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达地板丝绸之路价格:鄢烈山:少贴“反华”的标签为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44:18
鄢烈山:少贴“反华”的标签为上2008年06月12日 10:18中国江西网

时下网络上时兴贴三种视作异类、当鸣鼓而攻之的标签:一曰“汉奸”(是否包括搞“藏独”的少数藏人和“东突”分子不得而知),二曰“普世价值”,三曰“反华”。按照这些人比“四人帮”更严厉的划定“汉奸”的标准,当年八路军、新四军根本就不应挺进敌后去发展壮大,而应把国土沦陷后没有杀身成仁的数亿“软骨头”格杀勿论。而抨击“普世价值”的人,据称自已是拥护共产党领导的,这就奇怪了:如果根本否认有普世价值(即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存在,那将置信奉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于何地?本文着重讲第三只标签。

见到这么多的“反华”标签,恍然时光倒流。30年前,我们关起门来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一边欢呼“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一边声讨“帝修反”搞“反华大合唱”。“骨头”似乎很硬,唐山大地震损失那么惨重也拒绝外国援助;“拳头”却是无力,印尼苏哈托政变后排华那么严重,束手无策,只能把逃命回国的众华侨安置在海南岛等地垦荒而已。改革开放后好长一段时间,“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提法还是禁忌的时候,有些抵制舆论监督的官员祭起的法宝,就是给批评报道扣上政治大帽子,即给“反华势力”提供攻击中国人权状况的炮弹。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进展,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人权”的入宪,“反华”的说法越来越少。今年“反华”的说法猛然多起来,倒也不为无因:3·14西藏事件后,海外媒体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分贝骤然增大,杯葛奥运火炬的传递更是伤害了华人的感情。然而,无论如何,不管对外对内,我们还是少贴“反华”的标签为上。

首先搞清楚什么叫“反华”。如果这个“华”是指“中华民族”、“华人”,那么“反华”就是搞种族敌视、种族歧视,比如“黄祸论”等。当今之世,在国际社会,在任何文明国家,种族歧视都是违背“政治正确”的。人家心里要怎么想你没办法,人家不承认歧视华人,你总不能逼人家“反华”吧?如果发现有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反华”、辱华,你针对这个具体的人和事向国际社会讨公道就是了,不要愚蠢地慷慨派送“反华”的帽子。

如果“华”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政府,则更不能滥贴“反华”标签。西方大国都与中国建立了邦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中国领土上惟一合法的政府,其中不少人特别反感的美国和日本,还先后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美中还实现了军队互访,这次汶川大地震甚至对美军运输机开放了领空;据6月6日《参考消息》,美国政府已同意为北京奥运向中国军方和警方提供某些敏感的安保设备与专业技术;美国总统赞扬中国在地震灾难中的反应并称美对华抗震“很关心”、提供的援助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政治标准要求人家的政治运作,国家之间有利益冲突、政治分歧和经济摩擦是很正常的,即便是美韩这样的同盟关系,不也是经常有政府谈判和民间抗议吗?最近韩国就因美国牛肉进口问题而引起民众不满导致内阁集体辞职,美国人没有说这是韩国人“反美”。有什么事就说什么事,一单单解决争端。抗议也是一种表达情感态度的交流,但不要动辄扣“反X”的帽子。把事情推向对峙的极端,无助于纠葛的解决,徒然互生厌恶。

即便那些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邦交的国家,也不要给人家轻易派“反华”的帽子,以留下转圜的可能。比如,梵蒂冈城国(The Vatican City state),长期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有“邦交”,但早在2001年中国政府就表示,只要梵蒂冈承认两项原则(信守“一个中国”并与台湾断交、不以宗教干涉我国内政),就可以实现中梵关系正常化。中国前贤相信“冤家宜解不宜结”;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统一战线”;就是敌人也要善于“分化瓦解”,而不要“四面出击”。这是政治智慧。“左倾妄动”只会误国。

那么国际上有无“反华媒体”呢?我不知道有无专靠“反华”吃饭的大众传媒,但我相信就是卡弗蒂这样的人,既不能代表CNN公司,也不是天天谈中国或华人话题。这次大地震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到灾区采访的就有CNN的记者。《时代周刊》这次发表文章《中国原来是这样》,题目就颇有对误解中国而自我反省的味道。6月7日《参考消息》转载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说,虽然“记者的工作是对所发生的事件采取挑剔的态度,但这一次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救灾的良好表现简直让美国人“生妒”。

为什么“痛骂与同情:圣火传递与四川地震体现外媒两重天”?(6月9日中国网转李光耀文章,《福布斯》双周刊原题《中国的两种形象》,6月11日《参考消息》转载时标题为《中国与西方冲突凸显价值差异》)总不可能说那些外媒的立场先是反华,忽然良心发现就不反华了吧?显然是看法包括价值观有不同。外媒有偏见是肯定的,我们也可能有偏见,任何人都可能有偏见,所以要多沟通多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这也是我们对外开放新闻管制的理由之一。人家不可能按我们喜欢的口径报道中国,既然有自信对外开放,就要有度量好话坏话都听着,不能像江青对安东尼奥尼一样,不高兴就给人家贴上“反华”的标签。

那么,国际上就没有“亡我之心不死”的“反华势力”吗?发现有,就孤立之,回击之,但要尽量缩小对立面、缩小打击面。所以,本文标题讲的是“少贴”而没说不贴。

至于国内,“反华”一词从何说起?据云有为“反华”势力充当内奸,为之做代理人或与之遥相呼应的。或“猛料大起底”称,有报社的广告是“多国集团在华企业鼎力相助”,或称某些人可能“灵魂被人家收买了”,完成老美布置的任务,云云。真有这样的料应当尽公民义务向国家安全部门去举报,有一家查处一家,有一个查处一个。否则就是血口喷人搅浑水,太下作。

鲁迅先生说得好:“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国际上,人家对扣帽子不买账;国内,“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时代不可能再回来, 我们还是坚持或学着以理服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