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排气孔朝上还是下:400位全国优秀教师经典语录(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0:47:58

400位全国优秀教师经典语录(10)  

 

418、保住本色的美丽

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孩童时代,不能单纯依靠自然年龄保持本色的美丽,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的是不断地用潇洒、旷达、宽厚、高尚、无私的圣水洗涤自己,让我们的生命出世俗的污泥而不染。一个人保住了本色的美丽,也就保住了生命的品位,保住了走向远方的眼光和脚劲。

(2004、12、27《德育报》游宇明《本色之美》)

419、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美丽的,人因生命而高贵;生命是令人敬畏的,生命给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一个一维发展的过程,其逝去了,消散在了渺渺的苍空,也就永远不会复归;生命是崇高的,我们每一个拥有生命的人都有理由也有必要使我们的生命变得高尚,变得有价值,“不白活一回”。

(2004年第十二期《师道》佚名《学校:请给学生留点阅读生命的时间》)

420、教育如果缺少了生命气息

有一篇文章说:“良好的教育给于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是精神的荡涤与洗礼,灵魂的震撼与超越,人性的唤醒与回归,情感的滤沥与纯化。”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命的塑造与构建,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途径为一个人认识其生命的崇高与独特价值而提供一种有效的刺激与辅助,进而使其达到自我顿悟,最终能够生命赋予他的使命而使使命变得充满意义。使命教育,就是教育的本,教育的根。如果教育缺少了生命气息,只剩下了干瘪单调的知识传授,只剩下了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把整个教育简单化为单纯的知识灌输,使整个教育只剩下“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且学的还仅仅只是考试的“习”,那是何等的悲哀啊,那是对教育这个神圣名词的亵渎与玷污。

(2004年第十二期《师道》佚名《学校:请给学生留点阅读生命的时间》)

421、学习对教师的意义

教师如何看待学习,平时如何实施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胸中沟壑万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口中旁征博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进而促成学生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甚至相伴一生的过程,生命不止,学习不息。

(2004年十二期《师道》闻海鹰《教师为谁终身学习》)

422、老师若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足,这本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我们的老师总是以一副先知先觉的圣人模样,在学生面前故作高深,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牢固地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似乎自己就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导致我们不敢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探讨、合作、互助、学习。倘若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就觉得影响了老师的尊严,削弱了老师的威信。这样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危机,老师的人格也会受到怀疑,而且老师固守着自己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最终要成为落伍者。

(2004年十二期《师道》梁增红《如果你不懂,就坦率承认吧》)

423、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而不是以我之昏昏使学生也昏昏;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激励学生向上的热情,而不是限制;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而不是讲大道理;教育的本质在于养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情感品质,而不是一味地提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开发学生无尽的潜能,而不是泯灭学生的灵性、个性、天性。

(2004年十二期《师道》梁增红《如果你不懂,就坦率承认吧》)

424、要张扬生命的主体意识

小鸡在蛋壳里孕育了生命,当它的生命成熟的时候,它就会自己破壳而出,然后是奋力地挣扎站起来。企鹅妈妈教企鹅宝宝游泳的时候,是把它扔进大海里,任凭海浪的冲击,自己去体验游泳的技巧。海龟孵化出来,它要靠自己的力量游进大海,历经艰险与磨难,然后才能走进生命的历程。这说明生命具有主体意识,生命是靠自己完善的。我们的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这个不教学不会,那个不教也学不会,就像多嘴的老婆婆,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殊不知学生听腻了,早已反了胃口。

(2004年十二期《师道》卢沃灵 叶兆源《树立生命意识   建构课堂教学》)

425、必须追求有深度的阅读

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因为阅读有价值的文字,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种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养成过程,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如果不经过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想要达到必要的思维深度将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一代人均是如此,文化便无法有效传承。抽空了文化内核的时代,其发展也将失去方向。

(2005年1月12日《教育文摘周报》郭之纯《当心被‘浅阅读’过滤掉文化营养》,原载2004年1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426、要做好“后教育”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园丁,园丁的职责不仅在于种花植树,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也是这样,重要的不是要发现学生的错误,而在于发现错误后要做一系列扎实的挽救工作。……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我们更多看重的是事中的教育,而对事前和事后的教育则往往被忽略。课堂不守纪律,老师会大发一通脾气完事;作业未交,训斥一通或罚做几遍,过后作业依然不交;书未背熟,罚站一节,再无任何补救;做错一件事,一纸检讨或保证书便了事,再无下文。这也许就是当今许多老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的主要原因。

(2004年四期《中小学班主任谋略》刘汉青《如何做好“后教育”工作》)

427、教育引导生命进入新天地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发展的过程。从这一高度出发,教育就是要保护人的天赋,保护人的自主意识,保护人的创造个性,保护人的完整人格。就是说,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

(2004年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许序修《让教育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428、建立新的教学思维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生活世界的发展,在教育哲学的高度上,建立如下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在统一中体现自由,在自由中体现统一;在追求共性中张扬个性,在张扬个性中追求共性;在多元中实现一体,在一体中体现多元;在平衡中倡导卓越,在卓越中追求扩大;在合作互动中力求自我优化,在自我优化中实现沟通共赢;在运用实践中追求理性建构,在理性建构中实现个体价值;在主体中体现客体,在客体中体现主体。真正把教育教学视为人的生命活动,使之产生一种引发兴趣、好奇,促进思考、探究的巨大的生活力量。

429、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责任不仅在于使每个学生都确立为社会、为他人、为自我创造幸福的信念,获得为世界、为人类创造幸福的能力,而且还应使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享受生活的幸福,体验生活幸福,进而使他们热爱生活、关注时代、向往明天、奉献社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人类的希望所在、社会的灵感所在、创造的星火所在、幸福的价值所在、美好的标志所在。

(2004年第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袁炳飞《让师生都成为幸福生活的人》)

430、教育者自身的发展

教师应是社会发展中真正的觉悟之人,是关怀中人、责任中人、事业中人,他们是思想者、创造者、博爱者和先行者,他们既是一个历史学者、心理学者、社会学者,又应当是一个生活的幸福者、成功的学习者、快乐的创造者。他们应为社会所敬仰,站在社会的前列。他们的伟大在于对学生由衷的关爱,对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把握,在于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与特点的关注与研究,在于对教育时空和教育策略的创造与优化。

(2004年二十一期《人民教育》袁炳飞《让师生都成为幸福生活的人》)

431、什么样的学生称得上优秀

什么样的学生称得上优秀,什么样的作为算得上成功?哈佛大额名誉校长陆登庭教授认为,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2004/1/21《教育文摘周报》《美国高中生中的成功者》)

432、最后一课

一位师范毕业的老师,始终记得6月29日—自己离开师范学院的日子。

多年以前的这一天,他们刚开完毕业典礼后,班主任赵老师就嘱咐他们去收拾行李,告诉说自己要去市里开会,要他们收拾好行李后到教室等他,他要上最后一课。

那年赵老师已经64岁,过了今天,他就正式退休了。下午三点多,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紧接着就是电闪雷鸣。“这么长时间了,赵老师还不来。”有人问:“赵老师会不会不来了?”“不会的,赵老师给我们教了三年课,他可从未缺过课。”有人答。

“赵老师来了,赵老师来了!”看到赵老师慢悠悠地爬上了楼梯,我们立刻坐直了身子。满身泥水的赵老师走了进来,他踏上讲台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对不起,我迟到了!”接着,他像往常一样,面带微笑开讲:“同学们,这是你们师范三年中上的最后一课,也是我上的最后一课,因为明天我就正式退休了。”赵老师虽然微笑着,但我们分明看到他笑得很勉强。他用手使劲撑着讲台,显出了无法掩饰的痛苦的神情,而他又在极力掩饰这种痛苦。

接着,赵老师转过身 ,用楷书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老师的“四心”。

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要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了,我希望你们都能做个好老师,做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与事业心的好……“化为讲完,赵老师便从讲台上一头栽倒下来。顿时,鲜血混合着雨水从赵老师的额头上流下来。

很快,救护车就把赵老师拉走了。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踏上了回家的校车。在学校门口,林副校长拦住了我们的车,把情况告诉了我们:“赵老师被学校派去参加市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在回来的路上,遭遇暴风雨。为了赶上给你们上最后一课,他骑着自行车冒雨往回赶。在快到学校门口的拐弯处,他被一辆出租车给撞倒了。他连一句埋怨的话都没有讲,就硬撑着爬了起来,扶起了被撞坏的车子,一瘸一拐地踏进了学校的大门。他那么大年纪,完全可以不上这最后一课,也完全可以等雨停了再赶回来。同学们,赵老师是在右小腿骨折和断了一根肋骨的情况下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啊!”说着说着,林副校长竟像孩子一样,扒在车门上呜呜地哭了起来……“赵老师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把最后一课的内容给你们讲完。同学们,记住你们的赵老师,记着赵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的内容: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与事业心的好老师。”当时,全班同学个个泪流满面。

(2004/1/19<德育报)王道明《最后一课》)

433、德育的悖论

小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大学生却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概念模糊,从小就接受了“最高目标”的教育,长大了却连一个公民的“最低要求”都不甚清楚,还何谈爱国?这是教育的悖论,然而又是不争的事实。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辉《缘何种瓜得豆》)

434、孩子就是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得来的只言片语容易使他们迷信而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单纯、好奇、偏激,一旦认为教育者或者教科书展现给他们的不是一个全面真实的世界,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怀疑一切,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辉《缘何种瓜得豆》)

435、有梦就去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是起点,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摘自赵公明讲学稿)

436、德育的想法和做法幼稚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我们面对的是新生一代,可德育工作还在沿袭几十年一贯的方式。希冀搞两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就能使学生爱国,搞两次捐助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爱心,组织两次环保的征文就能使学生爱护环境,签两次名、宣两回誓“做文明人”就能使学生讲文明……我们的做法是否过于幼稚?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辉《缘何种瓜得豆》)

437、教育意图要不露痕迹地融合于教学与生活中

人的德性不是暴风骤雨般的运动可以一蹴而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者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把教育意图不露痕迹地融合于教学与生活中,让美与丑的概念逐渐内化在孩子们的心中,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崇尚真善美,就会为假恶丑痛心,并把这些意识逐渐地、不自觉地变成自己的行动。打开水龙头,没水,顺手把水龙头关上;打开电灯开关,没点,顺手又把开关关上。这些条件反射似的、不假思索的、一气呵成的动作,只有把节水节电意识内化成习惯的人才能做到。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辉《缘何种瓜得豆》)

438、爱心救助的真谛

爱心捐助,其目的一是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二是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善良和爱心,但这样的活动常常让我们搞变了味。关爱贫困孩子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他们的平等和自尊,纽约州立小学救济那些穷苦孩子的原则是:“不能让那些穷苦孩子感觉到他们在接受救济,因为救济的最高准则就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关爱是浓浓的,却又是悄然无声的。而我们是受助者感觉获得的不是帮助,二是施舍;不是温暖,二是寒冷;手里捧着钱物,心里却在流血。那捐助者呢?由于捐助的方式多是搞摊派,甚至利用儿童爱攀比的心理,对捐得多的孩子竭力表扬,因此表面看来是轰轰烈烈,实际上捐助者中隔岸观火无所谓着有之,囊中羞涩无奈者有之,居高临下施舍者有之。这样的捐助活动很难谈得上真正地付出爱心,因为只有没有劝利引诱的行善才是真心行善,只有自愿的付出才闪烁着爱心!

(2004/1《班主任之友》周高辉《缘何种瓜得豆》)

439、使“知识”游弋在现实生活的河流中

如果教师的课堂讲授照本宣科,对知识斩头去尾,让“知识”变成风干的逻辑经络,必然会败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那些高明的、优秀的教师,总是设法使“知识”游弋在现实生活的河流中,让学生易于感受和领悟。这样的课堂教学如风行水上,使人流连忘返,学生在愉悦和谐的互动中,知识建构了,能力也生成了。

(2004/2《教师博览》张峰《教育是流线型的》)

440、教师需要具备一些实在的本领

教育工作其实是一种设计。要想设计精彩美观,教师需要具备一些实在的本领。首先是一种雍容的心态。这种心态既赞赏优秀,更呵护弱者,又包容、感化学生的错误,同情并帮助学生的学习困难。其次是创造的机智。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需要不同的教育策略。孤立的学科知识,抽象的逻辑演绎,深奥的科学道理,需要巧妙的情景创设和动人的情感激励。三是渊博的学识。不但有本学科和相邻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对这些知识的明确见解和价值判断。

(2004/2《教师博览》张峰《教育是流线型的》)

441、珍惜人生的“有效期限”

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的脚步走得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脚步越是容易被心灵的框框束缚,拥有的世界就越小。

(摘自2004/2《教师博览》游宇明《珍惜人生的“有效期限”》)

442、创造中国教育奇迹和辉煌的,只能是中国人。

办学理念:教育民族化。学校教育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走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之路。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培养有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具有国际意识和创新精神、胸怀祖国的世界人。

(赵公明讲学稿)

443、中国有五十几年没有战争,四十几年没有不可战胜的自然灾害,三十几年没有文化浩劫,有二十几年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但中国在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没有出现更多的世界级的领袖,中国的教育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中国没有自己的教育科研。

(赵公明讲学稿)

44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适用,对教师也适用。对学生,鱼是知识,渔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对教师,鱼是职业需求的满足,渔是满足职业需求的能力,职业需求是报酬与价值的体现,满足职业需求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

(赵公明讲学稿)

445、“二十一世纪是人类觉醒的世纪。我们所享受的物质生活远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都宽裕,但更多的迹象表明,我们的内心却过得不快乐。收入越来越多,竞争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关系却变得紧张与冷漠;越来越多的安全防盗措施,大家却变得越来越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楼房越来越高,心灵和视野却越来越窄……”

(赵公明讲学稿)

446、“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劳动能够给自己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把自己引导到从事一些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摘自赵公明讲学稿)

447、“重复容易疲劳,被动产生痛苦,唯有创造,才能幸福并快乐着!”“

教育是一个创新的天地,思考学生的个性,分析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考虑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在生活中反思这些内容,会发现这里有收获和发现,有欢乐和痛苦,是积累而不是重复,这样才能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

(摘自赵公明讲学稿)

448、“痛,是生命的真实,是生命的本真的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没有痛,那么我们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如果我们痛,但我们又不快乐,痛就失去了本真的价值;毫无疑问,一个命题正确性是不要证明的:痛,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快乐着!痛,就应该快乐着!这是智者自觉的选择。”

(摘自赵公明讲学稿)

449、“人类有了反省,就有新的哲学结论:过去我们曾以地位、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现在我们看重的则是是否快乐。是否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摘自赵公明讲学稿)

450、清心可以开朗,寡欲可以无忧,单纯可以喜乐,追求就能卓越……

(摘自赵公明讲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