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亲是国产的吗:一路保送到北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5:12:02

转一个帖子"一路保送到北大", 里面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通过一位妈妈的嘴里讲出来,真实,操作性很强,是个很好的成功案例.特别是对奥数,英语,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让我眼前一亮.

 

任何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天才”是夸出来的,是家长暗示、引导出来的。  

  在丁羽分别获得初中、高中保送之后,不少亲朋好友都很羡慕,说丁羽为你省了不少费用。确实,从这个角度讲,我的投入与一般家庭相比是不多:从未为择校花过一分钱,从未请过家教,参加过的课外班超过一个月的仅有数学班和游泳班。

    我陪孩子一起做课外作业,一起玩足球、篮球、乒乓球,一起游泳、滑旱冰、水冰,一起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一起逛公园、博物馆,一起看展览,一起远足旅游;我给孩子理发、洗澡、缝书包等。从幼儿园到高二下学期,大约14年的时间里,除了因公出差之外,所有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我都是陪孩子一起度过的。即使是出差,别人打扑克,我也尽量推拖,找时间阅读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其中,在孩子吃饭、玩乐中放英语动画片,不管孩子看不看都放着、“熏陶”着,这一方法就是在一个家长那里学到的。效果虽然无法测定,但我觉得有道理,就采用了。因为学语言这东西,没有环境是不行的。“人造环境”也比没有环境强。

只有那些重养不重教的人,自己当牛做马,到头来却苦果累累,那才是哑吧吃黄连,有苦难言。


    为了找准孩子的兴趣点,我们给丁羽报过围棋班、国际象棋班、乒乓球班等只不过当发现他对这些课外活动没有太大兴趣时,就及时退班了。记得小学阶段丁羽曾一度爱上了组装电动玩具小汽车,从最初组装一辆约30元起,玩到最后参加正式比赛时一个电动机就要几百元,我们基本上都满足了他的需要。只不过每次购买较贵的零件时我们都要一起讨论其必要性和所选零件的性价比。也就是从那时起,丁羽购物时考虑必要性和性价比逐步养成了习惯。在那疯玩组装电动小汽车的几年里,到底组装了多少辆谁也记不清,只记得上初中后彻底不玩这种“低级”项目时,仅报废零件和废电池就装了满满一大提包。这期间,整个花费保守估计应不下5千元。当然,这项投入回报是丰厚的,后来丁羽在北京市有关部门举办的组装电动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也因此而获得了升初中时参加科大附中科技班的考试资格,为实现小升初的保送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其他比较大项的花费有:小学和初中阶段参加奥数和华校两个课外班,学费约5000元;中学阶段两次赴上海参加模型制作比赛,花费约2000元(含平时练习制作模型材料费),交科技班活动费3000元;购手工拼图模板花费约1000元;去北京科技馆看展览不下十几次,花费至少上千元;为学英语,花800多元购一套多媒体软件“洪恩环境英语”;两次共花1000多元购“文曲星”;还花1500多元购电脑打印机。购书是另一项大宗投入,保守估计,几年下来应该不下10000元。

 和丁羽一起逛书店是我们经常的活动,只有在书店里,丁羽才能找到爸爸是“大款”的感觉。只要丁羽喜欢的书,我从没有犹豫过,倒是丁羽经常看着昂贵的书价而表现出犹豫不决。我家有三个书柜,但家里的剩余空间仍然堆放着盛不下的书籍,还不包括送人的,当废品处理的。在学校,丁羽是全年级中订阅报纸杂志最多的。买书报杂志花的钱对我们这样收入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我仍觉得,就培养孩子的效益而言,买书报和杂志最值,因为书籍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结晶,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和伴侣。可以这样说,任何一本书(当然除了诲淫诲盗的个别坏书外),只要孩子哪怕是粗略地看一看,其价值也比购书花费大得多,更不要说那些爱看、认真看的了。令我感到自豪的是,这些钱都真正花在了刀刃上,每一项投入都获得了丰厚甚至是超额的回报。
    我们知道,轮船、飞机、火箭等从启动到达到最高速度的一段时间需要的推力最大。与此相似,我感到,孩子的教育,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需要家庭下大力的阶段,而到初中、高中以至大学,随着孩子在家时间逐步缩短、人际交往逐步增多,家庭教育的作用将逐步弱化。但实际上,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却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阶段,有不少家长认为还早呢,到孩子大点再加劲也晚不了,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孩子的一个误区。我认为,从孩子出生到幼儿园阶段,孩子应以家庭教育为主;小学、初中阶段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应该是各占一半;高中阶段已是达到“最高速度”的阶段,家庭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已基本失去了“着力点”,只能是把把方向的问题了;而到了大学阶段,则完全是“自动驾驶”了,你要“把方向”,孩子都不一定听你的了。那时,你也就只能像朋友一样谈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供孩子参考了。

    现在,有部分具有远见卓识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高学历女性自愿放弃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这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大福音。日本经济能够起飞,其中一个很大因素就是女性回家做全职太太,培育出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当然,这需要女性特别是那些高素质的女性做出巨大牺牲。个人事业固然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但认真想一想的话,天下还有比孩子的前途更重要的事吗?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把家庭子女教育看成一项重要的事业,而我们国民的普遍认知程度则要相对落后一些。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一些特殊情况下成才的孩子给一部分家长造成了误解,他们动不动就拿这些特殊的个例抱怨自己的孩子,甚至推托自己的责任。比如某某农村的高考状元父母连字都不识,某某用脚写字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等。他们似乎找到了孩子成才主要靠孩子自己的例子。

 孩子喜欢玩电脑游戏,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可以“利用”的地方。我与丁羽商定:除了每天规定的可以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外,如果能够超额学习,还可以“挣”玩电脑的时间他为了获得玩电脑的奖励时间,有时竟能完成比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得多的家庭作业。我认为,一方面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使他自愿增加学习时间和内容,另一方面玩电脑游戏本身也是对大脑智力的开发。学习和玩电脑游戏交叉进行,又可以使他的大脑长时间处于高频率的良性刺激中,大脑可以被充分地利用和开发。有科学研究报告表明,人的大脑潜力非常大,一般人开发不足3%,多方面做出杰出成就的人才如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仅达到5%左右。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大脑潜力,人类还差得很远。

    早期阅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催化剂;早期阅读就是给孩子的智力发育安上腾飞的翅膀。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享受阅读的乐趣,是为孩子发掘出一个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教孩子背唐诗,4、5岁时能背几十首甚至上百首,许多家长以此为荣,甚至到处卖弄。我对此很不以为然。我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只要看看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中能背出几首课文之外唐诗的很少见。他们原先背的东西哪里去了呢?都随着功课的加重逐渐被遗忘了。因为上学之后家长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背唐诗,而是作业和考试分数,唐诗在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是一点也用不上的东西。既无用又不再提起,遗忘就是必然的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智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只可惜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我并不是一概反对让孩子背唐诗。入学前,我也教丁羽背过唐诗,但仅限于通过讲解能使孩子基本理解原意的那几首。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和“床前明月光”等。毕竟,唐诗是文学的精粹,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作为中国人必备的文学素养的一部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在背诵中让孩子产生愉悦感从而深深地情境交融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也有的书中提倡让孩子背一些当时不理解但将来有用的东西,他们的观点是等孩子长大后慢慢就会明白了。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觉得还是随着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选择地背诵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既可以调动孩子的思维,又可能产生来自背诵本身的兴趣,因为不理解的死记硬背本身是不可能产生兴趣的(即使有的孩子愿意背,也是因为受到大人的赞赏刺激出来的,是不可能持续和长久的)。丁羽三四年级时,我教他背诵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等。到初中时,我教他背诵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我常感叹,这些容易理解、充满激情的好诗怎么就没有选入学生课本呢?而现在中学、高中课本中所选的如屈原的《离骚》和《诗经》中的作品,却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很难理解的。真是难为了孩子们。再则有的家长让学龄前的孩子背圆周率,甚至要背到小数点后几万位,要破什么世界吉尼斯纪录。孩子和家长可能因此出名了,但下这么大的工夫除了出名之外还有多大用处呢?在我看来,这决没有背会100个英语单词或背会小九九来得实惠,虽然他们花的时间差不多。我让孩子早期背诵的,大都是对孩子终生有用的。如24节气歌、天干、地支、小九九等在丁羽入学前就已经背熟了。再如“己、已、巳”、“戊、戍、戌”、“载、栽、裁”等类似字形相近的字,有的人大学毕业后还分不清,但孩子在三四年级时,只要家长以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找区别,孩子就会对这些字的区分很感兴趣,你再把这些字编成顺口溜,孩子就会很快记住。放弃虚荣,学些对孩子终生有用的东西,才是家长的理智。

   
 有不少家长强迫孩子参加各类学习班、学各种乐器,简直是在扼杀孩子天然的求知欲望,剥夺孩子幸福的童年,很容易造成孩子终生性格甚至人格方面的缺陷。我教丁羽学习各种知识,是很少做这种无用功的,是绝对不强迫孩子的。凡是预计学了不能坚持下来的东西,都仅限于浅尝辄止,决不在上面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丁羽6、7岁时,我曾自觉引导他学过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乒乓球、竖笛等,甚至在游泳专业队坚持了一年多,但在发现他没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后,都先后自觉放弃了。学会放弃,是以小浪费避免大浪费,以局部浪费避免整体浪费,是人生的一大智慧。至于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逼迫孩子几乎到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地步,那更是陷入了人生意义的更大误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得不时刻牢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孩子获得人生的成功——和谐、圆满和幸福。

 

 我对丁羽的早期智力开发,虽然从识字开始,但识字又不是目的。识字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孩子尽早进入广泛阅读阶段。人类各种思想、知识的沉淀最终表现在文字上。文字使人类思想、知识的传递改变了祖辈、师徒相传的原始模式,从而使人类进入了知识共享的时代。文字是推进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主要软件,是伴随现代人终生的实用性最强的工具。孩子的智力开发从识字开始,就是抓住了关键和根本,所产生的效益往往是令人吃惊的。他掌握了文字,就学会了“自学”,当你在繁忙中看到奶声奶气的孩子孜孜不倦地埋头读书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是早期识字的功劳;他掌握了文字,就学会了“自娱”,当你听到孩子在阅读中不经意间发出爽朗的笑声时,你是否意识到带给孩子幸福童年的还是早期识字的功劳;他掌握了文字,就学会了“表达”,当孩子贴切而生动地使用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词语向你陈述一个意思,而你对此感到十分惊奇甚至不理解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仍是早期识字的功劳。所以说,孩子较早掌握了文字,从而较早进入广泛阅读,就等于交给他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幼儿时期识字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成功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一而足,但唯有这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早期识字,早期进入广泛阅读。


    我教丁羽学识字,在使用木块和图画书使其达到一定数量(约200字)后,就主要改为以阅读带识字的方法。我们都有体验,单纯地学识字是非常枯燥的。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用背字典的方法学识字,除了个别意志力特别突出的人外,一般人是很难坚持的。如果你是一个学习上的有心人,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词的时候,你能够翻开字典、词典查一查,你积累的字、词就会越来越多;如果你不但常翻字典查字词,而且你还能够记在一个专门的小本上,有时间时经常翻看一下,加深一下记忆,那就会进步很快。


    儿童的识字也是这样,在他所接触到事物的名词基本掌握以后,大概也就那200多个单字吧,你就不能再用就字教字的办法了。我教丁羽的办法是先给他讲一个故事,而且是反复讲这时的孩子听故事是不厌其烦的,等他已经听得自己都会讲了,你就让他讲给你听,确实达到了流利讲述的程度时,才把记述这个故事的文字拿给他看,一字一句地对照着念。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再到读故事,从听口头语言到念书面语言,虽然有一定的跨度,但由于该故事已经烂熟于心,坡度已经很小,加上年龄已在4岁左右,掌握这一技巧已是水到渠成,所以不费太多时间就能掌握了。相反,这一转换过程之快、之易,都往往使人感到惊奇。这时,他认识的字可能是连蒙带猜式的,某个字放在特定的句子里他能读出来,但单独拿出来或放在其他句子里时他又可能不太认识了。这应该是正常现象,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种教法。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会发现,某个字在多篇故事里反复出现之后,他就不知不觉地记住了,甚至单独写在纸上也认识了。只要耐心、得法,孩子的这种适应和转换能力是会给你惊喜的。这个过程切忌操之过急、贪多求快。减小坡度,循序渐进是快速掌握知识的铁律。开始可能三五天甚至一周读出一个故事,但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孩子读故事的速度是呈加速度,甚至是加速度的平方前进的。随着识字量的加大,生字越来越少。丁羽在经过大约一年左右的这种有意识的训练之后,大约读了100多篇故事,这时读书的速度达到了每天1~2篇,1000字左右。每读一篇,我都要在他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面画一道线,下次学习新的前先把以前标出的字词复习、巩固一下。当然,复习字、词时要穿插使用一些游戏法、激将法、让孩子当老师法等。如游戏法,我把孩子记不牢的字写在扑克牌上,洗牌、分牌后一人先出牌一张,如对方能读出该牌上的字,这张牌就归对方所有,如读不出,则由出牌方收回,轮流出牌。大人要故意让孩子“赢”,提高其兴趣,视其水平和能力逐步增加难度。再如激将法,我对丁羽说,我们复习前5课的生字和词,我敢保证你认识的不超过10个,当然要故意往少了说。孩子认一个我在纸上记一个,画上一个小红旗表示奖励和高兴,最后和孩子一起数一数,结果孩子大大超过10个,得到真诚的夸奖,孩子非常高兴。这样,既使孩子学习了数数,又使孩子获得了成就感。再如让孩子当老师法,就是故意搓着脑袋说,你看我这是怎么啦,这么容易的字怎么就忘了呢,它念什么来着?这时,如果孩子也念不出,你就要装着回忆起部分、或相关的字的样子加以提示,充分调动他的记忆,直到他想出来为止。其实,记忆的过程就是重新唤醒的过程。只有反复训练,记忆才能加深,唤醒的过程才能逐渐加快。切记,在他想不出来时,千万不能让他难堪,更不能让他产生挫折感。其实,任何一种教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为目的的。


    那时,我也尝试过教孩子十以内加减,但发现非常困难。主要是很难建立起逻辑思维,孩子很难理解数的概念。比如,你在他跟前放三个苹果,问他几个,他数一下,说是三个。你再放上两个,问他现在几个,他还得从头数起。你告诉他先前数的那三个就不用再数了,直接从四数起,只数那两个新增加的就行了。但他做不到,因为他不理解,你也很难让他理解。如果谁能让6周岁前的孩子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我佩服。反正我是不会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孩子学东西的。当我发现他这个年龄学数学非常困难时,就没有再教,而是等着由学校老师教。

    这是否由于教育方法不当而致不得而知,但我认为,不管是因为不会教还是因为孩子的智力未达到,在教不下去的时候不要硬教,在学不下去的时候不要硬学,学会放弃、学会等待,也是一种智慧。但我并不是无限期放弃,而是在等待中观察,在等待中不断尝试,看他什么时候“开窍”。

    学习的最大敌人是“厌学”,厌学大多是由于“硬”学造成的,与其造成孩子厌学,还不如不学。

    整个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丁羽的数学都是跟着学校的教学进度走的。我所做的,就是有意训练孩子的口算和笔算速度,使他很快在班内达到速度稳居第一的能力。

  爆发的机会终于等来了。那是丁羽上二年级放暑假时,我发现教他做三年级的数学题很容易,于是就用大约两周时间做完了三年级的数学。接着尝试做四年级的,又很容易,又用大约三四周的时间做完了四年级的。再做五年级的,就发现不是那么容易了,特别是对分数除法的理解,对他来说又是一道坎。我没有继续往下教,而是再次选择了放一放的方法。直到一年后,即三年级暑假里,再次学分数除法时,才感到不是那么困难了。而在四五年级暑假里,丁羽已基本学完了初中代数。而初中几何再次成为“拦路虎”,直到上初中时才慢慢把这部分知识“磨”通、“磨”透。

 其实,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等智力是随着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发展的。在什么年龄段,在怎样的知识结构下适合学习什么难度的东西,是很有学问的。特别是孩子,学早了不但增加难度,还可能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厌学,学晚了则可能贻误终身。人们普遍知道学钢琴、舞蹈、练功、语言等有年龄要求,过了一定的年龄段再学就不容易了,但很少有人研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年龄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知识结构的个体的研究更是无从谈起。而这正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也是区分家庭教育高下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据报道,在国外有研究人员对成年“狼孩”进行强化训练和教育,结果是无论下多大的工夫,狼孩的智力水平都停留在普通孩子三四岁的水平上。研究结论是,人的智力发展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错过了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就会造成智力发展链条的断裂,是无法弥补的。

    制造“神童”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一个“夸”字。成功源于自信,自信源于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几乎是所有教育理论中的公理。但夸的方法、时机、力度等的掌握,在孩子被夸“晕”了之后的及时降温和纠正都是值得研究和正确把握的问题。

 夸赞会产生自信,自信会产生动力,动力会带来成功,成功又反过来激发自信。这就是夸赞所产生的连环作用,它能将孩子带入良性循环,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夸赞,在心理学中叫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孩子,你就整天夸他是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就会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向你理想的孩子靠近。夸赞,是把家长的理想变成孩子自觉行动的有效手段,百试不爽。孩子有了天才的感觉,就会成为天才;孩子有了英雄的感觉,就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能否给孩子好的感觉,是孩子良性发展的前提。美国有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号称通过一种新研制的科学方法能鉴定出有发展潜力的孩子。一番像模像样的“测试”之后,他们给学校留下了一个名单。8个月后,他们回到该校,发现这个名单上的孩子各项进步明显快于名单外的孩子。试验目的达到了,他们宣布,该名单是他们随机开列的。吃惊之余,人们悟出了许多道理。正如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鸡蛋都具有孵出小鸡的潜质一样,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就看你给他的条件是否能满足他成为“天才”的需要了。自信,就是他成为“天才”的第一个条件,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就是产生自信之母。

    总之,我感到,小学以前的家庭教育应该有意“造神”,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神童”,从而建立起强烈的自信,造就孩子永不服输的坚韧性格初中以后特别是高中阶段要视情适当给孩子“降温”,把孩子从神坛上请下来,让孩子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认识观,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好基础。
    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这是教和学的最高境界。有本谈家教经验的书,书名就叫《玩学习》。玩和学习并不矛盾,这是所有成功家庭教育者和教育家们的共同观点。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在他们幼儿乃至小学阶段,要他们“立志”、“发愤”、“刻苦”学习是不现实的,靠打骂、强逼更是事与愿违。因此,利用孩子贪玩的特性,把学习内容有计划地融入孩子的玩乐之中,让孩子在玩乐之中开发智力、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才是成功家庭教育的根本法宝。丁羽智力开发较早,从幼儿到高中在学习方面都是名列前茅,特别是初中以前被学校和老师誉为“神童”,实现了小升初、中考、高考的“一路保送”。但我可能肯定地说,他不是“苦”出来的,也不是“逼”出来的,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宽松的,是给了他一个玩乐的童年的。初中至高二前,丁羽每天能玩一个小时(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两个小时)电子游戏;放学后能随意打篮球、踢足球;参加过一年半的专业游泳队;玩坏了几百辆四驱车;手工制作的舰船、建筑等各类模型几乎堆满了房间;各类智力玩具塞满了抽屉。作为“玩”的回报,丁羽靠一个北京市小学生四驱车竞赛一等奖获得参加中国科大附中科技特长生班报考资格,从而获得他学生生涯中的第一次“保送”;靠着计算机软硬件方面扎实的功底和在网络上“打拼”出来的表现以及综合实力,在参加北大自主招生测试中,受到北大评委老师们的青睐,一路过关斩将,终获加分资格,将他“保送”北大。

    我在对丁羽的家庭教育中,在他的各个年龄段中,对他玩和学的比例掌握是不相同的学龄前,丁羽所有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玩,在玩乐和游戏中体现“学”的成分,如讲故事,认字等在小学阶段,丁羽完成了学校作业后,我大部分时间都是陪着他玩。但这个“玩”,包括体育锻炼,都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入了一些“学”的内容。如家庭成员在一起讲故事、猜谜语、进行智力竞赛、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扑克牌,孩子大一点时与他一起讨论书中人物,猜测故事发展情节,体育活动中家庭成员间开展比赛,要求孩子失误一次复习一个或几个英语单词等。初中阶段,丁羽玩的时间相对减少,而上网时间逐步增加。当然,上网内容主要是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查阅有关知识。这时,我与他一起玩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减少,而与他谈话交流、做思想工作的时间则相对增加。高中阶段,丁羽的兴趣、能力和志向决定了他与我玩不到一起了,我想与他一起玩也困难了。这时,我也只有在他比较空闲的时候与他交流一下思想,关注、提醒和把握一下他的发展方向,例如各科之间的时间分配、某阶段的主攻方向等。


    利用孩子贪玩的心理,让孩子挣钱、挣玩的时间不失为一个兴利除弊的好方法。那时给他讲大道理他还不能接受,就给他做起了讨价还价的买卖,商定:学校里的作业完成后,做一个由我选择布置的课外练习可以挣45分钟玩游戏的时间,做十个课外练习可以挣一辆小汽车的钱(30元),挣的钱像储蓄似的记账,由他自由支配。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他的积极性,有时节假日一天就能挣一辆车钱,几天就能做完一本练习册,那种学习效率真让你难以想象孩子身上的学习潜力到底有多大。那时,我躺在床上看我的书,他在我身边做题,我只是在他做完一个练习时进行验收,帮他对答案,非常轻松。到六年级时,他账上的“存款”竟达到一千多元。等到他的兴趣从电动小汽车转到计算机上时,等他到了一个新的年龄段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后,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回想当时为了一道题该不该记账算钱常常斤斤计较、吵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我和他只是会心一笑。

    回过头来看,我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领孩子逐步“上路”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在玩乐中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的过程,是一个家长陪伴孩子度过他幸福童年的过程。等孩子初中、高中后上了路子,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时,你会发现家庭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少,以致发展到你想插手都插不上,你完全成为“场外指导”了。我感到,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丁羽的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由偏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到逐步偏重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塑造的变化,发生着由抓“具体”到把“方向”的变化。

    我感到,小学以前的阶段,孩子还没有“立志”,还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这时,他们是不可能对枯燥的知识产生持久的注意力的。因此,这时的教和学就必须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根本,把枯燥的学习变成游戏和娱乐活动,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知识的百花园,觉得学习是那么的好玩,那么的有趣,以致成为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相反,任何强制、逼迫性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强制、逼迫孩子学习那些枯燥的知识,就是在扼杀孩子天然的求知欲,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这是家长和老师的“大忌”。实践证明,强制孩子学,还不如放任孩子什么都不学。你逼迫孩子学到的那点东西,是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代价的话,这个代价就太大了,就太不值了,就是所谓的“拔苗助长”了。他没学什么东西,你可以逐步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学到东西,但如果他视学习为畏途,发展到你要他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肯学习时,你再想转变他也就非常困难了。

    孩子爱听故事,你当家长的就得会讲故事,会讲适合你孩子那个年龄段的故事,既让他听得明白,又能产生兴趣的故事。现在书店里这类故事书很多,你自己得先看一看,变成自己的话讲给他听。等他理解能力增强后,你便可以念给他听了。幼儿期的孩子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你就要不厌其烦地给他讲,直到他会讲,你让他讲给你听为止。这个过程是个逐渐的过程,开始时你要鼓励他“接话茬”,故意留半句让他补,慢慢他就会讲一两句,逐步过渡到能全部讲出来。你要做不厌其烦的“听众”,时刻鼓励他、提示他,像训练孩子学走路一样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讲故事。

    孩子会讲不少故事后,就要逐步过渡到让孩子自己读故事。指着书上的字词一句句地念,让他建立起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肯定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没有学不会母语的,却很少有能说地道外语的,说明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语言环境。没有语言环境,家长就要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语言环境,哪怕是“人造环境”。看大片,学英语,既增加了英语学习的乐趣,迅速提高听力水平,又能从中获得文学素养的熏陶,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值得指出的是,多媒体软件《轻轻松松背单词》在帮助丁羽学习记忆英语单词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他把学校课本中学到的英语单词和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英语单词全部输进去,有时间就在电脑上复习。使用这个程序,就把家长从给孩子“提词”中完全解放出来。一是起到了单词记录本的作用,二是起到了辅助和提示作用,三是发音标准,四是使用键盘打字输入,速度快(丁羽现在英语打字速度已达到专业级水平),五是孩子容易产生兴趣。这个软件现在已经发展到《轻轻松松背句子》的阶段,丁羽也常用它来打英语句子。我甚至给该课件出版公司打过电话,探讨是否可以出第三代《轻轻松松背课文》,得到的答复是:就现在的技术条件,要达到真人发音,随意断句、跟打的要求还比较困难,但他们正在往这方面努力,相信不久能够实现。如果能实现,孩子学英语将不再是难事,家长也不用跟着手忙脚乱了。

    话说回来,虽然通过看英语原版大片练习听力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听力基础。如果听不懂,孩子自然不会产生兴趣。再则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因为文学欣赏需求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在这之前,丁羽的听力基础主要来自于逐步练习听懂12本《洪恩环境英语》(初级、中级、中高级、高级各3本)。

    发现一个不会做的题,其收获比做十个会做的题都大。关键是不会做的题不要轻易放过,要彻底解决,打歼灭战。
    丁羽初中以后的家庭作业,主要是做那套龙门系列课本。他做题,我看自己的书。他每做完一道题,就交给我对答案。如果与答案一致,就在该题上打个勾,再让丁羽看看是否与书上的解题思路一致。如果一致,这题也就算过了。如果不一致,就让他再比较一下谁的方法简单、巧妙。如果做错了,我们就一起分析。属于计算错误的,再计算一遍。属于解题思路方面的问题时,就要看答案中的解题思路,看明白了就在该题上做一个专门记号——勾叉(在对勾上打个叉),表示该题是“看”会的。等全书做完了,再从头做那些做了勾叉记号的题。如果做对了,就在勾差上画个圆圈,表示过关了。如果仍然不会做,就再看一遍书上的解题思路,在该题上再打个叉,符号就变成了勾叉叉,这表明该题难度相当大,已经两次未过关了。全书再次做完后,就暂停一段时间,然后再从头做那些做了勾叉叉记号的题。就这样,直到完全解决为止。过个一年半载后,再根据时间情况,重新做一做那些做了勾叉符号或勾叉叉符号的题,非常方便,也比较有趣。

    做题的主要目的是查找自己的知识漏洞、薄弱环节和知识盲点,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解题熟练程度。因此,发现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千万不能轻易放过,要揪住不放,直到完全解决为止。其实,这种做记号的方法,也就是揪住不放,直到彻底解决的方法。

    不少人做题往往贪多求快,对做错的题和不会做的题不重视,简单看一下就放过,下次碰到时,可能还做错,有的还是不会。这样学习,看似做了很多题,其实效率很低,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低层次题的重复上。

    现在老师都让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把做错的题搜集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复习时专门做这个错题本上的题,这与在错题上做个记号,下次专门做带记号的题道理是一样的,就是抓住错题不放手,发现一个解决一个,这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因此说,做题的过程,就是找错题的过程,找知识盲点和薄弱环节的过程。谁找得多,找得全,解决得迅速、彻底,谁的提高就会快。

    发现一个做错的题,比做对十道题都重要得多。

    具体说,语文我盯字、词,数学我盯奥数,英语我盯听力、阅读和完型填空。物理、化学仅做过一个阶段的“龙门”系列,生物则是“大撒把”,从来也没补习甚至过问过。

    语文的字、词,重点解决在四五年级之前,主要是让孩子过“阅读”关,实现快速阅读,取得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那时,我建立了一个生字、生词本,凡丁羽阅读中遇到的生字、生词,我都记在那个本子上,定期陪丁羽复习、巩固,保证切实掌握。这些生字、生词,没有一个是课内的发现孩子生字、生词的方法主要是靠听孩子朗读课外书。字、词解决之后,我就没有在丁羽的语文方面再下工夫,直到中考语文拉分严重造成失利后,才又突击补了一段语文。我认为,语文素养主要靠大量阅读和生活积累。在没有大量阅读和厚重生活积累的情况下,光凭老师或家长带着分析文章,特别是对作者隐含在文章内的特意进行分析,不是舍本逐末,就是故弄玄虚,根本就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丁羽的语文考试成绩不好,但我并不后悔,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成为文学家、作家。君不见,现在社会上既有许多没进过大学校门的年轻作家,也有许多大文学家试做高考语文题而不能及格。当丁羽高考前突击语文把成绩赶上来后,我对他说,你终于可以把这块“敲门砖”放在一边了。


    奥数(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我一直盯到丁羽小学毕业。我感到,奥数是启开孩子智慧的钥匙奥数解决了,课内数学便不在话下。奥数看起来很抽象,很枯燥,但只要钻进去,却发现很像游戏,非常有趣;奥数非常艰深,是个无底洞,教奥数的老师也有许多题做不出来,因此,它能显示、挑战你的智力。我对奥数充满了敬仰,我感到与孩子一起钻研解决奥数难题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其实,奥数不过是把数学中的精华连同难题、偏题、怪题汇集在一起的“数学智力练习大杂烩”。丁羽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参加了三年的周末奥数班(人大华校班),是参加课外班最持久的一项。要学好数学,非攻奥数不可,因为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人大附中“华校”奥数班前30名被直接保送人大附中,而北京市中学生理科竞赛榜上靠前的名次大多被这30名学生垄断,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当年人大附中选保送生时,丁羽是参加该校组织的由家长和孩子一起接受面试的候补第一名,因我不愿让丁羽在这个班里当“牛尾”而直接被中关村中学科技班录取(请参看《宁做鸡头不做牛尾》篇)。实践证明,数学好的孩子,在数、理、化竞赛中就会占尽优势,就占据了整个考试的“制高点”。在引导丁羽学习奥数的过程中,我体会有两道典型题是衡量学生阶段性数学能力的标尺。一是多水管流水问题(多个不同流速的进、出水管同时或不同时打开何时灌满或放干水池),二是步行、坐车同时到达问题(在车少人多的情况下,人员和车辆尽量发挥作用以保证全体人员同时最快到达),这两题分别是衡量小学中的难题——分数除法问题和复杂追及问题是否过关的经典题。可以说,这两个经典题如果解决了,达到任意变化、拆解的程度,小学数学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