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婉转的蓝的小说:第三部分 典型事项举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33:19
【字体: 】【打印   一、非货币性交易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概念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二)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的概念
  1.货币性资产: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2.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例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定,下列项目中属于货币性资产的是( )。
  A.对没有市价的股票进行的投资
  B.对有市价的股票进行的投资
  C.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
  D.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
  答案:D
  [例题]:下列项目中,属于非货币性交易的有( )。
  A.以公允价值50万元的原材料换取一项专利权
  B.以公允价值500万元的长期股权投资换取一批原材料
  C.以公允价值100万元的A车床换取B车床,同时收到12万元的补价
  D.以公允价值30万元的电子设备换取一辆小汽车,同时支付15万元的补价
  答案:ABC
  解析:因为15÷(30+15)=33.33%大于25%,所以选项D不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二、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
  在涉及补价情况下货币性交易和非货币性交易的划分
  补价÷整个交易金额≤25%
  (1)收到补价的企业: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
  (2)支付补价的企业:支付的补价÷(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交易核算的一般原则
  以换出资产帐面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计算确定换入资产入帐价值。
  (一)支付补价的企业,应当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二)收到补价的企业,应按如下公式计算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损益。:
  1.应确认的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
  2.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确认的损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收到的补价
  如果按上述公式计算的金额为负数,则应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账户。
  上述换入的资产如为存货的,按上述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还应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例题]:甲企业和乙企业均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企业因变更主营业务,与乙企业进行资产置换。有关资料如下:
  (1)2001年3月1日,甲、乙企业签订资产置换协议。协议规定:甲企业将其建造的经济适用房与乙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交换。甲企业换出的经济适用房的账面价值为5600万元,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乙企业换出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5000万元,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乙企业另行以现金向甲企业支付1000万元作为补价。假定甲、乙企业换出的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
  假定不考虑甲、乙企业置换资产所产生的相关税费。
  (2)2001年5月10日,乙企业通过银行转账向甲企业支付补价款1000万元。
  (3)甲、乙企业换出资产的相关所有权划转手续于01年6月30日全部办理完毕。
  假定甲企业换入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乙企业换入的经济适用房作为存货核算。
  要求:
  (1)指出甲企业在会计上确认该资产置换的日期。
  (2)编制甲企业与该资产置换相关的会计分录。
  (3)编制乙企业与该资产置换相关的会计分录。(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1)指出甲企业在会计上确认资产置换的日期。
  2001年6月30日。
  (2)编制甲企业与该资产置换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借:银行存款             1000
     贷:预收账款(或:应收账款)     1000
  ②甲企业换出资产应确认的收益=(7000-5600)÷7000×1000=200(万元)
  ③甲企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5600+200-1000=4800(万元)
  ④借:长期股权投资           4800
     预收账款(或:应收账款)     1000
     贷:库存商品(或:开发商品)     5600
       营业外收入            200
  (3)编制乙企业与该资产置换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借:预付账款(或:应付账款)     1000
     贷:银行存款             1000
  ②乙企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5000+1000=6000(万元)
  ③借:库存商品(或:开发商品)     6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或:长期投资)    5000
      预付账款(或:应付账款)      1000
  
  所得税会计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一)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税率是国家规定的)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 + 纳税调整项目
  纳税调整项目:(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永久性差异;(3)时间性差异
  (二)永久性差异
  有四个类型:收入、调增、调减、费用调增调减
  (三)时间性差异
  1.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应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2.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可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一)应付税款法
  在应付税款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
  如果是上市公司必须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反映在递延税款中。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本期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
  首先计算确定本期应交所得税和本期递延税款的发生额,然后计算确定本期所得税费用的发生额。因此,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关键的问题是确定递延税款的发生额。确定递延税款的发生额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借贷方向;二是税率发生变动时如何处理。关于借贷方向,若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将时间性差异加回,则递延税款的发生额在借方;若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将时间性差异减去,则递延税款的发生额在贷方。具体列示如下:
  
  1.递延法
  递延法的特点在于:
  (1)采用递延法核算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
  (2)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金额一般用原有税率计算。
  [例题2]:某企业对所得税采用递延法核算。2001年年初递延税款无余额。2001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2001年"递延税款"科目借方发生额为120万元。2002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2002年转回2001年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80万元。该企业2002年末"递延税款"科目余额为( )万元。
  A.借方 13.2
  B.借方 96
  C.借方 24
  D.贷方 13.2
  答案:B
  解析:递延税款借方余额=120-80×30%=96万元
  2.债务法
  债务法的特点有两点:
  (1)本期的时间性差异预计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未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
  (2)一般情况下,递延税款余额=时间性差异余额(累积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
  [例题3]:某企业对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上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递延税款"科目借方发生额为66万元。本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本年转回应纳税时间性差异40万元。该企业本年年末"递延税款"科目余额为( )万元。
  A.借方 48
  B.借方 72
  C.借方 84
  D.借方 78
  答案:B
  解析:"递延税款"科目借方余额=(66÷33%+40)×30%=72万元
  或=66-66÷33%×(33%-30%)+40×30%=72万元
  (三)固定资产减值及折旧涉及的所得税会计问题。
  如果税法上不考虑准备下计算折旧,而会计上是考虑准备计算折旧,那么随着计提准备这个差异的出现后,它会出现第二个差异(会计折旧可能比税法上的折旧额小)
  当减值因素部分或完全消失,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又增加时,要和没有计提准备之前的固定资产来比,这样来确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该转回的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本期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转回的影响当期损益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本期会计折旧大于税收折旧的差额-本期会计折旧小于税收折旧的差额。
  递延税款发生额列示如下:
  
  例如:甲企业2004年12月10日购入一台不需安装的设备用于行政管理部门使用,购置成本为1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甲企业2005年至2007年每年实现的净利润均为2000万元。甲企业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假定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均与税法相同,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甲企业在转回时间性差异时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减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假定2005年末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640万元,2006年末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540万元。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2005年:
  会计折旧=1000÷5=200万元
  税收折旧=1000÷5=200万元
  2005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应计提减值准备=(1000-200)-640=160万元
  借:管理费用          200
    贷:累计折旧          200
  借:营业外支出         16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60
      应交所得税=(2000+160)×33%=712.8万元
  因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产生的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160×33%=52.8万元
  所得税费用=712.8-52.8=660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660
    递延税款          52.8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712.8
  2006年的会计处理:
  会计折旧=640÷4=160万元
  税收折旧=1000÷5=200万元
  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160
    贷:累计折旧          160
  2006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时计入损益的金额=可收回金额540万元-账面价值480万元(1000-200-160-160)=6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时应恢复累计折旧40万元(200-160)。
  比较过程如下:
  2006年12月31日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固定资产账面净值=1000-200-160=640万元
  06年12月31日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固定资产账面净值=1000-200×2=600万元
  2006年12月31日与计的可收回金额=540万元<600万元
  差额60万元是余额,则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转回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时应恢复累计折旧40万元(200-160)。
  (注:在确定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损益的金额时,应当以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两者孰低确定的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此题2006年12月31日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固定资产账面净值=1000-200×2=600万元。)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00
    贷:累计折旧              40
      营业外支出             60
      应交税金=(2000-60-40)×33%= 627万元
  因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60×33%=19.8万元
  因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40×33%=13.2万元
  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19.8+13.2=33万元
  所得税费用= 627 +33=660万元
  借:所得税               66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27
      递延税款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