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对“无为”和“无为而治”的再认识——《庄子.庚桑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26:10
对“无为”和“无为而治”的再认识——《庄子.庚桑楚》2011/10/30 12:41

  

  《老子》的“无为”政治观,是从其“养生观”合乎逻辑地推演出来的。怎么养生,就怎么治国。淡泊无欲而有规律,不折腾,身体就好;治理国家,似为如此。

   《庄子.庚桑楚》中说:“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意思是说,在无为的情况下有所作为,这样的作为就是出于无为的。

   我的理解,“无为”,是一种“自然”状态。

   人要吃饭、睡觉,“无为”,不是让你不吃饭、不睡觉,而是让你应顺着自己的生物钟和身体情况,也应顺着外界的环境变化来吃饭。睡觉,因为这样的生活太符合自然规律了,一点都不勉强,所以不会觉得自己做了什么,而该做的事在不知不觉中全做了。这就是“无为”。反之,如果是饿了却要睡,困了却要吃,吃饱了还要吃,这就叫做“有为”了。

   应顺规律,就是合于“道”。而规律的一大特性就是惯性。惯性的大小与事物的大小呈正比。“养生”和“治国”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区别,量不同,惯性就不一样。小船很好调头,而“航母”要掉个头,却是很难的。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应顺其巨大的惯性。所以,由“无为”,顺理成章地就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因循。

   从这里,我们发现道家与其他诸子学派的一个本质差异:别人都是有具体“招式”的,而道家却没有。比如儒家和法家,都属于经典的“以不变应万变”,自己的那一套治国方略,放之四海而皆准;而道家,却是以无招胜有招,只有寥寥数语的基本方法论——因循而不守旧。

   也就是说,其他学派所提出的政治主张,都是“目标导向”型,而道家却是“方法导向”型,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强调的只是方法,顺势而动而已。

   针对目前的中国,从学理上看,“因循”之道并不否认改革;但要强调,即便是很坏的政策,在大环境里实行日久,难免有了巨大的惯性,而且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如果暴风骤雨般的断然刹车调头,很可能会招致更大的麻烦。

   即便是人心思变,调头也要慎之又慎。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重庆模式”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