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微芯生物何时上市:让学生发现自己之“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34:51

让学生发现自己之“最”  

        学校里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评比。传统的三好生,各种积极分子,一会儿“星”,一会儿“者”,但是,我发现这些稀有的名额常常总是局限于几个老面孔身上,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永远是只能用欣赏、羡慕的眼光去一次又一次地看着别人拿到这个或者那个奖项,而做了忠实的陪衬。这个绿叶其实当得也不容易,我注意观察了,学生们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的颁奖仪式上,早以没有了兴味。每次在大会上面对主持人煽情的鼓动,学生的掌声总是那么的稀稀落落,极不情愿,即使有也不过是勉强应付一下,更多所谓是面无表情地期盼这个仪式赶快结束。前几年听说有学校改进了评比方式,说不再评选三好生,而是评比五好生,至于如何操作的已经没什么印象,但好像没有推广下去,足见其示范性不强。按说,时代发展了,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与时俱进,可是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冷漠的原因实在是出于此事与己无关。你千万不要责怪学生不懂得欣赏别人,不知道把真诚的掌声送给别人。要换了我们老师,总是为他人鼓掌喝彩,而自己却一无所获,也会心里难受的,毕竟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片蓝天下。你也不要谴责学生;谁叫你不努力的,要不然也会得到各什么什么奖了。说这样的话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学校评比的那些个奖项,往往也就好像为那些学生来量身定做的,比如三好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有几人能获此殊荣?有些学生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的,哪怕是你努力了,花费了比别人多无数倍的勤奋和精力和时间,能从50分跨过60分大关,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与三好生的标准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比如运动会上的冠军,像我这样的三等残废,从来就没奢望与奖牌亲密接触,最多会因为积极参与、态度端正而被施舍个“体育道德风尚奖”。有时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教育评价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不同的学生,得出的结论就是,符合我的标准的就是好学生,否则就要采取一切办法“拉”、“亚”、“逼”直至最终类我才放手。在这种貌似客观公允的标尺下,筛选出了少数“优秀生”,而制造了更多的“不合格”产品。早就有人说了,教育像农业生产而不像工业流水线。农业上,幼苗个个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茁壮成长,长成自己的模样;工业上则是一个个完全一样的模子出来的克隆产品,是能够到处适用的标准件。在仿照工业化流水线的情形下,学生已经没有了个性,只能牺牲自己去迎合那个标准了。

人是不是就能做到这样呢?显然不行。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可以多制造些机器人便万事大吉了。人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有精神。我们不能为满足少数人的荣耀而置大多数学生的存在于不顾。从评选这个角度上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之“最”,而不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形象隐藏于大多数人的影子中,把自己的声音消隐在其他人的声音之中。鼓励学生发现自己之最,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寻找自己适合的位置,体现出自己的荣辱与尊卑,明确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激发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否则,学生生活中的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只能漠视对生命的崇尚和珍重,不切实际地苛求自己或是自我姑息,常常会顾影自怜,在凄怨中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花自凋零水自流。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介绍一位特别的新生。去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位在自荐表上填写“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大家感到奇怪:怎么会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在自荐表中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有人以擅长做苹果为卖点,因此这位同学便脱颖而出。如果当初填写“擅长厨艺”,结果会怎样?大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至少不会像“做苹果饼”这样打动人心。

发现自己之“最”,就是努力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发现自己生存的价值。面对别人的强项我们不要去盲目攀比,而要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而要扬长避短尽显自己的优势。我们这个世界既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无名小草。你也许不是最美丽,但你可以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是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是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你也不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千古,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中最好的一个。

艺术家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老师,我们虽然不能发现每个学生之“最”,但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是,为学生创设空间,留下等待的时间,敦促学生尤其是那些才成绩和分数面前无法抬头的学生走出阴霾,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让每个生命都焕发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