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最好有机肥厂家:手指告诉你不生气的秘密 刺血啦 放几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6:13

【养生堂】程凯博士: 手指告诉你不生气的秘密 刺血啦 放几滴!+泻血疗法 简介与用具+【灸法秘传之应灸七十症】+  

 

《【养生堂】程凯博士: 手指告诉你不生气的秘密 刺血啦 放几滴!》

       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叫做“十指连心”。那么到底我们的手指头跟我们的心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要说十指连心呢,这个问题要请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程凯教授为我们解答了。

       程老师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当中有多条的经脉,其中是以12正经,就是跟我们的12脏腑相联系的这12条经脉为主体,它们形成了一个叫如环无端的一个气血流柱的次序,气血流行在经脉里面,它就像接力棒一样,一棒传一棒,气血在你身体当中,一会儿从胸走到手,一会儿从手走到头,一会儿从头走到足,一会儿从足走回胸,就是这样一个环路的作用。人体的经脉当中气血流行的地方最容易出问题的实际上是在我们的末端,也就是我们气血交接的经络的末端或起始端。这个末端是指经脉的末端,或者是经脉的起始端。

      

 养生堂节目截图:

  节目中使用的简易刺血用笔

 

 

笔式连发金属无痛泻血笔

可联系博主购买。 

         其实从现代的解剖学上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你看远心端,心脏要崩血,血流到这边的时候,再经过微循环,然后从动脉流到静脉再回来,所以这个过程当中远离心脏这一端,实际上是你的心的功能的一种表现,你心脏功能供血能力强,气血流通的微循环好,那么这个部位的垃圾就少,反之你的垃圾就容易堆积,沉积在这种肢端的地方,或者叫经络交接的末端的位置。

       我们知道人体有很多排毒的机制,我们前面也曾经说过,呼吸是排毒的,废气,大便小便就是排废水和废物的,除此以外身体的汗液也是排毒的方式。最后还有一个就是排经络之毒,这个排毒在哪呢,就在我们手指的末端或者足指的末端,这个方法实际上用的是十宣穴的方法,因为十宣穴是在我们这个指端的末端的每个手指尖的这个穴位,那么这个是一个奇穴,这个穴位稍微刺破一点血对经络来讲就是一种刺激,能够振奋经络当中的气血。

       我最早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不是我用,是我爷爷用在我身上。是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出现一个流行病,这个流行病叫什么呢?叫红眼病。红眼病当时这个词很流行,甚至我们班一个同学在自己的好词好句本里还写了一个好词叫红眼病。当时,半个班的同学都得了红眼病,全都不能上课了。我也得了这个病,老师就让我回家了,回家以后我爷爷一看你这眼睛怎么红了,这简单,我给你放点血,放血的位置就在我们手小指的这一侧,指甲根的这个位置,这个穴位叫少泽穴。少泽,是手太阳小肠经脉的一个终末的穴位,这个穴位经脉从这儿走了以后,它会向上走走,走到我们的头部,眼睛周围这些地方去,然后就在这个位置上刺血,就扎了,当时用的是三棱针。第二天早晨睡醒一觉起来以后眼睛好了。

 

       比如说我们手的大指这个地方,靠近拇指大鱼际这一侧,这个位置叫少商穴。离着指甲根的这个位置。两三个月以前,我有一个上海的病人,她到北京来找我看病,她来的那一天,陪她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北京的朋友,女同志,她们都40出头了,这个女同志是从国外回来的,到这儿陪朋友来看中医,自己也不看病,来了以后就坐那儿聊天,她就跟我说我前胸经常长一些红红点点的东西,这样我穿衣服露出来不好看,说你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找了一个学生,我说去给她放血去,吓了她一大跳,放血,哪放血,我说就是手指头给你刺个血而已,出来一大滴就可以,找一个研究生去给她在这个位置上就是少商刺血,一礼拜后她的前胸都没长之前的东西。一般如果长痘的话,包括背部长痘,颜面长痤疮,少商刺血可以即可缓解症状。

       我们再讲一讲食指上的商阳穴。肺,大肠互为表里,讲商阳的时候,我先给你讲一个单用商阳的例子,因为我是当老师出身的,现在还在当老师,还在讲课,所以呢经常有这种症状叫慢性咽炎,我们都有这个职业病,这个职业病到秋天的时候或者到说话太多的时候,就容易发作,所以一感冒,别人的感冒可能是发烧为主,或者怕冷为主,我们感冒什么症状,咽喉不舒服,咽喉疼痛,以这为主,所以对自己咽喉的治疗特别注意,每当我要感冒的时候,嗓子疼的时候,我就刺血治疗,刺哪里呢,少商加商阳,我就在这两侧刺,你知道刺的时候什么感觉吗?给自己刺的时候,刺完了这两侧的穴位,马上我这边嗓子就松了,这个气就通了,这儿就软了,吞咽的时候,一边刺的时候,一边做吞咽的动作,吞咽的时候这边很顺利,不疼,这边疼,这边再刺,刺完了以后两边就都不痛了。

       如果您嗓子疼,自己在家可以做手指刺血治疗,觉得用三棱针太疼了,可以使用血糖仪的采血针,把采血针拧到最大的档,五档,因为五档它刺的力量大,出血量多。做刺血治疗之前要把采血针进行消毒,一边刺血,一边要做一些吞咽的动作。出血后,刚开始擦血的时候用酒精棉去擦,这样防止它有凝血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一下上图,从手大指开始看起,少商穴,凡是和肺相关的病症,咽喉疼痛,脸上长痘,这是皮肤的,肺主皮毛的问题,感冒,包括发热也可以用,当然如果你的发热是比较高的,发热比较高,这时候我们怎么做,比如说咱们有些孩子,孩子发烧了,我们都知道38度5以下,咱们不送医院,观察着,物理降温,然后39度以上我们才去送医院,再做一些针对性治疗,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有什么方法能帮他降温,除了我们的少商之外,耳尖,我们把耳朵对折。耳朵的尖端的这个位置把它刺血,你看这个方法其实不光中医有,现代医学里边就是外科手术之后会有术后热的表现,这种术后发热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也会在耳尖刺血,挤出几滴血以后来降他的热,来退热,这个方法在现代医学里不经常用,所以如果是发热比较盛,可以少商配上我们的耳尖。

       我们来看第四个就是无名指,无名指上有个关冲穴。关冲,就在我们的这个无名指的这个位置。这个穴位是三焦经的穴位,你看三焦是主气,所以这个穴位是管生气出现的问题。头疼,特别是偏头痛,一侧头痛,不是整个头都疼,当然整个头都疼也可以管事,哪侧疼刺哪一侧,然后生气,抑郁,心情不舒畅,郁闷了,然后还有包括耳鸣。这种耳鸣如果是年轻或者说因为生气引起来的,因为脾气暴躁引起来的,突然性的耳鸣,一过性的耳鸣,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用关冲穴刺血的方法来解决,因为刺血的方法还有一种泄热的方法,所以如果是虚症当然我们刺血就少用了,实症,热症一般用刺血的方法比较适合。

       刺血治疗对于针对性的治疗,已经有了症状,我们去选择合适的这个手上的相应的穴位,当然足上也有,我们今天只是讲了手上,那手上相应的穴位刺血的时候,这种治疗一般来讲一周一次,只要症状不是特剧烈。

       可以告诉大家,刺血治疗这个方法我自己都一直在用,怎么用呢?因为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身体做一些保养,但是这个保养有的时候没有时间,你说我天天出去找医生帮我去做治疗,这个比较难,我自己做一些锻炼有的时候条件所限。所以我就保证我一周有一次刺血。当然我自己判断了,我这个身体的经脉哪里有不通,哪里有问题,我会选择相应的经脉上给自己下个处方,一般只刺一次,手的两个穴位或三个穴位来刺血,搭配着刺血,当然如果作为大家来讲,可能不好判断,虽然我们教了一个判断的方法,但是这是针对得病以后的,症状出来以后的问题的方法。

       如果你平时没那么多身体问题,你还想说我做一个日常保健,你告诉我刺血能不能用,能用,而且特别推荐大家用,因为这个方法太绿色了,每周只刺一次,而且只是一侧的穴位,刺哪里呢,就刺关冲就是调气,你刺一侧也行,刺两侧也可以。是靠近小拇指头的这一侧的关冲,每周一次。不用挤太多,挤一两滴就可以,这样对你全身的气积的运转就是一种刺激,一种调动,气运转正常了,血的运转自然正常,气血运转都正常了,经脉就通畅了,经脉一通畅了,脏腑功能就自然而然的旺盛的发挥出来,这就是最简单的通畅我们身体母亲河的方法,就是经络的方法。

泻血疗法 简介与用具
泻血疗法在中国古代也称作“刺血疗法”。

  【先秦两汉】

  我国古代最早记载刺血治病的文献,为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和《脉法》。

  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古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铜铁器的出现,针具也从石制向金属制造转变,于是产生了刺血疗法的理论。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条文,几乎半数以上均涉及刺血方法。在全部一百六十二篇中,约有四十余篇对针刺放血进行了论述。其内容包括针刺放血的名称、原则、针具、适应症、取穴部位、操作方法及禁忌症等,并探讨了刺血治病的机理。其中不少为后世所遵循,如“宛陈则除之”的刺血原则,以实热病为主的适应证候,以循经取穴、表里经取穴、局部取穴为重点的取穴方法,以点刺、散刺、挑刺等为主要刺法的操作方法等,迄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内经》奠定了传统刺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使之成为刺灸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历代医书(包括非医学典籍)多有记载,不少著名医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专门技术。据《史记》所载,春秋时代名医扁鹊善用针砭方法,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用“厉针、砭石,以取三阳五会”;在为齐桓侯治病时,亦提到:“(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汉代名医华佗也有高超的刺血技术,他曾以刺络治愈过红丝疔(相当现代之淋巴管炎)。相传曹操患“头风”之症,其头部穴位针刺放血之后,收到即时止痛之效。

  【晋唐宋】

  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一书中,专辟“奇邪血络”一篇,载述了奇邪留滞络脉、刺血络时引起的不同变化等。在各科疾病的取穴治疗部分,也记载了不少刺血内容。虽然其中多源于《内经》,但也表明其对刺血这一疗法的重视。唐代,刺血疗法在临床中多有应用。如侍医张文仲、秦鸣鹤,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使唐高宗的头目眩晕之急症得到迅速缓解,《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曾作详细记述。唐代名医孙思邈还创制了一种刺血敷药法:“凡疗丁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拾余下,令血出,去血傅药,药气得入针孔中佳,若不达疮里,疗不得力”(《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此法,现代尚有应用者。当时由于针具粗糙和解剖知识的缺乏,常造成刺血不当而出血过多的情况。已引起医空们的重视,并提出“烧针篦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至宋代,刺血之法受到了中医外科医家的重视,成为外治法的一种。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在其所编著的《外科精要》的一书中,记载了针刺放血治疗背疽而获显效的医案:“一男子,年逾五十,患背疽五日,疽肿大痛,赤晕尺余,重如负石。当峻攻,察其脉又不宜,遂先砭赤处出血碗许,肿痛顿退,背重顿去。”

  【金元】

  金元时期,医学争鸣之风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刺血疗法的发展。不少医家在刺血法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建树。刘河间继承了《内经》的旨意,倡导刺血以清热,主张刺肘膝以下特定出血以泻热,如“热无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他还创制了一种八关大刺法,用以泄热;“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罗天益、朱丹溪则提出刺血以活血通经的观点,认为急症卒暴,重病痼疾多因气血瘀阻所致,泻血则可去瘀活血,通利气机,这也是对《内经》“宛陈则除之”一说的发挥。罗天益曾治一例风痰内作、气机闭阻的病者,用三棱针在头部“约二十余处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状,少顷,头目便觉清利,诸证悉减”(《卫生宝鉴·卷二十二》)。另如一少年,患久痢用涩药取效却导致痛风号叫,朱丹溪诊为恶血留滞经络作痛,除四物汤外,“又刺委中出黑血三合而妥”(《古今医案按》)。

  在金元医家中,应用刺血法祛邪治病最有成就和创新的医家,首推张子和。他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治病取效最捷,十分推崇此术,对此他有切身体会:“余尝病目赤,或肿或翳,作无休时,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速以针刺四五十刺,攒竹穴、丝竹(空)穴上兼眉际一十刺,反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三处,出血如泉,约二升许。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尚阙此法,不学可否?”(《儒门事亲》)。张子和根据《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刺血法的独特风格,其学术特点是三多:一是运用针多,因为针锋利,施于人体能造成较大的创伤面,祛邪较捷;二是刺针多,如治疗背疽如盘患者“绕疽晕三百针,治湿癣,于癣上各刺百余针,其血出尽”;三是出血量多,不少患者针出血盈升盈斗,颇为惊人。在学术理论上,他则将刺血作为汗法的一种,指出“《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儒门事亲·卷三》)。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针灸医案约三十则,几乎全是刺血取效的,如走马喉痹,“其生死人,反掌之间耳!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儒门事亲·卷三》)。诚然,张子和的刺血术观点从现代角度看,尚值得探讨,但他为刺血疗法所作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他也十分重视刺血技术,用以调整营卫气血的平衡。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一书中,载有取“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疗痿症的经验。

  总之,金元医家在刺血治病方面的成就,是自《内经》以来的一大发展,也是对前代医家这方面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总结和提高。

  【明清】

  明代著名针灸家杨继洲,汇集前人的经验和家传针术,撰针灸巨著《针灸大成》。书中亦载述了刺血的穴位和用刺血法救治“大风发眉坠落”、“小儿猢狲劳”以及“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等症。杨氏认为“病有三因,皆从气血”。“盖针砭所以通血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表明了他重视刺血疗法的道理。同时代的名医薛立斋,也善用刺血法治疗丹毒。外科医家申斗垣应用针砭出血治疗疮疖丹瘤诸疾,有丰富的经验。他说:“夫砭石、镵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热变走。……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

  清代,针灸医学日趋衰落,刺血疗法未能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凶险重症中,常有医家用刺血法而获效的记载。如瘟疫,“热人血室,发黄,身如烟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出之,极效”(《针灸逢源·卷五瘟疫》)。又如疔疮走黄一症,历代记载多属不治,清代医家亦用刺血法治之有效:“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针灸逢源·卷五》)。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一些著名医家亦推崇刺血之法,如当时妇科名家傅青主以针刺眉心出血治疗产后血晕;温病大家叶天士针刺委中出血治咽喉疼痛。尤其是清初医家郭志邃总结了针刺放血急救“痧症”的经验,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发展了刺血疗法在急症方面的应用。

  【古代国外概况】

  古代,在世界各国也有大量关于刺血治病的记载。古代埃及及印度曾广为采用此法。西方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在他的全集中,多处载有泻血之法。罗马时代中世纪,直至十九世纪初,络刺仍为西洋医学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针砭医术约于十七世纪末传入欧洲,法国医师路易·白利渥慈首先试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1812年出版并在巴黎医学会中提出“论泻血术”论文,1816年出版《论慢性疾病、泻血术及针术》的著作,在推行针砭术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日本,公元412年就有类似刺络治病的文字记载。平安朝时代(公元794~1192年),从出云广真的《大同类聚方》和丹波康赖的《医心方》来看,刺血疗法已颇为盛行。我国古代的刺血疗法对日本古代医学有一定影响。日本的一些医家如中神琴溪、恒本针源、八江大元等,皆以我国清代《痧胀玉衡》为蓝本,著书立说,广为传播针砭医术。另如荻野元凯等也颇精于刺血疗法。日本著名医家丹波元简也很重视砭刺之术,所著书中,就记载有我国明代医家应用刺血疗法治疗急性传染病——痧病的内容:“崇祯十六年八月至十月,京城内外,贵贱长幼,呼病即亡,不留片刻。……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十月初,有闽人补选县佐者,晓解病由,看膝弯后,有筋肿起,紫色无救,红则速刺出血,可无患,来就看者,日以万计”。“即痧病也”。日本近代针灸权威玉森贞助,针术独特,造诣颇深,自创一派曰:“玉森天心派”,他亦重视针刺放血疗法尤其是在治疗畸形关节炎方面有独到之处,常施以散针术,使微出血,以达迅速痊愈。

  我国的刺血疗法对朝鲜和东南亚也有一定影响。如朝鲜许浚撰写的《东医宝鉴》一书,就有很多关于刺血的内容。

  【现代进展】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近二十余年,刺血疗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疗法本身不断革新

  刺血疗法本身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刺血针具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刺血方法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上。

  刺血针具,在古代是较为简陋而粗糙的,所用针具基本上未脱离《内经》所载之锋针、镵针、铍针等。由于制作粗劣,对肌肤损伤大。又缺乏消毒措施,往往造成出血量过多,针后感染等意外事故。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载有刺血后出血不止的急救之法,表明这类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现代,首先是对原有针具进行改造,如三棱针、小眉刀古已有之,目前在保持其原有特点的前提下,采用不锈钢铸造,外形轻巧,尖端细小锋利,既利于消毒,又对肌肤血管损伤微小,特别是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之师怀堂氏,还对古代之镵针、锋针进行革新,以适应现代治疗的需要。其次是刺血针具的不断创新,如皮肤针,是在民间流传的箸针基础上创制出来,具有治疗病种多,对肌肤损伤小,刺激轻微,易于为病人所按受的特点,在我国已广为流传。近年来又进一步发展成电梅花针,据临床对照观察,其对不少病症的治疗效果,较之普通皮肤针为高。另如,上海的针灸学者研制出滚刺筒这一新的刺血针具,操作简便,刺激面积大而损伤轻,亦颇受患者所欢迎。

  刺血方法的发展,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刺血手法的增加,在原有的点刺、挑刺的基础上,现代又增添了皮肤针的叩刺、滚刺筒的拉刺以及用手术刀的割刺等,手法的多样化,不仅有利于适应不同病症的需要,更有推广价值。二是刺激部位的增加,在古代,刺血疗法使用的穴位比较局限,据我们研究,用得较多的为肘膝以下特定穴、经外奇穴和病灶区及病理反应点等。现代,除体穴仍保留此特点外,已有较大的发展。如耳穴,最常用的刺血穴位就有十余个,对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多种病症,有较独特的效果。又如皮肤针,其叩刺部位几乎遍布全身,包括重要的体穴、阳性反应点及阳性反应物,体表各个部位等。近来,有人将皮肤针试用于头针穴位的叩刺,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治疗部位的增加,无疑为治疗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前提。

  2、治疗范围不断开拓

  刺血疗法尽管是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在古代,由于受到种种的限制,其治疗病种比较局限,多用于一些急性病的救治,如中风昏迷、卒急疼痛、疔疮毒痈等,对慢性痼疾治疗的文献资料鲜见。

  现代,随着刺血法本身的发展,其所治病症不仅已从传统病症向现代病症转化,而且治疗病种获得极大的增加。据统计,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中,临床报道用刺血治疗的病症有近一百种之多,遍及内、外、骨伤、妇、儿、皮肤、眼、耳鼻、咽喉各科。既包括多种急性病症,如小儿高热惊厥等急危重症,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急性痛症,急性毛囊炎、淋巴管炎、丹毒等急性炎症性疾病;还包括不少难治性慢性病,诸如骨与关节结核,红斑性肢痛、神经性皮炎及银屑病等。刺血疗法,除了治疗疾病外,还可用于预防某些疾病。有临床实践证实,针刺耳穴,对急性传染性急膜炎有良好的防止传播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刺血疗法近年来更在美容保健领域中崭露头角,如一些影响美容的面部皮肤病:痤疮、黄褐斑、面部色素斑等,采用点刺放血之法,其有效达到85%以上,成为针灸美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科学验证治疗效果

  我国古代,鉴于自然科学水平较低,加之中医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刺血疗法的疗效观察,多是医者的直观考察或患者的个人体验。见之于文献的,一般也多为个别医案,且往往有浮夸之词。为了客观地、科学地验证刺血疗法的确切效果,现代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是大样本重复观察验证。个别医案虽也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毕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进行大样本重复观察以验证疗效,十分必要。自六、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发表的有关刺血疗法临床论文,极大多数都是多病例报道,如有用患部点刺放血治疗冻伤患者,一次报道就达1000例之多,有效为96.9%。另如上海曙光医院皮肤科报道,用耳部静脉放血治疗扁平疣100例,结果痊愈率为49%,总有效为54%,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刺血对本病的实践效果。

  (2)是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在大样本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设不同的对照组加以严密的观察,不仅可以更严格的肯定疗效,而且有助于揭示其临床治疗规律。刺血疗法中,这方面工作尚未大面积开展,但从已有的实践看,其前景是喜人的。如用皮肤针治疗近视眼,通过一系列对照观察,证实了以下几点:

  a、叩刺经穴和经验穴的效果,较之叩刺局部为佳;

  b、基础视力好者(0.5以上)痊愈率高,差者(0.1以下)恢复到正常视力较困难;

  c、电梅花针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皮肤针;

  d、治疗期间不戴眼镜的效果比戴眼镜的好。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刺血疗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临床规律。

  4、机理研究日趋深入

  刺血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而取得重要进展的则在近十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颇有意义的探索。

  (1)对血液成分的影响:研究表明,刺血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显的影响,耳穴刺血后可使急性感染儿童的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中性下降。临床还发现,刺血治疗前后的血像变化呈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又可使减低者回升。另外刺血疗法对血液中K+、Na+、Ca++,含量也具有调节作用。证实刺血的退热、消炎及止痛等功能是有某种客观基础的。

  (2)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刺血疗法是直接刺破血管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传统理论一直认为具有行气活血之功。现代研究显示,以皮肤针叩刺大椎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脑血流图证实刺血确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弹性的作用。而对血瘀病人的甲皱微循环观察也发观,刺血改善了微循环障碍,缓解了血管痉挛,促进了血液循环,从而改进了组织缺氧状态,这与中医活血化瘀说颇为吻合。

  (3)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刺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而达到的。有以刺金津、玉液出血为主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针刺前后握力的变化,结果证明,刺血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肌电图也显示,刺血疗法可使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异常自发肌电减少或消失。

  (4)对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不少实验证明,刺血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激发体内的防御机能,如有人以刺血疗法治疗病毒性疣病,并在刺血前后做了OT和PHA皮试、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测定。结果发现,上述各项免疫指标,在治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且在治疗后一月随访,免疫指标仍然继续增高。(五)消化功能的影响:刺血对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实验资料也证实了这一作用,如挑刺四缝穴后,可以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原胃酸较高者稍下降,较低者均上升。同时,还可使肠内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高。

  除此之外,刺血疗法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等也做过临床观察,从已有的工作看,基本上证明了刺血疗法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是双向的,也是一种良性的调节。当然,要全面阐明其作用机制,还有很艰巨的工作要做。

  4、目前国家对泻血疗法认定

  泻血疗法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但是有此技能的民间中医世家对自己的技能都不会外传。所以一方面这种简便显效的泻血疗法没有广泛的服务于民,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也从没有正式认同并立法。从2006年开始,韩式泻血疗法传入中国,通过两年多的临床实践,于2008年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并下批文推广,目前全国泻血疗法推广中心已经成立。


三、适应症

  1、康复

  高血压、关节炎、手脚冰凉;各种胃肠炎、烧心、胃酸过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痉挛、腹泻、便秘、积食;劳累过度而引起的头疼、偏头疼、顽固性头疼;气喘、胸闷;慢性疲劳;各种脱发;视力减退、充血、眼压异常、遇凉风出眼泪等;风齿、牙齿怕凉等;黑斑、老年斑、脂溢性皮炎、小疙瘩;忧郁症、心烦意乱、心跳胸闷;健忘症、记忆力减退;噩梦惊醒、失眠;尿失禁、痛经、风寒、便血、月经不调;各种皮肤炎、白癜风、红血丝皮肤;皮肤特别黑的人;脚后跟皮肤开裂,脚气;腰、背、胳膊、腿酸痛;个别部位易出汗;各种气滞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40岁肩痛50岁腰痛;浑身浮肿;感冒;癫痫病等等。

  2、保健

  经过对2、3、6、8号泻血,直至泻通,并定期坚持泻血理疗,恢复人体的胃肠功能和肝肾功能,对身体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美容美体

  提升上眼脸 消除下眼脸浮肿(眼袋) 消除粉刺 祛斑 白皙皮肤 缩小毛孔 淡化鱼尾纹 收紧双下巴 瘦脸丰胸收紧皮肤 细腿(大.小腿)减肥


四、为什么要泻血

  我们这里所说的淤血指的是坏死的血液。自然界的规律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堆积在体内的淤血越来越多,同时人体自身净化淤血的能力又越来越弱。加之自身年龄百分比,就是人体的淤血所占的比例。淤血会导致人的衰老、死亡,泻血能还您原有的健康和美丽。


五、泻血概要

  1、鲜血与淤血的区别

  鲜血:颜色鲜红,脱脂棉能够很快吸收,凝固的时间与鲜血比要慢好几倍;

  淤血:偏黑,从人体出来就是凝固的,不被脱脂棉吸收。

  泻出的血液,一但离开人体,随着温度的下降就会凝固,但鲜血和淤血的凝固速度不同。出血后马上凝固的是淤血;出血后过一段时间温度下降后才凝固的是鲜血。

  2、拔罐前的针刺次数

  用大罐(拔罐器):15—20针,小罐10针以内。

  3、每次泻血的拔罐次数

  康复:5次,体虚弱者3—4次(针刺后+拔罐,为一次)。最后空罐一次,以清理针眼的积血。

  4、开始泻血时,三天一次:三次后,可一周一次。以后视出淤血情况和身体状态,可半月或一月一次。泻血不可急于求成。

  5、停止泻血的标准

  针刺15次后,在20秒内流出约半罐左右流动的血液,可停止泻血。

  6、泻血专用工具

  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医用消毒液、一次性医用手套、消毒纸巾等。

  7、泻血是注意事项

  (1) 泻血部位、泻血器具严格消毒;

  (2) 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专人专用;

  (3) 泻血当天不可喝酒;

  (4) 泻血者应佩带口罩、手套;

  (5) 肉眼可见的血管处不可泻血;

  (6) 每次泻血总数最多不超过200毫升;

  8、禁止泻血的对象

  未满7岁的儿童,孕妇,一次服用5种以上西药的患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弱者,血小板减少患者。

 ======================================================================

购买本品 获赠刺血疗法电子书!

咱在淘宝也是五钻老牌店了,北京的朋友欢迎自取购买

联系:QQ723673209,旺 旺:批发商在北京,飞信:13611329877

支持多种付款方式:来网点现金购买 有啊百付宝 淘宝支付宝 银行汇款邮购

北京四环内区域可以办理货到付款。(快递代收款业务)

厂家直销,价格合理,保证质量。



 

1.韩国泻血笔、无痛采血笔、刺络放血笔 金属不锈钢杆 可连发 可调节深浅

现在买只需45.00元(含一盒50支针头9.00)合计才45.00元

批发价(不含针头):10支以上每支36.00元;30支以上每支33.00元;60支以上每支31.00元



 

2.韩国进口金属不锈钢泻血笔 无痛刺络放血笔(不含针头) 48.00元

连发使用,可调节采血深浅,笔头有豁口便于消毒

结实耐用,方便卫生。

3.无痛刺络笔用针 50支装 9.00元

一次性安全卫生

本品一盒50支!经过严格消毒 有正规包装。

25KG伽玛的辐照灭菌,保证了产品的安全使用,请勿重复使用采血针

4.无痛刺络笔用采血针 100支装 17.00元

 5.单发采血笔 塑料 独立包装 18.00元

 

【灸法秘传之应灸七十症】
1.中风 。2.尸厥 。3.偏风 。4.眩晕。5.痿症 。6.痹症 。7.劳伤。8.咳嗽 。9.喘症。 10.血症。 11.汗症 。12.肺痿 。13.肺痈。14.惊悸怔忡。 15.健忘 。16.阳痿 。17.阴痿。 18.臌胀 19.肿满 20.瘕 。21.癖。22.疝气。 23.伏梁 。24.奔豚 。25.香港脚 。。26.腹鸣。27.噎膈 。28.反胃。 29.霍乱。 30.头痛 。31.心腹痛。32.背痛 。33.胁痛 。34.腰痛 。35.耳聋耳鸣 。36.目疾。37.咽喉 。38.齿痛 。39.鼻血 。40.脑漏 。41.脱颏。 42.遗精。 43.浊症。 44.淋痛。45.溺血 。46.遗溺 。47.便血 。48.脱肛。 49.痔疮。50.泄泻 。51.痢疾 。52.伤寒 。53.热病。 54.疟疾。 55.黄胆 。56.癫病。 57.痫症。 58.癞病 。59.疹病 60.痰疾。61.饮食 。62.调经 。63.血崩。 64.带下 。65.种子。66.胎漏 。67.产后 。68.胞衣不下 。69.惊风 。70.疳劳。

 灸前须知
一、用灸,审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二、灸法,用艾条或艾箱灸疗每穴15-20分钟。每日根据症状或一次,或两次。
三、艾灸注意事项:
1、宜密室、温和无风。孕妇不宜用。
2、慎风节食、保精养神。
3、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应灸七十症
1.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2.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3.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井(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4.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5.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痿 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6.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 间。)
7.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 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8.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9.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灵台(六节骨下中。)
10.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
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11.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12.肺痿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13.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14.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15.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16.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17.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18.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下脘(脐上二寸。)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19.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20.瘕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21.癖
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22.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 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中极(脐下四寸。)
23.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24.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25.香港脚
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26.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27.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28.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29.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30.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31.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32.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33.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34.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35.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36.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37.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38.齿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39.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40.脑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41.脱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42.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43.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44.淋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45.溺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46.遗溺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47.便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48.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49.痔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50.泄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51.痢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52.伤寒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53.热病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54.疟疾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55.黄胆
黄胆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56.癫病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57.痫症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58.癞病
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59.疹病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60.痰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61.饮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62.调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63.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64.带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65.不孕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66.胎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67.产后
产后之 ,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68.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69.惊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70.疳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 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正面穴道证治
百会穴: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提升阳气。
上星穴: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
神庭穴: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
天突穴: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
上脘穴: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
中脘穴: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
下脘穴:凡腹胀坚硬、 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
气海穴: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
关元穴: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
中极穴: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
临泣穴:足少阳。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
客主人(一名上关)穴:凡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
期门穴:凡伤寒结胁、咳嗽吐脓、腹膨、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调。
天枢穴:凡夹脐痛冲少腹、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血损,妇人血块。
肩井穴:手阳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
曲池穴:凡偏风不遂、两手拘挛、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
手三里穴:凡手臂不仁、肘挛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 。
风市穴: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一切香港脚。
内庭穴:凡水肿、厥逆、咽喉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
行间穴:凡白浊、尿难、腹胀、心疼、咳逆、吐血、烦闷、短气、手足浮肿、四肢厥冷。
大敦穴: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上入腹、阴痛偏大、脐腹肿胀而痛、尸厥如死、香港脚红肿、妇人血崩。

背面穴道证治
大椎穴:凡劳疾遍身发热、诸疟。
身柱穴:凡脊膂强痛、咳吐、螈 、发热。
命门穴: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螈 。
肺俞穴: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气喘。
风池穴:凡耳聋虚鸣、脱颔、口噤、颊痛、牙疼并肿。
膏肓穴:凡劳伤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四肢无力。
脾俞穴:凡诸般黄胆、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疾疟。
肾俞穴: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热、耳聋、目KT 、膝挛、足寒。
环跳穴: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转身。
会阳穴:凡痔疮、肠 、两肾尖痛、久泻、久痢、阴汗湿痒、脱肛。
足三里穴:凡翻胃、气膈、肠鸣膨胀、 癖、胸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