大小。上下的横线与所使用镜头的光圈范围有关,这个图中表明:这支镜头的光圈范围在f/1.4~f/22。

自动曝光锁定和曝光补偿


至于什么类型的测光方式最好用和最通用呢? 这一问题不能笼统地回答。事实上,任何一种测光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要视拍摄对象及场合而选用不同的方式。一般说来,分区测光方式最为通用,适合于自动曝光;而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或点测光方式适合于手动曝光。大多数有识的摄影人士都喜欢用分区式或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但也希望有修改它的余地。

无论哪一种测光方式,都不能适合于所有的摄影场合。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自动曝光锁定和曝光补偿是很好的曝光辅助手段。

自动曝光锁定通常是由一个按钮来实现。为了操作方便,大多数相机的自动曝光锁定按钮都设在相机背后右边,用右手拇指就能按住。按下该按钮就能将测光值暂时记忆下来,若画面亮度发生变化时,测光值不为所动。摄影者在拍摄时,先对被摄主体进行测光(若有点测光方式就方便些; 若用中央重点加权平均测光方式,必要时可以走近被摄体), 然后按下自动曝光锁定钮将测值记忆下来,然后重新构图拍摄。无论画面其他部分如何,只要将主体的曝光量进行锁定,被摄主体的曝光总是准确的。目前自动曝光锁定已经成为了中高档照相机乃至一些高档AF变焦袖珍相机的标准功能。

对测光值进行修改的另一个办法是曝光补偿。它通常由一个转盘或按钮来实现,是针对自动曝光方式而设置的,在原测光值的基础上自动增加或减少曝光量,补偿量可由摄影者选择。一般的补偿改变量级差有1/3EV、0.5EV、1EV等,最大补偿范围大多是2EV~5EV。当被摄体比画面的平均亮度暗时,应增加曝光补偿量;若比平均亮度亮时,则应减少曝光补偿量。至于在什么样的场合选用补偿量多少,就要凭摄影者的经验而定了。

对于没有曝光补偿的照相机能否进行曝光补偿呢? 对于绝大多数单反机,回答是肯定的。例如对于有手动曝光方式的单反机,采用手动曝光方式,在原测光值的基础上开大一档光圈或降低一档快门速度,就等于增加一档曝光量;反之则减少一档曝光量。而对于有手动设置胶卷感光度功能(必须与测光系统关联)的照相机,可以利用改置胶卷感光度来进行曝光补偿。例如使用感光度为 ISO 100的胶卷时,将照相机上的感光度设定成ISO 50,则等于增加一档曝光量;若设定成ISO 200, 则等于减少一档曝光量。所以在选构照相机时,功能不必求全,手动设置胶卷感光度和曝光补偿的作用是一样的,只取两者中之一就足够了,关键是要明白其道理。若照相机上既无手动曝光方式,也没有手动设置胶卷感光度功能,再没有曝光补偿,那么就没有办法了,只好由照相机本身来控制曝光量了。

在一些内置闪光灯的照相机上,如理光的 MIRAI,有一种自动逆光补偿功能。这种功能的工作方式是当被摄体处于逆光或画面反差较大时,若主体在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由测距值确定),则启动内置闪光灯进行填充式闪光;若被摄体在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外,则自动地增加曝光量,一般是增加两档或一档半,使主体有足够的曝光量。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所以后来有不少AF袖珍相机均配置了这一功能。

还有一些高档单反机上具有所谓的“高光/阴影控制”功能,如美能达α9000和奥林巴斯的OM-4Ti。这一功能也是用于反差较大的拍摄场合,实际上是一种自动曝光补偿,通常是与点测光方式共用。


曝光系统:程序化自动曝光

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也是最早见于美能达的“艺术创作软件卡”系统,只是叫做特殊应用卡而已。这种方式与程序自动曝光方式不同,它使曝光的自动化和程序化更进了一步。在程序自动曝光方式下,照相机只是根据测光值自动地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值,其他的一概不管。而程序化自动曝光则除了自动地选择快门速度和光圈值外,还要根据拍摄题材来选择AF方式、测光方式和进片方式等。所以程序化自动曝光包含了程序自动曝光方式在内。
我们现在来看看Canon EOS 630的几种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
方式名
AF方式

测光方式
曝光方式
进片方式
标准方式单次AF
六分区
多程序
单张进片
动体摄影

连续AF
六分区
多程序
连续进片
风景摄影
单次AF
六分区
小光圈
单张进片
体育摄影
连续AF
六分区
高速度
连续进片
肖像摄影
单次AF
六分区
大光圈
连续进片
近距摄影
单次AF
局部测光
小光圈
单张进片

从上可见,标准方式适用于日常普通摄影;快速摄影适用于拍摄动体,如儿童等;风景摄影以确保足够的景深;体育摄影偏向于高速快门,并选择连续进片,以确保拍摄的动体清晰和拍摄成功率,适用于拍摄运动快速的动体,如田径、赛车和野生动物;肖像摄影偏向于大光圈,以确保背景虚化。由于单次AF有镜头锁定,故可以重新构图,用连续进片则可以及时地捕捉人物的表情;近距摄影用局部测光以保证曝光准确,因近距摄影时景深很浅,故曝光程序偏向于小光圈,以弥补景深的不足。
所以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是根据摄影题材来设定照相机内的各种参数和选择工作方式;而程序自动曝光方式是根据测光值来设定曝光参数。这是两者的区别。
Canon在研究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方面花了很大功夫,而且成绩显著,在其EOS 10上首创了条形码程序输入系统,将各种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按照条形码规则印刷在一个本子上,并附有图例。对于一些较为奇特的场合,用户不必费心选择曝光条件,只要从条形码本中找到类似的图例,用专门的条形码扫描器将相应的条形码程序扫描一遍,读入相机内,改变其内部控制方式组合。条形码程序分别对AF方式(连续AF、单次AF)、曝光方式(P、TV、AV、M)、测光方式(分区测光、局部测光)、曝光补偿、内置闪光灯控制 (开、关、补偿)和进片方式(单张和连续)等六项内容进行组合。 此时的条形码就是应用程序,与美能达的"艺术创作软件卡"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控制内容上多于"艺术创作软件卡"的特殊应用卡,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整体的性能价格比。
但是佳能的条形码系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美能达的 "艺术创作软件卡" 系统,因为它没有功能扩展的作用。有些文章和书籍将这两个系统混为一谈,从而得出条形码系统比软件卡系统优越的结论。从本质来看,条形码系统只有输入的作用 (即只能将程序输入到相机内),而软件卡系统则有输入和输出的作用,如"多点测光"或"资料记忆"等卡,相机内的参数可以输出到软件卡中,因此应该反过来说:软件卡系统要比条形码系统优越,只是造价要高些。条形码本中的一条程序还不能算是一种"功能",而只是一种固定化的拍摄技巧,例如"捕捉眼神光"程序,它是启动EOS 10上的内置闪光灯,让人物的眼球上产生出反光点,使人物肖像更生动传神。但它不能称之为"功能",因为任何一架具有填充式闪光方式的相机,都能在日间拍摄出带眼神光的人物肖像照片。
目前常用的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有:风景、体育、肖像、近距等四种。这些方式有些是内置在照相机内,有的是通过软件卡。
美能达的"艺术创作软件卡"系统中现有的特殊应用卡为:肖像摄影、自动景深控制、体育运动、微距摄影、儿童拍摄、旅行摄影等。它们的用法与功能扩展软件卡的相同。
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实际上也是根据专家们在长年累月中所积累的经验而设计的,其宗旨是帮助经验不足的业余摄影爱好者能在特定的摄影题材上拍摄出具有专业水准的照片。例如佳能EOS 630的近距摄影方式,不仅选择小光圈,以弥补景深极浅的不足,而且测光方式也由六分区综合测光转成局部测光方式,以保证测光准确。如果拍摄者经验不足的话,选择大光圈,势必会造成只有焦点处清晰、而其他部位非常模糊;若选用六分区综合测光方式的话,测光不准的概率要高得多,因为佳能的六分区综合测光方式是适合于普通摄影的,对这类专门的题材有时会不准确。
程序化自动曝光方式愈来愈受到各相机生产厂家的注意,奥林巴斯的IS系列单反机、 1992年10月推出的尼康F90和1993年初推出的潘太克斯Z-20都装备有这类曝光方式, F90上作"变程序"方式,Z-20上称之为"图形方式",其内涵是一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Z-20的图形方式。虽然只有肖像、风景、运动和近摄四种方式,但与以前的出现过的不同,以前的方式都是由厂家设计好的,摄影者无法加以控制和改变。而Z-20则可以通过所谓的"超程序偏移"来进行有限度的控制。例如在使用运动程序时,可以偏移改变快门速度;肖像程序也很有特色,使用长焦镜头时,与以前的是相似的,选择大光圈,使景深尽量浅,以突出主体;若使用广角镜头时,肖像程序又会尽量取小光圈,使景深加大,可用于拍摄团体照。
自动包围曝光


在拍摄时,所谓的"曝光准确"之含义是因人而异的。照相机内的测光系统给出的测光参数可以认为是准确的曝光量,但实际拍摄时,过曝一些或者稍微曝光不足也许会使照片更富有魅力。还有在某些照明条件奇特的场合,例如光线分布不均匀,高光处与阴暗处的反差太大等,均会使测光系统给出不良的测光结果,若只拍摄一张照片,就很难保证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照片;如果所拍摄的是重要的、以后不复再有的场面,若只拍一张,而这张照片又不使人满意,那真是会追悔莫及。
包围曝光(也称括弧式)方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先按测光值曝光一张,然后在其基础上增加和减少曝光量各曝光一张,若仍无把握,可多变化曝光量多拍几张,可按级差为1/3EV、0.5EV、1EV等来调节曝光量,每张照片的曝光量均不相同,这样就能从一系列的照片中挑选出一张令人满意的。
包围曝光方式在专业人士中得到较多地应用,尤其是用反转片拍摄时用得更多,因为反转胶片的感光宽容度很小。这样拍摄似乎是浪费不少胶卷,但仔细一想,在拍摄一些重要事件或不可能再现的场景,这样做是划算的。尽管多用些胶卷,但能保证得到满意的照片。
从理论上讲,包围曝光是很简单的,但从技术上讲,人工包围曝光的操作是很麻烦的。自动包围曝光则可以简化操作。自动包围曝光只能在有内置马达卷片器的相机或配上马达卷片器后才能实现。最早实现自动包围曝光的是美能达1985年推出的α9000,该机本身并没有这个功能(因为没有内置马达卷片器),而是通过其程序控制机背和加上马达卷片器来实现的。而第一架内置自动包围曝光功能的单反机则是康太克斯于1987年推出的MF单反机167MT。现在的AF焦单反机几乎都有内置马达卷片器(除美能达α9000外),所以自动包围曝光则多见于AF单反机上,而且部分混合相机和AF变焦袖珍相机上也装备了这一功能。目前的自动包围曝光方式每次至少拍摄三张,有些相机可以由操作者设定张数,每张的曝光补偿量也可以调节,一般级差为1/3EV、0.5EV、1EV等。
自动包围曝光的操作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与连续进片方式相结合,用户设定好所要拍摄的张数后,按一次快门释放钮,相机会自动地改变曝光量连续地拍摄;另一类是与单张进片方式相结合,按一次快门释放钮,只曝光一次。这种独立的设计,允许摄影者控制何时进行曝光。

防相机抖动曝光


在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一支成像良好的镜头,拍出的照片很可能是不清晰的,所以就会认为这支镜头质量有问题。其实不然,这大多是由于相机抖动而引起的。
引起相机抖动的因素有很多,在操作上主要有使用方法不当。首先是握持相机的姿势不对,有不少人都是习惯于用双手握住机身,这种姿势对于握持袖珍相机或装有定焦广角镜头的单反机是正确的。但使用变焦镜头或体积较大的镜头时就不行了。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右手握住机身,左手则托住镜头;另外在按快门释放钮时用力过猛,也会引起相机抖动的。
选用的快门速度和镜头焦距与相机抖动出现的概率有很大的关系。快门速度慢,就容易产生相机抖动。例如曝光时间为1秒,若未经过专门训练,往往会握持不稳,在较长的曝光过程中产生抖动;如果使用1/500秒的快门速度,抖动的概率就要小得多,因为曝光时间极为短暂。另外使用28mm的广角镜头,其发生抖动的概率要比用210mm的长焦镜头要小得多,即使有,由于广角镜头所特有的透视关系,在照片上也不是很明显。
从理论上讲,选用的快门速度和镜头焦距与人的握持稳定性一般极限的关系为:
快门时间 < [1/镜头焦距]
例如使用210mm的长焦镜头,快门速度至少要1/250秒; 而使用28mm的广角镜头,只要1/30秒就行了。
许多现代照相机,当选用的快门速度较低时,机内的蜂鸣器会发出警告声,提醒用户注意。但有些人会以为自己能握持稳定,对这种报警声置之不理,不改用高速快门或使用三角架,最后得出的照片却因相机抖动是模糊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从而产生了防相机抖动曝光方式,这一方式最早出现在佳能EOS 10上。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相机上的抖动警告在一些场合下形同虚设,用处不大。如某架相机在快门速度低于1/125秒时就报警,但实际上这时使用的是广角镜头(如28mm),而且已经使用了三角架。所以这类报警功能只能称之为"快门速度低"报警, 而不能称为"相机抖动"报警。
防相机抖动曝光方式的原理是:在相机内装有一个能检测相机是否抖动的传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相机抖动时,相机会根据当时所用的镜头焦距,自动地选取尽可能高的快门速度,一般是选取[1/镜头焦距]。这样就能尽量消除因相机抖动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关于EOS 10D的动态范围和曝光宽容度

刚开始使用10D的时候,通常都是看直接从相机里出来的照片,总体感觉10D的动态范围和曝光宽容度远低于负片,接近Fuji Provia 100F这样的反转片。前些天做了一个试验,意外发现一个新的结论:考虑到电子暗房后期处理,10D的动态范围和曝光宽容度远超反转片,接近负片。
以下是详细的试验图片,测试目标为晴天中午、高动态范围的景物。
现在来看看细节:图3-5是原片经过PS亮度修正后的局部100%放大图。
看来亮部还好说,但中暗部细节差别相当明显。但是应该注意,在通常的显示器(72dpi)100%比例观看以上10D拍摄的原图,相当于观看43x30英寸巨幅图像的局部。我们通常的作品是不会放大到43x30英寸的,一般20x15英寸就够了。下面来看看原图边长缩小一半后的情况,在通常的显示器(72dpi)上观看图6-8,相当于观看21x15英寸大图的局部。
由图可见,EOS 10D的ISO 100欠曝3级经过简单的电子暗房处理后,仍然能够得到非常可用的图片。这完全得益于10D平滑、超低噪声的原始图片,使得电子暗房有更广阔的自由操作空间,也是DSLR相对于普通数码相机的主要优势之一。


图1:10D拍摄的同一场景。RAW模式,47mm,f/8
上图ISO 100, 评估测光0补偿,曝光时间1/125s;
中图ISO 100, -3EV补偿,曝光时间1/1000s;
下图ISO 800,0补偿,曝光时间1/1000s。


图2:在PhotpShop中用levels简单调整中图的亮度,得到新的对比图:
可以看到,色彩表现是差不多的。

图3:ISO 100,0补偿,局部放大

图4:ISO 100,-3EV补偿经简单调整后的图像,局部放大

图5:ISO 800,0补偿,局部放大

图6:ISO 100,0补偿,50%局部放大

图7:ISO 100,-3EV补偿经简单调整后的图像,50%局部放大

图8:ISO 800,0补偿,50%局部放大

7、分辨率
  用于量度位图图像内数据量多少的一个参数。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包含的数据越多,图形文件的长度就越大,也能表现更丰富的细节。但更大的文件也需要耗用更多的计算机资源,更多的ram,更大的硬盘空间等等。在另一方面,假如图像包含的数据不够充分(图形分辨率较低),就会显得相当粗糙,特别是把图像放大为一个较大尺寸观看的时候。所以在图片创建期间,我们必须根据图像最终的用途决定正确的分辨率。这里的技巧是要首先保证图像包含足够多的数据,能满足最终输出的需要。同时也要适量,尽量少占用一些计算机的资源。

  通常,“分辨率”被表示成每一个方向上的像素数量,比如640x480等。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同时表示成“每英寸像素”(ppi)以及图形的长度和宽度。比如72ppi,和8x6英寸。

  ppi和dpi(每英寸点数)经常都会出现混用现象。从技术角度说,“像素”(p)只存在于计算机显示领域,而“点”(d)只出现于打印或印刷领域。请注意分辨。


后像素时代的革命

  过去的几年间,像素大战一直是数码相机发展的主旋律:从2001年到2004年,高端DC的像素数由300万飙升至800万,入门级产品也由200万提升至400/500万。相比之下,电池技术、镜头技术和防抖技术等几方面的发展都成了陪衬,厂商在宣传一款产品是总是将像素数放在首位,消费者选购产品时也将像素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这就不难解释为何SONY在2003年末推出800万像素的F828时获得巨大的轰动,因为那是一个像素就是一切的时代。
  但是,从2004下半年起,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数码相机的像素数都没有明显地提升。比较明显的情况是,各厂商的旗舰数码相机基本上都使用SONY的2/3英寸800万像素CCD,而这其实是2003年的产品了。虽然其间不断有各种传闻,说SONY千万级别的CCD研发成功,却始终不见具体产品出现。在PMA 2005上,虽然又有大批新机发布,却没有哪款是在像素数上做文章的。
  其实,出现这种局面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单纯增加像素数并不能提高相机的成像质量。在2/3英寸已经作为消费类产品采用的CCD面积上限的情况下,要再提高像素数,就只能缩小每个感光元件的面积,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成像时增加噪点,成像质量反而下降。如果试图增加CCD的面积,根据半导体工业的规律,一定会使得成本大大提高,使得最终产品的商业价值丧失。其二,整个数码相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CCD的像素数不是一个独立的部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像素数提高了,就必需提高处理器的运算能力、缓存和存储卡的容量和数据吞吐速度、电池的容量,不然一台高像素的数码相机就不具有任何的可用性。基于这些原因,可以猜想千万像素级别的CCD出现在试验室里面应该完全是事实,可是在上述问题获得解决前,厂商应该不会贸然将它投入到具体产品去。
  但是,并不能为此就认为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就停顿下来了。一方面,被“数码化”的市场不会接受“陈旧”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各厂商也在挖掘新的技术和产品卖点,以期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此一推一拉之下,更多比单纯提高像素数更实用的技术被发展起来,可以说,从2004年底开始,数码相机产业进入了“后像素时代”。
  在后像素时代,有几个技术受到特别的关注:
防抖技术
  2004年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生产长焦机的行列中来,在PMA 2005上甚至连SONY也发布了它的第一款长焦机H1。为了使超过200mm的长焦镜头发挥威力,防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各类防抖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了,包括尼康、佳能、松下、美能达等都有多款具备防抖功能的相机,而且成本也已经控制得相当合理。其中尼康、佳能、松下所采用的都是胶片时代就出现的光学镜头防抖,而美能达则独辟蹊径创造了CCD防振技术AS,并已经在9款产品上使用。尤其是在其数码单反上也采用AS技术,使得全系列镜头都具有了防抖功能。上述的这些防抖技术都可以提供2~3档的快门速度补偿,有效提高拍片的成功率。当然,对于拍摄对象的突然移动,这些防抖技术还是无能为力的。
无时滞拍摄
  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数码相机后,发现数码相机的时滞给拍摄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尤其是要抓拍小孩或宠物精彩瞬间的时候。查阅这些年来数码相机的技术参数,你会发现虽然在像素、重量、体积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唯独拍摄时滞始终没有突破。即使是一些高端的数码相机,往往也会有0.1~0.3秒的延迟,这就将使得拍摄者永远地错过精彩瞬间。因此,拥有“自然影像技术”富士相机所具有的0.01秒快门时滞自然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一性能已经接近了专业的数码单反相机的表现,而后者已经为体育新闻记者所普遍接受。可以说,“自然影像技术”的出现,再配合高速快门,使得富士新一代的数码相机真正拥有了抓拍的能力。
高ISO表现
  对于胶片时代的摄影来说,合理的曝光取决于光圈、快门及胶片ISO值的组合。光圈、快门都属于机械部件,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数码相机的ISO值是可调的,这就比胶片机有了优势,灵活使用各档ISO值,可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然而遗憾的是,除了昂贵的数码单反,消费类数码相机的高ISO拍摄表现都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ISO超过400的情况下,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出现了严重的噪点,以致于许多用户都表示数码相机的高ISO拍摄只是“记录”而非“摄影”。
  但富士在PMA 2005上推出的“自然影像技术”在相当程度上大大改善了消费级数码相机高ISO时的表现。“自然影像技术”的核心包括富士珑镜头、Real Photo引擎和第5代超级CCD HR。我们注意到,这次超级CCD HR没有提供插值的超高分辨率,而是改为ISO 1600下的高感光度表现。从富士提供的样张看,采用“自然影像技术”的F10在高感光度下确实表现出色,而相对于ISO 100的情况,采用高感光度可以提供调高4档的快门速度补偿。从某种概念上讲,高ISO模式其实也是另一种思路的防抖解决方案,而且还能够解决拍摄对象移动的问题。此外由于采用了高ISO,就可以不开闪光灯拍摄夜景,避免了在闪光灯情况下毕竟无法表现的情况。
  总之,在“后像素时代”的这些新技术出现,对于整个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实际作用来看,甚至比像素的提高更具有价值。可以预见,数码相机的发展历史上又将出现一场技术革命,类似AS防抖和“自然影像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出现,从而使得数码相机真正进入超越胶片相机的时代,当然,这些和像素无关。
  附注:采用富士“自然影像技术”的FinePixF10数码相机,无闪光灯拍摄,人物主体与亮丽的都市夜景灯光交相辉映。

闪光灯关闭

闪光灯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